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象棋游戏化课堂引入的探索
国际象棋游戏化课堂引入的探索
南京市南湖三小 袁 哲
内容摘要: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到:“国际象棋——循序渐进、逻辑思维的最好学校”。国际象棋又是当今世界十分盛行的一项竞技娱乐活动,小学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国际象棋教学活动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需要”的教育理念,开展了国际象棋的游戏化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的心理,开发幼儿的认识及判断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教会他们大胆而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国际象棋 游戏化 探索
一、小学国际象棋教学活动现状
著名棋手、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也将国际象棋形象比喻为“启智魔杖”。革命导师列宁曾将国际象棋形象地比作为“智慧的体操”。久远的历史和无数的事实证明,国际象棋不仅具有竞技性,且兼有艺术性和科学性。我们学校在前几年就定下了走综合实践特色的道路,开始尝试国际象棋活动,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一套小学国际象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并制定了自己的校本教材。然而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国际象棋学习过程很枯燥,很乏味,特别是国际象棋中的一些基本的布局,一些类如堵塞、拦截、腾挪等基本战术的教学,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是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一味的传输国际象棋的基础知识而造成的。而课堂的引入,这一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又常常被教师所忽略。
众所周知学龄阶段的学生天生好动,善于观察,模仿,思维具体形象,但是注意力不稳定,持久力差等特点,如何才能将枯燥、抽象、深奥难懂的国际象棋知识转化为生动、浅显、幼儿喜欢的内容呢?游戏化的引入无疑是最佳的方式。
二、课堂引入游戏化的意义与作用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其教育过程是:兴趣——游戏——引导——激励。游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游戏,究其本质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在于能激发幼儿主体的内在动机,促使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因此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自主、自发的活动,有内部的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愉快活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使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揭示了儿童游戏在与儿童的内部需要和自发活动这一游戏本质。
自然而然,教学游戏化就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展而提出的,是为了让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承受正规教育带来的强烈压力,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在这类活动中也有游戏般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就能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在轻松中达到一定的预定教学目标。因此游戏化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孩子主动学习过程(不是控制下),是一种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好玩而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
正因为游戏对幼儿的身心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教学游戏化”有着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与价值,它是教师根据教育要求、新《纲要》教育理念有目的、有计划地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生动活泼的一种组织形式,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三、国际象棋课堂教学引入游戏化的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引入
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它具有趣味性、具体性、虚构性、社会性的特点,根据我校国际象棋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我在教学引入中,精心地改编和创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国际象棋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教低年级认识摆棋子时,我就设计了:两个国家建立起来,先在四个角上建立了城堡,王在中间,王后陪在身边,可是他们很寂寞于是有了象和马,不久要打战了,于是他们招兵买马,在前方有8个兵,然后让学生上台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条游戏的主轴线,学生在动静交替的角色扮演游戏氛围中快乐的进入了学习的情绪,同时也巩固了其他棋子的认识。
例如我在教学“包围”的时候,“包围”的定义:把对方的某个子赶到不利的位置,使他失去活动能力,发挥不了子力的效率,然后进行围歼,把它捉死。这样对学生进行口述,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对概念很茫然。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网捉鱼”,和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学生理解“包围”的意义,并且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二)切实遵循教学游戏的基本原则 1.游戏引入的规则性。
开展游戏的引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而学生意志的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自律性低、自制力差,这是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之一。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国际象棋的时候,可以由那首朗朗上口的语言游戏儿歌《三字歌》来进行引入:------摸了子,就走子;子离手,不后悔;赢了棋,不骄傲;输了棋,不灰心;遇强手,莫害怕;遇弱手,不大意;小朋友,有志气;好棋风,从小立;学做人,学棋艺;为祖国,立大业。让学生理解了学下国际象棋的要求与规则,从而树立良好的棋风和棋艺。
2、游戏引入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国际象棋教学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学习象的走法与吃子,重点要掌握不受其他棋子的影响练习斜走斜吃的技能。我是这样做的:把整个棋盘设计成果园,小象和妈妈一起到果园里去摘果子。一开始,小象跟着妈妈摘苹果,妈妈走到哪里,小象跟到哪里把苹果摘下来,然后稍加难度,在棋盘上设置障碍物(青苹果),要求小象把已长熟的红苹果摘下来,最后通过两个小象比赛摘苹果结束游戏。整个游戏氛围很活跃,学生的学习也很主动、积极,达到了游戏教学引入的目的性,在此之后在归纳出象的走法和吃法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
3、游戏引入的注意点
游戏引入的注意点体现在教师对游戏难度的把握上,各个学生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影响,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智力的发展水平都有差异,在学习国际象棋时,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思维灵敏,反应较快,有的思维慢一些,反应不够灵活,因此在设计游戏教学引入时,要注意游戏的启发性,既要注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量力而行,又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另外,游戏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可以说要点到为止,千万不要让学生玩“疯”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不升反降,得不偿失。还有,幼儿的思维有快慢之分,特别是对那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幼儿,在游戏中可以适当给他们以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幼儿,则要设计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游戏,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真正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
将游戏放在教学的引入阶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林 峰 《启智魔杖——国际象棋进课堂》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彭 英 《幼儿园国际象棋教学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篇: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
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象棋是科学文化艺术竞技融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革命导师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象棋是智慧的体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认为:“不下棋就不可能充分增强智能和记忆力”。国际象棋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增强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有意注意的能力,加强分析能力和记忆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它着法多变,趣味性强,对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尤有特别好的效果,能增进友谊,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沉着,机智灵活等优秀意志品质,是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的良好教具,在学校开设的国际象棋教学,就象给孩子找到了一把启智的魔杖。
孩子们天性爱玩。爱玩就喜欢做游戏,而下象棋恰恰是“聪明人的游戏”。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特别喜欢下国际象棋。从事幼儿教育的专家鲁纪做过一项测试,把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三种棋子同时摆在幼儿面前,幼儿最先拿起的是国际象棋,这是因为国际象棋棋子形象生动,立体感强,就跟孩子的玩具一样,特别能抓住孩子们的目光,除了国际象棋的外观吸引幼儿外,更具有益智教育和交流的功能。下棋能使顽皮的孩子逐渐安静下来,使不太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使聪明的孩子更聪明。通过近一个多月的观察,幼儿对新鲜事物“国际象棋”表现为较好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已失去原有的新鲜感,因此如何让幼儿保持对国际象棋的那份兴趣,让我们的孩子变得的更聪明,是我们值得探索和探究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游戏是幼儿年龄阶段永恒的“主题”,游戏是有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孩子喜欢游戏的形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提出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
二、研究目标
1、根据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的实践情况,初步探索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园国际象棋教育的有效途径。
2、通过国际象棋教育帮助幼儿学习掌握这一人类古老的智慧游戏,锻炼提高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游戏化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幼儿潜力,促进其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使幼儿通过学棋而获得最大的益处。
三、研究方法
观察记录法
调查法
教育实验法
经验总结法
文献法
四、操作原则
1、激励性原则:幼儿年龄小,遇到困难容易或时间长就容易放弃,而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翘大拇指的动作,和一朵小红花都能激励幼儿,让他们拥有自信,体验成功。
2、游戏化原则:就国际象棋的构成特点和弈法规则本身而言,虽然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但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使幼儿感到单调乏味,缺乏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而游戏化将教育和游戏结合,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不断引发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其他的发展效益。
3、循序渐进原则:幼儿刚接触国际象棋,有着好奇心和兴趣,但在实际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应急于求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使幼儿的每一步都有进步。
五、研究策略
1、布置一定的国际象棋环境,将国际象棋的基本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2、进行简单的设计,将国际象棋的棋盘、棋子及棋子的走法、规则和基本技能变成幼儿游戏的内容、方法、环境、材料等游戏要素,成为游戏的有机组成成分。
3、利用国际象棋的棋具和某些方法直接设计成某个简单的游戏。
4、收集和自编一些儿歌,帮助幼儿记忆。
六、研究步骤
上半年
第一阶段 措施:
1、观察了解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兴趣、教师教授国际象棋的方法和效果。
2、发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看法和建议。
3、制定研究的课题、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并做好课程安排。
第二阶段 措施:
1、设计可行的教学游戏并实施。由于教学的不同需要、游戏方式的丰富多样,国际象棋的游戏化教育可在不同程度上与游戏相结合。
2、教师做好观察记录,作实践反思,加深提高对游戏化教育的认识,不断修改、完善教学游戏。
第三阶段 措施:
1、举办“谁最了解国际象棋”的活动,增强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信心和兴趣,也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2、发问卷调查,通过家长了解幼儿学习国际象棋后有何进步。
3、总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准备。
下半年
第一阶段
措施:
1、观察了解幼儿学习掌握国际象棋的情况几个方面的表现。
2、总结家长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建议。
3、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第二阶段
措施:
1、根据幼儿的兴趣、实际情况以及上一学期的研究结果,设计更为可行的教学游戏。
2、选定一些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做跟踪调查,做好详细的观察笔记,以便了解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的结果。
3、帮助家长了解国际象棋的基本知识,为诱饵学习国际象棋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园环境。
第三阶段 措施:
1、举办幼儿国际象棋的小型比赛,使诱饵能够充分展示一学年所学的本领。
2、发家长问卷调查幼儿经过一学年的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有何进步?
3、总结研究结果。
七、国际象棋学年计划
上半年
国际象棋的棋盘
国际象棋的摆放
车的走法
车的吃子
象的走法
象的吃子
皇后的走法
皇后的吃子
皇帝的走法
皇帝的吃子
马的走法
(一)
马的走法
(二)
马的吃子
(一)
马的吃子
(二)
小兵的走法
小兵的吃子
王车易位
将军
应将
(一)
应将
(二)下半年
闪将
抽将
双将
如何判定胜负
和棋规定
各种兵种的相对价值
对局基本规则
车的一步杀
后的一步杀
象的一步杀
马的一步杀
兵的一步杀
车杀法的基本规定
后杀法的基本规定
象杀法的基本规定
马杀法的基本规定
兵杀法的基本规定
得车
绊马绳
猎象
八、预计研究结果
1、幼儿有效的掌握了国际象棋的基础知识技能,形成了较浓厚、稳定的兴趣,为以后大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2、丰富了游戏经历,培养了游戏能力。
3、带动、促进了幼儿的整体素质。
4、初步形成了幼儿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的方案。
第三篇:让课堂游戏化
从踏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起,对生活,我多长了一只眼睛,对孩子,我多了一份关心: 才貌双全的“紫薇”要和淘气可爱的“小燕子”比人气,总是差一大截,因为“小燕子”给我们带来欢笑,我们需要“欢笑”。
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如梦似幻,曾在2002,占尽了我们的眼球。魔术经久不衰,因为我们向往“神秘”。
在如同绷紧的弦一般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总要找个空闲,与友小聚,甚至赖个床,因为我们需要“轻松”。
一根牛皮筋、一片树叶、甚至一团泥巴,可以让八九岁的男生女生留恋半天,因为孩子喜欢“玩乐”。
情节永远不切实际,结局大多美满团圆的卡通片对孩子有致命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动画,因为他们充满“幻想”,喜欢“美好”。
生活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
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让课堂游戏化是关键。游戏在英语课上的重要性都快比得上水之于鱼了,很难想象四十分钟一堂课,如果没有了游戏,该怎么继续。不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在游戏中学习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低年级学生好动又好胜,游戏能让他们在动身体的同时动脑,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也会有失败的经历。好的游戏能让一堂平凡的英语课亮起来!游戏的安排应讲究一个“适”字,适时、适式、适度。一. 适时
组织游戏,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
1. 让学生从思想上尽快进入英语课堂,游戏导入是个相当快揭、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安排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oint, look and say, flash and say 等操作简单,但具有检查性质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体验,而从这些旧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传授,温故知新,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2. 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游戏能使复习变得生动。比如我们学了一系列水果以后,安排老师拿一个水果,学生说出来这样的环节,反复几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时,我们安排游戏 Who is missing? Who is fast? Magic eyes 等,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刻恢复,一只只小手又会争先恐后地举起。
3. 当学生的脸上闪过“无聊”“困惑”的痕迹时,游戏可解“燃眉之急”。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背单词,记单词的难题。如果不讲究方法地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促使他们主动背单词,一定对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单词接龙、吊死鬼、寻找共同点等游戏,不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且能提高他们课后记单词的兴趣。二. 适式
有些游戏的可用性很强,像copy不走样等游戏,无论什么内容,都能套用。但有些游戏,却不是什么内容都合适的。作为教师要学会使用最恰当的游戏。Flash and guess这样的游戏仅适合单词教学,而不适合巩固句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口味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投其所好。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点的,像copy 不走样,high voice and low voice 能引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探索型的游戏,比如bingo,加减运算对抗赛就很受他们的欢迎。三. 适度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游戏的组织,还要讲究一个“变”字——以不变应万变。
一、巧设陷阱
同一个游戏“发口令,做动作”,我们一般都是自己怎么发,学生怎么做,最多让一个学生发,其他学生做,偶尔做做反口令,分组进行比赛。做多了,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了,游戏就变成了机械的操练。如果设几个陷阱,真有“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效果。“趣味性的调节就是教师在做动作的时候,可以先慢慢的好象在做“坐下”的动作,眼神一定要是那种坏坏的笑,突然变成“起立”,让学生产生和教师斗下去的欲望。”师生成了“敌人”,而游戏就成了战争。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边做动作边说,动作和口令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变换速度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熟练,训练的速度逐渐加快,这不但适合学习的规律,还使原本枯燥的操练重新显出生气,学生逐渐减淡的新奇感又被吊起。
三、奖励机制的运用
在教育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表扬和激励对学生起的作用比批评更大。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易发挥,更容易学会原本以为很难学的东西。我常常习惯于口头表扬,认为给学生物质奖励会使他们变得功利,但在同事们的感染下,偶尔尝试奖励,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去年,我用小五星激励学生,常常搞得自己整个黄昏剪五角星,有时,一节课奖多了,自己还有点心疼,最重要的是用多了学生还不稀罕了。我们可以尝试用加分,且分值有区别,加分要敏感,时时注意给学生以表扬,让学生得到成功的认可。这样一来,不但让自己得到解脱,更使奖励更具可变性。
四、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在游戏中,教师的神态、语态、眼神、动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用主持人一般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召唤。我相信教师只有投入情感,学生才会给以相应的回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丝疲倦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赶走疲倦,让我们放松那根崩紧的弦,重新振作精神。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点枯燥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把欢笑带来,当笑声充满教室,我们的心也跟着飞舞起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几分沉闷的时候,一个小游戏让我们的脑袋重新思考,手脑并用,边玩乐边学习。
在小学英语课堂里,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
让课堂游戏化
第四篇:大学课堂引入
大学课堂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思考
摘 要: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可有效培养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优势、方案设计以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介绍。
关键词: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综合能力;国家预算管理;课堂教学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人数可根据教学班的大小确定,一般为6~10人),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归纳起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家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导向的课程,强调制度安排和程控机制,具有突出实务的特点。比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三大主要环节,而每一环节又包括繁多小环节。这些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并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学科性。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们要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国家预算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视角而定,如法官认为预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经济学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对预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是根据自己所受教育及职业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国家预算的。由于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是要教会学生全方位、正确理解国家预算的内涵及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政治学、经济学、会计学、行为学、管理学、财务学和其他学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国家预算管理教学应该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多学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
三是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国家预算具体反映了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响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可以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2.培养目标
中国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有的学校课程名称为政府预算管理),尽管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但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相关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尽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目前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充满了各种“概念”、“意义”、“作用”、“程序”、“方法”、“规则”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学习、理解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预算管理实践必要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传授,学生记忆。如此庞杂的内容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得学生感到乏味。
2.缺乏实践基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原理
国家预算管理的实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识与实践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对这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应以一定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光靠抽象的书本传授方法来教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3.难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跨越
实践教学在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立足理论、强化操作,突出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理论来主观想象处理实际问题。
二、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方案设计
(一)分组
主要包括人数和成员组成。一是人数。根据教学班总人数及本课程教学安排确定,一般为6~10人。二是成员组成。成员的安排首先以便于学生分工、沟通、合作为标准;其次还应优化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三充分考虑学生意见。
(二)讨论内容设计
1.国家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预算编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国库集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等;决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对决算数据的分析、审计案例等。
2.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部门讨论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3.国家新出台或新修订的各相关制度与政策。重点关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三)讨论方式设计
指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具体为: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当前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在全班确定同一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进行。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第五篇: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数学其实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逻辑智能。在许多方面,游戏都提供了安全、可控制和有趣的方式去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一、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究内容:
1、编制数学教学游戏:
(l)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年龄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如在中班“学习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蚂蚁妈妈找宝宝”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游戏蚂蚁搬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3)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2、幼儿数学游戏化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
A、教师应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时,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套数卡、实物印章以及做纸球用的皱纸。孩子们通过游戏“给数卡排队做实物卡”、“看数字做纸球”,很快就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B、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进行“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小猫吃鱼”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金鱼缸”,继而又把6条小鱼放入“鱼缸”,当出示7只小猫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猫要吃鱼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猫有几只,小鱼又有几只,他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此外,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我在活动室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数学活动角,放置了各种教玩具。其中有彩笔,纽扣、印泥,各种印章,操作卡片,大小珠子,塑料小动物,分类盒以及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等等,幼儿可以三三两两、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根据需要我及时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添加、更换。“数卡接龙”、“给实物卡片排序”、“图形分类”、“看标记放图形”、“会变的数卡”等游戏,提高了孩子们数数、分类的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的学习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教师应善于以不同的角色——“合作者”、“发现者”、“援助者”、“评价者”对幼儿进行诱发、激励、辅导、组织、评价。因此我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并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调整。我通常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全班幼儿会不会使用材料?是不是对游戏活动感兴趣?看全班幼儿有几种不同的思路和做法?正确的有几种?错误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有几种?有代表性的那些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幼儿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具设计不合理、没听清问题、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没掌握、动手能力差等)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
(3)教师应对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游戏采用不同的指导。
在集体进行的游戏中,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在小组玩的游戏中,教师起观察与鼓励合作的作用。在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并对个别幼儿进行交谈与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赛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与发现。
二、结果分析.1、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6”的教学活动,我以“参观动物园”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小动物,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一些幼儿领悉并喜爱的小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弹琴、小鱼在跳舞、小猫在敲鼓、小猴吹喇叭。这些小动物形象动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按6以内的数量分类”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分蛋糕”和“我来帮助你”。前一个游戏让小朋友根据小动物的要求,找出它们需要吃的蛋糕数量并送给它们。对同种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后一个游戏通过让幼儿帮助熊猫整理家中的物品,学习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熊猫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熊猫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3、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研究了“游戏对3至5岁儿童解题能力的影响”,证实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例如在“学习5以内序数”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5棵树上,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上”,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又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进行评判。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分别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下去教师通过幻灯片让幼儿欣赏辨认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状组成的东西,并启发幼儿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如螃蟹、小鱼、气泡等)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并用语言说明想象与思维的结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4、培养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性、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转换”中,我设计了“帮小动物分饼干”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理解转换的含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游戏设置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持到了提高,当活动成功时,更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游戏中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制力。在一些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中,必须依靠幼儿之间的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成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