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智并重,让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情智并重,让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摘要]学习古诗,既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想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智并重,让古诗词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智并重;语言能力;感悟;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1901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能启迪心智,而且能陶冶情操,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情智并重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激趣导入,启动情智
古诗词的创作时代与学生距离很远,其语言不易被学生理解,教师若能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如用音乐营造情感氛围、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以诗导诗等,都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赠汪伦》时,可用“汪伦邀李白”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枫桥夜泊》前,可播放歌曲《涛声依旧》,营造离愁思绪的心境;教学《示儿》时,可提出问题“这是陆游的绝笔,他在临终时有什么重要的事放心不下呢”……这样设计导入环节,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有话可说。
二、?b读感悟,萌发情智
“好诗不厌百回读” “七分诗三分吟”,这些都告诉我们读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范读,在整体把握诗词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或慷慨激越,或浅唱低吟,将诗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再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引发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分层次进行品读,促使学生的认知与感悟随着一次次有目的的诵读而层层深入,把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品读、讨论和启迪,做到吟诵与赏析有效结合,由情萌智;还可以开展各种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古诗素养,夯实文化底蕴。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体味诗词的韵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巧设情境,生成情智
古诗文的灵魂是情,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情智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例如,学习《小儿垂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边吟诵边表演“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场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以配乐渲染离别伤感的气氛;学习杜牧的《江南春》时,配以广阔迷离的江南春景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也可以介绍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感悟诗情。这样教学,情感相融便有了广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就会发自肺腑。
四、合作交流,展示情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理解诗意。对于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疑惑。对于学习所得,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随堂练笔、情境对话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例如,学习张继的《秋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替张继写家书;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对话。这样教学,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深化情感、启迪智慧,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展情智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解释:“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运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情智,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通过比照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古诗,针对教材巧妙地进行拓展,以诗学诗,以诗悟诗,既能使学生情智共生,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池上》时,可以拓展儿童诗《小儿垂钓》《所见》《牧童》等;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时,则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类比感受他身在田园、怡然自得的心情,也可以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赏析,了解辛弃疾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和壮志难酬的一面。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实施情智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先人的心境,开拓思维,启迪心智,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情智共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责编蓝祝丹)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1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重讲轻读,教完一篇课文,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性的示范朗读外,还须指导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四册《妈妈的爱》,先让学生看图感受妈妈对小朋友的爱,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生活中,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体会妈妈的爱。通过学生想象和教师情感的感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生发感激的情绪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注意形式要多样化。有的内容适合单独朗读,以便充分运用朗读的技巧,表情达意;有的则适宜齐读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有的需要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情趣,更直观地再现文中的艺术现象。为了烘托气氛,还可以恰当地配以音乐、图画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来表达情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别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训练
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局限于帮助和巩固理解的范围,要打破这个狭隘的,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为运用服务。比如教学“兴高采烈”一词,可以这样设计训练:
第一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步:按要求填写。
(1)在课文中,人们是在(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在时表现“兴高采烈”。(如喜事临门、立功受奖、取得好成绩、实现愿望„„)。
再如教学《丑小鸭》中“羡慕”一词时,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学生丑小鸭看见什么羡慕,平时你看见什么“羡慕”,最后用“羡慕”造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知道这个词可以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使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正确迅速地运用到语言表达上。
三、强化迁移训练
迁移训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模仿是转化中的台阶,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的第一句话“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重点是孔雀骄傲,而不是美丽。而理解“可是”一词是关键,为了使学生理解“可是”有表示转折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1、小明很爱学习,可是;
2、,可是。
如教学《丑小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动词”,“来到、看见、知道”,为了使学生以后运用这种句式,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小红来到——,看见——,知道夏天来了。
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作者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很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我选用删比法让学生把“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和书上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很快明白了书上运用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设计了两次迁移训练:
1、仿照范例把句子写具体。(1)田野里景色真美啊,美得。
(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
因此可以看到,迁移训练,具有及时、模仿性很强的特点,易于学生掌握运用。
四、把握训练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为促使学生的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转化,就必须把握一切训练时机。学生反复进行运用语言的针对性训练,把所学语言知识变成自身知识结构中,发展学生语言。
比如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4句时,我问“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要求学生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为小鸡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也用同样的句式说小鸭、小狗、小马画的画,多数同学能用这个句式回答。有时提问中出现了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在教学第四册《葡萄沟》的第一自然段,“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很多,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我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用“有„„有„„还有„„”说话。有同学说“我家电器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家花园里的花真多,有„„有„„还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句式。
再如教学“天昏地暗”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1)“天昏地暗”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天昏地暗”具体指什么?(3)除了旧北京刮大风时,还有什么情况下会“天昏地暗”?学生有的说:“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丽日,一会儿是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大雨下起来。”有的说:“有一次我病了,刚一迈步,就感到两眼发黑,天昏地暗。”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运用练习的机会很多,如:归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可要求学生用上某几个关键词语;回答问题,可要求学生用上某组关联词;描绘图意,可要求运用总分结构方式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教艺似浩瀚大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通力合作,不懈努力,达到完全拥有、熟练运用,不断发展的境地。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情智之旅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情智之旅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她生命之所在便是情感。笔者认为,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既需要有真挚的情,也需要有灵动的智。课堂上,有了情与智的参与,必能为学生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学生便可以恣意地驰骋于这片绚丽多彩的天空。
[关 键 词] 情感 智慧 恣意驰骋
[正 文]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故而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是语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选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而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情感就不算是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而如果没有智慧则培养不出能够创新的学生。所以,我们的课堂需要有情有智的教师。我们从事的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是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的教学。正如语文教育家周一贯先生所说:‚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那么,教师的情与智究竟该如何渗透语文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吧!
一、发挥教师的情感功能——以情传情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把自己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堂之上,并传导给学生。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渲染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
教师情感运用得巧妙,就会带动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感情,做个播火者——点燃许许多多的火堆,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最终让学生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的审美享受。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负荷‛着‚生动的感情力量‛。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调动学生的感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地发挥自身的情感功能,竭力地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焰。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当播放完部队出发的录像后,我便激情地导入:‚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为了争取时间,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齐说:大江保 卫战)(教师及时板书)。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搏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而此时,再看看学生,个个神情严肃,呼吸急促,好像也成了抗洪队伍中的一员。就这样,我把自己对文章产生的情感传达给孩子,让学生真切地走近文本,为学生理解文本语言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为他们领略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做好铺垫,最终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二、探索文本的情感底蕴——用情激情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结合话题认真地阅读,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积极地品评,走进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触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景和情感。在静思默想、切己体察的基础上学会沉潜到课文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语言蕴含着的情感,那么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备课时,我首先用心地读了此文,几遍读完,我发现从未到过海边的我却与海是那么地近,我似乎听到了海的心跳。那壮观、秀丽的意境,那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画面如现眼前,伸手可 触。怎样才能把文本蕴涵的情感传输给学生呢?于是,针对四季的不同特点,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去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大家还记得海伦〃凯勒吗?她用她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今天,让我们借助作者的笔来用‘心’感受一下烟台的海对我们深情地呼唤,看一看烟台的海给我们带来的激情的震撼,好吗?‛(生齐答:好)‚大家的回答声让我觉得海水就在我的血脉中奔流。那我们现在就来读一读这优美的文章,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动情。‛通过这么一激发,学生激情洋溢,纷纷投入朗读的热潮中……读毕,我问:‚你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我喜欢冬季烟台的海,我觉得她很壮观;我喜欢夏季烟台的海,我觉得她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我也喜欢夏季的……‛学生们畅所欲言,游弋于优美的文字当中,显而易见,他们已经透过文本的语言入情入境了。
就这样,我以‚文本之情‛为纽带,去唤起学生亲近文本、接触言语的意识。让文本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在课上形成了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的情感场。
三、诱发学生的情智共生——恣意驰骋
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以设想,我们的教育过程如果失去了情感与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令人生畏。儿童时期是情感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培育;用明辩善思的智慧去激活、去点化。由此看来,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情与智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情能生智,同样,智也能生情。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是一个让情感与智慧伴随着创造的,如春草一般恣意生长的‚牧场‛。要想驰骋于这片辽阔的‚牧场‛,既需要教师的情,也需要教师的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而学生的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这就要靠我们教师来传导,来激发,来引领。就这样,在每一次情感之旅中,学生的情感开始丰厚了。课堂上,有了情感的积淀,学生们必能大胆质疑,思维活跃,小脑袋里就经常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是荒谬可笑、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了就是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就会不时激荡起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让思维能力得到飞速的发展。
近十年的教学,一路走来,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呼唤充满活力、充满情智的课堂。课堂上有了情与智的参与,学生的思绪便可恣意驰骋,收获学习语文的乐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置身于母语的土壤中,在宁静、祥和的情感世界里进行一场漫长的情智之旅吧!(2008.8.30)5
第四篇: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摘要:教师应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乐意与人交谈,注意倾听对方的语言,重视幼儿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语言能力,利用游戏发展幼儿语言能力,通过讲故事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加强日常言语交往中得指导等等。给他们创造广阔的空间去大胆的表达表现自己的想法,从中获得需要的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从而使语言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关键字:语言
语言能力
教师
家庭教育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的发展要从幼儿开始,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注重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学前期是儿童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让幼儿从生活中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为此,教师应积极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生活情景,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乐意与人交谈,注意倾听对方的语言,重视幼儿交际能力培养。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该如何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呢?我有以下见解:
一、在幼儿园教育中
幼儿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里与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度过,因此幼儿园对幼儿的语言发展的影响重大。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注意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使幼儿有什么说什么,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语言能力
图书是幼儿最主要的阅读材料,每个幼儿园都有图书角,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图书角的作用,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形象突出、内容有趣、画面清晰的图书,让幼儿自由的选择图书,自主的阅读、探索,可以让幼儿边看边尝试着讲述,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而且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图书要及时的更新,做到资源丰富,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把自己家中得图书带到学校来给小朋友们介绍和分享,这样可以做到幼儿每天都有新书去看,有新知识去探索,大大提高幼儿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2、利用游戏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我们也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多设计一些语言活动,如进行“猜猜乐” 活动,教师先让一名幼儿上前背对出示的图片,通过其他小朋友的提示来猜出来图片上是什么,这个简单易行的游戏,不仅让幼儿觉得充满挑战和刺激,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就是幼儿喜欢的“过家家”,教师在活动室摆放一些物品,让一部分幼儿卖东西,一部分幼儿买东西,在买卖过程中,幼儿自由进行交流,如询问价格,讨价还价等,这个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能力,也发展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如“谁来做我的录音机?”让幼儿简单地复述老师所讲的内容,模仿老师的语言、声调、速度等,以此引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在游戏中纠正幼儿的发音。还有很多很多可行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已有经验水平进行设计和组织。
3、通过讲故事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讲故事对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十分重要,首先通过讲故事可以训练幼儿的正确发音,这要求教师讲故事时要用普通话,禁用方言,要以清晰、准确、规范的发音,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次通过讲故事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讲故事时所设计到的词汇,要浅近、准确,尽可能地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自己来理解词义。同时边讲故事边启发幼儿填充部分关键词,如:“树林中窜出一只(凶猛)的狮子,三只小白兔(飞快)地跑去,大老虎(愤怒)的离去、、、、、、,教师应用亲切的语气,把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借助故事中所描述的情境,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模仿、练习的机会,如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声响等。讲完故事后,可让幼儿复述故事,以培养幼儿的 概括力。当幼儿达到一定水平,可让幼儿自己讲故事,教师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让幼儿大胆表演,做到敢说敢讲。
4、加强日常言语交往中得指导
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对幼儿实际的言语交往能力给于指导,把语言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细心的观察,不断的挖掘,耐心的指导,培养幼儿的自信,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将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倾注在口语表达上,为幼儿获得更好的语言发展。
5、通过与人交往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事件、人物的限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与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将视觉、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为幼儿想说、爱说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幼儿说的兴趣,满足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间向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自由交谈,如:“昨天看了什么动画片?”“昨天下午回家有没有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等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活动需要让幼儿讨论一些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通过在幼儿交谈中,幼儿的语言得到了锻炼,在原有水平上有了提高。
二、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温暖的、最重要的、最安全的、最自由的、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水平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在家里应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以身作则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在家庭中,家长应以身作则,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乐于讲普通话。围绕在孩子身边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讲,并时时要求他使用普通话,从小培养孩子说普通话的兴趣。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双休日,家长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充分利用周围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在玩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其他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等进行交流,有时也让幼儿与小动物、植物讲话。这样,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孩子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回流露出想说的欲望。这样就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孩子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强,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语言发展是很好的。特别是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等。家 长也可以选择带配乐的优美儿童诗。时间长了幼儿自然会跟着读。同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接受语言。
总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是需要我们正确去引导幼儿学习,引导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语言活动,又要把握好每位幼儿的实际情况,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的进行培养和训练,给他们创造广阔的空间去大胆的表达表现自己的想法,从中获得需要的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的语言教育既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能指导幼儿的生活。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幼儿的语言素质教育》,《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
第五篇:浅谈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浅谈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内容提要:
人的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等无一不与语言能力相关,可以说,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听障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语文教学是实施这一目标的主要阵地。笔者从“注重发音技能和语言器官的训练,尽量补偿听力缺陷;养成言语习惯,发展听障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重视课外阅读,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听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间断地习作,进一步提高听障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提高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的点滴感悟,呈现了一种生活化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听障学生 语言能力 提高 生活 活动
语言有两大功能:一是思维的工具,二是交际的工具。聋人要在主流社会中生存,并且能够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就必须学习并掌握主流社会的思维方式、交际工具。从这一点来看,听障教育的根本是语言教育,没有语言教育,听障教育的一切目的都难以实现。因此,面对我们的学生——听障儿童,无论其聋的程度如何,都应该运用一切手段,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一、注重发音技能和语言器官的训练,尽量补偿听力缺陷
对我地区的大部分听障儿童来说,失听之后,没有很好的补偿措施,也没有专业的语训康复机构,在七八岁,甚至更大才进入聋哑学校,此时,他们的发音器官已经僵硬退化,对语言的理解几乎为零,笔者认为就此情况,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对听障学生发音器官和呼吸器官的训练,促进他们语基技能的发展,使其能够正确、大胆、自觉的去发音。为此,笔者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都进行相应的常规训练,如,唇操、唇齿操、舌操、拟声„„促进学生发音器官的灵活性;吹气球、闻花香、打哈欠„„增加肺活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协调性;吊单韵母、发复韵母、交替练习清浊音„„提高学生的发音技能;看口型发音或写话,促进学生看话能力的提高。这些常规训练不只是在低年级进行,而是贯穿于整个听障教育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二、养成言语习惯,发展听障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语言能力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在一定情景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要形成和发展并进一步提高听障学生的语 1 言能力,是需要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实践中完成的,即语言经验来源于生活。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毫无疑问,生活便是养成听障学生言语习惯,促进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源头和广阔天地。于是,笔者形成了生活化的教学风格。
1、体验生活,给听障学生必要的语言刺激,激发他们言语的欲望。孔子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只有积极的参与,才有可能吸取精华,获得滋补。我校听障学生绝大部分寄宿,生活面较窄,生活体验、语言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要设法给他们创造各种体验生活的机会。
(1)创设语言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名人名句,在板报上抄写妙语佳句,在“学习园地”展示学生作业中比较好的组词、造句、作文,在常见物品上随进度张贴词句,如针对刚入学的听障学生,可在教室的电视机上贴上“电视机”一词,适时的教学生朗读并打手语,使他们形成概念,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随后可出现一些句子,如“这是电视机。”“我们的电视机是银灰色的。”“我喜欢看电视。”“昨天晚上,我们收看了电视直播的乒乓球赛。”„„使听障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语言的存在,并且适时指导朗读,促使他们产生说话的欲望,建立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信心。
(2)丰富日常生活。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听障学生的生活面。如,每天的兴趣活动,每周一次去超市购物,每月一次去郊游„„老师须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并随时引导他们观察、认识周围的一切,告诉他们如何用语言表达所接触的事物,如针对刚入学的学生,告诉他们事物的名称、特点、功能等,出现词卡和手语,随后则根据实际情况出现短句、句群„„呈现后要求学生跟读,进而朗读,这也就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过程,可促使听障学生形成恰当的语感和运用语言思维并表达的习惯。
2、创设情景,给听障学生提供理解语言的机会,发展他们运用语言的技能。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观察不细致,对语言的感知和记忆能力不高。所以在生活体验中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零星的片段,对与老师的交谈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于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活的片段,语言的情景进行逼真的再现,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全面把握,准确运用语言表达,并把口语表达记录下来,促使其书面语能力逐步发展。
(1)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老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运用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把生活的片段保留下来,必要的时候在课堂中再现。如针对刚入学的听障学生,他们见男人就说是爸爸,见女人就说是妈妈,这时就拿出班上学 2 生各自父母的照片,配合词卡下意识的去训练,使学生不仅会读、会认、会写“爸爸”“妈妈”两个词,而且意会词的具体含义,形成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又如,录下课间的操场、大扫除时的教室、星期天的公园等场面,在学习“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听障学生口语表述,并在各自的小黑板上书写自己表述的内容,老师及时指导,促使学生进行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训练,提高语言能力。(注:在指导时运用手势汉语,这样有利于听障学生形成主流社会语言思维的方式,不能让聋人手语影响正常的汉语语序。)
(2)积极发挥听障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生活的情景是适于表演的,听障学生的视觉优势使得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只要教师导演得法,他们就可以把生活搬上讲台,也可以把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
课堂活动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或引导学生对表演的情景进行叙述,如在学习“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时,事先指导某位同学表演整理床铺的过程,寄读生都有整理床铺的经验,表演只是有重点的把生活重现。表演结束,引导学生准确地叙述这一过程,并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老师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表演更多的生活片段,并写出来。或针对一段话指导听障学生进行表演,如学完了《老山羊请客》、《小猴子下山》、《蒋小芸洗手帕》、《群鸟学艺》„„课文后,把课文排练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感悟。无论剧本是实际生活还是课文,都要重视直观的视觉感受与语言文字表达的密切关系,使他们能够在表演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方法,形成并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3、实践活动,给听障学生运用语言的天地,养成他们言语的习惯。“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语言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巩固。我校学生大多数住校,日常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基本都使用聋人手语,与老师的交往则意味着聋健交往。只有老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利用各种机会,实施语言训练,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怎样说,怎样写,怎样用,才能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
(1)利用日常对话,“习得”语言。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交往让儿童学会语言。儿童学习语言是功能在先,技能在后的。对于对有声语言的认知几乎为零的听障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过程与幼儿相仿,笔者以为针对听障学生的语言训练,应该在师生日常对话中抓住时机,下意识的、自然的、甚至是“拾遗”式的让学生逐渐理解有声语言的表达顺序和方式,启发其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意识,才能让听障学生在极少的聋健交往机会中获得语感,“习得”与主流社会正常沟通交流的语言经验。
很多常用的句子在教科书上并未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具体语境,多次呈 3 现,听障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运用的。如“明天谁值日?”“今天中午吃的哨子面。”“谁拿走了我的教参书?”“昨天晚上看的什么电视节目?”“我昨天晚上看了NBA篮球赛,我最喜欢科比。”„„这些日常对话都可以先用聋人手语联系具体情景和动作来演示,学生理解以后,再按主流社会的语序配合口语打出汉语手势语给他们看。经常这样做,听障学生不断得到语言刺激、强化,自然“习得”语言经验。
(2)随时书面交流,“学得”语言。
聋健沟通交流是聋人适应主流社会的具体行为,聋健交际中运用最多的方式是笔谈。笔谈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无疑是听障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为班里的每位学生准备了小黑板和对话本。
课堂上,合理运用小黑板进行书面语表达和笔谈训练。例如每课的组词及句子练习,口语或手语表达后,请学生写在小黑板上,便于老师检查纠错,促使学生正确运用书面语。在对话教学中,小黑板的作用尤为重要,口语表述后,师生进行笔谈训练,学生把对话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老师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增加了语言训练的容量。
对话本请学生随身携带,便于随时个别交流。鼓励学生与各位老师、保育员进行笔谈。这其实是很好的语言实践形式。一段时间下来,请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读一读,联系曾有的具体情景,学生会在实际操作中领会笔谈的技巧,提高聋健交流的能力。
笔谈是语文教学的延伸,是对语言能力的巩固,也应成为听障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笔谈中,教师们应该互相协调,根据学生的已有语言基础选择恰当的谈话内容,使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
三、重视课外阅读,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听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合适、正确的阅读,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掌握丰富的词汇和规范的语言。
1、指导听障学生阅读,进一步提高他们理解语言的能力。
听障学生要完全读懂课外书并不容易,如果不进行指导,久而久之,便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我每周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陪学生读书。基本上都是挑选相同的书给每人借一本,这样师生共读一本书,鼓励学生提问,为他们解释书上的语句,帮助他们读懂书中的文字。还常常利用班会时间,选定某一主题,组织小小故事会,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有声语言、手势汉语、手语、表演等)讲讲读过的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要用去老师不少的时间,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必须持之以恒,就如老子言:“慎终如始,则 4 无败事。”
2、引导听障学生积累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方法的引导至关重要。课外阅读中,适时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帮助他们进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素材,学习更规范的书面语。因此,无论是摘抄还是体会,坚持写读书笔记都是课外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不间断地习作,进一步提高听障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要真正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表达能力,写作练习是极其重要的。从二年级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开始是结合学生生活指导他们写一个词、一句话(这阶段进行了一年多),接着发展到写两到三句话,然后是一段有主要内容的话,进而写几段有主要意思,语句通顺的话。一开始,听障学生写的颠三倒四,很难看懂,只要坚持面批,慢慢就会理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渐渐提高。因此,为了听障学生真正掌握主流社会的语言,小练笔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必须得当面给学生批改的,无论批改有多么艰难,也不能懈怠。
总之,人的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等无一不与语言能力相关,可以说,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听障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语文教学是实施这一目标的主要阵地,其它各科教学也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以便真正达到提高听障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