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读写诵一体的新型课程文化体系

时间:2019-05-13 03:1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读写诵一体的新型课程文化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读写诵一体的新型课程文化体系》。

第一篇:构建读写诵一体的新型课程文化体系

构建“读写诵一体化”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2014-03-23 23:51:32)转载活动信息 ▼

标签:

分类: 语文课程整合联盟

构建“读写诵一体化”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项目简介

语文课程整合项目研发中心

一、为什么要整合

1.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近十年来,语文教学几乎同时受到三种思潮的冲击:

一是经典诵读,强调诵读传统经典诗文,传承母语文化,涵养学生心灵(如王财贵“儿童诵读经典”,朱永新新教育“晨诵”课程,李振村“新经典诵读”等)。

二是大量阅读,试图冲破课本局限,扩大阅读积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如烟台龙口“大量阅读、双轨运行”,韩兴娥“海量阅读”等)。

三是童书阅读,强调遵循儿童阅读发展规律,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以童书阅读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如朱永新新教育“童心悦读”课程,江浙一带童书阅读)三种思潮乍分又合,流派纷呈,交相映辉,推动了语文课程理念的变革,也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繁荣。时至今日,诵读经典、大量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已无人怀疑,难的是教学层面的具体操作。

经典诵读,每天保证晨读时间并不难,难的是内容。儿童到底应该诵读哪些经典,哪些经典最能促进当下儿童的生命成长?晨诵诵读的经典,与课内语文教学应不应该建立一定的联系,如何相互促进?经典诵读与课内语文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大量阅读,语文每周就是那么几节课,课外时间也有限,如何在保证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把课外阅读内容挤进课内,如何指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课外阅读到底应该读什么,读物资源如何解决?

童书阅读,市场上热,课堂上冷,教师多少年都不看童书,学校里没有孩子喜欢的童书,更没有安排学生读童书的时间。整本书阅读怎么才能挤进语文课程视野,密切与课内教学的联系,解决二者不挂钩的问题?

读什么、读多少、什么时间读、读物从哪里来、怎么指导读、读写诵如何结合,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和家长,也影响着学生精神发育与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内语文教学,能不能与经典诵读、童书阅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框架完整、思路清晰的内容体系,让 广大老师轻松解决资源搜集、内容统整的难题,便于教师统筹使用语文课时,轻轻松松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人格建构的目标?

由内容入手整合语文课程,构建“读写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2.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不同年段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低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总计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如何保障?各年段课外阅读读哪些,是否可以与课内教材教学结合起来,形成统一体系?

课程标准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课程标准第一次将“读整本书”明确纳入教学要求,意义非同小可。与一篇篇的课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有其独特的规律,对促进儿童生命成长意义更大,能不能将课程标准提出的整本书阅读与当下童书阅读、课内阅读结合起来,形成完整体系? 看来,要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也须尽早解决整合问题,让语文课程改革踏上高质低耗的快车道。

3.学校语文教改探索的迫切需要

早在2007年前,授田英才学园就引进了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启动了“晨诵”课程,带领孩子们以优美的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开设了“童心悦读”课,每周拿出固定课时带领孩子们读童书,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之后,授田又引入了刘宪华“主题阅读”项目、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教改实验。其中,“主题阅读”的大单元七课型教学思路给我们更多启示。“主题阅读”的“单元导读”“以文带文”“读写联动”“分享展示”等课型设计,为压缩课内烦琐讲析、扩大课内阅读量提供了宝贵经验。“晨诵”诵读什么?老师们需要自己搜集整理;“童心悦读”读什么书,老师们需要自己去选择;课内外阅读拓展读什么美文,老师们也需要自己去搜集打印。备课中搜集资源、整理打印压力大,内容不成系统,晨诵、童心悦读、课内外阅读缺乏关联,课时无法打通使用,老师们深感苦恼。

2010年,授田提出了建设“道德学校”的办学目标,继而提出了构建“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各学科积极推进“三级建模”,语文学科如何将“主题阅读”七种课型与“四环四学”模式整合起来,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会学习”等理念,渗透“道德课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权益”的要求,也许要深入思考探索。授田遇到的这些问题,其他学校也经常遇到。这些年,哪个学校没引进几项语文教改项目?这些项目往往理念冲突,内容有别,教法差异很大,一线教师往往无所适从,甚至行为混乱。要引导教师从迷茫、混乱中走出来,理出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就需要站在课程的高度,统揽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吸取各种改革成果的精髓,把其中科学、实用又能互相兼容的东西整合起来,建构一个理念先进、结构清晰、体系完整又便于操作的课程体系。但是,整合由何处入手,以什么为主线?想来想去,还是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由内容整合入手,依据内容特点,整合理念、教法,在内容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探索相对应的教学模式,让理念落地生根,让教法服务于理念、目标。

4.“三线结合、综合发展”语文教改实验的痛苦反思

1998年——2003年间,滨城区教研室组织了“三线结合、综合发展”语文教改实验。当时,实验覆盖区直、乡镇大多数学校,召开过两次现场会。城乡孩子因实验受益,阅读量大大扩大,读写能力、综合素养明显提高。《山东教育》杂志曾以17个页面重点推介,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也报道了实验成果。后来我由语文教研转向管理,实验失去了教研部门的引领推动,便逐年萎缩,直至消亡。历经几年探索形成的成果逐渐流失,自由读写课没有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停摆了,各实验学校的语文社团活动也解体了。以常理而论,好的东西大家喜欢还来不及,不会自行消亡。但“三线结合”实验的宝贵经验怎么会渐渐流失了呢?痛苦反思,还是实验本身存在问题。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多读多写。但要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必须先解决读物问题。“三线结合”实验提出以人教版教材“核心教学线”逐层向外拓展,一篇课文带一篇、带两篇,甚至带一组课外读物,设想是好的。但老师们平时工作压力那么大,还要课外搜集读物,整理打印,学校打印设备、纸张都不一定现成,无形中增大了一线老师备课的难度和压力。当时网络还没有普及,学校图书资料奇缺,搜集课外资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没有了上面的管理推动,老师们热情逐渐消退,谁也懒得再费那么大力气,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与实验配套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分享测试、综合考评”,项目过于繁琐,期末集中进行增大了测评难度。学校领导怕麻烦、图省事,一张试卷了事,也挫伤了实验教师的热情。2005——2007年的“教育教学质量年”恢复了小学“统考”(当时为回避“统考”之恶名,换个名堂叫“质量抽测”),以考试成绩给学校、老师排名,学生综合素养很难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全面、客观地体现出来,也加速了实验消亡。

痛定思痛,没有帮老师们解决读物来源问题,教学没有现成可用的资源,是导致“多读多写”难落实的首要原因。评价改革跟不上,管理缺位,是加速实验萎缩的另一原因。

如今,当初实验确定的三大核心理念——“多读多写”“自主发展”“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已经成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但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段背诵积累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140万字的目标却仍然落不到实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也往往流于形式。老师们大多还在课堂上一篇一篇地讲解课文,学生阅读视野窄、积累少的问题依然存在。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还是要先从内容体系的构建入手,从课程资源上取得突破,解决“读什么、读哪些、读多少”的问题,以课程内容整合带动教法改革,而后实现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法体系、活动体系、评价体系的全面变革。这些工作由谁来做?一线教师天天忙于具体教学工作,哪有时间坐下来搜集研究大量资料,理出课程建设的思路?即使形成了某些清晰的想法,还要精选课程内容资源,重组或编选教材,完成从想法到课程体系的转化,这么多复杂艰难的工作,多少老师能做,他们哪里有时间来做?启动“读写诵一体化”课程整合项目,正是要帮助一线老师解决这些难题,引领他们以课程的视野统揽语文课程建设方方面面的问题,将经典诵读、课内外阅读与习作、整本书阅读整合为一体,形成全新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二、如何整合?

在重点研究了“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授田“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模式经验成果后,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

第一步:以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围绕主题向外扩展,整体规划经典诵读、课内外阅读与习作、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打通课内课外的联系,实现单元主题统整下的内容整合。

1.一条主线:以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

人教版教材影响大,适用范围广,内容资源丰富,语文训练体系相对清晰完整,优势之明显为国内所公认。以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整合内容资源,教师上手也相对容易,能减小改革震荡带来的负效应,便于成果推广。

2.两个整合:实现人教版教材教学与课外美文阅读、经典诵读的整合(1)以人教版单元主题为主线整合课外美文阅读,通过“以文带文”“自由阅读”课,大大扩充阅读量,丰富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读写联动”课,结合单元习作要求和选文特点,插入大量随笔训练,并将单元习作要求逐步渗透到选文阅读中,实现单元主题统整下的读写结合。

(2)围绕人教版教材主题单元组织经典诵读内容,打通单元主题与经典诵读的内容联系,课内读什么主题的内容,晨诵就诵什么主题的经典诗文,使课内单元教学与经典诵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两个拓展:由单元教学向整本书阅读灵活拓展

(1)紧密型拓展:依据人教版教材主题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课文内容、体裁、作者等特点,课外拓展阅读与课本联系较为密切的整本书读物。如三年级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了《盘古开天地》,课外拓展阅读中国上古神话《山海经》(儿童阅读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学习了中外童话类的课文,课外拓展《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内学习了有关鲁迅的课文,课外拓展阅读《鲁迅短篇小说集》等。

(2)松散型拓展:开设“童心悦读”课,依据不同年龄儿童生命成长需求和阅读能力,分年级、学期推荐童书阅读书目,低年级以绘本阅读为主,读写绘结合,中高年级读整本的文字书,指导儿童阅读生命成长中最需要的童书,促进儿童生命成长。

为了实现上述意图,项目中心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配套教材《语文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每学期一册,每册依据人教版主题单元分组,每单元包括单元导语、单元学习导图、经典我来诵、美文我会读、资料链接、开心书吧、反思提示等主要板块,为内容整合提供了必备资源。教师再不用为搜集资源、整理打印发愁,学生也不用再为手中无书而苦恼。小学六年,经典诗文诵读资源将增加7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超过200万字,远远超出课标145万字的要求,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将大大提升。尤为难得的是,该教材遵循便于学生学又便于教师教的原则,集内容开发、教案设计、学案引领于一身,将教法设计暗含在学法指导中,思路具体便于操作,为教师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提供了具体参考。该教材单册六本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已经试用一个学期;双册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寒假完成编写后付印,2014年春天发行试用。

山东教育社原副总编陶继新先生为本书题词:

‚自主方有心灵的自由,才有生命的能量;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能驶进会学、善学、乐学的高层境界。‛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杨文华老师欣然为教材作序: ‚从关注教师‘会教’到关注学生‘会学’,《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不仅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的一种大胆创新。‛

第二步:以“大单元整体教学”“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模式为主要框架,兼取深圳“八岁能读会写”、新教育“晨诵”“童心悦读”等成果的理念策略,实现教法体系的整合。

“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借助“单元导读”“整体识字”“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自由阅读”“基础训练”“分享展示”七种课型,实现了扩大阅读量、读写并进的目标。其实施思路清晰,课型模式完备,操作策略具体实用,国内广泛推广,赢得普遍赞誉。

授田“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模式,则吸纳了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灌注了“道德课堂”理念,以“独立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反思悟学”为基本流程,以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尝试——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为主线,以“同伴合作互学——教师点拨助学”为辅线,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高起点精要点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科素养与人格建构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终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实验,通过十余年的实验探索,形成了低年级“识记在先、拼写在后”“提前阅读、以读促识”“电脑写话、提前表达”等宝贵经验,突破了低年级识字瓶颈,实现了“八岁能读会写”目标,大大提高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率。

新教育“晨诵”“童心悦读”,跳出语文听说读写工具训练的狭隘局限,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目标高远,情怀热切,是近十年来国内最具感召力的教育流派。以上成果从单元教学规划到课型设计、课堂教学操作,从低年级识字教学瓶颈突破到中高年级读写训练,从语文工具性训练到学生人格锻造,为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的宝贵经验。引入“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思路,对其某些课型进行适应性改造,与“四环四学”生本道德课堂模式流程整合起来,形成教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再将“八岁能读会写”、新教育“晨诵”“童心悦读”的理念、策略融入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教学中,就能形成理念先进、策略完整的教法体系。该体系兼收众长,实践中更容易发挥优势,取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第三步:在内容整合、教法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调整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读写诵一体化”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评价体系。随着课程整合实践的逐步深入,由总体目标导向向具体目标建构过渡,依据新的内容架构,细化各年级、各领域实施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逐步探索形成各年级、各领域评价思路,确定具体观测点,细化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法策略,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三、整合后课怎么上

1.以单元主题统领人教版教材与配套教材,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

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整合使用辅助教材《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引》资源,组织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规划单元教学的内容、目标、教法、检测评价,通过“单元导读”、“整体识字”、“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自由阅读”、“双基巩固”、“分享展示”等课型,完成大单元主题教学任务。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中外童话”为例作简要说明(略)。

(附1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主题教学整体规划表)2.应用“四环四学”课堂教学模式,渗透生本道德课堂理念要求

“大单元主题教学”提供了单元层面的宏观模式,侧重于不同课型的组合思路。“四环四学”课堂模式则包括学校基本模式、学科单元模式、不同课型模式、课堂操作具体模式等多个层级,为“大单元主题教学”灌注了理念灵魂,提供了策略支持。从单元整体规划到每一具体课型,都可根据教学内容与课型特点,渗透“四环四学”的理念策略。我们对“主题阅读”七种基本课型进行改造,形成了下面一组课型具体模式。

(附2 语文课型模式简图)

这样,由学校基本模式到单元教学规划再到具体课型操作,就形成了语文生本道德课堂的模式系统。实际应用中教师还可进行个性化处理,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此外,课程体系中的晨诵、整本书阅读指导,也已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尤其是“童心悦读”课,从新书导读到中段推进、总结提升,都已形成了模式雏形。教法体系的整合,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为用好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方法策略保障。再好的内容体系,教法不当也会出问题。比如经典诗文、中外美文该怎么诵、怎么读,是完全照搬传统死记硬背,还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合作学习,不同的理念方法效果肯定不同。我们的教法体系既要吸收传统精华,又要体现时代要求,使整合后的内容体系发挥出更大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目标。

语文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整体改革项目。实施该项目,将彻底改变现行语文教学的面貌,打破狭隘的课本、课堂局限,在课程层面上确定目标、整合资源,寻求更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策略,实现语文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我们组建跨区域项目联盟,就是要联合更多有眼光、有魄力、有激情、有梦想的学校和老师,共同推动项目研发与实施,打造属于我们大家的特色课程品牌。

第二篇:研训一体构建新型园本教研文化

研训一体构建新型园本教研文化

关于教研,专家是这样论述的:教研可以分为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类型不同功能不同,不同功能实现不同的发展。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为载体,就幼儿园而言,“课”就是一日所有活动;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增加教研的深度;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以阅读为主线,两种身份的幼儿园老师,更是一名终身学习者。

我的个人理解是:新型园本教研文化应该是在一种自然、平和、回归教育常态的教研环境中,教、学、研三种教研形式的和谐统一,是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园本培训。即教研、培训一体,突显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教研文化。我们都知道,今天的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只会控制课堂、只会单向传递、只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材、只会对所有孩子统一要求、只会依赖现成的标准„„新型教师的工作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学会互动、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面对多样化和差异性、学会从多元视角分析问题„„这种教师专业能力的变化挑战了传统教研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屏弃“阳春白雪”式的园本教研,走“大众化”、“平民化”的教研之路。把教研活动作为教师解决日常问题的有效途径,减少令人乏味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探讨真实情景中的现实问题。因为只有问题下移到每个教师自身的日常实践,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激活教师内需渴望“我要教研”,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在教师中传递优秀教育经验,巩固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丰富教育技能,改善教育行为,达到教研活动的真正目的。所以,我们从刷新传统业务学习入手,开始研训一体的新型园本文化的初级建设。主要表现为:

一、“立竿见影”式理论学习。

园本培训的业务学习坚持“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原则,以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评优课前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说课的技巧》的指导;更新电教设备后开展《互动电视操作与应用培训》;大班面临升小学《幼小衔接工作的培训》最实用;班级环境创设,培训主题就确定为《区角活动材料的调整艺术》、《区角游戏的观摩与交流》„„现学现用,及时、有效,而且效果显著。

二、“润物无声”式交流学习。

我们相信:业务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资料,多与人聊同样受益。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园内教学观摩课后,也适用于教育叙事、游戏点评、案例分析、教学研讨。大家在同一个具体场景中,在看似不经意的谈话中,作为倾听者和对话者参与交流活动,就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因为作为对话者,言语中一定渗透着个人对现象或是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即使是倾听者,她也持有个人的思想与理念。教师们反映,交流式学习轻松,不怕说错话,大家没有心理负担。但就这样一点一滴,心智会逐渐开阔、丰盈,看世界的眼睛也会越来越明亮,越来越犀利,就会充满思想与智慧。或者说,大家带着针对性问题有备而来,面对问题平等对话,以平等对话激活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在交锋中推进理论的提高与升华,从而促进行动的跟进与推广,我们认为,这样的教研和培训才是积极有效的。

而作为主持人,或者说培训组织者,我们会有意识地营造倾听、对话、交锋的场景,听老师们表达和倾诉,并在其中以平等的身份加以相应的引导。有时在倾听的同时,也会调整一下角色,以提问和质疑推动谈话的深入。我们没有强行灌输给教师任何理论和观点的意图,只是试图通过发生在幼儿园,教师身边的具体案例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其思考,使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澄清认识,调整和建构新的观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培训效果。

三、“入木三分”式反思学习。

一位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拥有一颗睿智的心灵,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有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经过时间的冲刷,除了积累一些琐碎的经验,而没有实质性的长进,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对教育缺少思考。正如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遇到同样的事情,有的教师细致深刻,有的却无动于衷?除了各自的积淀不同,那就是透过事情的感悟和思考的深浅与多少了。往往思想上比较成熟,看问题就比较有深度,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在,立意、角度自然独到新颖,这就是见解。学习固然重要,但领会、内化更为重要。反思学习就是引导教师自主、深入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慢慢咀嚼、吸收的过程。我们常常说,孩子需要体验学习、建构学习,其实我们成人也一样,需要在实践中一次次的尝试,并从具体事例中反思、质疑、提升、总结,不断挖掘总结个人经验与教训、挫折与失败,并从中收获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达到转变观念,改善行为的目的。当然,它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而我们的园本教研和培训所要承担的就是在大家时间的链条上系上一个个深刻的记忆红结。“课后小记”、“教育随笔”、“活动反思”、“批注式阅读”等活动的相继推出,就体现了我们的初衷。

当然,这仅仅只是我园关于幼儿园新型园本教研文化建设方面的部分总结分享,结合了我的理解、经验和我园具体实际归纳的,算是比较具有针对性了,因此不代表所有的园所和教师都会适用,毕竟不同园所有不同情况嘛,而我在园立方上也有分享总结一些以前的园本教研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文案,有联系了具体实践经验。

四“各抒己见”式反馈学习。

现代社会,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层面、更广领域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如何使小面积培训拓展产生更为广阔的效益空间,达到资源共享。我们的做法是: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教师,必须通过示范教学活动、学习经验介绍、指导园所活动、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回馈幼儿园,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培训效果。近一年《幼儿园教师如何开展教科研》、《微课的制作》、《体育课的组织与管理》、《优秀园所的环境布置》等都是外出培训教师主讲的,其行为不仅改变了教研组在研训活动中“一言堂”格局,而且在教师中树立起一个榜样、一面旗帜,更重要的是通过她们的劳动与成长,让教师认清了教研活动的真实性,在教师心中逐渐清晰了一个信念------你能,我也能;教研活动是每个人的讲台与课堂。

看了以上介绍,或许大家认为,新型教研文化需要一个智者的引领。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作为教科研组的实际操作人员,我们清楚每个人都不是全智全能的,也自认水平有限。因为,任何人都会有知识的盲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引领作用,关键是摆正心态、端正态度、虚心学习。因为我们是在和教师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引领意味着先行一步,对某些问题先行思考;引领也可以是在与教师一起探讨的过程中做思维方法的引导,相信通过与教师的对话,也会不断启发自己的思路,与大家一起共同成长与进步。

另外,专家也告诉我们:教科研组的职能是专业引领、专业支持、专业合作。我们正是以我们的实践活动,践行和体会着专家理论。经过一年的尝试,接下来我们计划推出一些新举措,继续我们的园本教研文化建设,在此一并陈述,希望与大家分享、商榷和探讨。

举措一:“听课预约制”刷新教研新模式。

“听课预约制”是为了改变“推门课”带给老师的诸多不便和腻烦心态而设想的。为了能够看到高质量的教学活动,真正促成教师在《指南》实施中的互动与交流,我们计划推出业务园长预约听课制度。具体做法是:每个月教科研室在公示栏里公布本月预约教师名单;被预约的教师结合近期教学进度自填预约时间和公开教学内容;业务园长,以及其他教师根据个人带班时间有选择地进班观摩教学活动;课后上课教师及时通过说课向听课老师简单陈述活动目标、设计意图,听课教师则自主点评、畅谈个人观点,从而在互动式的切磋与交流中提高教学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举措二:“今日我主持”催生教研新行为。

“今日我主持”的目的是在教师中间弘扬在职学习的风气、推行终生学习的理念、倡导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教科研室把素质较高、爱读书、勤于思考的教师推向教科研活动的前台,通过好书推荐、问题研讨、经验介绍等活动形成幼儿园内部的资源共享,从而引领和促使比较安于现状的教师再学习、再提高。客观地说,它与前面的交流式学习和反馈式学习有一定的重合和交叉,都体现了教研主体的多元化。

举措三:“阅读专业书刊”打造教研新亮点。

我们以“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营造书香校园”为主旨,适时推出“阅读专业书刊、提升专业素养”教研活动。教科研室考虑,博览群书已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一个群体如果形成“人人喜读书、人人会读书”的良好读书氛围,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以自我提高与发展为宗旨,本着自愿、自学的原则,自拟读书计划,明确个人读书目标,摘录、反思相结合。教师根据个人专业发展需要,首先占有身边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幼儿园书刊、杂志的阅读价值。或是师德修养,或是教育专著、教育教学理论,或是某一学科领域,或是班级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均可尝试。幼儿园提出“每日一刻钟、每周一记录、每月一笔记、每学期一论文”的指导策略,促使教师从消遣性阅读向专业阅读过渡。我们考虑,首先应该尊重教师的阅读兴趣,爱读乐读。其次才是引导阅读倾向,多阅读专业期刊,随笔、小记、案例„„因为这类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都最贴近教师的生活和语言,易于被接受和消化;在此基础上,逐步阅读经典专著,与此同时扩大阅读面,博采众家之长。

举措四:“活动教研”彰显教研新特色

保教并重,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是幼儿园的特点。专家也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可能仅仅发生在人工搭设的舞台上,而应存在于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中。”所以应该重视方向性引领,即针对幼儿园实际,从重“研课”向重研“一日生活”过渡。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习,还是具体举措,其实都存在交叉和重合的问题。灵活、多样;及时、有效;支撑、推进是新型园本教研文化在不同侧面的特点体现,也是幼儿园教研、培训的一个显著特征。

虽然我们对创建新型园本教研文化充满信心,但还是有些顾虑重重,担心路子不对、担心徒有虚名、担心不能自圆其说、担心不能长此以往、担心教师因活动过多而厌倦„„但有一点我们始终坚信,幼儿园内教师经常性的教研活动是教师进修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业务培训的主要形式。多种多样的教研培训活动,不仅可以加深教师对新型园本教研文化的认同与支持,也能加速教师自我教研和培训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和我的同伴们,愿意在探讨新型园本教研文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的征程中继续跋涉。

后续还有更多相关经验总结体会分享:

《童讯幼儿园最新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2015-2016童讯幼儿园第一学期家长工作总结》

《浅谈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安全教育》

《如何创立级别幼儿园》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园本培训工作总结》......

第三篇:论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论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摘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重要措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形成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基础、强化主导优势产业为载体、增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和完善科学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从强化思想认识、尊重农业经营主体意愿、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入手,是确保粮食安全,保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主导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5-0050-06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依据资源条件、粮食国内外供求格局,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已经把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国策,把粮食自给为主确定为基本策略。而农业生产中“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效。为此,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在保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力促粮食增产保质,既是确保粮食安全必然要求,又是保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也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

一、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需要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却没有丝毫改变。无论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是90年代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到正常发展轨道上来。无粮不稳、有粮不慌、有粮更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有近50%的人口还是农民,只有农民增收,生活水平高,才能谈得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才能提高,种粮才有积极性,粮食安全才有保障。可见,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是保护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粮食?d增产,农户越增收,社会才会更和谐。

近年来,我国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粮食缺口继续扩大。从2004年起,我国已经连续发布了11个“一号文件”,分别从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稳定增收和粮食安全等方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粮食产量取得了十连增。粮食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仅新增粮食需求就在100亿斤以上(冯华,2014)。从城镇化发展进程看,不仅是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过程,也是其收入大幅增加的增加过程。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也是由粮食生产者或自给者逐步转变为粮食的净购买者或消费者。粮食消费者增加,进而对粮食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口粮消费减少,而畜产品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这也必然引起饲料用量的增加,有关数据表明,近10年我国肉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在3%左右,而与之相关的紧密的饮料用粮也以年均2%的速度递增。工业用粮也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大量增加,2011年,我国工业用量需求达到5500万吨,到2015年将达到6000万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机构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96亿人,届时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增长70%。总的来讲,国内外市场对粮食需求还会继续扩大。

粮食需求增长量远大于粮食供给增加量。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持续扩大,2013年,我国粮食进口再创新高,超过7000万吨,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大豆净进口5838吨,小麦进口突破65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与此同时,肉类产品进口增长也迅速增加,特别是猪肉也从2008年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相比,我国粮食的供给必将受到耕地面积减少和种粮积极性降低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占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再加上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损毁,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必将受到巨大挑战。粮农种粮收入低,种粮意愿不强,也会影响我国粮食的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在全国逐步推开。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经营体系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农业快速发展。即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提高农民家庭收入。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收益低的劣势越发突出,作为理性小农选择收入较高的非农行业就业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目前在农业产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还有2.7亿多人,但大多数是中老人和妇女,因此,解决由“谁来种地”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解决的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农业收入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只是家庭收入增长中的“副业”,正在变成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家庭经营结构的中“兼业”。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传统的农业经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从微观视角看,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农业从业者生产积极性,加速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从宏观视角看,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仅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确保粮食产量持续提高的内在要求,还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这就要求在充分理解国情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也就成为解决未来“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

二、形成“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相对于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而言的,农业经营即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又涵盖了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类生产活动和生产性服务性活动;农业经营体系中既包括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又蕴含了各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是各类关系的总和。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包括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必须有与配套的产业作为载体;不仅要构建各类主体之间良性的运行机制,还要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只有形成主体、载体、支撑和机制“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实现农业高效率、粮农高收入、粮食稳产高产,最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夯实基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也是回答未来“由谁种地”的最佳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已由改革初期相对同质的家庭经营农户占主导的格局向现阶段的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转变(黄祖辉,2010),逐步形成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多元经营主体(陈明星,2013)。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是农业在向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必然现象,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在家庭农场基础之上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也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大增、农村面貌显著变化。这些都说明这种经营体制是符合农业产业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的,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目前,仍然在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和家庭约1.9亿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92.5%(陈锡文,2013)。这说明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仍然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近年来,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从事领域不断拓展、经营规范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农民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形式之一。是引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是连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桥梁。农民通过参与农民合作组织,实现相互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专业联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农业发展中资源短缺或资源季节性不足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能够整合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提升产业链条价值,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农业龙头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农业产业集聚功能,发挥非常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核心力量,因此要鼓励大型和特大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品牌优势,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企业家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就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独立的职业,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为主要特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的生产要素,真正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杰文森等学者对世界30多个国家农业的研究表明,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家庭户主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农业产量的平均增长将近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引领土地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其土地规模经营是决定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首要因素。规模经营可以释放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如劳动力、水利设施、农业机械满负荷效率和购买、销售网络的谈判好处。但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还远低于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为了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劳动效率,农业规模必须扩大,但是又不能过分扩大,只能在管理幅度许可范围之内,实施适度规模经营,这将有助于农户改善经营条件和优化农地产出。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已达287.5万户,家庭农场87.7万户,经营土地面积1.76亿亩,户均经营耕地200.2亩,年收益18.47万元,均明显高于普通承包农户。其中,流入农业企业的土地面积也不断扩大,2012年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比上年增长34%,2013年比上年又增长了40%,伴随着土地面积扩大,经营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要加快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空间集聚,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高的前提下,要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快资金、技术、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向农业经营者集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了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外,还要大量使用农业新科技、大型机械设备,走专业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道路。还要掌握丰裕的生产经营信息,减少市场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收益水平。只有农业经营主体知识技能达到相应地水平、拥有的资本达到一定标准,能及时把控市场信息,才能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非农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6000亿元转入非农行业,直接造成农业经营者难以获得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金融资本。再加上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领域的险种少,农业生产不可预知风险大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投资购买生产性机械设备意愿降低,虽然各级政府投资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资金逐步增加,但是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要求还有非常大差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再加上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也制约了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难以快速提高。

2.强化载体:培育主导产业

农业生产区域不同,资源条件也不完全相同,决定了能够发展的产业类型也有差别。同样,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特别是主导产业的驱动。这就要求在农业生产中要以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为前提,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并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载体。赫希曼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就是主导产业,适宜的主导产业通过与本区域内在的优势资源相融合,在主导产业的引导效应、关联效应、溢出效应及分工网络协作扩散效应等作用下把各种资源凝聚成合力,形成该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并在放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群。因此,发展主导产业不仅是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必然结果。主导产业明确了,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也有了集聚的纽带。从全国来看,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如:东北地区的玉米和水稻,中原地区的小麦,山西等西部地区的杂粮产业等。但许多区域的主导产业不明确,直接造成了各种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不明显,也造成了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配置低效率,也进一步削弱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带动作用。

培育主导产业需要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分工。在平原地区,重点实现农产品的保障性功能。围绕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种养基础,提升其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在山区丘陵地区,主要实现致富功能。通过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重点发展畜牧、林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农业。在中心城市周围,发展多元服务功能的都市农业。以城市为轴心,逐步形成都市生态农业生产带,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有观光、休闲、旅游和科技示范功能的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发展“一村一品”,夯实农业经营体系的载体。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及农村种养产业的产业链条价值,最终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增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一村一品”可以缓解农业的弱质性、促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分工,加快农业生产专业化;可以突出特色农产品优势,实施差异化的农业发展战略,满足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进而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使一个村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产品,并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农民增收,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

3.增强支撑: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是维系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康运用的重要支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经营的内容已经超出农户生产范围,由最早的产中扩散至产前和产后,分工分业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快速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看,越是规模经营、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要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综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目前,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公益性服务机构已达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机构已达100万个。公益性服务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服务的重点主要是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基础性的领域。近几年,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等部门建立与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以及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保障不断增强。但与农业发展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在服务能力、经费保障、服务人员素质及运行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公益性服务机构主要是由政府进行投资,扮演着参与者和协调者的重要角色。政府应该在服务供给方式上多谋新路,在人才引进、考核激励机制上多想办法。服务内容重点放在那些经营性服务机构不愿干的领域,重点搞好区域疫病防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土壤环境监测和农民技术培训等领域的服务上。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今后一个时期培育的重点,也是未来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服务内容更多集中在生产资料供应、农机服务、农产品储藏、加工和营销等环节,经营性服务组织因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市场化要求强,应该鼓励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政府要为工商资本进入经营性服务领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各类商业化服务主体服务能力提升,特别要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按照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不同环节提供不同的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的产前环节,重点是提供种子繁殖、种苗培育和种子加工等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过程中,重点提供播种、植保、浇水灌溉、作物收割和储藏等社会化服务;要拉长农业生产产后服务这一短板,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配送、品牌创立和宣传、产品销售、农业综合信息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

在服务模式上,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完善相互之间的利益联系纽带为核心,挖掘实践中农业经营主体最喜欢、生命力最强、成本最低的服务模式。重点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农资农技服务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许多农业生产活动由专业化服务主体承担,减少了经营主体的直接劳动,为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条件,也带动了农业科学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4.完善保障:科学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创新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阶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运行机制必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一整套机制,运行目标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实现两大目标的和谐统一、均衡发展的途径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图1)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农业法规与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现阶段,农业经营主体很大部分还是以家庭农户为主,因此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在保证农民在获得土地增值收益的权益基础,完善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引导土地经营由细碎化向规模化过渡。二是完善政府的农业扶持政策,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效率。各级政府的强农富农政策覆盖范围不仅要拓宽、规模要扩大,还要落实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三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快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的要素要求。四是建立农业生产的退出进入机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发展。重点要处理好进入者和退出者的利益关系,适时推出进入者的资格认定制度,规范引导工商企业规范有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其次,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农业经营主体没有制定农产品价格的能力。农业经营主体也很难通过内部规模经济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只能借助外部规模经济实现平均成本下降。就是要通过社会分工的形式把许多生产环节社会化,通过社会化服务主体实现生产经营专业化,进而降低社会生产成本。另外,农业经营主体还可以通过社会化服务主体的专业化服务降低要素获得成本和产品销售方面的交易费用,再加上政府的各种补贴等共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再次,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最主要方式就是单个家庭为主的分散经营,在农业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的前提下,这种经营方式直接导致农业经营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需要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把分散经营的单个农户家庭组织起来,形成相互衔接的联合经营体,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目标就是提高单个家庭的组织化程度及其内部完善的利益联结关系,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家庭经营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增收。

三、推进“四位一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面对国内外农业生产新形势,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1.把解决粮食安全的重心放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首,国家也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我国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动摇的前提下,以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粮食增产、粮农增收,进而确保粮食安全。

2.尊重农民意愿,创新经营方式,增强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内在动力

在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肯定有一部分退出农业,也有部分农民为了减少对于预期的风险,不愿意放弃农业,也有因传统观念而不愿意放弃农业等,对此必须实事求是的尊重他们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政府可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多种多样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3.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体系

一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使职业教育系统化,全面提高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二要统筹农村培训资源,探索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培养一批种养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同时结合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形成特色职业农民培训,使更多地农民成为农业经营主体。

4.加大农业补贴的力度,优化农业补贴的内容和方向

继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提高种粮积极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财政补农的资金规模,重点支持粮食产业的发展。

5.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服务动力机制

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经营性服务为主体,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有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和龙头带动相结合的动力机制。

6.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资本支持体系

一要规范资本入农的方向,要以农业为核心,强力支持促使农业可能持续的“精耕细作”;二要规范资本入农的方式,积极探索以土地权益入股并获取股权收益等经营方式,使其成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三要规范资本入农的渠道,使其在农业产业链条上形式补链式的嵌入,确保符合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农业的要求,从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冯华.我国每年仅新增粮食需求在100亿斤以上,耕地红线必须坚守[N].人民日报,2014-01-15.[2]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3]陈明星.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3,(3):44―47.[4]陈锡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农村工作通讯,2013,(23):8―9.[5]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6]吴海峰,苗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13,(1):43―46.[7]胡胜德.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1):7―8.[8]张占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3,(5):25―27.[9]李想,穆月英.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要素动态分析[J].经济经纬,2013,(4):39―44.责任编辑:晓立

第四篇:构建“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

大政工体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这一切则又不可避免地波及企业的员工,导致员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诸如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奉献精神淡化等问题。因此,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不懈追求与思考的永恒主题。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传承大庆油田优良传统、永续大庆辉煌的需要。大庆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必须倍加珍视的政治优势。面对原油稳产的繁重任务,必须坚持用大庆精神育人铸魂,努力使大庆精神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核心价值观。要把传承大庆精神贯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弘扬优良传统,锤炼过硬作风,坚持用大庆精神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筑牢企业改革发展的坚强基石。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是构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采油厂的需要。对建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采油厂的高度认同,是企业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企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

大政工体系的基本内涵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就是要在实行一岗双责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步,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纵向上由党委、党支部延伸到党小组长、工会小组长、班组长,横向上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

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的基本内容:党政主要领导交叉任职,共同对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负责,党委、行政、工会、团委各负其责,“党建思想政治考核体系”和“生产经营绩效考核体系”融合组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由过去的职能相互分割变为职责共同承担,两个文明一起抓,既要管生产经营,更要抓思想工作,逐步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全员、全过程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的内在结构:在“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的内在结构中,党、政、工、团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是由党、政、工、团主要领导,组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层;二是以党群部门、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组成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层;三是以班组长和党员骨干为主,构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层;三个层次互为补充、互相沟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与体制。

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的基本特征:“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一岗两责”,双向参与、双向考核,各负其责、共同担当的责任体制。确保各级各类人员思想工作到位,责任到岗,形成上下一体化的责任体系。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

大政工体系的实践要求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既是对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有意义的总结与提升,也是一项系统的构建工程,需要各系统、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哿ν?心合作。

坚持和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发挥核心作用,就是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企业的贯彻落实;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对关系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方针,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和引导广大职工在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断改进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深入基层,关心职工,以职代会和厂务公开为基础,充分发挥工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激发全体职工的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的热情,形成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注重和发挥行政的职能作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直接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同样需要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行政部门要主动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发挥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直接接触员工群众的优势,客观、公正地处理好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的关键所在。

健全和发挥工会的纽带作用。工会是联系党群、干群的桥梁和纽带。在党委的领导下,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劳资劳动关系和谐。要不断完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举权。要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主动倾听职工的意愿和诉求,积极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要调动和发挥团委的助手作用。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是企业科学和谐发展的生力军。要努力扩大青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巩固党在青工中的群众基础。鼓励青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稳产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构建党政工团“四位一体”

大政工体系的几点认识

新形势、新任务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思路、新方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新探索、新实践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启示: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体现和维护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有内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企业发展,切实将改革和发展成果惠及员工群众才有生命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实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挥员工群众才智才有活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时代需要,切实在传承中持续创新开拓进取才能永葆战斗力。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各个系统通力合作,而且需要我们立足时代需要,在继承中发扬、在传承中创新。通过深化企业党政联席会议办公制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联合工作委员会,相关的机关部室领导为工作成员,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永葆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总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构建“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是企业深化改革、科学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油田可持续发展、永续辉煌的需要。

(责任编辑:罗志荣)

第五篇:如何构建新型企业文化体系

如何构建新型企业文化体系

农行的全新品牌战略定位于:“伴您成长”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主题理念——成长,与时代成长,与客户成长。抓住时代成长的机遇,与客户营造平等合谐的伙伴关系,以完美卓越的服务助客户发展,互惠互利,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新战略的启动也带动了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既是相适应,那么,也需体现成长这一理念,强调伙伴这一概念,不仅表现在银行与客户之间,而且也表现在银行内部,即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之间。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总和,它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各方面,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它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对企业的认同程度和信誉程度,以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构建应在着重管理文化的基础上拉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极发展。管理是充分利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管理文化是体现管理行为的企业文化,包括制定制度规范的文化和实施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即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包括计划,控制,决策等。行为文化既有管理层的行为,也有员工的行为,管理层的行为文化既要表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平台,利用培训机会提升员工的自我价值,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伙伴式的双赢。员工行为文化表现在自律和他律的过程,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并养成习惯性行为。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的各种物质设施、行业标识及其生产经营的产品等构成的器物性文化,包括标识文化,服务文化和环境文化。标识文化要体现农行的特色及农行人的精神面貌,如统一农行大楼外观形象设计,统一着装等。服务文化是成长理念的关键,只有完美卓越的服务才能带动客户共同成长,因此,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应讲究文明用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供超值服务。抓好营业窗口建设,从礼节礼仪、交际规范等方面提升员工服务水平,将简单的办事程序升华为高层次的服务文化。环境文化应提高整体布局质量,使员工在简洁庄重的环境下办工,客户在神圣的环境下接受金融服务,提升两者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另外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完善活动室,荣誉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增强员工对农行这个“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农行事业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共同成长。

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作用领域、员工结构等各种因素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农行的精神文化主要从价值观,企业精神,发展目标,企业道德等内容构建。价值观应体现“以人为本、团结协作、创新进取、和谐发展”四个基本特点: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公平竞争、选贤任能、人尽其才”的人本理念,将农行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达到农行与员工共同成长。二是团结协作,强调团队精神。三是创新进取,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活动。四是和谐发展,以优质的服务提供客户发展机会,从而实现农行的发展。农行的企业精神是服务三农。在资源配置上,单独对三农这一战略业务单元计划、效果评估等。发展目标:加快股改进程,实现网点顺利转型。企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廉洁从业、创新立业、团结兴业,弘扬新时代敬业精神、自律精神、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

下载构建读写诵一体的新型课程文化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读写诵一体的新型课程文化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最终定稿]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陈光远 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安全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企业的兴衰以及职工个人的生命安全。家和万事兴,企业和谐发展是......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自鸦片烟战争以来,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追求的梦想。自共和国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之后不久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对......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感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毕竟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对优势数量,农业也是所有产业的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很有......

    构建新型消费体系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影响,新型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

    构建新型治安防控体系经验总结材料

    构建新型治安防控体系经验总结材料近年来,*省*市*县与*接边五县(区)初步构建了边界“六联”(问题隐患联防、矛盾纠纷联调、刑事犯罪联打、社会治安联治、平安边界联创、民生事业......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

    发展连锁经营 构建新型农资经营体系

    发展连锁经营 构建新型农资经营体系 --惠农区供销合作社主任 高万君 (2006-09-07) 发展农资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是供销社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增强经济势和竞争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