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组教学教学反思
分组教学教学反思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乱哄哄、热热闹闹这就是小组学习。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教师在这里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大矣。
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小组合作目前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不科学。最常见不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或者俺高矮次序甚至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规则不明确。在课堂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
3.合作时机不当。
(1)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
如果问题太浅易,学生只要翻开课本就能找到答案;有的问题又过于艰深,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导致组际交流冷场的尴尬现象;有的问题则只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能支撑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张力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产生合作的需要。
(2)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比如学案中的达标测试.(3)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比如关键知识的讲解,点拨.规律的总结等.(4)一节课中安排了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
5. 关注片面,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反馈,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6.合作研讨 议而无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小组发表了与教师不一致的或出乎教师意料的看法,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意见,不做任何引导,就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又绕到教参那里。这使得精彩的小组讨论被教参的结论或教师的定论所代替。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是学生在集体研讨,但本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再者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
7.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指导。
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基 本 对 策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是对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要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举例,我班是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八人卫生大组.有大,小组长.一号带四号,二号带三号.一号四号,二号三号同桌.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阔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2.小组培训
(1)做耐心细致的前期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培养爱心,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而是对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2)合作技能培训.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不要争吵
3.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
(1)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与学生一起探究。体现是双主并举。
(2)提供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产生合作动机和合作倾向的时候再展开合作比较适宜。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以及团体精神。尽快形成合力。比如我们提问的时候,可以利用同组同学补充答案的方式来提高凝聚力。个人问题解决的好,同时也是为小组争光等。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5.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产生合作的需要。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6.精选内容。提供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7.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举例上几天刚学的正弦余弦的关系时候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探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探索出二者关系。
在疑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促使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释放出来,在交流中产生互动,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能够保持探索的积极态势,从而产生合作探讨的欲望。
8.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等合作参与形式。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也要学会倾听。
9.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老师们,面对我校的教学形式,面对十六字的教学模式,面对小组合作。我们不是逃避,而是迎头赶上,我们一起探索小组合作的精髓,让她真正成为指导我们教学,提升我们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的发言有很多不足和欠缺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四、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个弊端
弊端一:马蹄型座位不利于两边的学生长身体的需要
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学生端坐课堂的时间占一天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学习小组的人员一经编定则不轻易变动。这样,坐在两边的学生看黑板时需要把身体侧转过来或者偏着头斜着眼,不但不利于正常体型的生长,也有形成斜视的可能。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让学生每周按顺时针方向调换一次座位,既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座位及邻居的更换抱有新鲜感,从而加深了对小组的感情。
弊端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虽然原则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总有个别学生报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可通过整体性的评价机制来约束以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会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弊端三: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
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次小组合作讨论时,先由中差生发言,并在组员分工时设一名调控管理员,负责监督提醒长篇大论者适可而止,这样,就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也使他们的惰性无处可逃,激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第二篇:分组教学
摘要:分组教学识现今素质教育下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文章主要是从分组教学的概念、方式、优劣势以及针对分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教学建议及措施,旨在使分组教学能够顺应国家的的方针政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字:分组教学
教学方法
学生
效果
一、分组教学概念
分组教学即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实施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但是分组可从多方面来考虑,比如可以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学生的年龄、性别、宗教属性;学生学习的能力、天赋、兴趣爱好等都可以作为分组教学的标准,具体如下:
二、分组教学方式 1.“知识风暴”式
“知识风暴”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让我们的大脑毫无拘束地、集中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想像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风暴”式分组教学宜在5人-10人的范围内进行,教师交给学生讨论的应是明确且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的问题。主题确定后,要力争吸引所有学生参加,吸引每个人思考和发言。在分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自觉遵守以下几项原则:(1)尊重每个同学的意见,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随意批评别人的建议。(2)小组成员应该互相补充,逐渐完善他人的意见。(3)鼓励发言少的同学发表意见,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4)在这项活动中,建议和意见的数量要比质量更重要。(5)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所有小组成员努力的结果,它不属于个别人。
“知识风暴”式分组教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评价。教师要以不损害学生以后的参与为准则,在想像丰富、意见独特、小组活动结果的创造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建议。2.情景模拟式
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灾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柠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品等)展示出来。“情景模拟”包含着“知识风暴”活动的成分,但“情景模拟”活动更完整,它包括解决一个难题、创造一件作品之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而且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判断力、经验、知识和技能。
是否采用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如果教学内容涉及教学生如何决策或者教学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可能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例如:当教师介绍“我们的社区生话”时,可以安排一个小组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活动,最后进行讨论,并展示研究成果。3.合作互助式
这种分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解释和答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使那些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技能。
在同伴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次提供一个很小、很具体的主题,以便学生互相解释、演示或说明。学生可以两人一对依次解答一个问题或轮流提问,这对于促进学生掌握概念、公式.纠正他们常犯的错误都有很大帮助。参如同伴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的人数以3人。4人为佳。教师要为每个小组选一位具有领导才能的组织者,他要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并鼓励大家回答,还要善于分析、辨别同学的观点,及时反馈: 4.角色扮演式
这是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教育者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角色扮演式分组教学可以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和其他多种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参与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必须以特定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扮演不同的角色,就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以更真实和更现实的角度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
三、分组教学优势
1、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会随之逐渐形成。
2、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非停留在口头上。单元分组教学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依据单元课文来收集有关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学生通过与语文材料的接触,开阔视野,获取知识,逐渐形成整理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有利于巩固识字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第一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那些学习主动性比较高的学生受益很大,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少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文不仅理解而且会背诵了。例如:第一单元刚上了第一课时以后,大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的生字基本掌握,第二天有两个学生已经能背诵出第一课的内容了,加上我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没想到第三天有六分之一的学生能背诵出第四课的内容了,出奇的是当我再走进教室时学生不约而同要求上第二课,结果有一半的同学都会背了。我发现除了课文比较简单的原因还与学生之间相互带动影响有很大关系。当然光会背诵课文不是目的也不能说就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这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感情,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分组教学劣势
分组教学也显示了它的不足:那就是对于学习不是积极主动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这些学生可能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加之这些学生自身所存在的惰性,能力的差别、智力的差异等就会不自觉地加大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教师就要注意调控,帮助这一少部分学生早些使他们的学习风格与老师的这种教学风格相匹配,或教师根据他们的学习风格适时为他们做出一些服务,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差距。
五、分组教学教学建议
1.教师课堂上实施分组教学,应首先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班级规模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分组的数目应当不超过教师的管理能力,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或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某一组的学生人数应控制在能使小组成员从该组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范围内。
2.教师要考虑学生年龄的差异。研究人员推断,学习者年龄的差异将影响分组教学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与教师一对一的交往,所以,教师应尽力关注每一个儿童,这也许就是在低年级保持班级适当规模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中年级的学生减少了在教师监控下的一对一的直接互动。更大一些的孩子,则能够注意到教师的存在并与同伴很好地互动。另外,相对于高成就学生来说,低成就学生需要教师更直接、热情的支持与鼓励。
3.分组教学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如果一开始就把完整的课堂完全分为几个小组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自立水平不高,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我指导。教师应该首先给一个小组安排特殊任务,这个小组被教师严密监控,其余学生仍保持原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或更多的小组可以同时活动;最终,全班同学在各自的小组中富有成效地学习。
4.小组成员不是完全随意自我选择的。虽然自我选择通常可以形成非常融洽的群体,但这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不一定合适。我们应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被安排在个人与组织共同获益的位置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候,把具有相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而有时又需要异质组合。例如:如果教师希望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与自己能力不同的人一起有效地工作,那么,他就会有目的地进行异质分组,以使组内成员的能力和社会特征多样化。
5.一般来说,小组成员可以经常改变,以便扩大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同时,在某些学科领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在其他学习领域则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而且,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组成不同的小组(比如:数学有一种组合,语文又有一种组合),会比始终保持单一的组合模式更适合学生的个别需要。
6.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分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有时,每个小组提交一份作业,教师可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予以表扬,学生均按小组平均成绩得分;时,教师可采取独自测验的方法.同学之间不能互相帮助,每组成员分数累加算出小组成绩。
第三篇:关于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
开学以来,我们响应学校的号召实施分组教学。现对在实施分组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一点体会进行反思如下:
一、分组教学实际上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一个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就要尽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恰当地与他人合作来解决一些大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仅仅通过分组,有时候还不能达到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如有的学生看到人多了,可能就将工作全部推给“能干”的同学了,自己就在一边玩起了小游戏。因此,小组分好后,还要让每一位组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由小组内部讨论后,小组长上报一份工作明细表。做好后,根据评价表,展开小组互评,在新教材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很多,所以在课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哪一组讨论出解法就写在黑板上。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但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不像平时上课时,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有走神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为此,分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分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在实施分组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使我们老师从以前关注自己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创建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互动的快速高效的课堂体系。
三、困惑
1、实施分组教学,课堂管理带来一定难度,2、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做到有事干
3、如何引导学生预习,使学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4、有基础训练,学案练习有无必要
第四篇:初中英语分组教学初探
初中英语分组教学初探随着英语学习内容难度的加深,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两极分化更为严重。那么,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呢?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仅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有关,而且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激发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潜力,它的开发将会极大地缩短教学的路程,提高教学效率。我始终坚持:“教给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的,我会记住;参与其中,我会明白。”在这之中,我尝试性地选择了分组教学,并在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充分证明了分组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几年来,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分组教学不但提高了差生的英语成绩,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两极分化问题。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增强了训练的密度和广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初中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在小组活动中,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愿望,给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结构、理解语言功能的外部条件和参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他们在课前、课后就有兴致去积极准备、互相对话,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实施分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由于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般来说,单靠一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个复杂任务的。故此,在一定背景下组织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协作、相互辅导、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的思维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互助、信任,就会促进共同进步。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在分组过程中,素质高的学生通过分享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素质较低的学生通过吸取他人的知识、方法来提高自己。也就是说,分组教学法正好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其他同学则在这一过程中吸取众人所长。
通过分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实现了逐步向各自的目标迈进,基本做到了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或接近自己的目标;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又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组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成绩。
二、实施分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分组教学,一定要用好激励竞争策略。分组教学不同于分层教学,我把全班分成5-6组,每组6人,每组都包括学习能力上、中、下的学生,这样就比传统的分组更有丰富的层次性,小组内的互补性更强。小组间经常展开比赛,看哪组最先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展示本组的实力,这一组的同学必须互相帮忙、共同进步,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源于一定的兴趣、爱好,源于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支持学生的求新、求异、质疑问难,同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后进生”,在学习中容易失去自信,甚至厌学,更需要教师的激励。要让学生知道:新世纪人才必须有竞争意识,每个学生在激励与竞争中应不断进取,探索创新。
第五篇:分组教学总结
大班分组绘本美术教学有感
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中,分组教学同集体教学一样也占有重要地位。分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教学难以解决的因材施教的问题,而且为幼儿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分组教学也为教师创造了更好的与幼儿互动交流的机会,让教师有跟多的时间关注幼儿的个别发展,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们班的分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绘本美术的创意课。在这样小组式的活动中,比较适合美术活动的开展。首先,教师有时间对每一位孩子在创作时进行个别的指导。幼儿在进行活动时,容易相互模仿,如何将孩子自己的想法在作品中展示出来,有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创作时进行一定的引导。比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母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画的时候如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就成了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教师适时的引导,最后作品中就出现了肚子里有鸡蛋的母鸡,腿很短的母鸡和很瘦的母鸡等等。第二,绘本内容在活动中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小青花》的活动,我是在活动前介绍了整个的绘本内容,幼儿根据绘本内容,了解青花的特点,进行创作;而在《蚂蚁和西瓜》的活动中,只先呈现了几个绘本画面,幼儿想象创作后,最后再回归绘本。第三,作品的呈现方式能够更好地衬托作品。每一次的作品,幼儿们都需要相互欣赏,教师也会进行评价。每一次作品采用不同形式的展现方式,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沉底、撕边,拼接等,不同的形式让作品更精彩。
教师进行分组教学,更有精力去注意组内幼儿的发展情况。分组教学使每组活动的幼儿人数减少,教师也不会因为分身不暇而忽略了某些幼儿的活动问题。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目标时,可以更全面的考虑班级和幼儿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方法,制定不同的课程,满足幼儿不同的个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