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作品里的激情抽象研究

时间:2019-05-13 04:0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梵高作品里的激情抽象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梵高作品里的激情抽象研究》。

第一篇:梵高作品里的激情抽象研究

梵高激情抽象的作品研究

专业:xxxxxx 学号:xxx姓名:xxx

选修课程名称:xxxxx

【内容摘要】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梵高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通过对其两个作品《向日葵》;《麦田群鸦》的作品介绍,创作背景,社会影响研究,更深一步的了解梵高,了解他作品给人的感受及启发。欣赏梵高的的美术作品代表之作,更深刻的解读后印象主义的抽象意境。

【关键词】 《向日葵》;《麦田群鸦》;激情;色彩;后印象主义

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梵高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艺术的震撼,带来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

梵高作品赏析 《向日葵》 《麦田群鸦》

1.《向日葵》 作品介绍

梵高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为世界人所知晓的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向日葵》。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态各异的每一朵向日葵如同熊熊烈火般喷薄希望,带给人无尽希望的遐想,象征生命,象征力量,象征无穷无尽永恒的追求。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确有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兴奋,心灵为之震撼,看着这幅画我们的激情被激发,跃跃欲试,想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创作背景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特点是强调艺术形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反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光和色彩。画面色彩浓烈,不拘一格,充斥着强烈的个性色彩,直接反映了画家的某种情绪。后印象主义最为卓越的代表性画家为塞尚、梵高和高更。

1888年,梵高厌倦了巴黎的生活,来到了法国南部阿尔。梵高与当地的向日葵一样,终于迎来了阳光。《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向日葵象是一个药引,引出了梵高体内那骚动不安的能量。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这幅作品在1990 年的艺术品拍卖行中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世界最高纪录, 然而在当时, 他的生活却是与一贫如洗的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他绘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作品,那些起伏的山石,翻滚的麦浪,扭卷的云团,画中,无论是静物还是风景画,其颜色及笔触都如火焰般跳动。

社会影响:

这幅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向日葵》,这幅油画却将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精神保留至今。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 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梵·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 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我的感受:

从小爱好美术作品的我很喜欢梵高的《向日葵》,每次欣赏都收获力量。梵高的《向日葵》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虽已历经百年,不处于梵高的那个时代,但这幅画依旧给我们震撼。这幅画于梵高厌倦了巴黎的生活前往法国南部追求新的生活期间所作,是他对新的生活无限向往的开始。在这幅画里我能感受到那不屈的生命力,向着阳光无限生长的朝气,不甘心阴暗的掩没,不吝啬生命的蓬勃,将自己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力量释放,无限的成长,温暖,永生,永远向往光明。小小的瓶颈已然无法承载蓬勃的生命,向日葵向着阳光四散生长,哪里有光明那里就是它朝的方向。强烈的颜色对比,浓厚的笔墨绘出不同凡响的生命。这幅作品给人以力量,在自己受挫或者生活不顺时总爱去看看这幅画,从中领会生命的真谛,领略对美好的向往。2.《麦田群鸦》

作品介绍

《麦田群鸦》蔑视了一切传统风景画的绘画规则,它没有透视,没有纵深,没有所谓的消失点,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只是随着他的笔触及色块在翻滚。它或许就是一张梵高的心灵地图,大胆的颜色,黄蓝补色对比所带来的冲击力,既给人一种压抑,但同时又带来一种极大的喜悦。这种只忠实自己内心体验的绘画,对后来的野兽派及表现主义绘画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也不同于前期那些主流的印象派,他没有过多地迷恋在光与影的游戏中,虽然在归类上他的作品被称作“后印象派风格”。

创作背景

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回奥弗后,创作《奥维尔市政厅》。他最后的一幅油画《麦田群鸦》。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社会影响:

他同很多艺术家一样,患有抑郁症,但他并不疯狂,他以更富有激情的作画去改善病情,他是很理性的,他的离去也有他对这个世界失望的成分——他总得不到承认,弟弟也要离开他了。他最终留下了《麦田群鸦》这幅改变艺术史的油画、透视、构图、色彩都被重新颠覆,这就是他眼中的世界,一个热爱生命的朝圣者眼中的美景。当年梵高并没有为它取上一个合适的名字,这幅画,没有鸠尾的名贵,没有向日葵的名声,安静的躺在角落中,却是梵高死前的最后一幅画。绝笔之作,格外的浓烈,炙烤着热爱它的心。

我的感受

简单的色彩,单调的画面,没有过多繁琐的东西。一条大路蔓延到画的尽头,直到看不见。那是梵高内心的追寻,属于他自己内心的无穷尽,我一直相信,这条路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对自然,对艺术无穷的热爱,虽然,它来自尽头,来自梵高肉体的终结,但,它没有结束梵高的灵魂之旅,还在找寻,还在寻觅,无至尽。

只有弟弟的理解,只有一幅画在生前被卖出(他的弟弟间接买到),几次进入精神病院,没有父母的理解,没有情人的抚慰,只有对色彩强烈的追寻,是的,他在追寻,不断的,找寻生命中最为灿烂的光与色。

金黄的麦田,预示着辛勤劳动的丰收,预示着希望的结果,那是梵高内心的呼唤,呼唤生命的舞蹈,乌鸦虽然遮住了大半个天空但那麦田仿佛在驱赶着乌鸦,那样强大的力量,令人眩目。也许没有太阳的光热,没有周围的认同,也许被抛弃和误解,但是,那种对于生命的渴望,却是实实在在的。

死亡,在于肉体还是灵魂,我无法语言,但是,梵高传递出来的,却是对生的热爱,且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至少我们,能在他的画中找到温暖,找到恬静,那是灵魂深处的归宿。

那一枪结束了30多年的苦涩挣扎,结束了那个无知冷漠年代的叫嚣与冷眼,却无法结束,他,对于生命的热爱,更无法结束人们对于生命的追寻。

那浓得划不开得色彩,是生命得礼赞。

凡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 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认识文森特梵高》

[2]《渴望梵高--生活传》欧文斯通 [3]《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4]《浅析梵高-向日葵》夏长春 中国知网论文

第二篇:看梵高作品有感

看梵高作品有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领略、欣赏了一下梵高这位荷兰的后印象派大师。看完他的作品,以及有关电影,心里有一了一点小小的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下面写一下我对梵高的三幅著名作品的感悟,有《向日葵》、《星夜》,《割耳自画像》。

向日葵作为一种植物,从太阳在东方升起,到太阳在西边落山,一直追随太阳的脚步,追随着光和热,日复一日直到生命的结束。从梵高对向日葵的描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当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受到别人的嘲讽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对希望绘画发挥它巨大作用的执着追求精神。梵高在《向日葵》中以黄色这种暖色调作为主色调,是那样的恰到好处,同时又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强烈的表达了他对生活、绘画的热爱,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精神。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大师笔下惟妙惟肖的向日葵竟让蜜蜂误以为真。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足见梵高的绘画能力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一时期也是他生活困难的时期,但疾病、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他对绘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心血,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1987年3月30日(凡高诞辰134周年纪念日),《向日葵》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约4000万美元,58亿日元)的价格买走。可见世人对《向日葵》的热爱,对梵高的崇敬和肯定。

《星夜》是梵高在精神病院,白天可以外出的条件下所创作,而其作品所描述的风景也正是精神病院所在地圣雷米。作品中以蓝色这种冷色调作为主色调,而不是星光与黑夜的对比,光与夜的抗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给人一种阴暗,忧郁,失望,悲伤的感觉,反映了梵高在精神病院期间的一种孤立无援,无法与同行很好的接触,进行艺术上的交流,精神上的得不到满足,艺术上的问题得不到很好回答的情感。

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夜》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这种漩涡给人一种迷茫、冲突、前途遥远的感觉,切合了梵高在这期间的情感。

《星夜》以一种粗狂的线条描绘了黑夜,给人一种急切,匆忙的感觉。他本可以在医院好好作画,但思想的冲突,内心的灵感让他停不下来,只有不断创作才能让他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据记载在医院驻留了108天,他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共计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后来两个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情绪激动导致精神失常,割下自己的左耳,后来他便创作了这幅《割耳自画像》。虽然有一定的情绪因素,但我更认为是梵高精神上发生的巨大冲突,让他不得不通过一种刺激来让自己保持清醒,而他便选择了割去自己的左耳这种极端的方式。画面中梵高身体削廋,衣着朴素,带着一顶普通的帽子,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鲜艳的色彩。显示了他这一时期的艰辛,但他并没趋炎附势,不为世俗所折服,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画面以红色为背景,而不是以建筑或景物为背景,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自画像这一主题,显得简洁明了。而红色是暖色调,又似鲜血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梵高眉头微皱,面部表情也比较呆滞,眼睛里也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他生活的紧迫,生命的坎坷,创作艰难,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梵高这位富于神经质,而又有极高天赋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真切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那个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三篇:梵高作品赏析 教案

【课题】梵高艺术作品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感受梵高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初步了解西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区别。

(2)能力目标:通过梵高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提高欣赏和尖山艺术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梵高对绘画的热情和执着,激发学生们的绘画的热情和兴趣。【教学重点】:梵高艺术人生和作品欣赏以及后印象主义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学生对梵高艺术人生和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业类型】:艺术欣赏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印象派名家的作品

提问:是否知道这是属于那种绘画的派别?是否认识这些世界名画的画家吗?

印象派。莫奈,马奈,塞尚,雷诺阿,高更,梵高。

提问:让学生猜猜,有位画家受印象派的影响,生前也只卖出去一张画,而现在他的艺术作品确已8250万美元打破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世界纪录。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个人是谁呢?

文森特•梵高 展开

一、印象派、后印象派

1、简单的了解印象派的由来及它的艺术特色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

由来:关于“印象派”一词的来历还要从画家莫奈说起,1874年,莫奈的《日出。印象》。

艺术特色:重外光 重视觉 重瞬间 重气氛。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

2、简单了解后印象派的由来和艺术特色 由来:对印象派的不满而产生的。

艺术特色: “后印象派”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派别,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后的一些艺术家虽然曾经做过印象派的通路人,却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认为艺术应当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相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客观 主观

二、梵高的创作背景 背景:曾有一位神秘的预言家对尚是婴儿的梵高说出了可怕的预言:他会到巴黎,英格兰,当店员,当教师,会恋爱,遭拒绝,成为传教士,在恋爱,在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画800副作品,在普罗旺斯变疯,37岁时自杀,一生只卖出一幅画......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29岁才开始自学绘画,早期临摹米勒(现实主义)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吸收了印象派的的技法,走上了一条自己的路,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后来到巴黎。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中完成的。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 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 提奥是为了梵高而生的„„

三、作品欣赏

1、播放多媒体课件,对梵高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1>、早期作品:(荷兰 1881.41885.11)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

欣赏:《吃土豆的人 》(受米勒影响)

讲解: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梵高在色彩上为了突出其内容,特意采用了夸张的形式。他在这个时期的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气,这一切都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2>、探索时期:(安特卫普1885.111888.2)安特卫普:梵高接触了日本的浮世绘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梵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在弟弟提奥(当时在巴黎,提奥是颇有名气的画商,和印象派画家关系很好)的介绍下,梵高认识了很多印象派画家,比如劳特累克、高更、修拉、毕沙罗...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点彩法等。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

欣赏:《自画像》

讲解:这个时期梵高将自己画的有些纨绔,像文人和绅士的样子,这画作主要出现在他刚到巴黎不久。对于第一类穿着随意的自画像,可以看出梵高洒脱和随意的性格,到后期经历过大量的挫折,但渐渐接受了自己身为社会底层的身份。而之前那些绅士气和文人气的画作,则表现出梵高在初到巴黎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渴望。

<3>、顶峰时期:(阿尔 1888.21890.5奥维尔1890.5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 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圣雷米: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令人惊叹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

奥威尔:梵高来到巴黎与提奥和他妻子及刚出生的侄子文森特(与梵高同名)见面。后经提奥推荐,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但就在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梵高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杀,也许终是一个谜。

欣赏:《向日葵》 讲解: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欣赏:《麦田昏鸦 》 讲解:《麦田上的鸦群》是梵高最后的作品,成群的乌鸦是飞来还是离去不太清楚。强烈的黑色,总给人以不祥的预兆。天空激烈地摇晃着,麦田也像要燃烧起来;或许梵高看到这一大群惊叫、乱舞的乌鸦,他终于觉得,自己不幸的一生即将结束。这幅画表现了他悲伤与极度的寂寞,隐藏着迈向死亡的脚步声。

四、板书的设计

西方印象派(梵高)艺术作品赏析

一、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二、梵高的创作背景

三、梵高的作品赏析1《吃土豆的人》

2《自画像》 3《向日葵》 4《麦田昏鸦》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选择一幅最喜欢油画作品,进行赏析,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第四篇:研究梵高的论文

盛开的桃花

——梵高画作分析

摘要: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关键词:梵高;画作;分析

一、梵高的艺术特点

(一)画家前期性格

凡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很欣赏日本饰北斋葛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朗、杜米埃和米莱(Millet)。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二)杰出时期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二、画作分析

(一)前期

食土豆者

纽南: 1885年4月

这幅画是文森特在纽南时期的最佳杰作。同样构图的习作有两幅,素描与速写各一幅,但仍属这幅最完美。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曾作了许多农夫、农妇的肖像,对室内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与水壶的静物画等等,这些均是对此画的习作。

此画充满了对其社会性与宗教性的情感,画面虽显得粗野,但结构却十分紧密;以围聚的人物为中心,对形体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构成了种种暗灰色,以这些完成了这幅佳作。

凡〃高深爱着朴拙的农人在大地上奋斗的情景,他以为这些与文明化、都市化相较之下,充分地显示出光与力。他明白这幅画或许不合现代趣味,他渴望着能将这些示诸众人,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优越感。这些都可见诸信中(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凡〃高在1885年完成的这幅画确立他作为大师的地位。』

麦田上的云雀 巴黎: 1887年夏

画于1887年夏天, 此画一见即令人联想到他在奥弗所作的《麦田群鸦》, 但与后者比较起来, 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幅画让人感到清闲明朗, 好像可以听到远处清晰婉转的歌声。凡〃高采用修拉与西涅克的色彩分割理论, 又从印象派画家那里学习到短促笔触的并置以及从光线中捕捉色彩的瞬间变幻, 以色彩的礼堂混合手法来表现。

这幅画的彩度高, 向上向下的短促笔触, 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的生气;云、麦田、草地均富动态, 云雀的声音暗示了在画面上所看不到的垂直轴。麦穗顺着风向俯偃, 仔细观看会有一种写实的感觉, 同时又让人觉得在遥远的彼方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憧憬。(世界名画与巨匠)

阿尔的朗卢桥和运河旁的路 阿尔: 1888年3月

『1888年2月21日, 凡〃高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 住在卡列尔饭店。这一张是他到达后的3月间所画。

469信中写着:“今天的工作是画一张15号的画——那是在蓝色天空下, 一辆小马车正通过的一座吊桥, 和天空同色的河水、绿草, 橘色的河堤, 还有一群穿着各色衣服的浣衣妇女。”这一张画的色彩清澄而果断, 有如金属管乐器奏出的嘹亮声响。天空是一片蓝, 水波荡漾的深邃运河, 均远离巴黎的喧嚣, 漫游在郊外的凡〃高, 彷彿可以听到他自己快活的声息。

这座吊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破坏, 现在已另外在别处建筑新桥。』(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画了很多以桥为主题的作品, 他仔细观察蓝天和四周生机盎然的景物在河水中的倒影, 千方百计地表现河水的清澈透明。画家从河对岸描绘了这幅景致。

这幅画可以说是凡〃高的色彩实验, 画家大量使用蓝、橙补色, 整张画在三原色调的展现下, 达到画面平衡和谐的效果。光影的感觉在画中不太明显, 全然以颜色为 主导。笔触纵横交错, 细致入微, 赋予作品浓郁的日本风格。

La Crau的收割 阿尔: 1888年6月

『画完《白色的果园》之后, 凡〃高又将阿尔近郊的田园风光和收割情景搬上画布。生长于北国昏暗阴郁的天气下的凡〃高, 面对明朗活泼的南法, 内心不觉欢喜若狂, 他在497信上说:“在纯净的碧蓝天空中, 映现着赤金色、青铜色和黄铜色, 这些就是所谓甘美而德拉克洛瓦色调吧!”又说:“除去浓郁的色彩外, 放眼望去, 尽是一片平坦无垠的田园。”这种风景使他怀念荷兰(吕斯达尔时代的荷兰)。这幅画有强烈色彩的对比和正确的远近法, 画得非常坚稳。向远方伸展过去的风景, 将凡〃高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后, 安详自信的心情完全表达了出来。这种宁静安详的风景画, 凡〃高此后再也没有画过!』

(二)后期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

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凡〃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因为凡〃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三、梵高与高更的友谊

梵高1888年春为寻找创作灵感,移居到法国南的阿尔勒,而法国画家高更也于十月应邀前往与梵高共同作画。两位大师对艺术有着不同的见解,一般人会认为,这样很好,可以交流学习,可是他们不是一般。两个人几乎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激烈的争吵。

在性格方面,凡高有着癫痫病人所特有的偏执,而高更则有着超乎常人的冷酷。这使得争吵变得无法调和。高更离开布列塔尼本来就有几分不情愿,见这般光景,遂萌生去意。这让凡高的精神更加紧张。因为他知道,如果高更走了,他建立“南方画室”的梦想就将破灭。

一次他们为了一副画争吵得很凶,梵高拿出枪射向了夕日好友高更的身上,高更带着受伤的身体离开过了许多天,梵高觉得有些想念高更,就去看望他,两人重归旧好。

梵高与高更曾经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但造化弄人,他们两人决没有想到相处是那么困难。两人都少年气盛,哪里顾得什么天高地厚,在现实中又那么不如意。以后一个不久自杀身亡,一个在孤岛上抑郁而死。

四、梵高的信念

我们一生之中有个时期,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好象都是错误,而且对于所有的事物都不感兴趣。所谓万念俱灰,情思枯槁。梵高觉得这好像具有几分真理,你以为这分感情应该早日扬弃吗?梵高怀疑这也许是,叫我们深信在心中,而很快地等着好结果的一种“对于神的憧憬”心理。

一个人很合群地夹杂在庸俗的人群中时,往往会觉得自己跟大家并无两样,但终于有一日,他会达到牢固的自我谛念的境地。他能很成功地培养自己的信念,那信念又会适当地支配他,使他能向更高更善的境地继续进步。梵高认为耶酥也是这样。

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可怕的现象,然而我们又不停在被不知情的东西驱使着。一切的事物都不能改变他的存在式样。任我们将它解释为或明或暗,终究无法改变它的性质。这个谜题使梵高夜里在床上不眠不休地思考,在比斯山暴风雨中,或在黄昏忧郁的微光中,也曾做过深长的冥想。三十岁这把年纪,对活动中的人是属于一种安定初期,也是充满活力的青春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过了人生的一段时间,开始感觉逝者不复回的愁意的时候。但梵高觉得这种寂寞感,绝不是无谓的感伤。他不再期望明知在这一生中无法获得的各种幸福。他愈加深的理解:这一生不过是一种播种时期,收获是要在下一次人生作的。这种见解大概是使他对于世上的俗念漠不关心的原因。

梵高曾经想过自己能否成为思想家,后来已经很明白这不是自己的天职。他常抱着一种谬见——觉得对什么事情都要以哲学式想法去考虑的人,并非普通实际的人,而是一种无用的梦想家,(然而这种谬见在社会上常受很深的尊敬)这个谬见常害他无法把握事情的要领,焦急得自敲脑袋。但是以后他才了解,思想和行动并非互相排斥的东西。假如梵高能够一边思想一边绘画的话,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但他办不到,何况他的人生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多画这一点上。梵高希望自己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以最深的爱和静静的留恋,回味自己的人生,还带着“啊!我还想画那样的画!”的一番离情别绪,永别人世。

五、总结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冯骥才 著:《最后的梵高》,作家出版社,2002-09-01

2.何政广 著:《世界名画家全集 凡高-疯狂的天才画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3.(美)欧文·斯通(Irving Stone,USA)著,常涛 译:《渴望生活-凡高传》,1934年出版,中文译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第一版

4.(美)赫谢尔·B·奇普 著,吕澎 译:《塞尚、凡高、高更通讯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5.台湾光复书局 编著:《世界名画与巨匠:梵高》,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第五篇:杰出画家梵高作品中的色彩艺术

杰出画家梵高作品中的色彩艺术

色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使人产生兴奋、紧张、激动、沮丧等情绪变化,同时它也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在绘画艺术中,色彩始终是重要的艺术语言,巧妙地运用色彩可以使艺术形象更加丰满、艺术意蕴更加深刻,使作品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呈现出鲜明的象征性。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无疑是色彩运用方面的大师,他在色彩的运用和创造上有着突出的成就。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彩的色彩世界,并将之提到了绝对的精神高度,对色彩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梵高绘画中的色彩艺术形成原因探析

梵高有一句名言,未来的画家将是善于运用颜色的画家。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色彩在梵高艺术世界中的地位。在梵高之前,浪漫主义致力于用色彩表现形象,印象派也将色彩放到审美的重要位置,但是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梵高那样将色彩提升到绝对的精神高度。梵高之所以如此重视色彩的运用与创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外部艺术环境的影响

在梵高的艺术道路中,1886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来到了巴黎,并在这里接触到了日本版画与印象主义作品。这些给梵高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与震撼,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德加、毕沙罗和马奈等人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影响了梵高的艺术创作。在印象派的熏陶和自己的努力下,梵高的画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色彩开始变亮,这在他的作品《有石膏像的静物》《塞纳河畔》中就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但是,梵高并没有被印象派的创造风格和表现手法所束缚,而是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反对印象派“注重客观主义、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的做法,主张“艺术应抒发自我感受、主观情感”,认为“艺术应是用主观情感改造客观物象,表现主观化的客观”。他的色彩运用冲破前期印象派的束缚后,变得随心所欲,他喜欢用鲜艳、亮丽的色彩表达情绪变化,用热情、奔放的艺术创作方式追求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二)独特的个性与生活的磨难

梵高是一个内向、孤僻、正直、单纯的人,为人敏感、易冲动,但是他聪敏过人,在绘画上拥有很高的艺术天赋。“梵高一生渴望爱、寻求爱、为爱付出,但却一直孤苦伶仃,从而也造就了他的一生孤独、忧郁,不懂得爱自己。”这种性格特点使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在爱情、生活、事业等方面都屡遭失败,精神承受了很大的打击。在艺术创作的晚期,他的精神分裂症已经十分严重,经常处于癫痫和精神错乱的状态,心情时好时坏,这也使他的绘画具有骚乱与疯狂的感觉。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梵高的艺术创作,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由于一生始终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所以梵高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但是种种磨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使他以更顽强的毅力,超越了肉体的局限,在绘画艺术特别是在色彩运用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用敏感的直觉体察艺术,用近乎病态的心灵去体会色彩的细微差别,他对明亮、鲜艳、温暖、高纯度的色彩有着超常的热爱,用这些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用之创作出了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色彩世界。

二、梵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艺术赏读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是重要的艺术语言,是展示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用之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色彩运用上,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梵高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他在借鉴印象主义画家和日本浮世绘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用“情感因素”支配画面色彩的表达,走入了“自我”的色彩理解,是一种绝对精神的表现,这使他的色彩艺术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装饰性和象征性。

(一)色彩呈现出明显的装饰性

1.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进行装饰

在印象派画家毕莎罗等人的影响下,梵高抛弃了原有的那种色彩暗浊、沉重的画风,接受了印象主义画派的风格特点,他在创作中大量地用高纯度的颜色、鲜亮的色彩,使画面变得十分明亮,极具装饰效果。他将红、黄、蓝等鲜亮的颜色直接用到画布上,使画面变得光亮明快。在所有的颜色中,他最偏爱黄色,他认为黄色是太阳的颜色,象征着生命和力量,代表着光和热,可以使人产生狂喜和快感。梵高在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中就是用大面积使用黄色的方法,创造出了一个五彩纷呈、绚丽夺目的艺术世界。梵高还十分重视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的对比,致力于使作品产生光亮明快的装饰美。这种色彩运用的方法使梵高的绘画作品呈现出一种明快光亮的装饰美。在作品《母亲》中,作者用大块的纯红色来表现地面,用绿色表现背景、上衣、裙子,使作品显得光亮明快。奥利埃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梵高的绘画所用的外部材料与它的创作性特质完全一致,他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刚劲、粗野、激烈的特点,他的色彩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光辉。”

2.用大色块的对比进行装饰

在现代装饰色彩理论中,色彩并置是一个基本的艺术法则,这种表现手法的形成与梵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梵高的代表作《夜咖啡馆》、《向日葵》、《暴风雨天空下的田野》等中就有十分明显的大块色彩运用。在大块色彩的运用中,梵高十分注意抽象性与概括性,他借鉴日本版画的创作手法,将色彩并列在一起用坚实的线条围起来,将浓重的颜色涂抹到画面上,大大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和立体感,使画面的物体结构凸显、形象结构结实有力。在面对大自然写生时,梵高常用抽象、夸张、简化等艺术手法,把自然中的颜色提炼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然后将色块并置,使之产生出对比与和谐的艺术效果。这种色块并置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3.用绝对的黑白进行装饰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色彩对人的情绪、行动、性情、心理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梵高之前,艺术家们并不注重色彩的这一功能。但是,梵高凭借其独有的色彩敏感性,发现绝对的黑白颜色可以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追求色块并置的过程中,梵高发现黑白颜色的应用可以收到缓冲对比、协调色彩的效果。梵高曾这样写道:“以《播种者》为例,将画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黄色,下半部分是紫色。当黄色和紫色的过渡同时对比而刺激了眼睛时,白色的长裤间隔作用能使眼睛获得悠然的休息。”这样使柠檬黄的天空、金黄的太阳与占画面绝大部分的紫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作品《母亲》中,背景、上衣、裙子使用的是绿色,而地面使用的是黄色,轮廓线是用黑色勾勒出来的,这种色彩的使用收到了美妙的装饰效果。如今这种黑白色彩的大块使用已经成为现代装饰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二)色彩具有明显的联想性、象征性

相比较而言,西方绘画更注重写实,而东方绘画则注重托物起兴,擅长运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梵高在艺术创作中深入研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并将之运用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的色彩艺术。因此,与其说梵高是一位画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位色彩艺术家,因为他几乎完全是用色彩表达情感、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他对色彩的热爱接近于偏执,他不满足于色彩表达手段的使用以及色彩的装饰效果,他努力地追寻炫目的色彩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探究色彩的象征性。梵高作品的主题往往是自然事物,他常根据需要在自然中抽取自己想要的色彩,使色彩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从而联想出一种象征意义。例如,红色联想到火、血等,用来表示喜庆、积极进取、生命、希望,同时又可以象征危险、死亡、警告;绿色是植物、春天的色彩,象征着健康、理想、和平、青春等。色彩的象征性有利于艺术家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从而极大地拓展创作空间与作品的艺术意蕴,梵高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深入研究了色彩的象征意义,认真体会了不同色彩之间的细微差别,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如他常用两种互补的色彩象征一对恋人;用红、绿表现令人可怕的情调,象征痛苦、黑暗以及压抑的感觉。在作品《落着乌鸦的麦田》中,金黄色的麦田与蓝色的天空的背景下,成群的乌鸦在恬静的田野上飞翔,这象征着一种不祥和死亡;在《夜咖啡馆》中,梵高认为咖啡馆是让人毁灭的地方,在黄绿色与淡蓝色的对比中表达出一种痛苦、黑暗、昏昏欲睡的感觉,用梵高的话说,那是一种没有一点现实观念的色彩,它暗示着放纵、颓废,我想把咖啡馆表现为令人败坏、发疯、犯罪的地方。随着自己病情的不断恶化与精神病的不断发作,梵高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绝望,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悲剧色彩的象征性更加明显。在他晚期的作品《暴风雨天空下的田野》中就表现出了他对自己的悲哀与绝对的孤独感;在作品《夜星空》之中,作者通过金色和蓝色的对比描绘了一种体验内心紧张的幻觉,使人能够感受到夜空的重量与质量,将作者痛苦、死亡、希望的幻觉投射到了画布上,以激情的色彩、狂放的笔触来探触人的内心世界,用绘画来展现人的心灵,其绘画已经达到了绝对的精神高度。

三、结束语

纵观西方美术史我们可以发现,善于利用色彩进行艺术创作的画家比比皆是,但是这其中最杰出、最有个性特色的画家无疑是梵高。在梵高的艺术世界里,色彩始终是最重要的元素,他不仅将色彩作为重要的艺术语言,用之来表现艺术形象,而且还赋予色彩一种神秘的意义,用之来表现自己的心灵状态,并将之提到了绝对的精神高度。在艺术长河中,梵高的色彩艺术必将永远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下载梵高作品里的激情抽象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梵高作品里的激情抽象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明威作品研究论文(精选合集)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

    宋美龄传记作品研究

    《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宋美龄传》读后感姓名:李娜系别: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班级:4班学号:12041340050时间:2013年5月指导教师:董洪霞内容简介: 著作名称:《宋美龄传》......

    当代争鸣作品研究

    毕淑敏笔下的死亡观 内容摘要:当代作家中,毕淑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她曾经的职业经历和独特生活体验对她的小说有着重要影响。毕淑敏的写作题材非常宽泛,......

    三毛作品研究综述

    三毛作品研究综述 三毛,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作对于她,既非经国之......

    《浅谈印象派画家梵高及其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共5篇)

    《浅谈印象派画家梵高及其作品中色彩的运用》 摘要:印象派(Impressionism),是于1860年代法国展开的艺术运动。印象派的命名源自于莫奈于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印象派是......

    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

    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 1959年9月,随着被列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的落成,一批极富地方特色,又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工艺美术品,开始纷纷从全国各地送往人民大......

    湖北省自考鲁迅作品研究

    引言 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鲁迅在前期即1927年前,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后期即1927年后,由于事实的教训......

    自考《新闻作品研究》练习题

    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单选题: (每题1分) 1.新闻舆论单位所有工作的首位是( ) A.吸取更多的受众 B.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C.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