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单位:北关学校 姓名:陈晶晶 邮编:471800 电话: ***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来实现数学素养教育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何是数学素养才能更进一步知道如何去在教学中实施数学素养。其次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的改变以及影响。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改 数学素养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严谨认真 刻苦认真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学习的位置问题,我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请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刚开始要求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归类,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并做出猜想,解释结论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意识: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的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的思维习惯,它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性的反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答案抄错的,结果算错的,题抄错的,看错的,加减乘除符号看错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或许可能说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可能会犯粗心的小毛病,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我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并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也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玉秀.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J].小学数学教育,2005.[2]陈国中.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J].小学数学教育,2005.[3]黄丽辉.用心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氛围[J].小学数学教育,2005.[4]陈真理.谈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小学数学教育,2005.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开发区实验学校 王晓峰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已经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目标为主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素养。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素养,就是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的一种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数学课程《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会更放松、更主动、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准备了20根小棒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以下操作:(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棒,然后把另外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棒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10个1是10。(2)让学生增加一根小棒,把这根小棒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棒。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他个数。(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根一捆的情况,我让学生先自己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棒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棒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③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对认识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我是通过以下过程来完成教学的:(1)先可以通过课件出示一个超市,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在超市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引出人民币。(2)深入了解人民币:①用人民币买过东西,那说说认识哪些人民币,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拿出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②我 准备一套人民币,请学生上台介绍认识的人民币并分类,要求说明分类的理由,这样引出人民币单位“元”“角”“分”。③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人民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④利用超市里的商品和学生手上的人民币,问:用什么面值的钱,多少张来买什么物品?这样来引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和适当的练习来加强元角分之间的认识。这样,从生活中产生的例题,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3.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经常用:你讲得很好,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写的真漂亮,老师收藏了、你的声音真好听再说一遍、你的作业真漂亮、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会听讲等鼓励式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认可,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的动力,并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强花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二.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获得能力的提高。
1.充分利用信息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每一个信息窗呈现的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熟悉的或者是有趣的画面,如何让学生从画面中发现数学信息是关键的第一步。从第一节数学课,我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先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每种有几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画面,观察事物。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课本上的信息图改编成动画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语言不多,但充满了童话色彩,孩子们学习得兴趣盎然。有效地引起学习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有效培养。
2.模拟各种竞赛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课堂巩固环节,我经常创设这样的情景:动物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想让我们当小裁判,同学们愿意吗?这样创设情境,既让孩子们展开竞赛,有效地学习了当堂课的知识,也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激发了创造力。
3.利用多种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新课标提倡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适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出示信封上的邮政编码,让学生说说了解的信息,然后说明邮政编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活中关于数的兴趣,接着通过身份证号码、车牌号、食品卫生许可证号等的比较识别,真正了解到数字不仅仅是计算,数字所起的作用真不少。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再如教学减法时,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图意。在此基础上设问:你能用“小圆片”代替果子把这幅图的意思摆出来吗?学生兴致高涨,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马上摆出5个圆片,又移动2个到边上。教师再提问: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摆吗?生:因为5个果子被摘走了2个,就少掉了2个,还剩下3个。教师马上引导:像这样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很容易理解减法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
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动手操作,既增加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感知,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表象。这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小学生都喜欢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烈,我注意观察、及时鼓励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敏锐感知、丰富想象、思维活跃、理解加深。如对一些不便记忆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学生非常感兴趣,总想尽快背下来,笑声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或者编一些有趣的故事,组织一些游戏、竞赛、夺旗赛,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学生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数学无处不在。
4.合理使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运用,特别是我们学校多媒体进课堂的实施。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效果,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使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感知效果,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趣,达到“乐中学”、“学中乐”,学得愉快、学得轻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5.学会倾听,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出声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是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内涵,又较容易地有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的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初步培养,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据和情境改编成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用几个数字编数学小故事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整理,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
1.课堂教学,培养数学意识。如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认识一厘米后,学生能从身边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一厘米的物体、给学生一根小棒,学生能猜出大约长几厘米,并能进行验证。认识10以内的数后,让学生数一数手指,灯、桌腿等,还可以做猜一猜的游戏。猜一猜、估一估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在不断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数学意识。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模拟购物、实际测量、随机摸奖等等。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通过让学生走出去的方法,使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四.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1.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我们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颜色的、大小不同的图形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看谁拼得快、图案多。活动过程中,学生精神抖擞,非常活跃,急于表现自己的意识特别强。拼得快的学生到台前展示时,稍有落后的学生急得直搔小脑袋,不甘落后地苦思冥想。这种活动的确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有的拼出了房子、大树、小马,有的拼出了美丽的风景画,还有的拼出了奥特曼,虽然不太像,但的确有新意,看得出学生都在用心思考、探究创造了。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知识源于生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商品,并让他们自己标明价格,贴在准备的物品上,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自为政,“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学生还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有奖促销”的口号来招揽“顾客”,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在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问题,他们又是怎样分的。然后让生汇报调查结果:“商业大厦的超市中有分类,饼干放在一起,蔬菜放在一起,饮料放在一起„„”“我家的衣柜里,妈妈把我们三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格里„„”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面前的商品进行分类,并给自己组的“柜台”命名。任务明确后,至于学生在操作时如何分工,如何将商品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通过“分类”的具体研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了时间后,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然后在钟面上拨出学过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时间,并设计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开展了“实际测量”的实践活动:测量同学的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项目,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长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3.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竞争,培养合作意识。数学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但由于独生子女容易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不会倾听别人,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实践活动中应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有观摩别人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竞争,能使他们认识到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真理、对待荣誉,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如“小小商店”这一课中,让学生带着“纸币”到自己喜欢的“柜台”中“购物”时,学生买哪件商品,买卖时如何讨价还价,教师都应放心地让学生去交流、去合作。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培养的能力也并非割裂存在的,培养的素质也是多方面的,而且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只要我们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拓思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第三篇: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讲座: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一、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有什么关系?
全社会都在讲核心素养,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有什么关系?以学驾照为例:理论考试就是知识培养,侧边停车就是技能,上路考试就是能力。但作为驾驶员,仅仅具有驾驶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一个真正的驾驶员的应该具备安全驾驶的能力,文明行车的品格,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这就驾驶素养。我们平时考试整天考交通规则,整天考移库,但到后来能力都很强,但驾驶素养存在问题。一般说来,在中国开汽车的许多人不具备驾驶素养,尽管现在都重罚,重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似乎效果也不灵,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酒驾,这就是我们教育问题。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整天教了那么多交通规则,考出来不会开有何用?反过来,技术很好,能力很好,没有素养那也很危险。这个例子能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21世纪的教育要关注什么?还整天教知识,教解题技能吗?
新修订的课程目标响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停留在“知识应知”“技能应会”层面的教学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学校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高中新《课标》修订组提炼了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是: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以及具备科学精神,应用能力,创新意......识。
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途径 素养的形成,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教,而是需要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需要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章建跃教授说“教好数学就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其内涵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数学抽象获得数学对象,构建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路径,发现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一节好课的结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在这种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提升其学科的核心素养之能力。培养之地在课堂,培养之道在过程!
四、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整体把握数学课堂可以凸显数学知识的脉络,抓住数学本质,弄清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王尚志教授还提出尝试主题(单元)教学。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
2、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3、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
“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数学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时联系。如果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根植于情境中,将更有利于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意义,进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4、关注“两个过程”的合理性。
一个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另一个学生认知过程的合理性。这两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交织在一起,知识发展要靠学生认知状况推动。例如数学知识的得出,主要是依据知识逻辑线索,缺少学生心理的发生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将数学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怎样想到的,怎么证实等不清楚),学生无法得到知识来源的心理依据,数学知识就不能从心理意义上发生、更不能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就只有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来获得知识,遗忘也快.这就打个比喻:一个是插在花瓶上的花、无论如何令人喜爱,迟早会凋谢;一个是栽在花盆里的花,无论当下不怎么入眼,只要你持续呵护迟早要能生长!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
第四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第五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张建国剖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这“四有”涵盖了价值观标准、道德标准、专业标准、情感标准等方面,互为关联、形成整体,道出了教育工作的真谛。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我应该做到
一、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
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培养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我们身边更多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素养的培养。
二、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从而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
三、改善教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通过课题研究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面能进一步提高。
五、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数学教学的评价观是“以教师评价为中心,以结果评价为中心。”这种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指出评价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数学评价体系,这是一项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