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思考-不要死记》读后感
《要思考,不要死记》读后感
清河五中 王书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老先生教育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善于思考,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思考,不要死记》,更加认识到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常常会今天好不容易背熟了,过了三四天在问时头脑中已经是一片空白。这样反反复复地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总让我感觉是自己的记忆力下降了。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时间最久、最牢固呢?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以后我明白了:一般需要我们记住的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例如某种规律或者是一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没有真实感的。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性思维,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教学中必须学会利用正确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进行识记,并且教会孩子们学会自己动脑去想法记住它,这样就不容易忘记。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发现,有时候我会觉得某一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都比较牢固,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节课的内容,可是下一节课复习旧知时,却总会有部分学生对于上节课的知识一问三不知。我曾经想大概那些孩子的记性差些,或者是他们完全无视了我的话。后来看了苏老的建议以后我明白了原来问题出在一开始的课堂教学上,我注重了思考,但是我忘了,那是我的思考,而不是学生的思考,我只是将我的思维模式硬加给了学生,这样对于她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死记。我应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有了思考,学生的记忆就更加深刻了。要想在记忆中保持得越持久、记忆的越牢固,就必须让学生透彻的理解规则,而不能死记硬背,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让学过的规则像一把钥匙,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样让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解释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规则也灵活了,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记,也不需要专门的背诵、记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想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理解记忆则是一条黄金法,也是教学之精髓。
第二篇:《要思考,不要死记》读后感
“要思考,不要死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这样呼吁,我也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
记得在我上小学时,也会碰到难以理解的知识,老师和我反复讲解,我还是听得稀里糊涂,最后老师只能这样说:“先记着,以后你慢慢会懂的!”这种现象就是和苏氏老师提到的那位维尔霍汶尼娜女教师一样。如今,我自己也当了老师,在我无奈的情况下,也曾做过这样的傻事,现在想来实在是不应该啊,更是对不住孩子的。
作为老师,一定要充分,极其充分的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投入思考程度,也许可以这样说——学生在面对知识时,我们只是把知识机械装进脑子,那他仅仅获得是表面的知识,到了第二天,学生就是一副木然的样子了,慢慢的学生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这样又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们老师不得不思考:脑力劳动应当怎样进行,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才能使识记变得牢固呢?答案是要思考,不要死记!是的,只有当学生思考了,理解了,才能让学生掌握。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会引导学生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点自主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第三篇:《要思考不要死记》读后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要思考,不要死记》,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让我想了很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常要求孩子们背这个背那个。这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多的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考试个好成绩。在检查的过程中,感觉孩子们也完成的不错,然而考试的时候,有些孩子的成绩并不算很好。因为不是总写错别字就是遗忘了。现在看过《要思考,不要死记》,我明白了,这是我们的方法有问题,我们有时要求学生背会,但有时疏忽了让他们理解着记忆,虽然中年级孩子的记忆力一般较强,但暂时记住了,时间一长就忘了。
书中说“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经过学生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即学习要思考,不能死记。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思考怎样让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去记住知识,学会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
苏大师举了两位教师的例子,同样教授孩子一条规则,教师霍汶尼娜也举了些例子,教孩子们记住了,但第二天只有少数学生还记得;而教师雷萨克则是“首先努力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孩子透彻理解后在提出例子让孩子反复理解和思考。因此,她的学生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苏大师得出结论: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要想在记忆中保持得越持久、记忆的越牢固,就必须让学生透彻的理解规则,而不能死记硬背,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让学过的规则象一把钥匙,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样让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解释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规则也灵活了,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记,也不需要专门的背诵、记忆。
教学有发,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想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理解记忆一定是一条黄金法,也是教学之精髓。
第四篇:《要思考,不要死记》读后感
《要思考,不要死记》读后感
颜庄中学陈晓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老先生教育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善于思考,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思考,不要死记》,更加认识到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常常会今天好不容易背熟了,过了三四天在问时头脑中已经是一片空白。这样反反复复地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总让我感觉是自己的记忆力下降了。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时间最久、最牢固呢?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以后我明白了:一般需要我们记住的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例如某种规律或者是一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没有真实感的。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性思维,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教学中必须学会利用正确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进行识记,并且教会孩子们学会自己动脑去想法记住它,这样就不容易忘记。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发现,有时候我会觉得某一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都比较牢固,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节课的内容,可是下一节课复习旧知时,却总会有部分学生对于上节课的知识一问三不知。例如初中化学上的托盘天平的使用一节课上,讲到物质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如果放置正确,物质的质量=砝码质量+
游码示数;如果位置放反,物质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为了帮助学生识记,特意告诉学生这两个公式,可是还有学生会弄错搞混。明明课后我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单独辅导,也纠正了他们的错误,但是没几天以后还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曾经想大概那些孩子的记性差些,或者是他们完全无视了我的话。后来看了苏老的建议以后我明白了原来问题出在一开始的课堂教学上,我注重了思考,但是我忘了,那是我的思考,而不是学生的思考,我只是将我的思维模式硬加给了学生,这样对于她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死记。一开始,我就应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两个公式,这样,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有了思考,学生的记忆就更加深刻了。
要想在记忆中保持得越持久、记忆的越牢固,就必须让学生透彻的理解规则,而不能死记硬背,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让学过的规则像一把钥匙,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样让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解释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规则也灵活了,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记,也不需要专门的背诵、记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想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理解记忆则是一条黄金法,也是教学之精髓。
第五篇:《要结果不要理由》读后感
《要结果,不要理由》读后感
近期,在学院领导的组织下,认真学习了姜汝祥先生作的《要结果不要理由》。读了此书,深受教育、启迪和鼓舞。书中精辟地概括了24字战略:“决心第一,成败第二;速度第一,完善第二;结果第一,理由第二。”书中科学地阐述了:你有1000个理由、你有10000个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结果。结果第一,理由第二,执行的本质就在于抓住结果,实现预期结果,没有结果一切都不存在。如果不想做事的话,任何人都可以找出N个理由来不做,所以一旦决定,就不要没完没了地讨论,而是要建立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坚决执行,做——修改——做——完善,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完善,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这本书改变了我对问题一贯的看法,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的本身,真是受益非浅。
看完《要结果,不要理由》这本书后,明白了大到企业要生存,只能靠结果不靠理由,小到个人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结果第一,理由第二,中国自古有成败论英雄之说,“成者王败者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同时,我还从中收获了众多深刻体会——
首先,要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这是做事的底线。对自己负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把事情做好做实做细,自己从中获得成长,取得结果,最终获得成功。而要把一件事情真正办到最好好,支撑我们的绝对不会是利益,而是责任心,一种对待事情是否认真的信
念。世界上所有优秀人才,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负责。对于我们每一位学校的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树立坚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执行力。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做不做,态度问题;做好做坏,能力问题。”这是我们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去完成任务时的心态。我们认为只要我去做了,我就没有责任了。自己最少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样的惰性思维我们必须要改正。我们要知道,完成任务的本身只是一个过程,而我们要的是结果。我们必须自觉要把完成任务和得到结果区分开来。不能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想法。而要自觉地把事情做好,做出最好的结果。要知道上级把任务交给你,他不是要看你如何去做的,他要的只是你完成的结果。如果得不到结果,就要自觉地继续努力,不要借口,认准结果,努力前进。
其次,要谦虚,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工作。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认真第一,聪明第二。我们需要那些对于结果的坚决执行和不达结果决不罢休的执着,决不要仅出于意识而擅自改变执行方向的个人才智。我们只要把简单的事做对千百遍,那么我们就做到了不简单;我们只要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那么我们就做到了不容易。我们只要求结果,我们不去找理由!我们要靠结果生存,我们不能靠理由生存,没有结果,我们就不能生存,这是硬道理。“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一个认认真真的谦虚态度,不能因为自己有了点学历、有了点经验,就对一些平常的事不屑一顾了。大有非大事难以显英雄本色的样子。海尔的张瑞敏曾说过“什么是不简
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干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世界上的事情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才可能换来成功。
此外,我还从中学到,一旦我们的执行开始,速度就是第一位的,完美是第二位的。做事情,我们要讲究方法,我们要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学会懂得放弃,甚至放弃一些“看起来或听起来很美”的东西。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用左眼审视自己,用右眼督促自己。追求我们应该追求的,放弃我们应该放弃的,那么,最后,我们将会获得更多,我们的结果会更好。只有行动才能出结果。“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结果来自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一定是没结果的。无论你如何思考,无论你思考了什么,也不论你思考的水平有多高,都不能通过思考获得结果。结果永远只能从行动中获得,不可能是通过思考获得。执行是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想要结果,先要行动。坐着不动,永远也赚不到钱。执行就是要结果,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0.1永远大于0。不要盲目的追求完美,先要行动,用行动来修正我们的结果。让他尽量完美。不要犹豫,立即行动,速度制胜!行动就会有收获,行动就会有结果,但快速的行动,更能保证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先开枪,后瞄准”不要当瞄准后,而错过了射击的目标。
最后,要学会从失败中获得成功。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学会面对失败。既然失败是成功之母,要获得成功,那就先拥抱失败吧。当我们期盼成功到来时成功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但是事实
上,没有永远的成功,人不可能不失败,失败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要有能够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能力。爱迪生为了寻找灯丝,实验了数千种材料都失败了。但他还是满怀信心的说:“我知道了,有数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拿出勇气,善待失败,为了成功,决不放弃。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面对失败时,要想办法爬过去,超越过去,即使撞倒它也不要回头!要有成功的结果,我们就要有失败的准备,学会面对失败。只有能看到失败中的成功因素,并善于利用永不放弃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工作中,我们常常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有时会碍于面子等问题,隐藏或无视失误,但那往往对工作无利。只有勇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的结果。
《要结果,不要理由》这本书的篇幅虽说不是很长,但教给我们的东西却很多。从这本书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他的身上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是信守承诺,第二是结果导向,第三是永不言败。我们还从中明白,做人、做企业永远要有“狼性精神”和“狼性原则”;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要获得结果;凡是计划了的就一定要有结果,哪怕是阶段性的结果„„今后我会在工作和生活中秉承“结果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凡事把是否达到有价值的结果作为衡量事情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的进步,并且不断的进化我的业务素质,职业精神,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逐步实现我的价值!在今后工作的每一天,我都将追求——要结果,不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