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形势新要求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政府方面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缺位与权威指令缺失、学校方面校企合作工具主义定位与合作能力匮乏、企业方面校企合作功利主义本位与合作动力不足等多方面问题。以辽宁装备学院为例,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当前困扰供给侧结构性教育改革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二级学院模式、职教集团模式、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和产业园区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校企合作;问题;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供给侧改革新形势下探索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势必对高职教育发展产生持久且深远的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影响
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中,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供给侧”是培养更多适应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从“需求侧”拉动向“供给侧”推动的根本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对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国家结合特殊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把加强对校企合作列入了重要日程。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应当将共享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价值取向,推进高职教育立足国际视野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高水平的人才供给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策略,校企合作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1.政府方面——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缺位与权威指令缺失
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有限,忽视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推动和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府虽然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保障校企合作的相关意见和办法,但并没有出台强调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履行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义务和责任的硬性规定,政策法规仅停留在鼓励的宏观层面,政府主观上没有发挥出职业教育推动者的作用,同时缺乏对校企合作的规范引导、监督和考核。行业、企业在具体实践中没有明确的依据和具体保障,致使在校企合作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调动。
2.学校方面——校企合作工具主义定位与合作能力匮乏
一些高职院校因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没有从根本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主要将校企合作作为缓解办学资源不足、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途径、手段和工具,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全员育人机制建立缺失,激励不到位,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不明显,通常表现为学生缺乏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不高,吃苦耐劳精神差,团队合作意识差,协同意识差等。学校缺乏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升软实力的整体战略设计,长效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合作能力有限。
3.企业方面——校企合作功利主义本位与合作动力不足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利润,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合作育人的理念,认为培养人才的责任在学校,企业只是选择和使用人才,从内心缺乏合作意愿;有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苦于育人周期长、费时、费力、费钱,人才流动性强,因此宁愿去市场上招聘人,也不愿意与学校合作育人。虽然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有各自合作的动力,但是各自都有国家政策和企业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缺少能够协调好双方资源达到共赢的渠道,尤其是能够站在行业层面和整个高校层面弥补合作差距的桥梁。另一方面,一拥而上的合作项目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也令校企合作之间易发生变质,最终导致的依然是学生难就业企业难招人的双重矛盾。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新模式
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必须正视当前困扰高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出问题,把校企合作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现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多层次综合推进,找准切入口,拆除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藩篱,激发校企合作办学活力。
1.创新工学结合模式
这是一种顶岗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推行成建制顶岗实习制度,把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开展专项检查和督导,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又降低了办学成本,在总体实行“2+1”教学制度的基础上,灵活开展工学交替、分段培养;对文经类专业可区别情况、灵活安排,重在提高实习质量,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共赢。
2.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与沈阳机床、特变电等企业实行订单培养,以企业冠班名,设立“有色沈阳冶金班”、“特变电工班”、“三一重装班”、“中兴通讯班”,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职业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从而缩短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时间,使之更快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回馈企业。
3.创新二级学院模式
这是一种探索与大型装备制造类实体企业合作的模式。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不断转变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突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地位。在与企业联办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中锐汽车学院、进化动漫游软件学院、中兴通讯学院等二级学院和教育科技研究院。在联合办学过程中,企业承担所聘人员的工资、授课教师的讲课费、资源建设费和相关的水、电、暖等办学成本,负责毕业生就业,并参与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学院负责提供招生计划、支持服务,进行学生管理和教学督导。制定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明晰双方责、权、利关系,通过允许提高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收费标准、出台减免和返还合作企业税收等举措来调动合作企业办学积极性,提升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4.创新职教集团模式
这是一种由政府主导、校企共赢的合作模式。组建“院士引领、政府主导、行企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发挥校企各自在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任、校内外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优势,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机制,为校企深度合作拓展空间。牵头成立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依托,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实现集团化办学,创新组织和活动方式,形成跨部门、跨地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由政府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企、研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5.创新校企共建基地模式
这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模式。强化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地位,结合双方具体需求,由企业提供项目、设备、资金,由学校提供场地,推进与企业在校内合办生产型企业“校中厂”校内实训基地模式,以达到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下实习的同时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之目的。积极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开展带徒传艺、攻关创新等工作,把该项目建设成为辽沈地区校企合作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示范。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化与区政府的战略合作,以设备使用权和柔性制造工艺研究所的品牌、技术为投入,以区政府提供的15000平米厂房为基地,与区政府、沈阳特种专业数控机床联合会等联合建立产学研中心,利用政策资源和政府主导作用,共同开展学生实训、生产研发、人才定向培养、失地农民再就业和技术工人岗位技能培训,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生产研发和成果转化。
6.创新产业园区模式
这是一种多元结合比较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围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等文件中关于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选择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建立公共平台,积极同集生产实训、产品开发、教师科研为一体的装备制造业行业企业园区实施产教融合。重点同中德装备园、沈阳市机器人产业联盟、沈阳国际物流港经济区等产业园区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委托培养,通过市场化的力量调动企业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总之,供给侧改革并非单纯地增加或减少供给,更重要的是对内应当激发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对外需要激活所在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性,顺应时代号召,发挥各自优势,打破校企合作壁垒,共育大国工匠,让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10).[2]杜春玲,宋战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育人机制创新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5).[3]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南旭光,章晓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网络特征及动态能力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6(2).[5]朱志宏,廖艺伟.“企业主导模式”之校企合作初探[J].山西 高 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6).[6]蔡运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6).
第二篇: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
附件二
校企合作协议书(格式合同)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在乙方挂牌建立“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技项目研发、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习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需要,与甲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5.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到乙方企业实习的学生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实习指
导,负责实习学生的往返交通和其它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二)乙方
1.乙方利用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对甲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到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2.乙方选择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研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制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共同所有。
3.乙方可将预研项目及非核心技术工作委托甲方进行调研、研发、制作及编制,以降低成本费用,同时也为甲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提供平台和机会。
4.乙方尽可能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在同等到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甲方学生进行实习。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具体顶岗实习专业和学生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双方协商决定。
5.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实习内容,组织及指导实习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和岗位操作规程知识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6.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和原料。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相关的评和考核。7.作为甲方的合作单位
三、费用结算
具体根据甲乙双方校企合作项目,如就业推荐与员工培训、订单培养与合作办学、顶岗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等方面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做为本协议的附件另行约定。
四、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为 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
五、其它
1.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
2.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未尽事宣,可由双方协商约定,作为本协议的附件,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XXX(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人: 代表人: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第三篇: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顶岗实习模式探索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顶岗实习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顶岗实习模式探索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而导致顶岗实习效果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学历制胜,以学历论工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有的企业更加主要人才的工作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就业的保证。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经验和技能是当前大学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重点,顶岗实习无疑是弥补这一缺陷行之有效的途径,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顶岗实习,也有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现状
在国外,各个国家都非常强调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19世纪末以来,涌现了一批以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关注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试图满足当时时代的需求和超越传统学校教育的许多弊端,主张从“坐中学”转向“做中学”。这理念在后续的近百年时间里一直得到不断的强调和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其提出的培养模式就包括了见习--实习这一模式。
国外关于实习的研究很多是集中探讨实习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研究人员认真论证了实习既有利于改进大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研究人员通过对参加实习的会计专业大学生与未参加实习的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比较,前者在学习表现上要比后者要更出色,从而证明了实习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拓宽学生专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业知识的工。还有研究人员从实证角度研究大学生的实习与其随后的学业表现有很大的相关性,用以阐述实习的影响。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特点,但是都有着相同的特征,即都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对学生负责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完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当,通过将学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实际培训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模式,其效果也十分明显。
国内对于顶岗实习的研究也很多,相关文献对顶岗实习的界定主要涉及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习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实习。职业学校顶岗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在校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在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由职业学校与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实现校企双赢,也同时实现学生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连接。
还有一些文献资料是对顶岗实习模式的研究。谢培松根据实习时间、地点、实习学科数量、实习管理方式、编队方式、实习的真实程度等不同的标准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了划分。
在文献中,还有对顶岗实习的不同界定。学生上课期间去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叫做专业顶岗实习,就业前进行的顶岗实习叫做毕业顶岗实习。
还有一些学者对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提出看法的。孙标提出目前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校企合作的缺失导致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企业和政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主体。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优势明显,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来讲,对于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是较为松散的,政府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弱,为期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存在以下问题:
(1)虽然不少学校直接将实习纳入学分体系,并强调如果实习单位不盖章,学生就拿不到学分。但是,很多学生实习的目的比较功利,就是为了拿学分,不惜弄虚作假,托亲戚朋友盖个章,蒙混过关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了事,根本没有起到实习的作用,在对待实习态度方面显得比较浮躁,不够务实。
(2)学生普遍对实习的重视度不够,在进行实习的时候存在高薪酬的要求,导致不重视在实习中能学到什么,而是实习单位能给他们什么,因此造成学生频繁的换单位,实习效果不好。
(3)由于大品牌、对口的实习单位太难找,同时大品牌的实习单位所需的实习生也有限,因此目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多为小企业,小企业的内部管理较为松散,学生在这些企业实习学不到任何东西。
(4)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帮学生找到的统一实习单位,大多数是工厂或者比较偏远的地方,工作环境和条件不是特别好,而高职的学生要求一般较高,因此到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容易离岗。
(5)学生数量较多,很难有一个企业可以同时接受一个班级的学生去现场进行实习,这就导致学生只能自己分散找实习单位,而这些企业也只是找个工作人员,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度不够,也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学生更加学不到实际的工作能力,对其的就业没有什么帮助。
(6)学生在实习期间也比较随意,6个月的实习时间中可能只有1-2个月的时间是真正的实习,其他时间不是在找实习单位就是回家探亲。同时在单位进行实习时,学生的主动性不强,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眼睛里边看不到工作,不和上司以及指导教师进行沟通。
由于以上各种问题,导致学生是毕业顶岗实习中学习不到实际的工作能力,无法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其流程有深层次的了解,更无法为其就业提供很好的帮助。
三、顶岗实习模式改革
因此,在职业规划教育中,为了规范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帮助掌握自己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详细工作流程,培养好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研究顶岗实习的模式改革十分必要。
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利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的现代公司实战项目这个校企合作平台,把企业搬进校园,采用真实的案例、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流程和单据等资料,建设成为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该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有10家制造型企业、2家客户、2家供应商、工商局、税务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社保和公积金中心、服务公司等组成,并对制造型企业的内部进行了详细的岗位分析,把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流程搬进来,一个制造型企业有采购部、生产部、仓储部、市场营销部、计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企业管理部等8个部门组成,共设计198个岗位,可以同时满足198位学生一起进行实习,同时又4-6位学校和企业的教师一起进行指导。
利用这个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改革原有的为期6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模式,把企业搬进校园,使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变成1+5模式,即1个月的校内顶岗实习和5个月的校外分散顶岗实习,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在校园内进行仿真的企业顶岗实习,选择各自未来想工作的岗位,进行仿真的实习,熟悉其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具体真实的职业工作能力,为其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等了解了具体的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具备了到真实企业工作的职业能力之后,再去进行企业校外顶岗实习。这样能够为学生进行校外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王明玉,顶岗实习创新机制与策略研究—以物流专业为例[J],物流科技,2012,12.[2]张景超,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2,34.[3]周登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12.[4]柳和玲,顶岗实习教学创新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5]曹晓兰,论校企合作中的毕业生顶岗实习[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04.[6]孙标,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刘纯武
2014.5
【摘 要】:汽车运用与维修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专业,在提倡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下,我们探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方面,改革过去的陈旧模式带来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建立新的具有新鲜活力的教学模式,达到改革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成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 教学改革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当前职业学校中最近两年开设较为广泛的专业并是很多职业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也是社会需求最旺的专业,但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方面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不够造成职业学校培养的汽修学生不能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来进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下面笔者就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多年来形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平台,以及必要的岗位指导,学校与社会分离,与企业脱节。学生在就业后一般不能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很多学生要么改行,要么就是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学无以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可通过校企合作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双师型”的复合型教师缺乏
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也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又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是关键。但如今很多学校的教师要么从普教转移过来,要么从大专院校直接分配而来,他们很少有实际操作经验和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经历。很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教师文凭而忽视教师生产第一线的经验;强调教师职称而忽视技能等级,导致学校 “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失去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鲜明特色。
(三)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很多教师观念落后,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同时,由于教师参与企业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基本上是闭门造车,无法给学生传递来自于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信息。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留下的恐怕只有理论知识,实践基本为零,即使到了企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的论述分析,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结合我校与石柱县的联合办学,谈谈我校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汽车维修专业动态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一个“动”字,尤其是汽车维修专业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凸现出一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修炼身心、磨炼意志、锻炼体能”,这些动态的教学必须依靠实践教学来获得,我们依托企业赞助的实训设备和车辆按照企业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确保我们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直接上岗或通过短暂的培训后很快胜任工作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二)改革课堂教学
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课程为主体,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辅之以第二课堂等方式的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课堂讨论与典型案例分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等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增大教学的信息量,保证教学效果。
1.实施校企合作教学。加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联系,一方面让企业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来上课1-2天,另一方面,将我们的老师派到企业顶岗锻炼,既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又让我们的课上的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讨论,教师给出相同的命题或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师根据小组表现进行考核。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在汽车维修专业运用效果很好,例如: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情景模拟
◆ 活动形式:
学生6人一组,其中3人为客户,对应3人为维修技师,分5组同时进行,教师现场监督指导;或一组实施其余同学观摩,最后参加总结评定。
◆活动准备:
(1)先进入“多媒体虚拟实训中心”学习汽车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汽车虚拟拆装、汽车虚拟故障检测与维修等方面的知识。
(2)通过教师的考核评定合格后,再进入“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室”,进行现场直观的实训教学。
(3)教师进行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情景的讲解和示范。
◆ 活动内容:
(1)接待客户,并对汽车的故障检测与维修。
(2)客户想了解造成汽车故障发生的原因,维修的方案,修后的承诺等方面的信息,并希望能获得价格上优惠。
(3)维修技师要准备应答客户会提出的各类问题,要多设置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来应付各种可能发生的局面,并引导客户选择更好的维修方案。
(4)最后运用专业能力,以客户选择的维修方案进行汽车维修。
(5)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互换”法,使双方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 教师任务
(1)确定目标
根据课程内容,确定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2)构思方案
构建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并事先对学生作此解释和说明。
(3)过程监控
一般是观察,不多发言,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做些指导性的插话。
(4)总结评价
可以是发动学生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逐一点评,总评过程可师生互动,最终使学生的能力上都有所提升。
4.企业与学校可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使教学过程与内容与企业同步,增加相应的案例分析、企业经常维修经常做的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置身其中,能够充分了解目前汽车行业需要的人才,亲身体会作为汽车维修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集中让企业给上定向班课的老师培训,培训完后举行等级考试,考试合格者再上定向班的课程进行职业指导与拓展训练,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职业教育,2006年5期.2[2]时晓莹:《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才智、2012年09期
第五篇:中职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中职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杨建兵
摘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对中职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走向,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下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必须由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转变,要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等。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原有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借助于企业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要为企业服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依托企业。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这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时代的召唤,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 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它有利于专业规划及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和共赢。
对校企合作,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现通过分析本市中职校校企结合方面的做法,为我们职教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二、当前中职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模式
1.“产学研”一体式
“产学研”一体式办学模式是依托企业的技术力量,由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出市场,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开展高、精、尖产品的加工制造,教师参与研发,学生参与加工。这一合作把工厂引入学校,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跟上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促进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学校的教育跟上企业主流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在这一合作办学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校中有企”的格局形成后,形成了“实习环境企业化,实习教学产品化”。“真刀真枪”的实习教学开阔了学生眼界,磨炼了学生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完成的作品和成果有了使用价值,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他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
2.企业“冠名班”式
(1)三年制“冠名班”
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学生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结果,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学生每学期进企业实训,毕业后双向选择在企业就业。同时学生可参与更高一级的等级考试和职业鉴定。这种模式是企业提出需求,培养自己的员工,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 2 育人、创收合一。这种模式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
(2)
一、二年制“冠名班”
学生在进入二、三年级后,企业来校进行宣讲,吸引学生报名,经面试后单独组班进行针对企业生产特点的专业训练,毕业后再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就业。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由于这种实习是有着就业方向的长时间实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产值,一般能得到企业的生活补贴或工作报酬。这种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的上岗适应期。
3.企业配合式
该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1)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与一批签约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协议,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带有就业意向性的顶岗实习。合作的目的是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参加中级工考核,对已获得中级工的学员则参加市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的预备高级工考核。
(2)奖学金模式
与学校有长期用人合作关系的企业在校内设立企业奖学金,把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引入学校,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按班级人数的比例,实行奖学金制度,由公司总经理亲自颁发,以资鼓励。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竞争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人格修养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校企互动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大开“绿灯”,对学校在寒暑假派教师深入签约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市场调研时给予支持和配合。学校同时为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员工入职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利用学校设施设备赞助企业举办职工技能比赛等。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使专业设置上更贴近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更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在职业道 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关于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考
校企合作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短期的多,长期合作的少。校企合作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需要的,但企业更注重效益,先要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所以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凭借着学校或者企业的热情、更不只是凭借上级组织的行政指令和安排;要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同时也要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社会监督保障机制和就业机制,确保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
为了能更好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例如:成立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各专业科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全过程实施领导、指导、协调、审核和监督。委员会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适宜对象,与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开展校企合作的不同项目、不同专业、不同模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适时组建相对应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并赋予该工作小组具体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权限,协调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形成校企合作项目既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又处于学校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的格局。特别是对于校企合作教学设计与开发、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校企合作期间学生管理、培训鉴定服务等关键过程和环节的审核与监督,在合作项目的商谈阶段,就应在校企合作教学设计与开发上介入,确保合作的开展符合人才需求的方向;在合作项目的实施阶段,应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学生管理、培训鉴定服务等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四、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可以是“订单式”培养,即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以是合作培养,如合作开办相关专业,建立联合培训中心,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 发和技术推广人员。以上两种方式都要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如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等;企业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实践课教学等。通过校企合作改变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还可以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共享办学效益;也可以共同开发产品。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学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职业教育集团就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通过集团化办学可以促进校企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也是上海市教委重点推进的一项改革措施。实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吸收若干个产品与学校专业基本对应的行业和企业参与集团化实现横向联系,引导职教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人才交流中心中介参与,把校企合作由双向推向多向,形成开放式的合作方式,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
总之,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加强校企合作,必须强化四个“共同”,实现三个“零距离”。四个“共同”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材,共同选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三个“零距离”是指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零距离。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改革,推动四个创新。一是课程改革创新;二是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三是制度建设创新;四是推动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只有这样,中职校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2] 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6,(12)[3] 段昌伟,倪红卫.加强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J].科技创业月刊, 2004,(15)[4] 张日恒.“校企合作”重在拓展“合”的内涵[J].科技经济市场, 2006,(10)[5] 张金爣, 卢佩霞.浅淡国内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J].职教论坛, 200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