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作命题需要“三维定位”
习作命题需要“三维定位”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为孩子的习作命题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命题的指示性,操作性,适应性都要全盘考虑,命题质量直接关系着孩子参与习作的情态以及习作成稿的品质。但在我们所见的命题中,文字陈述不明确,表意空洞,让作者无所适从的现象并不少。这样空泛的命题导致很多孩子完成命题作文时习惯性思维参与缺位。他们只要凭借记忆,按照规定套路写出旧文即可。无怪时有听闻部分教师要求孩子背诵一些经典桥段或是文章以应对习作。
先来看两道网络上收集的高年级习作命题:
命题一:请以《假如世上没有了书》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大胆想象,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要求:①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4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题二:《生日》。提示:同学们,一年的365天里,藏着许许多多的“生日”。有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兄弟姐妹的生日、亲朋好友的生日、老师同学的生日,还有党的生日、人民军队的生日、人民共和国的生日„„这些日子你是怎样度过的?留下了怎样的回忆和思考?请敞开心扉,把你最想述说的人和事,最想抒发的情和意,最想表达的观点和认识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分享。要求:①不少于400字。②也可以自己在拟定一个副标题,文体不限。③请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命题一除了规定文题之外,其余的要求表述是空洞的,几乎可以忽略。命题二的“提示”看似一段拓展思路的表述其实干扰了孩子的自由思维,是具有局限性的心理暗示。“要求”部分并未提出具体要求。有趣的是,两道命题都正儿八经地规定了文章字数,规定了不要出现真实信息,也许这是出于习作评价公正的需要,但是这样的要求影响了孩子真性情的表达,同时也含有暗示杜撰的意味。试想一下,长期接受这样的命题要求,孩子除了空发议论,套题作文,虚构人事外,还能训练出什么能力呢?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两道命题都强调“文体不限”,但问问孩子心中何谓文体,想来只能含糊其辞——依稀记得老师常唠叨的“记叙文”也许就是所谓的文体吧。反正“不限”,怎么写都行。
想想孩子为什么不爱写,不会写,写不好?因为我们习惯用这样的命题来喂养。其实,无论是平时的习作教学还是为习作命题,都要有明确的三个意识,为习作进行准确的“三维定位”。
其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也许您会认为我们的习作教学已经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并朝着目标不懈努力。是啊,谁都知道写文章为的是抒发心声,展示见闻,表情达意,这就好比知道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一样有着明确目标。我们也常常会为了某个微小的目标而实施有针对性的专项锻炼,如做仰卧起坐是为了收腹,引体向上是为了增强臂力。为达成专项目标而锻炼就是训练。孩子写作应该属于训练范畴,故称之为“习作”。因此要明确地让受训者知道本次训练所要达到什么目标,有的放矢,促进目标达成,这就是明确的目标意识。
简单做个采访你会更加惊讶,孩子参与习作练习时几乎没有目标意识。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写作文,回答不外乎:交作业;老师要我们写;为了考试写;写不好挨骂„„不少教师也将作文作为一项浩大的作业工程来看待,实施工程的“监管和验收”,规矩分明,尺度严谨,吝啬评优,孩子越发害怕“施工”。甚至还有以作文为惩戒手段的——“写出**字数的检讨书”这样的话语相信您在教学常态中并不难听见。
其实,前文所述的那些“抒发心声,展示见闻,表情达意”的写作目标适合于成年人的随性创作,是写作学中宽泛表述的笼统目标,是文学创作必须顾及的人文精神与普遍认知,是相对含糊的界定。而适合与儿童习作训练的目标必须小而专一,是微观的,单纯的,尽量不带有政治色彩和道德评判因素。《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的作者,英国著名小学教师安东尼海恩斯认为:当儿童明确知道为什么写作时,他们会写得更好。安东尼为我们罗列了百来个“小儿科”式的目标,如:为了引起注意,为了加强印象,为了说明事理,为了娱乐,为了质疑,为了道歉,为了带来幽默,为了宣布某个决定,为了挑战对手,为了澄清某件事,为了沟通,为了解释,为了表示关心,为了让人信服,为了阻止,为了劝说,为了鼓励他人,为了安慰自己,为了表达异议,为了广而告之,为了开导,为了缓解尴尬,为了提示别人,为了分享„„试想一下,每一个目标都具有唯一的指向性,且和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联,这就很容易激发其真挚热烈的表达欲望,在目标驱使作用下为达成目标而极力表达。这就好比希望减去小腹赘肉的人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仰卧起坐训练一样,有明确目标的习作训练显得更加扎实有效,写成的习作也应具有儿童的真性情。其实,我还没有罗列安东尼的另一些目标:为了指控别人,为了警告,为了责骂,为了威胁,为了获取,为了隐瞒„„这些目标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不符合,也不适合纳入我们的训练范畴。但是我们确实应该知道目标本身是没有“色彩”,没有好坏区别。目标就是目标,是活生生的需要,是跃跃欲试的有力助推。
其二,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就已经存有的倾诉或交流对象。作品其实就是作者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悄声对话和共同思考。接受美学家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性读者,其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文学作品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情书”,每个字都是为了心中的特定读者而作,这思想和意念化成的文字具有极强烈的“印象装饰”。而看情书时或泣不成声,或甜蜜沁心,或拍案而起,或置之不理,不同反应的原因仅在于你是不是情书作者心中的那位隐性读者。
读者意识具有天然存在的本性,儿童习作中也也有存在读者。可惜这个读者仅就是教师。孩子在为教师批阅而写,为教师评定等级而写,教师是唯一读者也是绝对的裁判,掌握着生杀大权。你可以设想,当观众成为裁判,我们除了取悦他之外别无所求。孩子写出假大空的习作,就是为了教师看得高兴。例如同比“一题多作”习作训练,我们注重一道命题多次修改,趋于完美,其实就是越来越迎合教师的审美口味;美日等国的“一题多做”训练要求孩子就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写作,这样就产出了多篇风格,内容迥异的习作,训练达成高质高效。
写作前必须让孩子明确“在为谁而写”。这里的“谁”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人。例如:同学,父母,朋友,亲属,邻居,某一个路人,一家商店的售货员,一个公司的老板,班主任,校长,传达室的老伯,学校的门卫,公司的保安„„我只是随手写下,心中还存着无数的读者,可见设定读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此外,你也可以将一个特定的群体作为读者,如:80后的青年教师,90后的哥哥姐姐,千禧年后的同龄人,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特殊民族,非洲原始森林里的种族,穴居人,探险者,环保志愿者,载人飞船上的航天员们,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甚至是一些更为宽泛的不是非常明确熟悉的读者群体,如:看过我文章的人们,关心我的朋友们,快乐地活着的人们„„总之,写给谁看是由有作者决定的,孩子们不能放弃这项天赋的权力,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
其三,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此时谈文体意识大有逆行而上的意味。当下作文教学,淡化文体几乎成了主流共识。但正因为文体意识的人为却失导致了儿童习的作茫然随意,写成的作文漫无边际不着调。所以,文体必须得到重申。文学范畴内的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文体就是特殊的表达,选择,强调,体现这特殊的风格。它形成之后能固定下来,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体例。因此德国的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说: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
既然文体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单单在小学作文教学体系中被边缘化,甚至有意排斥呢?原因在于文体的本质属性——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什么样的文体承载什么样的文本内容,决定用什么样的体裁形式”,这些都是既定的。之前许多教师在尝试做文体指导时发现这些既定因素极大阻碍了孩子的自由表达,产生过于注重达成文体要求,忽略文字表达实质的本末倒置现象,所以逐渐放弃文体教学,最终简化成“小学写好记叙文,说明文,中学写好议论文,散文”的粗浅认识。可至今人没有人说清小学分量最重的“记叙文”是何种文体,有哪些要求。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指出:流行至今的教学文体的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等,已经造成了对学生读写思维的严重遮蔽,妨碍了学生对“文体”的认知。他们以为真有叫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其实是没有的,实际写作中只有新闻、小说、调查报告、解说词、杂文、评论„„这些文体不是记叙文涵盖得了的。他们学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后,以为议论文有这三要素就可以了,以为议论文要先有论点,然后根据论点去选择论据进行论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就完全违背了辩证思维的规律。真实的议论思维恰恰相反,是从搜集材料开始的,论点是从材料中产生的,材料与观点不是直接的对等,而是矛盾的统一。由此可见知识的重要,长期以来对知识和知识系统建构的忽视,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如果我们还不清醒的话,这些有缺陷的以致错误的知识就将永远占据着教坛。在这样的文体意识空白的认识指引下,孩子也只能随手写写。
其实,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开端就源于分体研究。周作人先生早在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中就提出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是“童话”,1920年周作人先生在“儿童的文学宣言”中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具体指诗歌,寓言,童话,传说,天然故事,写实故事,戏曲。可见,文体不管你认识与否,它是存在的。所以,还是让我们彻底认识它,并借助它的独特魅力,装扮我们的习作。
安东尼海恩斯在其《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中按照英文字母顺序表罗列出了数百种文体,我选取适合我国儿童习作训练的和大家分享:广告词,编写字谜,小故事,通知,申请,章程,使用说明,自传和传记,书信,歌谣,日志,简介,解说词,挑战书,声明,贺信,咒语,序言,报纸头条,新闻,标题新闻,访谈实录,笑话,创意歌词,启示,订单,座右铭,计划,请愿书,开场白,谚语,推荐信,清单,剧本,梗概,短信,调查„„当你了解一种文体的体裁要求并且尝试着动笔写作时,相信你会有一种神奇的使命感,会呼唤心中的隐性读者,会觉得你真正在运用作文办事。文体,就具有了这样神奇的力量,将目标意识和读者意识通过既定的形式紧密集合起来,浑圆一体,自然天成,写文章就此变得有意义了。而你要做的,仅仅是了解其基本格式而已,即便有偏差也无伤大雅,因为你是在练习写作,习作,原本就是“错误尝试型艺术”。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中的三维目标定位
恰当定位思想品德课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教学目标要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全面而具体的确定每一课的三维目标。思想品德教学三维目标具有发展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特点。也就是它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更具发展的空间,更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三维为目标的确定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此每节课我们都要恰当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那么,作为思品课教师,我们应怎样恰当定位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呢?下面我结合路人版教材初二上册第六课中的《与诚信结伴同行》谈谈其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
作为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课标的要求,吃透教材。《与诚信结伴同行》这节课教材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层次“诚信无价”,帮助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第二层次“诚信做人到永远”,阐明诚信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其次还要做到言而有信,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
作为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生活、学习、性格、习惯等等情况,必须熟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而言,必有其个性,也会有其共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来选择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关于《与诚信结伴同行》涉及的内容对初二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应该比较易学,诚信的实例和故事也应该能知道一些,但是,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仍有误区,生活中存在不诚信的现象。
基于以上对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在结合我校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把握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懂得怎样做才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明确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能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诚实与虚伪、守信与失信的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把诚信作为自己立身之本,为人诚实言而有信,从而使自身道德得到升华。
总之,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科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恰当确定思品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三篇:10.21半命题叙事文阅读习作专题
10.21半命题叙事状物文阅读习作专题
基础知识
一、叙事文章的阅读方法
(1)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行文线路。
例:《彩色的翅膀》一文中关于“西瓜不平常的来历”这一部分是插叙。(2)分析具体事件,体会思想感情。
例:《全神贯注》记叙了法国雕塑家罗丹工作时十分投入,竟把客人忘掉一事,赞美其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3)分析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例:《一夜的工作》的细节描写:“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充分体现了周总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叙事文章的写作方法
(1)记一件事
要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这样的文章才会真切动人;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否则作文会给人空洞的感觉。
(2)记几件事
所选的几件事要互相联系,有一个中心;注意详略得当。(3)场面描写
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通过概括描写,读者可了解全貌;通过具体描写则使场面真实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要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要注意环境的和谐一致。描写要有条理,合情合理安排先后顺序。
(4)记一次活动
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清楚。活动都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注意写清楚各个环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出活动中人物的表现和神情等,否则写出来的作文不生动、不感人。
三、状物文章的阅读
1.抓住事物的特点
只有将事物的特征描绘得生动具体,才能使读者在头脑中对事物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作者抒发情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体会作者的情感
状物文章写作更重要的目的是借助事物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或传达独特的感受。
四、状物文章的写作
1.抓住事物的特点。只有将事物的特征描绘得生动具体,才能使读者在头脑中对事物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作者抒发情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描摹一个事物,叙述认识事物的过程,提炼出独特的感受,来说明一个道理。
3.描摹出某种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出它的象征意义;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提高审美的情趣。
4.状物文章写作更重要的目的是借助事物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或传达独特的感受。
专题阅读练习
守鱼篓
小海想跟爸爸去捕潮头鱼,当一个勇敢的渔民。可是爸爸老不肯带他去,说他年纪太小。
一个秋天的夜晚,月光照在江面上。(1)一阵阵的波浪,像鱼鳞似的闪着美丽的银光。捕潮头鱼的队伍出发了。大家划着桨,唱起了好听的渔歌,歌声传到老远老远的地方。爸爸想把船划得更快些,把平时系在船尾的那个大鱼篓解下来,吊在江边那株老柳树上。他对小海说。
“你就在这儿看守鱼篓吧。潮水涨了,把鱼篓提高些,不要让鱼篓里的鱼儿逃了。”潮水退了,你把它放低些,离了水,篓里的鱼儿会干死的。”
“那你捕来的鱼,放在哪儿呢?”小海问爸爸。
“我把鱼放在船舱里。”爸爸答道:“一会儿回来,在放进鱼篓里。” 爸爸划着船走了。
小海老老实实地坐在老柳树下面。他心里很不高兴,两只眼睛紧紧盯着江面,江水拍打着两岸边,篓里的鱼儿在蹦跳。潮水,嘛,还没有上涨的模样。(2)小海越等越不耐烦,等得每一根头发都发起痒来。
“明明是爸爸不肯带我去捕鱼,才用这个鬼鱼篓把我栓牢了。我才不那么傻呢。”他这么一想,就离开了鱼篓,向着岸边跑去,去追爸爸他们的渔船。
点点渔船在江心里摇摇晃晃,尾巴后面,拖着一条一条白布似的细浪,在江面上飘飘荡荡。忽然,从老远老远的地方传来像大风吹进树林一样的声音,这是潮水来了。渔船上的歌声停止了。船上的人一边划桨,一边把船板敲得咚咚咚乱响,像擂着战鼓一样。(3)赶潮的鱼儿,像一颗颗流星,银光闪闪地江面上飞跃。小海趴在芦苇丛里看呆了。他恨不得生出两只翅膀,飞到爸爸的船上去,参加这场紧张而有趣的捕鱼战斗。
这样好玩的事情,爸爸为什么不让他参加?他真有些想不通。
忽然,“蓬——达”一声,就在他面前,有一个东西一闪,跳到岸上来了,还在草堆里“沙嚓、沙嚓”地响。小海全身紧张起来,连呼吸也快要停止了。是渔船上的人跳上来了么?他不捕鱼了?更奇怪的是,那个人为什么老在草堆里跺脚呢?小海捏一捏拳头,壮了壮胆,伸长了脖子一望,啊!原来是一条老大老大的鳍鱼跳到草地上来了。小海像一只下山捕食的小老虎,跳出芦苇,勇敢地扑上去,连枯草一起,把大鳍鱼抱在怀里,又蹦又跳地往吊鱼篓的老柳树底下跑。他要在爸爸面前夸夸自己的功劳。恩,爸爸一定会说:“好样的,下次我一定到你去。”
(4)小海的面孔,像偷喝了爸爸瓶里的白酒,又红又热,全身轻飘飘的,好像马上要飞上天去。可是,当他跑回放鱼篓的老柳树底下,突然呆住了。爸爸早已坐在那里了。渔船横在岸边,船舱里的鱼,在扑啦扑啦的跳。
爸爸板着脸孔,连看也不看小海一眼。他冷冷地问:“你跑到哪儿去玩啦?” 小海把大鳍鱼在爸爸面前一晃□回答说□捕鱼去啦□爸爸你看□我捕到了一条多么大的鳍鱼啊□爸爸却气呼呼地指着鱼篓说:“这里逃走的鱼,比你手里的要多好几倍哩。你看,鱼篓被潮水淹了,多少鱼逃走了!”爸爸一边说,一边把鱼篓从水里捞上来。篓里的活鱼全逃光了,只剩下几条死鱼,肚皮朝着天,在水面上飘来飘去。
小海像给谁重重地捶了一拳,脑子嗡嗡地叫起来,怀里的大鳍鱼,也掉到了地上。
(5)月亮好像也在为小海难过,偷偷地躲进了乌云里。
(一)问题:
1、在文中的“□”里填上标点符号。
2、从文中找出两个不同类型的重叠词,写下来。______、______(2分)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___句。(3分)
4、找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注意:只写一句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与感悟(30分)
5、下面的语句写出了小海当时怎样的心情?在括号内用简短的词语回答。(9分)(1)他恨不得生出两只翅膀,飞到爸爸的船上去,参加这场紧张而有趣的战斗()
(2)小海的脸孔,像偷喝了爸爸瓶里的白酒,又热又红,全身轻飘飘的,好像马上要飞上天去。()
(3)小海像给谁重重地捶了一拳,脑子嗡嗡地叫起来,怀里的大鳍鱼,也掉到了地上。()
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7、守鱼篓这件事给小海的教训是什么?(5分)
8、你认为文中的小海是怎样的?(5分)
9、小海捕到了一条大鳍鱼,却丢了一篓的鱼,这使你想到了一条什么俗语?
10、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写下来。(5分)答案:
1.,:“。!”
2.老老实实(AABB)沙嚓沙嚓(ABAB)咚咚咚(AAA)一颗颗(ABB)四种类型 3.⑵小海越等越不耐烦,等得每一根头发都发起痒来。不是比喻句。4.赶潮的鱼儿,像一颗颗流星,银光闪闪地在江面上飞跃。5.(1)激动,迫切(2)兴奋,激动,自豪(3)自责,后悔
6.一次,父亲们要去捕潮头,父亲叫小海鱼守鱼篓,不鱼儿逃掉和干死,但是小认为是父亲故意不带他去捕鱼,因此小海自己去捕到了一条大鳍鱼,希望得到父亲夸奖,没想到却丢了一篓的鱼。7.做事要认真专一,守诚信。8.一个天真渴望冒险挑战 做事马虎。9.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0.做人做事都要认认真真 不能马虎三心二意 不然最后得不偿失。
我爱牵牛花
去年,我家院子里种了许多牵牛花。它的嫩叶、花朵缀满了篱笆,把我家院子打扮得像一座美丽的别墅。
牵牛花最乐于攀登,勇敢地越过障碍,向着高处攀登。她那纤细而坚韧的茎蔓,在篱笆上千方百计地穿过缝隙,围着篱笆杆缠呀缠,盘呀盘,把篱笆编织得不透风,就像巧姑娘在用竹篾编织花篮,又似在飞针走线制作美丽的刺绣。距篱笆不远处有一棵挺拔的柏树。牵牛花探出头,竟爬上了树干,一直爬到树梢,然后又围着树冠缠绕。慢慢地,她竟盘踞了整株柏树。
牵牛花的攀登,是脚踏实地的。她把自己的身体全部缠绕在篱笆上,一点儿也不游离。她缠住葵花杆儿时,随着葵花的生长,竟把葵花杆勒下一道道深沟。多大的缠劲和韧劲啊!
牵牛花一生一直在攀登。直到霜打叶落,生命到了最后一息才罢休。到了深秋,她虽然枯萎了,却给人留下了那一粒粒饱满的种子,黑如乌金,白似碎玉——这是一味治疗疾病的良药。
牵牛花是平凡的。她奋斗一生,把花朵和果实留给人类。不屈不挠的牵牛花,多像一位不畏艰险、攀登不止的勇士啊!这样可爱的花,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划横线。
别墅.(shù
shì
yě)
不屈不挠.(ráo
náo)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 盘踞:
② 千方百计:
③ 不屈不挠: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反问句。
4.仔细读短文,写出牵牛花“攀登”的特点。
① ②③
① 盘踞: 占据或布满,爬满
② 千方百计: 想尽一切办法或用尽种种办法
③ 不屈不挠: 坚强不屈服
4.比喻句:她那纤细而坚韧的茎蔓,在篱笆上千方百计地穿过缝隙,围着篱笆杆缠呀缠,盘呀盘,把篱笆编织得不透风,就像巧姑娘在用竹篾编织花篮,又似在飞针走线制作美丽的刺绣。
反问句: 这样可爱的花,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5.① 勇敢地越过障碍,向着高处攀登。
② 牵牛花的攀登是脚踏实地的。
③ 一生都在攀登,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章末习作指导 题目:我发现
习作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写清楚自己发现了什么,发现的过程和结果要交代清楚。3.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选素材:
“我”强调的是本人的亲身经历,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根据题目中这些信息,来准备材料。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选择;如,通过一次实验,发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通过一次亲身经历,发现成功与勤奋的关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发现真诚是与人沟通的桥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自然的科学奥秘......理思路:
1.结合素材,补充题目。
2.回忆生活,写清发现。围绕“生活中有过什么发现”进行回忆,抓住题眼“发现”,把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事情确定下来。另外,我们需要关注生活的“小”——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个让人心动的场景、一次受益匪浅的谈话、一次细心的体会......习作中,通过对细节的重彩描绘,才能表达自己对生活丰富、美好的情感,重点写出自己发现的过程,注意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凸显细节。
章末习作范文
我发现了蜗牛的秘密
雨过天晴,小动物们又活跃起来了: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一旁翩翩起舞,连小蜗牛都出来散步了。我心里的疑问却不断地冒了出来!蜗牛是怎么行走的?它们的身后为什么有一条银线?蜗牛的鼻子和眼睛在哪里?蜗牛真的一碰到盐就会变成水吗?于是我带着疑问,捉了几只蜗牛回家。
开始实验了,我先拿起一只小蜗牛,想摸一摸它下面是什么构造,可是我的手在离它五厘米的时候,它就缩回壳里了,一连几次都是如此。我十分恼火,想一拳打扁他,可妈妈对我说:“你就这么没耐心吗?”我只好再次坐下,苦苦思考着对付它的办法:突然,我心中的一个火花亮了起来:我可以敲破小蜗牛的壳呀!说干就干,我拿来了小石子,小心翼翼地打碎它的壳,摸了摸它的身体下方。上面有一些“小豆豆”,那是它的脚,还有一些黏呼呼的东西,那似乎是它的排泄物,就是这些东西产生银线,帮助它行走。
蜗牛可以行走,那它有没有鼻子和眼睛呢?我拿来了蜗牛喜欢的美味——白菜叶子放在地上,又放了几只小蜗牛。它们先用大触角晃动两下,又拿小触角摆动了几下,便朝着白菜叶子爬过去“搞破坏”;我把白菜叶子挪个地方,还在旁边放了青菜叶子,蜗牛慢慢蠕动到两片叶子前,用大触角来回摆动“看”了几眼,貌似无法判断,又伸出小触角“闻”几下,这才向白菜叶子爬去,对青菜叶子置之不理。哦,原来是蜗牛把它的大小触角当作了眼睛和鼻子,看过闻过了,就选择它喜欢的食物了。
听大人们说,蜗牛碰到盐就会融化,这是真的吗?我为了验证这句话,在一只蜗牛身上撒了一些盐。二十分钟后,蜗牛已经化为一滩“水”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蜗牛身体里大多是水份,遇到盐后,它身体里的水份被吸干,就变成“水”了。
对于生物,我的认识还很浅薄,今后要多学习多观察,拓展自己的知识,揭开更多有趣的生物秘密。
我发现了茶水的妙用
一天,我在削苹果时,不小心把手指头割到了,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我吓呆了,看到茶几上有一杯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手指头伸了进去。没想到,一会儿工夫血就止住了,伤口好像也没那么痛了。我以为是心理作用,并没当一回事。
后来有一次,我在阳台上摔了一跤。手心的皮被擦破了一块。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又一次将手掌浸在了茶水里。奇怪的是,血又止住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们,他们也开始用茶水处理流血的小伤口。他们还告诉我,茶越浓效果越好。
我们都对茶水的这种效果很好奇,就请教了老师。老师指导我们查找了资料。原来,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安茶碱,它能暂时麻醉神经末梢,使人体局部的痛觉神经出现短时休眠,感觉不到疼痛。碱还能杀菌,防止伤口感染,溶解表面或皮下淤积物,使伤口破损的肌肉间充分接触,保进肌肉生长,加快伤口愈合。如果茶水的温度较低,还会让伤口的毛细血管紧张收缩,起到封闭伤口的作用,血也就止住了。
别小看小小的一杯茶哦,它也有这样的妙用呢!
好词好句好段 好词: 疑问、探索、秘密、观察、机灵、追逐、从容、婆婆起舞、横行霸道、抖擞精神、昂首阔步、引人注目、不解之谜、洋洋得意、款款而行 好句:
1.艺术大师罗丹有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发现生活里的美,特别是发现庸常生活里的美,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需要一颗优美而善感的心。--麦达德
3.只要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就可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学到很多的知识。4.我最喜欢给鲫鱼喂食了,我掰点儿馒头对着鱼扔下去,它并不马上来吃,而是慢慢地接近食物,小心翼翼地用头试探着碰一碰,再躲开看着动静。
5.我恍然大悟,原来树叶落地也有这么多知识。今后,我要多观察,多发现,将来才会积累更多的知识。
好段 :
①突然一个小亮点映人我的眼帘,啊!萤火虫!我赶忙追上去,两手一扑,它就成了我的掌中之物。我捧着它,就像捧着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回到家,我在灯下端详它:豆大的身子,头上两根和蜗牛一样的触角(不过要比蜗牛小得多),一对匀称的翅膀。萤火虫肚子后面有一粒能发光的东西,身体两边有小孔.晚上飞出去,空气进人这些小孔,就会发出光。
②回到家里,我仔细地观察起这只天牛来。它全身黑色,背上布满了无数个小白点,远远望去,黑白相间,好看极了。它的头顶上有一对长长的、细细的触角,触角分很多节,一节是白的,一节是黑的。听同学们说,只要数清白或黑的节数.就会知道这只天牛的岁数。
③蜘蛛见此情景马上向飞蛾爬去。到了飞蛾身边,它从尾部抽出一根丝来,缠住了飞蛾的腿和翅膀。一圈,两圈,三圈„„蜘蛛不停地缠着,飞蛾不停地反抗。飞蛾刚挣出一只翅膀,另一只翅膀又被勃住了;刚抽出一只脚,另一只脚又被缠住了。大约过了两分钟,飞蛾的脚再也不能动了,只剩下两只翅膀轻轻地扑着:这时,蜘蛛从嘴里吐出一点粘液,使飞蛾变软,然后慢慢吃掉。
专题课后练习
松树的风格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情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叉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自己的树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找出文中描写松树用途的句子,读一读再填空。
松树的叶子:
松树的脂液:
松树的根和枝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手法,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手法。
3.“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 “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第四篇:园区产业定位需要新思路
园区产业定位需要新思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各类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等迅猛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各地产业园在招商之前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为产业园区进行产业定位。结合本公司多年来为国内多个园区提供服务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常见的产业园区产业定位思路主要有强势决策思路和顺势决策思路,而要突破园区产业定位瓶颈就需要创新发展思路,走科学化、特色化和系统化相结合的园区发展道路。
所谓强势决策,是指地区领导基于经验、资源与价值取向(偏好)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一般表现为开创性的产业发展思路,属于“由无到有”的定位方法,所谓顺势决策是指应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研究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基于产业升级与产业链延伸的思路,遵照产业群发展壮大的要求,提出区域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属于“从弱到强”的定位方法。强势决策思路的成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单纯的强势决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一系列的阻力,因此只有将强势决策与顺势决策结合才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同时,园区的管理者要学会利用外部的专家资源,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系统地对园区当地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比较与政策设计、对产业园区融资机制及发展政策进行设计、对园区行业投融资创新政策及相关政策法规开展研究和对园区投融资体制及融资创新工具进行研究等,可以使园区的管理者更加了解当地投资环境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园区投资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制定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措施,促进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而且咨询公司还能帮助园区管理者策划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活动,以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借助咨询公司,园区管理者可以制定出园区的产业导向目录、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和人才政策以及投融资机制、政策与工具,促进园区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成功需要合理的定位
成功需要合理的定位
熟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然而很多人却如同乌鸦学鹰一般,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最终只能被“羊毛”缠住,纠结于自己的失败,找不到成功的方向。
这都说明,合理的定位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
诚然,合理的定位就是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努力;知道自身适合于做什么,在哪一个行业会有所发展;确信自己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各个阶段应该完成什么。成功必定不可缺少的就是合理的定位。它贯穿于奋斗的每一细节中——当我们每向前走一步,自己身处的角色和定位就已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现在身处何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先贤荀子曾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有“一日三省”的习惯,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确定自己并不适合实验物理学的操作后,毅然选择了理论物理学,才获得了诺贝尔奖。时刻反省自己,不仅是对自己的鞭策与鼓励,更有利于把握自已的位置,进而获得成功。
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合理的定位,盲目前行,那么就不能做到扬长避短,甚至有可能造成前功尽弃的效果。如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连营,功败垂成。
那么,怎样的定位才是合理的呢?关键在于明晰彼之优势和劣势,因地制宜,做出准确的判断。汉王刘邦则深谙其中的关键,知人善用。张良善于运筹帷幄,就让他坐镇营中;韩信善于攻城略地,就让他驰兵千里;萧何善于统领后方,就让他掌管粮营,如果不是对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定位准确,刘邦也不会一统天下,名垂千古。试想一下,如果让他们做彼此的工作,这样扬“短”避“长”的定位必定不会成就千古霸业
作为一个名企的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具有准确的判断的力,帮助企业构建合理的定位。企业只有在合理的定位下才能一步步发展壮大,为实现宏伟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合理的定位是成功的基石。理解定位,合理定位,持之以恒的向着目标前进,那么,成功之花将灿烂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