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色彩常识教学设计
色 彩 常 识 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因为只有一节课的安排,色彩基础理论不可能做全系统的学习,所以内容的选择围绕着怎样调色展开,色调、色彩情感、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等问题只能留待今后适时解决。
新教材的优点在于,没有给教学规定必须要讲到的知识点或必须要执行的教学模式,而只是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给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只要不脱离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组织教学材料。颜料使用的学习,也是一种对美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系统的学学调色的相关知识,也算是补补以前的漏洞。
仅仅一节课,所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期太高,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框架,感觉自己对色彩的认识有升华,即可视为达到教学目标。调色方面,目标设定为体验,所以安排了任意复色的练习,而把其它练习列为选做,体现分层次教学。并不要求学生通过一节课能把颜色调得非常准确,只要学生在今后调色时,不感到特别的盲目,能够进一步在自我学习中提高,就达到目的。这节课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习打下基础。
对一些技巧的学习,如填涂和水分的掌握,交给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情分析
1、初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步形成逻辑思维的认识和思考方式,开始对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内在关系产生兴趣,知识和规律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产生持久兴趣的重要手段。
2、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系统的学学调色的相关知识,也算是补补以前的漏洞。
3、初一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选定的教学内容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概念能学懂但技巧难掌握。仅仅一节课,所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期太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与调色相关的色彩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体系的初步认识;体验用毛笔调色的过程,探索并总结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
2、通过分析色相、明度、纯度与色立体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体系性。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经验,学习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
4、其中的关键点是复色复色既是核心,又是其它知识的联结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调色体验,巩固所学相关知识。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提问、举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学习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等基本概念。
2、通过演示,了解调色的基本规律和要领,并认识本课所学概念对掌握调色方法的意义。
3、通过学生练习、自我总结、互评和交流,体验和巩固学习内容,培养自我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4、通过小组分工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分工协作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色的概念及其与其它知识点的关系 难点:复色与其它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新内容。
1、提问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并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这两个概念应该是小学学过的内容,之前又让学生做了预习,提问的目的在于减查预习效果,引导学生培养预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提问色相环的概念,进一步学习色相环的特性。
新知识点:色相环的渐变性和循环性 原色在色相环上呈点状分布 间色在色相环上呈线段状分布
3、提问引出复色,在色相环上分析复色的特点。
新知识点:复色同时含有三原色成分 复色在色相环上呈面状分布
4、学习色的基本属性,讲解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概念。新知识点:色相是色的样貌或色的名称 明度是色的深浅 纯度是色彩的鲜艳程度或饱和度
5、学习补色的概念,并通过色相环分析补色效应及其产生原因。因为时间有限,邻近色和对比色的内容留待今后讲解,只把与调色密切相关的补色提出来学习。
新知识点:色相环上相邻180度的色彩互为补色 补色的对比效应和中和效应
6、引出色立体的概念,学习色立体。(1)、色立体的概念。
(2)、出示色立体模型,使学生对色立体有更直观的印象。新知识点:以色的基本属性作为三个维度形成的色彩立体空间称为色立体
(3)、讲解色立体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色立体对调色的指导意义。
新知识点:色立体的意义 a、使自然界中的色彩相互联系成为一个体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色彩之间的关系。
b、每一种色彩都同时具有三个属性,在色立体中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给我们调色提供理论指导。
7、学习调色的基本方法,通过调色演示,使学生体会色的基本属性与调色方法的关系。
三、课堂活动,调色练习。
1、作业要求:利用教师发的模板,完成四组练习,分别是明度推移练习,补色和纯度推移练习,色相推移练习和任意复色调色练习,体验调色,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因为时间有限,为能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以便纠正,要求学生课堂上每人先完成一组练习,但要求组长分工协调,确保每项练习都有人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1、每组选派代表,通过展示台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其他各组发言点评,教师补充。水分和填涂技巧掌握较好的同学借此机会介绍自己的经验。
2、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比并记入各组的学习记录,要求学生课后做完其余的练习,其中任意复色一题必做,其余选做。
3、课后拓展:本课的学习为下一节用色彩表现春天打下了基础,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色彩和色彩形成的视觉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分析。教学反思
从教材的发掘来看,对教材的把握还是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的,例如对原色、间色、复色在色相环上的分布规律的总结,对于色立体对调色的指导意义,都是在所见过的基础理论书籍中不曾提到的。在教学的设计中,也考虑过初一学生对原本用于高中专业基础教学的内容能否适应,为此删节了部分内容,适当降低了难度,从课堂完成的情况来看,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对概念掌握的也不错,但没有想到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用过颜料,练习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没有任何调色经验,以红色到黄色的渐变为例,正常情况应是红色先与少量黄色相调,填涂到纸上,然后增加黄色的量,调出另一个层次,再填涂另一格,以此类推,最后渐变到黄色,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先在纸上用红色从一端到另一端涂满所有的格,然后再反向拿黄色涂一遍,结果可想而知,渐变效果出不来,因为他意识不到渐变是由配比逐渐改变形成的。再例如不会用毛笔,一个小小的方格,很少有人能够工工整整的把颜色填在里面,填出来什么形状都有,而且填涂速度很慢。再有水分的掌握,颜料填不成形,互相渗化,或者在纸面上流得到处都是,甚至混合的什么颜色都看不出来了,比比皆是,学生的这种基础状况,是我不曾预料到的。再加上因为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摸底,练习设计得偏难偏重,所以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不好,很多学生都没能按时完成作业,最后只得根据情况分层次要求来弥补,要求感觉困难的同学尽量完成任意复色练习,其余练习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
第二篇:色彩常识 教学设计
色彩常识 教学设计
www.xiexiebang.com第十六课
色彩常识
写生教具:水果,几何体。
示范教具:教学范画学生准备:作画工具作业安排:完成两张四开的色彩练习。授课时间:第十六周共
2课时展示目标:
1、掌握水粉静物的作画步骤及其方法。
2、能正确地观摩色彩,从整体出发,通过比较的方法区别色彩倾向,表现出它们之间的色彩关系。在色彩练习实践中逐步掌握色彩调配规律,色彩对比和调整的规律。导入新课:前一周我们学习了单个静物的塑造方法,加深了对水粉静物的作画步骤的认识,在实践中也对色彩的规律以及色彩的调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讲授新课:(1)
只有通过整体的观察方法,才能进行全面的比较,从而取得正确的认识。当一组错综复杂的静物摆在你面前时,在光线与环境的作用下,便呈现出了物体的大小、主次、色彩的冷暖明暗,前后空间虚实等等,实际已经形成一种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连接、互相对立的整体制约关系,这时要迅速敏锐地抓住对象色彩总的倾向,确定其基调、尔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局部的色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色彩“大关系”。
(2)
在确立“大关系”前提下,仔细分析研究局部色彩关系,要多作比较多找关系。a.同冷暖,比色相,比纯度,比明度;b.同色相,比冷暖,比纯度,比明度。c.同明度比冷暖、比色相,比冷暖。D。明暗相近比冷暖,冷暖相近比明度。总之,在作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在同一静物中各种白色、红色、黄色等衬布及物体自身颜色的区别,及其在分辨出在不同调子的静物中,同一块白布、有色布及物体有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倾向。
(3)
形体塑造和视觉中心的把握:形体塑造在一幅习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幅好的习作是大关系好和局部色彩关系正确,质感的表现充分,空间虚实关系合理等诸方面的结合。不同质地的物象的表现,借以灵活的用笔、扫、摆、拖、点几种笔法兼用,注意到其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的结合,加之恰当而有力的笔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视觉中心即画面中最主要的部分,作画时眼睛盯住主要部分,用余光去看其他部分,这样就很容易判断和找到它们之间的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同时也能更好的表现其空间主次和虚实关系。摆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关系到作品的成败。探究一:研究色彩规律的正确分布。尝试练习一:单个静物与单个几何体的塑造刻画。探究二:研究在作画过程中的用笔规律。
尝试练习二:静物写生、几何体。探究三:静物水果与几何体尝试练习三:静物水果与几何体的组合测试课后探究:总结与单元小测灵活安排在课时内进行,教师应注意示范与辅导。静物应选择形体简单,颜色鲜明,易于写生的实物。
美术考试安排在最后3学时进行,作为色彩本学期本阶段的色彩成绩。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初中美术色彩常识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美术色彩常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安排学生学习一下色彩的基本知识,学习调色的基本常规,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以及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因为只有一节课的安排,色彩基础理论不可能做全系统的学习,所以内容的选择围绕着怎样调色展开,色调、色彩情感、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等问题只能留待今后适时解决。新教材的优点在于,没有给教学规定必须要讲到的知识点或必须要执行的教学模式,而只是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给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只要不脱离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组织教学材料。
颜料使用的学习,也是一种对美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系统的学学调色的相关知识,也算是补补以前的漏洞。
仅仅一节课,所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期太高,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框架,感觉自己对色彩的认识有升华,即可视为达到教学目标。调色方面,目标设定为体验,所以安排了任意复色的练习,而把其它练习列为选做,体现分层次教学。并不要求学生通过一节课能把颜色调得非常准确,只要学生在今后调色时,不感到特别的盲目,能够进一步在自我学习中提高,就达到目的。这节课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习打下基础。
对一些技巧的学习,如填涂和水分的掌握,交给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1、初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步形成逻辑思维的认识和思考方式,开始对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内在关系产生兴趣,知识和规律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产生持久兴趣的重要手段。
2、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系统的学学调色的相关知识,也算是补补以前的漏洞。
3、初一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选定的教学内容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概念能学懂但技巧难掌握。仅仅一节课,所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期太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与调色相关的色彩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体系的初步认识;体验用毛笔调色的过程,探索并总结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
2、通过分析色相、明度、纯度与色立体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体系性。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经验,学习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
4、其中的关键点是复色复色既是核心,又是其它知识的联结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调色体验,巩固所学相关知识。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提问、举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学习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等基本概念。
2、通过演示,了解调色的基本规律和要领,并认识本课所学概念对掌握调色方法的意义。
3、通过学生练习、自我总结、互评和交流,体验和巩固学习内容,培养自我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分工协作的意识和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色的概念及其与其它知识点的关系 难点:复色与其它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新内容。
1、提问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并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这两个概念应该是小学学过的内容,之前又让学生做了预习,提问的目的在于减查预习效果,引导学生培养预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提问色相环的概念,进一步学习色相环的特性。新知识点:色相环的渐变性和循环性
原色在色相环上呈点状分布
间色在色相环上呈线段状分布
3、提问引出复色,在色相环上分析复色的特点。
新知识点:复色同时含有三原色成分
复色在色相环上呈面状分布
4、学习色的基本属性,讲解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概念。新知识点:色相是色的样貌或色的名称
明度是色的深浅
纯度是色彩的鲜艳程度或饱和度
5、学习补色的概念,并通过色相环分析补色效应及其产生原因。因为时间有限,邻近色和对比色的内容留待今后讲解,只把与调色密切相关的补色提出来学习。
新知识点:色相环上相邻180度的色彩互为补色
补色的对比效应和中和效应
6、引出色立体的概念,学习色立体。(1)、色立体的概念。(2)、出示色立体模型,使学生对色立体有更直观的印象。
新知识点:以色的基本属性作为三个维度形成的色彩立体空间称为色立体(3)、讲解色立体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色立体对调色的指导意义。新知识点:色立体的意义 a、使自然界中的色彩相互联系成为一个体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色彩之间的关系。b、每一种色彩都同时具有三个属性,在色立体中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给我们调色提供理论指导。
7、学习调色的基本方法,通过调色演示,使学生体会色的基本属性与调色方法的关系。
三、课堂活动,调色练习。
1、作业要求:利用教师发的模板,完成四组练习,分别是明度推移练习,补色和纯度推移练习,色相推移练习和任意复色调色练习,体验调色,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因为时间有限,为能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以便纠正,要求学生课堂上每人先完成一组练习,但要求组长分工协调,确保每项练习都有人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1、每组选派代表,通过展示台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其他各组发言点评,教师补充。水分和填涂技巧掌握较好的同学借此机会介绍自己的经验。
2、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比并记入各组的学习记录,要求学生课后做完其余的练习,其中任意复色一题必做,其余选做。
3、课后拓展:本课的学习为下一节用色彩表现春天打下了基础,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 中更加关注色彩和色彩形成的视觉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分析。
第四篇:初中美术色彩常识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色彩常识教学设计
刘佳林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安排学生学习一下色彩的基本知识,学习调色的基本常规,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以及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因为只有一节课的安排,色彩基础理论不可能做全系统的学习,所以内容的选择围绕着怎样调色展开,色调、色彩情感、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等问题只能留待今后适时解决。新教材的优点在于,没有给教学规定必须要讲到的知识点或必须要执行的教学模式,而只是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给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只要不脱离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组织教学材料。颜料使用的学习,也是一种对美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系统的学学调色的相关知识,也算是补补以前的漏洞。
仅仅一节课,所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期太高,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框架,感觉自己对色彩的认识有升华,即可视为达到教学目标。调色方面,目标设定为体验,所以安排了任意复色的练习,而把其它练习列为选做,体现分层次教学。并不要求学生通过一节课能把颜色调得非常准确,只要学生在今后调色时,不感到特别的盲目,能够进一步在自我学习中提高,就达到目的。这节课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习打下基础。
对一些技巧的学习,如填涂和水分的掌握,交给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1、初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步形成逻辑思维的认识和思考方式,开始对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内在关系产生兴趣,知识和规律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产生持久兴趣的重要手段。
2、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系统的学学调色的相关知识,也算是补补以前的漏洞。
3、初一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选定的教学内容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概念能学懂但技巧难掌握。仅仅一节课,所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期太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与调色相关的色彩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体系的初步认识;体验用毛笔调色的过程,探索并总结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
2、通过分析色相、明度、纯度与色立体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体系性。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经验,学习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
4、其中的关键点是复色复色既是核心,又是其它知识的联结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调色体验,巩固所学相关知识。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提问、举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学习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等基本概念。
2、通过演示,了解调色的基本规律和要领,并认识本课所学概念对掌握调色方法的意义。
3、通过学生练习、自我总结、互评和交流,体验和巩固学习内容,培养自我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分工协作的意识和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色的概念及其与其它知识点的关系 难点:复色与其它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新内容。
1、提问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并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这两个概念应该是小学学过的内容,之前又让学生做了预习,提问的目的在于减查预习效果,引导学生培养预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提问色相环的概念,进一步学习色相环的特性。
新知识点:色相环的渐变性和循环性 原色在色相环上呈点状分布 间色在色相环上呈线段状分布
3、提问引出复色,在色相环上分析复色的特点。
新知识点:复色同时含有三原色成分 复色在色相环上呈面状分布
4、学习色的基本属性,讲解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概念。
新知识点:色相是色的样貌或色的名称 明度是色的深浅 纯度是色彩的鲜艳程度或饱和度
5、学习补色的概念,并通过色相环分析补色效应及其产生原因。因为时间有限,邻近色和对比色的内容留待今后讲解,只把与调色密切相关的补色提出来学习。
新知识点:色相环上相邻180度的色彩互为补色 补色的对比效应和中和效应
6、引出色立体的概念,学习色立体。(1)、色立体的概念。
(2)、出示色立体模型,使学生对色立体有更直观的印象。
新知识点:以色的基本属性作为三个维度形成的色彩立体空间称为色立体(3)、讲解色立体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色立体对调色的指导意义。新知识点:色立体的意义 a、使自然界中的色彩相互联系成为一个体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色彩之间的关系。b、每一种色彩都同时具有三个属性,在色立体中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给我们调色提供理论指导。
7、学习调色的基本方法,通过调色演示,使学生体会色的基本属性与调色方法的关系。
三、课堂活动,调色练习。
1、作业要求:利用教师发的模板,完成四组练习,分别是明度推移练习,补色和纯度推移练习,色相推移练习和任意复色调色练习,体验调色,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1、每组选派代表,通过展示台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其他各组发言点评,教师补充。水分和填涂技巧掌握较好的同学借此机会介绍自己的经验。
2、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比并记入各组的学习记录,要求学生课后做完其余的练习,其中任意复色一题必做,其余选做。
3、课后拓展:本课的学习为下一节用色彩表现春天打下了基础,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 中更加关注色彩和色彩形成的视觉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分析。
初中美术色彩常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刘佳林
从教材的发掘来看,对教材的把握还是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的,例如对原色、间色、复色在色相环上的分布规律的总结,对于色立体对调色的指导意义,都是在所见过的基础理论书籍中不曾提到的。在教学的设计中,也考虑过初一学生对原本用于高中专业基础教学的内容能否适应,为此删节了部分内容,适当降低了难度,从课堂完成的情况来看,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对概念掌握的也不错,但没有想到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用过颜料,练习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没有任何调色经验,以红色到黄色的渐变为例,正常情况应是红色先与少量黄色相调,填涂到纸上,然后增加黄色的量,调出另一个层次,再填涂另一格,以此类推,最后渐变到黄色,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先在纸上用红色从一端到另一端涂满所有的格,然后再反向拿黄色涂一遍,结果可想而知,渐变效果出不来,因为他意识不到渐变是由配比逐渐改变形成的。再例如不会用毛笔,一个小小的方格,很少有人能够工工整整的把颜色填在里面,填出来什么形状都有,而且填涂速度很慢。再有水分的掌握,颜料填不成形,互相渗化,或者在纸面上流得到处都是,甚至混合的什么颜色都看不出来了,比比皆是,学生的这种基础状况,是我不曾预料到的。再加上因为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摸底,练习设计得偏难偏重,所以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不好,很多学生都没能按时完成作业,最后只得根据情况分层次要求来弥补,要求感觉困难的同学尽量完成任意复色练习,其余练习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
初中美术愉快教学浅谈
刘佳林
一、愉快教学的内涵和作用
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有见识的教育理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教”与“乐”的辩证关系:教寓乐中,乐为教存。它不但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文化教育乃至其他工作都有很大的启迪。周恩来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入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
效果。可见,有关愉快教学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倡导的一种教学艺术。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在愉快的感受中做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二、初中美术课的特点及实施愉快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科学实验也已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它对从事社会职业,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军事和科学研究等都有极大的好处,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实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除有关部门切实抓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探索美术教学的新路子,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就是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工作,围绕着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一)教师的教态应亲切自然,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
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快感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所以,在学生面前,老师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即使是对待差生,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的动作,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关怀,从而使学生能自觉改正缺点,避免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基础——写生变化》一课,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松鼠!”、“青蛙!”、“小猪!”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讲添加法时,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
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步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很适合水彩画的教学。但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画得快的同学想“开快车”,而画得慢的同学又因跟不上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进行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看到了这幅画的作画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这样,画得既好又快的同学就可胸有成竹地作画,心里没底的同学也可跟着老师的示范慢慢进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
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广。
(三)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例如,在上《色彩与感情》一课时,我从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因穿衣服的颜色而左右她一天情绪的几个
生动例子导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为新课的展开作好了辅垫。
上《标志设计》一课时,正值香港回归之际,我在课前先制作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图案,上课开始时
即把图案亮出,逐个提问:这是什么标志?它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发言踊跃,兴致很高,导入新课的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又比如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先问学生是否游览过漓江?游览漓江有什么感受?然后放《桂林山水》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使他们知道,原来自己就生活在这人间仙境里。再问:
作为桂林人,难道你不想把自己的家乡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导入使得学生跃跃欲试,同时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一堂完美的课,不仅开始要引人入胜,而且结尾也要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课的强烈欲望。
我在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是这样结课的:“今天我们学习水彩画的基本技法,画了一幅水彩风景画——美丽的桂林山水。星期天,你可以背上画夹去写生,去把桂林这人间仙境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回来对你的亲朋好友说:桂林真的很美,桂林是我们的家乡,爱护要靠大家,桂林的山美,水美,人应该更美。”这样的结课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教学艺术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活动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学才会成功,才能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给学生
一种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的感受。
(四)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在15—20分钟之内作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该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方法等,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作业时可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美术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从而 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
四、实践愉快教学的效果
多年来,我一直对初中美术的愉快教学进行尝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狠下功夫,尤其是善于激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课产生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学生普遍喜欢上美术课,认为上美术课心里没有压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有部分学生强烈要求参加美术课外小组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近年来,有不少人获了奖,有些还升入了职高美术班,成为学习的尖子。
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策略探析
汪奕蓉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重视欣赏和体验的作用,突出欣赏和体验的功能的互动美术创作教学策略。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此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将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限。它强调以欣赏促进造型表现,以体验促进造型表现,欣赏与创作互动,相得益彰;它提倡学生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有内容的生活化作品。该策略以欣赏积累、学生体验和生活实践作为其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源泉,强调欣赏创作互动,体验创作互动,师生互动。这是美术互动教学理论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具体反映,也符合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是:欣赏体验积累信息——激发创作热情和冲动,目标定位——以欣赏体验促造型表现、以造型表现促欣赏体验,欣赏与造型表现互动——生活化作品——师生交流,互评互改——回味思考、充实完善,重新再创作。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欣赏与体验
这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累环节,是学生美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起始环节。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欣赏体验,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体验生活,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完成美术作品的原始积累。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又要启发学生读有字书——精读、博览、筛选、吸收,间接认识世界,品尝人生。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积累丰富的信息储备。
二、激情与定位
此环节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激励和思维定向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冲动,促使学生选好创作主题,尽快进入创作的心理状态。这是美术创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创作与表现
有两种具体的操作策略可供选择。第一,以欣赏促表现,以表现促欣赏,这是欣赏与表现共进的策略。具体操作形式为:精读美术作品——临摹作品,加深理解——创作美术作品。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精选优秀作品,让学生分析并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创作方法、构思技巧和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临摹作品;然后,脱离美术作品自由创作,实现造型表现领域的创新。该策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美术创作的支撑点,有助于克服美术创作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有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循序发展。比如在中国花鸟画教学中,笔者精选一些经典花鸟画作品,让学生反复欣赏,使他们对中国花鸟画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临摹。然后,笔者让学生抛开范画,自由创作,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画出了许多个性突出、生活气息浓厚的绘画作品。因此,欣赏——临摹——创作是行之有效的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作品教学策略。该策略偏重于学生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主张创作出反映学生生活和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品。它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原理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高度概括了开展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表明儿童认知的发生起源于活动。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策略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创作的形式。在这一教学策略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是自由敏捷的,创作出的作品形式是活泼多样的,内容是特色各异的。对学生的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笔者作了严格的规定:①一周一幅,课余创作,周一交上;②题目题材内容自定;③学生互改互评,教师分出等级,作品成绩记入美术综合成绩;④定期展览优秀作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是整个美术创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自主参与
这是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评价环节,包括批改和讲评两方面。作品的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主要有教师批改和学生互评、互改两种形式。作品讲评是以学生作品为依据,通过从实践到理论上的深刻剖析和概括,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这是培养学生美术造型表现能力的教学环节。此环节特别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突出了学生在造型表现领域讲评中的“自主参与性”,互动性强。具体操作方式有:①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讲评。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评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评价功能,师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②教师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评价。教师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以专题或讲座的形式讲评,理论性较强。③学生互评互改,主要用于生活化的美术作品创作,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美术作品讲评时应注意:①讲评应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②美术作品讲评时要让学生讲话和思维,要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性。③教师讲评重在激励和实事求是的表扬,要评出学生的创作劲头和积极性,在讲评中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五、升华的艺术
此环节是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重新定位、思考和充实完善,也是学生二次创作的过程。它既是对美术作品讲评的反馈,也是学生思维的质的飞跃。没有二次创作,就不是完整的互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合成策略。因此,此环节是互动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既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具制作教学设计
汪奕蓉
随着21世纪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探索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当中学美术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新教学方式时,如何转变传统思维方式,进而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从初中美术七年级上《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入手,就自己在该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对美术教学设计原则的认识。
一、《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课程目标要求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1.导入:(1)师: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面具)(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学生思考)设计意图: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师:再来看一些面具,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3.面具的造型(板书)(1)师: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2)欣赏影片《马兰花》(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这个人物,比如说小兰,美丽善良,造型上是圆形的?尖形的?还是方形的?)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3.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板书)(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4)动手制作 制作方法: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制作过程: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4.体验、展示、交流(1)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2)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或者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设计意图: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5.课堂小结(1)我们所做的面具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具制作教学设计的反思
汪奕蓉
第一,应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可以采用电影,录像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第二,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蒋梦麟在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曾说:“教育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而传统的美术教育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因此,美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第三,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和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美术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要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应该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第四,应该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可以说是教师的事,新课程教学则是双方的事,它更注重双方的互动和沟通。传统美术教学技能也强调语言的应用与提问技能,但在课堂上常常缺乏互动与回应。因此,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悟、对美术的热爱。第五,应该实现评价的多样化。要打破以绘画测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格局,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绘画基础能力的测量,也要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另一方面,还要提倡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当然,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上是我对美术教学的一些反思。总而言之,革新美术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探求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初中美术色彩常识教学设计(共)
初中美术色彩常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只有一节课的安排,色彩基础理论不可能做全系统的学习,所以内容的选择围绕着怎样调色展开,色调、色彩情感、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等问题只能留待今后适时解决。新教材的优点在于,没有给教学规定必须要讲到的知识点或必须要执行的教学模式,而只是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给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只要不脱离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组织教学材料。颜料使用的学习,也是一种对美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与调色相关的色彩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体系的初步认识;体验用毛笔调色的过程,探索并总结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
2、通过分析色相、明度、纯度与色立体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体系性。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经验,学习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
4、其中的关键点是复色,复色既是核心,又是其它知识的联结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调色体验,巩固所学相关知识。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提问、举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学习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等基本概念。
2、通过演示,了解调色的基本规律和要领,并认识本课所学概念对掌握调色方法的意义。
3、通过学生练习、自我总结、互评和交流,体验和巩固学习内容,培养自我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4、通过小组分工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分工协作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色的概念及其与其它知识点的关系 难点:复色与其它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新内容。
1、提问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并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这两个概念应该是小学学过的内容,之前又让学生做了预习,提问的目的在于减查预习效果,引导学生培养预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提问色相环的概念,进一步学习色相环的特性。
新知识点:色相环的渐变性和循环性
原色在色相环上呈点状分布
间色在色相环上呈线段状分布
3、提问引出复色,在色相环上分析复色的特点。
新知识点:复色同时含有三原色成分
复色在色相环上呈面状分布
4、学习色的基本属性,讲解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概念。
新知识点:色相是色的样貌或色的名称
明度是色的深浅
纯度是色彩的鲜艳程度或饱和度
5、学习补色的概念,并通过色相环分析补色效应及其产生原因。因为时间有限,邻近色和对比色的内容留待今后讲解,只把与调色密切相关的补色提出来学习。新知识点:色相环上相邻180度的色彩互为补色
补色的对比效应和中和效应
6、引出色立体的概念,学习色立体。(1)、色立体的概念。
(2)、出示色立体模型,使学生对色立体有更直观的印象。
新知识点:以色的基本属性作为三个维度形成的色彩立体空间称为色立体(3)、讲解色立体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色立体对调色的指导意义。新知识点:色立体的意义
a、使自然界中的色彩相互联系成为一个体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色彩之间的关系。
b、每一种色彩都同时具有三个属性,在色立体中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给我们调色提供理论指导。
7、学习调色的基本方法,通过调色演示,使学生体会色的基本属性与调色方法的关系。
三、课堂活动,调色练习。
1、作业要求:利用教师发的模板,完成四组练习,分别是明度推移练习,补色和纯度推移练习,色相推移练习和任意复色调色练习,体验调色,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因为时间有限,为能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以便纠正,要求学生课堂上每人先完成一组练习,但要求组长分工协调,确保每项练习都有人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1、每组选派代表,通过展示台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其他各组发言点评,教师补充。水分和填涂技巧掌握较好的同学借此机会介绍自己的经验。
2、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比并记入各组的学习记录,要求学生课后做完其余的练习,其中任意复色一题必做,其余选做。
3、课后拓展:本课的学习为下一节用色彩表现春天打下了基础,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色彩和色彩形成的视觉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