散文的上法

时间:2019-05-13 03:3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文的上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的上法》。

第一篇:散文的上法

中学散文如何教

程一凡

散文如何教之一散文教学要选好突破口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是个人独特感受的独特表达。它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被人称为具有强烈感情的“文学小精灵”。由于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因此,散文显得丰富多样。正如散文作家秦牧所说:“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散文因其独有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怎样充分发挥散文在教学中的价值,怎样教就显得非常重要。

散文应该怎样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教的方式不一样,带来的效果自然不一样。因文而教,因生定教是一个重要原则。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我们教学文学作品的总纲。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课标的要求也适用于散文。因此,在领会这一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散文作品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和已有知识确定具体教学方式。

下面结合第一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颁奖典礼暨2013年全国语文同课异构课堂展示课例,就散文如何教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散文教学之一——要选好突破口。

散文教学点很多,从哪里入手?怎样入手才有效?这是教学散文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关键是根据文中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选好突破口。怎样教学《散步》,不同的老师选择的突破口是不一样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教学《散步》,采用关键词语教学方式切入,聚焦“我们”“田野”“散步”三个词语,展开对文本的学习,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信息,辐射了全文内容。用“聊一聊‘我们’”、“聊一聊‘田野’”、“聊一聊‘散步’”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文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也可以抓牵动全文的句子或词语来切入。比如,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一段的“我妻子背上的同我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整个世界”一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来带动全文的学习。由“整个世界”引导学生从三个板块进行学习和探究,即“整个世界”中的人、“整个世界”中的事、“整个世界”中的情。这样教学,思路清晰,既能由此牵动全文学习,又抓住了核心内容。在同课异构中,汪洋老师教学《端午的鸭蛋》,从自己初读文本时的三个疑惑切入:(1)小小鸭蛋值得写这么长的文章吗?(2)文章不够感人,没有深情。(3)语言平淡无味。由此疑惑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并通过多次诵读,深入其中,改变了初读的印象,重新认识了文章,品出了味道。这样的切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有助于带动文本的阅读。

散文如何教之二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情感体验中

文章总是要表达情感的,而散文更突出。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栖息地,倾泻的场所。孙绍振教授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学,从某种角度说,情感始终是核心、是灵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散文,应教会学生品味文中的情感,在语言的把玩中,让文中感情的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真切地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咀嚼细节,细细体会文中蕴含的滋味,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去把握文中的情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教学散文《端午的鸭蛋》,可以带领学生到文中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高邮家乡的那份浓浓的乡情,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那份深深地眷念之情。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特级教师展示课中,山东莱芜市特级教师于立国老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不是停留于一般的整体感知和一般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进入文中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针对具体的句段和词语,挖掘了文中的情感,品出了鸭蛋的味道。廖俊艳在教学《老王》时,注意从“演读孤苦”“品读痛苦”“洞察善良”“研读善良”“疑读善良”等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体会情感。

教散文,真正将作品情、作者情和读者情三情结合,将获得美的感受。

散文如何教之三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教学不是盲目的设定教学要求,也不是老师只根据教参的要求和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教学。目前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中解决的只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解决了是不是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心存的疑惑怎么办?在这方面老师往往考虑不多。作为散文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独自阅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聚焦问题,师生共同来解决。这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课上,廖俊艳老师在教学《老王》时,开头采用质疑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廖老师一开始就针对文中结尾的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向学生提问:“这个句子中哪些词有提问的价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这个句子引出了自己的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对老王愧怍?”“作者做错了什么事要让自己愧怍?”然后师生一起来质疑“愧怍”。这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借助学生的问题带动全文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如果以此展开对文本的探究,其教学价值很大。但遗憾的是教师随后放弃了学生生成的问题,而是出示多媒体自己课前预设的与学生相近的问题,接下来按照预设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思路向前推进,消减了课堂生成所带来的教学价值。如果后面的教学,能够围绕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去展开,走进文本,在推进中不断地生成新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能真正激活,教学的针对性就更强,教学的效益就会更大。

散文如何教之四让学生原汁原味去阅读散文

散文作为一种美文,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出独自的味道。可以让学生不带着一种框架,倾向性的要求去阅读,而是带着原有的认知,阅读的积淀,生活的经验,自己在读中去发现。教学散文可以不只停留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变换不同的教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体验作品。读出他们自己未曾读出的内容;感受他们自己未曾感受过的情感内容;思考蕴含其中的独有思想。借助阅读,发现散文的构思美,发现散文的语言美,发现散文的表达美,发现散文的情感美,发现散文标题价值。

比如,学习散文《老王》,引导学生在自读中去发现作者为什么要去同情老王?为什么要“愧怍”?作者若干年后写这篇文章,除了“愧怍”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文中为什么要写旁人说老王“年轻时不老实”来揣测老王?作者又写邻居对老王不闻不问有没有深意?有没有唤醒人们关心底层的人?有没有强调一种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心灵吐露?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共生问题,互动解决,其效果大大强于学生被动的思考。

原汁原味的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其内在的阅读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中获得多角度、多层面的收获。如果我们能够放开课堂,引导学生在散文的阅读旅程中,去发现散文的潜在价值,这也是老师教学的一种成功。

散文如何教之五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散文培养语感

古人说:“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教学散文,要让学生诵读体会,潜心涵泳。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明代王守仁在《教约》说:“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演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这里强调了诵读要讲究方法,才会有收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散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诵读,如自读、默读、精读、细读、背读,要读出层次,读出感受,读出语气,读出变化,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文章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特级教师展示课中,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老王》一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对全文的用心诵读外,多处引导学生深度的诵读。尤其是对“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推白骨。”一段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并强调要慢、用沉重的语调进行朗读,体会特定的氛围,读出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这样的诵读教学,学生对文中内在东西的把握就有深度了。

散文教学,在我们引导下,如果学生诵读时能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体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出美文佳句的韵味,知晓作者的写作用意,就会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语感能力就会增强。

散文如何教之六咬文嚼字,细心体会

散文往往意蕴内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醉其中,让他们深入语言的腹地,真正触摸文字的肌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善于在学生忽略处,值得玩味处引导玩味。

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说:“创作者之深情,渗透于作品中,出其至诚,映现于文字。欣赏之者,亦宜细细咀嚼,然后乃可得之。”教散文,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和词语深入文句之中,反复地体会,细细地揣摩,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比如,教学《散步》一文,其中的词语品读很重要。如“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一句中“熬”字,细细咀嚼,这里作者不用“过”或“度过”等词语,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对母亲的一种担忧,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作者担忧母亲今年能“熬”过冬天,明年能行吗?母亲能熬过多少个冬天呢?正是这种内心的叩问,才更加感受到陪伴母亲的日子不多了,因此,才有萌生带母亲携妻儿出去散步的想法。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在心中不断提醒自己,抓住时间,多陪陪母亲,让母亲在有限之年享受天伦之乐。如果不细细地品味“熬”字的选用效果,就很难获得上面的深度解读,就很难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老王》里面,抓住“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镶嵌”一词进行咀嚼,极有价值。“镶嵌”一词,写出了老王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气,没有了生命力。然而,从这一词语中,我们读出了以下信息:临终前的老王,凭着知恩图报的内心驱动力,依赖着残存的一点生命,奇迹般地走完了答谢作者杨绛一家的生命之旅。又进一步体现了老王的真诚善良。这一形象可能恰恰是作者多年来心怀愧怍的原因之一。由此看出了作者用词的匠心所在。

在“语参杯”的同课异构中,深圳白传开老师和山东莱芜的特级教师于立国老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都抓住“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玩味“扎”“吱”这一特有的吃鸭蛋的风味,并借助手势和语言的模拟,让学生对作者家乡高邮吃鸭蛋的特有感觉体味了出来,对作者对家乡独有的浓烈的情愫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时,通过这一扎进语言细处的品读,又能品尝到汪曾祺先生口语化的叙述,品尝到平淡自然中又韵味十足的语言风格。

要真正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就必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去嚼出味道,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散文如何教之七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散文

在散文教学中适当运用比较式阅读,会加强学生对文章表达效果的体会。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是写法的比较,可以是语序的比较,可以是内容的比较。

比如,学习《老王》,可以将课文中结尾的句子与选入教材之前的句子进行比较。原文是“那是一个多吃多拿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选入课文后改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改后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比较,对作者的深意就会有新的认识。教学《端午的鸭蛋》,可以进行局部的语序变化的比较。比如,“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是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回忆家乡时的一种表达方式,以短句为主。有的老师在处理这几个句子是,不是简单地处理与忽略,而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一段用平常说话方式来表达——“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与前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这种比较,看到这两种表达,虽是字数相同,但是断句不同,却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原文长句化为短句,给人感觉语气舒缓很多,显得亲切,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说到家乡的那种特别珍惜、特别怀念之情,而改后的句子显得平淡,通过这种比较,让学生切实去感受作者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

比较,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比较的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多层面地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体会散文写作的技巧,感受散文的魅力。

散文如何教之八唤起学生的联想和调动其想象

中学阶段,尤其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年龄段,而散文,由于其独有的文体特点,给了我们很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我们就应根据文本的可想处和可联处,适时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相应的场景。

比如,教学《老王》,调动学生对生活处于底层市民的关注,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回忆,品味生活中的细节,同时唤醒良心,升华责任感。教学《端午的鸭蛋》,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回味,拾起对家乡某物某事的回忆,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为什么对家乡及家乡鸭蛋的深深怀念之情。让学生在“美景再现甚至再造”的体验中享受阅读之乐,从而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艺术美,提高学生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散文教学中,运用联想,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阅读的思考宽度;运用想象,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唤醒学生相关的所积累的生活元素,在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充分利用散文这一文体特点和文本的特有价值,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程一凡

浅谈散文教学

刘禹军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尤被关注。积累以往经验,我认为教散文应从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一、审识品类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品类繁多的文体样式。其中,古代散文不仅包括具有形象特征的艺术性作品,又包括各式各样的散行文章;现代散文也有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且两者还存在“交叉现象”,互有渗透。所以,具体考察和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是散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教学实践说明,只有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抓住不同品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深入透视它们的个性特征,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切入散文内部构造的深层领域。课本中较为常见的是记叙与抒情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在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上,有于小说,其中有的可以称之为“小说化散文”,但它又不象小说那样讲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情节营构的完整性,它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根据记叙性散文的这种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这就是说,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所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它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把主体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都属于这个品类的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基本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课文所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抒情性散文的主体情感表现,因文而异,多种多样,但它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主体情感表现的整体化。所谓整体化,就是指抒情性散文中的抒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写景、状物紧密融注在一起,而构成和谐的有机统一体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种“物感心动”的审美理论,说明人的情感受外物影响,是对外物的感受而产生的,文章的情感不能脱离外物而孤立地表现。通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体悟到:虽然对同一幅秋景,由于人的心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心情郁闷会满眼冷色,心情欢愉则一片金色。但是,不管是“冷色”,还是“金色”,都是“人心之物,物使之然”,感物所得,离开“物”,“情”便无所依附,情与景是辩证统一关系。而这种 “景”也不是客观自然之景,而是情绪化、艺术化的“景”,是作家审美投射的“人化的自然”。因而,情与 景的艺术融注,“妙合无垠”,始终是古今散文艺术家苦心追求的美学境界。就一般抒情性散文的表现特征来看,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时,总是把写景作为抒情的艺术手段,或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或借景兴感,托物言志;或寄情于景,景中含情。

其次是主体情感表现的多样化。抒情性散文的主体情感表现,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的个性气质、艺术风格各异,其散文的抒情特征也迥然有别。但从抒情散文的情感表现规律来看,在教学中,我们可从回荡式(回荡式的情感表现,多是运用重叠、排比的手法,反复吟咏,抒发回环荡漾的情感,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奔放式(奔放式的情感表现,多是善于运用激越情语,倾吐激情,如长风之出山谷,洪水冲决大川,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和柔婉式(柔婉式的情感表现,即善于通过含情的细节描写和心理的细微变化,表现深沉、细腻、柔婉、蕴藉的情感)等几种形式入手来进行分析。

二、欣赏美文

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这一点,秦牧的《土地》比较典型。作者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棗时间上从今天延伸至,近代,上一世纪,2600多年前乃至100几十万年前:空间上扩展到平原高山,边疆岛屿乃至世界各地。内容涉及历史掌故,现实风貌,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天上人间,应有尽有。但如此丰富的材料并非“散珠碎玉”,而用“土地”之线,将他们贯穿起来、作者构思也并非“脱缓之马”,而以热爱土地,建设土地,保卫土地这一“僵绳”收拢”野马”。这就是散文结构美的神韵。

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梦丝之乱”的效果。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石钟山记》的文眼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的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总领全文;《雨中登泰山》的“我们敢与在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这 “雨趣”二字,乃文之瞳孔,不仅画出了泰山的“雨趣美”道出了登山者的“雨中志”,而且更突出了全文结构美的神韵。

(二)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萧、明净元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天山景物记》中:“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鲜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在这里,用“华丽”描绘“织锦”用“耀眼”刻画“彩霞”,用“绚烂”形容“长虹”既准确又生动;《荷塘月色》“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哼着”的情味与“迷迷糊糊”的情态一致;还是《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的运用尽显其妙。

(三)散文教学要抓住”意境美”这个难点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棗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正如古人所云:“说景即是说情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相关,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我们还是举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读《荷塘月色》,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那“淡淡”的月光,那“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一种朦胧美的环境,是因为这环境正是他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尽管景色“恰是到了好处”,尽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是我仍然“什么也没有”。在此,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仅使他暂得偷闲而已,那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问。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丝丝相扣么?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散文教学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算是引导学生凭借语感,透过字里行间,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了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欣赏到了散文的意境美。这当然属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范畴,有一定的难度;但既然大纲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该在散文教学中努力追求之,给学生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东西。要指导学生欣赏散文中的意境美,教应该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修养和较广的知识面。例如在备课中应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鲁迅散文的深遂,郭沫若散文的浪漫,茅盾散文的俊健,巴金散文的热烈,朱自清散文的隽永,冰心散文的婉丽,杨溯散文的精巧,刘白羽散文的奔放„„教师如能对这些大家的风格心中有数,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里需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位作家,写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作品,其风格也会各呈异彩的。

可见,散文教学要解决欣赏“意境美”这个难点,教师自身必须博学并不断拓宽知识领域,逐步提高理论修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散文教学,意义便在于此。

如何进行散文的教学

一、首先要掌握散文教学的重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方法来表现的,是通过怎样的构思表现出来的,要让学生弄清楚情感是“怎样表现”的。

二、确定重点后,围绕着重点进行散文教学:

(一)在散文开讲之前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眼,理清线索,感受和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形散神不散。(1)找文眼——文言一般位于文章开头或者结尾,文眼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要线索,它规定着散文的感情基调,透过文眼可以准确地掌握作者行文的思想脉络,了解文章的整体艺术构思,从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

(2)通过文眼理清文章脉络关系。《故都的秋》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围绕这个文眼写了五幅秋景图,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学习散文精炼、含蓄、形象、传神、优美的语言(语言美)。

第二篇:散文开头法

议论性散文开篇的写法

(一)类比起兴法。——神与象通,托物比兴。1.动物类比起兴法。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可以起类比作用;还可以奠定情感气氛。写时要注意简短,点到就行,不要过长,以致入题太慢,影响下文的论述。

【例】虎啸深林,震慑百兽,这是强势语言的威力;鹦鹉学舌,招杀身祸,这是弱势语言的悲剧。短短三寸之舌,可骂死周瑜,可退秦师,堪谓有千斤之重也。(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卷《千斤之舌》)——(续写、议论)+(对比+比喻+借代+夸张)。

【说明】要说“语言”,先说鸟兽,把鸟兽的叫声喻为“语言”,对比叫声强弱的不同作用,以此类比语言的重要作用,照应题目,暗含中心论点,说理形象生动。

【例】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冲破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奔向原野;海燕突破雷电的肆虐,迎来自由。

《自由》——排比+托物起兴,照应题目,引出论题。

2.植物类比起兴法。

小草是平凡的,但它默默地绽绿吐翠,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大地才充满生机;石子是平凡的,但它甘愿充当铺路石,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人们才有了道路;农民是平凡的,但他们默默耕耘,他们是自豪的,因为有了他们,社会才有了具大的物质财富……(2004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我平凡,我自豪》)

——拟人写植物+大致排比,由物及人,段末照应题目,即照应中心论点。3.其它自然现象或事物类比起兴法。【例】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是和谐的自然美。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和谐的艺术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富民强,万民同乐。这是和谐的社会美。和谐即美,美即和谐。和谐的社会之美,必须你我共同创造。(编者下水文章《你我共创和谐之美》)——对偶+引诗写物+议论,引出论题。

(二)欲扬先抑法——以退为进,曲折有致。

即先放低的调子,抑制住某人或事物,然后再升高格调,呈现给读者一种曲折的美,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独上高楼》)

——“简单而明了”——“偏偏要”,说明生命并不简单,点明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的矛盾,引出论题。

【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句。也许,这是当时千言万语在无言中的最好写照。但有时,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引自广东2004年高考优秀卷《此时有声胜无声》)

——“无声胜有声”——“有声胜无声”点明中心论点。

(三)描写。——寓理于象中,通俗易懂。1.景物描写引起法。

【例】轻轻推开窗,你看到了什么?天地日月,草木精华。一杯白开水,清澈透明,深吸一口热气,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寒,便瞬间全都体会到了。年轻人喜欢喝咖啡,因为浓郁;中年人喜欢喝茶,因为清香;老年人喜欢白开水,因为可以照见他人。(2004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一杯白开水》)

——写景+叙事,照应题目。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法。

【例】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写景+写人+叙述+议论,照应题目,引出人物评论文章评论的对象。3.人物描写法。

【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的绵绵软语中,某丙……

我突然感到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美好的诗意会成为火柴般微弱的亮光,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诗句+诗人形象描写+叙述抒情+摆社会现象+议论,引出论题。【例】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2005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心弦上的焰火》)

——用示现修辞格描写想象中的动作和事物+ “纪念”的论题。4.场面描写。

【例】“不要!我求求你,不要啊!”披头散发的妇女在哀嚎,天真的娃儿们眼珠里凸出了恐惧。“哈哈……”伴着冷酷无情的笑声,刀光一闪,赤喇喇滚几个新鲜的头颅。和着泥土和暗红的血迹,在地上肆意蔓延……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日本军官翘着胡子,得意地擦干刀上的血,就这样走了!

肃穆。致哀。沉重。然后愤怒地昂头。那一堆堆怨屈的白骨,怎能平静,你一段段掺和着累和血的历史,谁忘得了?

那绝对不是一段可以承受的历史,我们记住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国主义在肆意侮辱我们的姐妹将我们的孩子支离破碎……(2005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12.13,国祭日》)

——场面描写+反问+议论抒情,照应题目,论证论点。

“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

——省略句、非主谓句,层层递进,总写浩劫后的老城惨状,更突出了日本军官的兽性,令读者泪水盈夺眶,怒火中烧,没齿难忘。

“肃穆。致哀。沉重。”

——三个独词句,简短有力,掷地有声。

【说明】场面描写,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目的都在有力论证论点,并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描写要精当,语言要简练,对每个典型形象作三两句描写以突出特点就行。

(四)抒情法。——沟通心灵,引起共鸣。1.直抒胸意法。

【例】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议论+抒情,引出比喻式论题,激发读者产生联想。2.写景抒情法。

【例】群山连绵,我仰观巍巍珠峰;百川奔腾,我遥望浩浩长江;绿树参天,我凝视苍苍劲松;道路曲折,我寻找灿灿明星,星光下与坚韧为伴共奔前程。《坚韧伴我前行》

——写景+抒情,照应题目,提示中心论点。

【例】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一刻。可是,他们的名字却始终名垂青史,万古流芳。(2005年高考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写景+对比+抒情兼议论,照应“铭记”的话题。

【说明】描写要大笔勾勒,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共鸣,便于接受你的观点。如果精雕细刻,则造成文体不清,且喧宾夺主,无法突出正题。

3.以物喻人,塑造杂文形象法。——寄情于物,形象感人。【例】鲜红如霞,耀眼似火。

在通往北京香山的路上,一排排不知名的红叶树,恭立于秋风秋雨中,摇曳着簇簇红叶,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无论这些赶去观赏香山枫叶的过客,是否向它们投去匆匆一瞥,它们都坚守岗位,始终如一。

俏也不争宠,艳而不为名。

一切只为坚守岗位,恪尽职守。

这不正是那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可贵的职业奉献精神的写照吗? 【说明】议论性散文塑造杂文形象是比喻论证的一种方法。它与抒情散文象征手法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以具体形象来比抽象的精神。不同的是抒情散文对象征体的描写具体,全文的重点是用拟人法描写塑造象征体的形象。议论性散文对杂文形象的描写较少,主要在首尾两段,或者只在最后一段引进杂文形象,作简单描写后议论点明其比喻意义,而其本论部分,仍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

(五)叙事法。——趣事奇闻,引人入胜。1.故事引入法。

⑴寓言、成语、童话或神话故事引入法。

【例】一只鸟在飞,它的母亲在某个目的地等待它的到达。它只知道母亲在远方等它,不知原因。它风雨兼程,急迫迅速。它需要到达。当它找到它的母亲,它向它母亲炫耀:“三天我飞了几百里,找遍了整个山林,我饥饿,我渴,我的羽毛掉了一大半。我觉得我很坚强。”

它母亲摇摇头:“你坚强,我承认。你找到了我,你这三天找遍了整个山林,你知道这个山林有几条河流几个湖泊吗?”它摇头,满脸困惑。“孩子,太快的速度会让你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

速度,在现在的世界已被诠释得很完美了。人们走得不耐烦了,千百年历史的路沉寂在脚下,黄尘四起的时候,人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奔跑。抛弃老年破车,创造更年轻的工具,但人们似乎忘了牛的存在,因而忽略草原,一寸寸黄沙的侵蚀是一行行血泪的悔恨。人类想跑过大自然,跨越生命本源,寻找人造的天堂。美丽与错误共存的幻想,是否正在破裂?(2005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真正的天堂》)

——讲故事+议论,照应题目,暗示中心论点。

【例】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

——讲故事+议论,引出论题。

【说明】话题给了我们一个寓言故事,可以借此想象,续编几句,给故事编个结尾。以此开篇,也会饶有情趣的。

【例】小时候,《狼来了》的故事我耳熟能详,知道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诚实,不要撒谎;撒谎者寡助,以致自取灭亡。

长大了,却要质疑这个故事:孩子三次大喊“狼来了”,前两次是孩子说谎呢,还是救援的农民把狼吓跑了?难道非要孩子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证实山上真的有狼?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应该要时时告诫自己和他人:“狼”要“来了”。这个“狼”就是天灾,是人祸,只有时时敲响“狼来了”的警钟,我们才能在忧患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文章《时时敲响心中的警钟》)

——讲故事+点明寓意+寓意翻新+议论点明中心论点,照应题目。【提示】故事寓意翻新要注意两点:

要首先说明故事原来的寓意。而后再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提出新观点要慎重,要有理有据,如果无法说服评卷者,那就少说为佳。

⑵名人故事引入法。【例】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鳞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

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讲故事+议论,照应题目,提出论题。⑶动物故事引入法。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放飞孩子》)

——讲故事+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用寓言故事、哲学家的故事或是儒、释、道各家名人故事和文章,会使文章更富有哲理性。

(六)叙事法。——趣事奇闻,引人入胜。1.故事引入法。(略,见上一篇博文)2.摆现象,分析问题。

【例】据说,成年人图书中的图文书比例正在不断攀升,成年人阅读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

当时间性的艺术在成年人那里也需要图解,变为平面性的形象之时,人类的审美能力

无疑要打个问号了。不甘人后的王朔就曾说过要把自己的旧作改编成所谓“现代新派连环画”,很快即将面世;听说,海岩的《玉观音》也正在改编之中。(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读图时代的忧虑》)

——直接摆出某些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照应题目,说明“读图时代的忧虑”是什么,即提出中心论点。

3.引述新闻时事法。【例】据新闻媒体报道,去年由于持续高温,某省公园里的一只骆驼热死了。乍一听说,不可思议。素有“沙漠之舟”美名的骆驼以耐劳耐高温著称,怎么会因热而死?仔细一想,这是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骆驼之悲,源于安乐;骆驼之悲,止于忧劳。编者下水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新闻+议论+引出中心论点。4.叙述身边见闻或亲历的故事。

【例】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的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虽然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它非但不会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叙述身边或亲历的事+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叙事写人目的在于摆现象或举例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所以只能几笔完成。

(七)诠释法。——解释题意,钩玄提要。【例】何谓“勤”?

“勤”就是勤用眼,勤用心,勤用脑,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脚。《说勤》

——设问+排比,解释题意,提示全文论述内容。

(八)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会意象形,趣解字义。

【例】古人造字,喻形寓意。何为“安”?室中有女即为“安”。

女子,柔软如水的人儿,在古时,地位是如此卑微,终日闭户不出,夙兴夜寐,或织布纺纱,或煮饭浆衣。室有女子,阖家平安——女子,也应为一家之顶梁。

可这世上又有多少流言毁谤女子!什么“红颜祸水”,什么“红颜薄命”,似乎所有罪恶、苦难加诸女人都那么理所当然。(2005年高考北京优秀作文《说“安”——女子与“安”》)

——说文解字+比喻+议论+照应题目+引出对方错误观点。

(九)反常法。——出人意料,合乎情理。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 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 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业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

(2004年全国高考Ⅰ卷优秀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引成语+引古语+提问题质疑+作否定回答+引名言+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这种写法,推陈出新,也要谨慎使用,注意言之有理,有据,能够在短时间内说服改卷老师才行。

(十)铺垫蓄势悬念法。——引而不发,激发兴趣。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

它,就是诚信。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千年的呼唤》

——“它”是什么?作者暂不点明。而用“它曾是”和“它曾在”的句式,正反对照以表现“它”的重要作用;又用“太简单”和“太复杂”一对反义词揭示矛盾,说明人们对“它”的复杂情感态度,让人拭目以待,了解“它”是什么,而后才引出话题,并且解了题义:“诚信”是人们“千年呼唤”的美德。

第三篇:上书法课散文

今天是星期四,下午做完眼保健操,我带上了毛笔、画毡、水、墨汁、宣纸、墨盒,一大堆重重的东西和同学随缘去上书法课,一起到了书法班里,一看一大堆人都围在门前,噢,我忘记了老师上周说:书法班换教室了。过了一会儿,老师来了,把我们带到学前班的教室。“一、二、三年级在这儿练习书法,四、五、六年级跟我走”一个美术老师的助手说到。我们爬了五层楼才到了教室。老师说道:“

五、六年级的同学在这儿上书法课,四年级的小同学们跟我走。”我们又爬到了第六层楼梯,老师指着这间屋子说到:“这以后就是你们的书法课教室了”。
“下课铃声已到,大家尽情地活动吧!”这广播都说下课了,这忽忽悠悠一节课都过去了啊!不一会儿,第二节课开始了,美术老师的师傅来教我们书法课,教我们横、竖、撇、捺,其中一个老师的帮手吴老师对我说:“呀,小朋友,你练的是楷书啊!”我“嗯嗯”了两声,老师在我的纸上写了“历史”两字,对我说到:“我小时候可喜欢历史了”,便走了,我照着样子学写了一个,不错,今天书法课真开心,既学习了知识也得到了快乐,今天我太开心了。回到家后,爸爸看了我的作品高兴地说:“我小时候字写的好,老师就给画红圈”,说着,他就给我画了五、六个圈,嗨!别提我心里多高兴了。

第四篇:计划2011学年上法

2011-2012上学期学校法制工作计划

丁庄小学

为了进一步把我校法制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在广大师生中进行法制教育,并把普法教育,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作为创建文明学校,培养文明之花的重要工作来抓。

2011年,我校法制教育工作将从以安全、普法和“未保”三个方面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稳定社会大局、保障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宗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校园综合治理及安全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校进程。主要学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条文灌输与形象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面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为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一、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继续开展以创建“安全学校”活动。以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安全”的活动中。

2、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知识教育。坚持安全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安全的文本知识资源,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场所和设备,增强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必 1

要的自我防范安全常识,提高自防自救自护能力。

3、加强安全管理。继续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校舍安全、外出活动安全等一系列涉及学校安全工作,做到期初有布置、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有督促,期末有评比、有总结,努力减少和遏制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

4、通过学校宣传栏、广播、家长学校等阵地和学生大会、安全例会、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信等途径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到师生、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成校内外强大合力,上下齐抓共管,共筑安全防堤,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系数高健康和谐的环境。

二、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

1、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全面推进我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坚持以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为载体,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素质,推进依法治教进程。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建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施教;扎实推进学校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三、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许多困难,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贯彻“两法”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尊重和保障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并努力做好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要继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观;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特别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种隐患的打击力度。三是突出重点,切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于行为习惯较差的后进生,要继续坚持帮教制度,定人、定时、定责任,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毫不松懈地做好控制流失工作,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具体计划如下:

1、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其他的一些法律知识。

2、学校开辟一个法制园地,采取板报、长廊等形式,以学生学法为内容、定期搞好法制宣传;

3、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为四——六年级学生上一堂法制课。并开展有奖征文。征文的主题为“争做遵纪守法小公民”。

4、法制宣传画刊。征订一些印制的法制宣传画刊,并张贴宣传;

5、开展一次知识竞赛。学校举行“学法、知法、守法”法制知识竞

赛。并举行一场演讲比赛。学校组织学生举行一场“法在我心中”演讲比赛。

6、毒品知识教育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一次“不让毒品进我家”承诺活动,并以此为主题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

7、学校定期开展一次“学生带法回家”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月布置一至二个法律问题让学生带法回家,带法回家内容是与学生、家长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及学生德育方面的常识。

8、各班班主任利用晨会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活动。班中定期出好法制教育的黑板报。

9、根据临时发生的事情随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及时做好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杜绝违法犯罪的发生。利用“少先队广播站”、向广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学生人人懂得学法、知法,做守法的小公民。

第五篇:把握散文线索阅读五法

把握散文线索阅读五法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 ”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学生在阅读时如 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就能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

可是,由于作者思路千变万化,也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 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线索的时候,注意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 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二、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 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反复出“线”

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 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 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四、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 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 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五、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 “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 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 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蔡老师。

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总之,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只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去把握它的线索,就会 对我们理解、分析散文的内容、结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下载散文的上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的上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公法上社团法

    公法上社团法人 摘要:本文自国内社会普遍存在的公法上社团法人实然面出发,引伸出国内相关法制的不足及不完善。本文认为,欲建构一完整的管理制度,首先必须厘清公法上社团法人的......

    清明雨上优美散文(范文)

    怀旧是一场旅行,一场华光倒流的逆时空之旅。——题记时雨纷纷,杏花雨细细密密,在空中摇摇曳曳,如烟似雾,氤氲迷茫,空气中透着一种思念的味道。又是一年清明雨上,又是一年杏花雨凉......

    病塌上的母亲经典散文

    今年初,年愈九旬的老母亲突患脑出血,不省人事。等我们赶到家的时候,120急救中心的医生正在抢救,尽管我们不停地呼唤:“妈,妈呀!您醒醒,您答应一声……”姐姐哭成了泪人,小弟己泣不成......

    今年过年不上厨散文

    瑞虎归山,玉兔下凡,又是一年春来到。这回,我们在省城南京过年,因为老家的房子被拆迁了,临时借住朋友房子,春节期间人家要搬回来住几天,再者,在南京的孙子才6个月,来回也不太方便。冬......

    七年级上科学计数法

    科学记数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2、探索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方法,进一步感受大数。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受......

    主题班会课,换个上法

    主题班会课,换个上法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在这里布置相关工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交流思想,解决问题。 传统的班会课主要注重老师的主体......

    一样的冬天不一样的过法散文(精选五篇)

    每到冬天,我去上课,总看到学生们穿得比较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总是穿两件衣服,里衣很薄,外衣还要披开。是他们身体很好吗?不见得,每班感冒的人不少。是家庭条件......

    黄土高原上的红色明珠散文(★)

    延安市古称肤施、延州,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