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话乡音研读赏析寄乡情

时间:2019-05-13 03:5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词析句话乡音研读赏析寄乡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词析句话乡音研读赏析寄乡情》。

第一篇:品词析句话乡音研读赏析寄乡情

品词析句话乡音研读赏析寄乡情

【摘要】乡情情怀是我国文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对故土、故国的眷恋不断出现在诗文中。研读这类课文,从具有乡土意向的剪纸、富有泥土气息的文字、亲切的乡音入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由剪纸想到像姥姥那样勤劳善良的乡亲,由姥姥想到淳朴的乡风乡情,深切体会对姥姥的思念,对故乡的怀念。

【关键词】乡音乡情;品词析句;研读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道出了游子对家乡最难忘、最真切的记忆,那就是“乡音”。《姥姥的剪纸》一文以富有乡土气息的“剪纸”为线索,那朴实的话语、亲切的乡音、真切的亲情氤氲在赞姥姥、悟道理、寄深情的字里行间。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朴实的语言文字,品味乡音,悟出真情,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揣摩“啧啧赞叹”,角色朗读赞姥姥

课文第一部分写姥姥心灵手巧,广结善缘。首先描述了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大平原托着的小屯子”“左邻右舍”“劳作”等词句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教学时,我采用“发散―对比―想象”的方式揣摩人物语言。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选取几个词语做一做。再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下面是学生理解姥姥的“心灵手巧”这一特点时的对话过程。

生:我从“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看出姥姥心灵手巧。

师(出示句子):同学们,“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

生:一边咂嘴一边夸赞。

师:人们夸的是什么呢?如果让你夸,你该用哪些词来夸?

生:人们夸姥姥剪纸特别好,剪啥像啥。我会用“惟妙惟肖”来夸赞。

师:好,请写在黑板上。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依次说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炉火纯青”……并写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用这些词夸一夸姥姥:“你姥姥神了,剪纸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真是栩栩如生,技艺炉火纯青呀!”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1:这不像村里人说的话。

生2:词使用得好,但说话文绉绉的,让人听了不舒服。

师:是的,不同的人说话能体现不同的人物特点,小屯子里的人自有小屯子人的说话风格,总能带来一股乡土气息,虽然夸张,但又那样亲切。同是村子里的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语调也会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位老爷爷,会怎么说?

生(学着老爷爷的语调):“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生评:语气像了,但“啧啧赞叹”没读出来。

师:请你试一试。

生:“啧啧,你姥姥神了……”(竖起大拇指)

(大家情不自禁地送给他掌声)

师:如果你是一位大婶,会怎么夸?如果你是“我”的小伙伴,会怎么夸?请同桌练一练。

学生交流,气氛热烈。

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本的意思,结合阅读背景,体会其表达效果。本段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先调动学生阅读积累:“如果让你夸,你会用上哪些词语?”再通过比较:“你们的语言和书上的比哪个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悟出了书上的语言就是乡亲们说的话,夸张而又形象生动地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最后,用不同的人物语气读一读,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乡亲们对姥姥的剪纸的喜爱,从而体现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只有将文字读到心底,才能真正揣摩其中的意蕴。品味村里人的一句赞扬姥姥的话,联系生活积累,发挥学生想象,姥姥的慈祥、勤劳、有求必应、广结善缘、心灵手巧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赏析“喜鹊登枝”,想象表达话乡风

课文第二部分通过一幅“喜鹊登枝”展现了姥姥技艺非凡,蕴含着了“熟能生巧”这一朴素的道理,也展现了姥姥广积善缘、热心助人的品质。教学时,分角色读一读我和姥姥的对话,引导学生质疑,结合实践想象写话,探究道理,感悟淳朴的乡风。

师出示句子: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师:“总剪”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剪刀。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月光下……姥姥可能怎么剪?用一段话写一写。

“熟能生巧”这一道理,看似简单明了,但未必能明白其中的真谛。让学生想象姥姥剪纸的动人情景:快过年了,左邻右舍都来了:“姥姥,给俺家剪个喜鹊登枝吧,也喜庆喜庆!”“好!好!”姥姥兴奋地答应着。白天忙完了家务,姥姥 拿出红纸翻来折去,然后拿出剪刀,只听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不一会儿,姥姥就剪好了一幅。天很冷,姥姥放下剪刀,把手放在棉袄里暖暖,然后再剪。天黑了,姥姥点上油灯,在煤油灯下,又拿起了剪刀。通过对语言的内化,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姥姥的广积善缘,也才能从内心升腾起对姥姥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可贵品格的崇敬之情。在想象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体现乡里乡亲直爽的个性、小屯子里淳朴的乡风民俗。

三、研读“兔―牛图”,质疑探究悟深情

课文第三部分深情叙述姥姥用剪纸将我拴在屋檐下,一幅幅“牛兔嬉耍兔”将祖孙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本段,充分利用学生对老牛和兔子的情有??钟,好好地品味语言,研读文本。

研读提示:

①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读完后提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关于课文理解的,一个是拓展性的问题。

文本中祖孙对话趣味盎然,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身心自由地感受姥姥浓浓的爱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学生提出,姥姥还会给我剪什么样的老牛和兔子?寄托怎样的情感?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提升思想的过程。

此时补充作者原文最后的内容:前几天回乡的第二天我和妈妈去了姥姥的坟前,一堆不大的黄土隔着姥姥和她所有的亲人。这次我没有哭,妈妈哭了,她是姥姥唯一的女儿,如今,妈妈再也没有娘了。我拿出一大包冥钱点燃了,看着它们烧成了黑色,被风吹到了远处。读了这段话,再想想,作者的心境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想说话,诉说对姥姥的思念,表达对生养我的故乡的挚爱。

四、寻访民间艺人,拓展延伸寄乡情

本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之门,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从而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本课教学结束,开展一次寻访活动:寻访生活在当地的民间艺人,如吹糖人、抖箜竹、扎风筝、发绣、烙铁画……在寻访过程中感受乡土人情,体会家乡独特的民间工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第二篇:品词析句悟文本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作者姓名:马晶 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

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

邮编:830006 邮箱:16193870@qq.com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乌市第十八小学

马晶

何为语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是是语言文学,还可以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阅读教学基本上又是以文本为例子来实施的,所以,文本细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何为文本?何为文本细读?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文本的总和。文本细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阅读中教师对文本中对言语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品味语言、细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

一、透过历史悟文本

文本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对于文章当时的历史环境的了解是对文本细读的一个前提。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古诗教学中更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深入的理解古诗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示儿》这一课,应该先从历史角度来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十分痛恨,为此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陆游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入情入镜的理解古诗。

现代文也不能忽视对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就可以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入手,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二、透过作者悟文本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人,作品就是作家的心声。与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手写我心。”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任何学生,翻开书本都会想到的问题。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精神世界的载体。有的文章表达一种情感;有的阐释一种理念;有的是一种内心的直白;有的是人生的感悟,一己之心得……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主旨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之前,也要像学生那样“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会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因此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背景,甚至应了解作家同时代作家或与之相关的同一流派作家的生活情况和创作风格。如果把阅读一个文本比作享受一次大餐的话,那么阅读前收集有关信息就好比是喝餐前果酒。有些作家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地域的差异、社会状况的变化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所处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品的风格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揭示内涵、体会深意。想一想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下创作这篇作品的?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前,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信息,了解其生平,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丑小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作者生平的写照,也是作者不屈奋斗的人格的写照。又如新教材中新增了鲁迅的很多篇目,他的作品思想性、时代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在读之前了解一些有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比如学《孔乙几》之前必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更加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再去解读文本我们就清楚的了解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就能为走进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三、品词析句悟文本

《阅读教学细则》中提到: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 夏丏尊认为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就是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1、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通过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理解,更能理解母亲的艰辛。《穷人》一文,通过对“忐忑不安”的理解就能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2、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细读文本

含义深刻词句是文章的精华。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如《一夜的工作》这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从这句话中体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咀嚼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表象,这才能达到真正细读文本。

窦桂梅老师说:“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只有我们潜心阅读,会发现在语文的课堂里处处都能出彩!

会为什么“简单” 的前面要加上“极其”?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

第三篇:品词析句味无穷

江苏东海县实验小学(222300)朱 唯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需要品味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欣赏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吴永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专家)指出:“在精读阶段,应重视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之美及运用之妙……要重视课文是如何说的,说的效果怎样……”

一、品味用词之美离不开语境

语言文字之美往往要结合语境来品味、鉴赏,才可显现其丰富的韵致。什么是语境呢?所谓语境,指的是文章的语言环境。离开了具体语境,词语的字面意义就会发生变化或不存在。因而,读懂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抓住有效信息来推断它的意义。俗语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出示:“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师:这个“韧劲”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它让我想到柳枝弯曲度很大,很难把它折断。

师:那在这里它又引申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2:我想,它是说这株柳树在困难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屈服。

生3:前面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这就是韧劲,就是不屈服。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我们用得相当多的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词语,从简单的组合中发现遣词造句的内涵美,就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词语的味道来。

二、结合语境品词析句的有效方法

1.稀松平常的字眼,联系上下文后就有了丰富的意蕴。有的词语单独看起来不太好理解它的意思,但与语境结合起来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充满了情趣。请看《小稻秧脱险记》中的句子:“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对于三年级的儿童来说,“收拾”一词还难于理解。有的学生会说:“‘收拾’就是你欺负我,我就打你。”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可以让他们读读课文后面的句子:“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联系这句话,他们就会明白:“收拾”就是把杂草毒死,因为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倒下去”就是死了,杂草给消灭了。而平常所说的“收拾房间”中的“收拾”是“整理”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这就是活学而不是死记。2.简单的词语,变换读法后就能领会其中表达的技巧。《乌鸦喝水》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同样是品味词语“终于”的意思,教师可以直接提问:“这里的‘终于’一词能不能删去?”但有一位教师却采用范读的方法,故意丢掉“终于”,学生一下子就听出了其中意思不对。这时,再让学生阅读品味,他们很快就思考出“终于”一词表明乌鸦想了很长时间。可见,变换一下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看似普通的词语,运用比较的方法,就可以看出作者炼句的精巧。《烟台的海》中写冬天的海浪:“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春天的海浪:“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同一篇文章,写不同季节的海浪,却用了同一个词。这里就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品味在不同语境中“扑”的内涵和意蕴的不同。冬天的“涌浪扑向堤岸”,“扑”字让人感受到了烟台海的壮观景象。春天的“浪花”“扑”上岸展现的是“微波泛起”时烟台海的可爱与轻盈。4.品味优美的词句要重锤敲打,不能旁敲侧击或浅尝辄止。比如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比喻句,他们虽然不懂“比喻”“明喻”“暗喻”等概念,但能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而到了高年级,若教师还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文章中的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再进行训练,那未免有些“老熟套”了,浪费了抓住重点品味词句的时间。但是如果在需要品析的地方,因为教者自身备课不充分,又碍于脸面,羞于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而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就不可能让学生品尝出语言的无限韵味来。比如,一位教师执教《泉城》中的一段:“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教师没有挖掘出这段比喻、排比句的语言形式和内涵的美,而只是让学生用“有的……有的……”造句,学生造的句子还是在一、二年级就说过的:“下课了,操场上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做游戏。”这显然没有达到品析的效果,让人兴味索然。

结合语境品词析句,是咀嚼语言、吸收语言营养的有效方法,它同时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可以逐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则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四篇:《黄继光》教学设计(品词析句)

《黄继光》教学设计

高新区银杏小学 张 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感受他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理解,读思结合,以读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清明导入

2、抗美援朝战争时代背景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正当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之际,觊觎中国已久的美帝国主义又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我们的邻国——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试想,破碎的山河刚刚旧貌换新颜,胜利的果实刚刚交给人民,我们岂能容忍他人的再度践踏!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今天咱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战斗英雄,他叫黄继光(出示课题)。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黄继光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老师相信:只要你也用心去读,一定也会有所感悟。

3、播放影视视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1/4

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

2、检查字词情况。A、检查生字的读音。B、强调字形。C、理解字词。

3、检查指导读课文。

4、学生练读课文。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黄继光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从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去体会。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默读思考。

2、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黄继光语言、行动、神态的语句品读,体会品质)

教师提问:黄继光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预设:

(1)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先指导指导朗读黄继光和指导员的对话,读出黄继光的坚定和充满信心;此时他的心情怎样?(愤怒地注视),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他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请战)的?[指导理解“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上级命令黎明前夺下597.9高地、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如果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山头也会全部丢失”]在这种情况下,黄继光心里会想些什么?[体会黄继光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2)黄继光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2/4

先指导学生理解“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体会黄继光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前进的。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说明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他的前进是多么不容易啊!)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的?[一个战友牺牲,一个战友负伤,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而且又身负重伤时面对敌人的密集子弹站起来的;肩上腿上都负了伤;]说明了什么?[顽强]再指导读

(3)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导读;理解“突然”,再读;

他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面对敌人的密集子弹站;肩上腿上都负了伤;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

“小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请读这句话,要求读出当时黄继光顽强战斗的精神,读出对黄继光的敬佩之情。”

(4)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导读;再读;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引导学生想象又站起来是多么困难。)(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

这时,黄继光想到什么?唯独没有想到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全班齐读第11段末句。)“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指导学生看插图,体会黄继光的顽强,想象这时战士们的行动:战士们会趁势冲上来。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惊天动地、像海涛一样冲向敌人”。

黄继光的精神鼓舞了大家,消灭了全部敌人,这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精神?

3/4

课件: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带着这种感情读5——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光辉形象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赞歌。他的光辉形象,闪耀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灿烂光辉。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中。请出声有感情的读课文吧。

4/4

第五篇:品词析句 感悟人物形象2

品词析句

感悟人物形象

——配合《林冲棒打洪教头》同步阅读

孙海云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

1.人物外貌形象逼真。

如:“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这是对洪教头外貌描写,虽然只有寥寥两句,但由于抓住特点,就使洪教头挺胸凸肚,旁落无人的样子活现眼前,而“歪戴头巾”则更显得他的肆无忌惮、大大咧咧的状貌,让人感受到此人倨傲不恭、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2.人物语言富有个性。

如:洪教头刚一见面就粗鲁无礼地叫嚷:“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而林冲面对他的挑衅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和林冲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骄傲蛮横、步步紧逼,一个是谦虚平和、一再退让。突出了对洪教头语言的刻画,写林冲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人物动作生动传神。

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刻画出了洪教头急于取胜的 心理,展现了林冲战胜洪教头的精彩场面,突出了林冲深 1 藏不露的高超武艺,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如: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脚骨上。这里,洪教头盛气凌人,急不可待,林冲只是“一横”“一退” “一扫”便轻松获胜。林冲只是一扫,而不是像洪教头那样气势汹汹,穷凶极恶,要将人置于死地似的穷追猛打,点到为止。

同学们,这篇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鲜明可感。文章大量篇幅写洪教头的粗鲁、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是为了更好地反衬林冲的谦虚,忍让。我们通过品词析句,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

阅读感悟

同学们,古典名著中曲折感人的故事,生动极富哲理的人物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让我们久久难忘。阅读古典名著,吸取其精华,学习他们写作的妙处,可以很快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小学

邮编:224300 email:sun_haiyun@163.com】

下载品词析句话乡音研读赏析寄乡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词析句话乡音研读赏析寄乡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册《雾凇》品词析句中观赏雾凇

    (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

    品词析句 感受奇观(5篇范文)

    品词析句 感受奇观 ——《海上日出》说课稿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白红利 一 说教材 《海上日出》是鄂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

    让小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文本

    让小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文本 品词析句,就是揣摩品位语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感和表达方法。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文本呢?我认为,首先,抓住“文眼”......

    品词析句 读中悟情

    品词析句 读中悟情—《郑成功》备课参考 关于课前备课的思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6课《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

    品词析句迁移表达诠释精彩范文大全

    品词析句 迁移表达诠释精彩 ——《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江西省南城县实验小学罗琴 【教材分析】 《水》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题只一个字......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

    扣词品析 为阅读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扣词品析,为阅读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观余映潮老师执教《老王》一课有感 2014年10月25日上午,在长郡芙蓉中学多功能厅,满头银发的余映潮老师给我们送来了如春风般清新飒爽的......

    开源引流挖掘美 品词析句欣赏美

    开源引流挖掘美 品词析句欣赏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