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探索与研究

时间:2019-05-14 21:5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探索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探索与研究》。

第一篇: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探索与研究

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探索与研究

[摘要]“社会人基本能力”是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一个理念,认为这是除基本学力和工作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外,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从而被引入到各学科教育的改革中。而日语教育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修订新的日语教育标准影响到各个国家的日语教育。本研究就将“社会人基本能力”培养引入基础日语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得失思考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社会人基本能力;日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7-0027-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2014年度教学科研课题(2014JK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葛菁菁(1973―),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一、“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本内涵

“社会人基本能力”是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06年提出的,指在职场和不同的地区、社会团体中与各种各样的人一起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前进力、思考力和团队协作力”三个方面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又集合了12项基本要素,其中,前进力包括主体性、号召力和行动力,思考力包括发现力、计划力和创造力,团队协作力包括表达力、倾听力、灵活性、理解力、自律力和抗压力。日本经济产业省认为,“社会人基本能力”是将“读、写、算、基本信息技术”等构成的基本学力与工作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资格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09年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社会人观’的把握及‘社会人基本能力’认知度提高的实证调查”,了解企业和大学生对“社会人基本能力”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发现,企业和大学生有两方面的认识差异很大。一是“你认为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能力”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在自己已掌握的能力中,韧性、团队协作力、主体性和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已经相当完备了,但企业却认为学生这四种能力远远不足;二是“你认为大学生不足的是哪些能力”这一问题,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足的有商务礼仪、外语能力、业界的专门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而企业则认为这几种能力学生已经具备或以后再学也可以。也就是说,企业认为大学生欠缺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作为社会人的一些基本能力。我们对近几年的毕业生的随访也发现,中国企事业单位与大学生对大学生能力的认识也有类似的差异。

日本政府部门在长期研究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之间的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并在此后的几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促进活动,包括“社会人基本能力培养模范事业”和“社会人基本能力培养普及事业”等,日本已有上百所大学参与了此项活动,并且还在扩展中。同时这一理念在不同的教育学科中都受到了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众多大学生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境地,他们觉得无法找到可以用上自己所学知识的工作单位,感叹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而各企事业单位又感叹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如何找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点,填平就业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之间的“鸿沟”,成了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和改革目标。

二、日语教学中引入“社会人基本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日本开展的“社会人基本能力培养普及事业”,基本上大学的各个学科门类都有参与,其中包括日语教育。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于2010年颁布了新的日语教育标准,并于同年开始实施新的日本语能力测试标准。新日语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为了相互理解的日语”,这一理念的实现是基于“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养成的。因此,新日本语能力测试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削减了语法、句型等的比重,重点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日语完成社会交际任务的能力。新标准的出台,对中国的日语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目前全国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毕业后不太使用或不使用日语的毕业生比例达到40%;当问到“在工作学习中感觉什么最重要”(可多选)时,59%的毕业生认为是交际、沟通能力,38%的毕业生认为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日语知识重要的仅占33%。这与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现代社会人基本能力――前进力、思考力、团队协作力”基本一致。因此,如何实施日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实践

(一)同步导入思考力的培养

我们在授课中提倡思考力的培养,重视语言与思考同步发展。思考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发现力,即分析现状、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授课中提倡“发现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每课设定一个问题情境,以贴近实际生活的话题或语言活动为主线,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数项从简到难的任务。教师不再急于讲解生词语法,而是提倡学生根据已有的汉语、英语、日语等知识和上下文的关系,推测和把握主要信息,寻找课文中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句型,并尝试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和句型完成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性活动及任务。

例如《与动物对话》(注: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基础日语综合教程》第一版)这一课,要求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对饲养宠物的态度,喜欢或讨厌的宠物及其理由。因为是发散性的题目,学生回答的内容既有社会公众普遍的认识,例如“狗狗很可爱”等,又有自身主观的认识,例如“曾被狗狗咬过,痛恨狗狗”“宠物死了会很难过,所以不想养”等。每位学生都能够用这一课的主要表达方式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讨论,既动了脑子,又锻炼了日语表达。

思考力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计划力,即明确设定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制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找出最完善的办法,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无论是语言输入还是输出,均应强调学生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特别是在语言输出阶段,不应过度强调语言形式的丰富,而应强调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相对复杂的思维内容,用有层次、有逻辑的表达方式陈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有限的词汇句型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在目前的基础日语教学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学生外语语言能力不足与智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日语都是零基础,但他们又都是十八九岁的成年人,智力水平远远超过了其日语表达能力。按照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讲授单词、句型,往往造成所学内容和所想表达内容脱节,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这会带来很强的挫败感。因此,我们设定有趣的目标任务,让学生想办法用简单的日语表达,完成与其智力水平相当的模拟任务。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创造性地思考,不局限于学过的基础日语知识,而是自行补充所需知识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你是都市派还是田园派?》这一课,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故乡的魅力,对于仅仅学习了160学时日语的学生来说,似乎很难有层次、有条理地介绍某个地方。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提示学生模仿课文,将问题分解开、简单化。于是,学生将“介绍故乡的魅力”这个问题分解为“故乡的位置、特征、优势、可以改进之处,以及自己对她的感情”几方面,每部分都用相对简单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结果学生完成的作文出乎意料得好。这对于培养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跨出国门,在语言受限的情况下自行解决问题、自主完成各种目标任务的能力大有帮助。

(二)同步培养前进力与团队协作力

我们在授课中还提倡协作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力。每个单元都安排协作学习活动,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指定任务。每个小组都有一名“领导者”作为小组的中心人物。“领导者”必须具有“主体性”和“行动力”,即主动设定目标,找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具体实施执行的能力;“领导者”还必须具备“号召力”,即号召和动员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活动,一起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三点正是“社会人基本能力”中“前进力”所包含的要素。当然小组里除了“领导者”这个特殊成员外,其他的成员也很重要,他们是团队协作的基石。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必须能清楚明白地表达个人的意见,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灵活地协调不同意见,以便找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而且每个成员都必须充分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分工和作用,自行遵守行为准则,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这些正是“社会人基本能力”中“团队协作力”所包含的要素。

例如在《运动和健康》这一课里,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制作宣传海报介绍某项体育运动并模拟体育社团的招新活动,最后全体学生投票选出人气体育社团。因为这样的团队协作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都充分挖掘小组成员的特长,擅长画漫画的成员画图,对某项运动有充分认识的成员提供文字说明,精于电脑绘图的成员制作海报,“领导者”则充分发挥自己的统筹能力和号召力。最后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海报非常漂亮,不仅有吸引人的图案,也有充满煽动力的口号,而且海报旁还有成员进行充满激情的招新演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而后者正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非常必要的素质。

四、教学实践反思

经过三个学期的基础日语教学实践,很多原本对日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度非常高,其“前进力、思考力和团队协作力”普遍得到提高。但是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参与性教学活动很多,教学进度变得较慢,原本一个学期应该学完一册教材,现在三个学期只学完两册教材。其后果是学生的单词量不足和掌握的表达方式有限。但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应用任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其次,团队协作活动中难以保证每位成员都充分参与,除了作为小组“领导者”的学生每次都起到很好的领导和示范作用外,其他成员中必定会有偷懒的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采取了不记名评分的方式督促他们积极参与,具体做法是小组成绩由学生集体不记名评分,个人成绩由组内成员不记名评分,然后加权计算出每位学生的总成绩。尽管如此,还是有惰性强的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再次,每个小组的“领导者”在号召力、行动力方面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但由于“领导者”基本固定,其他小组成员这方面的能力没能得到锻炼。最后,由于教学实践仅进行了三个学期,将“社会人基本能力”培养引入基础日语教学的影响,还需要今后的持续跟踪调研才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洋子?f?P的学?における他者の存在[C]日本教育心理学会?t会?k表?文集,2008

[2]赵华敏,林洪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

[3]钟勇,陈俊森论日语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性意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4)

[4]陈俊森中日两国大学毕业论文的政策研究――兼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外语,2011(6)

第二篇:《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基础日语》 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得出新形势下日语工作者应该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教学两方面对《基础日语》进行教学改革,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基础日语》

教学改革

跨文化教育

《基础日语》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院日语专业使用的授课方法以注入式教学为中心,授课内容以单词语法为主,这一方法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实际运用中会出现异文化理解不够、交际能力不足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谓的外语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将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

1.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培养较高水平的日语应用能力,首先要尊重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语言输出等语言习惯。由于一直以来受到环境和方法的限制,再加上大部分学生不愿动脑、不愿开口说或者羞于说外语,即使在语言输入和吸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语言输出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在两年基础日语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90后”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善于表演,对各种活动有比较高的积极性。结合这一特点,笔者将“角色扮演”、“绘图教学”、“游戏教学”三种学生在其他活动中比较热衷的形式引入日语课堂,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1角色扮演

“90后”的学生大部分比较活跃,表演天赋很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文学作品赏析、日常会话学习这类课文中,采取角色扮演这一方法比单纯朗读和背诵达到的效果更好。

文学作品往往语言比较富有美感,缺点是大多句子较长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记忆。以《基础日语3》第2课中的《起风了》为例,《起风了》是日本著名作家崛辰雄的名作。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相恋后,女主角节子却身患重病,未婚夫对其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左右直到节子去世的故事。课文节选的部分有大量景色描写及男女主人公的对话,部分地方保留了日语古典语法。如果只是单纯地朗读,则学生的收获不大,如果全文背诵,则对学生来讲难度很大。如果采取角色扮演法就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男女主人公各一名,旁白一名(主要负责景色介绍等),台词由学生在课文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印象。

1.2绘图教学

日语系很多学生喜欢动漫,所以不论画画技术如何,大家对画图都不排斥。针对这一特点,在一些有大段描写的课文里面,采取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画出图画的形式,比将其翻译成中文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以第1课第二部分为例,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一个年轻街头艺人的外貌。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细长的眼睛,高鼻梁,薄薄的嘴唇,笑的时候会露出虎牙。穿着灰色的高领,外搭白色T恤,一条普通牛仔裤。黑色头发长及肩头,用绑带绑着额头”,这样虽然很直接,但是不够直观。可是如果画出来,这个街头艺人的样子就会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画图,重新用日语对他的外貌进行一番描述,通过与课文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方便有重点地学习。

1.3游戏教学

一些课文篇幅很长,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性,这一类课文内容大多以了解为主。因此,适当采取一些游戏方法既可以降低文章难度,又可以使学生不那么抗拒它的专业性。

以第5课《风景和信仰》中的龙安寺为例。龙安寺是日本室町时代留下来的禅宗寺院,以院内枯山水闻名。由于课文内容涉及日本历史、禅宗文化等其他知识,单词朗读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何况还涉及很多文化背景,学生很容易望而却步,不愿意看课文。因此,完成单词与语法学习之后,理解课文内容时采取游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心情放松,在学习的同时享受日本文化。如让学生接力描述龙安寺的相关信息,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这样学生会积极回想课堂上所学内容,既是一个回顾又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并且通过全班同学的合力总结,实现课文所定的以了解为主的目标。

2.跨文化交际中的日本文化教学

外语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导致说法方式或者语言习惯不同。因此,所谓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基础日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不同于《日本概况》或者《中日文化鉴赏》这种以文化欣赏为主的课,指语言教学中包含相关文化讲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代表的文化背景。

以日语中的人称代词为例。日语把对家人的称呼分为两类,一类对内,一类对外。如“母亲”,对外称为“はは”,对内则称为“お母さん”。如果单纯这样介绍,学生就不会了解区别使用的重要性,觉得反正意思都一样,口语中经常出现混用状况。

这种语言习惯不是偶然的,体现的是日本文化中的――“集团主义”,它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重视自己所在的集体。同时,对于所属集体,划分得很清楚。基于这种心理,才会有所谓的对内与对外两种称呼。在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学生对人称代词的印象更深刻,使用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

再如日语中表示“大概”、“可能”、“左右”这一意思的表达方法特别多,感觉日本人说自己意见的时候都不是那么直接,而是有所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困惑,如为什么类似表达方式这么多,有没有特殊意思,究竟什么时候使用才是最正确的。

还有日语中的最基础自我介绍,A:あなたはマイク?ミラ?`ですか。B:はい、わたしはマイクミラ?`です。这两个句子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是马克米勒吗”,“是的,我是”。实际使用中作为人称代词的あなた(你)和わたし(我)经常被说话人省略。这样告诉学生,学生的确会记住这个理论,但是口语表达的时候仍然会习惯性地将人称代词放上去。

以上两种语言现象,学生之所以无法正确表达,是因为只关注语法形式,没有了解中日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使用的时候仍然按照中文逻辑。

其实这两种看似难理解的现象,体现的也是日本的一种民族文化――“以和为贵”。日本地少人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在句尾加上“可能”、“大概”这种表达方法,比直接断定显得语气委婉,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弱化人称代词话,减弱人与人之间立场的对立,体现“以和为贵”的思想。文化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日语概念体系,提高学生恰当使用语言意思的概率。

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学生在使用上会更准确、更灵活。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得出应该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教学两方面对《基础日语》进行教学改革,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角色扮演”、“绘图教学”、“游戏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上两方面教学改革只是个人教学的一点体会与感悟。今后,希望通过更多实践与调研,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服务教学。

第三篇: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一、简单递加法

也就是积累。积累的本身就是初步的探索形容。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积累,如思想火花、哲理小诗、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以及谜语、山头主义、对联等,开始是不经意的摘抄,后来就变成专题性的持久的笔记活动,于是一个一个的资料便分门别类地进入了笔记本,于是眼前便展开了一片一片美不胜收的知识天地。一般来讲,积累的资料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欣赏,二是运用,三是分析研究。但不管如何用,都是以初步的研究探索为基础,不然,你怎么会确定某种资料作为欣赏的对象,或者探究的目标呢?

请看下面运用“简单递加法”积累的一组材料,它具有提示性、借鉴性,可以成为一张很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卡片。

记叙文的构思十法及例证以小见大法,如《一件小事》夹叙夹议法,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线穿珠法,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悬含层叠法,如《驿路梨花》点面结合,如《挥手之间》抑扬结合,如《荔枝蜜》
7 对话描写,如《变色龙》意外转折,如《窗》移步换景,如《小石潭记》横式结构,如《人民的勤务员》

若还有所获,便可以继续“递加”下去。运用“简单递加法”,不仅仅是记录人家的东西,有时候自己脑中闪现出来的好问题、好想法、好词句,也是可以随手记下、随时积累的。

二、归纳分析法

在“简单递加法”积累材料、积累问题的基础之上,认真思考,耐心咀嚼,根据自己知识深浅的程度,选准突破口,进行归纳、分析。一般来讲,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要善于选择如下适用的方式。第一,单向纵深突破,即只研究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以求深入、深刻。如《“友邦惊诧”论》,在很多美点可以探索,我们可选择其中一个美点《“友邦惊诧”论》驳论五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多项组合分析,即将几项内容,特别是几项同类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若干”闪“字的精彩用法,可以《”闪“出了奇光异彩》为题进行研究。第三,对照比较探索,即两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所选择的”点“可大可小,如《白杨礼赞》与《松树的风格》、《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相互之间都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比较。第四,划分归类研究,将一批同类的材料进行划分,进行归类,以探求规律性的知识。如集纳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手“的例句,然后加以划分,把划分出来的各类另上小标题,便可以完成《”手“的描写及其作用》的研究。下面是一篇小论文的提纲,它表明这篇小论文是用”划分归类“的方法组织的。

说明文的用喻手法系列喻,如《食物从何外来》

线索喻,如《苏州园林》组合喻,如《看云识天气》穿插喻,如《从宜宾到重庆》装饰喻,如《中国石拱桥》

三、考察辨别法

或用已经掌握的正确知识,或运用追本溯源的手段,或通过考证,或运用理论分析,对绺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芈,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考察辨别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思想性的,考察的过程重分析,重证据重谁,重严密,不需要冲动,也不需要偏激。总之是要以理服人。

曾经有一首好诗《中国的微笑》。作为获奖作品而入选入诗集,中央电视台和几个省电台也播发过,《中学生阅读》杂志1991所第10期选登了它。几个中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诗中有一些知识性错误,利用下面的文字委婉地进行了批评:刊登在1991年第10期的王俊义同志《中国的微笑》,是一首非常好的诗。仔细读来,余香满口之时,似乎感到了几外失误:如第一节中”是一卷李白,一卷陶潜,初看南山菊黄又听两岸猿鸣,“第二句的顺序没有与第一句照应。第五节第二句写”浑天仪上的几只蟾蜍“,” 浑天仪“肯定是”地动仪“之误。第六节还有”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跳台,世界看见高敏欢乐的表情“,高敏是三米跳板世界冠军,不是跳台冠军,”跳板“被误为”跳台“。(《中学生阅读》1992年第6期)以上文字虽然简短,但有力地表现了小作者考察辨别的探究能力。被千百人读过的一首好诗被中学生指出了错误,这正是不迷信、不盲从、认真求知的研究探索精神的表现。

四、反复尝试法

类似于实验研究中的反复试验、反复测定的方法,通过反复的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探求认识规律的最佳角度,获得对事物的全方位的立体性的理解。语文学习中运用”反复尝试“的研究方法时,主要是着眼于两面三刀点:第一点,反复试验修改病句、病文的方法,以求获得最佳角度,反复进行句、段、篇的层次划分以及作文建架的构思,以求最确切的”方案“。第二点,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钻研理解同一篇课文,以求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内容下面小论文,就是在用”反复尝试“的方法探求的一个病句的修改方案之后写出来的。彼此顾及改病句。病句: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病点:顾此失彼,搭配不当。修改方案:删除”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句子就通顺了但此方案划去了对同学们的表情描写,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为改病句而改病句,真是”顾此失彼“了。所以:修改方案二: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老山英雄,并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这样改当然好多了,彼此都得到顾及。但是一个句子改成了两个句子,显得麻烦一些。我们设想,当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既能注视着老师讲课,也能倾听老师讲课,同理,同学们既能注视老山英雄作报告,也能倾听老山英雄作报告。”注视“和”倾听“不必像方案那样分开,关键是”报告“必须是动词。于是修改方案三出来了:把病句中的”的“改为”作“,句子便彼此顾及并且十分通顺了: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作报告。从此角度修改这个病句,多救少改,切中肯綮,病痛最小,病好最快,反复探求,便不能达到这一步。(根据《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8期《彼此顾及改病句》改写)

五、视角转换法

避开常用的、一般的理解、分析、探究的方法,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进行思维,用全新的观念和角度去研究问题,往往得出新颖而独到的、令人赞叹的结论。例如研读《蚊子与狮子》,可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的观点去剖析;又如研读《猎户》,可用”环境保护“的观点去审视,等等。运用”视角转换法“,可熟悉并选用其常用的三种方式:一为学科渗透式,即从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影视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常识等等角度去研究理解语文知识。例如研读《弯色龙》,不把它当作小说,而把它当作”微型剧本“来读,分析的结果能激发别人的兴趣;又如研读《春》,有人从旧历的节令入手,指出《春》写了从立春到立夏之间的景物,一条”时令“的纵线贯穿其首尾,此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为反向立论式,即完全推翻已有的结论,以充足的论据另立一说,集考证、辨析、推论于一体,让人们认为言之有理并给以接受。例如《伐檀》,历来都认为是鞭挞、揭露剥削阶级的诗篇,但有人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真意挚的恋歌,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三为大胆假说式,即根据自己的研究钻研所得,大胆进行定义,提出新观点,新廉洁。例如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有人在仔细统计分析时发现,诸如写信、写应用文、修改病文等作文内容,往往不在上述三者之列,便提出”无命题作文“之说,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得到赞同。下面是一篇小论文的写作提纲,从中可见”视角转换法“的巧妙运用。《醉翁亭记》的”镜头“美。《醉翁亭记》由四组极美的”镜头“用”蒙太奇“的方法组合而成。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大远景“,接着”镜头“摇动,推进,以特定的方式停留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之上,这组”镜头“色彩明丽,景色秀美,表现了作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洒“的欢快情怀。接着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山间早晚色调、春夏秋冬的牲,得到生动的表现。作者精心构思,反复渲染,着力强调,出色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山水之乐的无穷。紧接着是一个”景、人、情“兼容的”长镜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活动一气呵成,在欢乐的气氛中尽情展示了与民同乐的情趣。
最后是一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全景镜头“。夕阳在西,人影散乱,鸟雀欢鸣,太守醉归,把”与民同乐“之意,渗透到画面之外。”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即是为了抒情。

六、深挖细找法

这是一种对能力层次要求较高的独立进行的发现方法。它需要静,静静地研读、品评、体味;需要动,圈点勾画、手抄笔录、排列组合;需悟,硬是要针对某一具体目标,在别人已经耕种过的土地进行再收获,在别人已经翻拣过的矿石中民现闪光点。如有位老师在《我教〈孔已〉,巧用十个数》中介绍了他的发现: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8期)这没有深挖细找,精思博引的功夫,哪里能够发现得了。当然,初学深挖细找,也不必像上面举例中铺得那么开,有一点发现,便是一次成功。读下面小论文,看看作者发现了什么:称呼最多的一段话

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口气对一个人称呼最多的一段话在初一语文第一册的《一面》中: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丫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恨黑暗有如憎恨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作者一共用了六个称呼!

这一连串响亮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压抑不住的崇敬、赞美的心情,讴歌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从词义上讲,”他“指鲁迅先生,一个”他“字,表现了作者万分惊喜的激动之情。”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方面,褒扬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而”战士“则从总的文献概括了先生的战斗风格和战斗精神,表现了作者的崇敬之情。从表达上讲,这六个称呼”一气呵成“,激情澎湃,加上三个感叹号的结合使用,有着强烈的修辞效果,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七、类比联想法

类比能够启发联想,具有”助发现"的作用。当我们看到事物是这样时,便会相到彼事物是否也是这样,于是会把已知的某个方面的内容迁移到规矩的需要探索的内容上去,为探索未知的内容提供一把试用的钥匙,一旦这把钥匙能起作用,便开启了未知的内容的大门。因此,类比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需要开拓思维的窨,需要机灵的进行迁移思考的探究方法。

第四篇: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很多高校在培养日语人才的过程中都比较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的语言训练,而相对忽视了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日本文化知识的匮乏,从而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低下,因此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十分必要。

关键词: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92-01

全球化的趋势使我国和日本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很多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开设了日语专业。然而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上面,有些学校侧重于应试教育,认为日本文化类的课程不太重要,所以只分配很少的学时甚至不开设日本文化课程。这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而造成沟通障碍,陷入交际困境。因此高校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来的课程结构,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运用日语进行交流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高校在开设日语相关的课程时既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交际场景的各种情况。在实际运用日语进行交流时,很多语法或者其他知识的运用和常规的表达方式都存在差异,这些具体的运用场景是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关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语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言受文化的制约,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势必涉及到文化的诸方面。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缺乏了解,交流时就会发生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新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文化理解能力

中日文化存在差异,虽然日本自古就与中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但是两个国家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既受国家历史的影响,也受文化观念的影响,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日本,一些重大仪式的举行所选择的色彩和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之意,而黑色则代表着庄重、严肃,所以中国人会根据不同仪式的要求来选择用色,然而日本人在举行婚礼时新娘和新郎穿的服装分别是白色和黑色,这些差异都是需要通过学习日语后所需要了解的。而且两个国家对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的程度是不同的,理解这些包括社交礼仪在内的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2、跨文化沟通能力

由于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了所谓的“日本化”改造,形成了别具日本特色的大和文化,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改变固有的汉语思维模式,向日式思维模式转换。现在我国和日本的交流已经扩展到很多方面,在商业贸易领域,日本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中,而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际,则要深入了解日本的历史传统。这些现实的交际需求需要日语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减少实际沟通中的障碍。在日本,人们的烟酒文化和我国有很大的差异,日本人在社交场合并不认为向别人分享自己的烟是必要的,而中国人则认为向身边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这些差异对翻译人员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合适的教学机会让学生了解日本的社交文化,这样对于提高日语的交流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跨文化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日语教师来说至关重要。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应注意引导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获取日语信息、鼓励学生多同日本人交流。可以通过邮件、网聊等,与日本朋友在互联网上开展日语交流活动。这些日语交际则对日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在书写之前,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日文,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1、多途径习得跨文化知识

学习日语既要了解文化的渊源,同时也要掌握文化的最新动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来深入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课外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堂的知识,因此在文化学习方面,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体现,而且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方式来积累有关文化的知识。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政策都处在不断更新变化中,这些变化也给日语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了解这些新的知识。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给学生深入学习日本的文化提供了很多机遇,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了解他国的文化,而且必要的话,还可以直接参观这个国家,融入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比较中日文化差异

在日语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承认并且包容这种差异可以使学生在使用这门语言的时候更加灵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异域的文化。培养日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把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对课堂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且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学习交际中的技巧,而且在课堂中要涉及一些更新变化的内容,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才会使日语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四、结语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学生需要了解一些目的语国家基本的文化背景和常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际需求,因此在日语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一些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提高日语的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日平.外语运用能力和语言切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互补性和同声传译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4)

[2]朱海淑.探讨网络辅助教学对基础日语教学的积极作用[J].新课程(下),2012(05)

[3]孟霞.文化因素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4]金兰.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

第五篇:社会责任感现状与培养研究

社会责任感现状与培养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政治热情高,热爱祖国,希望中国繁荣昌盛,求新意识强,有竞争意识与求知欲,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但是,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表现看,社会责任感教育刻不容缓。我们此次的创新训练将通过探讨新时期下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提出相应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对策。本创新训练将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多元统计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自我”五位一体的教育与培养机制,得出对大学生自身教育与培养的影响路径,从而在实践中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评价体系,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

下载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探索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步培养“社会人基本能力”的基础日语教学探索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精选五篇)

    1、前言在社会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下,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情景、教学能力尤为堪忧。社会体育专业是新时代体育快速发展的产物,在就业领域方面目前我国还未有明文规定......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按照品德与社会课的标准,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笔者认为,在教学......

    “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索

    “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索 中枢镇初级中学 王和平摘要: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

    关于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的论文范文大全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构建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实训与国内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真正适应......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培养论文[大全5篇]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雷要考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提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君要考虑的重要一方面内客。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教毕能力......

    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的一项基本能力

    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一个党一个公职人员的基础能力。一个政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以提高学习能力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与社会变革、发展相适应的新知......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研究生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水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研究生创......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思南县思唐镇大同小学毛万杰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