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习作教学中的“说”更有效些
让习作教学中的“说”更有效些
摘 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会说、善说、乐说,让“说”更有效服务于“写”。结合教学经验,简述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说”的方法。
关键词:习作教学;挖掘素材;交流素材;处理素材
俗话说“我手写我口”,先说后写是一个整理思路、疏通思路的过程;以说促写,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说得好,才能有话可写,才能下笔千言、行云流水,才能写得好。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会说、善说、乐说,让“说”更有效服务于“写”。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组织、引导学生“说”呢?
一、挖掘素材,有话可说
1.唤起记忆,激活体验
小学生习作中大部分都是要求写已有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巧妙引导,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盘活学生的习作库存。在这一类习作教学中,我常常以聊天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经过我的引导、暗示、提醒,学生记忆的闸门不知不觉被打开了,生活积累被激活了,学生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这样也就不愁习作素材了。如:一次习作要求写“我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到老师,学生就说了一串情景录:老师工作很辛苦;老师教书很认真……这时我和他们聊起来:在你们的记忆中哪位老师让你最难忘呢?是什么事情让你难以忘怀呢?经过筛选之后,有位学生说与张老师的谈话很安全、很温暖,令他最难忘。我顺势引导这位学生回忆当时发生的事件并说一说。继而,他举了几个典型事例描述张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护。这样,我找好谈话的“点”,一步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挖掘“说”的素材,并引导学生将它们迁移到习作中。
2.亲历现场,丰富体验
习作前,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经历酸、甜、苦、辣,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生活体验,然后将这些体验展现在习作中。一次,我带着一个生鸡蛋和一个小碗走进教室,看到学生疑惑的眼神,我不做解释,而是先让学生比比谁能先捏破这个鸡蛋。看到这小小的“蛋丸”,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必胜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一开始,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可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家伙,竟然能安然无恙地从一个个“大力士”手掌中溜过,学生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为了证明鸡蛋没有作假,我在小碗边轻轻一磕,蛋破了。学生见此,既不甘心又难以置信。我趁热打铁问他们想说点什么,他们个个情绪高昂,争先畅叙心中的种种感受,这样既丰富了习作的内容,也使学生习作异彩纷呈。
二、交流素材,有话想说
1.减少束缚,易于表达
受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兴致勃勃,很有说的冲动,可真的想说时心有思绪却无从说起。教师应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放宽话题、减少束缚,降低表达要求,鼓励学生“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再轻点细拨,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口头表达,并将其转化为书面表达。
2.给予尊重,敢于表达
对待同一件事,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层次,不同的思考角度,重视、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胆怯心理,与学生平等对话,推心置腹交流,善于发现他们“说”中的“亮点”,并充分肯定,积极评价。
3.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说话的情感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在指导学生学写建议书前,鼓励学生搜集可提供建议的信息,激励他们出谋献策,提出合理建议,再共同评出“最佳金点子”投到“金点子信箱”中,呈给有关部门,看能否为大家分忧解难。我创设这样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被发现、被欣赏的满足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表达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地说、快乐地写。
三、处理素材,有话会说
有些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缺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说什么写什么都一律随声附和、点头肯定,结果学生写的文章往往是信马由缰、杂乱无章、漫无中心,学生的“说”走进了“极端自由”的误区。“说”的自由表达过渡到“写”的自如表达,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说”的有效引导。这种引导不是机械灌输,而是将写作方法融到具体的谈话情境里,让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习得写作方
法,引导学生处理好说话、习作的素材,把话说清楚,把内容说具体,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谈话氛围中做到选材个性化、内容具体化、情感真实化,并把它充分展示在后来的习作中。
总而言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习作之前“说”的必要性,还应该注重“说”的有效性,并引导学生将有效的“说”迁移到习作中,这样才能使习作这一“苦差”变成“乐事”。
参考文献:
吴勇.习作教学如何教[J].中国教育学刊,(12).2012
第二篇: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小学语文专题研讨之五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改评”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常常造成的后果是:
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2、学生不会积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
可见,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作文教学的要求,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真正想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生命力,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才能做好作文。那么,怎样才能逐步实现这一作文教学目标呢?
一、腹有诗书文自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胸藏万汇凭吞吐。”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胸藏万汇”,必须把大量的词汇识记在心,才能吞吐自由。如果把它们藏在笔记本里,那就难以应用了。作文就是用文字说话,作者通过它可以真实地告诉人们一件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带着好感或憎恶向人们介绍一个典型人物,可以激情满怀地呈送给人们一处壮观的丽景,也可以精心地向人们雕凿出一件精美的物品。显然,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都是围绕语言文字活动的。二者比较,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作文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其中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生作文,一定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多多地吸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也就越多,作起文来也就越发容易。鲁迅先生也曾告诫文学青年,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要培养他们的阅读水平。
而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读书成长袋即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又有学生参加活动的录音,还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
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就像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吸取养分。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这一切,对于写无疑是不可缺少的;读可以帮学生见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难以亲自耳闻目睹的东西,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许多多的文章样式和品种,它们能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更何况有的文章就是在传授写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诉读者写作的规律和途径。
但是,读要靠写来促。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跟学了数理定理再去解答习题大不相同,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对词语运用、篇章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像秦牧那样先有一篇文章的初步构思,再去阅读,广泛搜集有关材料,丰富文章的内容。这样,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为了写去读别人的东西,就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来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光彩。
二、题有生趣心自动
学生们的写作潜力能否被开掘出来,与作文题目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拘泥于教材要求,教材中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教材中以什么题就以什么为题,命题空间狭小,要求僵化划一。因而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而并非“心有所思,情有所思而后撰作”,如果指导不当,还会造成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教学常规,不唯教材。作文命题的措词上要尽可能形象具体。如:《一件苦笑不得的事》《我和小树一起长》、《新的高度跳过去了》、《小飞机上天了》比起《一件事》、《植树》、《跳高》、《航模表演》就显得具体、形象,适合儿童的口吻和情趣,对儿童作文的动机有较强的诱发力。命题的形式上,还可以把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素材,移植到童话、寓言或科幻故事中去。由于学生对此类素材已有感知,加之对童话、寓言和科幻故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让他们去编写诸如《黑猫警长的新发现》、《狐狸送礼》、《小丸子有了新妈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重归于好》、《空气的声声哭诉》、《病菌,不许你来探访!》等。这些题目很容易让孩子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正如叶圣陶所言:“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
三、情有感触言自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才能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说:“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如此看来,活动是生命发展的过程,也是生命的本质意义所在。生命活动是作文的不竭源泉,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的,也是最珍爱的,更是乐于表达的。因此,作文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引导他们捕捉生命的真美感受,倾诉于作文之中。
如:让学生介绍怎样去自己家这么一篇作文,若只是按一般的教学,要求学生把地址,路线,交通工具等说清楚,学生往往很容易草草了事。下面这位老师的教学则使我们大受启发:
老师说: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一个愿望,开始它只在我心里一闪,像交响乐中极不引人注意的音符,仅发出微弱的音响;现在这音符发展了,强烈了,壮大了,终于成为激烈的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时时在我心里激荡。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说,您说呀!”大家叫起来。
“我非常非常想去你们家玩。”学生听了,个个流露了出“欢喜”的神情。“可我怎么寻找你们的家呢?”正在学生为难之时,老师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不知你们……”还没等老师说完,他们就热情地吵断了老师的话语。于是,老师便趁机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他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老师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说:“同学们该不会乱写一气,故意让老师找不到你们的家吧?到时,我按你们指点的路线寻找,丢失了,以后你们就没有语文教师了。”一阵欢笑过后,大家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学生就是这样极其乐意地开始了介绍。在这种高昂的情绪中,他们也必定会想法设法让自己的语言详细、具体、明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开始了真切地表达。
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交际的情境”之中,表达是真实的,活动是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情感是真实的,学生的写作进入了“角色”,便会感到胸中充满情意,文思汩汩如泉,“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写出来的习作自然而又真实。
四、学有所用笔自勤
美国的一位名叫德优的女教师,面对班上混乱局面,微笑着布置给同学们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的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生活是沟通的,注重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
其实,作文不应该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我想,与各门学科结合起来,这是完全行得通的,也是有必要的。比如,学生在上了科学课后,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写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的有关情况,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记录科学现象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组织材料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讨。学生上了数学课,让学生好好体会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重难点的,练习是怎样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推理解决问题,把自己求知的过程和巩固新知的过程写下来,这不仅是次绝好的思维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课品质,深入领会到作文的作用,为学生写科学论文作好准备。同样,上音乐课,把听到的各种声音写下来,把自己听到的每个音符、每段旋律的感受写下来。美术课是关于线条和色彩的,是强化规范训练学生视觉的最好途径。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训练学生观察形体、色彩能力,并使这种能力自觉地迁移到写作中来。体育课需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教会学生练习各种运动方式,语文老师也可和体育老师一起,让体育老师讲清运动的具体动作后,让学生说一说,再做一做,加深印象,然后作一次小练笔,描写一下体育课所掌握的一次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按顺序地说清每一个动作及要领,进行中有何得失,有什么感受。
把写作任务交给全体教师,是习作教学的新理念。语文教师若能与大家一起合作,把各个学科整合在一起,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作文教学将散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五、文有好评劲自足
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作文课主要有两个表现形式,一为“指导”,二为“讲评”。他崇尚讲评,“讲评”重于“指导”。他认为上讲评课,要研究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是讲评课的最为有力的起点。讲评课是研究学生作文后的一个最好表现形式。“讲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作文读一读,教师讲一讲,评一评。“号”过“脉”,得出诊断结果,再开处方,这药就能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讲评课,还要“练一练”。教师批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点,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也有心理认同感。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真正的“评讲课”,是一次性的,是“班本化”的。研读这个班的这次作文,只能在“这个班”上“这次课”。这节课只能在这个“班”上,绝不能搬到第二个“班”,上第二次。讲评课,是典型的“班本化”教学。校本培训最能发展教师,而“班本化教学”最能发展学生。
总之,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才是有效的作文教学。
(作者介绍:郧西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室主任,省市小语会会员,十堰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中心研究组、郧西县小学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
(校对:张光印)
第三篇:如何让识字教学更有效
如何让识字教学更有效
张惠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千课万人”两岸三地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研讨观摩会,各种语文风格的课都有,有庄重、扎实的“京派”课,有流畅、流动、变化多端的“海派”课,有亲切、幽默的“台湾”课,有厚实、严谨的“新加坡”课,其中许嫣娜执教的《纸马》用了猜读的方式,用形象的表达强化了孩子语言运用的效果,一幅幅画面用串读的方法,让孩子走进故事。新加坡老师彭丽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她提醒我们经典诵读不能只要求背,要学着去做,这也是我们诵读中的问题,只要求会背。黄亢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程,以汉字文化为主线的,把小朋友学的字穿起来,扩大识字效果。
课后我反思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往往需要凭着兴趣学习,而课文中生字的密度又较大,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没了学习的兴趣,那么这节识字课一般是失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记忆、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上课开始,我常常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如:猜谜揭题、故事导入、音乐渲染、活动引入等,将学生带进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维持兴趣也是很关键的。最常用的莫过于各种游戏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我做你
猜”、“送字回家”、“读文找字”、“孪生聚会”、“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
低段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的声音真好听。”“太妙了,这个办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刮目相看。”有时哪怕只是投去赞许的目光或是竖起你的大拇指,学生都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学习的劲头就会更高。
要说教材上的识字是学生识字的主食,那么课外识字则是孩子的辅食。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学习渠道自主识字。如在生活中利用书报、影视、广告、公交站牌、商品标识、网络等自主识字。掌握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后,鼓励学生遇到生字请教字典老师。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在教室里设立“生活识字区”,提供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和时间。如果我们能用好这些课外资源,学生的识字容量会更大,识字兴趣会更浓,独立识字能力会更强,识字也就变得轻松了。
对于识字教学,我们时刻记住识字教学是我们汉文化的载体,在识字教学的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第四篇:传道,让教学更有效
传道:让教学更有效(基础教育课程丛书——今日如何做教师)
作
者: 曹志祥,付宜红 总主编;郑琰 本册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字
数: 326000 版
次: 1 页
数: 428 印刷时间: 2008-1-1 开
本: 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300087122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变革,广大教师在课改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惑和问题,他们不禁发出这样的呼喊——“今日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优秀的教师”?本套丛书从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角度入手,旨在帮助教师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愿每位读者都能在体验经典、阅读佳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最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力图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新课程到底该怎么上课以及怎样的课堂才更有实效等问题。编者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从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和关心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怎样找寻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如何设计好教案、如何导入与引导、怎样的情境更有价值、怎样让预设生成都精彩、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等——人手,并配以系统的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讲解、案例和拓展阅读,是广大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的必备书籍。目录
开篇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课堂教学的本质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谈课堂教学效益 第一章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第一节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余文森教授答“三维目标”四问
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案例一:如何确定“责任”主题的单元教学目标
案例二:设计目标要注意五结合 延伸:“动态目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二节 怎样找寻和利用身边的资源
课堂上该利用哪些资源
案例一:重视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案例二:生活处处皆资源
案例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
延伸:课程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第三节 如何设计好教案
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
教案设计六要点
教案编写应趋向开放
案例一:谈中学政治课教案的编写
案例二:简单并精彩着
延伸:给教案一个精彩的“教后记” 第四节 板书有哪些讲究
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板书中存在的细节 问题
案例一:高中生物教学常用板书技法
案例二: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要体现“九性”
案例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板书形式
延伸:对新教师板书设计的“四点建议” 第二章 实施有效优质的教学
第一节 如何导人与引导
导入要做到“快”、“奇”、“准”
案例一:“导入”设计的实践与认识
案例二:巧析标题灵活导入
案例三:怎样导入物理新课
延伸:“引导”?“牵引”?
第二节 怎样的情境更有价值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什么样
透析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案例一: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
案例二:初中科学创设情境教学的探讨
案例三:《体育与健康》课堂多元情境的创设
延伸: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 怎样让预设生成都精彩
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点在哪里
案例一:改诗引起的**
案例二:我是怎样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的 延伸:课堂教学要随时准备“二度设计”
第四节 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走进真正的合作
哪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分组的三大误区
案例一:找准小组讨论的时机
案例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
延伸:拨开乌云见彩虹
第五节 怎样让学生会发问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案例一:因疑而导,让学生发问
案例二:在学生的“满堂问”中成长
延伸: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第六节 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技巧有哪些
课堂提问的技巧
为“问题”会会诊
案例一:课堂提问的策略
……
第三章 安排好课后的内容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第一节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余文森教授答“三维目标”四问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问:“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余教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最后,“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
第五篇:如何让拼音教学更有效[定稿]
如何让拼音教学更有效
汉拼音是小学生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再加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时容易感到困难,不易识记。因此,如何使枯燥的拼音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易学、爱学、乐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拼音教学游戏化,在轻松的游戏中读准音、记住形。根据字母的形体编出儿童喜爱的顺口溜、小儿歌、绕口令来教儿童记忆那一个个干巴巴的抽象的拼音字母,把抽象符号变成活的形象,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这些字母。
利用文中插图进行说话,从已经认识的事物引出要认读的声母,通过老师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准音,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图意或联系生活自己编儿歌记住g的读音? “鸽子的鸽。”“和平鸽的鸽。”“哥哥的哥。”“割草的割。”“割破的割。”“……”孩子们闪着明亮的大眼睛,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再引导,看g的字形,能不能编一首儿歌。“9字加弯ggg。”“q加弯钩ggg。”“o加竖弯钩ggg。”p字反写加钩ggg。”……孩子们通过自己编儿歌,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让孩子紧密结合生活,自己学懂了g的读音和写法。这种方法在很多拼音课堂学习中都能迁移使用,能有效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将拼音教学生活化,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巩固。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拼音音素的符号,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靠死记硬背早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声母、韵母说词造句,赋予字母以意义,是帮助学生记住发音的好办法。如jqx一课,公鸡、气球、西瓜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发音以后,要与学生的口语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尽量避免大量无意义音节的反复操练。如,教学“ji”的带调读音,也可以编个儿歌来巩固。
教学三拼音节“jia”让孩子随便加上四声的哪一声,组个词,就不难了。有的说,我选第三声,真假的假;有的说,我选第四声放假的假;我选第一声,大家的家;我选第二声,发夹的夹。难点很快就化解了。生字教学也一样,如“下”,组“下去、下楼、下雨”等等。又如,让学生拼水果名、蔬菜名、动物名、教室里的物品、家里的日常用品,有时拼家庭成员的称呼等,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可以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卡片,一面写汉字,一面写拼音,让学生在拼拼读读中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名,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又提高了拼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教师要牢牢把握目标,不要人为拔高要求,增加难度,如,分析音节的构成、默写音节、给汉字注音等。也不宜用尝试错误的方法。如,谁和谁不能相拼。要在认识、拼读上下功夫,不要进行大量的抄写练习。
总之,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化、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能让教学内容与孩子贴得更近一些;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拼音,并能用它来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能使孩子们乐意学习、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