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最新机器人结构与功能说课稿
《机器人结构与功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援引课程标准:1-5-1机器人入门 结构与功能
2、教材
《机器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拓展模块的内容,本课是机器人部分内容中的重点章节,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兴趣,传感器、机器人的一般特征和组成在小学信息技术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理解机器人原理、设计学生机器人运动的重要环节,对促发学生的整体概念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应着重将机器人的实物引入课堂,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立体概念,为后续学习提供有利的引导。
本课的内容顺应前面知识,在教学上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延续、畅通,教学环节连贯,并能够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够顺利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提高。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原理和功能、机器人的组成和特征功能应用,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是前面知识的总结和提高,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机器人的发展史,机器人的特征、组成知识,学习学生机器人的“主要器官”和基本结构。
(2)难点:能较快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理解传感器的功能以及机器人的功能部件、应用领域。
二、说学生
小学六年纪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喜欢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平时对机器人有所耳闻,对本节课内容有着较浓的学习兴趣,但是没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创造有利条件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探究兴趣。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机器人的产生现象和发展、应用领域。(2)了解机器人的“主要器官”的应用。
(3)了解常用传感器(比如:红外、声音、光敏、温度、触摸等)的基本功能
(4)了解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组成,能描述机器人的基本特征。(5)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2.能力目标:
(1)掌握各“器官”的作用;
(2)通过观察各种教学机器人,能描述机器人的各个组成部件(3)能用所学知识与其模拟的人类功能相比较;
(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尝试、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学生分组学习,促进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机器人这一信息媒体的学习热情;(2)尝试用人的“器官”概念理解机器人的“器官”概念;(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利用“创设情境法” 引出本节主题,“讲授法”导出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共享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
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法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
(三)直接讲授法
(四)合作学习法
本节课的内容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是陌生的,学生差异较大,利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使学习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这样既能使落后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也锻炼了学习好的学生,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
机器人的组件介绍是机器人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讲授使用方式的时候,可以采用范例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因为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时间不够,所以必要的实例讲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可以由教师演示范例,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利用讲授法集体授课,来提高本课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观看视频图片让学生欣赏美景,让学生产生想学的乐趣,从而任务引导学生学习。
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在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的同时,应该对照课本,把自己的自学过程以外化语言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教师的自学方式会潜移默化的被学生内化吸收,迁移到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说媒体
硬件要求: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软件要求:电子教室软件;
自制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教学步骤
步骤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猫》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或一段故事情呢?
生:回答老师提问。
师:机器猫就是一种虚拟的机器人,它非常能干,可以帮助小主人公完成很多心愿。这些就是靠它灵巧的双手完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学习机器人的小器官是怎么样变出“大神奇”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有知”唤醒“无序”,从实物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心理。
步骤2(30分钟)
2.1“讲授法”导出具体教学内容:学习机器人的“主要器官”
师: 机器猫非常灵活,它是小主人公的好朋友,请你观察下它,看看它是怎么样让小主人知道它的喜怒哀乐的呢?
(1)播放机器猫的视频片断(2)学生讨论
师:请回答下面一组问题:
(1)机器人的“表情”部件有哪些?(2)机器人的“感觉”部件有哪些?
(3)在机器猫的身上找一找,它们都藏在哪里了呢?(学生回答问题,接合课本内容,并讨论)(教师利用准备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多组教学机器人的照片,介绍机器人的主要器官组成)2.2讲授法”导出具体教学内容:了解传感器的主要功能
师:机器猫可以完成很多复杂的工作,神奇极了,在现实的机器人身上,也能有这样的神奇。不过,它们运动的时候,可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用手脚来运动,而是通过一个特别重要的器官来实现的,它就是传感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4 这个神奇的器官。
提出问题:
(1)了解传感器相当于人类的什么器官。
(2)知道传感器分为几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工作动力是什么。(3)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及其相关特点、功能。(4)探究为什么机器人一定要有传感器。(学生看书,阅读相关的章节)(教师辅导巡视)2.3讲授法”导出具体教学内容:常见传感器:红外、声音、光敏、温度、触摸传感器。
教师讲解实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容易理解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让课程显得不呆板,引起学生兴趣。
步骤3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师: 观看了机器猫的视频,那老师想知道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你们心目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机器人离我们还很遥远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与他们面对面地接触,让我们一起步入机器人的神奇世界吧!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机器人?
2、机器人有什么特征?结合机器人的特征回答,为什么商场的自动门、街头的取款机也称为机器人?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总结归纳知识点。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总结出自己的答案,开始踊跃举手。
学生回答自己归纳、总结的机器人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你们面前的电脑是不是机器人,为什么?
教师扩展知识引出机器与机器人的区别,并加以详细描述。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教材中找答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教学时间。
步骤4 学习扩展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机器人产生了兴趣,迫切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机器人的知识,教师教师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机器人的分类和功能。
机器人简单的定义是:这种机器有人或生物的智力。
师: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制造机器人呢?
由问题导出机器人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及各阶段机器人的特征,详细介绍。教师概括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师:下面通过例子,我们来看看机器人的功能。通过教师准备的具体实例课件或图片分析其功能。步骤5 演示法
师: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器人应用的例子,现在学习机器人组成的问题。(板书课题)教师播放相应的图片。
师:打开一幅机器人的“解剖图”。(学生观察)师:机器人有哪些主要组成部分呢?下面,同学们可以通过看书、或与旁边同学小声讨论的方式,并参考教材中的内容来学习。(教师巡视辅导)(学生自学教材中内容,并研究)生:回答机器人的组成。
师:归纳并总结,给机器人的组成确定概念,并鼓励学生朗读巩固。设计意图:从已有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熟悉实物的感觉,再在此基础上理解信息的涵义,并能够促进知识的迁移。
师:机器人的内部有很多的部件,它们像我们人的器官一样,共同组合起来,完成很多种复杂的动作。
(教师打开一个机器人,请学生观察内部的组成,并范例演示)(学生观看老师的讲解)提醒:注意分组的结合,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的生活,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步骤6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评价
全班分为若干大组,学生先在组内就调查的内容展开讨论,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说一说机器人的组成,组长做好记录,做好归纳总结,并代表组内在全班展开交流。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内容要围绕调查的主题开展。
教师应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并结合实物进行详细的讲解。
此处学生适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接合课件中的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适应过程。根据不同的生源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进度和频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在理解、完成上个任务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在此中领略知识的快感;将复杂的知识细化,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体系;用客观形象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接触,避免过于单调的学习交流。
步骤7 总结内容,拓展延伸,完成建构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传感器、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组成以及机器人的功能应用,欢迎大家继续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教师做课堂总结,归纳教材中介绍的知识要点及重点教学内容,接着板书黑板,学生摘录笔记,剩下的时间,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传感器、机器人在现实中的应用还有方面,由于课上教学时间有限,涉及实例不多,同学们回家查找关相关的资料,作为课后作业。
此活动为拓展延伸,在下次课堂由学生展示成果。
学生相互讨论,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自己说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八、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由《机器猫》引入机器人这一概念,由此介绍机器人的器官,让学生深入了解传感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使得学生牢固地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课堂实践使我体会到,在知识的落实阶段,要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反馈习题,只有内容清晰,指向明确,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有问答 17 讲解、演示操作和动手实践等,这些均需要教师控制好节奏与时间
机器人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引—探—练—伸”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后,由学生或教师总结实践的结果。这样的实践与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将会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有时课堂的实践效果有待提高。另外,有序调控课堂秩序的问题也需探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需环节,课堂的导入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师要格外重视课堂导入设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调整学生的情绪。在本课中开始我向学生展示了关于机器人的图片和有意思的视频,效果不错,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围绕着本节课,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
第二篇:结构游戏《机器人》
活动内容:结构游戏——《机器人》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机器人是由头、身躯、四肢及天线组成的。
2、学习机器人的基本建构技能,培养幼儿造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准备:
准备若干插塑、纸盒、易拉罐、花片、机器人、橡皮泥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机器人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其外形,让幼儿知道机器人是由头、身躯、四肢及天线组成的。注意机器人头、身、四肢的大小比例关系。
2、教师示范:选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盒拼出机器人的头、身躯、腿部,再选四个较小的长方形的纸盒拼机器人的手和脚,连接处用橡皮泥粘合,最后粘上纸棒做机器人的天线。可用橡皮泥做机器人的五官。
3、幼儿分组拼插机器人,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粘合机器人的四肢和天线,启发幼儿自己设计各种造型的机器人。
4、幼儿再次建构,加强幼儿的团队协作的意识,引导幼儿协商共同完成一个《超级机器人》群组,提高一定的难度。
5、游戏结束后,布置一个机器人展览馆,评选出设计良好、形象美观、与众不同的机器人。对个别机器人进行点评,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给予表扬,特别是个别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让其他幼儿以他为榜样,同时促进幼儿的团体协作的精神。
6、游戏结束前,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玩具,归类摆放整齐。
第三篇:功能材料与结构材料的区别
功能材料
具有除力学性能以外的其他物理性能的特殊材料。
功能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主要用来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它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环保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功能材料不仅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还对我国相关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研究发展的热点和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 85 %。我国高技术(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均安排了许多功能材料技术项目(约占新材料领域70%比例),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新型功能材料国外发展现状
当前国际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正面临新的突破,诸如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光子材料、信息材料、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材料的分子、原子设计等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发展功能材料技术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强化其经济及军事优势的重要手段。超导材料
以NbTi、Nb3Sn为代表的实用超导材料已实现了商品化,在核磁共振人体成像(NMRI)、超导磁体及大型加速器磁体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应用;SQUID作为超导体弱电应用的典范已在微弱电磁信号测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灵敏度是其它任何非超导的装置无法达到的。但是,由于常规低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太低,必须在昂贵复杂的液氦(4.2K)系统中使用,因而严重地限制了低温超导应用的发展。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出现,突破了温度壁垒,把超导应用温度从液氦(4.2K)提高到液氮(77K)温区。同液氦相比,液氮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冷媒,并且具有较高的热容量,给工程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高温超导体都具有相当高的上临界场[H c2(4K)>50T],能够用来产生20T以上的强磁场,这正好克服了常规低温超导材料的不足之处。正因为这些由本征特性Tc、Hc2所带来的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巨大潜在能力,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工作者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对高Tc超导机制、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合成工艺及显微组织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高温氧化物超导体是非常复杂的多元体系,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涉及多种领域的重要问题,这些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晶体化学、工艺技术及微结构分析等。一些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手段,如非晶技术、纳米粉技术、磁光技术、隧道显微技术及场离子显微技术等都被用来研究高温超导体,其中许多研究工作都涉及了材料科学的前沿问题。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已在单晶、薄膜、体材料、线材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生物医用材料
作为高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医用材料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其市场销售额正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预计20年内,生物医用材料所占的份额将赶上药物市场,成为一个支柱产业。生物活性陶瓷已成为医用生物陶瓷的主要方向;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方向;医用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重点是强韧化生物复合材料和功能性生物复合材料,带有治疗功能的HA生物复合材料的研究也十分活跃。
能源材料
太阳能电池材料是新能源材料研究开发的热点,IBM公司研制的多层复合太阳能电池,转换率高达40%。美国能源部在全部氢能研究经费中,大约有50%用于储氢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十分活跃,关键是电池材料,如固体电解质薄膜和电池阴极材料,还有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用的有机质子交换膜等,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高技术新材料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开发在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十分活跃,主要研究方向是:①直接面临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材料技术,例如,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CO 2 气体的固化技术,SOx、NOx催化转化技术、废物的再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材料制备加工中的洁净技术以及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的技术;②开发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协调性材料,如仿生材料、环境保护材料、氟里昂、石棉等有害物质的替代材料、绿色新材料等;③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是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是现代高技术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将支撑未来高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下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实现结构功能化、功能多样化。科学家预言,智能材料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将导致材料科学发展的重大革命。国外在智能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很多技术突破,如英国宇航公司在导线传感器,用于测试飞机蒙皮上的应变与温度情况;英国开发出一种快速反应形状记忆合金,寿命期具有百万次循环,且输出功率高,以它作制动器时、反应时间,仅为10分钟;在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等智能材料驱动组件材料在航空上的应用取得大量创新成果。
国内功能材料发展的现状和差距
我国非常重视功能材料的发展,在国家攻关、“ 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功能材料都占有很大比例。在“九五”“十五”国防计划中还将特种功能材料列为“国防尖端”材料。这些科技行动的实施,使我国在功能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863”计划支持下,开辟了超导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储氢等新能源材料,金刚石薄膜,高性能固体推进剂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等功能材料新领域,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生产工艺技术均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推动了镍氢电池的产业化;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以片式电子组件为目标,我国在高性能瓷料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并在低烧瓷料和贱金属电极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实现了产业化,使片式电容材料及其组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高档钕铁硼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取得显著进展,在某些成分配方和相关技术上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 功能材料还在“两弹一星”、“四大装备四颗星”等国防工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目前世界各国功能材料的研究极为活跃,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新技术、新专利层出不穷。发达国家企图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在特种功能材料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并试图占领中国广阔的市场,这种态势已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在新型稀土永磁、生物医用、生态环境材料、催化材料与技术等领域加强了专利保护。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功能材料的创新性研究不够,申报的专利数,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国际专利数与我国的地位远不相称。我国功能材料在系统集成方面也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和发展。
国内外功能材料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 功能材料的国外需求分析
根据预测,2001年新材料技术产业在世界市场的销售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功能材料约占75~80%。某些特种功能材料就其单项而言,其市场也是巨大的。1995年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制品的世界市场销售额已达210亿美元,预期到2010年将达到800亿美元;2000年超导材料销售额已达80亿美元,预测2010年的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6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电力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可达50-60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与超导相关的产业的产值(按1995年的价格估算)可能达到1500亿到20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占60%;2010年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达14.6万吨,产值达80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700亿美元;生物医用材料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目前全球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的产值超过700亿美元,美国约为400亿美元,与半导体产业相当,是美国经济中最活跃、出口量最大的6个产业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每年20%以上的速率持续增长,预计到本世纪前十年左右,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将达到药物市场的份额;随着可持续发展政策被各国政府的广泛采纳,生态环境材料的市场需求也将迅速增加,估计2010年的社会需求将高于500亿美元。可见,在全球经济中,特种功能材料无论是需求的规模,还是需求的增长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
功能材料的国内需求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 12亿人口的大国,正在实施宏伟的第三步发展战略,这一根本国情加之特种功能材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决定了我国对功能材料的需求将是巨大的。功能材料不仅是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而且是改造与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和传统产业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我国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所以我国国防用关键特种功能材料是不可能依靠进口来解决的,必须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如军事通信、航空、航天、导弹、热核聚变、激光武器、激光雷达、新型战斗机、主战坦克以及军用高能量密度组件等,都离不开特种功能材料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发展新型能源及能源材料具有迫切的需求。能源材料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能源紧缺的国家。发展电动汽车、使用清洁能源、节约石油资源等政策措施使得新型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便携式电器如手提电话、笔记本计算机用户每年均以超过 20%的速度增加,形成了一个对小型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巨大社会需求。
随着移动通信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作为一大批基础电子元器件技术核心的信息功能陶瓷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相关高技术的需求重点。按照 5%的世界市场占有率计,2010 年我国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制品的年销售额将达 300亿元人民币,对信息通讯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是一个稀土大国,其工业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70%以上,发展稀土功能材料我国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例如,稀土永磁材料全世界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我国高达60%,1995年全球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总量为6000吨,其中我国为2000吨,占总量的1/3,预测2010年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产量将达14.6万吨,产值达80亿美元,其中我国的产量将达5.4万吨,产值达20多亿美元,相关器件产值达100~150亿美元。稀土在发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我国西部还拥有一些储量丰富的资源,如稀土、钨、钛、钼、钽、铌、钒、锂等,有的工业储量甚至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这些资源均是特种功能材料的重要原材料。研究开发与上述元素相关的特种功能材料,拓宽其应用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相关特种功能材料及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对实现西部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地支持国家的西部大开发。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我国潜在的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将很快转化为充满勃勃生机的现实市场,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我国已确定“在发展中解决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则,签署了有关国际公约,并通过了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都为生态环境材料需求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生态环境材料,除了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需求之外,在政治上还对我国加入 WTO,融入国际社会,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生态环境材料还对我国的“科技、人文、绿色”奥运工程起着特殊的作用。
总之,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对功能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功能材料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新材料。
结构材料
1.定义
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是以力学性能为基础,以制造受力构件所用材料,当然,结构材料对物理或化学性能也有一定要求,如光泽、热导率、抗辐照、抗腐蚀、抗氧化等。建筑工程中主体结构材料有钢筋水泥 沙子石子
2.分类
现代通信、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集成微机械智能系统、工业自动化和家电等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系列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发展,以及广泛应用。研制与开发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性能结构材料,是新一代高性能结构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材料细分领域庞大复杂,涉及约70家A股上市公司。我们根据主要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将其分为金属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三大类。
一、金属类材料
金属新材料按功能和应用领域可划分为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指与传统结构材料相比具备更高的耐高温性、抗腐蚀性、高延展性等特性的新型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钛、镁、锆及其
合金、钽铌、硬质材料等,以及高端特殊钢、铝新型材等。金属功能材料指具有辅助实现光、电、磁或其他特殊功能的材料,包括磁性材料、金属能源材料、催化净化材料、信息材料、超导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
在众多品种中,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稀土永磁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稀土具有优异的光、电、磁、催化等
物理特性,近年来在新兴领域的应用急速增长,其中永磁材料是稀土应用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9年永磁材料占稀土新材料消费总量的57%。在国家新兴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节能家电等领域将拉动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磁体的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建议重点关注钕铁硼行业龙头中科三环、宁波韵升,以及稀土资源类企业包钢稀土、厦门钨业等。钢铁材料、稀有金属新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合金是属于金属类工程结构材料。①、钢铁材料和稀有金属新材料
钢铁材料提高钢材的质量、性能,延长使用周期,在钢铁材料生产中,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实现组织细化和精确控制,提高钢材洁净度和高均匀度,出现低温轧制、临界点温度轧制、铁素体轧制等新工艺。
稀有金属新材料指高强、高韧、高损伤容限钛合金,以及热强钛合金、锆合金、难熔金属合金、钽钨合金、高精度铍材等。②、高温合金和高性能合金
高温结构材料主要种类包括:高温合金、粉末合金、高温结构金属间化合物,以及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等。
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指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硫系化合物和硅酸盐、钛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等含氧酸盐为主要组成的无机材料,主要包括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搪瓷、磨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指经过微观结构设计、精确化学计量、先进制备技术而达到不含有害元素且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从材料种类看,新型陶瓷具有强度高、耐高温、耐磨损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汽车、火车、飞机、机械等制造业,个股可关注生产陶瓷轴承的轴研科技和生产陶瓷刹车片的博云新材;陶瓷纤维具有重量轻、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的特性,广泛应用于节能环保、机械、冶金化工等领域,个股可关注北京利尔、鲁阳股份;新型玻璃中,玻璃基板是构成液晶显示器件的一个重要基本部件,目前全世界仅4家企业能够制造玻璃基板,国内企业彩虹股份已取得玻璃基板的技术突破,有望在年底前实现量产,可保持关注。
高温结构陶瓷材料是先进陶瓷材料发展的重点,其主要应用目标是燃气轮机和重载卡车用低散热柴油机。采用陶瓷发动机可以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
三、高分子合成材料
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和优异的加工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交通运输、机械仪表、建筑和能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在细分品种中,建议重点关注改性塑料中的龙头企业金发科技,新型橡胶中的时代新材,纤维类别中生产覆膜滤材的中材科技和生产耐热聚酰亚胺纤维的深圳惠程,以及生产新型胶粘剂的回天胶业。
新型高分子结构材料发展的重点是特种工程塑料、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合成橡胶、高性能树脂等。合成树脂是在迅速发展中的材料。高性能乙丙橡胶生产技术已经进入新阶段,以活性阴离子聚合、活性阳离子聚合,以及弹性体改性和热塑化等技术为开发的热点。
第四篇: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本章逻辑线索:
结构:类型制约因素问题与调整趋势
功能:
社会职能:职能演变、职能定位、功能与职能的关系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结构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一)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
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是指按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而确立的结构。按办学主体不同(涉及人财物管理权限)进行划分,目前高校可以分为公立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和公立民办二元制的高等院校。
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又可以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
(二)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
(三)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因不同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水平结构。
一般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由低至高,又可称之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在我国,大体有理、工、农、医、林、政法、财经、艺术、体育等更细的科类区分。如果以授予学位的名称来区分,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十二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五)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六)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我国高校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三类:一类面向本省、市、自治区,一类面向大协作区,一类面向全国。
两种模式 :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
二、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
(二)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直接制约。
(三)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
三、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专科层次教育薄弱,发展不够稳定,办学形式比较单一,适应性不强。
2.本科层次教育专业划分过细,缺乏宽厚的基础知识教育;教育规模偏大且拓展迅速。 3.研究生层次教育发展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有两种基本趋势。
一体化趋势 即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
多样化趋势 多样化的趋势主要特点是:(1)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3)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启示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3.应该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三个层次、两个系列
三个层次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是全日制教育系列和继续教育系列。即在大力发展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同时,通过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电大教育、自学考试等,积极发展继续高等教育,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两个系列都是由三个层次的教育组成。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论问题之一,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并且与高等教育结构密切联系。
一、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使个人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其特定的活动来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受教育者政治化。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2.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3.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职能¡±与¡°功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都指事物的作用;但两者存在着应有范围上的区别。
功能通常指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它是事物通过自己特有的活动而实际起到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作用,也包括某个系统中部分对整体的作用。职能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或部门,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所应该发挥或履行的、或在特殊的环境或条件下所能够和必须履行的职责,它是社会机构或部门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是高等学校应该或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是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人们常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来概括高等学校的职能。
一、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
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其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
(一)培养专门人才。
(二)发展科学。
(三)社会服务。
(四)国际合作。
有关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目前有很多种说法,如引领社会文化、开展国际合作等。这里所说的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将其作为第四职能提出,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
三、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机构是不可分离的,高等教育的功能总是通过高等学校的职能得以体现或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对应。
高等教育的功能是由于高等教育内部要素的结构关系和高等教育与社会大系统的特定联系而产生的,结构是高等教育功能产生的内在依据。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它往往以高等学校的职能来表现。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校职能存在的内在依据;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外化形式。同样地,我们从高等教育活动的功能和高等学校三大职能演变看,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的职能也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传播与传递知识的功能)对应着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研究活动(创造或创新知识的功能)衍生出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教育由社会的边缘日益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活动越来越成为一种主动或潜在的社会服务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由此也产生了高等学校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本章要点: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能级结构
2.高等教育区域结构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如何理解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
三、论述题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第五篇:人体结构与功能论文题库
目: 名: 院: 业: 级: 号: : 专业文献综述
肝脏及常见肝病
危志福 食品院
生物工程 生工112 18411205 武枫林 职称: 副教授
2012 年 12 月 15 日
题 姓 学 专
班学指导教师 肝及常见肝病
【摘要】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代谢器官和防御器官,也是胎儿的主要造血器官,人体新陈代谢的枢纽。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的胆汁。大部分的肝脏疾病都会有黄疸症状,这是由于肝脏无法继续将胆红素排出所以就在体内累积。
【关键词】形态 结构 功能 肝病
【引言】肝脏是人体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了解肝脏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肝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形态结构
人的肝脏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邻;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喷门部,是人体最大的腺体,红褐色,质软而脆,呈楔形,右端圆钝,左端扁薄,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上面突起浑圆,与膈肌接触,下面较扁平,与胃、十二指肠、胆囊和结肠相邻。
肝上界与膈肌的位置一致,约在右侧第五肋间,肝脏有一定的活动度,可随体位的改变和呼吸而上下移动;肝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但一般不超过
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触及。
自下腔静脉左缘至胆囊窝中点的正中裂将肝脏分为左半肝和右半肝。自脉切迹至肝左静脉入下腔静脉处的左叶间裂将左半肝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左段间裂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两段。肝右叶间裂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右段间裂又将右前叶、右后叶分别分成上下两段。
肝脏横沟内有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称为肝门。门静脉和肝动脉这两条血管均被包绕在结缔组织鞘内,经肝门(或称第一肝门)进入肝脏,以后就像树枝分叉样分布于腺泡内。由肝腺泡边缘肝小静脉(即中央静脉)汇合成较大的肝静脉分支,最后汇合成的肝静脉主干,进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
肝的后面肝短静脉有至
少3~4条,多至 7~8条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称第三肝门。
(二).功能
一、代谢功能: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
② 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③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④ 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⑤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二、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四、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五、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功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六、其它: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
(三).常见的肝病
常见的肝病有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肝炎主要以慢性肝炎为主,按病因学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毒性肝炎、遗传性疾病以及其它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而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乙肝病毒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疾病,据统计全球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人数超过2.8亿,中国是乙肝的高发区,目前有现症的慢性乙型肝炎约3000万人,每年国内死于乙肝后肝硬化者有40万人。1.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2.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脂肪肝按病原分类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指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指除酒精外和其他名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染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频率增加,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3.肝硬化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4.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健康。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多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东亚及环太平洋地区是肝癌高发地区,我国新发肝癌人数占全球人数一半以上。我国发病率高的原因在于我国乙肝患病人数多,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近年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肝癌多在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产生。
参考文献
1.高寿征等编,《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P16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7-170 3.黄志强 主译。希夫肝脏病学。第九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pp367-574 4.中华肝脏杂志2006年3月第14卷第3期
5.赵小娟;鲁永梅.高校教工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