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音乐教学中班级合唱的指导策略
浅谈音乐教学中班级合唱的指导策略
内容摘要
班级合唱是一项既具有普及性又带有一定演唱水平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团队意识、展示班集体精神风貌具有积极的作用。音乐课堂教学要配合班主任从合唱作品的选择、和声训练、兴趣培养、情绪把握、跑调生的引导来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关键词
班级合唱 曲目选择 和声 兴趣 情绪 跑调 合唱是学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最广泛、最普及的艺术活动,开展“班集合唱”能够进一步落实天津市关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的工作宗旨。因此,“班集合唱”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班班都要开展,让学生在充满歌声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音乐教师怎样在音乐课上进行班级合唱的训练呢,现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班级合唱曲目的选材要切合学生实际
古今中外的合唱作品浩瀚如烟,在班级合唱曲目选择上,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也经历了失败的重挫。最后总结出:正确、适宜的合唱曲目选择是决定合唱团队演唱、演出成败的关键。
首先,选择班级合唱的曲目要难易适中。自己原来有时为了提高演出效果,增大难度地去排一些成人混声合唱作品曲目,如《走进新时代》、《在灿烂阳光下》等等。但中学生演唱起来就是喊“破”喉咙也达不到预期的演唱效果,唱不准自己的声部,远离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就
会对合唱失去信心、兴趣。如果选择曲目太简单,学生认为没有挑战性,太小儿科,不能发挥其演唱水平,也不会积极主动投入其中。
其次班级合唱曲目的选择要符合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音乐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学生的声音、音准、音域等情况,另外还要关注每个班学生的男、女比例。如果班里没有像样的领唱,就不要去排带领唱合唱曲;如果班里很多人音准欠佳、协调感不够,就不要问津无伴奏合唱;如果班里的男生比例很大就选择雄壮有力的曲目,反之如果女生占绝对优势,就选择柔美一些的曲目。记得有一次,我给每个班的合唱曲目都是《保卫黄河》,绝大多数的班演唱效果很好,但有一个班全班40人,女生就有30个,多数女生还性格腼腆,演唱时音量很小,还没有力度,演唱效果一塌糊涂。从而得出经验,班级合唱曲目的选择,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遵循初中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班级合唱的演唱水平。
二、班级合唱和声的训练要从平时做起
一切良好的素质都起源于基础的训练和提高,好的合唱艺术在于你对音乐作品的控制和把握,更重要的还有每个队员的听觉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好的听觉能判断声音的正确与否。所以,班级成员自身的音乐修养提高尤为重要。声音是基础,但决不是全部,在声音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在其它方面的逐步提高,才能使合唱艺术达到更完美。此时,声部成员之间的聆听就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要求合唱队员能聆听音准、节奏、音量等音乐要素,还要能根据聆听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调整自己的声音,从而融入自己演唱的声部、集体的和声之中。学校合唱
团如此训练,普通班级开展合唱教学更需要这样训练,教师应采取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合作。经过耐心指导,学生对于简单合唱曲的掌握有进步了,能慢慢听辨合唱作品了。
在唱歌曲之前,除了气息训练发声练习,我还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和声训练,我把多声部视唱作为班级合唱的常规内容,每次排练前安排一些多声部视唱练习,不用占很多时间,但要持之以恒。从基础的音阶练习入手就可以开始多声部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能力。
三、班级合唱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调动中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是有效实施班级合唱教学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合唱感兴趣,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大量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合唱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品,激发学生为之努力的动力。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合唱训练方式,只顾及声音、位臵、音色、情绪、唱姿等方面做得好不好,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心理特点。
如果教师在长时间训练学生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时,要改换一下训练方法。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感染力、吸引力,才能使学生对合唱产生浓厚兴趣。比如采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就很有必要。每个学生都有音乐才能,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课堂上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评价学生。
由于合唱的排练过程比较枯燥乏味,作品成型之前总要经过反复地磨合训练,加上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有时候一次排练下来只学了一两句甚至只是几个小节的片断。大部分学生是感觉很无聊,认为花了很多精力却没有独唱那么淋漓尽致。所以教师应用适当的方法来为学生
设定短期目标,以免学生在漫长的排练过程中失去学习的兴趣。我的一些做法:每个月设定一个学习目标,到月底用数码相机把排练的过程摄录下来,把每次的排练片段与音像资料作对比鉴赏,让学生自己总结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排练的方向和目标。这种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不断前进。
四、班级合唱中学生情绪的把控
班级合唱的音准、音色、力度、速度及情感的表达等是合唱训练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而班级成员演唱时的情绪状态对这几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必须想办法把全班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要求他们处于兴奋的精神状态之中,要有唱歌的欲望,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歌唱状态的。如果情绪过于懒散,容易导致音准偏低,当然,过度的紧张、过度的兴奋和激动,会使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音准最容易出问题,甚至会导致演唱的失败。所以演唱时的情绪要恰倒好处,要做到松弛中有激动,平静中有紧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情绪是影响音色变化的主要因素,音色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化表现,情绪不同,所产生的音色也就不同。如欢乐的情绪和情感能产生明亮的音色,悲伤的情绪和情感能产生暗淡的音色等等。音色的变化和对比是合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要想用丰富多采的音色去表达音乐,就要把情绪和情感注入到声音里去,做到“以情带声”。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合唱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乐记》中记载:“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
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由此可以看出情绪在音乐情感表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好的音乐可以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要用心去演唱、用情去演唱。要想使表演产生动人心弦的效果,就必须把演唱者的情绪和情感调动起来,投入到歌唱表演活动中去。但是,情绪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成长经历、社会经验使每个人对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情绪体验,而合唱是一种集体的艺术活动,合唱音乐传达的情绪是集体的,在合唱活动中,在演唱前,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内容、创作手法、创作动机、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把握作品的总体情绪,才能把握好作品的情绪与情感,才能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的效果。
总的来说,合唱表演中的情绪状态应该是饱满而积极的,兴奋的、激动的,并且要根据歌曲的情感内容来调节演唱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合唱技巧得以正常发挥,使合唱艺术再现得更加完美。
五、班级合唱中充分发挥声部长的作用
在实际班级合唱训练时,会碰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声部的音准:分声部唱准了,合起来却不准;主旋律声部唱好了,其他声部又出问题了;为了不被其他声部“拉跑”而拼命唱响,却又出现了音色、平衡感等方面新的不谐和;勉强唱好的音准在进行声音训练或艺术处理时又顾此失彼。这主要由下面几个方面造成:
1、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
2、二声部合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学生易听、易唱、易记,而第二声部往往正好相反,这就使班级合唱常常因而兴趣不高。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在班级中选出声部长,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分配声部,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合唱学习。声部长还要进行本声部的管理,管理那些不太自觉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以前我一个人一个声部一个声部的练过来,既浪费时间,又让大部分学生觉得在等待指导。现在我基本上放手让声部长来组织训练,然后再声部合作。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团队进步的更快,可以让老师更轻松。虽然我也没有闲着,也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的过去指导,但总体来说,同学们进步更快了。
六、班级合唱中跑调学生的指导
在一个班级里,天生音乐素质好的学生是少数的,长期以来,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唱歌走音跑调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一现象也是我在教学中倍感困惑的问题。原来认为唱歌“走音跑调”是学生天赋不好,无可救药,任其发展。但发现问题是绝不是所谓的天赋不好,熟悉的歌曲他就不跑调,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导致学生唱歌走调跑调:
1、在演唱歌曲时不会运用气息或气息不足
2、没有建立正确的音感和视唱练耳基础训练太差所致。
3、普通话不太标准,方言比较严重。
4、在演唱歌曲时过度紧张、兴奋导致的气息控制力不足。
5、没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等等,这些因素都容易使学生唱歌时出现“走音跑调”的现象。在平时的音乐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心理放松训练、视唱练耳等多种方法因地制宜地训练,逐步改变学生唱歌“走音跑调”的现状。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打击,这样会给孩子造成自卑的心理,对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都很不利,更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学的心理。学生歌唱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喊唱现象总是存在着,这样也容易唱歌走音跑调。我要求学生们在演唱歌曲时,不要一味地想到突出自己的声音,这样不但不能产生美妙的声音效果,而且更不利于嗓音的健康保护。只有在唱歌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音准,音色和情绪的表现,而且耳朵还要听清老师弹奏的伴奏和同学们的演唱的声音,与它们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让我们发出的声音混在一起显得更加和谐美妙。最重要的是在音乐课上一定要培养学生轻声歌唱的习惯,并时刻强化训练。这些方法要在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学期、常期的加强训练,对其他的学生也有帮助。只有解决了唱歌“走音跑调”的现象,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信心和激情地演唱好每一首歌曲,更能调动他们上好音乐课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对于那些无论怎样训练都跑调的学生,在班级合唱队形的编排上,把他们安排在两个唱的准的同学的的中间,收到良好的熏陶,也避免其他同学被唱不准的同学带跑调。如果把跑调的学生全放在一起,他们也能把立场不太坚定的同学带跑调的。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的基本学习与训练,真正普及合唱艺术,从而使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继而推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初探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班级合唱1
初探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班级合唱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朱熹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班级合唱
合唱是“一种和谐、平衡、完美的音响运动形式”。它讲究和谐,要求声部之间互相协调统一,音色要融合、柔美。班级合唱这种集体活动,不仅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还能培养学生在声乐、乐理、节奏、和声、情感等多方面的音乐素质,增强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然而班级合唱是有一定的难度,难度在于老师用一遍遍单调的分声部练习,再合唱的形式进行教学,可结果,学生的音准还是掌握不好,容易跟着旋律声部跑;有的老师用合唱队专业训练的方法进行训练,由于学生能力参次不齐,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兴趣不够浓;那么如何有效开展班级合唱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声音的和谐美?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
一、学会“倾听” 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一切音乐艺术的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同样,合唱教学的所有活动都依赖于“听”,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倾听”是合唱教学的开始。那么,让学生听什么,又如何指导学生听呢?
一是,“听”合唱歌曲的范唱,使其对歌曲有着整体感受。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听音色、听和声、听情绪情感等这种有意识的欣赏活动,目的是为学习合唱歌曲铺垫。二是,“听”声部的旋律走向、找找两声部的相同与不同点,这种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分析,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歌曲情绪情感的全面把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将歌曲高声部比喻成划船的主力队员,将低声部的想象为大鼓、助威的声音,有了各自的音乐形象,能帮助学生在演唱时控制自我的声音。
三是,“听”学生在合唱中自己及他人的声音,来及时调整和控制自我在合唱中的声音,寻求合唱声音、情感表达的共性。首先,在进行分声部训练时,要求学生相互聆听,找出对方声部演唱的不足和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从而也能熟悉另一声部的旋律。其次,在合唱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相互聆听,听听彼此的演唱声音是否和谐,并及时调
整自己声音的大小等。这种有层次、有目的、有指导的“听”,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把握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积极性与兴趣。
二、运用模唱 巧过音准难关
统一和谐是合唱对声音的要求,所以合唱对音准的要求非常高。童声合唱的音准训练应由浅入深地进行,先练习单音、音阶、再是旋律。通过训练使学生的音准能力得到提高,为二声部训练打下扎实基础。快速时要防止音趋高,慢速时注意音偏低;强音要防止音趋高,轻声注意音偏低;遇到难唱的音程,必须重点突破,把好音准关。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用模唱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唱的感应会无意识地提高呼吸、节奏、音准的能力,虽然和声部有点对峙,但这种能力的提高,对分声部绝对是益大于弊。例如,我在教授《送别》这首歌曲时,在学生基本会唱歌曲高声部旋律时,我进行模唱。每一句乐句我就弹一个音,余下的旋律请学生进行模唱。学生在这种无旋律的模唱练习中对音准的把握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借用器乐 找准声部
二声部容易受主旋律的影响因素,往往在音准和旋律上会遇到困难。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器乐——口琴来辅助教学:主要方法:一是,用于分声部的自学。小学五六级的学生基本能够用口琴吹奏教材中的歌曲,它能够帮助学生固定音高,熟悉旋律。如:在学习合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时,因为歌曲较为简单,所以我采用了“分声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学歌曲旋律。起初只建议学生轻声哼哼,可在分组指导时发现学生有些跑调走音,后来建议每一组请一部分学生用口琴来吹奏旋律,其余同学进行模唱,效果很好。可见,借用器乐固定音高来辅助学生识读乐谱、熟悉旋律,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用于声部的合奏。指导两声部学生用口琴吹奏的方式进行初次合作,没想到合作得很好,两遍练习后,再让学生进行合唱,发现很多音准难点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学生面对一首新的合唱歌曲,在进行初次合唱时,难免会出现节奏不稳、跑调的现象,然而第一次合作失败,容易给学生造成畏难的情绪。但如若采用口琴合奏的形式,进行初次合作,其合作的成功机率较大,也利于树立学生合作的自信。三是,用于小组合唱的伴奏。在进行小组合唱表演时,口琴可以为歌曲伴奏,不失为一种很棒的表现形式,对提高学生的表演欲望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善于评价 增强学生自信心
我们要在合唱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这一教学手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合唱能力持信任态度,而不要以音乐权威自居,尽可能的寻找学生的优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特别是对于个性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态度评价,也是一种反馈。但“鼓励”并不代表完全赞同,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我们还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录音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准备好一台录音机和一盒空白磁带。其次,现场录制学生合唱的声音。然后,将录制的音响带播放给学生听,同时又让学生听听合唱范带,将两者进行比较,并作出自我评价。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次录音、聆听、比较,有意在评价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如:在一次《春雨蒙蒙下》的合唱教学中,学生合唱的声音总是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要求,高低声部的音量控制不好。采用了“录音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认真聆听自己录制的合唱效果,在评价中,学生完全意识到自己音量控制不好的缺点。在再次录制中,不仅学生的演唱声音有所改善,就连那些平时不太认真的学生也十分专注的参与到合唱中来。
总之“用好的方法在学校教音乐和唱歌,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
第三篇: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调控技能
摘 要:提高音乐课堂的调控能力,增强每位学生的艺术素养,是素质教育给音乐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就音乐课堂调控技能进行了几点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调控技能;新课程
所谓课堂调控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根据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或纠正教学手段,及时补救课堂失误的教学控制行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块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教师的音乐课堂调控水平。
一、注重调焦,合理设计课堂结构
作为基础教育学科,音乐教材具有其特有的学科特征,教师要以每一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支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所谓课堂结构,也就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指导下,未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一系列要素而设计的运作流程,是一套整体性较强的方法体系。鉴于音乐课程并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型而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例如,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就比较喜欢结合歌曲的曲式结构,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采取动静结合的模式,使得课堂结构具有乐段式的结构:可以使两段体(动—静或静—动);或者是三段体(静—动或静—动—静);还可以是回旋曲式(动—静—动—静—动)等等。一般来说,对于一到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回旋曲式的课堂结构;三到五年级的学生适合采用三段体的课堂结构;六年级的学生适合两段体或者三段体。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静的欣赏音乐,也能将学生从板凳上解放出来,避免了满堂灌的无效作用。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听几遍歌曲或乐曲,让他们在对音乐的节奏、力量、速度、旋律、歌词都听过数遍之后,能在无意中记住歌曲或乐曲,并在无意中能唱出来;在课堂上组织活动的时候,也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旋律以及音乐的各项元素,使他们在无意中记住歌词和乐曲;还可以让学生在集体舞、健美操或者律动中感受音乐各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形式,促使学生无意中记住歌曲;让学生亲自打击乐器,让他们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了解音乐各元素的奇妙组合,使学生无意中学会了乐曲,记住了歌词。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游击队歌》这首乐曲时,我们要首先考虑到这是一首三段体的音乐旋律,整个节奏明朗,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可以将课堂结构设计成“动—静—动的”三段体结构并把歌曲划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歌曲中情绪的变化,感受歌曲的美妙意境,并采取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情绪,快乐的完成学习。教师还可以运用音乐的弥漫性特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仔细聆听的意愿,让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都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又或者采取不同的演唱形式,并伴以身体动作为歌曲添彩,让学生在三段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调味,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对音乐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例如,以前我在教授一年级《大鹿》这首歌时,在课前先讲桌椅摆成“△”、“↑”、“□”等形状,上课时播放小动物嬉闹声的乐曲,然后惊奇的问学生:“同学们,我们这是在什么地方啊?”学生们高兴得回答:“在大森林里”,课堂的气氛瞬间就被点燃了,孩子都热情高涨,我接着问学生:“大森林迷人吗?”“迷人!”“那么大森林为什么这么迷人呢?”孩子们都抢着回答:“大森林里有各种小动物”、“大森林里有漂亮的花草”。此时,我在讲台上播放《大鹿》这首乐曲,然后带有感情色彩的对学生们说:“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大森林里与可爱的小动物们交朋友,谁知道这个小动物的名字啊?”所有孩子都异口同声的说“大鹿”,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加强管理,做好课堂调控
1、规范课堂秩序
教师想要提高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首先要管理好课堂秩序,实际上,学生的很多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可以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其性格特点,针对其某种不良习惯,让他解答与其行为有关的问题,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引发的后果,然后再对这类学生进行语重心长的批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呵护”,触动学生的灵魂感悟,逐步改善课堂秩序,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实现课堂调控的有效性打好基础。
2、实施隆重表扬
鉴于音乐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经常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或上台表演,但是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好意思大胆表现自己,于是我就在音乐教室的门口贴上每个班级的名册,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由小组成员自己推选出本组内表现最好的学生,我就在这名学生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小星号。等到期末时,我就效仿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为星号达到5个以上的学生颁发奖品,并把这一颁奖仪式搞得像模像样,这样一来,得到奖品的学生会非常自豪,没有得到奖品的学生也很羡慕,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们主动争取成功的信心。
总之,课堂调控在音乐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体现教师应变能力、再造教师经验的有效手段,只要广大教师不断努力、认真实践,一定会在这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震.如何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9)[2] 余玉娟.课程改革为课堂调控注入了新的含义[J].四川教育,2006,(10)[3] 张艳珍,薄乃峰.浅谈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4)[4] 晨晖.小学音乐“交往式”教学初试[J].安徽教育,2003,(23)
第四篇: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熏陶。”本文结合音乐教学实践,针对歌唱教学中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节奏感的培养和如何进行准确地歌唱,提出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并结合相关课例进行分析论述,为音乐课合唱教学提供经验与方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熏陶。”由此可见,合唱教学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与艺术团合唱队训练不同的是,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是基于普通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普及性合唱教学和训练。由于以班级为单位,更加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它比合唱队的训练意义更深远。课堂合唱教学往往被一些老师直接忽视掉,他们认为合唱歌曲要求高、难度大,教学上麻烦,所以,经常直接将合唱作品省略为单声部的齐唱,普及性合唱教学的偏失情况大面积存在。
目前,厦门市中学音乐课程采用的是苏教版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2011年新版初中音乐教材加进不少二声部歌曲的教学,这就需要探索一整套如何完成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方
法。2014年1月,我和几位老师到福建省教育学院培训,收益最大的是听了北京市音乐教研员梁洪来老师的讲座,主要是介绍柯达伊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合理借鉴柯达伊教育教学体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合作能力,提升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在歌唱教学中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节奏感的培养和如何进行准确地歌唱。这两个方面都和听觉感受力、创造性地运用、音乐分析不可分割,他们应该完美地统一于对音乐的表现和理解之中。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合唱教学,激发学生合唱兴趣,掌握合唱技能,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值得音乐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多年来,我十分关注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寻求扎实有效的合唱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合唱水平,使学生认识理解合唱、喜欢参与合唱。以下针对节奏感的培养和如何进行准确地歌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绝不仅仅是一种数字关系,它充满了活力、情感和意义,所有的节奏都需要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肌肉反应来感知,节奏感知完全依赖于运动。节奏感不仅是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节奏感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节拍和节奏。
2.配合固定节奏型的多声部练习。
3.休止拍节奏。
4.节奏卡农。
5.丰富节奏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准确歌唱的培养
即对歌曲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和控制声音的能力。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基本上不使用钢琴教唱歌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认为不应该使钢琴成为离不开的拐杖,学生会变得习惯于依赖琴的帮助,而不能充分地感受风格,不利于学会自我调整、准确歌唱和听觉的发展。不采用钢琴教学生歌唱,可以便于让教师走近学生,准确地判断学生歌唱中的问题。人声在表现音高、音色、强弱和表情方面是受自己个人控制的。准确歌唱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训练生活化、发声练习形象化、歌曲处理人性化。
2.培养学生建立敏锐的和声听觉。
3.运用卡农形式进行声部创编。
4.通过不同反向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准确表现音乐要素的能力。
5.通过借鉴科达伊教学体系中变化音的唱名法帮助准确歌唱。
6.利用器乐辅助歌唱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歌曲二声部的训练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分声部进行伴奏时,每个声部都完成得非常好。可是,当学生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时却乱了,老师帮助哪个声部,哪个声部才能成功地唱下来,老师不能同时帮两个声部,甚至到了同一个音时还能唱出两个音高。因此,分析作品尤为重要。二声部合唱曲大致可分为4类:轮唱型、填充型、平行三度型、复调型。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引导很关键!钢琴离学生有些距离,教师在弹伴奏时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一些学生破坏纪律迫使教师停止弹奏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学生音准、节奏教学中的困难,主要不是来自于学生本身,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的认识和行动。只要坚持每节课有一点点相关训练,坚持不懈。学生的进步会从量变到质变,最后会使我们惊讶。学生的进步也会使教师感觉到自身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周晓艺.论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教学、训练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编辑 王团兰
第五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合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对于鼓励小朋友去唱歌,培养其歌唱兴趣,增加其歌唱信心,同时激发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在演唱之中不仅要求有情与景的渗入,还要求准确的发音技巧,完善的表演形式。如何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合唱习惯,怎样让以群体形式组织起来的学生自然和谐地展开二部声合唱,这是我们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孜孜以求去探索的问题。
【关键字】小学音乐 合唱技巧 二部声 情感
合唱较之于独唱,音域更为宽广,音色也更加丰富,因而对于调动学生演唱兴趣有着独特的优势。学生个人通过加入合唱群体,在增加歌唱信心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挖掘他们表演潜能。然通过对目前小学音乐的合唱教学进行了解发现其中总是多多少少存在音准以及和谐性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与教师教学引导方式不无关系:比如合唱当中学生往往是被要求演唱不同声部,而一些老师却只教唱某一个声部;再比如合唱需要增加练习的次数,于是有老师就让学生每天反反复复单调的齐唱,这样一来,收效甚微。
一、以情激趣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与总结,我们了解到将小朋友置于或真实或营造的情景之中,能够最自然地调动起他们的感官感受,从而自觉的去探索、去领悟,去把握音乐之中的情感,使合唱技巧的顺利掌握成为一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努力地在课堂上为小朋友们创造情境,其次为契机和主线,激发学生情趣,寓教于乐,在乐中“以情带声”。
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之中的一种大自然现象,它充满幻想与乐趣,反映的正是音乐与自然的主题,让我们在音乐感悟之中到大自然之中穿梭,感悟各种奥秘。笔者在教授《回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置身其境,借助PPT特地为他们播放了少数民族少男少女在碧波上,在林里山间渔歌互答的视频,同时插入了《回声》这支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几乎所有小朋友的注意力。他们一边欣赏,一边不自觉的就会哼出旋律,在大自然灵秀神奇的风光中,带着好奇和兴奋,自然而然体悟到其中情绪。趁着学生的好兴致,进入合唱教学时,我这样安排了教学过程:“美丽的姑娘,在绿色的湖面上轻轻划着船桨,在空旷的山间放声歌唱,远处似乎有回答的声音,你们可以听见来似有若无的回声吗?”因为前面特意为学生营造了情境,所以这时候就有学生侧耳去寻找。时机成熟之际,我将全班小朋友分成两大小组,形成对唱,教给他们如何去模仿自然传来的回声,从而掌握低声部的发音技巧;接着开始轮唱,使人和回声彼此对话,活泼而轻松;最后合唱,增强音乐力度,在几种不同形式的歌唱中,让音乐时强时弱的回荡在教室中,至此,小朋友们仿若置身空谷,早已分不清是回声还是歌声,和谐而自然的融于一体。
通过情境的营造,学生唱歌之时,头脑中有了画面,乐学好学,教学难点不攻自破。笔者通过自身对于歌曲的感悟理解,借助方便的可视性强的多媒体,带领学生轻松走入音乐,感受其中韵律与节奏,从而获得审美力的提升,在共鸣之中增添了对音乐的喜爱。
二、科学指导
(一)训练发声方法。
训练小朋友的发声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老师无法通过理论指导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老师必须经常性的予以动作示范。唱歌的最根本动力是呼吸,小朋友相较于成年人气息要浅的多,因而在教授合唱技巧时,首要的便是带领学生更好的呼吸。具体操作有:首先带领学生全身心放松,放松五官,放松表情,放松脸部笑肌,自然地如花儿一般绽放;其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手置于上腹部,徐徐吸气,缓缓吐气,感受腹部一空瘪一膨胀的有规律变化;最后通过训练保持气息持久,借助“S”反反复复联系吐气,通过对比匀吐、急吐等等,让学生自己找到保持气息均衡之道。
(二)把握音准节奏
合唱重视整体性,倘若在演唱过程中某位小朋友的声音或者高于标准音,或者低于标准音,就会破坏合唱的整体协调性,因而教师指导之中,需要重视小朋友音准节奏方面的联系。想要掌握音准,前提是最好音阶训练,这个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开始老师可以自身进行动作示范,借助可视化的手势,让学生更好的领会音阶内涵;紧接着,不妨通过一些灵活多变的小游戏、小活动,更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全音半音,打好基础。待学生大体掌握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在实际合唱训练中去反复使用。如在教授《歌声与微笑》二声部合唱歌曲时,不妨先让小朋友分声部自由演唱,然后两人之间或者是小组之间互相聆听,通过对比交流发现各种问题。然后老师组织合唱,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一个组将目光投向老师身上,通过老师指挥唱好音阶,与此同时,另一组唱完一声部第二个音之后,紧接着是开始音阶的演唱,老师轮流交替着给予两组以指挥和指导,更好的照顾到合唱中的个人。如此将几乎所有的都学的问题都照顾到,这样下来,大部分小朋友的的音准节奏问题可以解决的七七八八了。
三、多样辅助
过去的合唱教学通常都是以唱为主,无法带领小朋友去体悟其中的丰富多样的情感,因而在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下,有必要在音乐合唱表演之中,渗入优美的舞蹈以及动听的打击乐或者是音高辅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律动,掌握节奏,就会加入打击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教同学们演唱《小白船》的时候,我习惯安排一些学生借助竖笛这种乐器分声部去吹奏,其余的人认真倾听,然后再合奏,当合奏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时,顺势引导他们将对于这首歌曲音准以及音程的感觉自然移入合唱之中。在合唱之际,不同声部都安排学生伴奏,轮流展开。借助这样的有序合理步骤,音准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再比如:在教唱二部声歌曲《迷人的火塘》时,通过展示篝火晚会热闹奔放的场景,我已经让学生体会到了歌曲的情绪。蓄好势之后,我开始给学生放音频,同时借助手势定准音高,通过比划表现律动,接着合着音频唱起歌曲第二声部部分。唱完之后,我请同学思考:“对比老师唱的和音频音乐,同学们能发现有何不同呢?”很多小朋友都能发现老师的演唱当中多出了一个声部,按照这首歌的节奏,教师最好是将音调降一降,准确把握低声部。顺着同学的回答,我接着就问了:“那么这首音乐的这个低声部,让这个音乐听起来是更好呢,还是更差呢?怎么个好法?”这时候小朋友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说这个低声部的发音,能让听的人自觉的想到篝火晚会大家一起边唱歌边跳舞的热闹,有的说低声部正体现着大家情绪的高涨呢。趁着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的时候,我指导全班学生进行第二声部的练唱,鼓励学生模仿刚刚我进行示范是的定位手势,找准音高,与此同时,我会用竖笛伴奏,让竖笛声与音乐中的琴声和鸣,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力度和丰富性。倘若课堂时间充足的话,还会带领小朋友们自由的跳一段少数民族简单的舞蹈,虽然舞蹈可能不会太规范,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学生在载歌载舞之中感受到了音乐之美,同时在练习之中也提升了合唱的和谐度。
四、教学细节
新课标提倡老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唱技巧更多的需要围绕着小朋友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展开,只是单纯的一直训练全体合唱,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反而是将他们带入了“死胡同”,无法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灵活安排教学环节
灵活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总能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合唱训练时,让教学环节一步紧扣一步,步步交织渗透,把合唱当中尤其重要的“双声部”教学人为化成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更好的领悟。第八课“幸福生活”中,歌曲《同坐小竹排》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将“双声部”的训练渗入其中,将学生分成男女两个组,模仿少数民族壮族人彼此的对唱:“小妹„„”“小弟„„”。
(二)给音乐做加减法
所谓的音乐加法即指在单声部音乐之中添入二声部,让单一的音乐听起来更为丰富,更为饱满,更有力量。音乐的加法会使音乐加大纵深,让学生在训练之中慢慢地感知多部声的特点。所谓的音乐的减法即指将那些复杂多变的多声部音乐改编简化为旋律简单,易于把握易于歌唱的歌曲。一方面使学生有自信更好地去掌握它,另一方面仍保留着合唱应该具备的和声效果,让学生知易而行。
1.音乐加法。当老师在讲授那些有关少数民族的歌曲时,通常会涉及到少数民族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场景,典型的比如在蓝田白云之下,骑着骏马,挥着鞭儿,老师在带领学生去体悟这份辽阔自由的时候,可以借助我国众多的拟声词去准确模仿马蹄哒哒的声音,为使之更好的融入到歌曲之中,可以在类似情景的歌曲的旋律当中添加二声部,传递清脆悠扬的马蹄声。
2.音乐减法。笔者在执教四年级第八课以“理想”为主题的音乐学习时,有名为“小纸船的梦”这样一首音乐,针对笔者所教授班集体对于二声部基础掌握的这样的具体情况,我在教授之中特意简化了曲谱。把《小纸船的梦》的第二声部旋律进行了重复,如此以来就将难度降低了许多,通过前面情景的引导,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哼唱音律,再通过反复的合唱训练,把握音准与节奏,体会成功,收获成就感,增强对自身演唱的自信心。
(三)发挥音准好的学生特长
在合唱过程中,一个班的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音准准的,有音色好的,还有二者都不足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居中水平的,为使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升,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来安排的。比如,在进行五年级某首歌曲的学习时,在第二部分合唱当中,尽管只单单有一个乐句,却是老师无论如何指导集体演唱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鼓励那些认为自己掌握了技巧的小朋友充当小老师,为全体同学表演一番,同学们都可以听见清晰动听的和声,在比较心理的影响下,大家都开始去模仿他们,跟着他们认真练唱,结果可能还是不完全准,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收获了“听觉”的积极训练。
五、自我提高
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诗乐舞一体,合唱是音乐之中最能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一种形式。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指导时,首先必须具备三大基本功:唱、弹、跳。具备良好的歌唱能力,老师可以在教学之中进行范唱,通过展示训练学生发音技巧、呼吸技巧、把握音准节奏的技巧等等,给予学生听觉上最为直观的美的感受,从而激励小朋友去学习。具备深厚的弹奏功底,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组织课堂,老师可以适时的利用古筝、琵琶或者是吉他之类的乐器,为学生即兴伴奏,创造出活泼轻松的氛围。同样具备跳的舞台表演能力,能够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小学生普遍的一个心理就是好模范,当老师站在讲台上通过灵动的动作语言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具象时,合唱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会被吸引,更会被打动。
音乐不同于造型艺术,可以通过画面得到直接呈现,也不同于影视戏剧,可以被看见,它更多的是通过将声音传递到人的耳朵之中,以声情来调动真情,让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去感知去体会。因而小学音乐老师只是具备“唱”“弹”“跳”三大基本功是不完全足够的,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擅长合唱指挥,有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受与表现。在进行合唱教学指导中,一名优秀的老师觉不仅仅是只上完课就可以的,他们的另外一个任务还在于课外艺术实践。老师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联合举办的不同形式合唱活动之中,这就要求他们具备鼓号组队能力、舞蹈编排能力、合唱组织能力等等,让学生在有竞争的活动之中,突破困难,获得质的提升,同时潜移默化之中渗入到集体主义思想。
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音乐的情感美、音韵美、节奏美,徜徉于音乐的殿堂;而且可以相应的培养起他们高尚的艺术情操与艺术感悟能力,激发他们活泼乐观精神,丰富其思维想象力,促成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有必须重视并努力搞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参考文献】
[1]赵国栋.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分析及有效策略[J].校园歌声 2010(02):21-23.[2]贝彩红.走进合唱艺术的春天——浅谈小学低段合唱教学[J].成才之路 2011(15):52.[3]钟艳华.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小学音乐“主动唱演”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 2010(Z3):124.[4]刘娟.巧用打击乐器 创建多彩课堂——浅谈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121.[5]杨云兵.让合唱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盛开[J].儿童音乐 2010(0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