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计划
教师 雷小哲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堂好课好比一本趣味盎然的好书,开篇就该引起读者的兴趣。课上,巧妙成功的开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由被动变主动,畅游课堂,学习新知识。例如,我在上一节数学归纳法的课时,我可以让学生先看看电脑投影机上的先后出现的几张扑克牌:红桃2,红桃3,红桃4„„然后盖住一张牌让学生猜它是什么牌,学生马上有很多猜是红桃5,当我用鼠标点开这张牌时发现它是张牌确实是红桃5,他们很开心,然后我盖住一张牌让学生猜它是什么牌,学生马上有很多猜是红桃6,而当我用鼠标点开这张牌时,同学们发现它是一张黑桃q,这时我及时由不完全归纳法的不足引入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就有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使我这堂课上得很活跃。
二、变抽象为直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在课堂上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我在讲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时,我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多米若骨牌倒下的动画,然后让同学们归纳出要所有的骨牌倒下,骨牌必须满足哪几个条件,学生们归纳出:第一,要第一张牌倒下;第二,要每张牌倒下后它后面的牌一定能倒下。这时我就归纳出证明中的关键两步:第一,当n=n0(例如n=1或n=2等)时结论正确;第二,假设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然后让学生对比着两者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本质,及其在证明中运用两步走的方法的原因,再通过几个实例练习后,让学生通过一个直观的动画深刻理解了数学归纳法这个较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
传统的数学授课中,由于教师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少,而数学概念抽象而枯燥,学生接受的刺激单调,呆板,往往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容量当然就小。利用cai的先进技术,课堂教学就可以变得生动活泼。
首先,计算机的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具有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我们在分析数学概念时,可设计一些与概念相关的情境,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考查,学生就可以全方位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枯燥内容生动化,重点内容突出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便于学生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三角函数图像变换的教学时,通过几何画板生动的动画功能演示出y=sinx变换成图像的相位、周期、振幅的变化的全过程,变课本上死板的画面为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中运用cai手段,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剌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益。特别是上高三数学复习课时,因为很多知识都是学习过了,所以学生主要需要的就是大量地做练习,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省许多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形象的图形及动画使得解题过程更易理解,从而节省了讲解题目的时间,最终可以使得一节课的题目容量大大增加。
总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时代的活水,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这一学习资源的限制性,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课本知识,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信息技术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确实有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教学的各种资源与形式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家思考,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还是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用形成性过程来得出结论?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改革使数学教学的目标发生偏移吗?教师和学生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应用吗?信息技术该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诸多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在黑板上板书时,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的灌输成为更高效的计算机的灌输而已。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同时也是认知的对象。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不仅是超大的信息量、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分析,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往往使数学知识变得更直接,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被计算机替代。不禁使我们担心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直观上,产生思维惰性。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相悖。因此,“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做数学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人与发展,数学学科已被许多著名数学教育家定位为实验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加大了计算机教学方面硬件建设的力度,为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而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对每一位中学教学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实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适当采用多媒体,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问题,通过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再对比经过抽象的推理、运算所得到的结论,发现两种不同途径所得结果的完美统一,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应怎样把多媒体教学引人数学课堂?是否有一条捷径能使每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在合适的教学内容中,都能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简便地制作出所需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效果与传统的黑板上的教学效果比较有何不同?本文将依据自己的实践,对上面提出的这些问题,提供个人的意见、做法和教学效果的对比。
事实上,学会制作数学课件的捷径是有的。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首先应学好《几何画板》,几何画板又被称之为动态几何实验室,这 个软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方便地画出无数种曲线及几何图形,并能让画出的图形显示出平移、旋转、放缩的动态效果,更能清楚地显示动点运动形成轨迹的过程”。这在教学上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恰好满足了数学教学之需,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这一软件的另一特点是简单易学。一般情况下,即使是一个对计算机常识为零(只要求会开机、关机)的人,只要对照着《几何面板3.01》的说明书,花上三个星期(每天二小时)的时间,就可初步掌握该软件的使用方法。现在的《几何画板》又有了新的版本,即《几何画板4.01》,虽然两个版本的特点各有千秋,但4.01版更易学易用。本人就曾经在一节课外活动选修课上,面对一些对《几何画板》软件一无所知的高一学生,用20分钟的时间,教会了他们使用《几何画板4.01》绘制各种函数(包括含参变数的函数)图象的方法,学生们当场用计算机
110x10xx21画出了诸如yx,yx,y2等函数的图象。xx1010x1其次,若能在会使用《Word2000》、《Powerpoint2000》等软件的基础上,再学一点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例如《Frontpage2000》,就可以自己制作网站形式的课件了。网站形式课件的优点是交互性极好,它能把由《几何画板》、《Word2000》、《Powerpoint2000》等软件制作的不同内客连结在同一个课件中,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调用。
以下是本人所上的两节多媒体课的设计思路、课件制作及使用情况的简单介绍:
第一节“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这一节内容,根据以往的经 验,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这里的每一条性质都是由纯粹的推理计算得到的,学生在心理上不见得能够完全接受,因此许多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印象不深,甚至对其中的某些问题存有误解。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讲,常常是花功夫、花时间不少,但效果却是难尽人意。为此,引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在双曲线的对称性、离心率、渐近线、第二定义等性质导出之后插入了用《几何画板》制作的相应图形动态变化的实验过程。例如,对离心率这一性质插入了双曲线形状的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由计算机所计算出的离心率e的值随着双曲线张口大小的变化而变化,e值越大,双曲线的开口越大„„。又例如在推导出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后,插入了如下实验,首先屏幕上出现的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给出的定直线a2x、定点Fc,0及动点Mx,y,此时,按顺序点击屏幕上的按键;e连结MF、再作出M到定直线的距离d,当动点M运动时,屏幕上就显示出不断变化的线段AM及d的数值;当
AMd等于定值且>
caca1时,随着动点M的连续运动,屏幕上就画出了动点M的轨迹,即一个双曲线的左、右两支„„。
这一组生动形象的实验验证了由推理计算所得结果的正确性,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数学学习中逻辑推理的威力,深化了学生对所导出的双曲线几何性质的理解和记忆(有一位青年教师在看了这一实验后感慨的说;“原来当动点M到右焦点和右准线的距离之比等于或大于1的定值时,所得到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两支,以前一直误认 为只是双曲线的右支。”)
这一课件,制作成网页形式.教材的一般内容由网页逐步显示,分析讨论演算过程及例题、练习题均由《Powerpoint2000》来完成,最终做成的课件,使用起来确实达到了方便、灵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的目的。使原来至少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一个课时就顺利完成。课后的情况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比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要好得多。
第二节“函数yAsin(x)的图像”。这一节多媒体课.设计为不使用课件的实验课,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基本做法是:在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软件《几何画板4.01》完成下列实验;
1、在画板第1页的同一坐标平面内画出函数ysinx与yAsinx(A为参数)的图象。这时画板的页面上会出现参数A的按键.用鼠标单击此按键.会跳出可随意输入参数A的数据的对话握,在此处输入不同的A值,屏幕上就显示出相应的函数图像的纵向动态伸缩变换过程„„,比较这些图象与ysinx的图象差别,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函数yAsinx与ysinx的图象间的变换规律及函数yAsinx的图象性质。
2、设置《几何画板4.01》页面的第2页,在同一坐标平面内画出函数ysinx与ysinx的图像。同样,页面上会出现参数的按键,用鼠标单击此按键.会跳出可随意输入参数的数据的对话框,在此处输入不同的值,屏幕上就显示出相应的函数图象的横向动态伸缩 变换过程„„,比较这些图象与ysinx图象的差别,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函数ysinx与函数ysinx的图像间的变换规律及ysinx的图象性质。
3、设置《几何图板4.01》页面的第3页.作ysinx、ysin(x)的图象。类似地,输入不同的(弧度)值,屏幕上就显示出函数图象横向平移的动态变化过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函数ysin(x)的图象与函数ysinx的图像间的变换规律及其图象性质。
4、设置《几何面板4.01》页面的第4页,类似方法作出函数ysinx、yAsin(x)的图象。这时画板的页面上会出现参数A、、的按键,依次点击A、、的按键并输入A、、的值,屏幕上就依次出现函数图象的横向平移、横向伸缩、纵向伸缩等一系列动态变化过程„„。
5、小结。通过演示,由学生总结出参数A、、对函数图象产生的作用;相应函数图象变化规律以及函数的图像性质。
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轻松地突破了函数yAsin(x)的图像变化这一教学难点,还节约了至少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感受到事半功倍的轻松和愉快。
两年来,我根据教学需要努力制作教学课件,并积极应用于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内容中,如:函数、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立体几何等;对适合的教学内容,大胆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真切地体验到在抽象的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有野性和必要性;它能很好地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课堂 教学中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更好、更简捷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切实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根据以上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操作,我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在现代科学技术走入大众生活的今天,每一位数学教师只要能转变观念、积极实践,就一定能作出真正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课件,使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效果。
第三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分层教学方法即是该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其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是近年来关于该分层教学讨论多数是集中于理论,在实践操作方面,较为笼统,没有系统新的可操作性的方法,结论较为感性,缺乏理性的指标及统一的标准,针对性受到了较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本文简单阐述了高中数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情况,包括教学主体分层次、不同层次的把握、分层次练习及分层次评价等,为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 前言
分层教学是指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情况、理解能力等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达到分层次提高学生成绩并培养学习习惯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融入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将学生学习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的情况适应于教学的各个要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或者团体,进行分层次的不同练习,采取分层次的不同辅导方式,并最终对其进行分层评价,各个层的而学生均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各个方面的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1.主体分层
分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根据不同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动态性原则 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能力均会有所区别,因此老师在划分层次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阶段的情况及时更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变化之后,需要调整层次,始终保持教学对象的适应性,使之处于最佳的教学环境;②多样化原则 将学生分层次时,不仅需要按照成绩直接的将其进行划分,也需要将其的各种内在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等。在各个层次中还可以再将其细化出不同的层次,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③隐蔽性原则 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置于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中,而不是学生的最终评价,老师将其分层后,只需要终极了解情况,而无需将其在班级公布,避免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问题,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2.全面把握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并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1]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需要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把握。层次划分组织完毕后,需要对学生的进行的各项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包括其认识能力、基础支持、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理想、兴趣倾向等,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各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学生,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各项因素,并将其曾经进行和适当的调整,并将各个层次的学生资料建立档案,保障学习进度及能力提升的跟进及发展方向的引导。3.分层练习
该教学中的实施分层练习及分层作业体现其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的主要方面,也最能够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特点。在本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单个层次,因此需要实施三种不同的练习及安排三种不同的作业,第二类学生基础一般,各方面的能力较为平凡,需要强化基础题的联系,不定期加入稍有难度的题目;第三类学生基础较差,能力有限,应安排较为基础的练习题,并将其以往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扎实基础;第一类学生基础掌握的较为扎实,对于学习热情较高,理解能力强且思维较为开阔,该类学生则需要将基础练习提与拔高题进行结合,使之能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4.分层评价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实施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目标及要求也有所区别,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其指标、侧重点等均需要调整及细化,区别对待,不能仅仅单纯的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有失公允。对于第一类学生,将评价的重点集中于提高和创新,即该类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其发散性思维的解题方法及创新;第二类学生需要将评价的重点集中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即其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即将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合理配合,迅速解题;第三类学生基础较差,因此需要将评价侧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5.总结
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在教育方面,也因此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但是该理论还需要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分层次教学法即能够将该理念充分的体现出来。其对于不同基础、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群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中分析了该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时间过程,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各项能力,达到教学要求。[4]
[3][2]【参考文献】
[1]崔淑湘.高中数学“五步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013(12)::18.[2]顾燕平.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科学大众.2011(05):31.[3]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207-208.[4]朱春霞.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下实现因材施教[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42.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本站推荐)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摘 要】 本文认为要达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应选择适当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利用课件突破难点、揭示数学的动态过程和本质、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 课件 几何画板 数学教学 整合
要体现新课程之教学观,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效整合是个关键,下面就此谈些初浅的看法。
一、选择适当的多媒体应用软件
目前,由于不少教师对各种应用软件不是很熟悉,所以还不太习惯于使用多媒体上课,更不用说融会贯通了。有些教师似乎经常使用多媒体,但用的多是Powerpoint课件。笔者听过一节关于圆锥曲线的公开课,课上展示的双曲线,是用微软的绘图软件绘制的,与其说是双曲线,倒不如说是一段圆弧。把它当作抛物线也许还能蒙混过关,但怎么也无法把它看成双曲线,因为它离渐近线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其效果还不如徒手画的图。
再如,对炮弹运行的轨迹,有人是利用Flash制作动画。学生从中除了重复自己熟悉的情境外,却并未获得更进一步的资讯。如果是用几何画板来制作,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在演示时,不仅可以改变炮弹的初速度,也还可以改变发射角,从而让学生观察它们与射程和射高之关系(见图1)。要体现数学之精髓,对不同课型、不同知识体系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是重要的。一般说来,为了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或比较系统的知识,新课的引入、复习课或公开课宜用Powerpoint、Flash或Authorware等软件;在探究函数以及几何图形时则宜用几何画板,适当配合Excel(对立体图形,若有立体几何画板则效果更佳);对概率统计知识,为使运算便捷,则宜用Excel;对有些探究型课则可借助网络工具;对算法,可结合简单的计算机编程。
二、利用课件突破难点
高中数学主要研究变量,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函数图形的对称性和图象变换、不同参数对函数图象和性质之影响以及函数和数列的极限,等等,所有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如能借助几何画板课件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 兴趣,也可以在“玩”中解决难点。
譬如,对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某一区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改变参数,可以了解对称轴与区间(或区间中点)之关系,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何时取得极值(或最值)就一目了然(见图2)。
对于与复合函数有关的问题,如“已知函数f(x)=ax2+bx+c,求函数y=f(m-x2)的单调区间”,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比较难掌握的,若能利用几何画板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这类问题。从图3可以看出,并不是两个函数图象一升一降,复合函数就是单调递减,同升(降)复合函数就是单调递增,而是要看y=p(x)(中间变量)的值究竟落在二次函数y=f(x)图象对称轴的哪一侧,才知道y=f(x)是增还是减,并不是直接看x的值。当然还可以随意将y=f(x)或y=p(x)改变成其它函数,让学生探究。
再如,像“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函数y=log2(x2-ax+1)的值域是R”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若用几何画板绘出函数j(x)=x2-ax+1的图象,再绘出复合函数y=f[j(x)]=log2(x2-ax+1)的图象,然后改变参数a,让学生观察其变化过程,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何j(x)=x2-ax+1一定要能取到零或负值了(学生在思维上总是受真数要大于零的困扰)。
三、揭示动态过程
利用几何画板揭示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不仅图形直观与精确,而且还有动态计算,这是一般软件无法比拟的。
像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等基本函数,底数或指数的变化,其图象会有什么变化?还有立体图形的各种变化,这些都可通过(立体)几何画板课件得到动态演示。
在三角方面,用三角函数线绘制三角函数图象以及三角函数y=Asin(wx+j)的图象及其变换等,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可以展示直观的动态效果,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由和差化积公式asinx+bcosx=sin(x+j)(其中j角由tanj=确定)可知,y=Asin(wx+j)的图象还可看作是两个同频率的简谐运动(或振动)叠加的结果。笔者对此也作了一个课件,揭示两个简谐运动叠加的过程。
再如,在解析几何的学习中,我们都会遇见这样一个问题:
定长为t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在抛物线C:x2=2py(p>0)上移动,AB的中点为M,求点M到x轴的最短距离,并求此时点M的坐标。这个问题用几何法也许可以轻易地解决,但线段AB能否一定过抛物线的焦点,其中点轨迹又是怎样的?这用一般的软件是很难解决的。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就能很好地揭示这些问题(见图4)。通过改变线段AB的长度,就可以容易地发现当线段的长度小于抛物线的通径时线段就不会通过抛物线的焦点。
四、充分揭示数学的本质
笔者进行圆锥曲线教学时,对每种曲线的形成都用几何画板课件做了演示。为使画面简洁和美观,把一些构图元素都隐藏了,只让学生观看动点形成轨迹的过程。在后来的考试中,出现了与圆锥曲线定义有关求轨迹的试题,如“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1和F2,P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延长F1P到Q,使得|FQ|=|PF1|,那么动点Q的轨迹是什么?”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做!如果在演示完后,将隐藏的构图元素展示给学生,然后共同探讨动点为何能满足轨迹所需条件,其效果肯定大不一样。图5便是构成椭圆轨迹的方式之一。如果改变点B,让其移到圆外,|PA|与|PB|之和就变成了|PA|与|PB|之差,则又可以形成双曲线,从中就可以发现两者椭圆与双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要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完美地结合,光表面的美观与花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在揭示数学本质上下工夫。
五、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几何画板能使数形结合思想发挥到极致。像比较复杂的复合函数,如y=sin(cosx)、y=cos(sinx)、y=、以及y=lgsinx等等,所有这些函数图象都可快速、准确地绘出,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展了数形结合的空间。对于形如y=asin2x+bsinx+c的函数,以往一般也只是通过换元法,将其转换成二次函数来考虑,少有人去关心这些函数图象的“庐山真面目”。如用几何画板将其绘出,然后再与换元后的一元二次函数图象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换元之本质。
六、有效利用多媒体的计算功能
充分使用计算器,在指数、对数、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和运算上是大有裨益的。譬如,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0-
1、log2(-2)以及arcsin1.0001等等,计算器就会显示“无定义”或“输入函数无效”等信息,从而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在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方面,涉及大量繁琐的数值计算,若能合理使用像几何画板或Excel等软件,就可大大减轻计算量,避免教学环节上的枯燥与乏味,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像指数(型)函数的拟合、线性回归方程以及正态分布等等,都可利用Excel软件中现成的函数得到求解。
七、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实验”
一般情况下,由于计算等因素的限制,“数学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了计算机,要做“数学实验”就变得容易、有趣了。譬如,利用Excel中的函数RAND()*(b-a)+a就可得到随机数表,特别地,若输入“=RAND()”,则可得到介于0到1之间的一个随机数,通过复制,可以得到所需的个数。如对此数表进行取整(ROUND),可得到0或1的数。对其个数进行统计(使用函数COUNTIF(range,criteria),其中Range为需要计算其中满足条 5 件的单元格数目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为确定哪些单元格将被计算在内的条件),再算出比值(频率),这可以进行类似于古典概率中的抛硬币试验。像正弦定理等命题,我们都可利用几何画板的计算和度量功能进行直观的验证,让学生先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打下基础。
八、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相关知识,或以完成实习作业为目的,可让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以相关的关键词为线索查找有关的材料,从而学会收集素材、分析数据的科学研究方法。此外,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模块,也可以自己建立相关的网页或网站,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以上是笔者在探索新课程教学的一些体验和思考。新课程需要新观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地融合,让传统的数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熟练掌握常用的应用软件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1 2.李方 叶谷平:《现代教育技术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3.方舟工作室 方其桂:《中学数学教师计算机教学应用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07
第五篇: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摘 要】 多媒体教学就是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以及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利用微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处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在屏幕上,并进行人机交互式操作。随着现代化科技的日益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普遍应用于教学之中。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组合教学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体现它的优越性了。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设最佳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如不注重其合理应用,必将导致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后果。我们要在现代教育理念地指导下,更加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并积极探索新课程新理念,重视多媒体的应用。同时,走出多媒体制作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1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
1.1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在抽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数学中,无疑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最终目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排除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帮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作函数图象、龋数图象的变化、点的轨迹等等,往往是由一个静止的状态到运动的状态,在这过程中学生较易掌握的是静止的图像,对于动态的概念则不容易掌握。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教学中有一些用传统的教法不容易讲清的,使用信息技术后,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他们就很容易理解,有利于教学的深化。
1.2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教学设计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效率的问题、应考的问题往往就采用“总结规律式”的方法,这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亚所谓的“怎样解题”,并没有教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领会到“怎样解题”的真谛,也没有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因此学生就只能完成已知的题型,遇到新的问题就一筹莫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题机器”。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2.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日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2.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2.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以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3.1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在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的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领会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问题的逻辑思维推理。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多媒体在教学辅助方面优势的发挥。
3.2避免只重视多媒体而忽视教师教学风格。一些教师在注莺多媒体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把本来简明的东西搞得“枝叶”繁杂,使学生云雾里看花,不知所措,从而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各自的特长。
3.3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多媒体展示知识背景,知识点、辅助练习,只是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它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思考问题,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当以促进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为着眼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善于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同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