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 郑燕 2009-7-2 14:27:22 点击量:1030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郑燕
一、问题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数学教学领域在各层面展开了对“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
北京八十中初中数学组2006年9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两年多来,全组教师围绕课题进行探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对基本概念逐步形成正确、清晰的认识。通过聘请专家指导、阅读相关文献、自我实践和反思等方式,课题组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要义,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研究的实践活动。
(2)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围绕课题组织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研究期间,学校数学教研组共组织市、区、校级公开课20余节,1名教师获全国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名教师获北京市教
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市、区级奖励。
(3)开设“动手实践”类的数学选修课程,组织“数学文化月”等校园活动。在课题的引领下,教师们拓展思路,开设了《魔方与数学》、《折纸中的数学》、《数独》等数学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数学文化月”活动由数学计算能力比赛、数学壁报评比、数学益智游戏擂台赛(包括魔方、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数独等)、数学讲座(拓扑游戏)等模块构成,在校园内掀起数学活动热潮,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大超过了预先的设想。
课题研究使教研组和教师个人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主动性有了显著改善,教师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感到认同。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时候,“两难”的局面常常出现,使研究的成果难于推广和运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时间上的两难。“动手实践”做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要求学生自身操作和自主参与,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形成主体的认知,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主时间真实地进行操作、观察、思考,甚至经历错误、失败、再尝试。而课堂的时间只有40分钟,再好的操作活动也不能不考虑时间的限制,活动时间控制不合理,会明显的降低课堂效率。若一个动手实践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以它的目标在整节课目标中所占的比例为依据,那么,就要求教师对该活动有足够的引 导和控制,但引导、控制的痕迹略重,就会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使操作活动成为做“秀”,更加浪费时间,降低学习效率。时间的两难是动手实践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有效实施的最大障碍,也是中外数学教学交流中面临的重要冲突。西方的数学课堂常常被认为像手工课,数学味道不够;我们的数学课堂又常常因为满堂灌被指责。中西方都在努力尝试,在不丢掉自己教学优势的前提下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但两难局面依然存在。
二是教师精力投入的两难。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堂上学生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付出精心的设计和繁琐的劳动。尽管体现学生动手实践学习的公开课或研究课,在教师的设计和准备下,可以上得很成功;但在日常的教学中,缺乏充分准备的实践活动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抽样调查》一课的设计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教师准备了一个装有黑米和白米的盆,让学生估计盆中黑米和白米的数目之比。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抽样、计算、估计,但学生对抽样调查科学性的质疑伴随着实践活动的从始至终。学生活动后,教师公布了盆中黑米和白米的总数目(约40万粒、60万粒),学生在对庞大数字感到震惊的同时,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有了认同。为使给出的数据尽量准确,教师自己在上课前进行了连续一周枯燥和繁琐的实验和测算。遗憾的是,在下课后,无论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为实验精心准备的确定数量的黑米和白米,就再没能产生更多的价值。为了一个实践活动投入巨大的精力,到底值不值得?活动成本和活动收益之间的对比,也是动手实践学习方式难以成为目前学生数学学习重要方式的原因之一。
此外,采用动手实践学习方式需要必要的硬件条件(例如计算机、计算器等)和空间环境,这些都使传统的数学课堂难以成为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主要阵地。
另一方面,学生在动手实践类数学选修课和数学游戏、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却真实、普遍,值得关注。初中学生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组提出问题:
能否打破传统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种种限制,在确保常态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开辟出真实、自主、充分、快活、甚至是激发灵感的探索和实践新天地——“数学活动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探索和实践的乐趣,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课程
“课程”是指“所有 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资源。
2、初中数学活动课程
本研究中的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是指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并融入相关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资源,向学生提供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能力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合。在本课题中,数学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二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形成数学活动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学科资源将作为软环境渗透在两个分支中。
2、数学思维过程与数学思维能力
组成数学思维过程的基本框架是(1)观察与实验;(2)归纳与演绎;(3)比较与分类;(4)分析与综合;(5)抽象与概括。框架中这些因素在数学思维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有机的整体。本课题研究中的数学思维能力,指在上述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三、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自课标倡导“动手实践学习方式”以来,该问题的研究历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地实践摸索阶段。
在数学教法改革与创新中,人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接受式学习中融入问题解决的成分,使启发式讲授教学活动与活动式教学活动有机结合。2003年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发表专著《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关于动手实践的一些建议;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发表论文《作为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对动手实践的教学价值、课堂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有效运用动手实践的基本对策等做出了精辟的论述;2005年重庆师范大学的刘丽颖发表论文《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对美国中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hands-on)版块的呈现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值得我们借鉴的若干方面进行了讨论。
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罗新兵发表论文《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明确指出“从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看,动手实践的具体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再一次强调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提出动手实践的问题与建议。
但是,在实践摸索中:正如罗新兵文中所说“许多教师已对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一线教师对理论成果的了解不足,以及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上的迷失”和“操作上的偏差”问题依然非常严重,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根本不认可动手实践等新的方式,依然坚守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以确保其教学成绩;二是动手实践的施用不当,不能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成绩没有保证。
第二阶段:深入地实践探索阶段。
经过几年课程改革,教师对动手实践活动的研究逐步深入,动手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已初见成效。对有效使用“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动手实践”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湖南省芙蓉区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新教材中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将“初步构建起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设置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合学校校园文化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内容上传到学校专题网站上,形成“生机互动”教学网络模式。
二是将“动手实践活动”从普通的数学课中分离出来,形成数学活动课程或数学实验课程,并进行研究。例如江苏省中小学数学教研室2007年在“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课题中提出要有完整的“数学实验”手册,要设计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学实验”材料,提供空间让学生展开研究。2009年2月的《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中的一篇文章“菱形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中有完整的动手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规范的数学实验报告。
我们认为:
一、传统的数学课堂(特别是中学数学课堂)难以成为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主要阵地(见问题提出部分中“两难”困境),基于“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出现“瓶颈”;
二、“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空间广阔,尚不充足。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教育观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活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初中数学活动课有效实施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改善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数学学习方式理论作出贡献。
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将数学活动课与数学知识学习进行整合,并将数学活动课转化为数学学习的优质资源,是目前许多数学教师普遍思考和探求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有效实施数学活动理论提供新的案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本课题是以初中数学教学动手实践活动的现状而设计的,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对于改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等各种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对教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活动课具有指导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构建初中数学活动课程体系
在本课题中,初中数学活动课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分支:一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二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拓展。
在第一分支中,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有必要及适合采用动手实践方式进行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教学内容单元为单位集中编排,教师团队筹备并共享资源以降低活动成本,采用必修的形式,占用单独课时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空间和活动质量,依具体情况将活动课课时设置在单元教学进程的起始、中间或尾声阶段,以达成具体的知识、技能目标为基本要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深刻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第二分支中,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选修课、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继续开发数学活动类选修课程、设计数学主题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该部分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此外,为帮助学生明确活动意图,提高数学活动课的容量和效率,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学科资源将作为软环境渗透在两大分支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探索、实践、创新的大背景。
2、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本课题将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在不同年级,针对不同学生,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选择哪些内容,增减什么内容,如何整编内容,将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研究确定。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依师、生的不同情况可有不同的有效方案。
本课题研究中,数学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是:
(1)学生主体性原则:指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这是数学活动课程设置的初衷;
(2)效率原则:指学生的活动必须保证是实质性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这是数学活动课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本课题研究水平的体现;(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指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材料及用具能够被多人次、反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推广价值。
3、开设数学活动课程对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到高效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真实地经历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过程。衡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关键,是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参与程度,看他们是否有实质性的、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自主地、充分地投入到教师团队精心设置的动手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本课题研究将针对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过程的影响因素,制定数学活动课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案,检验实施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是通过对数学知识内容、教学资源、环境与时间进行整合,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效率。
六、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1、行动研究法:针对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的方法。它的研究过程分为:
选择课题——文献探讨——课题组初步拟定计划——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实施行动——反思修正设计方案——再次实施修正的设计方案——课题组再次反思评价总结„„
2、个案研究法: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变化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旨在对动手实践活动形成较为深入、详细、全面的认识。
3、实验研究法:提出动手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经历观察与实践、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过程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假设,通过设置并实施数学活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束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动手实践活动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假设,给出结论。
七、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课题的初步筹划与运作阶段:搜集、整理、学习、分析文献,制定研究规划和确立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课题实施的准备阶段:整理初中各年级数学活动课的素材,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实验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三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课题的正式实施阶段:实施教学设计,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收集整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和学生的活动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及中期总结;
第四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课题的继续深入阶段:在反思和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编写专集;
第五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课题结题阶段:反思、研讨、分析、总结,编写案例集,整理初中数学活动课校本教材,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2、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材料汇编
3、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和学生活动案例集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城市完中校)、中旅附中(城市初中校)、温榆河双语实验学校(农村校)、草场地中学(农村校)四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初中教师组成,主要成员均为一线教师,包括北京市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4名,校级骨干教师6名,并聘请师范大学教授、市区教科所研究员、特级教师为指导专家。
本课题前期已有较好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为完成课题做了较好铺垫。
此外,除区规划办对本课题的资助资金外,其余资金由参与学校自己承担。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军荣,罗新兵.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6 2 罗新兵,罗增儒.作为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8 3 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若干小学数学课例说开去.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4 毛曙阳.洋为中用“做中学”——引进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的价值与启示.江苏:江苏教育,2002,12 5 刘丽颖,黄翔.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数学教育学报,2005,5 6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8 顾泠沅,王洁.以课题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9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10杨豫晖.论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11杨豫晖.论课堂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06.3 12程方平.(田晓娜,张维铎).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动态智能活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3蔡宏圣,发展:数学操作技能教学的应有之义[j].论坛教海探航,江苏教育,2007.7 14柳玉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之浅见[j].青海教育,2002.1-2 15许月良,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初中数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第二篇:《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常州市北环中学邹浩芳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并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包括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简单地说,教育可以使人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教数学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
一、背景介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笔者本着对数学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态度,本着对当今数学教育现状的无限担忧,通过几年的思考,于2005年在《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该文主要阐述了当今数学教育以及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主要还是停留教学层面上,还未正真上升到数学教育的高度;主要还是停留在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未正真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该文将数学教育课程分为科学数学、艺术数学和计算机数学三大类,并且简要的阐述了每一类中应该包含那些数学内容以及需要通过那些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正是由于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因此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数学教育、教学一线教师不断的“上下求索”,对于我们来说,及时的开发出一套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的校本课程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从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一条必经之路。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肩负着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真正实现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考虑。因此我们为《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教材补充进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二、构建框架
在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和核心宗旨以后,就要进行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构建工作了。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在现状下,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经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同时邀请专家亲临指点,最终我们确定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所有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老的数学》,《好玩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先进的数学》和《美丽的数学》。
在《古老的数学》一章中,并不是把数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数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发现的一个体现数学史的认知功能的“遗传法则”。从数学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寻找数学发现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体会数学家们为寻找这些知识的付出的艰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道理”,“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数学精神”。
在《好玩的数学》一章中,利用心理学中“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规律,以一系列数学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代名词,真正的数学其实可以是乐趣无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他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源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原来与数学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看似乏味的知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有用的数学》一章中,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些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数学,知道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在《智慧的数学》一章中,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以改变人们认为科学研究枯燥无味的看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典的数学问题、奇怪的数学问题。通过对“有趣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存在的智慧产生强烈的好奇与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通过对“经典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奇怪的数学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先进的数学》一章中,主要学习和研究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数学枯燥论”和“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另外,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电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数学教育上的贡献。
在《美丽的数学》一章中,展示给大家的是数学的美丽无所不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算法、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是很美丽的。这些“数学之美”都需要我们能够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去欣赏,使美丽的数学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数学的美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用它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灵更美好。
三、选择内容
在完成了框架构建的工作以后,就要根据框架的基本目标和意义进行充实内容的工作了,通过对已经完成的目录框架草稿的反复斟酌和研究,确定了本教材的最终的目录篇章。
目录
第一章 古老的数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第二节 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第三节 数学家的小故事························································································· 第二章 好玩的数学
第一节 图形变换类的数学游戏············································································· a)俄罗斯方块········································································································ b)七巧板················································································································ 第二节 数字计算类的数学游戏············································································· a)24点··················································································································· b)幻方···················································································································· 第三节 逻辑推理类的数学游戏············································································· a)扫雷···················································································································· b)人鬼过河············································································································ 第四节 数学递推类的数学游戏············································································· a)汉诺塔················································································································ b)魔术师的困惑···································································································· 第三章 有用的数学
第一节 校园中的数学····························································································· 第二节 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节 数学趣谈····································································································· 第四章 智慧的数学
第一节 有趣的数学问题························································································· 第二节 经典的数学问题························································································· 第三节 奇怪的数学问题························································································· 第五章 先进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是先进的学科····················································································· 第二节 几何画板基础教程····················································································· 第三节 几何画板案例分析····················································································· 第四节 几何画板专题训练····················································································· 第五节 学习几何画板的作用················································································· 第六节 怎样学习几何画板····················································································· 第六章 美丽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经典赏析····························································································· 第二节 数学美文欣赏析························································································· 第三节 师生作品赏析····························································································· 第四节 教师优秀论文导读·····················································································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筹备阶段
1.在发表《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之后,笔者从此以此为纲要,平时注意多方
面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先后参加和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学》,《有趣的数学》,并且参加了江苏省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的研究,于2006年在《数学教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变化的三角板》的国家级论文,2007年在《中小学数学》发表了一篇名为《以“黄金分割”为载体进行黄金分割的教学》的国家级论文,并且在200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征集评选活动》中所制作的作品《从三个方向看》获得江苏省一等奖,为本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理念的形成、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
2.2007年7月至9月,作者首先对数学教学的现状再次进行了分析,觉得很有必要开发
出一套符合时代特征,符合教育要求,符合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然后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本课程的纲要草稿,构建了本课程的框架草稿,撰写了本课程的教材目录草稿(全书共分为七章:《初识数学》,《数学小游戏》,《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的智慧》,《几何画板与数学》,《数学经典赏析》,《优秀论文导读》,章节与章节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趣味性、难易度、课时安排等等)。
3.根据拟定的教材目录搜集材料、充实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与困难,比如
说,在《初识数学》这一章节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数学史的介绍,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按照数学发展中的故事的形式又担心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在《数学小游戏》中如何从几百上千个游戏中选择出比较合适的游戏呢?根据作者多年来对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根据学生的知识、兴趣与能力的特点,最后确定了:几何变换类游戏(俄罗斯方块、七巧板游戏),数字计算类游戏(24点、九宫格游戏),逻辑推理类游戏(扫雷、人鬼过河游戏),数学递归类游戏(汉诺塔游戏和茶杯游戏)四个内容。„„ 4.接下来作者把对校本课程的设想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向校领导进行了汇
报,校领导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并且立即从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立即给我增派人手并且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请专家给我们进行现场指导,并且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给我们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第二阶段:具体操作阶段
1.2007年10月8日议程:
专家指引(承锡生、陈小平、蔡军)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开发小组明确了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核心宗旨,并且确立了本课程中本教材的框架结构。2.2007-10-10议程:
a)先向组员传达本课程的开发目的: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教材补充进
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为我们的核心宗旨。b)明确本课程的教材目录:《初识数学》改为《古老的数学》,《数学小游戏》改为《好
玩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改为《有用的数学》,《数学的智慧》改为《智慧的数学》,《几何画板与数学》改为《先进的数学》,《数学经典赏析》与《优秀论文导读》合并为《美丽的数学》。
c)布置当前任务:从基本要求、研究方向、核心宗旨三个方面进行构思每一章节的目
标和意义。小组成员每人选一章节根据组长提供的样本撰写本章节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250字左右,三天内完成初稿,然后由组长审阅,提出修改意见,按照统一的格式,五天内完成定稿,做到课程的章节内容前后贯穿、融为一体。
3.2007-10-13议程:
a)讨论各组员对各自完成章节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提出修改意见。b)各组员成员根据小组意见和建议撰写一份各章节的目标和意义修改稿。c)各组员成员确定本学年开设的校本课程。4.2007-10-23至今:
主要针对各自的研究项目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a)各小组成员开设了校本课程。
b)每个成员坚持每个月向课题组开设一节研究课。c)对各自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教案的搜集整理。d)进行部分课程教材的编写。
e)对各自研究的校本课程撰写研究论文。
f)对已经完成的教材进行整理、编辑,累计达5万余字。
第三阶段: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最后完成教材定稿的过程
五、结束语
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决不能仅仅凭着自己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一个追求(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功利心不能太强,不要一说到数学研究就问这件事情对我职称评审有没有用,对我评骨干教师有没有用„„),要确定一个核心思想(即开发的核心宗旨、研究方向、基本要求),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要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课程的规划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实践和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考虑,装着为我们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服务的理想和追求。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向老教师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然后给自己的师傅上一堂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对不同的课型如: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敏锐地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实验法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调查出“动手实践”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座谈会谈话法
我利用班会和上课时间对我校三(1)班和一(1)班学生开几次座谈会。因我个人原因没能对小学部6个双语班开个座谈会,但我认为这两个班的情况也大致的能代表整个小学部民族班的情况。这几次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校小学部1、3年级双语班。
四、调查结果
通过多次与教师、学生座谈的结果显示,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数学课的兴趣很浓厚,课堂上都急于表现自己,但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比较爱玩,不喜欢课下下功夫,好多家长也不喜欢管孩子管的很严,他们以传统的教育模式看待现在的孩子,以为做完作业就可以了,也不喜欢检查孩子的作业,就算有少数几个关心孩子的家长想检查孩子的作业,但也有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在考试中,孩子经常拿不到分,要么不明白题意,要么因马虎、不认真、不检验导致写错题而扣分。
在这短短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中,我积累了一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但也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
在这一个月,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的起点,掌握师生教学的具体情况,我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形式,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貌似热闹、自主的操作,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堂课热闹之后什么也没留下。久而久之,既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又使教师对操作活动失去信心,重新使用传统教法。另一方面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
学时间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2)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不够强,课堂的秩序不能保证。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得出存在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没有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往往只追求操作结果,而没有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做完一个完整的实验需要的时间很长,导致一节40分钟根本就不够,经常会出现拖堂现象。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我将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内容确定为:
(1)形成操作活动的基本模式。
(2)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3)总结操作活动的一些基本策略。
(二)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扎实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
1、建立课题组,形成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的正常有效开展,离不开对课题的管理。正式实施时,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课题组成员落实实验教学的任务和分管责任。
2、加强对教师操作活动的指导,形成操作制度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及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通过多种活动研究操作方法,改进操作
组织教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通过多种活动总结研究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的操作实效。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运用恰当的研究措施
课题的研究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手段,辅以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力求研究的客观、合理、有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整合在每学期开始,要求课题组成员都将本学期的教材通读一遍,梳理出操作性的相关内容,然后在确定好本学期的研究课。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施,并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研究经验,提升研究能力。做到“工作就是研究”。
(2)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的整合我们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数学教研之中,每学期,都围绕研究专题设计“特色化”教研内容,开展了教研沙龙、案例分析与反思等活动,内容突出个人思考、同伴互助。
(3)教师的个体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整合。
课题研究的宗旨就是要引领教师进行研究、反思、总结,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教师的个体研究也要和课题研究整合。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教学研究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平时的课堂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教学案例的反思等,课题组都要求教师围绕课题展开;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理论学习、教学论文的撰写就有了明确的内容。教师的个体研究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课题研究的指导也促进了教师个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了课题研究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初步形成的有效性操作策略:
策略
一、规范操作常规,促进有效操作
动手操作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只要一操作教室里就非常热闹,有时候教师都控制不了局面。由此看来,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是很有必要的。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尝试,初步制定作常规。
(1)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此时教师也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
(2)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规定课桌上从左到右依次是数学书、文具盒、学具。);
(3)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4)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不能乱扔。
(5)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等良好习惯。
(6)注意操作的 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7)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活动能力。
(8)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让学生说说操作所得出的结论。
策略
二、改进操作材料,促进有效操作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灵活创新,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1)选取材料,突出易行
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研究课、赛课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去制作精巧的教具、学具。越是简便易行,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如:老师用可伸缩的天线制作活动角、用卡纸制作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等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学具却能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材料的使用,教师减负了,课堂操作的实效却提高了。
(2)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以实验教师张雯雯教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为例。创造性的设计了“量角 — 观察量角器 — 疑问 — 画角 — 认识量角器 — 量角”教学程序,尤其是在纸上用量角器画角,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觉地感悟出“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去重合在一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隐藏在操作技能背后的本质原理后,学生也就自然而
然地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同样都是教学运用量角器量角,张老师的设计不仅有技术,也让操作活动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操作的实效出发灵活地使用教具、学具,就会促进操作活动地有效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挖掘材料,强化实效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为例。实验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另辟蹊径,运用“手”做为操作的素材,将复杂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原本抽象的规律依附于自己的“手”。这样的设计教师轻松,学生愉快,问题在“信手拈来”中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久远的。
策略
三、优化语言指导,促进有效操作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要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指导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操作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教师语言指导时要注意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怎样观察)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力求做到具有准确性、形象性、幽默性、激励性。
策略
四、设计操作活动促进有效操作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选择符合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验证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操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
2、探索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
3、创造性操作活动
这是提供某一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开展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非常突出,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组织数学操作活动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根据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
策略
五、及时分析总结,促进有效操作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成为活动了主角。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
本文对21名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对与初中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相关的课程进行了研究,只有2名教师表示没有必要开设“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学生的水平有限。其他19位教师认为,“实践和综合应用”相关的课程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欣赏数学的价值非常必要,许多教师都提到引入“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实践确实可以证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具有上述方面的應用效果。
一、课程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理解
中国新课程改革后的标准明确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对深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几何能力、代数能力和统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该领域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运用实践平台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逐步认识到“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实施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一个新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该领域的课程也将成为数学教学的新类型。“实践与综合应用”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课程强调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应围绕学生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将数学转化为生活中常用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和课后提高数学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力量,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快速提高整体素质。此外,教师在采用该课程时应准确把握教学模式实施的本质和特点,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标准,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发展相结合,协同进步。
二、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研究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添越来越多的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团结互助,协作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讨论和互动,并亲自实践和应用,通过自己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他们可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该领域的课程应用于实践。除了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学习能力。
(二)该领域的课程应侧重于积极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基于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和扩展,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全面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当教师谈到“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将首先向学生讲授数学公式的推理和应用,然后问学生根据公式的内容区域解决数学问题,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有新的标准和规定,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教师应为学生做更多的指导工作。首先,在联系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询问与该主题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法或公式,该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素质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于课堂学习中,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和教学语言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因此,在新教育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教育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该领域的课程着重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热情和乐趣,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才能不断发现各种数学问题,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逻辑,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经历过新课程改革“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生在数学理解、归纳、类比、推理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对该领域课程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数学水平。此外,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一致,从课程设置、实施和成果的角度来看,这是必要的。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说数学”教学活动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说数学”教学活动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说数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表达,从而实现自我学习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数学课堂不同,“说数学”数学课堂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说数学 教学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说数学”教学模式,需要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体验和阐述所学数学知识所代表的意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分析、讨论以及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猜想,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说数学”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一、创造“说数学”的课堂情景,培养学生“说数学”的意识
通过对初中生“说数学”认识的调查发现,仅有12%的人大概概括出“说数学”的内涵,其中大部分学生对“说数学”这个概念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所以,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完全展现“说数学”课堂模式的重要性,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课堂情景,通过初中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增强他们“说数学”的意识。
现以苏教版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某教师针对之前学习过的“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明确未知数“x”这个概念,教师提问:“一只足球35元,买x只篮球应付多少钱?”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迅速做出回答:“35x”,开始教学活动前,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教学课堂的注意力。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再次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某学校三年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其中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恰好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求前年这个学校购买计算机多少台?”在学生读题结束之后,教师提问:“通过题目可以总结出那些解题突破点呢?”有学生回答:“用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就可以得出140台这个总数”,学生的回答为解题找到了突破口。
由此可见,缺乏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会使得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低,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说数学”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紧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以回答教师提问的方式实现“说数学”的目的,增强学生对书写课堂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初中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
数学是一门注重解题过程的学科,学生只有完全明白解题思路,才能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举一反三,充分展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不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将“说数学”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通过“说”解题思路,逐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
再以苏教版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基本明确了这道数学题的突破口,学生根据这个突破口解答数学问题,而某教师在学生解题之后,教师再次对学生进行提问:“有没有学生可以说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题步骤,总结出解题思路:“对这道题的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将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设为x,那么可以知道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2x,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4x,解出4x+2x+x=140中x的值,即为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学生在“说”解题思路的时候,再次对自己脑海中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谈体会
课堂小结是教学内容结束时进行的教学环节,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提出对数学课堂的意见,可以为数学教师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说数学”体现于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中,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在结束数学内容教学的时候,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提问:“对于所讲所学数学题的解题方法,谁有异议吗?”学生回答了自己的意见:“由题目可以看出,在这个题目中也有另一种解法。设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为x台,那么去年和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分别为1/2x和1/4x,计算x+1/2x+1/4x=140,可以得出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然后按照其数量关系,就可以计算出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引发了其他学生对这个数学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由此可见,“说数学”应用于数学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这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进均、朱维宗.从默会知识例析“说数学”[J].中学数学研究,2009(09).[2] 汪志强、毛光寿.数学试卷分析教学中的“说题”[J].中学数学教学,2009(03).[3] 张会凌.数学解题的形式化方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