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学教案2

时间:2019-05-12 18:1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育学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育学教案2》。

第一篇:地理教育学教案2

地理教育学教案

第二章

学校地理教育

第一节 学校地理教育的功能和原则

学校地理教育是由地理教师、学生、地理教材、地理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教育系统。为发挥学校地理教育功能而进行的地理教学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和教育原则。

一、学校地理教育的功能和地位

(一)学校地理教育的功能 1.“三个面向”的教育功能

学校地理教育具有促进教育“三个面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如下。(l)地理教育促进教育“面向现代化”。(2)学校地理教育促进教育“面向未来”。(3)学校地理教育促进教育“面向世界”。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功能

(l)认识地理环境,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

(2)通过认识地理环境危机,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3)通过培养地理研究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重要贡献。3.公民素质教育功能

现代公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认识和履行公民所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还包括在国际交流中的权利和义务。现代公民既要有国家意识,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又要树立国际意识、全球意识。地理教育具有很强的公民素质教育功能。4.地方发展教育功能

(l)地方发展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2)地方环境与发展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案例来源。(3)地方发展教育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5.综合思维教育功能

(1)地理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广泛的联系性。

(2)地理教育通过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6.社会实践教育功能

(l)学校地理教育培养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合格人才。

地理教育学教案

(2)地理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人文地理教育得到了加强。这对于促进地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有重要意义。例如经济地理知识是直接关系到牡会生产力的科学知识,对生产力的构成和布局起到导向作用;文化地理探讨文化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宗教地理、民族地理、民俗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行为地理乃至政治地理等的教育都对人的思维方式、生产及生活方式有直接影响,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都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打下基础,增加了机会。(二)学校地理教育的地位 1.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1)学会学习,为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2.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l)学校地理教育具有综合性,有利于学校教育综合化。

(2)学校地理教育具有实践性,有利于学校教育活动化。3.在乡土教育中的地位

(l)学校地理教育与乡土教育关系密切。

(2)乡土地理教育内容是乡土教育的主要内容。4.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

(l)学校地理教育是接收社会教育信息的基础。

(2)学校地理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5.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1)学校地理教育内容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相关。(2)学校地理教育提供了职业教育的区域背景。6.在教育产业中的地位

(l)地理学科全面的素质教育功能能满足社会对教育消费的需求。(2)地理学科的市场经济教育功能适应社会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3)地理学科的职业教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产业化。

二、学校地理教育特点和原则

(一)学校地理教育的特点 1.空间性与区域性

地理教育学教案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这些地表物质总是以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而且有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由于地理空间位置的差异而形成有别于同类事物的地理特征。空间性是地理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最基本的特性,形成空间概念,树立空间差异观念,培养空间分析能力属于地理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由于地表物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他表空间差异形成了他表区域系统。在某个地域范围内各种地理事物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综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整体,形成独特的区域地理特征。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是通过地理教育所要认知的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学会区域综合和区际比较方法,树立因地制宜观念,也是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空间性和区域性是相互联系的地理教育的基本特征。2.科学性与人文性

科学性是指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定统地归属文科教育,但却具有科学教育的性质。

人文性是地理教育的又一重要特点。地理教育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艺术等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教育所要认识的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是地理教育最为重要的思想教育任务。学校地理教育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是其优势之一,协调科学性与人文性则是地理教育过程中难度很大的必要工作之一。1.综合性与生态性

学校地理教育跨越自然和社会两大学科领域,探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地理状由,具有很强综合性。地理教育内容的实质不是自然、人文各要亲自身,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共同组成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综合体。由于地理教育涉及同一时间断面上所有空间事物和现象,综合的范围很广、要素么来,综合的程度很高。综合分析方法是地理教育中最常用的逻辑方法。在学习自然地理内容时,必然要联系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在学习人文地理内容时,则必然要重视自然条件与人类发展的相互作用。

学校地理教育兼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生态的观点,是地理教育所要遵恩和所要培养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基础。当今社会对于自然生态观点认同的人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熟悉和认同社会生态观点的人相对林少。以人地关系为基本教育范畴的学校地理教育,在生态教育上拥有很大的优势。生态方法,尤其是社

地理教育学教案

会生态方法,是地理教育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有效方法。4.实践性与参与性

学校地理教育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地理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特点上。学技地理教育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校地理教育的参与性是指学生参与地理教学过程。地理课堂教学经常从学生阅读地理图像、资料开始。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调为地理问题比较发散,讨论余地较大。一些问题还需要学生举例的收集资料。至于课堂之外的地理教学过程,则更需要学生全面参与才能进行。地理教育的实践性和参与性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应用学习成果,培养创造意识和能力。5.具体性与形象性

学校地理教育是理论与具体素材并重的学科教育,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育不同,向学生展示大到全世界,小到乡土的不同层次具体而鲜明的区域特征。地理教育的具体性反映了许多具体的地理事实本身是有实用价值的,不只用来证明原理的案例,这在区域地理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学校地理教育还具有形象性特点。空间概念、空间规律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形象。有时需要图像来表示。但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每项地理事家都具体接触,不可能每个地方都亲临视察,故必须借助于相关媒体,把地理环境和真实世界,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地理语言、地理模型、地理图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图像等都是经常使用的形象化手段。

学校地理教育的形象性特点与具体性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处理得好,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乃至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与品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边缘性与多样性

地理科学具有强烈的边缘性,这也反映到学校地理教育之中。学校地理教育与学校其他学科教育几乎都有比较重要的联系,这在学校请学科中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地理教育还与学校教育中来单独设置课程的许多学科有重要联系,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口学、文化学、环境学等。现阶段学校课程中没有哪门学科比地理学科更能兼容这么广博的知识。而且,学校地理教育是将这些知识有机交叉、相互联系地组织起来的,其教育价值也就更高,其教育的功能也就更完善。因此,学校地理教育相比于语文、数学等工具学科,政治、物理、化学等理论和应用学科具有强烈的边缘性,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学科。

地理教育学教案

由于地理教育具有综合性、具体性、边线性等特点,地理教育也具有多样性特点。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地理教育既可以设置学术课程,也可以设置活动课程;既可以设置必修课程,也可以设置选修课程;既适合于偏重文科的高中学生,也适合于偏重理科的高中学生。从学校类型来看,地理教育既是普通学校的基本学科教育,又是职业学校的基础学科教育。从基础教育的方式来看,地理教育既可采取学校教育方式,又可采取社会教育方式,既可采取课堂教学方式,又可采取远距离媒体教学方式;既可采取学科教育方式,又可采取综合教育方式,且在综合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学科间联系作用、地理教育的多样性,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二)学校地理教育的原则 1.功能充分发挥原则

学校地理教育兼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涉及面广,边缘性强,综合程度高。地理教育不但在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技术教育等方面教育功能都很强,而且在上述各方面,教育功能也是全面多样的。在能力教育方面,地理教育智能与技能并重,并且二者素密配合,同时进行。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并重,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并重。2.多因素综合考虑原则

学校地理教育的综合性、区域性、边缘性特点和教学功能的多样性,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多因素综合考虑的原则。3.多媒体搭配使用原则

“媒体”就是指地理教学信息的载体。由于地理教学信息类型多样。各自的最佳表现形式不同,随着残有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媒然的种类越来越多。按照地理教学媒体产生的时间和使用特点可划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4.多活动师生互动原则。

学校地理教育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是由多种教学活动组成的师生互动过程。坚持多活动师生互动原则,就是要从地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出发,有针对性地灵活设计多种地理教学活动,处理好师生互动的关系,提高活动和师生互动质量。5.多实践大胆创新原则

学校地理教育既有多实践的必要性,也有多实践的可能性。地理实践固有特性之一是创新性强,创新机会多。创新余地大。地理实践学习已从印证型转向创新型,可以有所创造,有组织地服务于社会,体现地理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且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对地理实践活动的支持,建设起地理实践活动的社会基地。

地理教育学教案

6.多举例事理结合原则

地理教育内容是由地理事实材料与地理原理相成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原理都有其特定的教育价值。地理原理知识在地理认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地理事实则起基础作用。多举例是沟通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键。案例教学是地理教育的特点。用辩证法来指导地理教学过程,不但要用案例来支持、印证地理原理,使感性上升为理性,而且要甩案例来检验、应用地理原理,使理论得以升华。多举例事理结合原则,是组织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设计教学发案的依据,应注意做到:对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同样重视,不能顾此失彼;对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选择要分清主次,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在教学程序上遵循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回。举例的工作可以由地理教师承担,也可以由学生来进行,尽量收集新颖典型的案例。

第二节 地理教育的发展

地理教育学要研究地理教育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就必须了解其历史,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进而揭示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当代地理教育服务。

一、世界地理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地理教育

(二)近代地理教育

(三)现代地理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觎年代以来,地理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现代地理教育阶段。

现代地理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教育目的趋于全面 2.人地关系主导理论发生转变 3.地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4.地理教材结构更加新颖 5.地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

二、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概况

(-)旧中国的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学教案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并历经清代末期、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才结束这种性质的教育。1.清代政府时期(1840-1911年)的地理教育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的地理教育 3.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的地理教育

(二)新中国的地理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理教育跨入现代地理教育新时期,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兴革变迁,地理教育可分为“兴旺”、“萎缩”、“振兴”三个时期,以下又可分为几个阶段。

1.地理教育兴旺时期(1949-1957年)2.地理教育萎缩时期(1957-1976年)3.地理教学振兴时期(1976-1999年)

振兴时期地理教育有如下显著特点: ①地理教育处于全面恢复、振兴、改革的时期。

②地理教育目的更加全面,由水‘知识型”人才的培养,逐渐转变为对“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③地理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其实践性,重视人文地理的教学。

④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与即将问世的高中地理教材,其结构合理、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图像系统所占篇幅大,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⑤从整体看,全国范围内,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如火如某地进行着。⑥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地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

第二篇:教育学2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教育研究法需考虑的因素:从宏观方面,选择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

3〃教育的任务是:(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4)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2)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懈怠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教育目的的作用及构成:(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的失误。(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更高层次发展。(3)评价作用。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准绳,衡量实际教育活动与预定目的的偏差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做出调整,进行有目的的控制。(4)协调作用。教育目的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6〃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3)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第三篇: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2范文

第三节 印 度

【教学目的】

一、知道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了解地形、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工业中心的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知识。

二、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懂得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教学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发展中的民族工业。【教具准备】

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讲述法、启发谈话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独立以后,经济才得到较快发展。(讲授新课)

一、世界文明古国

[自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阅读材料、“印度舞蹈”图、“泰姬陵”彩图。教师巡回检查。

自学要求:①了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②了解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疑。

讨论题:①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②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小结] 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是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400多年前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自学] 学生自学“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课文,并结合课文阅读“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南亚地形图”。教师巡回检查、辅导。

自学要求:①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②分析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③了解印度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的情况。[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疑。

讨论题:①印度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②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③为什么人口给印度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小结]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补充和纠正,然后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不利条件:经常发生水旱灾害。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印度在六十年代开始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和良种,农业发展快,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但人口增长过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印度政府正在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总结新课)

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富饶,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六十年代以后印度农业发展较快,但人口急剧增长,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指图说出印度有哪些主要农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讲授新课)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源

[读图] 学生读“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提问] 印度有哪些主要矿产?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回答] 学生指图回答以上问题。

[小结]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它们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储量都很丰富,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工业部门

[讲述] 教师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情况:

独立前——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经济畸形发展,只有采矿业、纺织业。独立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比较发达的国家。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读图] 学生读“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和“印度农作物分布图”。[思考] 学生读图思考:①印度有哪几种主要工业?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②对照“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与“印度农作物分布图”,说出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回答] 学生指图回答以上问题。[小结]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补充和纠正,归纳后列成表格。

四、印度的主要城市

[读图] 学生读“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弄清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这三个城市在图中的准确位置。并看“新德里—角图”和“读一读”中的图文。

[讲述] 教师介绍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三个城市后,总结归纳: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复习巩固)

①印度有哪几种主要工业?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在印度轮廓黑板图上用矿产符号填出煤、铁、锰的主要产地,并填注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三个城市。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和纠正。(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第四篇:高一地理生物教案2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 生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通过适应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意识,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发展生产,使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本节教材从内容看,介绍了一些有关生物的具体知识,但教材选取的是与地理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知识作为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阐明生物与陆地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在本节教材的开篇已经有所体现,教材的前言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阐述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必须依赖或适应环境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是组成地理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了地球上的有机界和生物圈,并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由于教材侧重于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对于一些生物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如果学生对此感到理解困难,教师应适当予以知识补充,如生物圈,学生经常从各种媒体中遇到这个概念,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其含义。关于“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教材主要介绍生物中的植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植物分布受环境的制约,同时植物通过对环境的适应,逐渐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教材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介绍。

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教材主要介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因为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植物类型对光、热、水的需求是不同的,教材列举了几种植物,以实例并配以图片的形式说明光、热、水对不同植物的影响。另外这部分教材有意识的渗透了人类利用自然界中不同植物对气候条件需求不同的特点,建立人工生态经济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认识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做到生产、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由于环境对植物生长有着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教材列举实例并配以图片予以介绍,并进而介绍由于这种适应性,使一些植物对环境具有了指示作用,关于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被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实用性较强,教材主要介绍了植物对环境中的气候、物候对农时农事、干旱区寻找水源、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的指示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植物花色的改变了解植物所在地区地下矿产埋藏状况等,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关于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没有详细介绍,主要考虑课时问题,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借鉴植物部分的学习,从环境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介绍,不过在教学中应注意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动物具有迁徙性,因此动物受环境的影响是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受环境制约较明显,所以动物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的更为广泛。另外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教学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教材分析: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即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应该明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一基础,才可能有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对大气、陆地水和岩石圈等的影响,从而突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紧扣人地关系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树立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重要素材,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与生物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不同地区的植物图片,如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植被由南向北分布的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我国北方植被由东到西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使学生明确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气候,植被随纬度变化主要是热量因素的影响,由沿海向内陆变化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影响,还有些植被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根据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人工多层经济林”示意图,了解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规律发展经济从而获得经济、环境等多方面效益的统一。

关于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教材提供了多幅图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图像,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加工、处理,了解各类植被如何体现其指示作用的。关于“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示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进而明确生物如何改变大气成分,改善陆地水的化学组成,以及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生物与大气、陆地水和岩石、土壤的关系。关于“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也是学生在初中和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知识,因此不属于新知识,在学习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及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②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绿色植物环境效益

【教学手段】①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植被图片;②我国内蒙古草原、西部戈壁、荒漠的景观图片;③马尾松林图片,东北原始林中的人参景观图片;④热带和寒带地区的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引课)石灰岩的形成和外力作用中的生物风化以及陆地水循环中的植物蒸腾作用等都离不开生物的作用,生物在地球上构成圈层。(板书)

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出示第①组图片提问思考)生物中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植物,观察说明以上图片分布在我国的什么纬度地区?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出示第②组图片提问思考)图片中的植被分布反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出示第③组图片提问思考)影响图片中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板书)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阅读教材中的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图片思考)人类怎样利用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板书)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阅读教材中相关图示思考)图中分别反映了植物的哪些指示作用?(出示第④组图片)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板书)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阅读教材中关于光合作用的示意图思考)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对地理环境的意义是什么?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对大气、水、岩石等的影响是什么?绿色植物对环境还有什么作用?

(板书)

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并且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和生物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一方面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熟悉的知识解释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如景观图片等,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完成知识的学习。本节教材重在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通过图片形式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设计了通过图片形式观察完成。3.6 生物

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第五篇:教育学 2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德育资源:

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是指对学生的品德起作用的一切因素,也指构成德育活动与满足这一活动需要的一切因素,是德育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及精神等条件,包括知识、经验、信息等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P232

德育方法:

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与手段的总和。P223

课程标准:

是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P153

隐性课程:

也称“潜在课程”,“潜课程”和“隐蔽课程”等,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P158

活动课程:

也称经验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形态。P157

泰勒原理:

泰勒认为开发任何一种课程都必须考虑4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被称为“泰勒课程原理”或“泰勒原理”。P160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 而制定的指导有效教学的基本准则和要求。P185

教学过程:

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P180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P80

教育机智:

是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景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P130

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其理论被誉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P5

显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悬空课程:

也称“空白课程”和“空无课程”等,指学校课程中所缺乏的、“应有”而“实无”、“应教”而“未教”的课程,这一现象和理念是美国教育家艾斯纳首先提出来的。P159

狭义的课程:

专指学校中的课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的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课程。P153

校本课程:

是由学校自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P157

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班级管理:

是指教师为了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和实现班级工作目标,通过对学校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教学行为专业性”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在掌握初级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P135

教师专业素养:

指教师为完成社会和个体发展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内在品质。包括专业理念、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PPT第五章)

教育功能:

是指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PPT第二章)

教育目的:

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PPT第三章)

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PPT第六章)

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的。

他认为儿童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教育活动应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上,使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PPT第六章)

多元智能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教授提出来的。

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

各种智能独具特色,富有差异;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受教育环境制约;相互影响;表现形式没有固定模式和标准。(PPT第六章)

一般发展:

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可夫提出来的。

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PPT第六章)应试教育:

是指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生活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

就是从社会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

二、简答题

1、德育的途径有哪些?P225(1)学科教学

学科教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与最基本的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品德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3)课外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任务之外

由学生与校外教育机关领导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与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共青团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治学习

校会是指全体性学生集会,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大途径。(6)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一个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教师,做好班级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与中心任务。

2、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P205(1)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和学生第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当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

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例如确定何时讲新内容、何时练习等。(4)教学方法恰当

教师要善于启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种方法能有机结合,应用自如。(5)教学语言精湛

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缓急适度,富有节奏感。(6)板书有序

教师板书在形式上要自己清楚,在内容上要突出教学重点。(7)态度从容自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自信,同时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

3、什么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特征?P142-143 所谓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及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1)自愿性

学习共同体不同于正式群体,它是人们自愿参与的群体,它只通过氛围与情感作为维系共同体成员的纽带。(2)同一性

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教师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信念和理解。如共同的探索目标和方法、协商的意义和充分的交流、趋同的学习研究兴趣和观点、基于合作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合作等。(3)发展性

学习共同体以创造与传承知识为主要路径,以促进成员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

4、德育常用的方法:P223(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生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心理咨询法

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31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所享有的特殊权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5)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6、学生的权利:P109(1)生存权

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获得权。(2)受保护权

每个儿童都有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

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接受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以及享有

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4)参与权

每个儿童都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意见。(5)受尊重的权利

每个儿童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

7、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P115(1)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是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身心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2)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学生的身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3)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学生之间

在身心发展特征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4)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 和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发展时间的先后不平衡。

8、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P203(1)备课(教学设计)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要求做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准备媒体等。(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节好课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语言精湛、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合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进程的手段,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教学原则:P185(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也客观实际的关系,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a.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b.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 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d.补充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

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7)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学既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b.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c.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10、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74(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2)坚持培养劳动者(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1、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向:(1)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

(2)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5)现代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12、教师劳动的特点:P128(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复杂性(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示范性(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长期性(4)劳动性质上的特点——创造性

(5)劳动形态和成果上的特点——个体性与集体性

13、课程的类型:P154(1)以课程结束正式为标准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划分: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划分: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空课程

14、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资料)(1)明确理念

理念确立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2)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3)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开发。(4)优势评价

但学校有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还需进行优势评价。

15、学校为什么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有哪些? 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有较强的基础性。

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1)学校教育的内部条件—学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物质环境、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素质、儿童规律等;

(2)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作用和和谐影响。

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教育如能得到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它就能充分发挥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三、论述题

1、经济要发展,为什么教育要先行?(PPT第二章)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2、老师应具备什么职业道德?P133 教师节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a.对教师专业的认同及其表现——敬业意识

b.教师专业目标理想的确立及其表现——乐业意识(2)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3)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

3、教师应具备什么专业素养?P133(1)专业理念(2)职业道德

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3)专业知识

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4)专业能力

包括教学技巧、教学能力、交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5)心理素质

包括积极乐观的情绪、豁然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

4、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能力?P133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1)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教学行为专业性”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2)教学能力。

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检查评价能力。(3)交往能力

教师应具有沟通社交能力,特别是协调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教师要善于与各种人员接触交往,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4)组织与管理能力

教师须具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确定符合实际活动的预定目标,拟订周密的工作计划,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迅速调节和完成计划的能力,机智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5)自我反思也教育研究能力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5、我们应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怎样的德育?P213(1)文明习惯与行为规范教育(2)道德品质教育

(3)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家庭美德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

(7)理想教育与世界观教育(8)生态环境教育

6、教师的知识结构:P134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的质的深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它是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教育科学知识

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知识。(2)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主体。(3)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又称为教学内容知识,这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重要和最有用的成分,是一种使得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4)通识性知识

通识性知识是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人文艺术学科以及适应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7、什么是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构建策略有哪些?(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a.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b.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c.共享共创,教学相长(3)影响因素

a.教师因素: 教师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人格因素 b.学生因素:学生是否了解老师、学生是否喜欢老师 c.环境因素:人际关系、组织环境、物理环境(4)构建策略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热爱、尊重学生,公正对待学生 d.提高交往技巧,主动与学生沟通 e.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附:

当代青少年的当代特征

教育学研究对象P9发展过程P11 学校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P61 教育功能类型(选择、判断、辨析)P40

教育发展过程及趋向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

㈠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对教育起源的论述。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人民的教育》一文中关于教育起源的论述。对生物起源论的简单评价。

㈡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沦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教育史教科书》一书中对教育起源的论述。关于心理起源论的简要评价。

㈢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认识对正确揭示教育起源的启示。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㈠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原始简单。

原始社会末期的教育发展状态: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㈡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职教人员;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教育方法祟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官、私并行的教育体制;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学校产生的条件和年代。

㈢现代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教育形式多样化;终身教育;教育现代化。2)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广泛普及;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创立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教学设备、手段不断更新发展;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宗教教育占有一席之位;民族和种族歧视是一个实际的教育问题。3)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共产党的领导;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完善性;教育平等;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教育与宗教分离

第三节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㈠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㈢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㈤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㈥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㈦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一、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一)身高体重增加迅速

人一生中有二个生长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0至一岁,第二个高峰期是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左右。中学生正处在第二个生长高峰期,身高、体重、肢体的增长都很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身体机能逐步健全

(三)三大性征的出现和性的成熟

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现象极其丰富多彩,心理学一般将它们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三大类。这里主要介绍普通中学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过程的特点

由于青年初期生活实践的内容逐渐丰富,社会交往内容日渐增加,学习内容日益复杂、系统与完整,因而,中学生社会化程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过程的水平得以迅速地提高。1.认识过程的特点

(1)感知和观察质量提高。

(2)注意品质得到较好发展。

(3)记忆已达到新的水平。助他们消除对机械识记的错误认识。

(4)思维品质获得了很大发展。2.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内容丰富多彩。

(2)情绪两极性突出。

(3)情绪、情感的文饰与内隐性。

(4)情绪的延续性。

(5)情感趋向深刻而稳定,带有浓郁的社会性。

3.意志过程的特点

中学生意志品质自觉性有所增强。

此外,中学生在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意志品质也有较大发展。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学生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

(二)个性心理特点

1.对塑造和发展个性极为憧憬 2.理想具有时代性、概括性

(1)中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

(2)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时代特征。

(3)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概括性

3.自信心与参与性大大增强,勇于自我表现 4.学习动机趋于集中,学习兴趣逐渐分化 5.性格逐渐定型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自我分化,迫切要求了解自己

2.自我评价能力有很大提高

3.自尊心增强

4.人际关系的自我认知特点

下载地理教育学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育学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2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 古巴比伦的“寺庙学......

    教育学复习题2

    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目的 一、填空题。 1. 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用法有三类:(1)思想转变过程的教育;(2)影响儿童成长方法的教育;(3)特殊社会制度的教育。 2.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

    教育学总结2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

    教育学2(五篇材料)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

    教育学2(五篇材料)

    《教育学原理》一 一、名词解释 义务教育 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和免费的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广义和狭义之分。......

    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难以界定的教育学 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育本质等),对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如: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

    教育学教案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和中外学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2.掌握世界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 3.熟悉我国学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教育学教案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目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方面,为了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本章重点分析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教育与它们之间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