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爱护花草主动养护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时间:2019-05-13 04:4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爱护花草主动养护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爱护花草主动养护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第一篇:小学生爱护花草主动养护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小学生爱护花草主动养护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课题实验中期报告 汉中市陕飞一小熊小元

一、我对课题的认识: 1,习惯养成贵在躬行实践。自己一定要和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做纸上谈兵的空泛说教。

2,这个课题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养成一种习惯,所以不能走马观花,走过场,而要下马种花、养花、赏花、悟花,为以后形成很自然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3,课题是“小学生爱护花草主动养护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但是作为老师,有义务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不拘囿于“小学生”。

4,在该课题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失去了我班既定的其他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汉字书写习惯,读书习惯,个人才艺的培养等习惯。

二、课题进展情况 1,思想认识:(1)制定班级目标。

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中明确指出“花草养护”是班级工作重点。让学生知道“花草养护”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重要而又意义的事情。在班级目标的中,我明确提出-----以花草养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PPT展示我的班主任工作手册】

(2)图文渗透

①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把“花草养护”巧妙地融入班级文化境界“净、静、境、敬、竞”中。每次班级搞活动,既能不失去学校德育处的既定主题,又能抓住我们实验班“花草养护”这一话题开展工作。【PPT展示相关图片】

②语数英老师的作业批改能够用“得小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明白,花儿就是美,花儿就是作业做得好的最高奖励,从而让学生关注花,爱花。【PPT展示学生作业批改的图片】

③每次活动尽可能的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PPT展示课题blog和班级blog日志,相册】

(3)学科整合 实验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通气,首先让科任教师明确我班的实验课题目标,让语文课、科学课、思品课、美术课甚至数学课、计算机课等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让老师多讲“花草养护”这一板块,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梅花魂》《祖父的园子》《白杨》《自己的花市给别人看的》;数学:《绿化覆盖率》《种子发芽率》《城市供水分布》;英语:《lianttrees》《storytime》

思品:《我当上了利国县的县长》《鸦片的背后》《紫金草》;科学:《土壤》

音乐:《长歌行》《桔梗谣》《雪莲花》;美术:《家乡美》《生命的甘露》。

以上我们年级本学期的这些科目的篇章,都讲了环保、绿色植被或者花草的话题,我要求这些科任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我们班级的实验课题要有意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PPT展示五年级各学科相关篇目】

(4)建章立制

将“尊重生命,爱护花草,主动养护”条目列入我们班级的“行为规范中”。【PPT展示我班学生行为规范共10条】

2,实践活动

(1)在课题实施以前,有意在重大活动中迎合学校申请“绿色校园”这一主题开展主题活动,比如2008年10月13日的“庆祝建队日”上的环保诗歌朗诵,2008年12月24日在城固县代表城固县环保局参加的“城固县庆祝改革开放30年”等活动中,都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做环保主义者。【PPT展示两次活动相关图片】(2)2008年12月7 日的家长培训会上,给家长讲诉关于本课题的意义,取得家长的支持。【PPT展示相关图片】

(3)在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放寒假老师给每个学生的书信中,提出了花草养护的期望。并在我班的寒假作业上,规定了“花草养护”的得☆考查项目。【PPT展示相关图片】

(4)本学期开学初,针对寒假学生花草养护情况做了总结,并宣讲了本学期的班级目标-----一花草养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目前应该是在养护花草过程中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是关心养护的花草,养护的方法正确,能做一点小研究)。【PPT展示相关图片】(5)在本学期的家长培训中重申该课题的重要意义。指出四点: ①养花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②花草养护的过程就是陶冶情操的过程。

③花草养护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④花草养护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做有人性的人的过程。【PPT展示相关图片】

(6)建立课题实验专题博客,并在原先班级博客中开辟“花草养护”栏目,开始图文记录我们班师生花草养护的点滴故事。【PPT展示相关图片】

(7)每月的班级计划,能够把我班的课题实验活动与学校德育处的月主题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开展。【PPT展示相关图片】

2月份养花护草手抄报。

3月份给母亲献花,和父母共植树同栽花。4月份美化教室,选定班花。

5月份结合学校的“仁孝五月”主题活动,我们开展了“父母梦梦兰花”的班会活动。

6月份结合学校的“欢乐的童年”主题,我们开展了“追梦少年”活动,在六一的文艺演出中,处处穿插花草养护的主题。

(8)在每月月底的与家长的书信沟通中,能主动询问家长,让学生家长在书信中如实地写出学生在家的花草养护情况,并根据家长的反馈和学生进行个别谈话。【PPT展示相关图片】

(9)在每周的工作安排中,始终能够穿插有关本课题的活动。【PPT展示班主任手册中每周工作图片】

(10)在班级各科教学中,能有效与科任老师沟通,强化环保的重要性。在语文第六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走进网络世界”课上,能够结合我班实验课题,让学生通过走进网络,在互联网上充分调查了解自己所养的花的知识,并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在班级博客中以日志形式发表,和大家共享交流,老师逐一做了点评,课题负责校长要做了批阅,学校校长也给予了充分关注。【PPT展示班级blog图片】(11)在每天的“班级讲坛”活动中,能适时穿插花草养护主题,是大家能够分享他人养花的乐趣,借鉴他人养花的经验。【PPT展示班级讲坛的相关图片】(12)提倡学生撰写花草养护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在潜移默化中,个别学生能觉悟到“花非花”的境界,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PPT展示学生的花草养护笔记本】

(13)在个人花草养护、家庭花草养护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兰花(蕙兰)养护活动。在教室里学生眼不仅眼睛能看见物美,学生在思想上还能形成班级文化共同价值观。(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兰, 别名中国兰、九华兰等,是我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古代常称为“蕙”,“蕙”为中国兰花的“蕙心”,爱兰者爱“蕙”。“惠”指中国,“蕙”意思:中国的香草,“芷”人民的香草。蕙兰花是我国珍稀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蕙兰原分布于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及西南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PPT展示相关图片】

(14)班级以养护兰花为主,还养了其他适合室内养的花卉,并进行了分配到具体的人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PPT展示相关图片】(15)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了对红的生命周期,让学生结合图片撰写日志,拓展了课题的研究的范围。【PPT展示课题BLOG和班级BLOG图文日志】(16)老师以身作则,也进行花草养护,也撰写花草养护笔记,为学生做了看得见的榜样。【PPT展示BLOG上的札记】

(17)大部分学生给自己养护的花草拍了照,能和学生一起分享养护的快乐。培养了分享的习惯。【PPT展示班级学生养花的照片】

3,取得的阶段性成果(1)学生: ①学生爱护花草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见数据统计,实验之前假期统计,现在统计两人由不积极到积极)②学生主动养护花草树木的习惯逐渐形成。(见家长的反馈)③初步奠定了学生进行科研的意识。

④个别家庭也积极参与到了主动养护花草的行列。

⑤实验课题的开展,为我班学生其他行为习惯的培养丰富了内涵。(2)班级: 教室环境焕然一新,班级文化内涵增加,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班级自豪感增强。(3)老师: ①搜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积累了经验。②自己参与了实验的全过程,自己也成为一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③撰写行为习惯培养方面论文两篇,一篇获全国青少年行为习惯课题组论文交流一等奖,一篇在《中国教师报》网刊上发表。

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专家给予的指导不够,很多困惑不能即时解决;2,实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够,QQ群很多时候形同虚设,成了上面发文的专用通道,而不是交流的平台。

3,家庭状况参差不齐,支持程度不够。农村要好于城市,文化低一点的要好于高级知识分子。

4,个别学生在养护过程中表现为“两面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家一个样,在班一个样;群处一个样,独居一个样。

5,受外界干扰,面对德育和智育,有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研究中的困惑: 1,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可否超越“主动养护花草树木的习惯”,拓展到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等等。

2,在实验的后期能否达到“花非花”的境界,让学生情商有所提高? 说明:课题背景、界定、研究遵循的原则、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等,学校课题实施方案中已有详尽叙述,在此文中不复赘言。

2009年5月26日

第二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人的行为习惯首先取决于能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因此,我校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巨大意义,激发他们为塑造完美幸福的人生而从小注重培养自己的好习惯、从小事做起以培养自己的好习惯的激情,组成一个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强大“教育场”,采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手段,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实践,学生一定能多方面地培养出较强行为动力水平的好习惯,并逐渐把这些好习惯内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和谐地成长。开题以来我校把这一课题研究纳入日常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参研人员的职责、分工,保证课题研究覆盖到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各个层面,形成课题研究网络。

一、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陪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的研究(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

(2)、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

(4)、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

(5)、作业本、作文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

(6)、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

2、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知道上课前需要准备那些学习用具、准备到什么程度,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准备。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知道作业前要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

3、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活动课程

(1)开学初我校各班都开展了新教育实验活动,深化学生的晨诵、午读、暮醒的时效性,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结合我校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开展中华魂读书会,背诵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开设阅读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再三、四年级开设书法课程,同时开始书法校本课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三笔的培训活动,让老师给学生们起到榜样的作用。

(3)我们还通过讲故事、个案分析、开主题班会、交流心得等各种方式来进行,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二、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1、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陪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的研究

(1)学生出现生活无规律、行为霸道、不懂礼貌、丢三落

四、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意志薄弱、孤僻胆小、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

(2)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化和一些宣传媒体的渗透都给少年儿童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等。

(3)家里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的过度溺爱,是孩子的生活能力下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我们的孩子落后了一大步。

2、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2007-12-24 10:04:29)

转载 ▼

分类: 教育杂谈

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走出以往德育“要求高、内容空、方法死、评价虚”的误区,使德育成为外显的、具体的、贴近学生的、有丰富校本资源和载体的“小、趣、近、实、真、鲜、奇”的实体,使教师、学生确实感受到德育有用。在老师、学生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习惯成为性格,性格影响人生,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之关键。养成教育是一种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一、养成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继承传统美德。

市场经济带来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的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儿童进行侵蚀和渗透。今天的孩子身上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如意志力较弱,攻击性强,勤俭意识差,但他们又往往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我们教育学生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而且发展到今天还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都要在“养成教育”中得到体现。学校传统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学校自定的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开发校内外的养成教育资源。

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孩子在社会上接触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追求德育的实效,必须让教育回归生活,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校本化内容体系。它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研究、实践,也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需要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现、不断创造。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榜样,用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养成教育的资源开发。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最有效的感染和教育,开发加工形成的教育资源更便于有针对性地选用与宣传。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育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正是通过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检验来建构知识的。

1.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资源,树立教师作为开发者的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中的情景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新课程的实施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而学生最终也是要从学校走向社

会、走向生活,我们的教育最终也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活的课堂,主动投身到吸取道德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来。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体验的生活场景,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感悟,得出生活的经验,并用这种经验去指导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自觉地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实施,都要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次是行为上的指导。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机地根据指导学生行为的需要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提出行为上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对文本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发掘和创造,尤其是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直接经验、感知、体念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再次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

2.以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为抓手。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遵循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激励性、活动性、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和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习惯形成规律,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角度,加强德育体验,淡化教育痕迹,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工作。明确重点,分层要求,整体规划校本化行规教育内容。道德行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实践证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尽早抓。由此看来,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低年级班务工作的重点,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搞好学习的保障。儿童行为习惯的产生,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低年级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上,抓实抓细。中年级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高年级要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孔子常以尧舜、周公等人为榜样,教育子弟“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先进的典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过去,我们是以历史上的优良典型为楷模,用他们好的品德、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提供效仿榜样对学生成长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以最尊敬、敬佩的人为榜样。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影响他们行为规范的形成,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其下决心去做,从而促进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利用榜样的成才史、奋斗史、为祖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心灵上,成为激励其前进的力量。这样才有真情实感,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因此,榜样对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毕竟这些英雄人物离学生太远,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实施“示范教育”即抓好学生中的优良典型。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学生榜样,是学生周围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最容易被学生领会和学习。为此,我校坚持“评优”活动,每周都要对班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千分竞赛”小结评比,评出“优、良、合格”

三个档次,评比结果除了在公布栏上公布外,值周老师还在周一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晨会上宣布。少先队还定期评出“文明小标兵、环保小标兵、诚信小标兵、礼仪小标兵、读书之星”等,出现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先进典型。活动成效显著,影响带动着周围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

3.以人文性的评价为自我教育的动力。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就能形成的,还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得以巩固。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优势,对儿童自评和家长评价给以关注,用全程评价促进儿童发展,将活动落到实处。采取学生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区参评、学校老师审评的评价体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内化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自评,才能够使他们一分为二地看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获得成长的动力,实现个体生命多方面的成长。我们关注学生日常的活动,展开过程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平时品德教学与期末操行评定、成长记录等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时或分阶段给予评价和建议。习惯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要从小培养孩子不命令别人的习惯。他说,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4.社团活动。

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反思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的品德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脱离了这种具体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来实施品德课程,只能是简单的灌输,而不能对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什么直接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知性德育”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规律,精心建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我校建立了语文实践营、语文能力营、诵读空间站、数学快活林、数学趣味屋、三原色美术林、信息广场、管弦乐队、百灵鸟合唱队、英语乐园、科学活动、健康体育等12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成为“教学主渠道”之外,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第二集体”,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社团活动打破了班级的界限,重视培养合作精神。每个人不仅是自然个体还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作为“社会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不停地转变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们学会互相信任、关心和欣赏,运用以学会的“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角色移位的方法,来体谅他人,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

社团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份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我展示的自由,在这样的“自由”和“机会”中,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亮点,从而尽情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更新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做到心中有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用自主、用成功来激励和强化其参与热情乃至学习动力,使学生在积极实践中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判断、会分析、会创造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参与的愿望。所以,社团活动如果有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选题、设计、展示,甚至是评价等,就能让学生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从而获得个性的充分展示。新课程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帮助学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学有所得。社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社团活动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反映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从而让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化的特色。让儿童自己去体会、去探索,去寻找活动的答案。在活动中身体力行,加强对生活的认识、对未来和人生的思考,使他们懂得一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人生道路做必要的储备。在活动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议问题,展开讨论,做到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辨结合,促进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5.档案袋建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以评价和反馈。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是一种巧妙的教育工具。它关注每个学生自主的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性,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收集进步的证据,树立自信。我们通过“成长记录”、“专题档案袋”等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和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等,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还对成长记录册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档案袋评价相比那种板着面孔打分、评比更活泼、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评价方式。收集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每个袋子都是沉甸甸的,捧着它,学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5.写格言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个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或者说,物化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在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近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本校养成教育的德育资源优势,推行校本养成教育德育模式,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理想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它承载起厚重的人文内涵,以此来熏陶人,教育人,发展人。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是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三、教师道德发展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谈到培养行为习惯,都是指花力量怎么去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把教师看作是跟学生平等的主体,没有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标准,首先化成教师的具体道德行为,在师生的交融当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推进德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学生发展,首先老师要发展,老师自身道德的发展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我校把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作为对学生要求的前提,使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当中共同

得到发展,共同提高认识。这才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体现,是对德育认识的一个升华。德育并不是一个老师去教育学生的教育,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是为了不教”。这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将自然、他人、自己、书本、经验等作为学习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善学、乐学,不断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发展自己,超越自我。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启迪和鼓舞,领悟自我发展之道,逐渐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成长机制。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告诉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苏联著名政治家加里宁说:“学生处处模仿老师,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德修身,而且要以德育人。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教育学生。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系。我校形成了校长室——大队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多级管理体系,实现全员管理。初步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体系。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各个班级的积极努力和热情参与才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班级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集体作为正确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对学生的社会性和独立性需要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丰富多彩的主动性活动,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和谐舒畅的心理氛围,人人有岗位的管理机构,使得其成员在相对优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集体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促进机制就是导向和激励。发挥这一功能,首先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其次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的独立性需要的同时,又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合群性、集体性,引导他们向成人集体、教育集体学习,沟通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心理通道,在社会化和个体化、独立性和合群性之间体现出协调性。集体生活对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反省均有积极作用。培育和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我修养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任务落实了,全校的德育目标才能落实;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实践丰富了,全校的德育特点才会鲜明。用一个目标,一个口号,一个活动去管束,去教化,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事实上,不同的班集体,因学生的构成不同,教师的素质、风格不同,班级的“历史”不同,在班风、学风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班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总规划,结合班集体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我们搞特色班级活动,就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鼓励班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合起来就是学校德育的春光灿烂。

总之,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重任。我校在新课改实施日渐深入的情况下,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的特点,在“大德育观”影响下,形成多渠道、全方位、覆盖学校和社会的养成教育网络,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形成新的特色。

第四篇: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东莞龙文教育为您透析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方法。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再加上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从随堂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从家长反映情况来看,一年级小学生在做作业时,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大部分家长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业。

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完成作业时,往往教师读了几遍题目,但仍然有小学生听不清楚题目的要求。

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二、一年级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几种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区别。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

专心听讲。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老师的要求认真的操作学具,做好练习。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讲课时应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口头表达。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然后强调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还要求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仔细读题。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不识字和识字量少的缘故,在做题时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读题,有些孩子一离开老师或家长就什么题都不会做。教师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读题训练,培养学生的仔细读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读题时要求学生先把题目读一读,找出自己会读的地方和不会读的地方,读得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甚至让学生根据插图或以往做题的经验,先猜测一下这题的要求,然后指导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白题目的意思。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读书的习惯,要求他们有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对图中的动态部分进行合理想象,能够正确读出文字部分,理解文字意思。

认真书写。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写作业之前,教师要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其次,通过讲解,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印象。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为此,要事先给他们写好样子,让他们先观察,再书空一次,最后在练习写。

三、培养过程中需把握的几个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问、模仿性强,所以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要多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

恰当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觉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

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评价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是一个小红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五篇: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双龙一小浦琼梅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身体的好坏,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但因小学生具有辩别是非能力差,自制力弱,易学易忘等特点,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决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严字当头

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知 情 意 行”四个方面,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为习惯所包含的方面太多,例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等等,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要养成哪些习惯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由学校、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良好习惯养成公约》等规定。通过制定规定,学习规定,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规定的制度一定要严、要细。当然,严要严而得法,而不是一味“蛮”严。

二、齐抓共管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我们可以建立两套监督管理体系,来促使学生养成习惯。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监督管理体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应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家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组织家长交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讲座,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习惯。

2、建立“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纵向监督管理体系。

在纵向监督管理体系中,要特别重视小学少先队大中队干部的监督管理作用,以及学生的舆论监督作用。学校可以把各种规定,分解成若干块,在学校范围内展开评比,由学校学生干部每日检查评分。学校每期可组织评比习惯好的学生,并给予奖励,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他靠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下载小学生爱护花草主动养护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爱护花草主动养护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可见习惯是如何重要。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精选五篇)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后洋中心小学戴小燕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发展。如今,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总结(小编推荐)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总结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在行为习惯......

    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内容提要: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关键词:责任良好行为培养教育重视......

    行为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本学期,在“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一学期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实际,制定有效计划 学生学习习惯的......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自律,是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自己,影响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一种自我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来说,自律......

    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共5则)

    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开元街道安固小学课题组 一、选题背景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