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词析句中嚼出语文味

时间:2019-05-13 03:5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品词析句中嚼出语文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品词析句中嚼出语文味》。

第一篇:在品词析句中嚼出语文味

在品词析句中嚼出语文味

词语品析法就是对那些应用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的词语通过揣摩、分析、感知、领悟等方式,理解词语本意、引申义、象征义及其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语文教学的最传统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落实《标准》“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的好方法,如何高效地应用这种方法呢?

一.用重音朗读的方法品析词语

例如,施教课文《大禹治水》时,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读标题,感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师:治水的人是谁呢?生:大禹。师:怎样读,才能把“治水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读出来? 生:读。大禹治水。(重音读“大禹”。)师:大家把“大禹”用重音读了,表明治水的人是大禹。师:怎样读就能够把“大禹干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读出来呢?生:大禹治水(重音读“治水”)师:治水。同学们读得多有气势啊。

二.用造句的方法品析词语

例如,施教《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我让学生用“晶莹”“ 星罗棋布”“难以计数”“蕴藏”“用之不竭”“翡翠水天相接蔚为壮观”“五彩缤纷”“心旷神怡”等词语造句,结果,学生造出了下面的精彩句子。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

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接,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

三.用表演的方法品析词语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赶海》一文,叙写 了“我”在暑假里的一天跟舅舅赶海时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大虾的“事趣”和“情趣”。我让学生用手势表演“捉”“捞”“捡”“抓”这几个动词,具体形象地感知“事之趣”。动词是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它呈现的是一个过程,展示的是一种动感的画面。动词的含义不能靠翻阅字典来解读,要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感知,要靠具体的动作来领悟。用手势表演等方式理解动词的准确应用,实在是纯朴而有效的方法。这种表演简洁,有艺术感染力,有韵律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美感,内心产生一种动感。

?榱巳醚?生感悟课文的“情之趣”,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的训练题:读下面句子,注意标点符号和叹词。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什么?(3)咦,怎么我的脚痒痒的?(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课文的情趣在这几个句子中得到集中体现,理解这几个句子的特征,读懂这几个句子的意蕴是理解课文情趣的关键。我在自读感知,点拨感悟后,让学生表演,用自己的语气、神态等感性地表达出词语的意、形、情:(1)中的感叹号和“嘿”字,表达了“我”抓住小海星时的“得意与兴奋”;(2)中的问号和“哎”字,表达的是小伙伴低头寻找的“举止”给“我”的“神秘感”;(3)中的问号和“咦”字表达出“我”有脚痒感觉的“惊奇”;(4)表达出“我”对脚痒原因的“明白”。

四.用描述的方法品析词语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可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片断: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五.用仿写的方法品析词语

同样是《赶海》一文,课文后面还设计了这样一道训练题:“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读了课文,让学生仿写,这是以读促写,训练词语应用能力的妙办法。例如,有学生写得很情趣:星期六晚上,我和弟弟去捕麻雀。弟弟悄悄地爬上梯子,迅速地把手伸进麻雀窝,兴奋地喊道“呀!有两只呢!”学生用“悄悄地爬上”、“迅速地伸进”这样的词语写了捕鸟的过程,用“呀”、“呢”这样的词语写心情,表达捕鸟的事趣与情趣。把课文中的“事趣”与“情趣”理念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了,说明学生对课文真正理解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第二篇: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课文语言的丰富、精湛、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析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的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析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析句,才能更好的使阅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味是品出来的。

在比较中品词赏句。在比较中品词赏句,这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容易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例如,《燕子》中有这样一段:“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这段话中的“痕”字用的准确、生动。在理解这个词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根”“条”,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痕”表现出来的隐隐约约的感觉。从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学生品出了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教学的语文味不知不觉的从这里滋生。

在联系上下文中品词赏句。课文的思想情感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是发生变化的。就字论字、就句论句的做法机械、割裂。正确的做法是联系句子

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在品味中理解词句,体会感情色彩及其变化。

在想象中品词赏句。通过想象,可以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可以使深奥难懂语句变得通俗易懂。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是离不开想象。《游园不值》中的经典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从小处折射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从一个点来反映整个面的效果。只让学生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到整个园中的盎然春意。这里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要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他们想象中的春色满园的画面描述出来,以便更好的体会诗歌的韵味。

在拓展中品词析句。除了课本以外,课外的资料、学生本身也是很好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拓展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例如,读着《燕子》中的“清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这时,我问道:同学们看到春天的景象了吗?看着,看着,你们想起了那些好词、佳句?学生回答道: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总是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原来学生的语言是如此美丽。在教学中注意丰富、拓展学生的语言,可以使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第三篇:第七册《雾凇》品词析句中观赏雾凇

(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雾凇穿衣服的过程?

师: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个晚上。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衣服,她艰难地穿了一夜,穿得这么慢。下面我们来一起来读一读,她是怎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引读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说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叠词在句中的作用?

生:渐渐地是写雾气越来越大。

生:慢慢地是写雾气凝结的速度慢,告诉我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生:轻轻地这个词告诉我们,雾气凝结的时候人一种很慢、很轻柔的感觉。

师:一层又一层地这个词又是写什么呢?

生:这是写雾气不断凝结,雾凇不断加厚的过程。

师: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词能否去掉或者互换呢?

生:不能去掉也不能互换。因为这几个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持续不断的。

师:谁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反思: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教师通过引读,引导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引导学生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用换词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词能否去掉或者互换呢?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比较文本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在品词析句中学习作者仔细、有序、有重点的观察方法。

第四篇:论文在品词析句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题目:在品词析句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内容提要:

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当前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找准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积累语言,丰富情感,关键在于品词析句。

本文就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品词析句进行尝试和探究,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主题词:品词析句

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在品词析句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可在我们的许多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得意而忘言’的现象,即崔峦老师所说“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与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相差甚远。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当前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找准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积累语言,丰富情感,关键在于品词析句。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怎样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品词析句呢?

首先,要能找准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即关键的词句,这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入情入境地置身于文本当中,去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所谓“感知”得周,“理解”得透,才能“悟”得深,才能引导学生“悟”得深。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品词析句的前提。

其次,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保障。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以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透过品味赏析词句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感悟语言。

这其实就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这种训练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我们的语文课程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本身含有的人文性、工具性交融因素有很多。我们老师就应该善于把握它们,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时候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说到感悟,理解,欣赏语言,我们就不能不说到朗读。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感悟语言,让情感熏陶不露痕迹,这应该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我先和学生一起找出“极其简单”这四个字,再读读这几句,体会体会为什么“简单”的前面要加上“极其”?而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在孩子们的描述中,“极其简单”渐渐具体了,它不再是四个字,而是总理屋里那少得可怜的陈设,一读句子,孩子们有些动情了。接着我通过对“高大的宫殿般的建筑”背景的介绍,引发“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的讨论,进行想象、对比、再想象、再对比。然后再问“是的,在堂堂一个大国的总理的办公室里摆上高雅的书柜过分吗?摆上名贵的古董过分吗?摆上舒适的沙发过分吗?„„可是,你看到了什么?!”二读句子,孩子们的心被震撼了,这时再相机播放配乐的朗读,总理屋里的每一件陈设仿佛历历在目,此时此刻,那每一件陈设仿佛都在诉说着总理无数个“极其简单”的日日夜夜。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

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语言文字训练就在其中。

把朗读和感悟课文很好地融合起来,我们的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挖掘语言实践的素材,创设一种灵性的、和谐的教学情景。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就必须实践大量地语言活动。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很多。有的利用教材中的疑议点组织辩论、利用教材中的风景名胜,写导游词等等。在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应该做的是如何活化教材中这些内容,挖掘语言实践的素材,创设一种灵性的、和谐的教学情景,这样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扎实有效,激发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促进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

例如《詹天佑》第五、六自然段分别讲詹天佑“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画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和“中部凿进法”这两种凿进法的草图和“人”字形线路图。学生兴致倍增,全体积极参与。然后再引导同桌两人交流评议,一人读一人画,一人画一人读。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再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中“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一个“探”字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了春笋的顽皮可爱,多生动的用词,多生动的语句,可在学生的心中,却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这时,我首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出示了“长”和“冒”字,请学生比较着读一读,说说用哪个字更好,这时学生还是不很清晰,于是我接着采用让学生进行表演的策略,并提示学生表演这三个字时的样子,表情和速度,然后我找到表演最好的同学给大家进行表演,并让他讲一讲为什么这么表演,同学们看了表演后一下子就体会到了“探”字比“长”和“冒”字要好,因为课文中的“探”字表现出了小春笋顽皮可爱的样子。当那些顽皮可爱的同学们表演的小春笋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映入学生的目光中时,课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跃跃欲试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那充满生机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学生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习得了写作的方法。阅读中的词句理解落到了实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三、精心设计巧妙的问题,提纲挈领,启发学生思维

仔细想想,我们的老师能给学生提供这样语言实践的平台,实际上是得益于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一些好问题,这样的好问题,既指向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又具有一些人文色彩,可是现在的语文课所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例如,有的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他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只有一个,请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只考虑有关的环保问题,而环保又是个很宽泛的内容。这样孩子们的回答就会海阔天空,离文本越来越远。

而王玲湘老师的《搭石》一课:在整个教学中,王老师的提问巧妙,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在学习一行人走搭石这一环节里,王老师有这么一问,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美?有了这一问,同学们不仅在文本中体会到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踏踏的声音犹如轻快的音乐这些词美、景美,还体会到了行人协调有序的动作美和互相谦让的人情美。

再比如,学习青年人和老年人走搭石这一段,王老师请同学们读读句子,想想,句子中哪一个词让你心头一颤?这一问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有的回答是“理所当然”,有的回答是“伏”,各人感受不一。王老师就循着孩子们的回答来细细品味这两个词,在理解这两个重点词语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家乡的人们敬老互助已经蔚然成风,已经成为了家乡纯朴感人的民风。

这样的巧问既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又指向语言的内容。所以我们说在教学中,设计出巧妙的问题能更好的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重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在品词析句中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当然,品词品句需要条件,一是教师要会品,老师要爱读书,多读书,好好钻研教材,气力和智慧多花在教学上。看似功夫在课堂上,实则功夫在课外。二是品词品句还要给学生时间,充分读书。

在阅读教学中,抓好重点词句的品读,对体会句子含义及文章思想感情尤为重要,把握住重点词句,在教学中深入理解运用,才能使学生体会出语言的魅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词析句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教师发挥创新艺术,使词句的理解更到位更精彩,为语言文字的训练,为篇章的准确深入理解奠定基础。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材是教学的凭借,课文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品词析句更好的为语言文字的训练,为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服务。

第五篇:品词析句味无穷

江苏东海县实验小学(222300)朱 唯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需要品味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欣赏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吴永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专家)指出:“在精读阶段,应重视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之美及运用之妙……要重视课文是如何说的,说的效果怎样……”

一、品味用词之美离不开语境

语言文字之美往往要结合语境来品味、鉴赏,才可显现其丰富的韵致。什么是语境呢?所谓语境,指的是文章的语言环境。离开了具体语境,词语的字面意义就会发生变化或不存在。因而,读懂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抓住有效信息来推断它的意义。俗语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出示:“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师:这个“韧劲”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它让我想到柳枝弯曲度很大,很难把它折断。

师:那在这里它又引申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2:我想,它是说这株柳树在困难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屈服。

生3:前面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这就是韧劲,就是不屈服。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我们用得相当多的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词语,从简单的组合中发现遣词造句的内涵美,就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词语的味道来。

二、结合语境品词析句的有效方法

1.稀松平常的字眼,联系上下文后就有了丰富的意蕴。有的词语单独看起来不太好理解它的意思,但与语境结合起来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充满了情趣。请看《小稻秧脱险记》中的句子:“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对于三年级的儿童来说,“收拾”一词还难于理解。有的学生会说:“‘收拾’就是你欺负我,我就打你。”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可以让他们读读课文后面的句子:“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联系这句话,他们就会明白:“收拾”就是把杂草毒死,因为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倒下去”就是死了,杂草给消灭了。而平常所说的“收拾房间”中的“收拾”是“整理”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这就是活学而不是死记。2.简单的词语,变换读法后就能领会其中表达的技巧。《乌鸦喝水》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同样是品味词语“终于”的意思,教师可以直接提问:“这里的‘终于’一词能不能删去?”但有一位教师却采用范读的方法,故意丢掉“终于”,学生一下子就听出了其中意思不对。这时,再让学生阅读品味,他们很快就思考出“终于”一词表明乌鸦想了很长时间。可见,变换一下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看似普通的词语,运用比较的方法,就可以看出作者炼句的精巧。《烟台的海》中写冬天的海浪:“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春天的海浪:“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同一篇文章,写不同季节的海浪,却用了同一个词。这里就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品味在不同语境中“扑”的内涵和意蕴的不同。冬天的“涌浪扑向堤岸”,“扑”字让人感受到了烟台海的壮观景象。春天的“浪花”“扑”上岸展现的是“微波泛起”时烟台海的可爱与轻盈。4.品味优美的词句要重锤敲打,不能旁敲侧击或浅尝辄止。比如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比喻句,他们虽然不懂“比喻”“明喻”“暗喻”等概念,但能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而到了高年级,若教师还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文章中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再进行训练,那未免有些“老熟套”了,浪费了抓住重点品味词句的时间。但是如果在需要品析的地方,因为教者自身备课不充分,又碍于脸面,羞于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而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就不可能让学生品尝出语言的无限韵味来。比如,一位教师执教《泉城》中的一段:“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教师没有挖掘出这段比喻、排比句的语言形式和内涵的美,而只是让学生用“有的……有的……”造句,学生造的句子还是在一、二年级就说过的:“下课了,操场上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做游戏。”这显然没有达到品析的效果,让人兴味索然。

结合语境品词析句,是咀嚼语言、吸收语言营养的有效方法,它同时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可以逐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则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载在品词析句中嚼出语文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品词析句中嚼出语文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小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文本

    让小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文本 品词析句,就是揣摩品位语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感和表达方法。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文本呢?我认为,首先,抓住“文眼”......

    品词析句悟文本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作者姓名:马晶 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 邮编:830006 邮箱:16193870@qq.com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乌市第十八小学......

    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有感于特级教师姜茗芳执教《太阳》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叶建松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

    《黄继光》教学设计(品词析句)

    《黄继光》教学设计 高新区银杏小学 张 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感受他......

    品词析句 感悟人物形象2

    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 ——配合《林冲棒打洪教头》同步阅读 孙海云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主要写林冲遭刺配......

    品词析句 感受奇观(5篇范文)

    品词析句 感受奇观 ——《海上日出》说课稿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白红利 一 说教材 《海上日出》是鄂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