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段六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

时间:2019-05-13 03: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三段六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三段六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

第一篇:构建“三段六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

构建“三段六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笔者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因素,进行操作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初步实践,构建了“三段六环”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模式,试图通过精心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一、操作前——操作活动始于有目的地准备

第一环:准备

在操作前,要充分准备好操作素材。根据操作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等,复习相关知识,再现处于教学起点位置的已有知识,作为探究依据、工具的已有知识,使新知识通过迁移而同化或顺应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使原有认知结构得以不断扩展和壮大,便于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1.准备合理操作素材

(1)精心选择学习内容。适宜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一般来说是可物化、外显的数学知识。为此,我们对新课程小学各册教材进行分析,注意选择适宜操作活动的学习内容。如:①能设计有结构、易操作的直观材料来反映数学实质的内容;②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内容;③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内容;④能通过操作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的内容等。

(2)精心准备操作素材。操作是以物质工具为依托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主要是凭借学具、实物等物质形式进行的。不过,在教学中组织动手操作,选取的素材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操作素材多而杂,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从数学思考转移到单纯的玩上了。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案,选取不同类型的操作素材。

2.培养良好操作习惯

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操作习惯是提高操作活动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1)建立基本的常规。与单纯观看教师演示相比,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学具比较费时,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取出、放回学具,使用起来更花费时间。因此,要重视训练学生养成能保证操作顺利进行的各种常规。

例:数学操作常规要求

(2)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先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充分的外部活动,再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观念及思维。所以,应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3)丰富灵活的形式。组织操作活动,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学生个体独立操作和学生群体合作操作两种类型。当学生面对独立操作感到有些困难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还可采取先合作讨论,共同操作,明确解决途径后再进行独立操作。在组织学生群体合作操作时,要注重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恰当分组,选好小组长,提出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组织好小组的交流和讨论,避免“放羊式”现象,提高小组合作的效度和参与度。

二、操作中——操作活动行于有效果地实施

第二环:导向

通过教师谈话或创设情境揭示操作活动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的操作带有明显的目的,使学生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确保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环: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起学生的操作热情,给学生极大的操作探索空间,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

第四环: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描述操作的过程, 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展示操作探究的成果。引导学生进行多向、丰富的信息交流,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等,让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第五环:完善

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活动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和形成的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对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一系列的归纳、概括、总结,使数学知识得以不断完善,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1.把握最佳的操作时机

新课程明确指出,“操作活动要适量。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教学中出现操作次数过多的现象,一方面会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乏味之感。因而,我们要控制使用操作活动的次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操作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好最佳时机,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1)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理时,组织操作活动。小学生计算方法、计算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充分的操作、感知基础上的。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实物、实物图片等主动探究算理,能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计算方法。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为使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算理的过程中,设计以下操作活动:每个同学发32根小棒(10根一捆,3捆又2根)。要求学生“请你从32根小棒里拿走8根,并说一说是怎么拿出8根小棒的?”这一动态的、开发的操作活动,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冲动,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合作交流。操作探究之后,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得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①12-8=4、20+4=24,②30-8=22、22+2=24,③32-2=30、30-6=24,④8-2=6、30-6=24……这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的,真是“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可以看出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在引导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时,组织操作活动。空间感知依赖操作活动,这是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因此,操作活动也成为了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主要学习形式。在操作活动中,学生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进而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借助语言描述,形成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想出好的操作办法来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想出了把纸对折的,用直尺量一量长度,用笔画下来再比一比等不同的方法。通过主动操作,学生深刻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在引导学生推导公式时,组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或推导公式时,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等,使学生在动中思,动中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推导圆面积公式”时,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发现: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的半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周长乘以半径,最后推导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4)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时,组织操作活动。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那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概念的意义,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配有秤,细沙、食盐、糖等,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掂一掂,在操作实践中对“千克”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真正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2.有效操作引导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不能片面地理解成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操作。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操作活动若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就如一盘散沙,使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只能看到乱糟糟、闹哄哄的停留在表面热热闹闹的状况。要让学生的操作过程井然有序,不杂乱无章,关键是要使操作活动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体或群体的动态过程。只有教师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的操作活动是有目的、有结构、有层次、有成效的。

(1)提出操作要求。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的操作带有明显的目的。

例如教学《可能性》时,先向学生说明:第1~4小组的袋子里有5颗红珠子、1颗蓝珠子,第5~7小组的袋子里有1颗红珠子、5颗蓝珠子。接着请同学们讨论:①你能通过摸珠子的活动证明袋子里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吗?②怎样进行摸珠子的活动?③进行摸珠子的活动时应注意什么?然后教师出示摸球的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把摸的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再把球放回去摇匀,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12次。”再请同学进行小组活动。这样的设计,每个小组都投入了有序的操作活动中,使猜想得以验证。

(2)加强操作指导。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数学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时,当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发现圆柱的特征后,可以进行如下指导:①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从上到下一样粗”?②“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大小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③判断,“橡皮圆柱形的吗?”当学生出现两种意见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把十几橡皮叠成圆柱形,让学生判断,然后逐渐减少块数,继续判断。同时,指导学生观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抓住圆柱的特征进行判断说理,使学生在积极的自我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操作后——操作活动成于有意识地拓展

第六环:应用

设计具有趣味化、生活化和探索性、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应用通过操作活动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关注数学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所以,安排操作活动时,要关注学生学习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教学《平均分》,先让学生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平均分”,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然后提出一个发展性的操作要求:“怎样把15个桃子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比一比,哪个组分法又多又好?”营造了探索空间,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思索、交流,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

2.设计探索活动

如果学生的操作,只是依照老师预设好的思路依葫芦画瓢,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发展,更不用说培养创新能力了。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发给学生各种类型的梯形(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纸片,引导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些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有些同学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两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还有的同学把一个等腰梯形平均分成两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这开放性的操作活动,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他们主动探索并发现图形的内在联系,将梯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获取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

以上的“三段六环”操作活动教学模式,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既有序完整,又符合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取得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当然,针对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此模式可以有相应的变式。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轴测图在“组合体读图”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SCORM模型微课件在Moodle平台下的构建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听说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浅析高校足球教学改革 创建乙方文化,提升客户价值 浅论新升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 浅谈中职学校“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信息传递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激励是阳光雨露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四个“机不可失” 谈艺术高考辅导培训的管理与规范 浅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 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理性思考 进行德育整体改革 努力培养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论文中心】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第二篇:新乐小学“三段六环”教学模式初探

甘州区新乐小学

“三段六环”教学模式初探

在全区“打造高效课堂”的政策引领下,我校一直以来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改模式,想真正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改之路。而“三段六环”教学模式,则是我校在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础上,吸收郭思乐“生本教育”的精华,同时根据“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提炼形成的我校独特的教学模式。但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模式的课堂实践过程是一个摸索前行的过程,我们的脚步显得很稚嫩,对模式只是初步的掌握,没有高深的理论基础,没有深刻的实践反思,下面我就紧紧围绕这一模式的内涵和步骤,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浅薄的理解。

一、了解模式内涵,把握课堂结构

只有我们很好地了解了模式的内涵,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结构。如果我们连什么是“三段”,究竟包括哪“六环”都搞不清楚,那又怎么能准确把握该模式,构建起高效课堂呢!

(一)“三段六环教学模式”中的“三段”它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有不同的内涵

1.从整个课堂结构看,它是以“自学(初次达标)、交流(再次达标)、展示(三次达标)”这三部分呈现。自学又包括课前先学(“前置性作业”)、课中自学(针对课前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自学指导再次达标,而语文教学中我自认为应该是教师想象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然后结合教学重难点设置自学指导让学生再次达标)。

2.从课堂学习流程来看,它包括“课前小研究自学------课中自学交流------课堂展示达标帮学。”这三个学习流程。

3.从学习的方式来看,它包括“独学、对学、群学”这三段。

独学:学生对照课前小研究,自学,发现学习疑难。对学: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群学: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自主更正。

(二)“六环”是课堂三段的具体实施过程

如果说三段是纲,它统领整个课堂。则六环就是对自学、交流、展示的详细注解。“六环”包括“课前预习”、“引入新课”、“目标导学”、“自学交流”、“展示点拨”、“检测达标”。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学、研讨、质疑、总结、巩固;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自学、研讨、展示、总结、检测。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同步,构成课堂教学的六步。六环之间步步相连,相辅相成,并且能依据学情、教材、教情,自成体系,突出重点。

二、注重教学环节,自如驾驭课堂

第一步: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分钟)

在此环节,教师可以三言两语引入课题,或直接板书课题,但如果创设一个简单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来引入,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探究的心理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中。

第二步:目标导学,明确任务。(1分钟)课前做好目标展示的课件,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学习目标,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第三步:交流前置性作业单,初次解疑。(8分钟)

在教学中,课前教师首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置合理的前置性作业单,让学生做到课前个人先学,初步完成一些简单的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如标出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解决简单的生字词等,同时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在学习中能引发他们积极去思考的问题,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的习惯。此时,当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我们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前置性作业单,在交流中初步解疑,同时让课前

自学和课堂的深入学习能融洽接轨,达到在初步获得新知的基础上去深入探究的目的。

第四步:自学探究,合作交流。(10 分钟)

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用课件出示自学指导,要求学生独立而紧张、高效地学习。自学指导一定要具体,要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结束后,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让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重点交流自己的困惑之处,组合作交流的关键是老师的管理。要确保小组交流的成效性,一要合理的分组,二要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三要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予以督查、指导、帮助;要及时的调控小组交流讨论的时间。教师深入组内指导点拨,进行课中二次达标。

第五步:释疑点拨,总括全文。(8分钟)

本环节应是展示在前,导拨在后。但是,学生的展示时刻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导拨。学生展示得不全面的,教师要点拨补充;学生展示出错的,教师要点拨纠正;学生展示表达不够全面时,教师要点拨深化中心。教师的导,不是出自教师一人,而是要调动汇报展示小组其以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互相补充,互相提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在学生凌乱的汇报交流之后,教师要针对知识点给予系统地梳理,同时抓住关键词进行板书,让板书直观形象地总结全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结构,明确中心思想,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第六步:检测达标,深化拓展。(12分钟)

本环节是当堂检测环节,检测内容要紧紧围绕本课知识点,要做到巩固有成效,课前老师必须要在充分挖掘教学和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准备好本节课的学情检测题。检测题独立完成,检测后订正改错,同时适当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孩子,肯定学习成果。做好了这些,学生整体上基本达到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此时语文教学还要在作业中适度设置少量的提升题目,拓展语

文课堂,比如可以布置小练笔,进行仿写练习,续写练习,甚至课文读后感等,真正使语文素养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得到提高。

三、注意把握细节,不断完善课堂

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把握了课堂的结构,明确了课堂内涵,就要在课堂细节上去注意,去下功夫,只有细心去把握,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课堂。因此我们要注意一些几点:

1.要在课前依据新课程要求和教材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前置性作业和自学指导问题。

2.课堂上要充分了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情况,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要认真地分析梳理,然后加工,再输入到教学之中。

3.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4.课堂上要有掌声和讨论声。

5.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表现的地方。

6.课堂不是多媒体的播放,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生成的殿堂。

7.教师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反思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进步

三段六环”教学模式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让我们感到困惑:如,前置性作业单究竟怎样设置才更有效?课文长短不一,课文朗诵时间应该怎样把握?课堂上每个环节的时间应该怎样确定?在上面六个环节的时间设置上,我是根据学校的活动方案,又针对语文学科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也不知道这样的调整是否合理?还有,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真正的讨论和探究,让讨论不至于形式化等等的问题,去年实践课之后语文组讨论研讨,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困惑,我想有问题不要紧,没有问题才是可怕的,只有发现问题,我们才能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说明我们在思考,而在思考着我们

想办法另辟蹊径,这就是探索,只有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改进,我们就会进步。

以上是我对“三段六环”模式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其中包含了我对模式内涵的理解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各环节的设置,同时在完善课堂和面对困惑这两个方面,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于学习不够深入,实践经验不足,说得不到之处,请大家谅解,谢谢大家!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设计

无锡市新开河实验小学

陆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创造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新。1998年江泽民主席在与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们共商发展大计时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其中,动手实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以图形学习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通过操作,发展形象思维

动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儿童在小学阶段,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外部事物以图像把握为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中,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紧紧抓住“看”、“折”、“做”、“画”这四个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

“看”,就是让学生观察实物,感知实物。一方面,让学生自带一个实物进课堂,比如牙膏盒、药盒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教具实物、习题中的图形让学生具体感知。

“折”,就是让每个学生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先用笔写出“上”、“下”、“前”、“后”、“左”、“右”等六字,表明六个面,接着让学生拿出剪刀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图形。然后再折一折,将展开前后的六个面的位置比较一下,教师再利用教具展开图让学生辨一辨六个方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一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做”,就是让学生做长方体。可以利用教科书后的长方体平面展开图,让学生独立做一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认识。还可以对所做的形体做一定的要求,如:要求底面是正方形,也就是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的比较特殊的长方体。

“画”,是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看一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由于大纲已不再要求学生画立体图形,所以只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通常把长方体上看不见的面的棱画成虚线。教师经常在黑板上用画图来解题,或让学生看图,潜移默化,学生独立解题时往往也会利用画图来思考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就展现在面前,再让学生想一想,总结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等一系列特征,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看”、“折”、“做”、“画”过程中获得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所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接触实物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二、通过操作,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是最受器重的因素,儿童时期的思维特别具有发散的特征。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教师要能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维贯通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独创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从生活和客观事实出发作出预测或假设,推断和概括,进行逻辑思考,并鼓励学生扩散式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或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肯定。

例如,在五年级第九册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前面已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割补”、“旋转”和“拼合”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根据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事先准备的纸制图形),采用多种方法,自己动手去剪、去拼。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能想出多种方法,如下图:

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维中,想出不同于书上、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推导方法,从而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操作,激发合作精神

图形学习中能比较容易地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获得空间上的感知和直观的经验。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小组合作与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思维创造过程中同样显得很重要。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发挥群体协作功能和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组织小组学习交流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也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完成——“怎样求出一个土豆的体积?”给学生的模拟工具是火柴、煤气灶、一个锅、案板、台秤(或天平称)、刀、尺子、长方体的玻璃缸、一些线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中各抒己见,想出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称土豆的重量,然后削出一个棱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形状的土豆,也称出它的重量,用原土豆的重量去除以一立方厘米土豆的重量,就可以求出土豆的体积。

二、在玻璃缸内盛满水,把土豆用线拴住放入,部分水会溢出。在把土豆拿出,玻璃缸内水面下降。量出玻璃缸内的长、宽以及水面下降的高度,这三个数据的乘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三、把土豆煮熟,挤压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和高(或棱长),就能求出体积。这些方法设计出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可行,怎么具体操作。

学生想出的方法用到的知识都是他们已经学到的,有的甚至不是本单元的知识,或者是极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是在积极创新,也是对旧知的一种极好的复习巩固——既复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又使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些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一举多得。

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创设一个利于探究与合作、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受到一定强度的信息刺激,从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里有探究自由、激烈争论、允许出错、鼓励求异、表扬创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创造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很难有所作为。爱迪生1300多项发明,无一不是亲自实践操作的结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就可以从动手实践开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有所创新。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藏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就让我们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活动的乐趣中,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三段四步“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三段四步”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

为配合教育局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依照教育局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我校部分教师改革意识不强,课堂效率不高,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三段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特供数学老师参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三段四步”的基本内涵

“三段四步”是在“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段”中的 “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三段四步”的特点

(一)该模式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

(二)该模式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该模式也是很便于教师操作、很实用、很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三段四步”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三段四步”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基本结构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四步指的是穿插在三个环节中四个步骤:导入(示标)、探究(独学)、合作(群学)、训练(测试),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

(一)辅助环节(2分钟左右):

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①板书课题;②揭示目标;③自学指导。

1、板书课题,简称“板题”,包括导入和板题两部分内容。导入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或由回顾旧知导入,或由启发思考导入,或创设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或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半分钟。板题教师板书或出示课题可以很快把师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揭示目标,简称“示标”。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整合。所以,按新课改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操作要领:

(1)要明确具体、能够测量。(2)要准确、实事求是。

(3)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4)出示目标的方式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内容简单,就用一两句话口头表述,内容多的就用书面形式表达(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

(5)要始终围绕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

3、出示自学指导,简称“示导”。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指导不当,就会无序、无效、甚至把自学引入歧途。揭示目标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方式:小学高年级常用屏幕出示,小学低年级可由教师口述。自学指导一定要具体,让学生明确4方面的内容: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即自学后如何检测)。这样,自学就好比准备打仗,让学生立刻紧张思维,提高自学效率。操作要领:

1)自学内容。一般教材中有不少是旧知识,新知识不多,因此,自学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看新知识的部分,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重点看。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引导学生看例题中列方程部分,对解方程部分不要求看,因为解方程的方法已学过。如果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为一次性自学;如果教材内容多,可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讲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一般先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不宜边看边讨论。

3)自学的时间。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又不能时间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小学高年级,学生看书时间可长一些,小学低年级,看书时间要短些,因为小学低年级教材内容少、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不强。

4)自学的要求。即告诉学生如何检测。这样使自学变成了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能够真正动脑紧张地思维。5)教师要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愉快地自学,但语言要简洁,切不可讲闲话、做闲事,也不可让学生听无关的音乐,看无关的录像

(二)“先学”环节(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先学”。先学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读书或看书;第二步,教师检测自学效果。“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后,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有正确的自学方法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作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一)“先学’’这个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检测自学效果两个小环节。

1.看书。

“看书”是指在“揭示目标”、“自学前的指导”两个辅助性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认真地阅读课本、思考或动手操作,并准备参加检测。学生紧张地看书,代替老师传授课本知识。

操作要领:

1)学生看书时,教师不宜多走来走去,不能在黑板上写字,不能走出教室,不能东张西望,要形成学生专心读书、思考的紧张氛围,教师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促使其高高兴兴地认真自学,但教师的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看书的时间也可以变动,如内容多学生没看完,时间可延长些;如学生全部看完了,可提前结束。2.检测(检查读书的效果)。

采用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要领:

1)一般以书面练习为主。

2)尽可能让后进生板演练习,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在修改课前写好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4)学生板演练习时,教师不宜辅导后进生,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会影响全班学生独立思考、紧张练习的效果。

(三)“后教”环节(13分钟左右): 检测是进入后教的前提或桥梁。“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它可以分为三步:一是更正,二是讨论,三是总结

1、更正(生生合作)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包括错误的思路、方法、不良习惯等等,并给以及时矫正。没有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教学就会陷入盲目之中。

学生做完检测题以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一看思路,二看方法,三看步骤,四看结果,五看规范。从这五个方面看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

课堂上,教师了解学情、检测反馈的方法常用的有六种:(1)、举手统计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如能善于使用“举手”的方法,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2)、巡视了解分为目光巡视和走动式巡视两种,由面到点,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

(3)、启发提问要注意提问的艺术,问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还要追问,以求深度。

(4)、板演练习找后进生上台板演,一人或几人,一轮或几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中了解后进生的学情。

(5)、组织更正通过让中等生、优秀生给后进生的错题进行更正来了解中等生、优秀生的自学效果。

(6)、同桌对改。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更正以外,还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凡是后进生能正确解答的问题,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学生不能更正的问题,难度小的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会的教不会的;难度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提高讨论质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组织全班讨论,各小组发表意见。全班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并及时把结论板书出来,让学生当堂记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师生总结,评价体验)

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忧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需要。

最后,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四)“当堂训练”环节(15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是指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堂训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达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减轻过重的课外负担,都是极为有利的。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操作要领: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 5分钟。

2)练习的内容是完成课本中的练习和习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注意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交作业本。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要注意矫正学生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5)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得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学生之间不讨论,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教师如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不要随时指出,要留到课外辅导。

学生课堂作业时,如少数学生做得快,已完成了,教师可以先给他批改,还可以让他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以上4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先学”、“后教”,节约了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有了能力,才能做到“当堂训练”,只有“当堂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在“先学后教”时学得紧张、高效。

“三段四步”教学法的4个环节,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师运用时,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全过程都要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的“教”应该是在学生学了以后,针对发现的问题而进行的。但因学情不一样,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作出相应改动,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化。

第五篇:[小学社会]小学社会课“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探究_政治论文

小学社会课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采用启发式教材结构,设计了许多“读一读”、“说一说”、“做 一做”、“找一找”等生动活泼的小栏目,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突出特点,遵循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领先、学导结合、优化训练、当堂达标”的基本思路,我们在小学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 方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努力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逐步总结出了小 学社会课“三段六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现作简要介绍。

一、模式结构 附图{图}

二、操作要求 第一段:明确目标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导课、交待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第一步:导入新课。导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复习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歌曲、故事导入等等。也 可以直接揭示课题,不论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注意导课的目的性和趣味性。目的性是指导课的内容与新课相关联,以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知识的迁移。趣味性是指导课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强 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及时板书课题。第二步:明确目标。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导入新课后,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注意什么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确立学习目标必须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努力做到明确、具体、恰当。从表 述形式上要注意与教学目的,阅读提纲相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第二段:自学研讨 这是一堂社会课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求是:以教材为凭借围绕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读书自学,师生共同讨论,掌握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第三步:读书自学。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于教师有效的监控之下,操作方法是:1.自学 指导。首先教师要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研讨的价值。要围绕学习目标,指向学习目标,出示的问题不要过多过细,一般一次出示2—3个为宜。其次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限制多少时间,使用怎样的自学方法等。2.读书自学。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也可以随时在小范围内进行议论。3.自学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 师要进行自学督查,一是监控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二是要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 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第四步:师生研讨。在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使知识得以明确、深化。本环节的教 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疑惑,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诱导,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其积极性。2.要适时精讲,对于社会常识课来说,涉及到的历史常识、地理 常识、法律常识等只靠学生的自学是很难理解到位的。该讲的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3.要注意讲练结合。教 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教师的提问,讲解,指导学生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议 一议等形式,加深对社会事物的理解,促进对社会知识的掌握。社会课教材多是由2—3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框题内容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按框题内容分别经历“ 读书自学”——“师生研讨”的过程。即先自学,研讨第一部分内容,再自学、研讨第二部分内容。第三段:练习巩固 这个环节分练习巩固和课堂总结两步进行。第五步:练习巩固。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练习题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使知识和技能当堂得到巩固。具体操 作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设计的习题要有目的性,要紧扣教材内容、教学要点,突出教学重点。2.练习的形式 要有灵活性,题型要有所变化,如填空、填表、连线、选择、简答等。3.所设计的课内作业要限时完成,不把 尾巴甩到课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学习习惯,又能当堂检测目标达成度。第六步: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尾声,新课学习结束后,学生究竟学会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 么道理,要做一梳理,做一总结,这对于完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总结不是教师的专利,可先让学生进行 回顾总结,学生讲不到位的,教师再进行补充强调。同时教师应进行学习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并提出今后希 望。

三、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小学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按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课型。即以指导学 生认识社会事物,了解社会常识为主的社会常识课;以指导学生掌握技能为主的社会技能课;以指导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社会活动课。“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社会常识课,其他课型的教学结构应作适 当的变通。如社会技能课的课堂结构一般要经历“技能目标——讲解方法——操作练习——实践运用”四个步 骤,社会活动课的课堂结构可按“活动目标——注意事项——活动实践——汇报总结”四个环节进行。

(二)小学社会课“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和程式,在操作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可 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可调序、可增删,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下载构建“三段六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三段六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模式的实践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范文模版]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其所依据......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学校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以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实施”为核心,在《小学数学“质疑、......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重庆市开县汉丰四校 何季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 数......

    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探究 正文: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全面培养......

    构建小学数学 课堂 适用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模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 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大全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课堂的动手能力培养 金城江区保平中心小学 覃美兰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