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大赛点评[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3: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大赛点评[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大赛点评[最终版]》。

第一篇:课堂教学大赛点评[最终版]

铜仁十五中学第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文科组点评

付 亮

铜仁十五中学第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于今天上午结束,经文科组全体评委认真讨论、反复斟酌,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评出了成绩和获奖等级。现在,我代表文科组就文科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点评。其内容都是根据文科组全体评委的意见综合而成的。

评委一致认为,本次参赛的青年教师总体态度端正、认真,且作了精心准备,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赛老师虽年轻,但基本素养普遍较高。参赛教师在课堂上总体来看心理素质较好,语言表达能力突出,普通话水平较高,英语口语流利,上课富有激情,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熟练,很多老师课件设计新颖,搜集相关视频,吸引了学生,活跃了课堂,这些方面比如魏文翠、雷军、袁科兵、杨林松、陈勇勇、方祎、陈永玉、彭鸿萍等。

2、对教材、对知识的把握普遍到位,显示出雄厚的专业功底。说明我们青年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知识点方面下了功夫。特别是杨林松、袁科兵老师以“读”为线,以朗读、范读、听读切入文本,读中品,读中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把握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对课程逐层推进,深入文本。陈勇勇老师以我家的生活事例为线索,贯穿教学全部内容,并且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处理恰到好处,都是“功夫在课外”、“台下十年功”的表现。另外,个别老师重视教案设计,并且有创意,比如雷军、袁科兵、吴春友、秦芳老师。

3、运用并发挥了导学案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益,同时,课堂中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活动量大,参与面宽,积极性高,师生互动性强,教与学气氛活跃,整个课堂轻松愉快,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朝气与活力、合作与探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袁科兵、杨林松、陈勇勇、方祎老师的课,新课堂改革的新理念、新的学生观体现得更为突出,课堂大面积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个课堂活跃而有序,轻快而高效,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了初步展示,教学效果明显。另外,黄燕群、方永红老师也有学生分组、学生评价的新课程意识。

4、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结构合理,说明青年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把握等方面能力很强。例如秦芳、覃礼玲、陈勇勇等老师做的很好。

5、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方面把握较好,每一节课都基本包含了一定的旧知识回顾、新课导入、知识传授、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课堂小结等基本环节,显示了青年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比如陈慧娟、雷军老师。

6、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爱祖国、民族自豪感、节约资源、自尊自爱自强等教育渗透课堂。如杨林松、魏文翠、杨琼芳、陈永玉老师。

总体感受:文科组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很好的发展潜能。

评委还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是不存在的。尽管花费了心血,进行了努力,缺陷与不足仍然在所难免。而关键是我们要发现它、认识它、改变它。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在弥补缺陷和纠正失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下面,我把评委们在听课中感悟出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提出来,希望引起青年教师们的注意。

一、缺少新课程理念,传统教学味道太浓,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偏少,有些课依然“满堂灌”。上课不是单口相声,不是作报告。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化,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被弱化。那么,如何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两讲三不讲”。

“两讲”是指:

一、教学的难点,因为难,学生不容易弄懂,所以教师必须讲;

二、重点知识、关键之点,教师不讲学生便不能把握的,老师必须讲,要做到泼墨如云;而且必须讲深、讲透。“三不讲”是指:

一、文本中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不讲;

二、文本中的知识、学生还没掌握但通过自学能把握的,不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把握;

三、文本中的知识,预设教师讲后学生还是不能把握的,不讲。要做到惜口如金;要敢于“舍得”,有“舍”才有“得”。“讲”与“不讲”,是辩证的统一。要树立正确的观点:不要一说到新课程理念就一概否定“讲”,该讲的还是要讲,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地把握“讲”与“不讲”的火候。

二、很多的课都设计有提问环节,但提问的目的性体现不出来,问完后不点评、不讨论,甚至老师自问自答。有的课设计有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甚至还有小组合作的安排,而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知识、生成知识、掌握知识,但很多课学生合作的过程没有,有的合作、探究时间不足,老师把问题抛出来立即问学生或干脆直接讲答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合作观。

三、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强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这一点还做得不够好。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不少青年教师只顾自己讲,对学生关注不够,课堂上有学生在打瞌睡、没听讲、回答问题后长时间没让学生坐下等现象。

四、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比赛要求教案的新颖,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但从交来的教案和上课来看,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许多教案过于传统,缺少设计,有设计的又欠规范。比如有的没有课堂总结,有的没有巩固练习或课堂效果的检测,有的没有板书设计,有的板书设计缺少主干知识,基本上没有教学反思和教学流程,甚至有的教案设计粗糙,字打错、序号编错、下载痕迹还有。(态度不端正)

(2)课堂教学与教案脱节,教案中大篇幅的内容课堂教学中没有,教案与课件不一致,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没能体现,出现课堂重难点不突出,甚至教学思路混乱,任务未完成。

(3)教材挖掘不深,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有的老师根据教案流程对知识点泛泛而谈,不够深入,没能联系现实和实际生活进行展开、升华。如历史的“鸦片战争”以失败告终这一史实,教师可联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中就可以自然引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爱国主题,从而提升教学内涵。

五、多媒体的辅助性功能认识不到位。有的老师把多媒体辅助手段当成主要手段,课堂上少板书;有的更把辅助手段当成了唯一手段,课堂上根本不板书。

六、年轻教师要更多地虚心学习,多听课,多交流,个别教师还要加强普通话学习,同时,多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创建高效课堂的问题。在此我特别推荐杨松林、袁科兵老师的课,他们一改传统一讲到底的模式,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新理念融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年青教师,课堂教学存在以上不足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水灵鲜活的课堂教学绽放芳香。总之,这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使我们看到铜仁十五中学的未来和希望。梁启超先生言 “少年强则国强”,对于我们来说,青年教师强则我们铜仁十五中学强。铜仁十五中中学的年青教师们:努力吧!铜仁十五中中学的未来属于你们!

第二篇:课堂教学点评

以生为本,构筑高效课堂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关于高效课堂建设,时在新学期开始,意味着承前启后,更透视出标新立异。在我看来,这也算得上是我乡基础教育改革的又一次“峰会”,不仅标志着今年“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年”活动的阶段推进和纵深发展,更关乎着今后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的命脉走向,可谓影响重大、意义非凡。借此机会,我谈谈个人肤浅认识,包括基于本校构筑高效课堂的初步想法,恳请得到大家的指点和帮助。

一、关于对高效课堂的基本认识

谈对高效课堂认识,我想先从课堂效益的重要性说起,然后再通过对目前低效能课堂倾向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建设高效课堂,进而揭示高效课堂的本质特点,确认什么是高效课堂。共有三点维系。

1、课堂效益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学生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在课堂上度过,课堂教学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也就是说,课堂决定质量;只有立足课堂,决胜课堂,素质教育的质量才有保障。

2、目前低效能课堂倾向。实在地说,时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大都属于“盲人摸象”:虽然有讲有练,但讲多练少;虽然也有师生互动,但司空见惯的是师问生答,局限少数,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虽然也有小组合作,但不乏形式上的作秀演戏;而那种沿袭“导入—讲解—练习”老路、并以此自命为实效性强的所谓的常规课堂教学,更是屡见不鲜。带有上述迹象的课堂都是低效能课堂,其根本原因是,没能充分开发学习能力,没能充分彰显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高效性;没能走出传统课堂封闭、桎梏的那道“辙”。我感觉,目前我们几乎所有学校的课堂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这样一些倾向,无需掩盖,欲盖弥彰。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以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深入地实施,如何构建一种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教学法),也就是说,打造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3、高效课堂的本质特点。顾名思义,高效课堂具有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特点,它是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的集合,而体现“高效”的第一要义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简单地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就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它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学生学习的高效性,是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纵观国内一些名校,如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河南永威、福建大田等,人家的课堂才堪称高效课堂,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都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升,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本校构筑高效课堂的初步想法

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打造高效课堂工作,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更新观念,切换模式

1、安排领导和教师学习。上学期暑假前,学校统一印制了《“高效课堂”建设资源包学习内容及使用说明》,发给全体领导和教师,每人一套(8开纸,34页),严格要求领导和教师深度学习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河南永威、福建大田等名校的课堂教学经验,从思想深处彻底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破旧立新,脱胎换骨,并要求用学校统一制定下发的《“高效课堂资源包”学习笔记》写学习笔记作业,对给定的学习题目,让校长和业务领导按照分管工作、全体任课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共同谋划如何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于本学期开学备课期间集中书面汇报,并对每位领导和教师精心策划的一节“导学案”进行展评。

2、落实“先教后学,当堂测评”教学模式。利用本学期教导会,学校在全面总

结前段“课堂教学效率年”活动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从本学期初开始,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统一严格执行“先学后教,当堂测评”模式,时间划分为“10+30+5”,环节划分为“预习—展示—测评”。课堂流程是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模块,课堂形式是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师生及时尽快进入角色,掌握了模式,习惯了流程,便能产生良性循环、形成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个转变,即:教师教学方式,由“灌输式为主”向“探究式为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接受式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二)、培训教师,以点带面

1、抓好“借力培训”。本学期我们将与县实验小学联谊,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前往代培学习,学习高效课堂的经验做法。寒暑假期间,我们还将全力安排教师分批到吉林市二实验、东北师大等名校学习,并适时聘请专家来校讲学,让教师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2、实行典型引领。一是领导“打样”。本校从校长到业务副校长以至教导主任,近几年都先后到福建大田、江苏洋思、东北师大、吉林二实验等名校受过训、代过培,而今正式派上用场的时候,除安排专题讲座外,本学期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每人至少要上一节“领路课”(他们都兼课)。二是骨干示范。安排校内省市县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3、打造教师团队。一是抓实教师自主培训,主要是业务学习和“导学案”备课,突出加强主备—年级组—主备—个备—课后备等环节。二是突出团队合作,切实抓好高效益的集体备课、教师论坛、教科研活动、沙龙、反思等,努力提升个人努力基础上的集体智慧,将个体卓越的一朵鲜花置身于集体卓越的整个春天。

(三)、规章制约,评价促进

1、制定《课堂标准》。学校将重新制定《课堂标准》并配套各项相关制度,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走向,如“三个精讲三个不讲”原则,包括: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学生已掌握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课堂三条高压线”是: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必须当堂落实达标。还有“月月清、周周清、堂堂清”“三清”制度等。

2、跟踪课堂评价。学校教学领导组依据“课堂标准”要求,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行不定期跟踪评价,每学期至少两次听课打分,记入考核。课堂考核评价实行“三看学生”“四看教师”:“三看学生”,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一看学生课堂参与人数,二看学生课堂参与质量,三看学生课堂预习笔记。“四看教师”,一看以学生为中心,二看按模式备课上课,三看“三维目标”落实,四看“导学案”质量。严格规定教师“讲”绝不能超过10分钟;必须实行当堂达标测评;学生课堂活动,35分钟以上“优秀”,30分钟以上“良好”,29分钟以下“一般”。坚持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学习效益的高低验证教学效果的优劣。

3、落实奖优罚劣。按既定的课堂教学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学校领导组对每位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按跟踪评价积分实行奖惩,年末直接与教学奖金、晋级、评优挂钩。

(四)、分层推进,梯次提高

应该说,构筑高效课堂,实现由低能向高效的转变,也是一项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程,需要精心筹划、按部就班、行动研究。我们计划分层推进,梯次提高。本学期先抓试点,解决模式的“硬着陆”,属于临帖阶段,重点抓好三个方面试点:教师层面抓青年骨干,年级层面抓三年、五年、七年,学科层面抓语数英。在教学环节上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是导学案的设计,另一头是当堂达标测评;“中间”是指教师

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结论生成的过程。在队伍层次上,实行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超越自我、破格升位,在规定时间内,个人申报课型,领导组考核确认。设想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在全校教师都得到尝试、都能基本上路,进入角色时,下学期转向全面铺开,向纵深发展。采取这种分层推进、梯次提高的办法,想必会在教师群体中爆发出一种内动力和竞争力,对高校课堂的生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助推作用。

三、构筑高效课堂要特别注意的三个问题

1、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我们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偏离,就是说,我们所上每节课都要让每名学生在每个方面得到锻炼、有所收获;就是说,要让每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发挥到及至;就是说,要绕过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讲课能力”,直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在课堂上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太阳”,教师要绕着“太阳”转。正所谓“让孩子吃饱吃好,而不能代替孩子吃饭”,这是“育儿者说”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2、要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

高效课堂是“开放性”的“活”课堂,你放不开就会“死”,而放得太开又会“乱”,因为“活”与“乱”有时就是一线之差,这就要求教师得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首先要敢放,敢于放手—放手就是放生;要让学生争着回答问题,抢着板演,激烈讨论,大胆质疑。但绝不能走极端,一味的放任自流,信马由缰,甚至起哄打闹,那样只能适得其反。其实,我们教师驾驭课堂就好比放风筝,风筝飞得再高却脱离不了你手中那根线,“那根线”就是“课堂标准”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学习内容。教师,作为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自然懂得“约束,是为了飞得更高”,该动时动,该静时静,动静结合,有起有伏;该放时放,该收时收,收放自如,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韵律节奏,才有升腾之气,才有真实高效!

3、“要行动,不要坐等”

我们构筑高效课堂,少不了要学习和借鉴外地名校名家,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密切结合自己的校况学情,既要沉下去饥餐渴饮,又要跳出来自力更生。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问题上,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乞火莫若取燧”,就是说,向他人借火,不如自己得到燧石;“寄汲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我们要咬定“行动”寻找“途径和方法”,因为“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要行动,不要坐等”,我们要先做起来再说,在做中学,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动“真格的”,不搞自欺欺人的假大空、花架子、一阵风,因为成就事业的根本在于坚持不懈地务实。“遇到困难的时候抬头看看天空,你可知那彩虹是风雨的结晶”,这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格言警句,我很欣赏。现在时刻,我们要增强一种自我执行力,自己给自己做硬性规定,下“死”命令,努力朝着既定的方向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把以生为本,构筑高效课堂工作平稳较快地推向前进。

第三篇:《苏州园林》课堂教学点评

《苏州园林》课堂教学点评

《苏州园林》课堂教学点评

今天,我校公开课比赛正式开始。第一天是语文学科,由六位老师上课,同课异构,都执教八年级上册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

六位老师基本功比较扎实,对教材的理解也比较透彻,方法灵活,点拨到位,能够引领学生研读教材,深入文本,“语文味”较浓,从整体来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下:

1、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不应为了“节省时间”而急着把“答案”呈现给学生。

2、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引领的指向性要明确。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精练、生动、形象,让学生举例子,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不仅仅看到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更要看到本文的“准确精炼”。

3、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关键是“找出矛盾”。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认为:我们对作品进行分析,如果满足于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这实际上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和差异,无矛盾无以分析。

当然,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用自己的“慧眼”将“矛盾”挖出来。

4、课堂缺少质疑。没有质疑的课堂,应该是有缺憾的课堂。要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大胆的质疑。

5、语文课堂应该是“教语文”,而不应只是“教课文”。所谓“教语文”指的是教给学生阅读写作的方法。

第四篇:海南省九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比赛点评

海南省九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比赛点评 海南实验中学 徐建华

一、评价标准简介——三维目标和五维视角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1、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学生参与的表现——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亲和度——形象和教态、语言和思路、气氛和感染力

教师亲和的表现——善于建立一种和谐默契的师生双边关系,善于营造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课堂气氛。

3、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说:有没有必要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有没有必要的动手展示的机会、有问题时有没有质疑机会。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问题是否适当,启发是否有效。从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角度:教材、生活、生成资源能否自如有效整合、恰当运用。

恰当的自由度的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高效主导。

4、准确度——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和准确落实 教学重难点的准确确定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准确的表达、详细得当的讲解,操作正确、规范、可见度高。

5、创新度——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方面的创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机智。板书设计的独俱匠心。

有创新度的教学表现为有的教学环节的实施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且效果好。

这五个维度反应了这样的视角:学生状态、教师素养、师生双边关系、学科特点、师生体验和发展。

二、从五个维度对本次大赛进行评价

1、参与度

选手的共同优点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用各种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从选题上看,八位选手有六位选题《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课题有分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度能体现得很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电路、步骤、记录表格,自主进行数据处理和评估。都体现了这一点。选手们在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上下了功夫。有两个教师在教学中,还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组,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学,还参与了教。是个新现象。有两个课堂上学生发生故障后,同组、邻组交流,还举手和教师交流,可见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比较而言,参与的有效性方面,比较突出的有这么几个地方:(1)海南实验中学廖玉影老师:预设到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准备了视频示范。她是在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问题后才示范。使示范有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2)、海桂学校陈老师——如果你的器材不够,你可以来上面来取。虽然不是每个组都存在器材不足的问题,但这样做每个组的学生都会去用心选择实验器材。

(3)海口一中尹民老师,让学生找电路连接中的错误。他的做法是:先分好工,“一个组找一处错误,不能重复”,再放录相。学生带着任务看视频。这段时间教室里相当安静,这种静静的观察恰恰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表现。还是这个教师,在每个活动环节不是笼统问一声“做完没有”,也不是说“我想大家已经做完了吧”,而是说“做完了的举手”,关注并促进了全员的有效参与。这位教师课堂上全程参与度也是较高的。

在这个维度,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有的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反复和同一个学生交流,有的只关注课堂上一边的学生冷落了另一边的学生,有的只和举手的学生交流。有的只看参与的形式、过程,不关注参与的效果。有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全程参与上做得还不够。

2、亲和度:

参赛选手都形象非常好,可谓俊男靓女。而且普通话也不错、表达非常流畅,很有亲和力。除外表之外,在课堂表现上亲和度较高几个例子是:

(1)、海口一中的尹利民教师,白衬衣、领带、眼镜——职业又阳光的形象,很利索。加上幽静、有感染力的语言。如:有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说:“我就等着你”。在对学生激励方面,一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听上去就没有那种程式化的感觉,感觉就是发自内心。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既紧张、又活泼。还有吴多学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紧张时轻松地调侃:“你怎么比我还紧张”,大家轻声一笑中缓和了学生的情绪,学生顺利地答出了问题。

(2)、海南实验中学廖玉影老师。表达简洁明白,在对学生评价时,叫出了学生的名字——梁倩回答、何真真回答。能叫出学生的名字的老师是有亲和力的老师。她的秘诀是在学案上有一条——姓名。可见是个有心的教师。

在这个维度表现不足的地方也有:有些教师虽然面带微笑,亲切自如,但还是能感觉到他和学生之间有距离,为什么有这种距离呢,可能因为在教学中比较集中思考自己的课怎样完成,而对学生的表现不那么在意。如说:现在大家该完成了吧,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看法的原因,而是一句话带过去:这不过是什么什么而已。这样主观的教学是缺乏亲和力的。

3、自由度 教师们基本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来学习,并通过问题、讨论、实验、观察很多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媒体和利用上更是百花齐放,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自由性。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多样而有效。比较好的例子有:

(1)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陈业娇老师、廖玉影教师等,对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让学生作了充分的,评价,姑且不说这样做合适与否,但的确提升了教学中自由度。陈业娇教师、尹利民教师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也提高自由度。羊富曼教师让学生从两个电功率公式中选择实验原理也是提高了自由度。

(2)在资源整合方面。尹利民教师做得非常好,灯泡的亮度——生活资源引入,在教学过程中,他让学生观察测电阻的电路图、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内容,没有忽视教材资源的利用,并体现出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的教学。吴多学老师,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用电器的不同额定功率。同时自拍了一些家用电器铭牌,让学生提取铭牌中与电功率相关信息。让学生判断用久了的用电器的功率大小,也是一种来源生活的生动的教学资源。落实了“关心生活中用电器功率”的情感态度目标。郑谨之老师家电下乡,赵大叔家保险丝烧坏了的引入也是很好的资源,体现从生活到物理、还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定安的陈菊玉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介绍新型电能表。(最好是点到为止,可让学生课外去了解它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

这个维度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一是老师课堂提问的低效。如对电路、实验步骤、数据、结论等相互评价时,问题很多是:同意吗?把一个评价变成了简单表面的规范的纠错,削减了学生思考的自由度。没有引导学生根据电路、表格、步骤各自的特点去评价、并从评价中去体会实验设计实验的要点。如电路能达到测验目的吗?正确吗?表格能记录下所想记录的证据吗?能全面反应证据的特点吗?步骤可行吗?没有从整体到局部去处理这些问题。也许一节课做不到,但应该分散到不同的课中去逐步做,至少有一个方面有所体现。有的问题空而大:看了学生设计的电路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电路呢?看了学生记录的数据问: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吗?问题大而空。大而空的问题要么让学生无从说起,要么怎样说都成,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问:按照这样的电路图做实验,能测量出小灯泡的功率吗?这个电路图有没有不对的地方?通过数据分析,你发现灯泡的亮度变化和什么的变化有关?是什么关系呢?二是群问群答的互动现象还很普遍。有些老师几乎一节课都是群问群答,这样让学生有随声附和的机会,少独立思考的自由。三是对教材资源的忽视的现象很普遍。如果能引导学生亲近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资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节课可能不用做得那么辛苦,每个步骤的问题教材上都有规范的提法,但被大家忽视了。五是教师的预设和包办过多,牵引式的教学痕迹非常明显。表现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大多数老师引导学生直奔一个主题——灯的亮度和灯的电功率的关系。而没有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去思考结论。如果学生自己思考,还有灯的亮度和电压的关系、和电流的关系呢。可能老师们有个担心,学生要是说到亮度跟电压、电流有关那不对,又要花时间解释,其实这个问题处理很简单,让学生观察两个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串联和并联时亮度也不同,就否定了亮度和电流电压的关系,不让学生有机会作这样的思考和分析,这也限制了自由度。

4、准确度

本次大赛一个突出的亮点是运用媒体增加实验、图表观察的可见度。教师们在操作上规范、也能在画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廖玉影老师的视频连接电路的示范、尹利民教师的纠错、陈业娇老师的引入投影,都非常准确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物理过程和操作过程。吴多学教师简单的计算练习中也注重解题习惯的养成。这是从操作的层面来讲。教师们很注重操作、动手的准确度。多数老师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落实。每个老师在多数时候表述是准确的。比较突出的是吴多学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反映了老师对教学目标和准确把握和落实、反映了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准确确定和处理,反映了老师对课程前后内容准确的整体把握。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有较高的准确度。

也些做得不够好的:一是目标确定值得探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有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把知识技能目标确定为:通过测量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压表电流表的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可以说这个目标的确定是不准确的。而另外三个选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个目标确定准确。二是情感态度目标在教案中写得具体,但没有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大多数选手在测功率时确定的目标有认识用电器正常和不正常工作时对用电器的影响,培养科学使用电器和节约用电意识,但课堂上没有这样去做。有的在节约用电的意识培养相落点低,只从浪费钱的角度认识而不从浪费资源角度认识,有钱也不能不珍惜资源。三重点确定不准确。突出的是《电能》这节课把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的转化当作重点是不对的。课程标准上只是说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而老师却把什么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什么能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能量知识非常有限的时候这样处理有失偏颇。有的选手确立的重点范围过大、《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节的重点是“用伏安法测电功率”,重点包括原理、电路图、记录表、实验步骤、及评估都是,最后不知哪是重点。四是重点不够突出,虽然确定了重点,但教学过程中平均使用时间和力量。五是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与课程的安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大相符。难点的确定多数偏向于实验设计,学生在课堂表现出来的是独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欠缺,如正确连电路、排除故障。六是教学容量上把握不好。多数选手教学容量过大拖堂,个别选手容量小把一个不重要的东西反复重复。七是教学语言的准确度不够。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程,教师特别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如很多老师习惯说测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而不说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如板书中“电源的实质、用电器的实质”这种提法也不妥当。如学生在表述中把灯泡的功率大小用瓦数来说明,老师虽然问了学生这个瓦数的意思,但没有认真纠正这种表达,要说也应该说“电功率的瓦数”。这不利于养成学生准确运用物理语言的好习惯。个别老师误把电能表测量的电路中用电器能接入的最大功率说成是电能表的功率。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事项,也是口语化不准确的表达。物理启蒙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和好习惯,老师要带头做好示范。

5、创新度

可以说,每节课都包含老师精心的创新。我们的教师在是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熟练运用和与实物操作的有机结合,也是本次大赛的一个亮点。

比较突出的有:

(1)尹利民老师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处理。他不是让学生凑出来再列出来,而是通过对一个电路连接的纠错来引起注意,再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有的老师列出五六点来让学生注意,又不对注意事项进行分类,这么多要注意的很可能导致学生什么都难注意或顾此失彼。尹老师在学生观察前还分组布置了任务,提高学生参与度。还有在引入时两个灯泡亮度比较和一个灯泡亮度变化比较相结合,这个引入新而有效,他的测量问题的提出比较自然。郑晓岱教师在引入时也有类似的设计。尹利民教师也是唯一一个分组回答问题的老师。

(2)郑谨之教师的“赵大叔家电烧保险”故事引入也是一种创新,她的仿真投影板书也是一种创新。(吴多学教师也有相同的创意)。陈业娇老师的家庭电路电压表投影示数、灯泡亮度观察也是创新,作业布置也是一种创新,她在器材选择上的不确定性(部分组不给全)也是一种创新。

(3)廖玉影教师的视频示范,是基于对学情把握的一种创新。这种示范方式除可见度好之外,是可以重复的(虽然没有用到重复)。

(4)吴多学老师把两个单位J和W的关系介绍和两位科学家的介绍结合起来,还运用科学家的名言和学生共勉,也是一种素材整合和利用的创新(但还是要通过强调防止喧宾夺主)。他的作业和下课的教学挂勾,也是创新,反应一个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

这个维度不足之处有:一是有的创新值得商榷。如把“非常六加一”引进课堂,这个想法非常好,想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度也可以理解。运用“非常六加一”中什么元素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仅仅是李泳这个标签吗?这个娱乐节目和教学之间有没有联系、能不能有机联系起来?教师没有在这个方面做文章。还有在读视频时所用的背景音乐声音大、节奏强、九个条目的视频在这种音乐背景下读下来,真的没有什么印象。背景音乐的创新成为学生认真阅读的干扰。二是过多的预设影响了生成,断送了创新。可以看出,很多课,很多时候学生被老师牵着走,鲜有生成,教师牵得紧妨碍了学生的创新。三是有些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忽略过去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把羊富曼的课进行下去。)

三、对青年物理教师的几点建议

(1)教学设计时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考虑:第一、本节课需要让学生懂得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依据是什么(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只是参考,要结合自己的学情和条件来定);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可行吗、是不是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如何关注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那些情况会影响课的效果,怎样应对,得准备一到二个备用方案。

(2)教学实施时心里有课,更要有课堂,有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感知、判断、调整、逐渐走向默契的过程。教师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对教学活动情况有敏感的感知、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根据情况推进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经过调整达到和学生默契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时间安排上尽量前紧后松。给生成、师生自由发挥留些余地。

(3)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写一下实录,这样你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课。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目标确定是否符合课标,达成的情况如何。3.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了吗,学生学习得快乐吗。4.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是否按预设完成教学,如果改变计划,原因是什么、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5.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浪之歌

执教人:黄善凯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师:上课。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 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生3:默读。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师:对。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教师出示阅读方法:

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第二环节:个性阅读

(一)自主阅读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老师巡视参与。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一个“却”字是全句的转折,“相离相分”突出了作者哀的感情。另外,“相亲相近”与“相离相分”二词作前后半句的末笔,既押韵,上口,又十分贴切。

好处,怎一个妙字了得? 伤处,怎一个痛字了得?

(生发出一阵惊叹。有人在小声称赞:才子呀!)

师:分析得很全面!既注意到了内容方面的前后比较,又读出了散文诗押韵的特点,同时还很投入,用反问句将我引入这种境界了!对这一句其他同学还补充吗?

生:我喜欢的句子也是“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句话写出了海浪和海岸若即若离的关系,正如老师曾讲的一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这两句诗出自哪里呀?

师:这是柳永的词《蝶恋花》中的名句。课下我会把这首词打印,贴在班里。这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内容上进行理解。好,继续。生:我读的一句是“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这句话中,“里”和“体”押韵,读起来比较顺口。“碧海丹霞”使人感到广阔,心情舒畅;“银白的浪花”让人感到纯净,清新,“金沙铺就的海岸”又让人感到温馨和谐,令人向往。

师:抓住了关键的词语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出关键词语所创造出意。生: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押韵,富有美感,既有散文诗的条理也不失感情色彩,形象地写出了海浪起伏的景象。

生:“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清晨”与“傍晚”,两个“于是”,前后呼应,十分押韵,增进了语势。表达了浪与海紧密相连的关系。

师:读得还应该更有感情。有些重点词要读得更重些。试一试?(生再读,突出了“海誓山盟”“紧紧搂抱”“歌吟”“亲吻”,有些同学善意地笑了。)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的觉得是你们已经学会从散文诗本身的特点去感受语言。但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去表情达意的,抒发感情的。我们在品味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感受出语言背后的东西。好,继续。生:“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海浪与海岸嬉戏着,但海岸不理“我”。“我”依旧要重复,这些都说明了“我”的执着:为了爱情而百死不悔,即使无法相拥相抱,但也在坚持。最后“终身的工作”也体现了另外一种语气,一辈子无法自拔。师:有进步。对这一句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这句话重音应是“这”、“生活”、“这”、“终身”,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写出了海浪的痴心追求,要读得慷慨激昂。师:从全文去考虑就深刻了。生:“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句子本身押韵,分号恰到好处地将句子分成两部分。前部分描写潮来时,后部分描写潮退时,在时间上对称,以对称的动词使句子相对比又相关联,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海浪对海岸的爱的一往情深。将看似平淡的句子描绘成美丽的图画。师:注意到了标点符号,很细心!读得如何? 生:“拥抱”“扑倒”应重读。(生再读这一句读)

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五段:“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曾有多少次”构成了排比句,后面又用了“曾从”“又从”而不再用“曾有多少次”,可以想到翻译者的用心良苦。这一排比句描写了海浪对海岸所做出的奉献。

师:读得很细心,老师赞同你的看法。既然组成了排比,那在读的语气上得有变化,什么变化呢?(注:文中写“海岸”用“他”,而写“礁石”用“它”,两者并不等同。课堂上我没有听清楚,未能及时指出这一点。)生:生20:“曾有多少次„„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从三个“曾有多少次”可以看出海浪为了爱情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在读得时候,感情基调的把握上是深情倾诉,语气是越来越重,感情越来越强烈。师:很到位。你能读一下吗? 生:再读这一段。

(全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师:大家把课文优美的语言以更优美的语言传达出来,使老师也陶醉在这种氛围里了。不过,有一句话我不太明白,谁能帮我解答?第六段的“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个句子显得很不合逻辑,能不能这样理解?虽然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但我还是满腹爱情,为爱情彻夜不眠而形容憔悴,写出了爱情的矛盾心理。

师:找一找“浪”为爱情而“不清醒”的语句?

生七嘴八舌: “海誓山盟”“执拗”“急躁”“拥抱着他”“扑倒在他的脚下”“长吁短叹”“彻夜不眠”“形容憔悴”等。生:浪的爱情是理智的,理由是:“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师:看来,海浪“为爱痴狂”的同时,对爱情有着理性的认识。它爱得深沉,为了所爱,愿意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呢?也是说作者借浪与岸的关系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写作者对爱情的认识。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生:海浪是作者,海岸是祖国,对海岸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给总结一下:作者通过塑造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就规范了。第四环节:总结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掌握了散文诗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我们才能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浪之歌》中“浪”对海岸的爱情让我们感动。这种情感或许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郭沫若的《炉中煤》也是一首献给“年轻的女郎”的爱情之歌,只不过,副标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课下我会把打印稿张贴在教室,请大家将两篇作品进行比较,理解作者更博大、更深沉的爱。下课!

点评

《浪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中的一首。这首诗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在散文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种浪漫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率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海浪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海浪的爱情不仅仅是对海岸的,而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爱情,并为了这种爱“形容憔悴”而依然坚定:“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宝静老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教学思路清晰。就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以学生的学和文本的特点确定阅读的方法,以对读的指导为主线,落实单元教学重点,注重学法指导。上得实在,上得扎实。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众说纷芸,其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生的学。学生学好了的课,就是最好的课。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适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教学的切入点选择恰当。把诗人以“浪”对“海岸”的痴情理解为他的爱国情感当然是非常合理的,但“海岸”也可以理解为理想,爱人,或者其他“我”渴望追求的意象。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爱情”的认识是极其感性的,而《浪之歌》中海浪对海岸,对时间万物的爱则更显得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感性的语言入手,让学生理解海浪的爱之深,爱之切,在此基础上,感悟“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进而感悟诗人自己对祖国的情怀。这样的思路安排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这也提醒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管学习和运用何种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发挥恰当,不能太强,刻意把学生引向预设的领域,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阅读);但也不能过分弱化,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对目标和过程恰当地跟踪、调控和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本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和任务始终在教师的心中,在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中,学生的学习没有受预设的束缚及时空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得十分充分。自主合作学习使课堂释放出更大的空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置疑、互动解读,形成教学之对话的最佳状态。课堂上,学生将对爱情的美好,爱情的甜蜜,爱情的苦涩,爱情的深沉,爱情的矛盾等理解得非常透彻,对文章的揣摩是用心的,表达是准确的,除了注意到了内容的理解,还体会了语言的节奏、押韵等方面的美感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状态。这是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和熏陶的结果,是学生深入探究、合作攻关的结果,也是学生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的结果。

4、本课教学既注重了语言因素,又不忘人文内涵,使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很好地糅合在一起,避免了由来已久的肢解课文的弊病,又不致矫枉过正,只抓住人文性而不及其余。另外,课堂上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意识,教师对语用行为的优化意识都很强,也是本节课突出的特点。

下载课堂教学大赛点评[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大赛点评[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设计逐项点评

    课堂教学设计逐项点评 这部分每项点评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一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对此项的填写标准;二是这提交的作品中课堂教学设计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点评

    点评一 第一、 三节课都渗透了综合性学习理念。将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紧密相连。从孩子生活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 、所呈现的课例都折射出了语言教学规律。有阅......

    鸡兔同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 华 清 点评: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中学 吴 云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 下载桌面版 备课更方便! 【字体:小 大】语文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京版资源......

    营销策划大赛点评(合集5篇)

    现场答辩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PPT展示,第二部分是现场答辩。实行百分制,创新性占百分之四十、可操作性占百分之三 十、完整性占百分之二十、选手风采则占百分之十。介于这......

    课堂教学大赛实施方案

    河头学片课堂教学大赛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为充分发挥优质课评选的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全面推进昌乐二中“271”教育模式的实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大赛实施方案

    185团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动教研工作的发展,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同时更进一步深入开展校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