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时间:2019-05-13 01:1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第一篇: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试论改善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不足的探索 摘要:“语文教材练习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和题目,是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课后练习是编者对课文重点或难点的暗示,是编者与教师的特殊对话.它的设置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能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活动,检测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为教师修正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对学生来说,课后练习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学习自信、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本文从分析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不足出发,提出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要富于变化、形式灵活多样;紧密结合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指令恰当、切合学生实际等三方面探索,做到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凸显课后练习的实效性和适用性.关键词: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 课后练习实效性和适用性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进了很多,比如开放程度更大,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突出关注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紧密等,整个练习系统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本文就以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7-9)的课后练习为研究对象,分两大部分论述.第一部分讲述习题设置上的不足,如题型单

一、设计空泛,脱离学习目标,缺乏灵活性等;第二部分是针对这些不足探索相应的改善:课后练习应设计富含趣味性、指令恰当、紧密联系学习目标等建议.通过此文的探索,希望在往后的语文教与学中,让课后练习为语文的教与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一、课后练习题系统在设置上的不足 “便教利学”的练习设计与使用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高价值的课后练习题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提高语文能力.但练习系统存在的缺点就会降低习题的价值,使其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下文具体来分析课后练习的不足.(一)课后练习题语言生硬、题型单一,缺乏趣味性 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认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价值观与情趣的统一,成为有思想内涵又有情趣魅力的教材.”[]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型灵活多样、生动有趣、语言委婉和循循善诱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反之,若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是单一重复、乏味又含命令性的题目,会使学生对练习题产生厌倦的情绪、逆反的心理.但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就有这种情况的出现,课后练习题题型少而单一,一般只有2-3种题型,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语文课后练习系统中以生硬的语言、极小的变化重复地出现,现在就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子,看看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练习系统中出现的频率.1、第一种类型是整体感知、体会文意的题目: 第1课《在山的那边》第一题: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题: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第5课《童趣》第三题:背诵全文.第6课《理想》第一题: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第24课《散文诗两篇》第二题: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2、第二种题型是品味、揣摩文章的语言、手法的题: 第1课《在山的那边》第二题:品味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第3课《短文两篇》第二题: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第4课《紫藤萝瀑布》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第20课《山市》第一题:读懂这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3、第三种题型,是综合开放题,写短文、仿写句子,搜集资料等: 第1课《在山的那边》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第4课《紫藤萝瀑布》第三题:搜集几种花木象征意义的说法.第9课《我的信念》第三题:搜集一些科学家的资料.第12课《济南的冬天》第三题: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第16课《化石吟》第三题: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生物的短文.(以上问题皆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4-128页)这里仅统计了七年级上册前半部分的课后练习,就能看出这三种题型在练习中出现的次数,从中也能推测到其他几册语文课本的练习也无非是以这三类题型为主来设置练习题的.这些单

一、少变化题型的重复出现会让学生看到课后练习出题的惯性,他们会觉得语文课后练习无非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品味几个语句、搜集资料写写东西而已,没有其他新鲜、有趣的、可供选择的题型可做,学生会厌烦做这样的题目.加之这些练习题多用严肃的语气,以居高临下的权威、专家口吻来设置问题,期望学生得出对人生的重要启示,这样的命令式语言会使学生反感.不要说在课后练习题的呈现方式上要注重语言的使用,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我们的交际用语并考虑交流者的心理感受,只有亲切委婉的语言才能拉近对话者之间的距离.上面所举的练习题,看似简洁明了,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情况,随便用几个没有感情的字词就让学生去做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的思考.当然,语文教科书题型单一也与练习题量少有关.数量少,题目的类型、变化就少,这是针对过去题目数量过多而作的改变,但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相关的练习来提高的,一定质和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二)设计空泛、指令不明或结论预设性、暗示性强 语文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课后练习中的设计仍显得很薄弱,指导学生解决语文问题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还相当缺乏.现在有些习题内容包含量过大,指令性不明确,加上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就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回答也就没有针对性,自然这种题型的训练就产生不了多大的效果.例如,一些课后练习总写道:“这句话蕴含深刻,感情丰富,说说你自己的感受.”这类感受性、体验性的题目,看似可以让学生无论从哪个方面谈都可以,但也正是如此,学生把握不住具体的方向,只能泛泛而谈,说不出深刻的体会.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的缺失,既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解决本问题,更不能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语文能力.上面所述,有些大而空的习题缺乏操作过程的指导,以致学生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也有些要求清晰明确的练习题又出现了编者已经为学生预设好了结论,给出了答案明显的暗示,强迫学生按照编者的意愿来回答问题,让学生直接进入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如八年级上册17课《奇妙的克隆》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第二小题:“克隆铆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类题型的题目,一个“好”字就给学生预示题目的答案是:课文的说明顺序是最好的,肯定不要以时间顺序来写,至于理由学生可随便说.面对这种题,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更不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考察课文本身的说明顺序是否是合理的,可能表面上学生很容易回答此类问题、知识掌握的也不错,但实则是让学生钻进这个“好”字的空子里,就是编者预设好了的空子让学生往这方面钻.因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八年级上册第23课《核舟记》课后练习第二题:“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这个题目表面上看不见一个“好”字,但也默认了文章中的写作顺序是最合理的,然后才让学生找出这种顺序的理由,其实也是问文章的写作顺序好在哪里.这类型的题目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既没有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也没有问文章的这种写作顺序好还是不好,而是直接问这样写的原因.所以,这样的问题设计训练不了学生的能力,是不合理的.(三)不太关注选文、单元的学习目标,设题具有随意性 课后练习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是教材编者对教材的理解和解释的暗示,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师可根据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前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开展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能力.而现在的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了减少之前过于注重工具性的学习,增设了不少以主题来组成单元的,但也存在不少以文体知识的学习来组元的,如说明文单元、议论文单元等,因为这种单元的组成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全面的学习掌握各种文体知识的特点.可惜的是,有些文体单元的练习题不是以训练学生掌握文体知识来设置题目的,甚至相差甚远,设题具有随意性.如果习题设计随意,那么练习题就可能使教师教学偏离正确的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重难点,完成不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说明文单元,单元提示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建筑、古迹来学习怎么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但第15课《说“屏”》的课后练习却设计了“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这几题.诗句的了解、积累虽说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但对于一个完整的说明文单元,这两题的设置是欠妥的.再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单元提示要掌握“观点与材料,议论文论述的语言,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语言是要求学习的,但课后练习却很少有相关的练习训练,因而,议论文这种文体特点就不能有效的把握,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很可能指向了其他方面的学习.要想达到训练的目的,练习就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迁移,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教材编者应充分把握选文学习目标的方向性,以免偏离目标,设题随意.(四)习题设置的灵活性不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材练习题也应考虑不同地区、个性差异、不同层次学生,是他们做在教材练习题时有条件、有能力的完成.但很多课后练习题出现不少“从图书馆、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查找信息资料的学习方式是完成练习的关键步骤.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完成这类练习题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农村的中学生却不是易事,农村中学本身的教学设施就比较简陋,学生很难接触到这些网络,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就更不可能实现.学生完成不了这类练习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是条件上的限制.如八年级上册13课《苏州园林》课后第四题:“写一篇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这道题对于有去旅游、参观过园林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完成,但对于没有去过的学生就很难完成了.笔者也没去参观过园林建筑,要笔者完成恐怕也是有难度的,所以这样的题目只是针对少数学生设计的,适用性比较低.学生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较高,有的就较低,因此,教材编者就要考虑到学生完成习题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富于变化、富于选择,能满足不同学生,能满足不同地区的需要的练习题,使练习的适用性更广泛,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五)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失衡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是口头语言,写到纸上的是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在一起就是语文.”[]《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教材的练习设计要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着手,教材的编者也注意意识到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练习中出现了不少“说说、读读、复述、讨论”等听说读的口头练习和“写下、仿写”等书面练习.但纵观整套教材的练习系统,“说”的练习占绝大多数,“读和写”次之,“听”练习是最少的,出现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极不平衡现象.以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二单元为例,粗略统计听说读写为训练形式的题目数量分布,第一单元以“说”的训练形式的题目有9道,“写”的有4题,“读”的3题,“听”的没有.第二单元“说”的训练有14题,“写”的有3题,“读”的4题,“听”的也没有(包括读说结合的题目和讨论题中涉及说的形式).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不合理现象,说的多、听写的少.编者这样设计题目的训练方式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语文学习不是单脚学习,光靠说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选择的不当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课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的建议.关于自主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否恰当,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自学的机会有没把握好.二是自学的指导有没有.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自读课的学习上,教材的编者是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自学机会没能把握好的情况为例,如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单元,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相关说明文知识后,应让学生自行学习《苏州园林》,而不是学习自读课《桥之美》,因为《桥之美》这篇课文不具备明显的说明文知识,与本单元前面学习的课文关联不大,产生不了知识的迁移作用,所以不宜让学生自学《桥之美》这边课文,否则学生学习起来会显得困难重重.在合作学习上,练习题要根据题目本身的难易情况而定,探索性的思考题、拓展性的训练题、比较性的分析题、多步骤的操作题,以及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学习任务才适合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单纯为了合作而合作.如八年级上册第8课《台阶》第二题讨论:“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新台阶砌好了,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我在初二教育实习中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课前感知阅读,阅读完后我随便一问学生,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能说出答案.所以类似这种难度不大的题目,只要学生阅读过课文,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是属于简单的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实在不需要学生合作讨论,否则只会是浪费师生的时间,给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新课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出了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与合作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也就是针对较深刻的问题进行挖掘学习,但也容易出现探究学习的不当.比如设题过浅,失去探究的价值.如九年级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后练习题的第四题“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学生可根据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就能推断出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向百万富翁低声下气、百般讨好,不会出现其他有争议性、可探究的结论.因此,这种习题的探究会浪费学生时间,也失去了探究的价值.二、探索课后练习题设置的改善 语文课后练习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置适用性强、价值高的练习题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前文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下是为改进练习系统编制提出的建议.设置题型多样、富含趣味、语言委婉的练习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习设计要富于创造、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的学生能在多种题型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题.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性,既能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又能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习题出题的方式要多变,不能仅限于读课文体会感情、体会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讨论收集资料等这几种题型,如果是读背课文,可以有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诵读比赛等形式.对于能力训练方面也要多样,针对爱看动画片的学生,习题可以结合寓言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针对新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自己做新闻播报的主持人.对于成语的学习,设计出成语接龙的练习或比赛,还可用用漫画、照片等形式引出训练作业,增加习题的形象性、生动性.这些练习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快乐、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与教材编者是通过教材练习来交流的,既然是一种交流方式就应该要考虑对方的接受心理.编者应用启发帮助者的意识,以平等的姿态、交流者的口吻、亲切委婉和循循善诱的语言,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述方式,[]使题目更具有亲和力,更贴近学生和满足学生被尊重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到的不是被逼迫、强制去做题,而是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形成练习题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二)习题指令要恰当,既不太空泛,也不暗示结论 练习题指令不明确、太过空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很容易失去思考的方向,纠结于某种角度的行与不行之间,产生模棱两可的情况,这样的训练就缺乏针对性,达不到练习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把握教材,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材练习不是简单地追求某个问题的解决,应增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注重过程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针对习题空泛的情况,编者在设置练习时可在习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具体要求、思考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分解、细化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学习”变成“会学习”.题目给出明确指令的同时要注意一个度,不能在题目中给出结论的预设和暗示,故意让学生按照编者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找答案,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思考结论,所以练习的设置不能给学生暗示答案,特别是出现一个“好”字,让学生围绕这个好字去思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这种题应首先让学生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再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如八年级上册第17课第2题可改为:“'克隆铆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用其他说明顺序来写?如果用时间顺序来写,效果会怎样?说出理由.”这样问就少了答案的预设,能让学生真正地摆脱课文和编者权威的设置,批判的寻找其他可能的结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为了让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养成批判精神,指向性较明确的习题不要在题目中给学生预设暗示性的答案,要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思考答案,让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习题应紧密学习目标,选取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学习方法 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选取要根据语文单元目标和课文内容来确定,若是以文体知识设置单元的课文,课后练习就应该围绕文体知识的训练来设置练习题,说明文就应该设置说明知识的相关题目,让学生理清事物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结合说一事、写一物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议论文单元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议论三要素的知识等.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课文所在单元的位置和的难易程度进行设置,单元的前几篇有探究价值、难度大的课文可以设置合作、探究性的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合作的机会.因为有了先前的知识积累,本单元的最后一两篇篇课文就应设置自学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设置何种类型的练习题、采用哪种方式训练和哪些学习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简单易操作的习题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多操作、有难度和有探究价值的习题就让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体会到通过合作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四)课后练习题要充分关注学生习题设置要充分关注学生包括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考虑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习题.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要使练习题富有层次性,让多数学生能通过跳一跳都能摘到,也要呈现语文程序性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最后才让学生去做题.这种含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的练习设计,能使学生有效的完成练习,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练习的设置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形成多种选择、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如农村的教学设施和学生家庭条件相对城市就比较差,习题就要有开放性和选择性,让习题的适用性更广.结束语 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课后练习又在语文教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质量好的课后练习既有助于教师的教,又有助于学生的学,反之,则严重影响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饶有兴趣、形式多样、富于选择的习题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指令恰当,要求不空泛、结论不预设使学生做练习操作方便的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批判精神;根据课文学习目标、学习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和训练方式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设计有层次性、选择性、开放性的练习题,使练习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这些,都是课后练习系统设置时所要认真思考和充分落实的,而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在于此.参考文献: [1]王璐.《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1页.[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40页.[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75页.[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18—119页.[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00页.[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资料来源网络.[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109页.[9]刘国正《叶圣陶教育论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3页.[10]《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资料来源网络.[1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资料来源网络.[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73页.[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84页.[14] 杨军.《语文知识知“多少”—谈中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J].语文学刊,2010第10期.[15]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J].语文建设.,2005.6.[16]张勇.《关于新旧语文教材练习活动的比较分析》[J].语文建设,2005.5.[17]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语文建设,2007.2.[18]冉维维.《 浅谈语文作业系统设计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J].中学语文教学,2005.(06).[19]王颖.《初中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1.[20]李巍巍.《现行初中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系统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21]伍辉燕.《例谈语文练习设计的几个弊端》[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10.[2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2011.[23]毋小利.《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

第二篇:巧用故事为小学语文教学润色

巧用故事为小学语文教学润色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开始积累、智慧开始成长,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成。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成长和环境有莫大关系,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第一阶段的成长、成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进行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1.故事切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

故事,指“旧事、往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①。故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小说等,凡一切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狭义的故事,指除上述体裁外而具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故事具有趣味性,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影响深远,运用故事开展教学,能有效达到语文课标确定的目标。

1.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②。一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常和兴趣有关。生动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活力,更能够吸引他们参与思考和活动。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却很难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更难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和参与度。二是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对有趣的事情能够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记起来却比较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而对抽象的却难以记住。三是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容易从形象有趣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四是小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持久性低,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法,导入新课。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接着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再借助课件提问“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紧接着同学们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因为巧用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小孩子都喜欢故事,很多小孩子甚至是在故事中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进行故事教学,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2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那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流程几乎沿着固定的格式:首先是领读生字、朗读课文,然后按既定思路分析课文、归纳段意。这种教学方式单调,浅显,根本难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引导思考、体验情感,相反只能是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标第2部分专门提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除能识字、写字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这么几类目标:一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认识并理解、尊重民族文化;三是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四是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查找资料的能力;五是锻炼交流能力,包括倾听和表达能力;六是能够发现、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情感。为达成上述目标,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变得极其重要,运用故事展开教学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原因有三:第一,小学生对故事特别敏感,他们乐于听故事,在教学中只要正确的加以运用、引导,便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思考。第二,故事本身往往都蕴涵有丰富的人文性、历史性,是了解历史、体验生活、认知情感的有效素材。尤其是那些经典历史性故事。第三,因为故事容易被小学生接纳,他们乐于参与故事教学,通过不断地进行故事的复述、交流和演绎,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养成倾听的习惯,也能够锻炼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学生就是利用自主学习完成的。在40分钟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课文的理解自行阅读并讨论的,领会文本的真情实意,获得情感体验。而在学习《巩乃斯的马》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包括我在内没有人去过新疆,于是我带领学生利用网络的优势举行了一次“奇异的旅游”,大家通过网络中关于“巩乃斯”故事传说,了解到连绵草原的神奇,从而理解了课文的意义。“情绪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向度之一,人的情感体验反映的是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没有这种与特定的经历相联系的体验,道德的内化与建构是难以想象的。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是与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相联系的学习。道德学习中的认知学习与行为学习都是以情感为中介发生的,没有情感的参与就谈不上真正道德意义上的学习。”③教育学中强调了真正意义上地有了情感体验,才算是达到了德育的基本目标。

2.“巧”用故事开展教学

理论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的过程、方式和方法,必须把握好实施各环节的关键点。为体现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取得实际效果,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苦功,更需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严格5个把握。

2.1把握时机

即在仔细分析具体课堂内容、目的的基础上,做到适时开展故事教学。包括什么时候引入故事,引入什么样的故事,怎样引入故事,方式是什么等等都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是桥梁是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用童话、寓言等导入新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容易给学生以启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开拓他们的思路。随着对新课进行一层一层的剖析,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易懂。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我们的错误》时,在新课初始,老师为了把学生引入面对错误的意义的认识活动中去,特创设用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名人面对错误的故事短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这时老师乘机引入新课: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意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为真切感受牵线。又如,当有同学走神的时候,教师适时插入一些讲认真读书成材的故事效果就会很好,能替代以往的教师的“瞪眼”、“批评”等,更好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

2.2把握对象

即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具体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开展教学。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应以儿童类文学故事为主,包括童话、寓言、科幻和卡通故事,高年级则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名人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古语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借助故事,吸引学生听。听是说的基础,学生只有愿意听,才能在听中学到知识。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传统的说教只会增强学生的厌烦情绪。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转化成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文字的乐趣。为此,在教低段语文时,常把一些课文改编成童话故事,辅以惟妙惟肖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爱听,进而爱上优美的文章。“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低年级写话的目的和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为了使二年级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并保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增强写话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话水平,笔者认为打造充满情趣的写话课堂,逐步引导学生喜爱写话,仿写所看所听的故事是一条有效途径。

2.3把握形式的多样化

为实现新课标确定的目标,在故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第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既要老师会讲、能讲,又要鼓励学生讲,既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复述。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走上讲台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里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可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语感。第二,听、说故事与点评相结合。既可以由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又要创造环境,鼓励学生点评。点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为了使一些胆子偏小的学生,能自信大胆地开口说话,我的语文课,在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置课前一至三分钟演讲和讲一个成语小故事等。这个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逐渐克服怯懦心理,敢于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刚开始时可能怯于上场,老师如能心平气和地鼓励和指导,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在演讲的内容上,教师可适当加以规定,如一段时间演说名人轶事,下一阶段讲述名著故事,还可以朗诵经典美文,畅谈理想、兴趣等,老师可适当加以点评、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演说能力。小学生是爱听故事的,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学生。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为之立起丰碑,民间故事为之阐释善恶是非。为了听故事,学生会回到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来,便于教师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说与写的结合。在教学中除了讲、说故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故事。这样就不至于只听、说,不写,不至识字和写字能力的缺矢,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为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第四,讲演结合。除引导学生上台讲故事外,还要适当组织学生上台演。“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知识的自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例如,我们在教学《幸福在哪里》时,指导学生加工课文,配上李天华的独唱——《幸福在哪里》,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分角色让学生表演,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生动的课文语言也牢记在心。童话、寓言等适合舞台表演的课文,鼓励学生编成课本剧上台表演。开始,我对此心存疑虑,但通过几个学期的试验,我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的表演才能也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如果学生的第一次编演会有一些欠缺的话,在教师的评点下,第二次就会进步许多,以后就无须教师多指点了。这种表演如能坚持下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也会得到充分显现。

2.4把握故事的质和量

小学生犹如是一张白纸,不同的描绘,产生不同的图画。因此,在运用故事的教学中,故事质量的把握尤其重要,必须选择内容丰富,有正面意义,健康、积极向上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正面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俗话说“物极必反”,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也强调指出“过犹不急”,教学中还必须注意故事的量,并非越多越好。故事太多,一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另一种腻烦心理。故事,特别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再辅以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把某些文章和作者的背景故事讲述出来,就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反应。“言为心声”,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经历、生活体会、思想感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学生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认识。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劳动的开端》一文时,由于他们初次接触吴运铎的作品,显得有些生疏,对其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在授课初始就讲解吴老的人生经历故事及其本文的写作背景故事。结果,效果明显,同学们对本文及有关他的其它作品的学习有了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重新把学习的自主与主动权还给了他们,让老师的一切顾虑都消失。讲故事是一门艺术,如说书,相声;讲的精彩,吸引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体现出一名教师的语言功底,表演才能和教育机智。如何在课堂教学短四十分钟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见缝插针的利用好讲故事这个环节,这需要教师的钻研。其次,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让故事这种资源在教师身上有效体现,不仅需要材料的积累,还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如果我们利用好故事,课后就会看到小学生的笑脸,让小学生真正意义上地在享受中学习语文,喜欢语文。

2.5把握故事的“三性”

在运用故事时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准确性和现实性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趣味性。课堂上所选用的成语及故事要新鲜有趣、通俗且易被同学们理解接受,这样,同学们才能感兴趣,有兴趣,进而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对学生的教育寓于趣味故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经常很粗心,写错别字,经多次教育不见效果。有一天发作业本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于是便讲给学生听:传说,有一个学问不高的女孩,外出打工,想念父母,于是写了一封信回家。信中写到: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这不仅学到了手艺,而且肚子(胆子)变大了……家中看完信后立马托人将其带回。

(二)注重准确性。教师备课时所选用的故事既要内容正确、有意义,又要能够引出当堂课所讲的知识点。引用故事要恰当、准确、典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有力地证明教师所讲授理论的正确性,才能使语文课不再枯燥无味,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三)注重现实性。课堂上所选用的故事不一定是当今的,但它要有现实意义、现实价值,要能够使同学们悟出生活的真谛,能够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教学通俗易懂。语文课教学中故事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教学内容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同学们就会感兴趣,主动参与,从而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上课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对典型故事的运用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根据故事蕴涵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提出问题,进行解读、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结论(所需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随随便便,故事要引用得典型、准确,能够完美体现知识点,不能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随便乱用,否则,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同学们厌烦。因此,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需精心安排、恰当运用,才能使语文课教学不断丰富、发展、进步,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爱上语文课。

综上,巧妙运用故事开展教学切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能够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三篇:巧用故事为小学语文教学润色

巧用故事为小学语文教学润色

海门市刘浩小学 许海燕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开始积累、智慧开始成长,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成。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成长和环境有莫大关系,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第一阶段的成长、成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进行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一、故事切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

故事,指“旧事、往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①。故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小说等,凡一切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狭义的故事,指除上述体裁外而具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故事具有趣味性,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影响深远,运用故事开展教学,能有效达到语文课标确定的目标。

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②。一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常和兴趣有关。生动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活力,更能够吸引他们参与思考和活动。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却很难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更难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和参与度。二是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对有趣的事情能够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记起来却比较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而对抽象的却难以记住。三是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容易从形象有趣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四是小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持久性低,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法,导入新课。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接着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再借助课件提问“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紧接着同学们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因为巧用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小孩子都喜欢故事,很多小孩子甚至是在故事中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进行故事教学,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那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流程几乎沿着固定的格式:首先是领读生字、朗读课文,然后按既定思路分析课文、归纳段意。这种教学方式单调,浅显,根本难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引导思考、体验情感,相反只能是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标第2部分专门提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除能识字、写字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这么几类目标:一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认识并理解、尊重民

族文化;三是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四是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查找资料的能力;五是锻炼交流能力,包括倾听和表达能力;六是能够发现、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情感。

为达成上述目标,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变得极其重要,运用故事展开教学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原因有三:第一,小学生对故事特别敏感,他们乐于听故事,在教学中只要正确的加以运用、引导,便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思考。第二,故事本身往往都蕴涵有丰富的人文性、历史性,是了解历史、体验生活、认知情感的有效素材。尤其是那些经典历史性故事。第三,因为故事容易被小学生接纳,他们乐于参与故事教学,通过不断地进行故事的复述、交流和演绎,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养成倾听的习惯,也能够锻炼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学生就是利用自主学习完成的。在40分钟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课文的理解自行阅读并讨论的,领会文本的真情实意,获得情感体验。而在学习《拉萨的天空》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包括我在内没有人去过拉萨,于是我带领学生利用网络的优势举行了一次“奇异的旅游”,大家通过网络了解拉萨天空的神奇,从而理解了课文的意义。“情绪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向度之一,人的情感体验反映的是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没有这种与特定的经历相联系的体验,道德的内化与建构是难以想象的。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是与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相联系的学习。道德学习中的认知学习与行为学习都是以情感为中介发生的,没有情感的参与就谈不上真正道德意义上的学习。”③教育学中强调了真正意义上地有了情感体验,才算是达到了德育的基本目标。

二、“巧”用故事开展教学

理论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的过程、方式和方法,必须把握好实施各环节的关键点。为体现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取得实际效果,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苦功,更需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严格个把握。

1.把握对象

即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具体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开展教学。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应以儿童类文学故事为主,包括童话、寓言、科幻和卡通故事,高年级则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名人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古语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借助故事,吸引学生听。听是说的基础,学生只有愿意听,才能在听中学到知识。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传统的说教只会增强学生的厌烦情绪。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转化成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文字的乐趣。为此,在教低段语文时,常把一些课文改编成童话故事,辅以惟妙惟肖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爱听,进而爱上优美的文章。“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低年级写话的目的和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为了使二年级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并保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增强写话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话水平,笔者认为打造充满情趣的写话课堂,逐步引导学生喜爱写话,仿写所看所听的故事是一条有效途径。

2.把握形式的多样化

为实现新课标确定的目标,在故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第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既要老师会讲、能讲,又要鼓励学生讲,既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3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复述。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走上讲台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里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可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语感。第二,听、说故事与点评相结合。既可以由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又要创造环境,上就是一个思考和表达学生,能自信大胆地开况下都会设置课前一至事等。这个活动能锻炼懦心理,敢于在公共场的知识面。学生刚开始

鼓励学生点评。点评的过程实际的过程。为了使一些胆子偏小的口说话,我的语文课,在一般情三分钟演讲和讲一个成语小故学生的胆量,使他们逐渐克服怯合展示自己,同时还能拓宽学生时可能怯于上场,老师如能心平气和地鼓励和指导,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在演讲的内容上,教师可适当加以规定,如一段时间演说名人轶事,下一阶段讲述名著故事,还可以朗诵经典美文,畅谈理想、兴趣等,老师可适当加以点评、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演说能力。小学生是爱听故事的,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学生。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为之立起丰碑,民间故事为之阐释善恶是非。为了听故事,学生会回到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来,便于教师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说与写的结合。在教学中除了讲、说故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故事。这样就不至于只听、说,不写,不至识字和写字能力的缺矢,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为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第四,讲演结合。除引导学生上台讲故事外,还要适当组织学生上台演。“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知识的自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握故事的“三性”

在运用故事时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准确性和现实性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趣味性。课堂上所选用的成语及故事要新鲜有趣、通俗且易被同学们理解接受,这样,同学们才能感兴趣,有兴趣,进而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对学生的教育寓于趣味故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经常很粗心,写错别字,经多次教育不见效果。有一天发作业本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于是便讲给学生听:传说,有一个学问不高的女孩,外出打工,想念父母,于是写了一封信回家。信中写到: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这不仅学到了手艺,而且肚子(胆子)变大了……家中看完信后立马托人将其带回。

(二)注重准确性。教师备课时所选用的故事既要内容正确、有意义,又要能够引出当堂课所讲的知识点。引用故事要恰当、准确、典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有力地证明教师所讲授理论的正确性,才能使语文课不再枯燥无味,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三)注重现实性。课堂上所选用的故事不一定是当今的,但它要有现实意义、现实价值,要能够使同学们悟出生活的真谛,能够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教学通俗易懂。语文课教学中故事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教学内容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同学们就会感兴趣,主动参与,从而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上课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对典型故事的运用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根据故事蕴涵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提出问题,进行解读、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结论(所需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随随便便,故事要引用得典型、准确,能够完美体现知识点,不能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随便乱用,否则,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同学们厌烦。因此,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需精心安排、恰当运用,才能使语文课教学不断丰富、发展、进步,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爱上语文课。

综上,巧妙运用故事开展教学切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能够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发表于《学子》2016年第4期

第四篇:应用信息技术:为幼儿美术教学锦上添花

[推荐]应用信息技术:为幼儿美术教学锦上添花

[日期:2011-06-20]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新庄幼儿园 作者:宗幼芬

宜兴市新庄幼儿园

摘 要:通过捕捉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有效培养了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欣赏、创造能力,幼儿美术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有效性,真正落实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及课题研究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活动 教学模式

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最能吸引幼儿课堂注意力,提高幼儿课堂参与度的元素,现代信息技术就做到了这一点。课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有效手段,建立多种信息连接,将教学内容与幼儿、教师、课件集成一个交互式的课堂系统,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课堂的有效应用,提高幼儿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有特别意义的课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整个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成为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新途径。

一、创造想象空间,渲染欣赏氛围

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传统幼儿美术教学模式,只能使幼儿的作品千篇一律,依葫芦画瓢,对幼儿大脑提供的信息刺激也不强,幼儿绘画的兴趣也不高。而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其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获得满足,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随着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的打开,生动直观的动画构建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活动的气氛,让孩子们目不转睛,师生互动在动态情景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有助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幼儿创造的火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例如:在“开心娃娃蹦蹦跳”美术活动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给幼儿创造了形、声、音、像相结合的各种各样的开心娃娃在跳蹦蹦床时的不同的姿态,让孩子们仔细观赏开心娃娃的形态,开心娃娃们各种各样的跳蹦蹦床的姿势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绘画兴趣,拓宽了孩子联想的思路。刚看完以后孩子们就跃跃欲试起来,都想大显身手画画可爱的开心娃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示范画“开心娃娃”清晰有趣,幼儿从这里接受到新颖的信息。绘画中孩子们的创作出人意料:各种动态、花纹各异的开心娃娃,一个个生动活泼„„。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多彩。

美术课堂中: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评,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对乏味的欣赏活动都不怎么感兴趣。而多媒体技术就是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技术。运用多媒体课进行教学,能融视、听、说融于一体,动态和静态相互交替运用、组合流通,构建想象空间,使幼儿更容易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和表现手法,更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营造动态环境,活跃课堂气氛

老师讲解、示范,幼儿模仿的传统美术教学使课堂气氛不活跃,而多媒体凭借着它的活动性、直观性、趣味性等将信息再现于幼儿的感官系统,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调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幼儿提供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兴趣的环境,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强烈学习欲望的特性。

例如:大班连环画《蝴蝶的一生》美术活动中,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幼儿在观看蚕宝宝变成蝴蝶的过程中,我们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在各个阶段蝴蝶的形态及生活环境。又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了有关资料的幻灯片,引导观察后,孩子们对蝴蝶的一生异常得感兴趣。由于孩子们已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就运用启发式的提问进行导入:“蝴蝶的一生有几个阶段?它有什么特点?假如要你来设计一本蝴蝶的一生的连环画,你准备画蝴蝶的哪一个阶段?请你们用笔画下来。”结果,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记忆和想象,大胆地运用线条的疏密、曲直、交叉等表现自己所画,并津津乐道地向同伴、老师讲述!多媒体课件将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幼儿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经历,对所经历的事物就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当他们见到能表达同样经历、体验的作品时,就会产生共鸣,将当时的情感体验迁移到画中,这样更容易理解一幅美术作品的意境。

三、优化教学结构,化解重点难点

传统的美术活动,教师示范往往是通过手绘,这种示范存在图像小、速度慢、教师背对幼儿易挡住幼儿视线等缺点。应用媒体演示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媒体展示既能满足全体幼儿动手操作和学习交流的需要,又能把实物等放大,提供逼真、清楚、色彩鲜艳的教学效果,教师将体积、面积较小或者数量不足的实物标本及照片,通过投影仪真实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供幼儿观察讨论,激发幼儿的学习爱好。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探求、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全体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教师能够直接与幼儿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并及时掌握幼儿反馈的信息。如果幼儿有疑问,多媒体还可以再次演示,强化示范步骤,突破重难点。

如画《小鱼看日出》一课,其重点在于让幼儿了解海洋中的鱼的外形特征,勾勒出海洋中鱼的形状,并用线描对鱼进行装饰。这一课的课件包括两部分,即欣赏和绘画海洋中的鱼。在制作课件前,首先要设计稿本,采集、制作多媒体素材,如海浪的声音、鱼吐出气泡的声音、大海的背景音乐等。在制作过程中,要通过手工绘制各种鱼和计算机生成相结合,从而形成活动的画面,如海草的自然摆动,鱼朝不同方向的游动,以及气泡由小到大的变化等。最后制作各种鱼的绘画演示步骤并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控制按钮。

美术课快结束时,就是幼儿创作的作品将要完成的时候。这时,老师安排一定时间展示幼儿们的作品,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开展评述,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的作品一般都比较小,画出或制作出来的作品不太大,老师拿在手上或贴在黑板上讲评时,往往因为作品太小,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们利用投影仪放大作品,使其清晰、鲜明地再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展评工作高潮迭起。将学生的作品相继放于投影仪展台上,“小鱼”立刻变成了“大鱼”。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在大屏幕上,而且外形清晰、色彩鲜艳,连鱼身上细小的纹样都一清二楚时,学生高兴得眉飞色舞。这就充分体现了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性。

四、再现活动情境, 规范活动操作

无数次的实践活动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在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就尤显重要。教师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将孩子的绘画过程拍摄下来,然后与电脑或电视连接,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场景回放,引导幼儿边观看、边讨论,让孩子感知哪些动作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美术活动操作的规范性。如有一次美术活动前,几个小组长在教师的提醒下给小朋友们准备好了画笔、绘画纸等绘画用具,孩子们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和往常一样井然有序。然而,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却又犯了老毛病,自己在画纸上乱涂,一会工夫一张纸被他画满了,完了还在其他小朋友的画纸涂上几笔,很得意洋洋。我便采取拒绝满足其要求的办法。让这个小朋友在自己的绘画纸上进行加工,尽量使绘画变得美观,但由于他先前的乱画没法再画作品,当其他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给老师展示的时候,而他却没有了。中午,小朋友们吃完饭准备自由活动的时候,我告诉大家一起来看段录像,小朋友们都异常兴奋。当录像中出现小朋友自己画画场面时,都争着要坐到前面来看。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各人的表现,当放到那名乱画的小朋友的画面时,我暂停了,让小朋友们举手发言。听到大家的议论,那名乱画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低头不说话,他意识到自己错了。通过这件事,我相信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了,小朋友也会懂得按规范学习。

实践证明,在美术活动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多角度、多方位地帮助幼儿参与活动,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了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审美意识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幼儿美术教学效果,为幼儿美术课堂锦上添花。

第五篇:表情朗读,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表情朗读,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教师有时是一位主持人,掌控着课堂的节奏和流程;教师有时是一位诗人,拥有着诗人的多情与善感;更多的,教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善于表演的艺术家,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演绎让学生领会到作品深刻的内涵。心理学家埃克曼认为面部表情是用来表达情绪的,而身体语言,如姿势、手势、眼神等是用来传递信息、加深理解和印象的。朗读时加上必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必然会给我们的阅读教学锦上添花,这样的朗读,可称之为——表情朗读。

一、表情朗读的前提条件。

要进行表情朗读有两个大前提必不可少:第一,加细生活,让学生情感经历酝酿和积累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相当一部分要渗透于课外。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进行细节化,让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将变得更为丰富,朗读时才能把握准感情的落脚点,不至于出现干巴巴的假读。第二,要进行表情朗读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如若课文的语言文字都读不通顺,学生哪会注意朗读时声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更不用谈朗读时的表情了!

二、表情朗读的有效性策略。

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得包含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我们必须用上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来抒发我们对作品中人物或场景的热爱或憎恨,喜悦或悲伤,同情或厌恶。我们的主观感受从何而来,不妨从下面几方面试一试:

其一,从文本上来。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段细细品位,从中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这些方法很好,都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但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插图,从插图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苏教版第二册(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插图:朱德挑着两箩粮食,满面笑容地在爬山。朱德总司令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境直观鲜明,我们在读这段文字时就可以用轻松愉悦的语气读。再比如苏教版第二册(下)《母亲的恩情》一文插图:母亲在油灯下缝衣;杨柳树下送子;孟郊看着阳光下的小草感慨万千的情景。这一幅幅图片彰显了母爱的伟大,朗读时我们就可以读得抑扬顿挫,表情夸张些。

其实,文中的每幅插图都是我们情感的催化剂,它们就像那润物无声的细雨,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作者,变成了主人公。通过对图文的悉心体会,运用丰富的表情朗读,我们很快体会到人物表情的变化,内心的变化,从而深化了文本的情感体验。

其二,从创设的情景中来。1.丰富文本内容。

苏教版第二册(上)《再见了,北京!》就是最典型的一篇课文。我告诉学生,我国早在1993年就首次进行了申奥,但是却以失败告终。在学文之前,有两份材料我作了拓展介绍:第一份,1993年申奥是失败了,但我们申奥的愿望依然是强烈的,成功申奥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光荣,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继续努力。许多外国媒体评论说:“北京能够顶着重重压力,坚持奥林匹克精神,这本身就是一场胜利!”就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7月13日晚上,我国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申奥的背景资料介绍完了,许多同学热泪盈眶,感触很深。这些资料是书上没有的,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但又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所需要的感情基础。我紧接着还告诉他们:第二份,细数北京奥运之最:最多国家参加的奥运会——2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最多人观看的奥运会—— 北京奥运创电视收视纪录,前十天观众达44亿人。最大奥运会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在内共投入470亿美元。最多人参加志愿者选拔的一届奥运会,也是志愿者最多的一届奥运会,达到50万人。最漂亮最有东道国特色的火炬——祥云火炬,好评度100%。最长最高最多的火炬传递——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距离为十三点七万公里,堪称历届之最,唯一一次奥运火炬到达珠穆朗玛峰。最有东道国特色的奥运奖牌——金镶玉:奥运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奖牌。最华丽最震撼的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化的一页如画卷般展现在世界人民眼前,全世界都为之震撼!最长转播时间北京奥运转播——5400小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小时。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一共有37项世界纪录被打破。中国获得最多金牌最多奖牌的奥运会——金牌51,银牌21,铜牌28,共计100枚奖牌位居金牌榜首。在丰富了文本内容之后,我们再读课文,去感知申奥的艰难,成功承办奥运的辉煌,体会人们为什么“久久不愿离去”,孩子们朗读的热情顿时高涨。学习课文时,学生的庄重表情,学生的热情朗读,很自然地就洋溢于整个课堂,充斥着整篇课文。

2.用音乐渲染环境。

情绪具有感染力。黛玉见落花触发伤感情绪,写出著名的《葬花吟》。现今更是不同,各种现代的多媒体设备更是一应俱全,再加上老师的语言、表情,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对我们现如今的教师来说并非难事。苏教版第二册(上)《水乡歌》就是一篇需要用音乐带动我们朗读的课文。朗读前放一段水乡小调,在水声、琴声的烘托下,我们的那颗毛躁的心顿时变得特别纯净,耳畔回响着水乡特色的音乐,我们放松表情,伴随着文本内容,或问、或答、或感、或颂。表情与朗读不由自主地就达到和谐统一,学生自然地沉浸于作品意境氛围中。也许这就是表情朗读的最高境界吧!

3.教师率先范读。

如果说丰富文本、渲染环境对激发学生的表情朗读起的是间接作用,那么,教师的范读起的就是直接作用。在引导学生表情朗读之前,教师自己先示范读一读,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然后再学就不那么困难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老师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老师的情传递给学生,这叫以情传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经常采用范读的方式,这样的范读就是以情传情。老师流露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再把学生的情感“传”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对古诗文的教学,要读出什么样的韵味,光靠老师用简单的词句去表达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比如曹植的《七步诗》,教师先读一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诗人对亲兄弟欲骨肉相残的焦急、愤恨。然后再让学生初读,找出诗句的关键词“泣”。理解曹植用豆和豆萁在比喻他和他的兄弟,豆萁不应该这样急迫地燃烧自己,煮熟锅中的豆子,做兄弟的也不应该利用手中的权职来杀害自己的亲人。经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就能大致感受到我们需要的那种意境。有时意境这东西不需要技巧,不需要说教,只需要我们心与心去真诚地交流,我们的表情朗读就像那淙淙流水,水到渠成。

其三,从朗读技巧的运用中来。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学会“美读”,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是通向“美读”的一条捷径。我尝试从语调、重音、停顿、语气、表情五方面着手训练。如苏教版第七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这件事发生在封建制度的旧中国,对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条件下生活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然而疼痛是什么感觉,学生却是有所体会的。姐姐缠足时“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这时的语调应低沉,表情应很痛苦。“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时的语调应是失望的,伤感的。这句话感情很强烈,如果我们让学生昂首挺胸,读得高亢、激昂,仿佛就在喊口号,效果很一般。其实体现孙中山对这种“陋习”极大的憎恨,我们放松表情,一字一句的,读得缓慢而低沉些,才更富有感染力。在平时朗读时,联系课文内容,辅助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文本中去,促使表情朗读更具有效性。

三、表情朗读的注意点。

首先,注意体现表情朗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心声。在指导朗读时,作为教者不能用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朗读的水平也不同,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防止千篇一律,众口同声。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范读,但绝对不能指出哪个词该重读,哪个词该轻读。因为有时关键词可以重读,也可以重音轻读,因人而异。另外, 表情朗读可以分为欣赏和运用。虽然我们教师不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朗诵大师,但我们应该让每位学生至少都能欣赏别人的表情朗读。

其次,注意表情朗读中存在的局限性。表情朗读既然这么好,那么课本上所有的文章都可以使用表情朗读吗?当然不是。那些思想性强,情文并茂的课文,诗歌类型的课文,可多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人文熏陶。一篇课文的思想性,它决定了朗读时的基调和感情色彩。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总是着力刻画出最能打动人的情节,只有在这些内容上进行有效的表情朗读,才能使读者内心和作品思想内涵产生共鸣。一般情况下,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要求表情朗读,表情朗读至少用于一句话中。

总之,表情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这就是表情朗读的独特魅力所在。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下载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课后练习,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用电子白板 促进语文教学

    巧用电子白板 促进语文教学蒸湘区长湖小学 周海姣摘要: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大发展、大升级与大融合,电化教育也呈现出的日新月异与五彩缤纷的应用层次。从幻灯片式的投影教学......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被广大教师引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

    蓝天杯:巧用可用资源,让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编号: 仪征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申报表 论文标题: 巧用可用资源 让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论文类别: 中(小)学音乐作者姓名: 孙延华作者单位: 仪征市香沟中心校 联系电话: 137734809......

    巧用对联学语文

    巧用对联学语文 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强调,“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对联,......

    让插图在语文教学中锦上添花(五篇材料)

    让插图在语文教学中锦上添花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颜丽菲 2010年2月10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

    巧用班班通辅助语文教学

    巧用班班通辅助语文教学 作者:杨晓 日期:2010-10-23 [摘要] “班班通”是通过多媒体使学校每个班级具备了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

    巧用多媒体,促进语文朗读教学

    巧用多媒体,促进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中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共鸣。我凭借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使事......

    巧用多媒体网络,优化语文教学

    ,优化语文教学 江西南康逸夫小学 郭幼平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