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话”教语文

时间:2019-05-13 03:2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对话”教语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对话”教语文》。

第一篇:巧用“对话”教语文

巧用“对话”教语文

——探究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关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语文素养的评价。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那么怎样用活这三个要素,值得研究的话题很多,其中,也许可以从“对话”寻找突破口。那么,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什么呢?也许老师们会提出这样一些质疑。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这种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说到对话式的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

有这么一个故事,颇能代表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悟: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

这种教学,就是在今天也仍然闪耀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值得我们借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与此相适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则。

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诸如可以分成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该怎么概括,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具体表现在学生读书的时间甚少。过去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平均起来每节课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仅5~6分钟。)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以为教师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要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帮助疏通

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组织与调控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即组织与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

——适时的示范与点拨。

——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即时的评价与激励。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正确地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处理好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在学生中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份。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第二篇:巧用“分解”教作文

巧用“分解”教作文

作文难教人所共知,很多教师承认自己对作文教学无能为力,但是也有很多教师不甘于现状,对作文教学积极探索,他们中有的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无锡市著名特级教师吴勇是“童化作文”的倡导者,在童化作文教学研究方面风生水起,近年来成就卓著。吴勇老师的作文教学深得“分解”技法精髓,他把作文教学之难在分解中突破与消解,谱写了作文教学的传奇篇章。本文赏析他的《调皮的故事》习作教学片段。

【片段一】分解难点

1.还原动作(出示画面5)

师:这幅画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幅画中,画家一共画了几个动作?

生:大卫把饭铲和锅拿来当锣敲。

师:仔细看一看,画家一共画了几个动作?

生:画家一共画了四个动作:挥着铲子,握着锅把,仰着头,敲着锅。

师:这些动作可以从画面上看到。再琢磨一下,画面中还藏着哪些动作没有画出来呢?(生疑惑)请大家站起来,学着大卫做一做动作,也来当一回打击乐手。

生:他的腿在摇。

师:“摇”,说明大卫玩得很带劲。

生:他的屁股在“扭”动。

师:“扭”,这才像一个真正的打击乐手。

生:他在“跺”着脚。

师:手脚并用,不亦乐乎。经大家一说,画面变活了,拉长了。调皮的故事,就是由这样一连串调皮的动作构成的。

(师板书:连贯动作)

2.捕获表情

师:画面上除了动作,吸引我们的还有什么?

生:大卫的神情。

师:真好!大卫有哪些神情?

生:嘴巴张得很大,像河马的嘴。

师:好夸张的表情!

生:还闭着眼睛。

师:太陶醉,太享受了!

生:大卫的眉毛都乐得翘起来了。

师:真是眉飞色舞。看得出,在调皮的故事里,夸张鲜活的表情必不可少。

(师板书:夸张表情)

3.倾听言语

师:动作、神情可以从画面上读出来,有一样东西需要静静地听一听,再联系生活想一想,这是――

生(异口同声):语言。

师:此时此刻,大卫会说些什么?

生:今天,我终于实现做打击乐手的梦想了,好开心哦!

师:梦想成真,当然开心。

生: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飞翔……

师:这是自由的歌声。

生:我要飞得更高……

师:调皮的故事里,一定有欣喜若狂的语言。

(师板书:开心语言)

4.体悟内心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画面上的文字?这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大卫,不要吵!”可能是妈妈说的。

师:妈妈已经忍无可忍!

生:也可能是邻居说的。

师:已经影响到周围的邻居!明明是“不可以”的事情,大卫为什么要做呢?让我们走进大卫的内心世界去猜一猜。(采访学生)大卫,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因为我太孤单了,家里没有人理我。

师:哦,这是大卫在提醒别人注意自己。

生:好不容易才想了这一招,停下来岂不浪费了我的创意。

生:天色还早,我可不想这么早睡觉。

师:这就是一个孩子好玩的心理,也是孩子调皮的缘由。(板书:好玩心理)画家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开心的语言以及孩子好玩的心理,将故事场面活灵活现地用线条和色彩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将这种表现方法称为――场面复活法。

【赏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无疑是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描写。以上片段是吴老师作文课堂的第三部分,吴老师通过“还原动作”“捕获表情”“倾听语言”“体悟内心”四个小标题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作文中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描写。而这四点往往就是作文写细写具体的关键,也是许多学生作文中欠缺的。课堂上吴老师不是笼统、一股脑儿地让学生去写去练,而是细细地分成一、二、三、四步,一步一点,逐步学习。吴老师把难点逐一分解,慢慢要求,使得学生易学易掌握。

通过分解既降低了难度,也使得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了抓手。吴老师在分解的时候遵循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动作、表情转向语言,最后转入内心,一步一个台阶。吴老师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片段二】分解要求

师:开心语言让画面变得活灵活现。孩子们,小作者运用了场面复活法将这幅图画描写得栩栩如生。

师:如果用场面复活法来写我们自己的故事,一定会同样精彩。想不想试一试?

(师出示PPT,生阅读)

(1)选择一个让你一想起来就发笑的调皮故事用一段话写一写。

(2)比一比:在这段话中,谁写的动作最连贯,谁写的表情最夸张,谁写的言语最开心,谁写的心理活动最好玩!

(3)时间是10分钟。

(学生写作,展示交流)

师:台上的同学读自己的习作,台下的同学来当当评委。对照屏幕上的评价表,符合一项加一颗☆。

(PPT出示自我评价表)

在自己认为达到目标的后面打上“☆”。

【赏析】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是笼统概括模糊不清的。吴老师的要求是分解了的,逐一的,一点一点的。首先给出五星要求,针对五星具体有五项,“语句通顺,意思清楚”作为基础要求,结合上一环节再一次提出“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四项要求,这样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让其他同学在评价别的学生时有了依据。

当然,吴老师对整堂作文课的设计也是作了分解的,先是引入话题,接着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再就是表达、展现、完善几个环节。整堂课线索清楚,施教思路清晰,这堂作文课,不仅让学生学有所获,让听课老师也有很大收获。

【片段三】分解写作过程

师:这幅画作为一个故事,你觉得完整吗?

生(异口同声):不完整。

师:如果在这幅图的前面再加上一幅,你觉得应该画些什么?

生:应该画妈妈在打电话,爸爸在看球赛,大卫在屋里团团转。

师:这是百般无聊版。

生:大卫从电视里看到一个打击乐手在表演。

师:这是茅塞顿开版。当然,还有其他版本。这些都是调皮故事的起因。想想看,如果画家接着把这幅画画下去,下面一幅是什么?

生:应该是爸爸妈妈一起揍大卫。

师:这是暴风骤雨版。

生:在爸妈严厉的目光下,大卫耷拉着脑袋。

师:这是垂头丧气版。

生:妈妈走过来,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大卫。

师:这是巧遇知音版,是这个调皮故事最好的结果。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起因、经过、结果,请大家课后为自己的故事补上“起因”和“结果”。

【赏析】分解作文的写作过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而且也说明作文是可以指导的。课堂上先指导学生写最重要的部分。一篇作文,故事经过部分肯定是作文的重要部分。课堂上吴老师重点训练写故事经过这一部分,让学生当堂写,而且还展示交流,互批互改。这展示了作文真实的写作过程。互批互改,不仅可以促进展示同学的作文水平,而且其他同学可以互相借鉴,每个同学都能提高。

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也就是故事的原因和结果则留在课后完成,这又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吴老师的这一堂作文课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作文,而不是只学会了写一篇作文。因为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看到了写作过程,学到了写作方法,掌握了写作技能。

第三篇:巧用对联学语文

巧用对联学语文

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强调,“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尝试将对联引入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对联学语文。这种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读妙联,赏妙联

对联形式短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文辞精炼。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修辞、炼字等很多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我把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妙联发给学生,带领他们读赏妙联。读妙联,朗朗上口,可以感受到平仄相间、合辙押韵、抑扬顿挫的音韵和谐之美。赏妙联,可以品味到对联意境、构思的奇妙,遣词用字的精练,写作技巧的丰富。在语文学习中,带领学生读赏妙联绝对,可以促使学生发现和领略对联之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改对联,对对联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对联用语凝练,用字、炼字很讲究,一字之差即见高下。改对联,对对联,不单单是非常有趣的文字游戏,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中,我会在课堂或作业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改动过的对联,鼓励学生尝试改写,也会动员学生自己拟出上联,同学之间互相考一考,做一些与对联相关的文字游戏。你出个“雪中送炭”,我对个“锦上添花”,不拘难易,只要能有对对联的意趣就好。尽管学生还不能做到对仗工整、严谨,但他们会努力调动脑海中储存的各种知识,千锤百炼地选择词语,想方设法对出下句,这样,自然而然就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拟横批,写对联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对联的横批更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到补充、概括、升华的作用,拟写对联的横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有一次我为学生提供了一副饭店的对联,让他们拟写横批。上联是“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下联是“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大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周五晚上就通过手机短信、QQ传给我拟写的横批,还有的同学甚至把家长拟出的横批发给我看。有拟出“谢谢惠顾”“谢谢光临”的,也有拟出“欢迎惠顾”“欢迎光临”的,还有拟出“不厌其饭”“快来吃点”“早晚吃点”的,大家乐在其中。通过比较,大家淘汰了不贴切的横批,留下来的便是比较恰当的“欢迎光临”“快来吃点”“早晚吃点”等横批了。当得知真正的横批是“进来吃点”时,学生们都大赞绝妙。

课标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对联的形式评议人物形象,以加深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以拟写对联的形式将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感悟与评价表达出来,是一件既有娱乐性又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拟写对联,评议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学生拟出了不少精彩的对联:“读书人偷窃受辱,饮酒客调侃作乐”“有意卖弄遭鄙夷时时忍讥讽,无奈偷窃受嘲笑常常隐辛酸”“迂腐清高老书生,冷漠麻木众酒客”“孔乙己苦读半生屡试不第,众酒客落井下石冷漠无情”……这些对联,虽然感悟深浅不一,但都达到了结合文本、化繁为简、要点突出、形式正确的要求,很让人欣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度地运用对联,既有趣又实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程富有活力,又有助于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编辑

于萍

第四篇:教育笔记:巧用儿歌教穿鞋

教育笔记:巧用儿歌教穿鞋

小班幼儿刚入园,各方面能力较弱,特别是自理能力方面,为了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我经常锻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教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子等,幼儿因为动作不熟练经常把鞋子穿反了,纠正多次还是做不好。

我尝试了以下做法:在午睡起床时说:“两个好朋友,从来不分手,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要是穿对了,它们头碰头,要是穿错了,它们把头扭。”说完了问小朋友:“你知道这两个好朋友是谁吗?”小朋友一猜就知道是鞋子,“对,它就是我们每天都要穿的鞋子,左边的鞋子要穿在左脚上,右边的鞋子要穿在右脚上,如果穿对了,它们就头碰头亲亲热热在一起,如果穿错了,两个好朋友就会生气地把头扭向一边。”在穿鞋前,我先让幼儿认一认摸一摸左脚和右脚,把左右两只鞋子“头碰头”摆放好,然后再穿,就不会穿反鞋子了。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就兴趣高昂地跟着老师一起穿鞋子,边穿边念儿歌,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去帮助不会穿的,当看到孩子又把鞋子穿反了的时候,只要提醒一下:“看看你的鞋子好朋友头有没有碰在一起?”幼儿就会马上检查,意识到错了,把鞋子交换过来。不一会儿,大部分幼儿的鞋子都穿好了,兴奋地到我面前炫耀:“老师,我自己穿好了,没有穿反,我的鞋子好朋友笑了。”幼儿慢慢地学会了正确穿鞋子。

幼儿年龄小,动作协调性不够,成人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孩子却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好,对左和右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所以幼儿才会经常把鞋子穿反,运用了儿歌指导幼儿练习穿鞋后,幼儿对鞋子左右的概念更清晰了。儿歌简短、压韵、琅琅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有的时候长篇大论地说教也许不起作用,生动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或者童谣,孩子却很乐于接受,老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巧妙利用童谣对孩子进行提醒、启发及教育

第五篇: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

初二级作文教学案:巧用对比

学习目标:

1、体会对比这种写作技巧的妙处及运用技巧;

2、练习在记叙文中进行对比,突出文章主旨。学习重难点:

如何选用着眼点进行对比,以及对事件进行详略处理,突显文章主题。

一、掌握要领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

从大的方面来说,对比包括横比和纵比。横比法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比出真假、正误、好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如高尔基的《海燕》就用了这种方法。在暴风雨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骄傲而勇敢地飞翔;而蠢笨的企鹅则四处躲藏。通过对比,比出了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海燕的形象更为光辉夺目、撼人心魄。此外,鲁迅的《雪》这篇课文,也用南方的雪与朔方的雪进行横向对比,赞赏了朔方的雪。

纵比法就是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以现出变化、现出发展。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写闰土就用了这种方法。少年闰土的外貌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一副外貌,显出了十一二岁少年闰土的天真稚气、可爱有趣、充满了活力。而中年闰土的外貌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手里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枝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你看,这时的闰土已与少年闰土判若两人,显得苍老、呆滞、麻木。什么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原因就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通过这种对比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生活的本质。

细分的话对比法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两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这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例文欣赏]

我们的心近了

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花花世界,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和他们都是上帝撒下的苗苗。他们落在了沙漠山地,而我们有幸落在了肥沃的田地。大家同样生长着、生长着„„

七岁,我们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漂亮的衣服,营养的早餐:油条、鸡蛋和豆浆。我们背上花花绿绿的小书包,坐上爸爸妈妈的车子,安安稳稳地来到学校,打开书包,打开书本,跟老师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七岁,他们睡在冷冷的被单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补丁的衣服,无味的早餐:糠米、开水和窝窝头。他们扛起重重的锄头和铲子,坐在爹娘的推车里,颠来颠去地来到田里,拿起锄头,跟爹娘喊:“嘿呦,嘿呦„„”

我们看见山里的照片,志愿到山里扶贫;他们看见城里的照片,发誓一定要走出去。

十四岁,我们在校园里谈笑风生,青春朝气从我们身上散发。春天有郊游的欢乐,夏天有游泳的欢笑,秋天有风筝的漫天飞舞,冬天有圣诞的祝福安康。当然,我们不忘七岁的志愿,包起曾经喜爱 的衣服,装好用过的书本,看救灾的车辆驶向远方,带着我们的祝愿,我们的希望。

十四岁,他们在田地里挥洒汗水,热情与希望从他们的身影中透露,春天有青山绿水的清新,夏天有散步花丛的彩蝶,秋天有饱满金黄的庄稼,冬天有围着火炉的温馨幸福。当然,他们也不忘七岁的誓言,捧起捐来的书本,裹上捐来的毛毯,点燃蜡烛,在黑夜中苦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望着送粮远去的车辆,带着未来和希望驶向远方。

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来到山区,带去了光明和财富,我们笑了,他们也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在不久的未来,他们来到城市,来的还有动力和惊喜,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让城市更美丽,他们笑了,我们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

我们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心“扑通!扑通!”,我们的心近了,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山里的孩子需要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点评】

写法巧妙。这是本文给阅卷老师的一大亮点。一篇文章处处运用对比,处处又在比较中渗透着作者的观点、作品的主题,对一个初中生确实不容易。但本文小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七岁”这个年龄的“我们”与“他们”对比,展现的是同一蓝天下不同孩子不一样的生活境况。“十四岁”这个年龄的“我们”与“他们”对比,展现的既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也有彼此心灵沟通的美好愿望。“在不久的未来”展现的是“手牵手,心相近”这一让人感动的画面。文章在对比中展开,在对比中升华,文笔确实不同凡响。

我的家呢

我是一只小鸟,我的家园很美丽。它是一片茂密的树林,那里是我们鸟的大家庭。春天,我们从南方飞回来的时候,那嫩绿的小草舒展着手臂,光秃秃的树干已长出了绿色的小嫩叶,让冬天沉睡了的树木接受了春的绿色洗礼。

在我的家园里还有一条小河,我十分喜欢它。柔和的阳光照在小河上,荡漾的微波闪着金色,仿佛无数颗宝石在闪烁;河水清澈见底,水中小鱼,有的嬉戏,有的停歇;岸上绿树红花映入水中,湛蓝明亮的天空悬挂几朵彩云,彩云飘落河底,犹如一块里面有蓝天、彩云、树影的透明琥珀。黄昏时分,太阳拿一条红霞做的纱布遮住脸庞,河边的垂柳轻柔地挥着手,恋恋不舍地送别夕阳„„

好长时间都没有回家了。一天,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向我美丽的家园飞奔。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遭到了风的袭击,而且还夹着沙。我的眼睛被沙粒打着了,被迫停在地上。我揉揉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缓缓地前进着。过了好久好久,我终于看到了我多日不见的家园,我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茂密的树林不见了,地上一片枯桩,风沙到处狂奔着。那昔日的潺潺流动的小河也失去了往日的美貌:脸被弄得黑漆漆的,上面还漂浮着许多垃圾„„我伤心地哭了。我向四周看了看,结果发现:原来是新建的化工厂把废水排入了水中,污染了小河。“咳咳......”我干咳了几声,不知怎么回事喉咙极不舒服,原来那纯清的空气也遭到了破坏而变得污浊了。一只小鸟的美丽家园被毁了,我无家可归,成了一个流浪儿,再也不能同姐妹们在这里玩耍了。

人类啊!你们为什么要破坏我们的家园?为什么要破坏这美丽之地?难道为了你们自己的一点利益就让我们千千万万鸟儿失去栖息的家园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们就太可恨了。看!现在的风沙狂舞,我们的家园毁了。迟早有一天你们的家园也会因为你们的那点小利益而被破坏。到那时你们再后悔已来不及了!现在你们应该为我们建造家园并保护我们,那也是保护你们自己!人类啊,醒醒吧!

我那阳光和煦,碧波闪闪,百花争艳,树木苍翠的家园,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点评】

本文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从前,家园是树木丛生,小河清澈,百花争艳和天空湛蓝如洗„„。而如今却是一片荒漠,小河变得漆黑以及天空中漂浮无数的粉尘和垃圾的大量堆积„„。”一切都是显得毫无生机和活力。在主题上,作者也善于以小见大,“从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而联想到整个家园。”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之情。本文句子优美,题目新颖,开头与结尾照应的非常得当。

他让我很难忘

往事像一条小溪,汇进我的大脑,在记忆的海洋中,有一位善良而又普通的老大爷使我很难忘记。

刚上初中的一天早上我放学回家,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天空像一口黑锅向我们罩下来。中途,遇见妈妈正急着回家,从口袋里掏出五元钱,要我去买芹菜。我高兴地答应了,告别了妈妈,飞快向菜市场跑去。

到了菜市场,问了几家菜价,卖芹菜的像商量过一样,每把八毛,一分也不让。我正迟疑不定时,一个沙哑的声音说:“小姑娘,买我的菜吧!又鲜又嫩,只要五角钱一把。”六十多岁的样子,一双眼睛虽然凹下去了,但显得很精神。

“小姑娘,你买吗?”老爷爷满怀希望地望着我,我装着要走的样子说:“能不能便宜点儿,我买两把。”我学着大人的样子讨价还价。老爷爷急忙狠了狠心说:“那九角钱两把。”我听了暗暗窃喜!赶紧付了钱,慌慌张张地把两把芹菜装进塑料袋,便急着赶回了家。

回家后,我得意地向妈妈讲了买菜时的经过。心想:今天妈妈肯定会表扬我的。妈妈听完后,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嗬,这么小就学会了讨价还价,人家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你应该给他八角钱一把。”我说:“算了吧,对人不能心肠太软,给他们再多的钱,他们也不会满足的。”说完,我便准备把多余的钱还给妈妈,我往衣兜里一掏,没有,又把下衣的口袋掏了一遍,仍没有。糟糕,难道是掉了吗?我慌了,对,一定是丢在卖芹菜的地方了。我转身朝菜市场跑去。

哪有什么人呀!顿时,我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可雨渐渐地下大了,就在这时,电线杆下传来了那并不陌生的声音:“小姑娘,你可来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卖菜的老爷爷。“这是你掉的钱,数数看少不少?”说着他递过来一卷钱。“我的钱你捡到了。”我疑惑的问。

“是的,”老爷爷说,“你走了以后,我发现你的钱掉在我的篮子里,卖完菜后,我买了一瓶药,就一直在这里等你。”说完拍拍身上的泥土,拎起篮子走了。

老爷爷走得那么匆忙,容不得我道一声谢。此刻,我的心僵住了,想起刚才买菜时的情景,脸不由得火辣辣的。

从那以后,这位善良而又普通的老爷爷就时时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点评】

构思巧妙,以情感人是本文的可贵之处。文中选取了一位卖菜老爷爷在雨中等待还钱的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在与我买菜时讨价还价的对比中,衬托出老人的高大形象。文章中人物对话富有个性,人物形象较鲜明,人物外貌描写生动感人,细节描写也恰到好处。全文紧扣文题,首尾呼应,中心突出。语言朴实、真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是本文一大特色。

等待

“到底怎么了?怎么还不来,急死人了!”

寒风中我蜷缩着身体,不停地抱怨着。我开始后悔,不该答应和爸爸来置办年货,要是在家呆着该有多好啊!

“等急了吧,嘿嘿。”不知什么时候,爸爸悄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掉头没有理他,大步走向他的摩托车。

“生气啦,咋不说话呢?”

“我快冻死了,你怎么才来。”我指着潮湿的裤脚嘲他大吼。爸爸急忙放下东西,笨拙地弯下腰,摸了摸我的裤脚。那一刻,我有点懊悔刚才粗暴的行为。

“走,我们去买条新裤子,然后你去洗个澡,反正我们不急着回家。”他立刻拉起我的手,走向对面的服装店。他的手是那么地凉,我想他一定是忘了带手套了。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生怕我在结冰的地面摔倒。

“你怎么出来了,不是让你去洗个澡吗?”他不解地问。

“里面的人太多了,明天和妈一块来吧。”“那不行,明天还会有雪,你这样会感冒的。快去,我在这儿等你,我们不急着回家。”我只好转身又走进了浴室。

终于洗完了,走出浴室时吃了一惊,天已经有点黑了。我慌乱地找着爸爸的身影。在小院的廊檐下,爸爸坐在那里居然睡着了。我开始懊悔听了他的话。摩托车上已经落了一层雪,爸爸的脚上也落了一层雪,不知道会不会渗到鞋里。我轻轻地弯下腰,为他拂去头发上的雪花,他却立刻被我惊醒了。

“洗好啦。哟,天都黑了,快回家吧,你妈该着急了。”

“爸,冷吗?在这里睡觉冷吗?”

“没有啊,我没睡,这不,你一出来我就知道了。”他一脸错愕,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起身擦拭车上的雪。我站在他身后注视着,不知不觉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怎么忘了,爸爸从打工地上海,一路辗转,今天早上刚到家;我怎么忘了,路上为了省点钱,连一顿热饭都舍不得吃;我怎么忘了,他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我。而我却做了什么,只知道抱怨,就因为等了一小会。

他的等待远远大于我,他对我的关爱远远远大过自己,他的爱也远远大于我。这么多年的不等号,我却从未发现。爸爸,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把不等号改为等号,让我来呵护你吧!

【点评】

文章着重写了两个情节,我等爸爸和爸爸等我。我只等了一小会就怨声载道、叫苦不迭。爸爸等我等到了天黑,在冰天雪地里睡着了,可是却无怨无悔。两相对比,自私和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使我幡然醒悟,发出了将来要呵护父亲的美好心愿,写出了“我”性格成长变化的轨迹。

二、技法提醒

运用对比法,要存在可比点,要选准可比点,否则,便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如果两人放在一起对比,写一个人的阿谀奉承,而对另外一个人则写他的助人为乐,肯做好事,这个可比点就没选准,因而放在一起对比是不恰当的。我们在写作中,要认真选择可比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反馈检测

仿写练习(学用对比,结合先抑后扬写法,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1)结合上文完善下文

风,无声,吹绿了大地;爱,无言,滋润了心田。/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我的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我的母亲。„„(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堂上训练

作文题目: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

(1)把题目完整(横线上只能填某个人物);(2)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下载巧用“对话”教语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对话”教语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对话教1(5篇)

    课堂对话教学“问答化”问题调查报告 三门第二职教中心 陈欢龙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经验和积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的......

    外教口语对话1

    Moves A: Hi,grace. Good morning. B:Good morning. What's up?You looks so tired. A:Yeah,i just saw the new Nicolas Cage movie last night B: Which one? A: "Season......

    外教一对一英语实用对话

    http://www.xiexiebang.com 外教一对一英语实用对话 (一)英语情景对话一 Oh youlook awful! What’s the matter? 啊呀,你的气色看上去很差,怎么了? Oh! Ifeel really under......

    巧用电子白板 促进语文教学

    巧用电子白板 促进语文教学蒸湘区长湖小学 周海姣摘要: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大发展、大升级与大融合,电化教育也呈现出的日新月异与五彩缤纷的应用层次。从幻灯片式的投影教学......

    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巧用多媒体,激活语文课堂 甘肃省民乐县金山小学 李宝琴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它能将图形、文字、声音、视频有机的融为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给......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被广大教师引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

    小学语文巧用多媒体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巧用多媒体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家苏步青曾指出:“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科目,对学习其他科目有着重要作用。同......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同学、作者、编者和文本的“六方对话”过程。 一、师生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