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

时间:2019-05-13 04:0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

第一篇: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

y-1088296学校代码:10475学 号:104753040607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ies and practices research of high school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专 业 名 称:美术学 专 业代 码:!!!研究方 向:中国画教学研究 生 级:二o O四级 研究生姓名:堕焦宣 导师姓名、职称:马岭教授 完 成 日 期:三o o七年四月

论文主题词:美术鉴赏/中国画鉴赏/中国画鉴赏教学 中文摘要

我国古代的绘画鉴赏活动由来已久,近现代对美术教育的认识逐步深化,美术教育已经被确立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鉴赏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中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进一步实现民族的复兴,理所当然成为美术鉴赏教学的重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古代绘画鉴赏活动与近现代中国画鉴赏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意义的阐述,结合基于郑州市第九中学中国画鉴赏教学的实践调查所进行的现状分析和研究,提出旨在提高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及相关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论证,形成科学实用的教学指导方法,希望对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美术鉴赏中国画鉴赏中国画鉴赏教学 Abstract The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of Chinese paim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any yearssince anciem time,and

accomplished with the deeper knowing about the

aesthesiseducation,aesthesis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in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reciation

Education.Chinese painting art is aform that fuses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and possesses thedistinct features of

national culture.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s the important channel to foster students to know the tradkional culture and

improvethe whole nation’S artistic appreciation,hi【gh school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education Can help our students to build the national pride and national confidence andstimulate their patriotism

affection.Furthermore,it takes them to succeed the nationalculture and develop vigorously Our

nation.Therefore,hi曲school Chinese paintingappreciation education

certainly should be the key of aesthesis appreci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against the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inancient time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n modemtimes,the expound of the meaning of high school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education,and also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practice

investigation in ZhengZhou No.9 Middle School,the article 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suggestions and education modes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Through the mutual expound and prove betwee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nd taking form a scientific and functional education

guide method,hopefully it Can make some help to high school 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aesthetic appreciation,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Chinese painting appreciation education 美÷学位论交独立完成和魂霉创新的喜蹉

五人向河南兀擎提兰硕:拳,_立年请。友/、、释童声明:所至交的擎住论工置赢I、香导师妇指导下独立兄成甑.肆研研晃的课题有新奇勺见解。据戢所_i=={.黔炙平特别加以说明.标童和致谢醐地方外,论芰::不g括兵他/、。已经发丧或撂写过的妒冕戌最,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百、奢研札枸的掌‘三或t三车爰段保存、j二转车住论叉(甄辰炙左、帝鬯÷交互)。(涉及保誉矗晷鲤学位论天在解誉后适慝五捩舫、毒)

学t三袤得者(季t三论天传芽:釜名 名垄寥 学吐论文赣导教情茎名 玎即导厂互吆二 引 言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艺术学习领域的必修课程之一”。1并规定“美术鉴赏”成为其内容标准的五个内容系列(9个学习模块)之一,且在其它四个系列的八个模块的“每一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2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至少三个模块的课程,但鉴于“美术鉴赏”对普通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建议和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再任意选择其他模块。美术鉴赏的内容包括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和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两大类。美术作品中,绘画艺术又是其它美术门类的基础。中国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鉴赏中国优秀美术作品中的关键。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在这一时期所受到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不仅仅只是传统的绘画,传统的政治、传统的经济到传统的伦理观念,一切传统的文化,均无复古代的辉煌”,这在“许多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不可置疑的自卑。”误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文化的发达,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民族自信心的不足。“传统是一种资源,传统是一种财富。如果我们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和财富,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建设就有可能站到一个别人所没有的高度,从而形成特色,形成优势。传统又是一种精神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个人生活在这种精神氛围中,会油然产生一种历史感、崇高感,使命感,这种历史感、崇高感、使命感会鼓舞和推动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创造,开拓新的境界。”4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3月第1版,294页2同上,306页3徐建融著;‘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孔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第1舨,43页4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期 l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度发达的卫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快捷的交通工具,拉进了世界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距离。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和全球意识的形成,经济与文化的交往日渐频繁。西方文化仰仗其强大的经济势力居于全球优势文化的宝座。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西方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来,文化交往不可避免。虽然“文化交流是文化生产和保持活力的根源。但是文化交流决不能以牺牲一种文化自身的品质为代价”1。目前,许多孩子对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非常熟悉,却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知甚少,对达芬奇、凡高的了解远比对吴道子、齐白石多得多,这的确非常可怕。要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一种文化的保持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文化的拥有者学习知识和将知识代代相传的能力。”2

美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它的学习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教育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保持民族独特文化与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是相辅相成的,保持民族独特文化是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条件。我们既应该以多元文化的态度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又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也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贡献。但有学者提出“鉴于目前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低下,更有必要在多元文化趋势中,适度强化本土和民族文化。”3

反映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加强传统美术文化内容的教学。《全日制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中国画作为传统雕塑、工艺、建筑等相关美术门类的基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1尹少淳著:《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12页2同上3尹少淳著:《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13页4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3月第1版,295页

2地成为美术教学的重点。中国画的鉴赏教学在普及中国画鉴赏知识、培养鉴赏能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意义重大。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为了对当前中国画鉴赏教育的发展现状有较为整体和全面的把握,笔者决定从对中国画鉴赏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入手。3

第一章古代中国画鉴赏与近现代中国画鉴赏教育的发展历 程 目前,笔者尚未发现关于美术欣赏教育发展史的专门研究,但一些学者关于美术教育史的论述中经常涉及或包括美术欣赏教育的发展情况。如: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及其教育》中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讨论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发展情况,其中包括美术欣赏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以下是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画鉴赏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一大致的回顾。

一、古代绘画鉴赏概述

我国古代关于中国画的鉴赏教育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没有专门的欣赏教育。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的教育,其中的“乐”、“书”可以看作艺术教育的开端。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教化作用。自魏晋开始涌现出的不少画论、画评等著作,实际上就是一种鉴赏活动的产物,它们在客观上起到了进行绘画鉴赏教育的作用。南齐谢赫的《画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客观上已经起NT鉴赏教育的作用。北宋崇宁三年宋徽宗在翰林图画院设立“画学”,画院体制形成并逐渐完善。画学中的学科设置中除技法之外还重视文学修养,所设画理问答实际上涉及了欣赏的内容。元代至清末,出现了各类供人欣赏和临习的画集、画谱,在实际上也起到了欣赏教育的作用。

二、近代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画鉴赏教学始终包含在美术欣赏教学之中)

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打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使美术教育与其他领域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响。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兴起,其目的是适应工商等实业的要求,改变半殖民地中国极贫极弱的状况。这一时期开设的图画课和手工课都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到了民国初年,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开始被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受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主义的审美教育思想,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将美育视为自由进步的象征和人性的自我解放,“为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蓬勃兴起,在教育思想体系上铺平了道路~。“五四”运动以后审美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23年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中,“欣赏”成为包括“制作”和“研究”在内的小学美术教育的三个领域之一。至此,美术欣赏教育在中国普通教育中的地位初步确立。我国最早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大约始于1932年。这一年颁布的《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中即提出了“艺术概说及形象美学浅说”的课程目标,同时在实施方法概要中也提出了对于古代、近代等名作与现代精神作比较观。以后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同样沿袭了这一要求。1940年《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中美术欣赏教育涉及了描述和评论的内容,并要求掌握相关艺术史知识,这是美术欣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图画课程标准草案》则出现了美术简史和名作欣赏的内容,课程目标中也提出了“灌输学生美术常识,并培养其了解并欣赏美术作品之能力”。1948年颁发的《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不仅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供给欣赏各项美术作品之机会提高爱美之兴趣”,而且将美术史分为中国美术史概说和西洋美术史概说。潘耀昌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79页 5

三、1 949年后的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建国初期的教育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此时期的美术教育以实用功能为重,欣赏教育的目标弱化,但还保留了少量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由于某种政治与历史的原因,近20年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美术教育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美术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1979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关术教育的思想?逃芎蜕竺拦δ懿⒅兀朗跣郎湍芰Φ呐嘌匦鲁晌朗踅逃闹匾勘曛弧P轮泄闪⒁院螅捎诟髦衷颍泄舐降厍胀ǜ咧谐て诿挥锌杳朗蹩纬獭#保梗梗澳瓴糠值厍伎杳朗跣郎脱⌒蘅危⒈嘀屏讼喙亟炭剖椤5剑保梗梗材甑氖焙颍朗踅逃难Э铺逑登饔谕晟疲我的谌莅靶郎汀薄ⅰ盎婊薄ⅰ肮ひ铡薄#保梗梗衬辏诶钺扒甯弊芾淼闹苯庸鼗诚拢医逃被嶙橹嗽弊攀种贫ǜ咧幸帐跣郎涂谓萄Т蟾佟K孀叛K刂式逃牟欢仙钊耄帐跣郎驮嚼丛绞艿接τ械闹厥印#保梗梗茨暝医涛椒⒊鐾ㄖ笃胀ǜ咧姓加帽匦蘅问奔淇琛耙帐跣郎汀笨危懊朗跣郎汀保#保梗梗的臧洳剂恕镀胀ǜ呒吨醒б帐跣郎涂谓萄Т蟾伲ǔ跎蟾澹罚魅饭娑朗跣郎涂问瞧胀ǜ咧械谋匦蘅危朗醪耪浇肓似胀ǜ咧械目纬烫逑怠8么蟾俟娑ǖ慕萄谌萁鱿抻诿朗跣郎汀#保梗梗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其基本精神和内容与1995年颁发的大纲是一致的。1999年6月13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摆上了与德智体同等重要的位置。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艺术学习领域的必修课程之一”。并规定 “美术鉴赏”成为其内容标准的五个内容系列(9个学习模块)之一,且在其它四个系列的八个模块的“每一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1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3月第l版,294页

6择至少三个模块的课程,但鉴于“美术鉴赏”对普通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建议和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再任意选择其他模块。. 据其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画鉴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渊源。在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绘画鉴赏教学,但绘画鉴赏活动却是传统教育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对绘画本身的品评赏析外,还特别强调其社会政治功能和修养心性、怡情悦趣的审美价值。大量优秀的画论、画评著作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绘画鉴赏教育的作用。近代以来,除了特定历史阶段,对美术欣赏教育的重视程度基本上在不断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似乎出现了美术欣赏一统高中美术教学天下的局面。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美术教学从单纯的美术欣赏课转向了注重操作实践活动与鉴赏活动相结合。但是,可以看到鉴赏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受到相当的重视。7 第二章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意义

任何-fq学科都是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其二是该学科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变化,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一门学科不具备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就不配在“寸土寸金”的学校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美术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通过美术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中国画鉴赏教学,作为美术学科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俞剑华在其《国画研究》中指出:“国画之价值甚多且大,由其对于吾中华民族有密切之关系,与无量之助力。凡属国人惧应爱护之,提倡之,使之发荣滋长,永为吾民族之光辉。…并将“中国画之价值”分为“普通之价值”、“教育上之价值”、“特别之价值”三大类,每类之中又分若干子目。笔者也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特点,将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意义分为两大类:

一、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一般意义,二、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特殊意义。“一般意义”指美术鉴赏活动所共有的意义系统,“特殊意义”是指中国画鉴赏教育较之其它艺术形式的鉴赏教育所具有的特别的意义。

一、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一般意义

(一)开阔眼界,扩大认知领域——认识功能 绘画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反映艺术家或人类的情感和意识。同时,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能够直观、形象、具体的传达信息,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顾恺之之《女史箴》,阎立本之

《步辇图》、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魅力的认识途径。俞剑华著:《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坞页

8又如八大山人的“零碎山川颠倒树”、徐渭的“笔墨无多泪点多”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和感受,从中可以看到他人眼中的世界,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将自己的观点、态度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以便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和洞察力。

(二)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教育功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同时又是社会意识形态形象化的表现形式。美术家在表现美术作品时,必然要反映一定的哲学意识、宗教意识、道德规范、政治思想等。尤其是中国画极重视画家人格之修养、思想之纯洁,注重抒高雅之情,写深沉之意,因而也更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自古,美术就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鲁迅先生曾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教师日记》中写到:“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意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1

(三)满足审美需要,提高审美能力——审美功能

审美需要是人的本性。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并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2所谓“享受”,既有物质享受,还有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其中也包括审美享受。人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生俱来,但要真正形成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审美实践的培养和锻炼。中国画鉴赏活动在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同时,还提高着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优秀的绘画作品,是人类审美经验的结晶,是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物化形态,是现实美的提炼、概括和升华。1转引自:叶志杰;‘论中小学美术教育文化生态创生》,《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2期,30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3页 9

(四)娱情怡神,促进身心健康

鉴赏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娱乐方式。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进而使人产生联想。“中国画风流潇洒,随笔挥写,多文学之趣味,富哲学之幻想,含诗词之韵味,具优雅之情调”1可使学生情感得到疏导和释放,情绪得到调节。

二、高中中国画鉴赏教育的特殊价值

(一)树立民族自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画家俞剑华在其著作中提出:“故欲民族之复兴,必先使之有自信力,欲使之有自信力,必先使知民族本身。有丰富之宝藏,有高尚之文化,有为人所望尘莫及而足以自豪之物,吾黄炎华胄,并非劣等民族,则自信力自油然而生,民族始有复兴之望。”并谈到:“国画即吾民族最丰富之宝藏,最高尚之文化,且为世界所独具者也”,“世界各国亦以吾国有此高妙之艺术,对于吾民族亦发生相当之敬仰”。2当代学者谈到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实际地位时也认为:“中国画一直处于世界艺坛的前端和领导位置,而且举世公认。”3并在文章中以详尽且具说服力的文字加以阐明。通过中国画鉴赏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艺术、了解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其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与此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其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基本的国民教育。邓小平同志曾强调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之中。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只是泛泛地空谈爱国主义思想,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对中国画的鉴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感悟’俞剑华著;《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2俞剑华著:《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页3陈传席:‘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实际地位》,《学术讨论》,2000年第7期

lO和理解,不失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篇:中国画 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课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课题是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加以阐述。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里的第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属于欣赏课型,作为绘画分册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情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本节课的内容在课本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上好本课为之后学习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画基础,通过高一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对于中国画,他们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流行中国画等等的狭隘想法。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还会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不宜讲得过于理论化,而应当多结合学生特点,让他们在学习中意识到中国画的的独特魅力,而不倾向于简单知识的传授。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中国画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能力目标:学习中国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表现手法,体会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风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中德育的目标。

本着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诗、书、画、印的独特表现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主要特点。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欣赏对比方法,着重讲解知识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针对知识难点,我采用学生先学,教师再补充深化的方法。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性质和学生的情况,主要采取讲授法,欣赏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媒体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创作理论。学生学习法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乐趣。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然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程序及设想,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用故事引入本课课题——中国画,无论是哪一学科,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采用向同学们讲述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向张大千请教如何画好中国画的的故事,瞬间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并告诉他们一代绘画天才毕加索都为我们的中国画如此痴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能不学习我们的文化瑰宝中国画呢。从而引入——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 中国画这一课题。第二,讲授新知识

设置问题:同学们认为中西方绘画有什么差异?中国画有什么独特之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张西方油画与两张国画 让同学们对比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之后由我做补充和扩展。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将中国文化中诗、书、画、印融会在一处,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我们完成了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中国画的特点。

接下来再设置问题:中国画是用什么工具创造出作品的呢?

接下来让同学们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说出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同学们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是笔墨纸砚和中国画颜料,但是对于哪里产的是最好好的,同学们并不知道,在这里我将直接讲授笔墨纸砚的最佳产地是:浙江湖州的——湖笔,安徽歙县——徽墨,安徽泾县——宣纸,广东高要端溪——端砚 以此完成本课第二个知识点的的讲解

接下来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部分——中国画的独特表现手段

首先我让同学们自行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并总结出中国画的独特表现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目的是为了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品分析能力;三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

通过自学分析,同学们能找出中国画的3个独特表现手段:

1、笔法和墨法

2、诗书画印相融合3、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但是由于本知识点比较深奥,同学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我将重心放在这一环节。

接下来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泼墨仙人图》和《一水菰蒲绿 半天云雨清》,设置问题:这两幅中国画带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加深对笔法和墨法的运用理解。

通过《墨梅图》与《六君子》图上诗词和印章向同学们讲解诗书画印的形成过程和时间,以及诗词在画中的作用。

通过历代画家对国画美的追求和创作理念的介绍,让同学们知道中国画追求造型传神,气韵生动的境界。

至此完成本课重难点的讲解。第三 课堂小结

我主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第四 课后作业

同学们上网查找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同时也是为下一课中国山水画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所以我的的板书尽量做到简洁,鲜明,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

我本节课的说课完毕了,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鉴赏与研究

1、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鉴赏和探究?

答: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鉴赏和探究,是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鉴赏和探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文学作品。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形式、故事,品味语言和风格,提高文学涵养。

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课材为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搭建了“专题探究”和“阅读鉴赏”两个平台。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老师认为中考大纲的要求指向是“阅读鉴赏”,应而轻视了教材里“梳理探究”的专题探究。要大力引导学生探究,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中综和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大力开展探究式阅读和写作。学生的精神发展与生活紧密联系,需要有品位的书籍来滋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除了课堂教学中一般阅读训练外,还要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在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难问题。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建设一个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进行阅读,授之以法,并要使其得益于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搭建一个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阅读课堂、写作环境,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探究方式。、你在语文的鉴赏和探究的教学中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做法

答:我准备采取多渠道的办法,搞好语文的鉴赏和探究的教学。

一是引导学生多阅读、品味文学作品。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涵养。对于高中生而言,如果没有读过若干部古今中外的名著,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阅读上则以多读短文、美文、时评为主,多看精品报刊杂志,长篇名家名作放在长假时间或周末阅读。坚持举办名著读书报告会。每学期举办一次。高

一、高二开设“电影与鉴赏”课。每月欣赏1部名片,由本年段的老师轮流承担有关电影知识介绍和评论指导。组织文学沙龙和读书报告会,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

二是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法教学。努力搭建一个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阅读课堂,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质疑,质疑——解疑——再质疑的过程就成为了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感悟中探究,以感悟为主要方式,达到对作品情感与思想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究,课堂教学采取的体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在整体感知、朗读品味、研读赏析的基础上,注重拓展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学习同一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不仅深入探究不同文章的特点,同时学会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鉴别欣赏中探究,引导学生不断揣摩,畅所欲言,不但要明白作者的言内之意,还要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旨。三是多渠道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强调作文自评自改,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创办级刊(班刊)或利用网络开设博客,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表现自我写作能力并实现资源共享。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制。主要是时事点评,目地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现实、社会、生活等。

第四篇: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研究

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教学过于倾向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造成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相脱节。应该认识到,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应从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以培养一批社会学要的法律人才。

一、当前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

目前法律教学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多是法律基本原理概念等内容,而教学过程则是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考核则采取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另外,在法律教学中,缺乏基本的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技能及法律方法论等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与实际需要相符的实践式教学。

(二)实践组织不合理

当前法律理论教学中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统筹规划,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例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法学实践经验、法律知识储备以及审判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如果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与模拟法庭,而他们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另外,有些模拟法庭的组织多按照事先排练的模式开展,只是表演形式,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还有些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此时毕业生正面临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只是实习单位盖章了事,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评价与激励体制

在法律理论教学中,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规划有明确反映,对撰写教案也提出明确要求,并通过一定激励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方案等。而相关教育部门也以随堂听课、教学检查、召开教师交流会、网络测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但是针对实践教学来说,却缺乏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而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亲临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但是学校并没有将此纳入教学评价与考核的范畴内,更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所以很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也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再加上没有强制的学分要求与奖惩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四)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法律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一般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如果需要校外调查、旁听、咨询或者参与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只能临时报告校方批款,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单方面承担费用,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兴趣。另外,实践教学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也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指导与评价,这就要求加大师资的投入与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二、构建法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由于传统的法律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因此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激励和教学评价等教学体系,因此可参照理论教学体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独立、平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应整合现有的理论课程,并以实际需要增加实践课程,既要保留过去直接服务于法律实践的课程,如证据学、法律文书等,还应加设如司法过程、法律职业技能等实用课程,并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强制学分制。同时围绕这些实践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结合当前法制现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正面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感,实现良好的法治理想。

(二)完善法律诊所教学模式

法律诊所教学模式源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标志着判例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这种校外课堂形式,效仿了医学院中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方式,而是在校内以某种形式建立法律诊所,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真实的办案过程中。这样,既可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也可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理论,减少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差距。

从国外大学的法律教学实践来看,法律诊所的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与职业技能;二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学生树立正义感、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因此,通过法律诊所的建立,可让学生接触更多实际调解、诉讼案件,真正像律师一样处理案件,同时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影响力,参与法律诊所的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学到了课堂以外的能力、技巧,更好地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应用到具体案例中。

(三)由模拟法庭转为实战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最终目标还是转向实战法庭。主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1.在模拟法庭准备开庭之前,仅对外公开法律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参与者名单。而法庭中的陈述意见、辩护意见、法官主持及判决结果等都是未知。因此在开庭之前,学生应寻求专业司法人员或者老师、同学的指导,并独立分析案情,大量搜集材料,准备论点证据,并分析对方可能指出的论点论据等,全面做好自身角色,争取更好的实战结果。因此,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应明确自身定位和观点,并随着诉讼过程的深入,不断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2.应确保模拟法庭的实战效果。只有真正对抗,才能确保模拟法庭的实践效果。为了避免同班学生之间相互熟悉,而每次模拟法庭缺乏新鲜感,因此模拟法庭应尽量安排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且每次开庭的案例有所区别。如果在同一班级或者同一年级开展模拟法庭,就应该安排不同组、不同班级的同学分别承担控方、辩方及审判职能,只有确保法庭对抗性,才能真正确保实战效果。

3.提高模拟法庭的真实性,注重树立庄重感、严肃感。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在每次开庭时准备审判器物,提高审判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多感受法庭文化,为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主要由见习与毕业实习两部分构成,但是从实习内容上来看,二者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可将二者合并。针对当前法律专业实习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实习流于形式化、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实习单位不重视、实习时间短等现象,应不断完善实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分阶段实习,确保实习效果。首先,针对过去学生实习中自由懒散的现象,应统一安排学生实习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对于要求自己解决实习单位的学生,或者可以保证实习和就业挂钩的学生,应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情况。其次,应尽量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如在大二暑假和大三上学期分别进行,既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也可减少实习单位的接收压力。再次,加强校方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一方面应尽量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另一方面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如果在实习中,学生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去听,或者仅协助法官、律师处理杂事,而没有真正接触案件的机会,就不能顺利实现实践目标。最后,注重实习管理,在学生实习期间,应定期汇报实习情况,教师也要积极与学生交流实习情况,必要情况可做好现场指导;另外,应注重实习单位的多元化,综合考虑公检法等相关部门,还可考虑在相关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及金融机构等建立实习基地,为社会输入更多法律人才。

第五篇: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走进了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辛勤的耕耘,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在目前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呈现快速发展之际,教学设计中的种种缺憾与疑问也浮上水面,这些问题影响和妨碍着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和研究当代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便从中获得启示与借鉴。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专门介绍和研究德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论著。文章在借鉴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德国教学设计理论流派为主线,从模式变迁的视角,分析和评价了这个时期内德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进展情况。通过描述和揭示各个教学设计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主张,较为系统地论述和透析了德国教学设计各派思想与其当时所处的社会思潮的紧密关系,透过各个教学设计流派的兴盛和衰退的历程,揭示出了德国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和精髓所在。本研究在考察德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全面揭示出德国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明确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相互依存原则;适当性原则;可控性原则。较为详细和具体分析了教学设计的两个前提条件,即,人类学—心理学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从中可以透视出德国教学设计实践的理论品格。在研究过程中,本人利用了到德国访学的机会,采用文献分析方法、调查

法、中小学课堂实地观察方法、教师访谈和专家访谈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几个具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总体上比较准确地透视出其教学设计实践的本质特征与基本状况,即,多种教学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调动家长等多种社会资源、实现开放性教学设计互动以及重视跨学科教学设计实践。最后,在分析我国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吸取和借鉴德国教学设计的精华,诸如:加强教学论分析、教学中设计的互动要从形式走向实质、加强对教学前提条件的分析、跨学科教学作为综合课教学的过渡、谨慎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为了更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行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策略等等,这些都将为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与实践再构方略提供结构性帮助。【关键词】:德国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实践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551.6 【目录】:导言11-

31一、问题的提出11-1

4二、关键词的说明与界定14-1

5三、研究文献综述15-28

四、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框架28-31第一章德国教学设计产生的历史回溯31-37

一、德国教学设计缘起的社会动因32-3

3二、德国教学设计生成的学术动因33-37第二章德国教学设计主要流派及其分析37-110

一、德国现代最初的教学设计模式37-47

二、柏林教学论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及其分析47-58三、一

种以系统论控制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观58-70

四、汉堡教学设计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70-8

3五、克拉夫基的“批判—建构”教学设计思想83-9

5六、开放教学设计理念与模式95-10

3七、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103-110第三章德国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10-12

4一、明确性原则110-11

3二、持续性原则113-116

三、可逆性原则116-119

四、相互依存性原则119-1

21五、适当性原则121-12

2六、可控性原则122-124第四章德国的教学设计前提条件124-136

一、各教学论流派提出的教学前提条件124-13

3二、教学前提条件分析对教学设计的意义133-13

4三、教学设计前提条件的比较134-136第五章德国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136-16

1一、运用冲突故事进行社会学习的教学设计136-1

41二、跨学科活动的教学设计141-148

三、关于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案例148-150

四、开放课堂学习具体设计案例150-156

五、对实践中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与研究156-161第六章比较与借鉴:中国教学设计再构策略161-208

一、我国教学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61-16

4二、德国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164-208结语208-211附录:访谈提纲211-213参考文献213-222德文文献213-218中文文献218-222后记222-22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下载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中国画鉴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

    中国画与情景教学

    中国画与情景教学 四川省中江师范学校:代志斌 中国画作为一门“意象”的造型艺术,它反映的是画家对大千世界的独特认识与感悟。因此,中国画如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一样,首先强调......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判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判断) 第一章教学技能概述 1教学技能是......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从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着手,深入分析了传统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应重点把握的五个原则和三种方法......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最终版)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认知、问题的剖析,尝试以典型的案例实施教学以促成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论文在对有效教学概念界定......

    “大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研究[5篇模版]

    “大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研究 【摘 要】小学是孩子们步入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意识,对其文化知识学习具有多方面的引导意义。本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