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总结2

时间:2019-05-13 04:1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总结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总结2》。

第一篇:教育学总结2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性表现方向;(1)统一发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2)不同方面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说来,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个方面: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发展的影响;

4、学校教育对个体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发展的特殊功能;

5、个体主观能响受教育者的数量的教育质量;动性的巨大作用。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遗传的意义或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容、方法和手段。

展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的。

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可以促进民主。

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提供动力,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是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说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来,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能够活动水平来看,个体主观能动性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的成:○1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生命进行的生理活动○2第二层次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是个体的心理活动○3最高层次是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

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原因;学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校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视运用语言直观。

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社会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老师要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或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青山年有着巨大的优势潜移默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独立思考,和极探索,生动活泼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工作者的力。

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扬教学民主。

这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实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的精神挑战.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教学包含以下方面:

1、教学以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行。“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则坏乱而不修”。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实际原则。

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到难,由简到繁。

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老师要从学生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识能力。

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应注意以下条件: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包括:

1、引起学生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和调节作用;(3)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4)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备课包括: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划、课时计划)。

教师布置作业时注意;(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要适量,难度要适中;(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评学生的作业

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2)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

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展。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倾向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社会模仿模式(重式)

良好的班集体能起到的教育作用:

1、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举例):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讨论、参观等。

2、榜样法。包括

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能力。

生中的好榜样等。

3、锻炼法。包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动等。

4、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二篇:数学教育学总结2

数学教育学总结

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应用广泛性等。2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数学教学难点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4波利亚解题过程为了解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5建构主义学习指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6课堂气氛:尽管教师学识、性格、情绪以及课堂上的言行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气氛,但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心境等也对课堂气氛有着重要影响。7数学竞赛:会做竞赛题,基本上只是将别人已解决了的问题借助于娴熟的技巧重做一遍而已;数学的创造固然需要技巧,但更多的是发现、提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理论的能力;数学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数学的创造靠的是对数学的兴趣和坚持不懈思考。8高等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如果不站在高等数学的角度居高临下地看待中学数学问题,那么他就只能就事论事,照猫画虎,知识讲不清楚,更何况现在许多高等数学的内容已进入新高中数学课程中。9讲授法同发现法一样,都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10数学再创造学习: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做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11数学化:指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12集合案例分析:概念教学过程不完整;教学内容超越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家长提出的问题是个复合命题,儿童难以理解;现实教学应该具有启发性。13佛赖登塔尔所认识的数学教育特征:现实;数学化;再创造。14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一般分为: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运用等阶段。15数学教学设计三要素: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意图;指定教学过程。16构建主义学习四个阶段:Action(数学活动);Process(过程);Object(对象);Scheme(概型或图式)。17双基教学特征:学生数学基础扎实,但创新不足;第一记忆通向理解直至形成直觉;第二运算速度赢得思维效率;第三重视逻辑演绎保持严谨;第四重复练习依靠变式获得提升。18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定义域,利用导数等知识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考查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和运算求解的能力。19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析法、综合法、反正法、归纳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20数学学习的含义:是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这是个体的数学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内在过程,这个过程目前尚难直接觉察。但由于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所以其形成、发展状况可以根据个体数学思维方式的变化状况进行推断。21数学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了解、应用、思考、表达)22理解就是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对方提出问题的想法,也是一种诠释.;23迁移指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24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25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力训练要求;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讲解例题;提问;小结;布置练习。)七.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丰富与否;教学氛围;学生掌握知识程度;)。26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维、情感态度(双基指基础知识、技能)。27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为学习主人;教师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28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9中学数学教学基本原则为,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抽象性与具体性、理论与实际、启发性与探索、巩固与发展。30《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建模、一次数学探究活动,要求把数学化内容与各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3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32什么是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繁杂,由浅入深)的过程。33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指的是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现在举一个《鱼牛》的例子: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一天,青蛙回来了,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肚子”。此时鱼的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鱼脑中的牛形象是鱼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理解的牛的形象。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假如有一天,鱼自己看到了牛,那么牛的真实形象与鱼脑中的牛的形象是不一样,是无法同化的,鱼将会重新构建一个正确的牛的形象。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

第三篇:教育学2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教育研究法需考虑的因素:从宏观方面,选择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

3〃教育的任务是:(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4)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2)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懈怠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教育目的的作用及构成:(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的失误。(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更高层次发展。(3)评价作用。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准绳,衡量实际教育活动与预定目的的偏差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做出调整,进行有目的的控制。(4)协调作用。教育目的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6〃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3)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第四篇:教育学 2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德育资源:

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是指对学生的品德起作用的一切因素,也指构成德育活动与满足这一活动需要的一切因素,是德育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及精神等条件,包括知识、经验、信息等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P232

德育方法:

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与手段的总和。P223

课程标准:

是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P153

隐性课程:

也称“潜在课程”,“潜课程”和“隐蔽课程”等,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P158

活动课程:

也称经验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形态。P157

泰勒原理:

泰勒认为开发任何一种课程都必须考虑4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被称为“泰勒课程原理”或“泰勒原理”。P160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 而制定的指导有效教学的基本准则和要求。P185

教学过程:

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P180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P80

教育机智:

是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景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P130

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其理论被誉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P5

显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悬空课程:

也称“空白课程”和“空无课程”等,指学校课程中所缺乏的、“应有”而“实无”、“应教”而“未教”的课程,这一现象和理念是美国教育家艾斯纳首先提出来的。P159

狭义的课程:

专指学校中的课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的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课程。P153

校本课程:

是由学校自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P157

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班级管理:

是指教师为了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和实现班级工作目标,通过对学校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教学行为专业性”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在掌握初级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P135

教师专业素养:

指教师为完成社会和个体发展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内在品质。包括专业理念、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PPT第五章)

教育功能:

是指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PPT第二章)

教育目的:

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PPT第三章)

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PPT第六章)

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的。

他认为儿童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教育活动应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上,使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PPT第六章)

多元智能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教授提出来的。

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

各种智能独具特色,富有差异;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受教育环境制约;相互影响;表现形式没有固定模式和标准。(PPT第六章)

一般发展:

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可夫提出来的。

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PPT第六章)应试教育:

是指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生活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

就是从社会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

二、简答题

1、德育的途径有哪些?P225(1)学科教学

学科教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与最基本的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品德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3)课外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任务之外

由学生与校外教育机关领导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与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共青团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治学习

校会是指全体性学生集会,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大途径。(6)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一个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教师,做好班级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与中心任务。

2、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P205(1)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和学生第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当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

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例如确定何时讲新内容、何时练习等。(4)教学方法恰当

教师要善于启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种方法能有机结合,应用自如。(5)教学语言精湛

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缓急适度,富有节奏感。(6)板书有序

教师板书在形式上要自己清楚,在内容上要突出教学重点。(7)态度从容自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自信,同时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

3、什么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特征?P142-143 所谓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及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1)自愿性

学习共同体不同于正式群体,它是人们自愿参与的群体,它只通过氛围与情感作为维系共同体成员的纽带。(2)同一性

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教师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信念和理解。如共同的探索目标和方法、协商的意义和充分的交流、趋同的学习研究兴趣和观点、基于合作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合作等。(3)发展性

学习共同体以创造与传承知识为主要路径,以促进成员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

4、德育常用的方法:P223(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生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心理咨询法

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31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所享有的特殊权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5)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6、学生的权利:P109(1)生存权

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获得权。(2)受保护权

每个儿童都有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

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接受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以及享有

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4)参与权

每个儿童都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意见。(5)受尊重的权利

每个儿童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

7、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P115(1)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是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身心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2)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学生的身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3)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学生之间

在身心发展特征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4)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 和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发展时间的先后不平衡。

8、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P203(1)备课(教学设计)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要求做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准备媒体等。(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节好课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语言精湛、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合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进程的手段,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教学原则:P185(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也客观实际的关系,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a.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b.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 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d.补充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

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7)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学既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b.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c.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10、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74(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2)坚持培养劳动者(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1、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向:(1)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

(2)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5)现代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12、教师劳动的特点:P128(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复杂性(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示范性(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长期性(4)劳动性质上的特点——创造性

(5)劳动形态和成果上的特点——个体性与集体性

13、课程的类型:P154(1)以课程结束正式为标准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划分: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划分: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空课程

14、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资料)(1)明确理念

理念确立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2)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3)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开发。(4)优势评价

但学校有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还需进行优势评价。

15、学校为什么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有哪些? 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有较强的基础性。

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1)学校教育的内部条件—学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物质环境、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素质、儿童规律等;

(2)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作用和和谐影响。

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教育如能得到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它就能充分发挥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三、论述题

1、经济要发展,为什么教育要先行?(PPT第二章)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2、老师应具备什么职业道德?P133 教师节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a.对教师专业的认同及其表现——敬业意识

b.教师专业目标理想的确立及其表现——乐业意识(2)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3)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

3、教师应具备什么专业素养?P133(1)专业理念(2)职业道德

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3)专业知识

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4)专业能力

包括教学技巧、教学能力、交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5)心理素质

包括积极乐观的情绪、豁然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

4、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能力?P133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1)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教学行为专业性”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2)教学能力。

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检查评价能力。(3)交往能力

教师应具有沟通社交能力,特别是协调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教师要善于与各种人员接触交往,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4)组织与管理能力

教师须具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确定符合实际活动的预定目标,拟订周密的工作计划,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迅速调节和完成计划的能力,机智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5)自我反思也教育研究能力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5、我们应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怎样的德育?P213(1)文明习惯与行为规范教育(2)道德品质教育

(3)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家庭美德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

(7)理想教育与世界观教育(8)生态环境教育

6、教师的知识结构:P134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的质的深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它是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教育科学知识

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知识。(2)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主体。(3)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又称为教学内容知识,这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重要和最有用的成分,是一种使得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4)通识性知识

通识性知识是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人文艺术学科以及适应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7、什么是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构建策略有哪些?(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a.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b.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c.共享共创,教学相长(3)影响因素

a.教师因素: 教师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人格因素 b.学生因素:学生是否了解老师、学生是否喜欢老师 c.环境因素:人际关系、组织环境、物理环境(4)构建策略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热爱、尊重学生,公正对待学生 d.提高交往技巧,主动与学生沟通 e.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附:

当代青少年的当代特征

教育学研究对象P9发展过程P11 学校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P61 教育功能类型(选择、判断、辨析)P40

教育发展过程及趋向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

㈠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对教育起源的论述。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人民的教育》一文中关于教育起源的论述。对生物起源论的简单评价。

㈡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沦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教育史教科书》一书中对教育起源的论述。关于心理起源论的简要评价。

㈢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认识对正确揭示教育起源的启示。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㈠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原始简单。

原始社会末期的教育发展状态: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㈡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职教人员;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教育方法祟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官、私并行的教育体制;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学校产生的条件和年代。

㈢现代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教育形式多样化;终身教育;教育现代化。2)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广泛普及;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创立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教学设备、手段不断更新发展;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宗教教育占有一席之位;民族和种族歧视是一个实际的教育问题。3)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共产党的领导;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完善性;教育平等;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教育与宗教分离

第三节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㈠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㈢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㈤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㈥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㈦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一、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一)身高体重增加迅速

人一生中有二个生长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0至一岁,第二个高峰期是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左右。中学生正处在第二个生长高峰期,身高、体重、肢体的增长都很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身体机能逐步健全

(三)三大性征的出现和性的成熟

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现象极其丰富多彩,心理学一般将它们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三大类。这里主要介绍普通中学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过程的特点

由于青年初期生活实践的内容逐渐丰富,社会交往内容日渐增加,学习内容日益复杂、系统与完整,因而,中学生社会化程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过程的水平得以迅速地提高。1.认识过程的特点

(1)感知和观察质量提高。

(2)注意品质得到较好发展。

(3)记忆已达到新的水平。助他们消除对机械识记的错误认识。

(4)思维品质获得了很大发展。2.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内容丰富多彩。

(2)情绪两极性突出。

(3)情绪、情感的文饰与内隐性。

(4)情绪的延续性。

(5)情感趋向深刻而稳定,带有浓郁的社会性。

3.意志过程的特点

中学生意志品质自觉性有所增强。

此外,中学生在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意志品质也有较大发展。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学生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

(二)个性心理特点

1.对塑造和发展个性极为憧憬 2.理想具有时代性、概括性

(1)中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

(2)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时代特征。

(3)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概括性

3.自信心与参与性大大增强,勇于自我表现 4.学习动机趋于集中,学习兴趣逐渐分化 5.性格逐渐定型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自我分化,迫切要求了解自己

2.自我评价能力有很大提高

3.自尊心增强

4.人际关系的自我认知特点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2

第一章

绪论

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

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二为高级教育,出读写训练外,还有文法、苏美尔文字等

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以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雅典大学:通常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中国殷周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等次的学问传授中心。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非正式的教学形式。

(二)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

主要指形成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行会组织是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学术活动组织的最重要影响力量。在中国汉代的太学为高等教育从萌芽走上雏形奠定了基础。书院教育是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中国书院为近现代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浇铸了初始模型。

(三)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

始于文艺复兴默契和资产阶段革命初期。

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家哥勒16世纪初创办了圣保罗学校,成为新型文法学校的样板。

(四)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

从单一走向多样。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突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可言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

赠地学院。提出为教育服务社会。初级学院,研究生院在美国的诞生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一)规模化。马丁·特罗三段论。精英、大众和普及

(二)中心化

(三)综合化。科学与人文结合

(四)国际化

(五)职业化

(六)终身化

(七)多元化 第二节 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我国汉代编撰的《礼记》、《大学》《学记》都有关大学教育的论述

一、个别研究阶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俄国皮洛戈夫的《大学问题》,美国哈帕的《高等教育的倾向》

二、组织研究阶段。1880年法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会”。中国第一个正轨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

三、系统研究阶段。198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夏大高教所为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点,颧骨哦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1986年7月夏大高教所又被批准为全部哦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点。

第三节 认识高等教育学

二、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二)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三)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984年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上下。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被认为是该学科最早、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反思批判法 体悟总结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第一节

教育与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功能:

1、高深学问选择、传递和创造

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三个明显特征: 稳定性、潜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 第二节 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二、我国高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1、层次结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

2、科类和专业结构

3、形式结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举。

4、地区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

1、培养人才。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

2、发展科学。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通过研究进行教育和教学与科研统一。

3、社会服务。林肯的莫里尔法案,求实精神注入大学办学思想和实践中。赠地学院。

威斯康星大学思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新知识,新科技,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

1、培养人才

2、发展科学

3、社会服务

4、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本体职能,发展知识是高等学校的附属职能、服务社会是其附属职能。

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1、人的主体性 人本身的自然力,为主体所掌握并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实现主体活动目的的起积极作用的情感和意志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就是人的主体性。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实践主体性

2、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阶段为主阶段

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期

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

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1、文化素质。专业知识、教育智慧

2、心理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

3、道德品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4、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

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

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

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

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

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

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

二、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

1、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赫尔巴特为代表认为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

卢梭、杜威等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主张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并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2、主导——主体论与双主体论

主导——主体论即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流行的一种观点。

3、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

三、创设高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

1、教育质量的前提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

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民主与平等

2、交流与理解

3、自由与宽容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

1、高等学校学科分类及特征

科学是进过或经历论证的知识,规范化的知识体系

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

2、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 专业,广义上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上是指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的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或是一种教育尸体。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1、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相应学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2、专业设置的原则

超前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结构优化原则 宽口径原则 发展特色原则

二、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1、高等学校课程能更深刻、更及时第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

2、高等教育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

3、高等教育是在青年人接受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心理、身体发展趋向成熟时期所接受的更高级的专业教育。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1、教学计划及其修订

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教学计划规定教学科目、学科的顺序、各门科学的教学时数、学年编制与学周的安排。

修订:重点解决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问题

重点解决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整合问题

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

重点解决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问题

2、教学大纲及其编制

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科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

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

1、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

2、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

3、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4、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

5、符合学生事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6、文字精炼,语言明确。

四、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教学内容与课程

p151 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也包括大纲和教材,课程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

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质之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或讲义,活动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及行为。

2、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适时原则 完整原则

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宽口径原则

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原则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一、教育过程的概念

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2、学习主体性逐渐增强

3、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4、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相长规律

2、教学与科研互动规律

3、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三个典型环节:

1、备课

2、课堂教学

3、考核评定

三、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2、师生互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

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

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知有机统一的原则

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

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高扽各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1、又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

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归纳法、推理法、演绎法等逻辑抽想法

3、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6 1 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讲习知识方法与训练智能方法的统一

3、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统一。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举隅 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

2)自习与自学指导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复习法,辅导等 3)现场教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习法等,4)科研训练法。

1、发现教学法。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1)确立学生兴趣问题。2把问题分解成若干有联系的提问。3)提出可能的答案。4)搜集和组织有感资料。5)钻研和讨论这些资料。6)证实结论

2、问题教学法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2)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活动

3)提出新问题

3、研讨式教学法

第一阶段

探索阶段。1)确定研讨课题

2)查阅资料

3)从已确定的课题或问题出发进行研究,调查,实验,论证。4)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

报告讨论阶段。1)设立研讨式教学的筹备小组。2)向全班宣告专题报告和分组讨论的程序。3)进行小组专题报告和讨论。4)各小组代表向研讨全体做报告。5)教师或召集人进行总结。

4、掌握学习

5、学导式教学法

6、个性化教学

四、高等学校教学手段的发展

1、建立了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校园

2、开发了适应新教学手段的教材体系

3、构建了先进的教育网络系统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

一、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程序

1、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预测教学结果 2)确定学生起点状态,分析学生原知识结构水平3)分析学生起点状态和掌握知识的能力结构 4)思考教学方法和手段 5)如何对教学结果评价 6)分析教材

二、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模式与内容

1、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 2)目标模式 3)过程模式

2、内容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分类

1、教学评价的内涵

在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的对象。整体教学水平评价、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课程评价、单项评价等 2)按评价主体分。自我评价、政府评价、中介机构评价

3)按评价时间和作用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按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5)按评价的性质分。需要评价、可行性评价和配量性评价。

四、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 1)管理作用 2)导向作用 3)鉴定作用 4)激励作用 5)改进作用

第五节

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

一、教学风格及其意义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念,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二、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1)独特性 2)多样性 3)稳定性 4)发展性

三、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1)学校领导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 2)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

培养乐教精神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基本功提升

注意扬长避短

定向发展

把继承和发展,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

第六节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理论 1)自上而下的模式 2)自下而上的模式

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学改革国家化趋势 2)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 3)教学趋势个性化 4)教学管理活性化 5)倡导自主性学习

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 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 2)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 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4)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6)改革教学管理

第七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第一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

1、内部意义 1)人才培养意义 2)教师队伍建设意义 3)学科建设意义 4)经费筹措意义

2、外部意义

1)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 2)服务社会

3)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

2)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 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开展教育科研研究

第二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

一、高等学校科研研究的类型

1、从课题来源分

自主性研究和立项课题研究

2、从课题性质分

理论性研究。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研究活动。

实践性研究。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并服务于应用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二、高等学校科学按就课题申报 1)科研选题

1、基础研究选题主要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选题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基础性应用研究选题以市场导向和科学发展导向相结合。

2、科研选题的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

3、科研选题的步骤。阅读有关项目申报通知材料,阅读文献,研究项目意向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关因素。2)项目设计

申报项目命题。灵魂、核心、主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项目组成人员

合作单位选择

项目研究基础

项目立项依据

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项目意见填写

第三节

高等学校科研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第八章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第一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一、对办学方向的意义

二、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

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一、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

1、美国都市大学

美国都市大学也称合作大学,相互作用大学,始于20世纪中期,80年代末。其基本战略是使学校与它所在的shequ 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社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努力。

2、专业发展学校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大学与基础学校之间建构性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获得,以及在教师pei样过程中学院气氛的淡化和实践氛围的浓厚。

二、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1、大学做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

第三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一、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1、教学服务。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将教学服务定义为:教学服务,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开展社会服务,面向社会传播,推广科学文化知识和新技术,不拘一格的培养各种应用性人才。

2、科研服务。指高校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为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提供直接支持,如进行基础研究的应用性开发、参加国家或地区的联合科研攻关项目或直接为企业或农村提供科技咨询等。

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信息库”“思想库”,同时也是地区的资源中心,集中了一个地区最先进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才资源等。

二、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1、社会(政府)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1)政策支持

2)法律保障和约束 3)资金鼓励

2、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1)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 2)统筹安排服务活动

3)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4)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理

第一节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一、高等学校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 体制是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是指运用什么手段把构成社会活动的各要素组织起来,使其正常运行。

1、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 1)高等学校的校长。

高等学校的校长通常也是学校对外的法人代表,负有对高等学校全面管理的职责。

高等学校校长的产生和任命方式,因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而不同。

在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中,校长作为对全校工作的全面负责者,需要配社一定的助手 国际上不少大学校长的活动,重点在于学校办学资金的筹集。2)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权利机构

董事会

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2、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

1)科层制模式。学校实际决策权利倾斜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2)学术团体模式。决策权利倾向于学校学术人员。3)双重组织模式

3、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

1)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1950-1956年的校长负责制

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1-1966年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1971-1976年的党委“一元化”领导

1978-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5-1989年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

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 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体制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3、高等学校组织结构与校内管理机制 1)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与系统特性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从功能上划分,分为决策领导结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

在管理层次上,有的分为校、系两级,有的则认为校、院、系三级或校、系、教研室三级。

管理权力结构上,高校采用直线—职能制的形式。2)高等学校的系统特性

组织结构的学科性和国际性。内部分工很大程度上是与一定的科学结构相关的。

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组织成员活动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

(二)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内部管理的中心宜放在院系一级

2、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

3、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

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第二节

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要素及特性

一、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要素

(一)管理主体

(二)管理客体

(三)管理方式

(四)管理目的

(五)管理环境

二、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

(一)管理组织的松散型

(二)管理权威的双重性

(三)、管理结构的多样性

(四)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

(五)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三、高等学校管理的目标

第三节

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一、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体系

(一)一般管理原则

1、系统原则

2、分工协作原则

3、反馈原则

4、能级原则

5、封闭原则

6、动态原则

7、激励原则、8、弹性原则

(二)学校管理原则

1、方向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1、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

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

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二、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二)教学管理

(三)科研管理

(四)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学制概述

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学制的建立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二、国外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一)、美国高等学校学制

美国的高等教育已成了三级结构,第一级为两年制初级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副学士学位;第二级为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专业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三级为研究生院和高级专业教育。研究生可在不同年限和水平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二)日本高等学校学制

1、短期大学

2、高等专门学校

3、本科大学

(三)法国高等学校学制

1、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

2、大学。综合性大学。

3、大学校。属长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

(四)、德国高等学校学制

1、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

2、大学

(五)英国高等学校学制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形式结构,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从层次结构上,专科、本科和研究生。

(一)全日制高等学校

1、普通高等学校(1)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2、职业高等学校

(二)成人高等学校

第二节

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是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等。

(一)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2、有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的相结合的方式

4、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1、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

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收费制度是指国家本着成本分担的原则,由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自己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

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通过辅之以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基金等制度,保证高校招生制度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

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

宏观调控者、市场引导着、人才需求规划者和信息服务与咨询者

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

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5、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建设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高等学校需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

(一)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

(二)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

(三)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

(四)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

(五)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

(六)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

二、教师聘任制和资格制度

(一)教师聘任制。按照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来聘任教师。所谓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就是要使教师和学校双方变人生依附关系为平等的合同管理。

(二)教师资格制度

1、教师资格制度的性质及其与教师聘任的关系问题。教师资格制度的本质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知识教师聘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具有教师资格的人能否被安排担任教师工作还要受教师编制】教师队伍年龄、学科、学科、地区分布、职务等方面结构和个人实际水平及特长等方面职业

三、确立三大理念: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前提 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 立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 确立中西交融的师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第二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建设联系起来构成了高等学校建设的中心问题。学科建设抓哟是从科学和学术意义上说的,专业建设是从教学学意义上说的。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结构,单门课程建设。

一、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二)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直接影响

(三)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

二、学科、专业建设方略

(一)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二)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

(三)重视学术梯队建设

(四)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三、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其评价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重视课程管理

(二)课程建设的评价

课程建设评价的过程(自由评、院系评、校评和整改)

课程建设评价指标。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职责 课程建设评价的原则

课程建设评价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硬件与软件建设的不同特性;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评价问题;校际之间差距)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学基础建设

一、高等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一)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二)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三)共享也是一种建设

二、高等学校教学、试验装备建设、(一)合理规划是教学、试验装备建设的基础

(二)强化项目管理是教学、时间装备建设的关键

(三)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是教学,试验装备建设的保障

(四)健全管理制度是教学、试验装备建设的保障

三、高等学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一)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

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新能力的练兵场

学生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的养成所

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三)教育、实习基地的建立与管理

第四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及意义、是指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

物质文化层

观念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方式文化层

二、校园文化的意义

1、校园文化辐射社会精神文明

2、校园文化养成大学生素质

3、校园文化奠基教育现代化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1、认同与超越

2、交融与批判

3、吸收与辐射

4、教育与自我教育

5、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

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目标;

2、启迪智慧;

3、塑造人格;

4、规范行为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一)共创校园精神

(二)发展智能结构

(三)培养健全人格

(四)丰富业余生活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

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

一、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其他系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各部分要按合理的比例均衡发展,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的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

(二)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多层次,低重心

(三)学科和课程结构日益综合化

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对高等教育的指导意义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它是否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即高等教育的内外部规律。

1、高等教育的超前性。首先成立广泛参与的规划机构,其次,正确的预测是高等教育规划超前的基础;再次,正确处理预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预见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遵循高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2、高等教育的整体性。高等教育功能的整体性是指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彼此独立,各具特殊效用,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高等教育功能的整合效应。

3、高等教育的全面性。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观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发展密切相连

(二)高等教育质量衡量标准

(三)质量关与发展观

第二节

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

高等教育大中哈uyouyige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道道15%---50%。马丁·特罗总结发达国家大众化进程的规律。15%以内为精英阶段

15%--50%以内为大众阶段 50%以上为普及阶段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1、办学主体多元化

2、高教结构多样化

3、专业设置多样化

4、民办高教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1、活动方法

2、能力方法

3、精神气质方法

4、过程方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1、国际化的教育概念

2、国家化的培养目标

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4、人员的国际交流

5、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

三、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要以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为动力,以社会文化的全部最新成就武装高等教育各个层面,从而使教育自身具备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能动力量。

(一)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

1、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2、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

3、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现代化

4、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1、对自己本质真正占有

2、具有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精神

3、具备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精神

(三)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1、传统文化限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现实国情制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

一、科教兴国与高等教育发展

19(一)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举措

1、首要的是确保高等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2、重点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3、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

二、国家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每一个部分,就其运转来说都离不开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参与。

当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条件,创新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实干,敢于承担风险,乐于交流以及对环境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等品质。

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还以其多学科的融合,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的便利、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等特殊的又是。

三、思想观念转变与高等教育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整个高等教育所持的系统看法。

微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观念是人们对高等教育中某个主要部分或缓解所持的看法。

高等教育是遗传适应和制度创新相融合的产物。

下载教育学总结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总结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复习题2

    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目的 一、填空题。 1. 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用法有三类:(1)思想转变过程的教育;(2)影响儿童成长方法的教育;(3)特殊社会制度的教育。 2.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

    教育学2(五篇材料)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

    教育学2(五篇材料)

    《教育学原理》一 一、名词解释 义务教育 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和免费的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广义和狭义之分。......

    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 绪论 1、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2、《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3、......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 1. 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教和学的甲骨文常见写法? 3. 教育取代教和学成为一个基本概念是在何时 民国之后,正......

    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总结 绪论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教育学研究内容: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研究方......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①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