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的结合
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的结合
摘 要: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生活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概念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是目前保障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本文以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相结合的教学对策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生活现象;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
日常生活中会涉及很多物理知识概念,而其中力学概念占据很大比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力学概念,这样才能够奠定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如此才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铺平道路,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一、力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
高中物理力学与生活关系不可分割,力学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实践性更强,而物理概念也更加抽象。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生活实践,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高中物理中的力学概念更急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提升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力学中的“万有引力”概念,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苹果下落,搬运物体难度很大,但是利用一些工具,比如铁锹等,运输就会省力等现象,与力学概念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具体。
二、如何将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相结合1.主动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力学概念进行联系
因为高中物理学中的一些概念都比较不易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困难,进而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会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所以想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物理知识,应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主观性,这样就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加深物理概念理解,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与物理概念相关的现象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将原本概念的理解难度降低,进而学生能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知识。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摩擦的概念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茫然,感觉这个概念很难理解透,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个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进而让学生按照概念和这个实际现象联系,进而对比着学习摩擦的概念,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并且对这些摩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如汽车在进行刹车制动时就会发生摩擦现象,这时候不同的汽车之间所产生的摩擦现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对多种汽车的刹车制动进行观察之后,就会发现,汽车的质量不同以及速度不同都会影响汽车刹车之后的滑行路程,这就是因为产生摩擦力的原因,如图一,这样学生在对摩擦力的这一现象观察之后,就能够对摩擦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图一是一辆向左行驶的汽车刹车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现象,汽车在刹车时,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车轮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也随之变大,进而产生的摩擦压力就会变大,原本由正常行驶中的滚动摩擦变成了滑动摩擦,实现刹车的目标。对这个刹车过程中的受力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A点上,会受到一个方向向上的摩擦力,在车轮与地面的连接点B会受到一个方向向右的摩擦力,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作用,将车停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汽车的速度越大,刹车之后所滑行的距离越长,汽车质量越大,所具有的惯性也越大的原因。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现象更好的理解力学摩擦的理论,知道物体产生的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系。这些生活现象的引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更好的理解物理现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物理的习惯,进而能够主动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进而更好的理解学习物理知识。
2.改进学习方法,重视扩展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有良好的学习动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更高效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要素。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时,教师按照平常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和不解,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将万有引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万有引力现象,进而更好的理解万有引力知识和概念,通过与实?H生活联系之后,学生能够降低对力学知识学习的压力,进而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将力学知识学习的更好,能够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解决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力学知识,进而能够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将自己所学习到的力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再如,学生在理解重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重力的概念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且可以适当的开展研究,找到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是不同的原因,物理所受到的重力与万有引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扩展性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学生能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能够根据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重力的实验,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更好的理解力学知识。
3.重视对所学物理概念的总结归纳
学生在借助生活现象学习力学概念后,要将自己看到的生活力学现象和测量结果进行归类、总结,然后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权威概念进行对比,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概念的总结中,要主动锻炼自身的概括能力,能够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概念,解释其中的关键词。如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这些受力现象的受力方向基本一致,一般为竖直向下,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受力大小及物体质量、距离地球的高度等,针对这些受力现象可以用“重力”来进行概括。
三、结语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的教学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分析了生活现象与高中物理力学概念的联系,第二部分阐述了具体的实施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的高中物理教育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毕亮.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的商榷[J].教学与管理.2017(10).[2]王洁琳.浅谈如何快速、高效适应高中物理学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3]王怡宁.浅谈高中物理中的电磁偏转问题[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
第二篇: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物理概念来源于物理实践、物理事实,它是由实践得来的感性认识而上升成的理论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用来指导实践,并予以检验和深化。若学生只知道物理事实,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说学到了物理知识;若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谈不上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掌握;若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难以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活动,更不能正确地应用定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 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比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是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则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这种很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反而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二 帮助学生深化物理概念
学生掌握了物理概念后,在用它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将会更深刻,内容也会更丰富,且易于巩固。例如,在学习“额定功率”这个概念时,汽车额定功率P=FV,表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汽车速度成反比,即牵引力增大时,速度反而减小。教师举例加以说明:重载汽车上坡时,为什么要换挡减速?答案是:因为汽车功率的一定,上坡时需要比平地上更大的牵引力,只有换挡减速,才能满足功率一定。由于学生对汽车上坡减挡有实际体验,所以一说就懂,易于接受,从而使学生对额定功率等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与作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物理知识不在抽象、难懂。
三 物理概念与物理公式的关系
物理公式可以把物理概念很简单地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工具,所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公式轻概念的倾向,如不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以及公式和概念的依存关系,就很难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含义,对所学物理概念也就难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摆正关系,重视概念,正确理解公式间存在的前提,公式中每个量的物理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物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 正确理解概念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概念不清,对于“教”和“学”都是很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中选用一些经典例题,让学生亲自“品尝”概念不清的“苦果”,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展开讨论,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综上所述,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规律和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1)
1.力的作用、分类及图示
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特点有一下三点:①成对出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和引起形变;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类:①按力的性质分类;②按力的效果分类。
⑶力的图示:画图的几个关键点①作用点,即物体的受力点;②力的方向,在线的末端用箭头标出;③选定标度,并按大小结合标度分段。
2.重力
⑴产生:①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但不等于万有引力)。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在重心。
⑵大小: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点g不同。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⑶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或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质量的分布有关。③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定。④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⑴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②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有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弹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弹力存在,通过分析物体的合力和运动状态判断。
⑵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X-是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4.摩擦力
⑴静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且相对静止时产生。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③除最大静摩擦力外,静摩擦力没有一定的计算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按力的平衡或F=ma方法求。
判断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即如无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⑵滑动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对运动时产生。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②大小f=μFN。(F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既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5.力的合成与分解
⑴合成与分解:①合力与分力的效果相同,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替代。①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任何矢量的合成都适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也可用正交分解法。③两固定力只能合成一个合力,一个力可分解成无数对分力,但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⑵合力与分力关系:①两分力与合力F1 +F2 ≥F≥F1 -F2,但合力不一定大于某一分力。②对于三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它们同向时为最大合力,但最小合力则要考虑其中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关系,例如3N、4N、5N三个力,其最大合力F=3+4+5=12N,但最小合力不是等于三者之差,而是等于0。
6.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⑴物体所处状态:①此时物体所受合力=0。②物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⑵两平衡力与作用反作用力:①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其效果可互相抵消,它们不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②作用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不同的物体上,其效果不能互相抵消(其效果要结合各个物体的其他受力情况分析),但必是同一性质的力。
7.物体的受力分析
⑴确定研究对象:①隔离法:研究对象只选一个物体。②整体法: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③应用整体法一般要求这几个物体的运动加速度相同,包括系统中各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当加速度不同时,也可应用)。
⑵作力的示意图(力图):
①选择对象。②按顺序画:一般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画受力图,应用整体法时系统中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内力)不要画。③注意摩擦力:是否存在,方向如何。④注意效果力:它是由其他的“性质力”如弹力、重力等提供的,不要把这些“效果力”再重复作为一个单独的力参与受力分析。⑤作图准确。
第四篇:秘书现象与秘书概念
一、秘书现象和秘书现象的社会定位秘书和秘书工作,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秘书学的研究,不应从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秘书职务开始,而应当从为什么会出现“秘书”这一本原开始。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从五千多年前用兽骨占卜问神,到商朝甲骨卜问后刻写卜辞,体现了人在为权力服务中总结文字经验和发挥文字作用的本领,以文字为工具的社会服务随之寻偶。向当事人释解占卜凶吉,记录生产技术,记载个人秘密,提出某种建议,充当传递信使等秘书现象不断出现。这些现象的抽象,就是孕育“秘书”含义的本原。秘书现象的应用价值,首先被氏族公社末期的贵族统治者所认识。他们对秘书现象进行了政治性和归属性的改造。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围核机制”被模拟和扩散。表现为“核”的模拟和“围”的扩散。这样,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图景。在社会前进的脚步中,以“围核机制”为特征的秘书现象不断地以一定的存在形态被凝固在社会各个系统、各个环节的枢纽之中。凝固点上的人就成为秘书现象的人格化身,成为“秘书人”。他们被称之为“秘书”或类似的称谓,实现了秘书现象的社会定位。这就充分说明,“秘书”是由秘书现象分离和衍变而派生出来的,它是一种符合社会管理发展需要的分工。由于社会各个系统、各个环节的枢纽是个庞大的网络,因此在网络中无数点上定位的“秘书”,存在着社会属性、“凝固”形态和活动方式多元化的特征。事实正是这样,当今世界“秘书”的定位有官方的、民间的;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专业的;集团的、个人的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秘书现象,秘书现象孕育和分娩了秘书人,秘书人承担了秘书现象的兼容升华和围核指向,满足了社会定位的需要;同时,社会对秘书现象及其“围核机制”的功能性选择,还在不断发展和扩新,呼唤出现新的“秘书”定位。这就是秘书现象和秘书定位历史发展的模型。这模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秘书史,就是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秘书现象动态发展中记载的。
二、从秘书现象看秘书概念对秘书现象产生和演化,以及秘书职司起源和变迁的粗略勾勒,有可能为我们解释秘书概念找到了一把钥匙。首先,秘书现象产生--发展--分离--再发展--再分离的演进规律,表明了它既有广义的扩展性,又有狭义的规定性。其次,秘书现象分离后的社会定位的围核化,社会定位历史发展的多元化,表明“秘书”在人格化意义上既有绝对确定性和连续性,又有相对确定性和间断性。这些,都给我们提示了秘书概念在职业化或人格意义上的外延的多维。迄今为止,我们之所以未能对“秘书”定义达成共识,正是反映了对这一概念丰富内涵和多维外延把握的偏颇。人们从各自对秘书标准概念的想定出发,从各自对秘书实践的体验出发,从各自不同侧面的理解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现在,我们分析了秘书现象演进规律及其社会定位所各自表现的两重性,就容易把握“秘书”这一概念了。尽管在人类认识视野中,“秘书”可能属于使用模糊集合来表述的一种概念,然而秘书现象的两重性,揭示了“秘书”这一概念,包含着本原概念和与本原概念直接相关的人文概念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复合体。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一元性的简称,是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真谛”。正如“翻译”一词,既指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也指从事此项工作的专职人员。这是两个互为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综合上述,笔者认为所谓“秘书”,从本原意义说,是人类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即秘书现象在社会的反映。这属于秘书学研究的课题。从现实生活对“秘书”的人文理解上,可以表述为:秘书是在社会确定的对应从属范围内,为特定负责对象主导性事务的权力和责任,进行以日常协理为主的知识性服务的一类职司人员。
三、对秘书概念若干问题的正确把握推敲秘书概念,不是导向学究式的思辨,而是为了反映本质,指导实践。所以,需要对秘书含义有个正确的把握。众所周知,概念是人们对事物及其特有属性认识的反映。作为完整含义上的秘书人,应当由主体条件、作用对象的客体条件及作用指向实质内容三部分构成。第一,主体条件。就是秘书资格,他必须是秘书现象的能力人。第二,作用对象的客体条件。主体条件还不是秘书概念的主要成份,因为不具备条件者固然不能妄任秘书,具备条件者也不能都当秘书。第三,作用指向的实质内容。笔者在表述中把秘书服务对象的“主导性事务的权力和责任”作为秘书作用指向的实质内容,这是基于时代进步对秘书概念认识深化而提出来的。秘书工作“三服务”,核心是秘书对领导的服务。对秘书作用指向实质内容的误解之一是把秘书为领导服务,扭曲成对领导的人身依附和人身服务,导入了误区。外界常把秘书视为领导的侍从,而秘书圈内个别人也把围着领导转、伺候好领导作为指向的主要内容。这就歪曲了秘书的社会属性。对秘书作用指向实质内容的误解之二是把秘书为领导服务只理解为权力运行意义上的“领导工作”服务。于是引出秘书能否参与领导决策、如何补偿管理等讨论,总之注意力比较集中于如何为“权力运行”优化服务的范畴。这种认识,当然应予肯定。但值得指出的是,秘书除为领导权力运行服务外,还应重视为他的责任服务。领导工作,包括权力和责任、权利和义务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秘书为领导权力运行服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特征。但领导的责任和义务,则在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规范。写上秘书为领导的权力和责任服务这句话,实际上就点出了秘书的社会本质属性。它表示了秘书作用指向服务对象和服务实质内容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在努力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今天,指出这一点,不仅对以党政军系统为主体的秘书队伍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各种成分的秘书人员也同样有指导意义。因为它体现了秘书为领导服务和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秘书对领导负责和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这有利于清除权本位、官本位的封建残余意识、推进民主建设;有利于增强秘书对领导履行责任和义务方面的自觉性;有利于反腐纠风、勤政倡廉。来源:中国考试学习网
第五篇:浅析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难点与多样化策略
浅析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难点与多样化策略
力学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理教学的难点,也是最关键的知识点,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力学知识的研究,需要对高中物理力学教学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将物理力学与各种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目的。
一、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难点
1.高中物理力学较为抽象
物理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不仅物质的相互作用较为抽象,连
物理力学也是较为抽象的,在高中物理力学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力学计算无法进行分析,而大多数高中物理力学的公式都是由传统力学的公式简化出来的,这样使学生更难理解物理力学公式。
2.理论知识大于实践活动
一直以来,我国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理论知识上,这是由于学生基础力学知识不足,无法解决力学的相关问题,因此,教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然而高中物理力学是需要结合实践活动的,这样能让学生将实践活动内容与力学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最大化提高学生对物理力学知识的理解。
二、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多样化策略
1.课堂教学与实验活动相结合
教师在开展物理力学教学活动前,就应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需要实验的学科,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让学生探索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理解物体现象的发生,而物理力学则是让学生透过物体运动规律,对物理学本身加深理解。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入大量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知道物理的理论知识是能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
2.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开展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活动,更要拓展课外教学,利用学校实验室拓展课外物理教学活动,如组织力学兴趣小组、开展力学实验活动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探索物理力学的意义。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对抽象的力学公式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并且对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许多。
3.学习使命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无论教师为学生创建了多么好的学习环境,或是为学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使命仍旧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懂得学习力学的意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校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难点之一,然而只要教师能够将力学知识与各种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为教学目标,就能够在提升物理力学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