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剖析

时间:2019-05-13 04:3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剖析》。

第一篇:《“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剖析

《“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基于学生发展”:

指基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和学生社会性发展需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引导式”教学法概念:

“引导式”教学法,对学生来讲这是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它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良好学习策略的习得,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华丽转身,打造高效课堂。具体实施:课前自主研读、预习备学,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课上师生互动、合作探究,高质量地创新学习,课后思维拓展、分层训练,全方位地提升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新课程改革呼唤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是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之源,是建构其他能力之本。语文学科认知性、实证性、逻辑性的思维特点不同于以伦理性、直觉性、形象性为主的汉语思维,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模式,更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倡导探究实践,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主渠道。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习水平、智力水平和个性均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主动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新时期学生语文学科发展现状对教学模式研究的需求

教育现实状况和发展形势呼唤着我们必须寻找突破,创造亮点。而本课题 “‘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想通过基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3、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行为常常被教师讲授所替代,学生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基于学生发展的“引导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

(二)国内及本地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关注教法转移到关注学法的相关研究逐步展开。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自结”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张人利的“读 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后茶馆式教学法;以及由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课程服务部研发的引导式教学法,都以教法转变学法为目的,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学校或全面或在某单一学科进行的有关导学案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取得了可资借鉴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所搜集的资料的学习、分析和研究,我们觉得由于区域差异和社会环境差异,现成的研究成果只有借鉴的意义,而绝无照搬的可能。因此,基于本地实际的实证性研究仍有实施的必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是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始终处于“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理念。

3、提升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阅读教学恰当应用引导技术能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使学习效果得到最大优化,并对课前、课后学生学习策略加以方向性指导。

4、培养适合新课改要求,掌握先进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具备全新语文教学观、视野开阔,并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语文骨干教师,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深入推进全市的学生语文教学改革,形成比较稳定、高效的语文教学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 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原理,在导学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诱发学习者思考,使其在认知上出现新的不平衡,并利用这种不平衡来刺激学习活动,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在教学设计中,应提供机会并帮助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使其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认知结构从平衡经过不平衡到另一个新的平衡。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上世纪20、30年代,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事。

所以,教师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首先检测学生对某一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动态性评估,这是教师应完成的第一项任务。第二项任务是学习活动的选择,其目的在于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第三项任务是提供教学的支持。即在学生需要时,可以通过为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的学习。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适时指导就是一种“脚手架”。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处在塔尖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此,“引导式”语文学习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关注学习方式改善,关注课堂教学实效,倡导自主互助,能较好地体现该理论的精髓。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现状分析研究,提出相应对策,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矫正和完善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策略。

2、通过对学生语文良好学习策略与学习成效个案分析,建构高效语文学习模式。

3、通过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让老师们了解制约课堂有效教学的 深层原因,激活教师参与“‘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建构“引导式”语文教学模式,并通过同题异构课堂教学研究,总结反思,逐步形成和完善比较稳定有效的新授课教学模式。

(二)研究内容:

1、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现状调查分析。

2、学生语文良好学习策略与学习成效个案分析。

3、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4、建构“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下列步骤:首先课题组全体成员先分工,集中学习理论,根据分工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然后课题组集中汇总研讨,形成初步的课题研究方案,建构“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接着按方案要求和模式推进全校进行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同题异构课堂实例观察、师生访谈,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收集--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8月):成立课题组,分解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各学生进行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阶段研究总结。

2、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1月):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 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并对课题研讨,以此进行检查验收,不断进行回顾总结,完成中期报告,并及时调整、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3、完善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5月):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经典课案集,形成“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2、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和高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4、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5、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形成“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

2、教师“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论文集;

3、形成“引导式”课堂教学案例汇萃;

(二)实践成果:

1、通过研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2、提高全校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发挥教育科研的辐射作用,推动校本教研深入实施,提升学校教改、教研工作。

八、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构建适合本校学生、教师实际的“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及其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操作方法;普遍提高本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实践”的教学观、构建在导学案辅助下的师生共构式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对实验课型分析,进行以发现问题——聚焦问题——探究问题——采取措施——反思为模式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同时,导学案教学主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勤奋、踏实等性格。

第二篇: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问题式教学法,重在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层层推进,分析问题;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实践应用,拓展问题。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大学物理;理工科;应用

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与数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研究的规律与现代物理学息息相关。大学物理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是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自我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问题式教学法,由教师引导以问题化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以达到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新式教学法;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物理教学中,能全面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一、问题式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者广泛研究与应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问题方法融入教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推崇使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正确答案;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倡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师生交流探讨问题和学生独立思索释疑三种模式进行教学,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并享受合作探究的快乐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在系统的理论归纳、广泛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教师对学生引导,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作为主线,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层层展开,形成循序渐进、递进式深入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变化,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要掌握的新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来建构知识,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协作能力。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首先,问题准备。教师必须对物理概念和基本定律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并对学生的物理背景、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做好充分调研和准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其次,创设情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题目标设置适当的情境,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主要从下几个方面设置情景:

(1)挖掘教材内容。大学物理中很多知识点间有相同的性质或相似规律,可以从旧知识的已知特征,去推测新知识的相应特性。如在讲电势能时,引导学生复习重力场中重力势能的规律。因为在静电场中移动电荷,电场力的功也与路径无关,那么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又有什么规律呢?(2)进行演示实验。有些概念和规律,无论教师如何费力讲,学生也很难理解和体会时,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用很少的语言,即可把要讲述的课题展现在学生面前。“静电屏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讲课前可以作这样的演示实验,将带电棒靠近通草球,通草球因被带电棒吸引而摆动。可是将通草球放在金属网内时靠近同一个带电棒,却不会被吸引摆动。这时学生会思索金属网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通草球不动?(3)联系日常生活。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很多熟悉的现象直觉观念跟物理观念往往不一致,可以通过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牛顿第三定律以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的双方,赢的一方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大多数学生会脱口而出 “赢得一方拉力大”。我说“是否正确通过后面的分析大家就会明白”。(4)利用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有些知识点学生虽然理解了,但不够透彻,似会非会,针对学生没有巩固或常出错的知识,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疑,让学生在回答或板演中把学的粗浅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然后根据暴露出来的通病让学生辨别是非,剖析根源,真正解决问题。如滑块在劈尖下滑时,机械能是否守恒等。

2、层层推进,分析问题

心理学研究曾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课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或重点部分的内容,与之相联的基础知识较多,综合性较强,可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第一步,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感到解决某一问题的必要时,他的思维必然活跃起来。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他们急于弄清里面的道理。有的急于看书,有的努力回顾以前的知识,有的小声议论。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问题上,课堂气氛热烈。第二步,教师巡回指导,层层分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揭露种种矛盾,提出各种疑问,使学生时时感到有许多新鲜而有趣的问题可想,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做到既生动活泼,又不放任自流。第三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联想有关的旧知识,对比所讲的新知识,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设想各种解答方案,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讲功一节,先让学生回忆功的概念:物体在受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该力对物体做了功;若力的方向与物体前进的方向垂直,此力对物体不做功。第一步提问:如果力的方向既不与前进方向一致,也不与前进方向垂直,这力对物体做功吗(在黑板上做出受力图)?课堂上非常“静”,学生正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思想极其活跃,静中藏动。这时进行第二步引导分析问题。提示“大家不是学过力的分解吗?把这个力分解一下怎样”。很快学生思维成熟,由静而动,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接着提问“刚才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是恒力作用,如果在物理所受力随位置改变呢?”学生处于“静”的思索状态。继续第三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提示学生联想高数上的微积分,先微分再积分,即先分析力对质点的瞬时作用,然后再连续求和,即积分。由恒力作用下的一般公式,进而得到变力做功公式。通过一步一步分析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静”“动”两种交替的状态。“静”是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动”是思维活动的交流和表露。教学过程如同师生之间传球,不能光看教师扔出去多少球,主要看学生最终能接到多少球。而学生怎样去接,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

3、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物理学难学是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课的评价,大部分学生学不好的原因是没有钻进去,感到物理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学起来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解决学生学而无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讨论法,千方百计使学生参与到争论和积极思维之中,这样便自然产生了兴趣。

第一,选好题目。书中无现成答案而又需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重点组织展开全班或小组讨论,充分诱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口争辩,置学生于主动探索知识之中。重点从以下方面选题:(1)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有矛盾的问题,如课本上两列光相遇发生干涉相长相消,而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光强度分布是均匀的;(2)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而未弄清现象的本质问题,如枪打落猴、飞机抛物等;(3)学生容易混淆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作用在小车上的拉力和放在盘里的砝码的重量哪个大?出现三个答案:小车所受拉力等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小车所受拉力小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小车所受拉力大于盘里所放砝码的总重量。第二,合理分组。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及全班讨论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最后,归纳总结。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从学生的交流中收集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充分释疑。通过讨论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4、实践应用,拓展问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物理教学中可增加一句:“百见不如一做”。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仅仅是掌握、驾驭它的第一步,获得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真正做到熟练掌握,应用自如,还须通过反复实践。反过来,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强化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上好实验课。物理实验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的一项实践活动,通过对实验现象(如牛顿环,光栅等)的观察、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简单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如物理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组、天文小组、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等。最后,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根据各理工科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举行物理竞赛、实验竞赛等。近些年我们系每年开展一期电子设计大赛,培养了一批知识面宽、思路敏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无论遇到任何情况或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两个问题:为什么、怎么办。前者追究原因,后者提供对策。只有搞清原因,才能想出办法。

对大学物理教师来讲,应根据大学物理的课程特点,将问题式教学法科学地加以运用,授人以渔的同时完成理工科学生大学物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有效利用课堂及课下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然后加强实践应用来实现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拓展,完成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均利.问题式教学法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材,2011.196.[2] 戴维,沈建华,段天权等.开放式教学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6.[3] 刘归,曹晓萍.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大学物理问题教学[J].陕西教育,2009.3.[4] 力昌英,谢柏林,万士保.管窥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及运用[J].物理通报,2012.3.[5] 华雪侠,向宁静,李耀宗等.问题主线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实践研究[J].陕西教育,2013.6.【作者简介】

姚文苇(1981-)女,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的基础是是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参与情况,并通过与花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利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根本变革,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基础教育模式的全面改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主体性教育

一、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用参与式教学法,需要在优化自身教学过程的前提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并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同时,创建能有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参与式教学法和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富有神秘感的学科特点,在了解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并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对优化初中生物教学、帮助学生关注相关科学知识起到巨大作用。

二、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个体需求

个体需求,指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对于未来的社会人才来说,生物知识作为综合性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生物知识能够指导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第二,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地球的奥秘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多元性特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2.2 课改需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已成为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基础,根据个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综合参与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2.3 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由于全人类处在同一生物圈内生活,所以,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当中渗透了大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初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生物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环境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初中生物利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3.1 全局观和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以“大众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综合发展,坚持学生在学习、思维、行动等方面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在生长环境、个性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并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尤其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为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奠定基础。在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一昧的进行填鸭似的基础知识教学,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使生物教学真正走向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层面,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综合发展。

3.3 循序渐进原则

现在教育的观点就是促进全部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便能实现学习目标。认识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认识的引导,坚持循序渐进的观点,最终达到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4 启发性和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是启发性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平等表达,用自身行动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免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在坚持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即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与学生平等探讨,并循循善诱,帮学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初中生物教学实行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手段 4.1 营造平等的课堂参与环境,组织开展教学讨论

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在积极营造平等的课堂参与环境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本来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可以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深刻激励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我批评的学习意识。

4.2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拓展自身思维空间

新教材除了在内容方面进行了重新编排之外,并通过美化语言等手段,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如在“开花和结果”一章中,通过运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很容易地了解到此课的学习目标,并培养了学生产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与地球和谐相处的思维意识。

4.3 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较以前来说有很大减轻,有更多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现在,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经常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观察动植物生长,并期望通过这些具有生物学科特征的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陈君华.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03(6).[2] 罗军兵.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3] 余自强著.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第四篇: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所谓学导式教学法是指把教与学重点放在“学”字上,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有效地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真正将高中数学打造成“以学为中心”“以主动求知为核心”课堂。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三角函数;演练环节

学导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学导式教学法的核心思想,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按照“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对如何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应用到《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中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一、自学环节

该环节是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熟练掌握y=sinx;y=cosx;y=tanx的图象与性质;能熟练进行图象的平移伸缩,等。组织学生带着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如:有学生提出:在函数图象的移动中,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应该怎样移动?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在制作图象时,我们只能选择0、π/

2、π、3π/

2、2π这样的

特殊值?更有学生提出:能否在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之间进行图像转化?„„这些都是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入“解疑环节”,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解疑

在自主学习环节,我们不要急着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而要在解疑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使其能在互相讨论中顺利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当然,除了上述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对下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如:(1)三角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除了有平移变换之外,还有什么变换?(2)函数y=sin(2x+π/3)的图象可由y=sinx怎样变换而得?(3)请用多种变换方式来实现函数y=sinx向y=2sin(2x+π/3)进行转化?„„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而且,这样的问题探究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学习的能力。

三、进入精讲环节

精讲环节是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保障,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结束了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我组织了师生“讲”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除了教师“讲”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讲”。也就是说,在精讲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精讲,比如:“请用多种变换方式来实现函数y=sinx向y=2sin(2x+π/3)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将自己小组得出的变换方式展示给其他学生,之后,有补充的也可以进行补充,等等。接着,进入的是教师精讲环节,在这个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针对学生在上述环节中未能解答的问题以及存在模糊的问题进行交流,同时,结合教材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四、组织学生进入演练环节

该环节是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该环节,我们要精心选择相关的练习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下面几道练习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演讲,如:(1)用多种方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sinx(x∈[0,2π]),y=cosx(x∈[-π/2,3π/2])的图形,通过观察两条曲线,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2)想一想,函数y=sin(x-3π/2)和y=cosx的图形,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草图。

(3)若函数y=cos(ωx+π/3)(ω>0)的图象相邻两条对称轴间距离为π/2,则ω等于_____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在自主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上述的几个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实现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综合数学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

第五篇: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抛描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逐渐探索出这个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现用高中数学教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说用这种教学的应用方法.一、应用真实的情境抛出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时,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不能寻找到学习的要点,从而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抛描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数学教师要给出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节课他们要探索什么知识.例如,在讲“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图1中描述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请计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明这个面积代表的数学问题;如果现在这辆汽车的读数为2010km,请按照图1说明在这之前,汽车的里程数与读数之间的关系,应用函数表达式说明两者的关系.如果教师用过于抽象的问题令学生思考函数模型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一概念知识,从而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现在教师给出直观的图形,学生参看图形便能了解到“矩形面积=长×宽=速率×时间=路程”,即领悟到数学模型的意思就是要给出解决数学模型的规律.这张图片,就是教师抛出的“锚”,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锚,即在学生领悟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路程=速率×时间”这一模型应如何建立.二、应用综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有时会比较复杂,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有时会有学习挫折感,从而不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用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克服学习障碍.同上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图1的阴影部分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路程=速率×时间”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如何将这一公式转化为需要的数学模型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汽车里程表的读数与汽车里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经过教师的提醒,学生了解到两者的关系为“汽车里程表读数s=2010+汽车行驶路程”,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用二段函数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即第一段函数有第一段函数的计算规律,第二段函数有第二段函数的计算规律.如果以二段函数的方法思考这一数学问题,便可以图1为基础,设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行车时间为t、v为t的分段函数,那么可将“路程=速率×时间”的函数表达式描述如下:

得到函数表达式后,有个学生认为可将该函数表达式应用图象的方法描述出来,找出两幅图象之间的规律.这个提议,让学生找到新的数学知识探索点.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教师可以一道经典习题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愿意积极拓展相关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教师要提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总之,抛锚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为:抛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拓展问题?教师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就能优化抛锚教学法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下载《“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引导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引言 新课程改革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它是以教师单一的讲述为主,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

    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模版)

    “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计划一、 课题研究背景 在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更是对中学音乐教学形成强......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案例教学法” 在中高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一、背景: 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文化问题上已达成基本共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

    浅析抛锚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5篇

    浅析“抛锚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永城市高级中学 韩宝灵 【内容提要】: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

    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精选五篇)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课前创设情节,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串;课后提出问题,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关键词】......

    渗透式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渗透式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就渗透式教学法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环境、学科、信息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渗透式教学法是可行和......

    竞赛式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竞赛式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竞赛式教学法就是根据人的竞争心理特征,以竞赛为主线,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行为加以评价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是针对这种教学方......

    小组合作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性质和任务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我市已把初中生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