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青浦经验走进农村高中数学课堂安徽省潜山
让青浦经验走进农村高中数学课堂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戴红霞
摘要: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尤其是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青浦教改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青浦实验的基本经验是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改革,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改革,总结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改革经验,对教学经验作出较为全面的原理说明.借鉴青浦经验, 将其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原理改进迁移到农村高中数学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极力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一种理想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青浦实验,青浦经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一.农村高中数学课堂的现状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目前广大的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仍限于接受,模仿,记忆和大量重复的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思考,更重要的是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机械性学习的同时形成了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同时也使得一些学生迟迟未打开数学思维那扇大门.
初中升高中后,面对巨大的转变,很大一部分学生适应不了容量大而深的高中数学课堂,屡屡遭受低分的刺激后,开始怀疑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其学习兴趣正在逐渐丧失.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大部分高中教师都会感叹或质疑初、高中数学教材严重的脱节,比如二次函数部分,比如运算能力方面等,其关注点在初中的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被动接受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农村高中的大环境下,很多老师或主动,或被动追求对高分,对高考录取率,使得其在教学中选择了“捷径”——灌输式教学,搞题海战略.很多学生埋头苦干,无暇思考,其思考的能力没有被有效开发,反而日渐萎缩.填鸭式的教学只会阻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我们走的绝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条没有未来的路.
面对这种现状,我对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尤其是对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这两方面,通过几年的学习,摸索,考察和实验,我认为将青浦教学经验应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有灵魂的思考者,也是追求农村高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减轻学生负担的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一.
二.青浦实验的发展
自1977年开始,在青浦县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数学教研员顾泠沅先生组织起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初中这个极为重要而当时又是最薄弱的环节上,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 十年生聚” 的决心,制定了全程十年的数学教学改革实验计划.这个实验计划包括三年全面调查、一年经验筛选、三年实验论证和三年推广应用.在调查研究阶段,他们通过听课、与学生谈话、组织测试等形式摸清了全县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总结出教师点滴可取的教学经验一百六十余项.为了鉴别这些经验在本县条件下的实际有效性,实验小组又花了一年时间,从教学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考察评价,从中筛选出四条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经验,他们用三年时间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解题过程、作业负担以及各类学生分化情况等作了细致的实验研究,这就为大面积推广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奠定了基础.为了推广实验成果,他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青浦县中学数学教学常规》和《青浦县中学数学学科评课常规》,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三项准则; 二是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教改的积极分子队伍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水平; 三是选择若干个重点推广学校,给周围学校起示范作用.在推广中他们强调经验的内化和再创造.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们摸索出了一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青浦实验的基本经验
(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改革.
1997年,面对教育质量低下的局面,顾泠沅教改实验小组做到“ 四不” 与“ 三坚持”.他
们不埋怨客观条件差,不丧失前进的信心,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思想的干扰,也不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提出从实际出发加以验证,进行了三年实验.坚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二)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改革.
全面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青浦县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把大范围的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在长期调查、严格实验的基础上.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注重实效,以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那些在试点上研究的问题,常常是面上提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试点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则通过观摩教学和成果介绍,以及组织推广等形式推向全县,以解决面上的主要问题.通过小范围的实验来验证理论假设是一种现代教育科研方法.小组对筛选出来的主要经验加以验证,进行了三年的实验.他们以自然实验法为主配合个别环节较为严格的有控实验,验证了假设,深化了认识,为在全县大范围内推广教改实验成果提供了依据.他们的实验方法既切合实际,又增强了科学性,具有较高的实验教育学价值.
(三)发扬奉献精神,鼓励广大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不断进取.
开展教学改革,必须要有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肯吃苦耐劳的教师队伍.顾泠沅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就是这样一支骨干队伍.这个小组由刚成立时的五名教师发展到二千余人.十几年来,全组成员始终怀着为大面积提高青浦县教学质量作贡献的强烈事业心,含辛茹苦,奋战在教改第一线.他们除了完成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外,还放弃节假日休息,挤出时间,不计报酬地开展教改科研活动.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找到问题症结,他们打起铺盖走遍乡村中学,对全县数学教学质量进行20 余次普查,每次均有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他们刻苦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论著,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运用现代科研方法开展科学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们在困难时刻能齐心协力,在荣誉面前能经受考验,自始至终团结一致潜心改革.青浦县许多中学教师甚至学生都以钦佩的语言谈到他们潜心改革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该改革小组在全县教师、干部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具有推动全县其他学科改革的号召力.
(四)总结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改革经验,对经验作出较为全面的原理说明.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把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一体化,找到了四条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措施,它们是: .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 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序列); . 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 . 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简称“效果回授”).
在进一步实践与研究这四条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即“诱导—尝试—归纳—回授—调节”教学法,这种教学结构包括具有层次性的五个环节.它们是: .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 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 . 组织变式训练,提高训练效率;
.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 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细目,及时回授调节.
青浦教改实验小组认为,教学经验来自实践创造,经验一旦成熟,如果把它搞成模式,搞成一成不变的操作规程来推广,就会扼杀它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就会走向创造的反面.任何一个有效的实例,只是证明哪些教学原理可以运用以及运用这些原理的方法.因此,他们把推广教学经验看作上升到原则或原理高度的一种再创造,努力把经验上升列教学原理的高度去认识,然后大家向原理学习,向原理要质量.于是,他们在四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下面四条教学原理: .情意原理;2 .序进原理;3.活动原理;4 .反馈原理.
青浦教改实验小组提出的经验(或原理)充分揭示了数学教学中,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关系;认知过程与精感过程的关系;
新知与旧知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活动式学习的关系;以及反馈与控制的关系.它们是符合数学教学规律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他们由此写成的论文《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与理论探讨》获得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 借鉴青浦经验,造就农村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
青浦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探究的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效果突出.将青浦教学经验应用到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加强教学直观性
青浦经验最关键的一点是怎样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编成问题,在教学中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选成某种气氛和环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渐造成学生想急于解决这个问题,但仅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通过究其原因,试其难易来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课堂上师生之问情境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家因高度的好奇心产生问题,但在教学上却要以问题驱动而产生求知热情.不管方式手段如何,都属于知识产生的第一阶段——提出问题.知识始于问题,同时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案例1:在教学“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采用一个千年悖论——芝诺悖论“追龟说”引出课题.采用芝诺悖论有两点好处:一是历史上,17 世纪比利时的数学家圣文森特利用无穷等比数列级数解决了芝诺悖论后,无穷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才渐渐为人们所熟悉;二是悖论比“一尺之棰”的例子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数学不总是好玩的,情意原理的根本出发点是“以情意促认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认知任务,变“苦学”为“乐学”,但落脚点还是在学.教师创设情景问题后,学生开始了自由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灵活、少束缚,很多学生用算术方法就得出了芝诺在何处就能追上乌龟.直观结果与芝诺的认知方式产生了强烈反差,再次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顺势一转,“如果按芝诺的思维方式,我们也能得出这个结论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路程相等这个因素,让学生用等比数列把两者的路程表示出来.无穷数列求和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一道“坎”.历史上阿基米
111德在求解弓形的面积时,得到数列 1,,„,„阿基米德虽然清楚这个数列无穷
444项之和是那样地接近
2n3,但还没有使用对等比数列前n 项和取极限的方法,也没有大胆地去定义4无穷数列的和.原因很简单,阿基米德的思想仍被古希腊关于无限的疑难所限制.苦于没有极限概念,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跨越无限.由认知的历史相似性原理,这些困扰智者的困惑也是学生的困惑,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难点、关键.现在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数列极限的概念,教师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跨过了这道“坎”.教师试着让学生对数列前n项和取极限,结果显示了此方法的合理性.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体.
青浦经验强调序进与活动原理,重视尝试探究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组织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获得知识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及调整学生的情意倾向,是培养能力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而要把教学变为学生自己探讨问题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对教材进行“改造”、“制作”、“加工”的技能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如何点拨、如何设题、如何解题、如何应用、如何反馈,它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及教材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注意运用学习迁移规律,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运用,以旧代新,过渡自如;在训练中分散难点,提高密度,拉开梯度,逐渐增加创造性因素.有时可以把一道题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并使之与尝试学习过程有机地结
合起来.
案例2:在瑞典的一个法庭上,停车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证实他已记录下某辆车的一边车轮上的两个阀茎的位置.几个小时后,该工作人员再次返回检查,他注意到这两个阀茎还处于原来的位置,这两个阀茎就像时钟里十点和3点的时针一样.于是他开出了一张超时停车的罚单.然而,车主却辩称他曾经驾车离开过,然后又返回了同一停车位置.审理这件案件的法官提出假设,假设车轮是独立旋转的,则车轮两个阀茎回轻原来的“时针”同一位置的概率就是1:144,这样,车主就被判无罪,理由是概率不够小.但如果所有的阀茎都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时概率已经足够小了,车主将被判有罪.对于这个根据法官的假设而做出的判决,学生很自然地会质疑其合理性;如果法官的假设合理,那么两个(或四个)车轮阀茎回到同一位置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计算,也可以用编程或掷骰子来做模拟实验以估计这个概率.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他们还会提出疑问:认为两个前轮或后轮甚至四个车轮是独立旋转的假设合理否?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凭借活动经验来解决.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亲自驾车来观察这些轮子是否独立旋转,又或者将四个车轮的转动看成一个整体的假设是否会更合理?由此又产生如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这四个轮子会行驶相同的路程?如果车围绕着一块空地开,四个轮子走的距离是否一样呢?„„这样,学生在概率学习的同时,能深深体会到通过模拟实验来估计概率的重要性.其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学生还能体会到数学在判案、追求法律公正上所发挥的威力,他们的鉴别能力、批判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再者,在习题中有效有度地组织好变式教学,也是青浦经验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但切忌老师一个人自编自导,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动脑动手解决问题,铭记我们要打造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他们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尝试活动.学生在活动与思考中,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体验,才算真正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数学体验.
3注重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
教师应及时搜集与评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务必及时解决.学生一旦问题积累过多甚至学习上脱节,要想补回来并非易事.如果能及时调节,那么情况就不一样.如我在提问时,先给学生吃颗定心丸,答错了不要紧,怎样想就怎样答,课堂练习经常叫作业常出错的同学到黑板上做等.家庭作业常采取面批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在信息反馈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①在课堂上察颜观色.所谓“察颜观色”就是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摸对方的心意,了解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眼神是心灵之窗,从眼神能够巧妙地捕捉教学信息.②写好课后记,上完每一节新课后,把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趁感受、记忆最深的时候,及时地对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合理地进行反馈调节.③认真进行作业批改.在辅导批改学生作业的同时,收集各种信息,适当记录下来,作为学生作业档案,发现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出现错误典型问题,可以采取个别辅导、整体讲评,出专栏等形式加以调节.④课外辅导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进行课外辅导时,师生间应创造出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气氛,师生之间畅所欲言,这样就能亲身听到学生的心里话,收到宝贵的教学信息.⑤认真填好测试档案.测试档案内容可以分为:题目、难度、平均分得分率、满分率、零分率、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满分学生姓名、差生学生姓名、优秀解题实录、主要错误及错因等等.总之,教学信息的反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认真收集各方面的教学信息进行反馈调节,无疑对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以上的部分措施也存在很大问题,以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为例,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教师的精力有限,而且相比较初中,高中数学课堂的容量和深度都远在其上,所以我们要借鉴的主要是教育思想和宗旨,而具体做法还有待思考,实践和总结.
总之,学习、借鉴青浦经验,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正确的教育思想,无私奉献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机械摸仿,而要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使我们农村高中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让我们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都从困境中逐步走出来,更是有益与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
(附注:因本人教学实践时间还不够长,经验不够丰富,仍有很多想法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此文仅表达本人的一点思考和浅见,还有待前辈们的指引.)
参考文献:
1.顾泠沅.青浦实验——一个基于中国当代水平的数学教育改革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1997(1,2). 2.青浦县数学教学改革经验专家研究小组.关于“上海市青浦县数学教学改革经验”的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4).
3.肖世斌.关于青浦经验与(GX)精神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1997(3).
4.王桂英.内化青浦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2).
第二篇:让阅读走进课堂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语文或者英语文科类的科目才有阅读,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发现数学课堂也越来越离不开阅读。数学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语言和工具,只不过这种语言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有所不同,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与逻辑性。那么既然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去理解它。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类学生,他们的计算能力很强,可是一旦涉及到应用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有的学生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看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会有很多种,可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计算,应用题也越来越涉及到当今的一些热点,如果学生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关注这些,那么遇到相关题目就很难去把握题目的意思就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以识记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数学阅读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意识,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先导和深化。为了配合新教改,改进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二、当今中学的阅读现状
通过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平常上课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里大多数都是听教师,自己阅读的很少。而中学数学语言高度简练,术语多,逻辑性强,概括程度高,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刻化,因此,它的阅读就必须要反复推敲,仔细分析,才能弄清内容的含义,才能发现一些隐藏的有用信息,如果学生只是听老师单纯的讲解,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知识的浮现,时间长了也较容易遗忘,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才能对知识把握的比较好,才能更好的应用。其次,学生对数学的阅读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在平时的作业与考试中会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是因为题目看错或没有看懂而失分,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审题上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训练,不善阅读,或对阅读不重视,造成学生对数学理解、数学感悟和数学发现能力低下。另一个调查问题也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即数学问题不会做,去问老师,老师也没有直接讲,却反问题意,已知什么,所求什么,已知和所求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进一步将已知所求强调一下,就会有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可见学生审题根本不清。
三、阅读的策略
数学与语文一样,它的阅读同样不可忽视,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数学的阅读品质呢?
(一)重视数学教学课本的阅读
初中阶段的阅读是离不开课本的,课本是一切的基础。学生必须理解课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学符号,每一个公式,图表的含义。通常我们教师都会让学生预习第二天的课,但很少有人会去认真的检验学生到底有没有完成预习的任务,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课本的生疏,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当碰到具体问题时也不能及时的从题目中得出已知的信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出现厌学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在上课的过程中拿出一些时间安排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本,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阅读课本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本的概念,图形的理解,对一些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够熟练掌握。还有对例题的阅读,自己可以根据阅读的情况先自己解题,看能否用自己所自学到的知识解答出题目。如不能,可以通过课本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找出原因,找出在阅读上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怎样的改进。
(二)重视笔记
我们都知道学生通常都会有一本厚厚的语文与英语笔记,满满的写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去记有关数学的内容。大多数教师也不强迫学生去做这样的笔记。那么数学需不需要笔记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一般数学笔记有两种形式:一是我们常见的对于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所做的记录,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积累知识,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而且方便以后的复习。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习题集,我们可以把平常我们碰到的难题,做错的题集中到一个本子上,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不仅有针对性,也节约了学生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重视数学读物
数学阅读不能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它也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课外时间。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心得体会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同,那么对一些问题的感受也就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共同阅读,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动手操作、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他们勇于合作交流,为他们创作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平台。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以后的学习创作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三、数学阅读的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传统的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指导相结合,而有效地个别学习指导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强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将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及知识结构。
总之,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共通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的阅读情况多做一些了解,多做一些指导,他们的阅读能力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与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吴静 数学也需要阅读 冯国良 中学数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温晓亮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王道生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三篇:让陶艺走进课堂范文
《让陶艺走进课堂》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我校开展陶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走进自然,体验创造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我校进行了近两年的《让陶艺走进课堂》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确定基本思路、采取各种研究方法、讨论研究方案、征集研究形式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讨论,经过努力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总结了不少的成功经验。当然由于水平有限,参考的资料有限和时间的仓促,研究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研究仅仅是一个研究的开始,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发现 引进 学习实践 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开展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一种载体。它包含了文化、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但目前在我市的学校教育中,陶艺教育还只是刚起步不久的课程,许多学校和老师对陶艺教育的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上许多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以为陶艺教育就是教给学生一些陶艺的制作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个性发展,忽视了陶艺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因此,开展陶艺教育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中的作用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开展陶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就是想尝试通过陶艺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校于2007年提出了让陶艺走进课堂的科研课题,此课题在2007年9月被正式立项为银川市的规划课题,历时两年。
自本课题确定以来,依据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由陶艺领导小组共同协力完成,研究过程进展顺利,目前我们已完成了两年的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充分的结题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均采用了适当的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学习相关的理论;确定两个实验班;搜集并整理有关教学资料;调查学校陶艺教学的现状;确定适合本学校教学的《陶艺》校本课程初稿: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第二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试验班上课的方案和策略研究;以两个实验班为重点,以骨干教师为核心,边设计,边实;反思与调整;检测教学实验的效果。
☆第三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9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专题研讨与交流;撰写研究课题总报告;信息资料整理。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最终成果)是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1份。
自本课题确定以来,依据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由校领导小组共同协力完成,各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目前我们已完成了以上三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发现陶艺→引进陶艺→学习实践→总结经验
发现陶艺
很多次看到商店或礼品店里摆放着的一些漂亮的小饰品非常的喜欢,但就是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后来经过详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用陶泥做的。于是上网查看了大量的陶艺作品形式各异以及制作工具、方法等等,让我大开眼界。如果你留心观察就能发现街上或商场里都为孩子设置了做陶艺的场所,气氛热火朝天,受到家长、孩子们的好评。出于好奇和喜爱,我自己也尝试玩了几次陶艺,刚开始做的是瓶子,尽管手上到处是泥,但玩起来非常地有趣,瓶子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看着完成的瓶子心情异常地激动,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在江苏宜兴市的一位朋友那里也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陶艺方面的知识,对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心中闪出了在学生中开展陶艺教学的想法,出于对捏制环境、条件、材料等等的顾虑一直没敢提出,直到2006年,陈宫校长的到来让我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
引进陶艺
有人说只有锻炼其双手,才能启迪其心智,促进发展,双手活动是思维产生的源泉。我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大胆引进贴近学生生活、兴趣的课程,尝试以陶艺为载体,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引进陶艺的想法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思考,在陈宫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就上网查看学习,努力让陶艺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课程。实践证明,陶艺活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活动的机会,为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深入的了解陶艺,我们专门成立了陶艺小组,经过商讨,确定主要负责人是李冬丽,承担授课、收集资料、组织试验、烘烤展示、整理总结等任务,其他教师协助工作。
天真无邪的孩子敢于幻想,创造性思维出乎大人的想象,每次陶艺活动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诞生。在陶艺创作中,学生们都会显得自由和放松。在学陶体会里,有个学生就写到:柔软的泥巴是释放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最好玩具!这正体现了陶艺施展自我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空间的独特功能。
学习实践
说起刚刚起步的陶艺小组,在没有先例的教学活动中,既没有陶艺知识经验的指引,也没有大师所要求的艺术规则。教师靠的只是一种原始的热爱,学生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进行陶艺教学的同时总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由于陶艺在银川市中小学中都还只是刚刚开始,各个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交流也都只是浅显的讨论,所以只有在网上查阅有关陶艺方面的资料,欣赏陶艺作品,学习其制作的方式和方法,深入的研究陶艺,探索其中的内涵。在具体陶艺实践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陶艺的制作方法,注意养成好的习惯,比如用完的塑料袋及时扔到垃圾桶、用完的工具及时清洗放回到工具盒,用运捏、压、团、揉、搓等等方法捏制所需要的各种造型,在情景画创作时,总会留有创造的余地给学生,并且不断给予引导,强调要勇于创新。经过一个学期与泥的接触,学生熟悉了泥性,开始出现一种探究心理,有探察一切的愿望。在学生心里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已经不满足刚开始的那种临摹式的创作,在制作简单造型的过程中渐渐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已经有意识地对陶土进行揉、搓、卷、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在生活的启迪和诱导下,在老师精心辅导下,一尊尊质朴的陶艺品,从孩子们的小手中诞生。
我校在陶艺教学环境的创设上,有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便捷的网络资源检索及多媒体投影,现代人文气息的作品展室,陈列着学生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配以舒适幽雅的背景音乐,这些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教学方法及思想上主要体现为,陶艺欣赏(与学生一起认识和了解中国璀灿的陶瓷文化,向学生介绍国外的陶瓷文化)→由简易到稍微复杂形体的陶艺制做过渡练习(陶艺基本成型方法认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开讨论,以确立自己想表现的形象)→综合成型方法(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命题创作(立体造型和平面造型)(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主题下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加以表现)→自由创作(立体造型和平面造型)(陶艺课上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受约束,可以个人表现也可团体合作,为学生创设自主的情景模式)。陶艺教育,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与师生互动协作进取的动手能力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突进和方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陶艺作品,动手协作交流感受和心得体会,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快乐,满足了内心的需求,这无疑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总结经验
陶艺是一门需要耐心、需要细心、需要认真用心体会的课程。通过陶艺活动,可以培养其耐心和细心,逐步形成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化为良好的品质。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还是学生,可用收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从陶艺的基本技能训练(捏塑成形、泥粒成形、泥条盘筑成形、泥板成形),到自我设计、制作,指导老师和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陶艺民族特色技能。
(1)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个案记录、分析,研究课等,逐步将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领悟能力和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
(2)通过课题研究,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或互动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回应学生的行为等等。
(3)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良好的活动环境、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宽松、自由、平等与尊重,他们活泼、大胆、敢想、敢于探索,尽情地表现自我,尽情地想象创造,思维明显活跃了,创新的火花时时喷发。
(二)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根据学生活动的特点,运用了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并辅以问卷法、访谈法、座谈法等进行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1、观察法:在进行捏塑具体事物时,有条件的话必须在仔细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动态变化等后,学生才能够捏塑出栩栩如生的事物来。因此,在陶艺活动里,教师应积极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做好陶艺活动的准备工作,既让学生产生玩陶的渴望,又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可能性。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参加陶艺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客观地进行分析和比较。
案例:调查题目(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你最想用陶泥做什么?在制作中有没有令你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出现?你是怎么做的?谈谈你对陶艺的感受?)
调查的年级是三、四、五、**个年级各班,每个班都有97%以上的学生都写出了有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并写出了作品的名称,介绍有的详细有的简单,有98%以上的学生喜欢上陶艺课,对陶艺课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希望继续开展下去。在调查结束后,我们研究小组挑选出写的整洁工整、语言优美通顺的文章粘贴到展板上进行了展示,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a、问卷法:对学生进行课题有关方面内容的调查,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作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在陶艺课程实施两个月后,我就有关陶艺的几个问题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各抽一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
(1)、你知道陶艺了吗?从哪知道的?
□知道 □不知道 从 知道的;
(2)、你知道做陶艺用的材料是什么吗?
□知道 □不知道 是 材料;
(3)、你对陶艺感兴趣吗?
□感兴趣 □非常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4)、你想学吗? □想 □不想
实验结果表明:每个班有98%以上的学生都喜欢上陶艺课,对陶艺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上陶艺课知道的,并且都有足够的热情参加陶艺活动,经过陶艺研究小组讨论,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业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决定继续对学生进行陶艺课程的辅导与研究,将来还要加大力度的开展陶艺教学,让陶艺正式走进我们的课堂。
b、访谈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相关问题与学习课题研究的兴趣,关心的程度与变化。
c、座谈法:具体分与老师之间的座谈和与学生之间的座谈,讨论分析与本课题有关的各种典型经验和案例并上升为理论。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进行探索,寻找陶艺造型与美术等各学科的契合点,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的审美水平,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采取了比赛、上课方式进行。
4、实验法:采用实验法,分析实验成果,必要时调整研究内容及完善研究措施。
例如:提出研究条件,提供研究对象,分班按计划程序进行试验。
①研究对象及条件:我校四年级的一班和二班学生共120名。实验组60名,对照组60名。
②材料:软陶和土陶。
③实验程序: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两个实验班进行造型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被测试班级的造型水平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取样分组是合理的。在实验阶段,一班采用开放性教学策略,二班每周按传统方法授课。整体实验完毕,对全体被试者再进行一次造型测试,命题共两个,分两次测试。
结论:四年级的两个班经过一个月的对比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被实验的学生对陶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作品受到家长、老师及社会的好评和认可,因此对全校学生开展了陶艺课程教学,经过教师的指导以及欣赏各地的陶艺作品,学习交流,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造型能力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进步非常地快。
5、案例研究法:一件件各有特色的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有的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的造型独特,别具匠心;有的艺术抽象。很有创意……学生体验到了双手创作的乐趣。陶艺教学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课程。
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陶艺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现在的陶艺课由以前的单一美术课堂上的老师讲讲、学生画画变成了让我们动手捏捏、摸摸、做做,不仅让我们有了一种成就感,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的乐趣。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即以课堂教学的某一内容为题材,启发学生进行陶艺活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了坐井观天的活动内容后,在陶艺活动中,教师就可预先做一口井,由学生用泥制作小青蛙,投放到井里,再让学生联想井外的事物并做出来,然后找出小青蛙坐在井里只能看到的事物,最后由学生扮演井外的事物和井内的小青蛙进行对话。这样既加深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陶艺活动能力。
(2)综合的活动形式
教师有意识地将陶艺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交叉。比如把讲故事和陶艺活动相结合,可以是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泥塑形象,自己编故事。如:故事乌鸦和狐狸,在老师讲到乌鸦知道自己很愚蠢后,引导孩子续编故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将自己的设想用陶泥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讲讲自己的故事,会很有趣。这是一种情景教学法。
以上案例是我们开展陶艺活动常用的方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还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方法在等待我们去创造、开发、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案
为了使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我们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规划:首先,在对四年级两个班进行实验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和动手能力,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陶艺课程,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a、低年级:(一、二年级)认识制作陶艺的各种工具,尝试、体验陶艺的简单的制作方法,捏制简单的造型,体验成功地感受,以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为主。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突出的特点,我们认为形象的图片、录像、玩具、人物、场景等都是他们制作的好素材。学生的制作以捏塑为主,通过游戏或活动等,让学生尽情的去玩泥,通过感受陶泥来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形象。在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能力。
b、中年级(三、四年级)以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为主,学习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制作各种各种较复杂的陶艺造型。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不仅能够把形象的图片、画面和简单的陶艺技法相结合,而且能够制作出符合一定工艺要求的作品,并在制作中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阶段,适当地增加了对优秀作品欣赏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感受陶艺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c、高年级(五、六年级)以欣赏国内外优秀陶艺作品,能够熟练运用陶艺活动所需的专用工具,自由创作,并让学生开始初步了解拉坯、上釉等技法,逐步解除难度较强的捏塑技法。五、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陶艺技法和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相结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发挥创造能力和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对大量古今优秀陶艺作品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经常性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了解陶艺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活动形式
a、由陶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学习研究,协调校内外、课内外关系,保证陶艺活动的正常进行。
b、设计陶文化展示台,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学生陶艺作品,以供师生随时鉴赏品评。
c、建议每个班级建立陶之栏教育角,用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心得交流、经验总结。
d、开展陶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按教育进程,全校主题教育分三个阶段推进:来自泥土的魅力主题教育、小手捏出新天地主题教育、陶艺擂台展风采主题教育。
e、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陶文化教育以学陶为起点,以做陶为基础,而以创新为教育的根本,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创,体现的是做、学、创的统一,它是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从中得到启示,建构起做——学——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f、聘请陶艺小能手,开展个别辅导。在开展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对掌握陶艺特色技能有点困难,除了由辅导员老师给予帮助之外,陶艺小能手更是很好的辅导资源。由于小伙伴之间年龄相当,富有众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小能手的辅导活动更是在轻松、愉快、没有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完成,作用可以更好地予以发挥。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成果一:陶艺作品受到好评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重点进行彩陶和土陶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又激发了学生创新与创造意识,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a、彩陶的特色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学生创作的彩陶作品先后被教育局、电视台等展示宣传报道。学生创作的彩陶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在展示中多次受到了区市领导及家长的好评。
b、土陶的特色教学,同样获得了成功。我校学生创作的家乡风景画、民族人物、桥梁设计、家具设计、动物等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些作品还拍了照片发布在网上交流欣赏,上级领导部门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对学生的作品给予了好评。
我校学生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c、积累了一定的作品,受到各级领导、家长的好评。
正是此次活动在学校影响了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家长们都支持陶艺活动的开展,学校兴趣小组的陶艺已经不能够满足更多的学生。
成果二:梳理了陶艺活动中常用的制作方法
陶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国之瑰宝,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制作方法。在研究初期,我们单纯地将制作方法的名称直接教给孩子,比如:团圆法、压扁法、盘条法、捏塑法、连接法、压扁法、堆砌法、切刻法等。
成果三:确立了陶艺活动中需遵循的四大原则
两年来,我校以课题为载体,把学习、实践、研究三者整合起来,让教师置身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在日常的陶艺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并十分注重教师研究中的过程性积累,实现边实践、边研究、边改善,总结了主题背景下开展陶艺活动需遵循的四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关心、理解幼儿的需要,激发他们参加陶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想象、创造。
(2)实践性原则:创设陶艺活动的操作环境,推动并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活动兴趣。
(3)渗透性原则 :多形式、多途径、多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陶艺活动,将陶艺活动渗透于学校、家庭、社区各项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让陶艺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陶艺教育中,我们把家长请到学校共同制作;播放陶艺制作录像让学生观看;把陶泥发放到家庭,开展家庭制作竞赛……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在陶艺教育中的作用。
(4)整体性原则:要注意陶艺活动中的各项目标、各项内容有机整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和教学艺术,使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成果四:总结了陶艺活动中常采用的七种教学方法
(1)情绪激励法:对学生的作品表示出赏识、喜爱的情感,激起学生成功的喜悦和积极投入的兴趣,更好地去发挥想象,主动创造,完善作品。
(2)实践体验法:让学生经常欣赏各类陶艺活动,陶冶情感,在活动初期,也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践,比如玩玩泥巴、敲敲泥板、搓搓泥条等等。
(3)操作指导法:老师可以用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制作技能,给予适当的支持、示范,形式可以是集体进行,也可以是个别指导。
(4)同伴互助法:与同伴交流讨论陶艺制作的各种技能,帮助别人和获得他人的经验,取得成功。
(5)亲子游戏法:在亲子游戏中,让学生与家长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增进亲情。
(6)作品展示法:可以提供一些陶艺作品,让学生进行模仿制作,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探索能力。
(7)积极评价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或完成作品时,教师、同伴应给予鼓励和赞扬,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陶艺活动,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鼓励的方法让他再试一遍,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还可以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成果五:自编活动课题,形成体系
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分析、实验与应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意见课程标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确立陶艺活动的目标,形成陶艺活动内容的体系,编制了陶艺活动的校本内容,成立了陶艺活动兴趣小组。
教学课题的安排:
课 程 安 排
周次 课 题
课时
周次
课 题
课时《美丽的手表》 《造型各异的茶壶》
《我的餐具》 《有趣的面具》
《漂亮的拖鞋》 《奇怪的人》
《各种各样的鱼》1
《我造的房子》
《我的花篮》
《可爱的小动物》
《一篮水果》
《奇异的椅子》
成果六:陶艺亲子课受到好评
为了让陶艺课尽快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决定先开设亲子陶艺课,通过这个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实践经验积累。
这是在陶艺亲子课教学中的一则陶艺记事:
上次让大家制作花篮。在我想像中,花篮的形象为一些小朋友所喜爱,并且是泥板制作,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可是课后学生以及家长反馈的意见中还是有许多备课意料之外的事: 家长有的说时间太短了,让孩子从简单的做起;还有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是希望孩子自己动手,逐渐培养独立自主的好习惯;有些家长提议介绍一些相关的陶艺方面的资料如书本或电子图书、网站等。这些建议宝贵极了,这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有了继续改进的方向。
当然好多家长也说了许多陶艺课的优点,比如:
孩子亲自动手,发挥想象,大人也收获不少,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
带着孩子来玩,感到很开心,玩中学到了陶艺,玩中交流感情,玩中得到了提高,易于动手动脑,共同进步。
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开发智力,有机会和父母进行密切沟通。
带着孩子一起玩,感到很开心,玩中学到了陶艺制作的方法,玩中交流了感情,玩中开发了智力,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还有机会和孩子进行密切沟通,真是一举多得。
……
经过陶艺亲子课的实验。我们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比以往更加多了。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喜爱,也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宣传。
成果七:总结经验,创新管理
陶艺制作中所运用的独特方法和步骤,能给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意识。制作过程中伙伴间的交流和配合,也能使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弘扬传统的陶艺文化,以此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为此,学校坚持不懈地以陶文化教育活动为育人的切入口,从贴近学生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玩泥巴的时间,使孩子们在爱陶、学陶、赏陶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学生陶艺教育的研究,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更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素质,善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设计和安排陶艺活动,教师要有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对区域活动进行再创造。
三、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少教师不注意平时第一手材料的收集,造成实验资料匮乏,错过许多典型案例。
2、不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与外校的交流沟通较少,活动只限于本校本地区。
4、校外陶艺活动基地少,实践交流的机会少。
5、活动受时间、空间与经费的限制,无法满足更多人次的需求和追求更多的形式与内容。
6、缺乏适合各年级年龄阶段使用的更为具体深入的陶艺课程校本教材。
7、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人员和设备齐全的专用陶艺室。
8、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活动的经验有待于提高。
虽然我校陶艺教学开展的时间短,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作品的积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陶艺教学大纲和内容体系,但在不断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帮助下,我们逐步明确了陶艺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根据九年一贯制的特点,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努力使陶艺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使学生技能得到训练,思想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培养、情感得到升华。
四、课题研究的远景设想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随着陶艺教育为更多人所接受,陶艺教育的研究必然要随之发展。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深入探讨下去:陶艺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陶艺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以下设想:
1、改建陶艺教室,装修陶艺作品陈列室。
2、添置陶艺设备:泥条机、压板机等。
3、形成规划探索实践陶艺教学教材样本。
4、牵头组建陶艺教学沙龙,定期组织相关学校及教师进行陶艺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和学生比赛活动,带动和指导更多的学校开展陶艺教学。
5、与其他学校的一线陶艺教师形成陶艺教师联盟,资源共享,共同为陶艺教育发展作贡献,开设网络陶艺空间。
6、活动课走出校园:围绕主题,陶艺活动课经常利用学校的重大活动,收集活动素材:如春游、端午、六一等走出校园,学生带着特殊任务去活动,为陶艺活动做准备。又如参观学习,利用陶艺活动课,带学生到科教中心学习参观与实践,了解陶艺制作流程、感受陶艺创作氛围。
7、活动课走向社区:在社区,我们不但收集素材,也把陶艺活动带到社区中去,带着自己的作品或作品照片到社区、到家庭观摩展览,在社区和家庭组织陶艺活动,与社区居民和家人共同欣赏、共同活动。
结束语
虽然本课题计划两年的时间已结束,但我们仍将继续研究下去。
在下一学年里,我们将仍按照课程计划,分普通层次和兴趣层次两个层面进行教学,普通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按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教学;兴趣层次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组成兴趣小组,利用课余组织学习研讨和创作活动。同时计划开设陶艺特长班进行陶艺教学科研实践。
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得到了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以及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我们课题组成员来说是项全新的工作,由于水平有限,参考的资料有限和时间的仓促,研究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研究仅仅是一个研究的开始,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兴庆区第五小学 李冬丽
第四篇:让赏识走进课堂(模版)
让赏识走进课堂
吴联信
今天我觉得非常的荣幸,因为能有这样一个与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共同分享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交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有所收获。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谈到教学经验,回顾自己近15年来的教学历程,发现头脑中并没有储存下一条成文的“经验”。我真正开始解读学生,教学成绩明显的提高,是在我孩子出生以后。因为孩子,我看了一些育儿书籍,了解了“蒙氏教育”、“华德福教育”、“周弘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特别是周弘赏识教育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赏识教育”理念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使我通过赏识孩子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与老师们交流和探讨一下。
一、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给予学生满足感。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从小也生长在农村。清楚地知道农村大部分的家长素质偏低,很多学生在家庭中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责骂。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那都是家常便饭。学生很少获得过父母的肯定,获得成功的喜悦,导致学生总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对学习也缺乏信心。
对于物理是自然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设计出各种坡度的提问及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也让他们都有机会得到肯定。
我的做法如下:
1、课前我会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上节课最简单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有些成绩较弱的同学,回答不上来,我会提示,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给他们创造条件,也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也行。当然也有个别、特别是不认真的同学回答不上来,那就对他们进行一些他们心理完全能够接受的小惩罚,并且还得和他们开玩笑说:“真的不是吴老师故意的”。每次总是在笑声中结束处罚,被罚的学生很少连续被罚,因为他们虽然被罚,但是他们感受到的却是一份特别的关爱。这份爱的惩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
2、离下课前4分钟左右,我会设计一些与下节课有联系的、比较有意思的物理题目,故意在下课铃声响起来没有讲完就不讲,学生有时也会要求我继续讲下去,我会说:“这是我的时间,我做主。你们自己课后看一看下一章的内容,你们一定会解决的。”通过这种调胃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肯定他们一定能行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在2010届有二位学生,因为调胃口的作用,他们只用半学期就把全学期的物理自学了,并把物理教辅同时也完成。
3、让课堂掌声响起来。纵观名师的课堂上从不缺乏真诚而且热情的掌声与表扬声。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把课本的例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如果有学生分析正确了,同学要用热情的鼓掌给予肯定。掌声是我评价学生上课的吸收情况的依据。如果掌声很多,则说明这节课内容学生掌握较好;如果掌声比较少则说明这节课内容还要进行巩固。课堂里的掌声,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渴望,是奖给学生的一枚无价的勋章。在掌声里,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启,智慧得以启迪。掌声之中,飞动着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双手,更是孩子灵动的智慧。掌声,变课堂一潭死水为激情四射,变老师“独唱”为师生共鸣。每个老师都应该学会让掌声在课堂飞扬,因为学生需要我们热情地肯定,不断地激励,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成长。
4、课堂内要做到“眼光六路,耳听八方”。我会在上课中设置一些比较明了的问题,如果我听到成绩较弱的同学在座位上小声地说出正确的答案,我首选他们来回答。我会一边真诚地肯定他的表现,一边热情地带动学生鼓掌激励他。这样能把成绩较弱的同学这一点点小小的亮点加倍放大,让他们有满足感和自豪感,让他们体验课堂的快乐,让他们知道课堂的快乐并非是优生的专利。
二、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我认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要搞好教学工作,首先得和学生搞好关系,首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作业是我与学生交流情感的纽带。我每周安排4题有效的作业,而且是课本内最简单的作业。如有一点难度的作业我会及时的在课堂上提示,确保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杜绝大部分学生抄作业的现象,也可能让学生体验花最少的时间完成一份自认为优秀的作业,让他们对物理作业只有快乐没有恐惧。作业就是我与学生交流的一种介质,我会不定期的在学生作业纸上写上一些亲切的话语,如“吴老师相信你会把物理学好,不要让吴老师失望”;“怎么这段时间物理跟不上了?”;“对吴老师有什么要求,说说看”等等。让学生感到我一直在关爱着他们。学生会因为这份关爱,打开心扉,架起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学生会因为这份关爱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
今年我所任课的八(2)班有一位有智障的女生,在七年级之前没有交过一份作业,我第一次布置的作业她也没有交,我并没有生气,我用一张科作业写上她的名字,并把我对他的期望写在纸上给她。自那以后每一次都交作业了,在第一次我物理单元测试中她考了15分,半期考她考了17分。配班的科任教师说,“你居然有办法让她按时交物理作业,还会考10几分,真有你的。”其实即使是智障的孩子她也会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爱,也会懂得用心去珍惜这份爱,从而认真的做好自己,那么正常的孩子就更容易被感化和激励了。
三、制定规则,明确师生权力与义务
我的第一节物理课,我并不急于介绍物理学科,讲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我是先明确学生和我的权力与义务。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些简单的基本规则。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定规则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我具体的做法是:
1、学生享受课间十分钟的权力。向学生保证不拖课,保证他们享受课间十分钟的权利。因为铃声一响,很多学生的心早已飞到窗外,根本听不进老师说的内容。课间本来就是学生自我放松的时间,老师不该剥夺。
2、老师布置有效作业的义务。明确我一周布置四题有效的作业,教辅跟着我的进度自行安排。作业是学习反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回忆知识的一次经历,但,初中学生,特别是当今的90后们,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放在自己的喜好上。如果此时布置大量繁琐机械的作业,对于自觉性较高的学生能认真完成,自觉性一般或者有待提高的学生便会产生厌烦心理,乱做或者不做。这就要求教师要布置有效作业。作业布置应做到:精心选择、突出兴趣。
3、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义务。作业没有及时交的同学要补交,最迟要在我上下一节物理课的前30分钟交到我的办公室。班上如果有人缺交作业,那么第一次缺交作业的同学只要把作业补交一遍,第二次作业若还有其他同学缺交,那么就要补交两遍作业,以此类推。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在2010届学生,二年内只有11次出现缺交作业现象。
4、考试优胜者享受的权力。学生在考试中,如果考到85分以上,则可以申请享受做一次学生实验课的教师的权利。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权力和义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在这就不一一细说了。
学生在使用规则过程中会有一些力不从心的现象,特别是从小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违反规则更多的不是有意违反规则,而是这些规则和自己的习惯有些冲突,而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要改变是很需要时间的,此时不要急躁,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制定规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所以,我们制定规则之后,绝对不是一劳永逸了,我们要不断地把我们规则提到班级中检讨,讨论我们规则的本身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这样规则才会一步步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执行中遇到的阻力就会越来越少。可以实现班级管理从教师、学校的“他律”,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自律”。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成长。特别是从小习惯不好的学生,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和同学用宽容之心接纳他,在他改正错误时及时肯定他,让他们内心倍感温暖,他们才会有信心慢慢地改掉不良习惯。只有改变好这些孩子,整个班级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
四、采取学生互助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成立十个互助小组。一个四十位同学的班级,我把他们分成10组,每一组由好生、中等生、后进生组成。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组长对我负责,组员对组长负责。组长有权力检查组员的物理作业及练习册,组长有权力和义务为组员解决物理问题。在学生实验中,由组长带领着组员成立实验小组并完成物理实验。这样组长会在帮助组员过程中不断得到复习,后进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锻练,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组长和组员的进步。组员因为每天的问题都能得到组长热情及时的解答,让他们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关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组长看到了组员在自己的帮助下进步了,让他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为组员服务。这样就形成了组长认真教,组员认真学的良性循环。
2、科代表的组成。每次物理作业的收集,由五位学生组成。分别由各组推选出一名物理成绩较弱的同学作为小组科代表,全班物理成绩最弱的为总科代表。作业必须要在小组科代表手上逗留半天才能交给总科表代。这样小组科代表、总科代表就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优秀学生的解题方法、思路。因此,每次考试后科代表都得进行更换。
那么,成为科代表的同学都是成绩较弱的同学,他们会不会有自卑感了?不会,我宣布科代表时会说:“不是你们差,是吴老师在提供其他同学的作业让你们分析,你们作业有不懂的地方有机方借鉴。”在笑声中结束了科代表的安排。2010届毕业的一位学生,原先在外校借读,九年级开学时才到我班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考了15分。后来,我安排他做了物理总科代表,在我的赏识中,他成了“物理专业户”,中考物理考了80分。不容易!
五、课堂引导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的过程,既要以肯定的态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振奋状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单一的强制,而是引导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后的每一刻都应该面带笑容让学生倍感亲切,每字每句都要表现出对学生充满着期望,只有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被爱被信任。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爱的期望中产生的,而不是在批评中产生的。
2、用“节奏”吸引孩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可以设计成若干问题的形式。在设计问题时,语速应该稍微缓慢,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听清楚,并留有思考空间。对于教学过程中间歇性的停顿,能够充分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总之,要想方设法营造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一个导演,还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员,用合理的编导去引导学生,还要用自己丰富的表演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和你一起进入角色,尽情表演。
六、复习时注重方法 敢于创新
1、平时复习
平时复习要多讨论、多交流。因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路,这样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首先,就从学生的收作业开始落实,让同学之间有机会看到其它同学作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其次,平时的小测在我的组织下由小组长进行批改,组长必须把本组的组员不理解的地方在课间进行辅导。这样既是对组长能力的一种肯定,也让程度差的学生感受到同学的关爱,拉近了好差生的心理距离。如果个别组员无法理解组长的讲解,由组长把组员名单上报到我这,我根据具体的情况依规则进行操作。当然在这里存在着个别智障的孩子,他们则由我进行特殊辅导,我成为他们的组长。进行哪部分的补差,我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主要是进行心理疏导,树立他们自信心。
2、期未复习
我把期未复习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系统复习。要求学生背下八、九年级两本物理课本的目录,利用目录回忆法把两本物理课本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及相关的物理公式熟记。这样通过八到十次课帮学生构建初中物理知识系统,指明各项知识在教材和课堂中的体现形式、在考试中的出题形式以及学习方法、答题技巧。学生通过背目录对物理知识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自己考好物理充满信心。第二阶段精选习题。一味地靠时间、做题海是不足取的。真正考出好成绩的同学,诀窍并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做题。我要求各小组按章节出2题题目,做为期未章节复习的题库,当然这些题目可以是摘抄的也可以是自己编的,但是要求要有科学依据以及本组成员必须要会解此题。当然这些题目最后由我审核后才能进入题库。每次复习完章节内容后进行小测,小测的题目在学生提供的题库中选出。如果考题中有自己出的题目学生会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第三阶段规范解题。通过不同时期的物理中考试卷来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题目、如何答题。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如:填空题要注意单位;计算题要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相应的物理量;解题过程要有公式、必要的文字说明等。
经过了这两年的实践,在2010届毕业考生按实考数统计,洋口中学2010届九年级物理中考成绩是:平均分是81.54;及格率是90.77%;优秀率是:41.54%。
当然,要搞好教学,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总之,通过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赏识的魅力。因此我衷心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够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赏识学生,让赏识走进课堂。这样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和感悟。由于个人经验颇浅,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同仁们的指导帮助下,取得更好成绩。
第五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一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孩子们从数学课堂中走了出来,走入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