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下瞬间感悟,积累成功经验
留下瞬间感悟,积累成功经验
刘素肖
2017年11月24日在教师培训中心听了王向军老师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己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2、敬业精神。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因此,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学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钻研教材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课件,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评价和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课后教师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
第二篇:留下最美的瞬间
留下最美的瞬间
画,是最美、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我喜欢画画,喜欢仙风道骨的水墨画,喜欢黑白相间的素描,喜欢五彩缤纷的油画,喜欢有趣的漫画,它们各有特色。成为一名画家,是我梦寐以求的。
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我的画笔写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用水墨画来诠释黄山的壮丽,一点点墨加上水的融合变得飘渺,深色调的迎客松似强者屹立于峰顶之上,于是怪石凌云的黄山有了一种灵气。云雾缭绕,似给黄山披上纱衣,若隐若现,无数尖利的山峰也有了柔和之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是学习绘画的第一课。
草原的风,清爽、舒坦。立于草原上,蒙古族的豪气,撞击着我这个江南的小画家。绿色的草映得天地流淌着绿色,翠色欲滴。我要用大片大片绚丽的绿,画出草原的豪放,草原的神韵,油画可以给我最好的帮助。
如果我是画家,我还要捕捉人世间温馨的画面。
我要用素描画下汶川大地震后一双双伸出的援助之手,一张张爱心纸条留下了孩子的心愿,我要让他们快乐的笑容和动作成为永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全社会的关爱。
夕阳下,牧童坐在牛背上,一对老夫老妻在夕阳下散步,他们互相扶持着,低声说着,默默行走着。夕阳将他们的银丝染成了缨红,显得格外温馨。夕阳无限好,哪怕是黄昏。“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人生中最美的境界就是以温和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爱人变老,我会毫不犹豫地用我的画笔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
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给人们留下最美的瞬间。
指导教师茅寒春
第三篇:感悟的瞬间
感悟的瞬间
有一个节目的开场白中,有这么一句话:“感动无处不在,感动常在瞬间。”的确是这样。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令人感动的事,它们或许发生在地球的另一端,或许就在你身边,也有可能就发生在你身上,只是你没有刻意去发现,去了解罢了;去了解,你便能真正的感悟。而令人感悟的是往往都发生在一瞬间,心灵受感悟也是一瞬间。但在感悟的一瞬间,却能够回味一生。
我所要说的人大家一定都知道,刘伟。这个名字或许已不再熟识,但是“无臂钢琴师”这个称号你一定知道。
刘伟十岁那年,刘伟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不小心触碰到了高压线,是邻居叔叔不顾危险,把他从墙上抱下来;路过的医生不顾他被“烧煳”的身体,不顾一切地送往医院„„很多人的热心、爱心,汇聚成一股力量,分秒必争地抢救刘伟,才让他“捡回一条命”。在他失去双臂、陷入迷茫的时候,是画家刘大大让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很多人的帮助,让刘伟度过了心理的危机,开始了灿烂的人生。
刘伟,一个失去双臂的、年仅24岁的北京男孩,用近乎幽默的方式表达了所有的苦难。他用双脚写出的《活着已值得庆祝》,让很多关注他的人感动。刘伟说:“我的成功,就是像普通人一样活着。相对那些逝去的人,我们岂不是很幸福?”
刘伟很少提“励志”二字,然而,他的“坏笑”却有力地解构了伤残带来的困顿和人生命题的荒谬。开始的时候,面对失去的双臂,刘伟几乎难以接受事实,不敢想象未来的生活。但后来的经历告诉他,拥有的永远比失去的多。“至少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腿。”刘伟用这双腿做了几乎手能做的事情,他用脚也都完成了。刘伟要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那些身体有残缺的人,要善用自己拥有的,并且将它们发挥到极致。“人们总是焦虑自己没有的东西,然后把自己打败了。”
同时,他也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颁奖词设这么写的: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
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像刘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霍金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动,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海伦 凯勒先天性失明,后天因病双耳失聪,却写下了世界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了一代人„„
这些事例有很多,它们都值得我们尊敬而这些又让我感悟了许多。他们都是先天或是后天的残疾,可他们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而颓废,而是坚强的生活下去,并开辟出了一片天地。那我们呢?我们有健全的身体,何必抱怨?
这是我的感悟,在感悟的瞬间,心情是那么的舒畅,还想一瞬间就长大了不少,明白了不少。所以,感悟的瞬间,是快乐的。
想想吧!开始奋斗吧!
第四篇: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
——从教材的变更透视小语教学的改革
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科书,发现新修订的课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更:一是思考练习的变更,二是课文数量的变更,三是综合训练的变更。这三方面的变更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它们的共同特点表现在:
一、重视在读中感悟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修订的第七册语文教材无论在预习要求中,还是在课后思考练习中,都非常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悟,摈弃了那种对课文支离破碎的理性分析,淡化了语文知识这条线,重视读书。我发现在预习要求中出现了较多的字眼:把课文或课文的某部分“多读几遍”,例如,第三组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求学生通过多读书来感受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古诗两首》要求“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在看看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颐和园》要求“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高大的皂荚树》要求“多读几遍课文,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书,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接触,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受到情感熏陶。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重视积累是第七册教材的一大特点。翻开每篇文章的思考练习,每篇课文几乎都有积累的要求,对词语的积累,对句子的积累,对段落的积累,还有对相关内容课外知识的积累均有涉及。积累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有说中积累、读中积累、背中积累、写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如《五彩池》中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很显然是个段的积累过程。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通过读书,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说出来,这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第三题,填空,再读一读,你能说出或写出这样的句子吗?这里的“填空”填的词语或词组,可以说是词语的积累;再“读一读”句子,是句子的积累;“说出或写出这样的句子”是句子积累的补充和延续。每篇课文如此积累下去,学生一定收益非浅。
不仅每篇课文重视积累,连原来的单元“基础训练”或“综合训练”也改头换面为“积累*运用”。综观8个“积累*运用”,其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均属“积累”,第一题为“读读,背背”积累的内容有名言名句、成语、古诗、对子、谚语等,第二题为阅读积累。这一变更体现了《课标》重视积累的理念,也继承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荀子的《劝学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已成为人们千古传诵、效法的学习方法。积累丰富了,说话作文时就易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重视实践运用 《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这一要求出发,整册教材中,随处可见语文实践的环节。
1、扩展阅读。为了实现《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新修订的第七册语文课本每单元都增加了一篇自读课文,旨在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多阅读优秀作品,扩大阅读量。另外,不少课文还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使语文学习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时要求学生“找一些有关卢沟桥的文章、图片,读一读,看一看。”《和时间赛跑》一文课后要求“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在班上交流。”《黄继光》一文课后要求“收集在抗没援朝中涌现现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读一读。”……
2、随文练笔。选进教科书的课文都是很好的学习典范,这些“典范”学生是否能切实运用呢?新修订课本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有针对性的练笔增强了。如《三味书屋》学习后,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教室或自己住处的室内陈设,然后用一段话写下来。”《颐和园》学习后,要求“按一定顺序,用一两段话描写熟悉的一处景物。”《爬山虎的脚》学习后要求“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3、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如学习《绝句》和《早发白帝城》两首古诗后要求“阅读这两首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选择其中一首,把你想到的画下来。”这是与美术的沟通。又如《捞铁牛》一文学完后,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新型玻璃》要求“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者新房子、桥梁、道路……把你想到的讲给同学听。”这都是与科学的沟通。这样,让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促使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4、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新修订教材注意拓宽学习语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如《五彩池》一文学习后,要求为五彩池写个广告词,吸引大家来旅游;《小狮子爱尔莎》学习后要求“做做调查,了解当地水里的鱼、林中的鸟或其他动物,最近几年有什么变化。”这都是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此外,教材在“积累*运用”中专门安排了实践运用的训练项目,除习作之外,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2次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材应《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变更,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在使用新教材中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答: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述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当前和今后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是什么?
(1)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2)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3)必须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4)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5)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5、中国共产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是什么?
答:党内腐败的产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党长期执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脱离群众、固步自封等倾向;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机;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侵蚀着党的队伍;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不严,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抓得不紧,管理和监督不力;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反腐败的任务必然是长期的和艰巨的。
论述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问题?
答: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③发展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
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但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⑷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还必须健全法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的和适度的范围内,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总之,先富和共富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的根本在于共同富裕。
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休“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由此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作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好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论述建国60年来我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因应不同时期的战略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主要经过以下几
个阶段:
(1)毛泽东同志有关国际力量的划分的战略思想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在40年代,他指出在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的条件下,中国应该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并在此指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毛泽东和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根据这样的判断,在当时的世界关系格局下,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在70年代后期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50年代,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使之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毛泽东关于国际力量划分的战略思想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作用。
(2)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住高瞻远瞩,提出了新的外交工作指导方针。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子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1985年,邓小平提出戈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论断。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外交方针。我国的外交工作全面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家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解决了我国外交面临的一个有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3)大国政治和周边和平外交。冷战结束后,江泽民同志在坚持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判断基础上,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外交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关系,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的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4)和谐世界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和平崛起引发了世界诸多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构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相公正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总之,建国六十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贵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国际环境,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高能贡献。
3.材料4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成份的比重较大增长。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有较强的控制力。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
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材料3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力的何种论调,如何让理解这种论调?
答:材料3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讲话,表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的出现,在国际社会出现了一股“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这股论调包含两种判断,一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引发了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忧虑,他们担心中国国力的增长会给其利益带来威胁; 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各种内部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担心我国国内形势不稳定影响国际社会稳定,这是另外一种“中国威胁论”。上述两种论调都是错误的。我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不是世界的威胁,而会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国内的矛盾也会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一个和谐的中国也会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