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综述》的读后感[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04:2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西方哲学综述》的读后感[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西方哲学综述》的读后感[小编推荐]》。

第一篇:《当代西方哲学综述》的读后感[小编推荐]

当代西方哲学综述

——评析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相互关系

王蓉拉

11-生物科学

刘露

11220918 第一章

意志主义

“意志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唯意志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流派是把某种精神性的力量“意志”看作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包括人而且更主要地体现为人的所有欲望和活动的根本力量),是一切事物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和联系的根源。”

感想:意志主义,它开启了现代西方非理性性人文主义发展的源头,以后的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发展,虽然产生了其他不同的流派和人物,但仔细一看,都无不受到了意志主义的深刻影响。

“这与旧的唯心主义有所不同:第一、意志主义一反传统哲学从肯定一个或几个实体性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要么从客观世界出发,要么从主观世界出发来解释世界,而是从非实体性的意志(包括客观看和主观看)出发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第二、传统哲学都把人的意志实体化,这在意志主义看来是根本错误的。。。;第三、由于传统哲学把世界分割为主客观两部分,同时肯定主观世界的理性力量,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第四、它更直接地关注人的主体内在精神活动和内在体验,不是关心客观世界的状态而是更多地揭示人的内在存在和要求从而总体上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

感想:多数学者在介绍和研究意志主义的时候,都会强调它的突出特点,这就是强调的意志的作用,把一切归结为精神性的力量的意志,以意志的运动来说明一切,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人的活动的最根本原因等等。意志主义是现代意义上第一个非理性人文主义的哲学流派。

“在他看来:世界是一个客观精神“生命意志”的两个方面,生命意志外化为不同的万事万物,就每一个体物而言,自己的意志就是主体,它自身之外的他物就是它的表象,表象只是相对于个体主体的意志而言的。不同主体从主体出发,其客体就是它的表象。而世界的本质乃是客观的意志。意志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机物等各个方面。”

感想:叔本华的哲学是从康德出发的。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认为现象是人们的认识表象,自在之物是独立于人类主体之外的客观实体。就人们对“真”的追求而言,人们由于认识的先天工具只是感性和知性的先天工具,理性没有先天的认识工具,从而认识只能达到现象界而不是深入到本质中去。

“尼采认为,原始的酒神祭,无节制的滥欲,性的放纵,以及狂歌乱舞,正表现了个体的自我毁灭与宇宙本体的冲动,充分展现了悲剧的起源。酒神精神的本意就是肯定生命,连同其所包含的痛苦与快乐。”

感想:它代表了生命不可摧毁的象征意义,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事物,精神就更加欢欣鼓舞。尼采进而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两种基本的人生态度——“神圣的舞蹈”和“神圣的微笑”,体现着一种高蹈轻扬,欢乐豪放的精神。

“叔本华的痛苦观,从痛苦人生出发,叔本华的人生观看上去带着鲜明的虚无的态度,但叔本华并不是教人绝望,而是从本质上说明个体人生相对于茫茫宇宙和生命意志的盲目冲动而言的无意义。尤其是人们对身边些许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斤斤计较地你争我斗,为着暂时的输赢而大悲大喜的毫无价值。这并不给人带来绝望的心情。”

感想:叔本华的痛苦观对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叔本华在描述和解释人生时,虽然体现着悲观的论调,但是他在寻找出路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却能使人深深体会到一种超然的达观。

第二章 生命哲学

“亨利·博格吸收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关于“意识流”的观点,将心理意识绵延流动看成是世界的本质,主张世界的流动性和盲目性主张以非理性的直觉意识作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手段,反对理性概念的僵化的方式认识世界。”

感想:由于它的思想内容并没有离开意志主义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在认识论上没有比意志主义有更多地超越,所以很快在哲学思想上被存在主义所取代,但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还是延续了多年。

“他说:“我们的心灵寻求着坚实的立脚点,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主要职能就是表达状态和事物。它对于实在的连续的可动性,在长隔得时间内采取了几乎是瞬息的观点。它由此而获得感觉和观念。就这样,他以不连续代替连续,以稳定代替运动,已确定变化和倾向的方向的固定点代替变化过程的倾向。”归根结底,所有的一切都是“心理意识”的绵延,或存在内部深处的是“自我意识”的绵延”。

感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柏格森的理论中深深的意志主义影子。所不同的是柏格森将意志运动改成了心里绵延,同时回避了人生痛苦论思想,直接肯定了生命创划运动。这种改造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既可以避免悲观主义的职责,也能将非理性的直觉主义认识论贯彻到底,彻底摒弃形而上学的认识论方法。

第三章 存在主义

“从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来看,本来,人们发明和创造科学技术的本来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然而现实却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为人所支配而是主宰和役使人。他说:“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能不永远重复同一种劳动的重复进行,以至达到这样的境地,人成了机器的一个功能,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任意的配备。这个时代特征已经扩展到人类每一种活动里去,甚至娱乐的方式也带有这种特征。”

感想:从人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来说,人们组织社会政治本来是为了有效组织社会,调整社会秩序以解放人的社会压力,然而现代社会政治势力非但不是隶属于人服务于人的反而成了人的对立物而肆无忌惮的压制人碾碎人。

“他说:“存在物是现象,即是说,他指明自己是性质的有机集合体。所指明的是他自己的,而不是他的‘有’。‘有’单纯是一切揭露的条件:他是为揭露之有,而不是被揭露之‘有’。”前者和后者不是一种符号与其意义那样的蕴含关系,而是自身的存在和自为存在的超越现象的位置关系。”

感想:“自在存在”和“自我存在”,简单地说就是缺乏能动意识的客观存在与具有能动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存在的区别,但他又认为自在的存在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有内在统一的,并且依赖自我存在的存在。一切现象存在都是外表现象和实际本质的统一体,但现象的含义就是指意识的现象,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离开了意识,存在原本就没有意义。外表现象启示实际本质,实际本质是外表现象连续显现的联系。

“他说:“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集体中你,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他说:“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感想:萨特认为实践是个人的实践,由个人在实践中发展汇集成总体。他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在有责任的自由选择中既创造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改变了他周遭环境,这种个人的时间正是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体现,也是消除异化的根据。这种批评从某些方面来看是正确的,也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积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早有论述并在以后也多次强调指出:实践归根到底是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创造历史的实践。

第四章 新托马斯主义

“他说:“它的主要任务将是使福音的酵素和灵感投入世俗生活的结构——这是一个使世间秩序神圣化的任务”又说:“在过去,教会曾经以中世纪的方式帮助了欧洲的政治塑造,同样情形,看来今天它也意识到了自己有责任以我们现代的方式,凭借着那种被公认为属于教会的道德权威,来帮助我们拯救受威胁的文明,来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社会改造,来帮助新的秩序降临。”

感想:资本主义建立以来,宗教以直接的形式干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成为过去,基督教在自然科学、哲学和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辉、而且也在实现条件下失去了一些人群的信仰。马利坦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认为基督教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是绝不能直接干预现实生活的,只能以改造了的基督教教义通过宣扬上帝的完整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打动教徒情感与心灵。

。。。

当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西方哲学史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对二千多年来西方同一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与社会发展方向的要求不同,因而他们重视的内容,价值观也有所不同,但由于同是一个文明的延续,相互间的影响也就十分明显。

第二篇: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读后感

一、何为哲学

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这样问题又来了:

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

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

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二、智慧之美

我之所以开始学哲学,是因为记得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讲过一句话:“技术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哲学,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战术之于战略一样。

“哲学”这个词,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这个词的英文名“philosophy”。为什么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呢?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广泛地接触西方的文化,包括哲学,而中国当时的封建王朝正过得闭关锁国的生活。

最好的哲学方法,就是将沉思与分析一起用力。首先,要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她自由飞翔,要勇敢地去想任何东西,让住,是任何东西!从天文地理直到鸡毛蒜皮,包括您家小狗身上的跳蚤,都可以成为您想象的对象。然后,在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不管这结论是推理得来的还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都要对它们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到证据。这时,您必须给您想象力的翅膀挂上沉重的铁块。

这些用证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就好比是建筑大厦时用钢筋水泥进行建设的过程,而结论只是最顶上的那个金光闪闪的屋顶而已。

这就是智慧之美。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之二:哲学,都研究些啥? 2007-07-03 23:09

分类:读万卷书

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读哲学,就是找罪受。不过这几天虽然只利用上下班在车上的时间来读,却也速度奇快,一天可读两百来页,囫囵吞栆,但写日志的速度却跟不了,只拣最重要的写罢了。

哲学的三部分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来的,他自己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

而这个词在汉语中则是意译,在古汉语中,《易·系辞上》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谓用,“形而下”为“体”,他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这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也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这段我没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说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万物的东西,如灵魂、本质、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学,比如:我是一个人,那么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

类似比较典型的问题还有:

1.世间万物是怎样起源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还是某个神创造的?有没有一种元素,一切万物都是由它组成的?

2.人有没有灵魂?

3.什么是人的本质?是肉体,还是思想、情感抑或灵魂?

今天似乎弄明白了这个“形而上学”是咋回事了,最后自个儿得出一个结论,哲学家就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干,成天瞎琢磨的家伙。

伦理学

道德伦理,就是伦理学,它是研究与道德相关问题的学问,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就这点而言,它似乎比老一本正经的形而上学要亲切得多。本来以为伦理学就这么简单,可是读到以后越觉得看不懂了,是那些吃饱没事干的家伙们跟我们玩儿深沉,什么相对主义伦理学,自然主义伦理学,直觉主义伦理学,非认识主义的伦理学,等等,烦。

看完全文,才知是从不同角度来看伦理,直觉主义:认为道德是事物一种独特性质的表达,这种性质就存在于事物之内,然而却是我们难以把握的,不可能用一种科学的、严谨有逻辑的词语表达出来,而只能凭直觉去领悟,用一句话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它几种变态的我就不举了,因为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我只是想清楚是咋回事。

但上述这几种伦理学都属于元伦理学,所谓元伦理学:就是研究何谓善、恶与道德的学问,更具体的说,它所研究的是善、恶与道德等的本质。

与元伦理学相对的另一大块--规范伦理学。替伦理制定规范的学问,就是规范伦理学。如果说元伦理学研究的是善与恶的本质的话,那么规范伦理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具体的善事与恶事,并且分析它们到底是善是恶。比如:应不应该堕胎?为什么乱伦是罪恶?是否应该销毁所有核武器?这些问题到底应该听谁的呢?为什么总好像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到底是公有理,还是婆有理呢?对诸如此类变态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规范伦理学。

那么,到底怎么样去制定规范伦理的规范呢?另一个问题引出来了:价值判断。在事实中加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对还是错,应该还是不应该。比如:布鲁托斯然死了凯撒,这是一个事实,但“布鲁托斯是不是应该杀死凯撒”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加上类似的无数价值判断仍其分析就构成了规范伦理学。元伦理这和规范伦理学就构成了伦理学。

认识论

何为认识论?有关知识的理论,就是认识论。

认识论的最根本问题,也是所有有关知识的问题中最主要的一个乃是知识的起源问题。比如: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唯理派认为知识是神赋与的,是人生来的一种本领,托马斯阿奎就认为,人类惟有通过理智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识。而这个理智就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是上帝在我们心灵的沃壤中种下了“理智之光”。经验派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主义者们认为,这些经验就是知识的真正起源,一切知识,无论知识,无论最后它多么复杂,其源来就是经验。

我很高兴,读完这些我没有发疯。并且还知道了哲学大概研究的是个啥。

幸甚幸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之三--哲学,哲人 2007-07-10 23:28

分类:读万卷书

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研究哲学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地道的笨蛋,是天才的那种人,不用去说服别人,别人也会接受他的观点,是笨蛋的那种人,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毕达哥拉斯

在我看来,这是一位以勾股定理和平方立方闻名于世的数学家,虽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过一些人。老毕的那个时代,老毕被神话了,而且被人们当成了神,还有他的灵魂转世的观点,构成了他的主要思想体系。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为什么呢?因为河水是流动的,所以万物都在变化着的。这是他的主要思

想,他的这个思想对后来的黑格尔大有影响,通过黑格尔又大大地影响了马克思。

德谟克里特

是他,最早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原子是万物的本源,也就是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千年之后,那些量子学的物理学家们,才真正才提出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但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苏格拉底

对于整部西方哲学史而言,很难说有比苏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心的事件了。老苏其丑无比,以及他那著名的悍妻,还有他那句“我知道,打过雷后一定要下雨“的名言,老苏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沉思与辩论,这是他的主要日常行为。他曾被证明为是最智慧的希腊人,而他自己却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老苏也是伦理学真正的鼻祖。老苏之死是令人惋惜的,当局者认为他的言行教坏了青年,被捕了他,在法庭上,他为自己做了出色的辩护,根本不承认所指控的罪名,可惜的是,他的辩护太出色了,所以他们就决定处死他。在狱中的时候,他的学生已经买通了所有阻碍他逃跑的人,但他断然拒绝了,他不愿违反法律,他认为法律一理制定,不管理合理与否,作为一国公民就必须遵守。

苏格拉底就这样死了。

柏拉图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在所有的哲学家,柏拉图是最帅的,也是最伟大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理想的国家,就是由哲学家做王的国度。“在他的理想国里,人被分为三等,普通人,士兵和护国者。他的另一个主要是思想是理念论,他认为,所有个体都是不真实的,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当然是理论了。亚里士多德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作为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一生享尽荣华,却在流亡中孤独地死去。他是所有哲学家最博学的哲学家,但也是犯错最多的哲学家,后来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为的就是要证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说法说错了。老亚的主要著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逻辑学,如《范畴学》、《解释篇》、《前分析篇》等,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去思想的著作;二是自然学科,如《物理学》、《论天》、《天象学》、《论颜色》等等,他的博学创立了很多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生理学等等;三是美学,《修辞术》、《论诗》、《亚历山大修辞学》等;四是哲学著作,在哲学著作中,最有名是《形而上学》。在他的著名的形式逻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如:凡人都会死,老莫是人,所以老莫会死。在三段论中,大前提要正确,不然,结论就错了。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当丰富。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是传说中的雅典三哲。

从犹太民族悲壮而又悲哀的历史,到耶稣基督的诞生,这些个思想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开始。

第三篇: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读后感

有人说,大学本科根本不需要设立哲学课程,因为哲学是门深奥的学科,本科生所经历的太少,根本无法理解哲学的真正含义。曾经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是现在,我却有了新的看法。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哲学是什么。虽说这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答案,但是就如同佛教中问“佛是什么”一样,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哲学是一门关系每个人的生存的学科,它从人类一产生就开始存在,而且渗入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关系着人类的未来,探讨着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法则、一个普遍的真理?我们如何去寻求这个真理,又如何判断这个真理就是那个所谓的普遍真理?如果知道了这个真理,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再找到之前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好像不存在任何意义,我们更关心明天吃什么,要考试了该怎么复习,关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挣更多的钱,找个什么好工作保证我下半辈子的衣食无忧。。。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一份子,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我们关注着脚下的每一步路,保证自己能拾到最好的果实,同时不会摔倒。

但是,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总有那么几个人,抬着头慢慢往前走,不紧不慢,也不管脚下踩在粪坑里还是草地上。他们就那么看着天空,眉头紧蹙,总是在思索着什么严肃的问题。就如康德所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很喜欢鲍鹏山老师写庄子的一段话;“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庄子的评价,也可以当做对哲学家这一特殊群体的评价。是的,哲学家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所关心的和诧异的往往是普通人所习以为常的事物。这种诧异所表现的好奇心是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就如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中所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最早的哲学家就是出于这种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很普通的现象,如刮风下雨、日月星辰都感到诧异。就是因为他们关注人们所不以为然的事物,加上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是为了获取心灵的满足,所以,他们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遭受嘲讽。据说,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斯只顾关注天象,没有注意脚下,跌入坑中。一个女仆嘲笑说,他只想知道天上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身边的和地上的事情。柏拉图反其意而用之,说这句话对所有哲学家都适用。正因为这样,所以早期希腊哲学家都是贵族,他们有足够的实践和金钱,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动。但是,在物质社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尽管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只要工作比较稳定生活有计划有条理,心灵够闲适,就会有时间思考。当然,前提是你愿意。而且现在也不同于希腊社会时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只有贵族才会有资格接受好的教育,而现在几乎人人都能接收到教育。所以,有了这些物质基础,我们的哲学家应该越来越多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哲学课越开越多,学哲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讲哲学的人也很多,还

不乏有讲得不错的。但是为什么哲学家却越来越少?

也许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前提下,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渐渐的在追求利益的流里丢失了自我。在都市的车水马龙里,人们的瞳孔沾染了灰尘,充满了疲倦,天空也被霓虹所照亮,而失去了星空的璀璨。我们只有关注脚下和左右,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抛在人流之后。所以,我们很少自己去思考那么世界所根本的问题,即使是学习哲学、讲授哲学,也只是将前人的东西拿来温习一遍,最多加上一点读后感而已。读完《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我知道了原来以前的哲学并不是这样在一个大教室中,一个老师在上面讲,一群人在下面听,然后再提几个问题回答一下。真正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是看到周围一个事物,受到启发,然后和周围的人讨论。可以和任何人讨论,不管是学者、商人还是农民。当然,我们无法复制当时的情形,但是至少那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是一个学术交流异常频繁、自由的时代。那时候是“学以至思”,是一个很纯粹的为学习而学习的时代,虽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也是对的,但是这是在我们深深地思考了自身的哲学之后所达到的一个境界。而且,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了其纯粹性和特殊性,就会自然而然走向衰败,一如文学,也是从最初的贵族阶层慢慢走向士族,最后变成元曲、小说,要求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但是这就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当一门学问的身份摆的很低很低了,我们还能如何再放低?“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的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学问一旦低的不能再低时,就会万劫不复,我们只能寻求新的思路。所以,在此时此刻,我们多么需要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为我们探寻出启明星的方向。

所以,学完哲学课程,我的感觉就是体会到了先贤的那种为哲学、为人类奉献一生的大无畏精神。尽管他们自己并不觉得、也不在意,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所以才能在他们未尽的道路上继续奋斗!

第四篇: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一)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二)《西方哲学史》我选择了梯俐、伍德编着的版本。因为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所以就选择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现在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可以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介绍占的内容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因为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系的,跟人文扯不上关系。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内容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的本质,是运动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现在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因为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理解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特别是我的同学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们一直告诉我说,你不是穆斯林,所以你不能理解作为穆斯林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你也不能理解我们的拜功。我确实感受不到他们的那种虔诚,因为我总觉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还会笃信虚无的神会赐予我们所有呢?这是我的一点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实读这一部分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这时期的哲学家大谈特谈神或者是上帝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们那么多论述后,我竟然出现了相信上帝存在的倾向,还好,这个时间很短暂,我是唯物主义者,由此我觉得宗教对人的“杀伤力”很大。我是带着神秘感来读这部分哲学的,但是最后并没有多大的神秘感,所以我觉得中世纪的哲学,因为某种原因提前给自己蒙了一块面纱,面纱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不过中世纪的文化艺术,还是很值得人们去欣赏的,我比较喜欢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原因是充满了激情,浪漫,自由与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学,他离我的年代比起前两部分是近的,可在理解上却趋向了一种复杂。当面对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很激动,因为不会像中世纪带着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点点的展露出科学精神的曙光,用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去解释世界和文明,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尽管如此,但它并没有完全同经院哲学决裂,神学的偏见依然存在。然而当哲学走到康德这里的时候,他说,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同时他也把我从理性的梦中唤醒了。他说:“一直到现在为止,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而没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现在必须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能力”。于是有了他的三个批判,对我而言,是种风暴。因为我没有怀疑过理性,而且崇尚理性。现在看来,我有点错了,理性也会存在问题,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当读到黑格尔的时候,我再一次激动了,因为有部分内容我可以理解。后来我才找到了原因,是因为我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是源于黑格尔的哲学。我觉得他的伟大不仅是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且促进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在他之后产生一批哲学史家如费舍、策勒尔、文德尔班等。再到后来,我觉得哲学真的是飞跃了,但是也越难解读了。我对胡塞尔真的是提不起兴趣来了,海德格尔给我比较诗意的感觉,看到他仿佛看到美丽的诗意的栖息的生命,不过他的《存在与时间》让我很痛苦。还是很喜欢他那句话: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悲剧性的焦虑和苦恼。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让我有了活着的勇气,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开,现在看开了,死生相互依存,活着是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的方式。一直都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正视死亡和悲剧!我想我会坚强的面对„„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

这本书读完我总体的感觉就是:脑子一边是水,一边是面粉,搅搅成了浆糊。我觉得如果不对里面具体的人物及着作做详细的阅读的话,仅凭史上提供的资料,是很难读懂这些哲学思想的。通读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当别人提起伊壁鸠鲁,施特劳斯,伯格森等人的时候,我不再陌生,不过也只能达到见过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去阅读做到整体的把握,给我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

第五篇:《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来的,他自己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而这个词在汉语中则是意译,在古汉语中,《易·系辞上》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谓用,“形而下”为“体”,他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这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也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这段我没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说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万物的东西,如灵魂、本质、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学,比如:我是一个人,那么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

我的感觉是:从现实的感知中将经验上升为道理,这里的道理不见得是科学。比如说:天道酬勤,意思是勤奋的人,运气会比较好。也就是运气和勤奋之间有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如果说勤奋的人会更好的增长才干和资历,从而赢得各种机会,这就是一个客观的朴素的事实了,它是可以通过逻辑的推理得到的道理。但是,存在另外一种情况,信念就是一种形而上了。它是无法用逻辑根据事实推论出来的,说它是道理,毋宁说是一种信念,似乎是冥冥中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它被哲学家通过经验和思考发现,无法用科学去解释,所以哲学和宗教在这种层面上还是很像的。

你发现了没?拜伦和歌德,这两个文学家,中文译名竟然是如此地对仗工整。一个是崇尚伦理,一个是歌颂道德,怀疑那位最初的翻译家,有过特意的考虑。对书中提及的拜伦那句不朽的诗句,我真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知识是悲苦的: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

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知识和理性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性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怎么办?也许哲学家们能告诉我答案,看这本哲学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很多,此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认识与大家共享。总之,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们的知识和教诲,去指引我们心灵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这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中。

下载《当代西方哲学综述》的读后感[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西方哲学综述》的读后感[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西方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第一遍读完了此书。感觉不知所云,再三的翻阅,才有收获,这是我才觉得,哲学的魅力就是思考。不断的思考,才是发现真理的本质所在。我十分喜欢这种感觉,就......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五篇范文]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让我有无尽的感慨。现代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急功求利的学风也日益严重。试问当代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是在纯粹地追求知识而不是为求以后的功......

    西方哲学评析

    现代西方哲学评析(石大专用-更新中)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两大对立学派: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引入数的概念) 四大元素:水、火、土、气 2、西欧封建时期的哲学 基督教经院......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共5篇)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

    西方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导论论文 题目名称:班 级:园艺学 号:学生姓名:黄柏玮指导教师: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1304 20*** 但昭明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非......

    西方哲学复习材料

    名词: 1.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P36) 2.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P100) 3. 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P101) 4.“奥卡姆剃刀”。(P166-167) 5. 培根的“四假相说”。(P188) 6. 洛克的......

    西方哲学论文

    浅论弗兰西斯培根的哲学 ——知识就是力量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191102班 学号:2011210504 刘思林 任课老师:张牛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

    《西方哲学》心得体会(推荐)

    《西方哲学》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应当牢记自己的职责 苏: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们不让鞋匠去当农夫,或织工,或瓦工。同样,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