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基础日语》 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得出新形势下日语工作者应该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教学两方面对《基础日语》进行教学改革,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基础日语》
教学改革
跨文化教育
《基础日语》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院日语专业使用的授课方法以注入式教学为中心,授课内容以单词语法为主,这一方法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实际运用中会出现异文化理解不够、交际能力不足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谓的外语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将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
1.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培养较高水平的日语应用能力,首先要尊重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语言输出等语言习惯。由于一直以来受到环境和方法的限制,再加上大部分学生不愿动脑、不愿开口说或者羞于说外语,即使在语言输入和吸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语言输出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在两年基础日语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90后”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善于表演,对各种活动有比较高的积极性。结合这一特点,笔者将“角色扮演”、“绘图教学”、“游戏教学”三种学生在其他活动中比较热衷的形式引入日语课堂,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1角色扮演
“90后”的学生大部分比较活跃,表演天赋很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文学作品赏析、日常会话学习这类课文中,采取角色扮演这一方法比单纯朗读和背诵达到的效果更好。
文学作品往往语言比较富有美感,缺点是大多句子较长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记忆。以《基础日语3》第2课中的《起风了》为例,《起风了》是日本著名作家崛辰雄的名作。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相恋后,女主角节子却身患重病,未婚夫对其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左右直到节子去世的故事。课文节选的部分有大量景色描写及男女主人公的对话,部分地方保留了日语古典语法。如果只是单纯地朗读,则学生的收获不大,如果全文背诵,则对学生来讲难度很大。如果采取角色扮演法就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男女主人公各一名,旁白一名(主要负责景色介绍等),台词由学生在课文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印象。
1.2绘图教学
日语系很多学生喜欢动漫,所以不论画画技术如何,大家对画图都不排斥。针对这一特点,在一些有大段描写的课文里面,采取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画出图画的形式,比将其翻译成中文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以第1课第二部分为例,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一个年轻街头艺人的外貌。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细长的眼睛,高鼻梁,薄薄的嘴唇,笑的时候会露出虎牙。穿着灰色的高领,外搭白色T恤,一条普通牛仔裤。黑色头发长及肩头,用绑带绑着额头”,这样虽然很直接,但是不够直观。可是如果画出来,这个街头艺人的样子就会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画图,重新用日语对他的外貌进行一番描述,通过与课文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方便有重点地学习。
1.3游戏教学
一些课文篇幅很长,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性,这一类课文内容大多以了解为主。因此,适当采取一些游戏方法既可以降低文章难度,又可以使学生不那么抗拒它的专业性。
以第5课《风景和信仰》中的龙安寺为例。龙安寺是日本室町时代留下来的禅宗寺院,以院内枯山水闻名。由于课文内容涉及日本历史、禅宗文化等其他知识,单词朗读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何况还涉及很多文化背景,学生很容易望而却步,不愿意看课文。因此,完成单词与语法学习之后,理解课文内容时采取游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心情放松,在学习的同时享受日本文化。如让学生接力描述龙安寺的相关信息,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这样学生会积极回想课堂上所学内容,既是一个回顾又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并且通过全班同学的合力总结,实现课文所定的以了解为主的目标。
2.跨文化交际中的日本文化教学
外语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导致说法方式或者语言习惯不同。因此,所谓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基础日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不同于《日本概况》或者《中日文化鉴赏》这种以文化欣赏为主的课,指语言教学中包含相关文化讲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代表的文化背景。
以日语中的人称代词为例。日语把对家人的称呼分为两类,一类对内,一类对外。如“母亲”,对外称为“はは”,对内则称为“お母さん”。如果单纯这样介绍,学生就不会了解区别使用的重要性,觉得反正意思都一样,口语中经常出现混用状况。
这种语言习惯不是偶然的,体现的是日本文化中的――“集团主义”,它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重视自己所在的集体。同时,对于所属集体,划分得很清楚。基于这种心理,才会有所谓的对内与对外两种称呼。在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学生对人称代词的印象更深刻,使用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
再如日语中表示“大概”、“可能”、“左右”这一意思的表达方法特别多,感觉日本人说自己意见的时候都不是那么直接,而是有所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困惑,如为什么类似表达方式这么多,有没有特殊意思,究竟什么时候使用才是最正确的。
还有日语中的最基础自我介绍,A:あなたはマイク?ミラ?`ですか。B:はい、わたしはマイクミラ?`です。这两个句子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是马克米勒吗”,“是的,我是”。实际使用中作为人称代词的あなた(你)和わたし(我)经常被说话人省略。这样告诉学生,学生的确会记住这个理论,但是口语表达的时候仍然会习惯性地将人称代词放上去。
以上两种语言现象,学生之所以无法正确表达,是因为只关注语法形式,没有了解中日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使用的时候仍然按照中文逻辑。
其实这两种看似难理解的现象,体现的也是日本的一种民族文化――“以和为贵”。日本地少人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在句尾加上“可能”、“大概”这种表达方法,比直接断定显得语气委婉,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弱化人称代词话,减弱人与人之间立场的对立,体现“以和为贵”的思想。文化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日语概念体系,提高学生恰当使用语言意思的概率。
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学生在使用上会更准确、更灵活。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得出应该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教学两方面对《基础日语》进行教学改革,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角色扮演”、“绘图教学”、“游戏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上两方面教学改革只是个人教学的一点体会与感悟。今后,希望通过更多实践与调研,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服务教学。
第二篇:基础日语教学改革浅谈
基础日语教学改革浅谈---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导入开放式教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12-6-10 12:57:48 摘 要:本文就现阶段基础日语课程中如何逐步导入开放式教学展开研究。本教学方式一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基础日语教学的教学经验,提倡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基础日语;开放式教学;主动性
开放式教学是指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将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开放式教学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基础日语是专业课程当中最先接触的课程,学习的成效会影响之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展开。学好基础日语,为以后更多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十分关键的。由于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日语的学习上都是零起点,在最初的学习中免不了特别注重对假名、词汇、句型等的记忆,传统教学下的教师对学生也侧重这些方面的要求。此种状态下的学习让初学日语的学生们会错误地认为日语的学习就是靠死记硬背就行了,学习兴趣和热情日益减退,不利于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此,笔者就现阶段基础日语中逐步导入开放式教学展开讨论,拟对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研究有所帮助。一、角色的定位
传统教学的理念是“知识本位,教师中心”。这种“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老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素质教育发展。开放式教学的理念是 “以学生为主体”,打破教师为主体的旧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
在基础日语的学习中,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是学习的动力。比起“满堂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进入到氛围中。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加强对学习内容的记忆。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渊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侧重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在基础日语中导入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在基础日语学习阶段,不会认为语言学习是枯燥的,却能体会日语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1、在基础日语的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将日本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待人接物的特点等融入教学中,让学生逐步了解日本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原本难背的单词和句型,都会随着同学兴趣和主动性的提高,变得轻松和深刻。例如,第一册十四课的内容,关于寒暄语的运用。这是学生在平日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一定会接触到的。与此相关的单词、短句,学生们也会十分乐意学习。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
2、分小组进行情景会话、讨论等。
我院目前所使用的基础日语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编日语》,每课都会有情景会话部分。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角色中,用日语进行表演。不同的情境下,学生们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有去朋友家拜访的情节,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运用符合当时环境的语言,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待人接物的特点,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印象,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分组进行会话练习的好处还在于增强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会话展示的好坏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得失,在过程中会督促每位小组成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学习主动性。
(后期可以进行分组学习)
3、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知识的更迭速度飞快。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现代教学手段必不可少。沪江日语、咖啡日语、和风日语等优秀日语学习网站中有许多有关日语学习的资源,内容涉及日本方方面面。日本是个动漫大国,生动的图画往往配有字幕,学生在娱乐的无形中掌握到地道的日语表达。例如,SKYPE等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可以直接和日本朋友进行文字或语言上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同时可以将这些网站介绍给学生,既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也提高他们学日语的兴趣,进而提高日语能力。
(每种教学手段都可以扩展下)
4、拓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础,加上丰富的课外活动会大幅度地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我院定期举行的“樱花节”是日语专业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学生们会精心、细致地进行准备,干劲十足。举办日语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邀请日籍教师以及日本友人到日语角,和对日语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交流。每次日语角的交流规定一个主题,事先告之大家,参与人可以就该主题有目的地进行交流,避免每次交流难于找到话题或是只停留在几句问候语的层面上。通过日语角的实际交流经验,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练习日语,用日语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日语的运用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培养正确分析事物现象的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进行日语词汇大赛,日语演讲比赛等。)
三、开放式教学中对“开放”把握的程度。
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指的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约束,放任学生,是需要把握尺度的。在基础日语的教学中我们主张逐步实行开放式教学。这需要适应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是笼统地全盘铺开,而是在教学中做到“放得开,收得拢,虽放,却不乱”。
基础日语课程开设大
一、大二两个学年,跨越时间较长,因此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该教学方式。首先第一学期时,是传统教学方式向开放式教学的过渡阶段,此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依靠背诵等传统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开放课堂,让学生对开放式教学有所意识,并逐渐适应。第二、三学期,是以学生为主的半开放式教学过程,此阶段既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日语基础,又要锻炼学生实际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将主要内容讲解后,主要任务是监督学生课后学习的成效,彭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第四学期则为全方式教学,此阶段,学生已经有较高的日语水平,可以尝试分组学习,学生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旨在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自省的能力。
基础日语教学中导入开放式教学是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尝试,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锻炼学生的实际会话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课外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主动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 张晓希.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2] 唐莉雅.基础日语教学中新元素的导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3] 姜玲.主动性教学模式在《基础日语》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4] 王丽艳.在日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潘杨丽
(六盘水第二实验中学
贵州
水城
553001)
摘要: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仅要改变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注重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教学改革
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我校多次派教师到山东昌乐二中实地考察、学习,把好的教学方法、经验带回来,并于2010年秋季开始实行新课改。经过两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本人发现,新一轮高中数学教学变化是巨大的,它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和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从表面看,它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优状态,但认真深究,就会发现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等。因此,研究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成长,突破口就是课堂,那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我们又有哪些策略呢?下面本人就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感受,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增强高中数学教师培训和交流是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改革相对来说是新事物,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对其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存在问题也在所难免。学校要给数学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和帮助,使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并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需要,使教师熟悉课程标准的理念和“三维目标”,认真反思、思考自己的教学现状,与同行交流、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开阔视眼,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
二、研究新教材,使新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相融合。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有不同的版本,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和内容。以前高中数学教材中没有的函数零点、概率统计、算法、三视图、推理和证明等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都加进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有些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不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识不足,对新课标高考认识不够等,所以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使课堂活而无度、闹而无序,教师不作为,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学生乱作为,主体作用被异化的情况。因此,要吸取别人的不足,搜集教师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结构和内容。对教学内容要有取舍,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做到“少教精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需要点拨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只有难点和重点需要老师精讲。努力研究新课标、大纲、高考试题,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积极性。可分为问题情境教学策略、游戏情境教学策略、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策略。例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可先讲一个故事: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年轻人订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年轻人每天必须付给中年人100元,而中年人第一天付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直到30天满为止,猜想一下,这个合同对谁更有利?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和研究性,学生的情绪立刻就活跃起来了。
四、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改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高中数学必修课课时紧张。其原因首先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内容作了一些删减,但新增的内容远远多于所删减的内容,同时新教材课后练习、习题容量增加了许多,其中还有一定量难度较大的题目;第二是已删的内容(如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球面距离等)在各类资料中出现,为了讲解透,老师又重新补充上来;第三对于比旧教材明显降低要求的内容(如函数值域的求法、空间距离等),许多教师还在不断拓广和加深、拔高;最后是原来由一学期90学时,每周5到7课时,再加上周末、节假日补课尚能完成教学任务,现在一学期改为72学时,每周上4个课时,相比课时比过去减少的情况下,矛盾越来越尖锐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缓解了这一矛盾,不仅能够丰富数学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且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精确作图、图像变化、制作图表、函数模型等用传统教学较难实现的操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画正弦函数图象时,传统的教学是通过平移12条正弦线的方式来作出图象,这一方式虽然准确,但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展示作图过程,生动清楚,利于观察,提高课堂效率。
五、先学后教,落实学案导学的编制和实践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在新课改下,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让教师学会编制、用好导学案。学案可以自己编制或用别人的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大胆对导学案进行取舍,别人好的我用,不好的我不要,通过与学生、同事、其它学校、专家的合作,不断改进所编制的导学案。而了解学案导学的课题结构能更快捷地让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1、自主学习是关键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完全不必也不能去干涉学生探究活动,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在心里记下学生发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学生点拨和引导。
2、合作探究是核心
教师不要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兴趣浓了,成绩就提高了。
3、练习检测是巩固
课堂练习一定要少而精,让课堂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练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练习设计可进行分层,分层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优化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稳步前进。
4、评价反思是提高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评价的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体现在教材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因此,高中教师要顺应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师、学生等因素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肩负起作为一名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师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政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培养均有很重要作用,依据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思修》课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学习里所遇到一些问题。关键词:教学改革;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国家设置不久的高校新课程,是对原来课程《法律基础》及《道德修养》这两门课程有机融合,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及思想道德素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法律意识及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及困惑,通过这门课程开设,并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修》课教学改革实践必要性
从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着教学单调、死板且针对性差等问题,教学中也是情感陶冶少,理论说教比较多,启发少,渗透少,被动灌输教育多,其实效性小,原来填鸭式教学,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难感到学习乐趣所在,致使不能达到要求教学效果。其思想道德及法律不是一种知识,更多的是一种修养、价值观及信念,这门课程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决定了运用马哲观点、立场及方法进行价值观、道德观及人生观等教育内容准确理解,要想树立高尚情操及远大理想,仅纸上谈兵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像我们记忆犹新的马加爵案件及药家鑫案件等,均是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及法律素养应该提高的案例,进行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要想加强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程度、及学习积极性,并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就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实践教学。
二、加强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做法
1.教学内容理解,加强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
《思修》教学这门课程主要围绕着大学生活进行开展的,并且包括思想教育、道德观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内容,在绪论中,对高中及大学的道德教育思想内容进行过渡及衔接,让学生能够有个切身感受,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重要性及必要性,然后对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入学习,辅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等,接下来的道德观教育,所涉及内容主要是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及公共生活等方面有关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然后是法制观教育,对有关法律知识及制度进行阐述,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及遵守法律的自觉行为,对这门课程整体构架及概况了解及把握,能够有效树立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及实效性。2.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加强教学改革实践
运用恰当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自我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好的教学方法,为教学改革实践带来新鲜活力及良好教学效果。主要有演讲式、讨论式、直观式及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演讲式教学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所关注重点及热点进行意见发表,像大学生就业、恋爱和学业关系、法律和道德关系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并阐发自己观点及意见,既能促进学生间交流及教育,还能拓宽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实际问题认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讨论式教学所指的是,教师和学生间,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以达到思想共识,激发学生
参与热情,在参与过程里,起到自我教育目的,教师还能够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及时掌握,更有利于下一教学开展,像药家鑫事件讨论思考,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相关材料搜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药家鑫犯罪危害及原因,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及遵纪守法等有关问题正确认识;研究式教学所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现实及内容,提出某个研究课题,像大学生怎样准确认识及对待贫困、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等课题,让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学习,还能够和同学及老师共同探讨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互助精神;直观教学所指依据大学生心理及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教育资料及影片安排来真实反映生活中的一些情况,进行学生内在思想教育,并达到教育目的。像在讲美育的时候,可把徐本禹的例子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探讨,还有具有爱国意义的电影《冲出亚马逊》及家庭美德的《暖春》等优秀影片,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及其思想境界深度,从引起大学生思想共鸣及情感升华,从而提高这门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合理运用,并完善考核方法
随着网络及多媒体等技术发展,多媒体已被广泛应用在教学领域,并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节省原有课堂大量板书时间,教学内容讲解时间得到了提高,还可以通过图、音、文等形式,进行教学资料及内容丰富完善,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像我们提到优秀影片及视频资料展示,就是通过多媒体来完成的。在这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该更符合素质要求有关考试模式,可引导大学生由高分追求转为能力及素质提高上来,为更好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采取平时及期末成绩相结合方法,其考核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像平时中的课堂表现、考勤、笔记及作业情况,期末中的开卷及闭卷考核、论文写作及口试等形式来综合评价。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及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及人生观受到了较大冲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思修》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及针对性,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思想及行为保持一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邢丽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学理论,2009(31)[2]任东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05)
第五篇: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首先论述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师流失严重、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认为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有: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体育教学设施;重视教材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重视人才引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中学;中学体育;体育教学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基础薄弱。中学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体育教育基础薄弱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农村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别,加之“重智育轻体育”的大教育环境的影响,给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作为“副科”的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很难保证正常的开课率,这对教育基础条件不足的农村更加落后于发达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2、教学设施简陋。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中学人均场地面积仅为2.6 m2,多数学校器材达标率低于50%,体育教学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有的学校没有合格达标、规格完整的塑胶场地,对一些球类运动就无法开展。许多农村学校乒乓球台,都是用砖石砌成的简易球台。还有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无法继续使用。仅有的体育器械由于缺乏库房,随意堆放,也没有专人负责,造成破损与流失严重。
3、教师流失严重。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体育教师的达标率只有74%,且流失严重。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也不被社会重视,存在偏见,社会地位低下。加之教学条件差,工作得不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甚至纷纷跳槽改行。另一方面是一些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相应的福利待遇享受不了,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纷纷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流失。
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新课程标准也全面启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缺乏有效引导与监管,加之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使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不被重视,可以说体育教育观念的落后,已经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严重的影响了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体育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与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的比例不得低于1%。新课标也要求不断加强资金投人,并逐年按一定的比例递增。加强场地、器材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增添和改善场馆、器材、设施。然而通过调查,许多中学年体育经费不足2000元,连基本的体育活动都难以保障,更别说体育设施设备的更新与完善,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评价机制不完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要做好课程学习的评价,通过评价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应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全被忽略,只是从单纯的运动成绩和规定性的标准进行量
化评价。这种评价制度的不完整性,给体育教师带来了上课的随意性,使整个体育教学无法规范。
三、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体育教育发展。一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政策给予引导,制度上给予保障,加强监管力度,促使体育教育上新的台阶。二是作为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强活动场地与体育器材建设,提高体育课开课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促进体育教学新课改进程,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扎扎实实地落实体育新课标的内容。四是作为学生要转变观念,体育教学不仅是学习理念知识,掌握锻炼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体育锻炼养成为终身生活习惯。五是家长要转变观念,体育技能也是孩子成长道路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身体、心理和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2、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体育教学设施。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资金,拓展体育场地,购买体育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充实了活动器材。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和活动器材都准备齐全,教师就要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自制一些活动器材,不仅解决了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的问题,还满足教学需求。如:可以自制毽子,进行踢毽子练习;收集废纸做打“曲棍球”练习;收集废矿泉水瓶做打“保龄球”游戏;进行投掷类项目时,我们可以自制器材进行练习。
3、重视教材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一是我国现行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还不尽合理,加之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下降。这就要求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和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凸显教育教学特色。
二是要依据课改纲要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要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农村学生现有运动技能的水平以及兴趣特点有效的开展教学。三是采用分类指导进行差别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互动教学、采用体育游戏进行趣味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应渗透到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中,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真正的把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能,从而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渠道,它对全面顺利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一定要重视体育课的学习,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展现个性特长,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尽情的享受体育乐趣,成为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体 育 教 学 改 革 与 探 索 东 关九 年
张一 贯景 崇制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