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思路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思路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学
赵向东
[摘要]:信息技术已逐步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下一代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社会、家庭和学校在这些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正确地应对。为了孩子们将来能更好的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于加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如: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构建网络德育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学生网上学习、生活和个性品质发展的指导,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生
发展
学习方式
德育环境
网络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并不只是冲击,它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给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为学校教育提供新的机遇。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因此,21世纪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思路应紧跟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德育环境;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途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培养适应未来的信息社
会和知识经济的一代新人。
一、开发、利用网络德育资源,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环境,改进传统的德育方法与手段,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化工具,已经被人们认同并随经济条件的许可普遍使用。在今后,社会和学校全力构建适合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为避免小学生作息技术使用的无政府状态,应逐步确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健全孩子计算机使用的制约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借助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将之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先进的科学手段,实现德育的现代化。所谓信息时代的德育的现代化,关健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构建有利于孩子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环境。
除了社会信息大环境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面,由学校物化环境(包括校容、校貌、环境布置)以及软化环境(包括校风、校纪、教学秩序)构成。如学校在互联网上开设的集邮活动小组、天文兴趣小组、读书小组、书法社、话剧社等的专题网站。读书小组的成员可以在相应网站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棋类课外活动小组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网上对弈;集邮活动小组可以在网上观看邮票展览,增加知识、陶冶情操。在种种生动、活泼、有益的活动之中渗透各种不同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指导高年级的学生自己运用网络资源制作有关德育的电子小报,学生设计制作的过程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
程。
学校还要抓好网上德育信息的收集、记录和加工贮存工作。德育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会自动地反映给人们。相反,人们只有积极主动地收集、记录和加工并贮存信息,才能为人们所“吸收”。倘若我们面对很多的信息源而不去捕捉,那也得不到信息。有一定规模的校园应着手建立自己校园的德育电子信息系统,要有心舍得花时间、人员和精力对所适合于小学的德育工作动态、消息有所了解和掌握。如事先将国际互联网上的有用的信息、站点截取到校园网上,并加以思考、分析和整理归类。通过分析明确信息的应用对象、范围、方式以及应用后的效应性预测,让信息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可见,网络为本已宽广的德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空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发种类图文并茂、音像俱佳的多媒体德育软件,建立学生德育资料档案系统,实现学生德育管理网络化、学校家庭沟通网络化。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社会、家庭、学校联系与对小学生的配合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德育新合力。
学校要利用网上德育资源和网络技术,把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渗透到每一个传统德育途径和德育环节中去,如思想品德课、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类课程以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和信息网络的出现为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重大的契机,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信息都能够第一时间在信息网络中反映出来,思品教师必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补充教材、更
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多媒体课室中直接利用互联网、校园网进行教学。目前小学思品课中的内容,在互联网中都有丰富的相关资源,在教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软件的指引下,学生若然能够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的资源,那么德育的渗透自然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学校学科的德育教育与社会德育资源的沟通衔接自然会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
在新的形势下,信息网络也应成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的一个新的领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冲浪。在这里,除了让孩子们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事,扩展自己的知识外,更重要的,从德育的角度看,我们还要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认识网络社会,知道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也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好人与坏人,也存在着安全问题。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作用。比如,因迷恋电脑或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离家出走以及因暴力互动游戏引发的少年儿童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的事等等,从而强化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在教师和家长控制下,也可让学生与同龄人或精选的成年人进行一些初步的网上交往。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了解电脑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也并不是全无规范的。就像对现实社会的管理一样,也需要有文明规范和道德。作为小学生,使用电脑和上网还需要自我约束,如发电子邮件或在聊天室里,用词文明,不要用粗俗或骂人的字眼;注意尽是使用正版的学习软件或游戏软件;在网络上下
载资料,再用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不要说成是自己想的、说的或做的;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网上。要让孩子明白:电脑和互联网是很有趣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美妙的事情。用电脑时间长了,眼睛和健康都会受影响的。从而逐步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
二、强化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分析传统教学的利弊,寻找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从教师角度出发,有演示模式和演播模式等;从学生角度出发,有学生探究模式、自学模式等;从教学方法出发,有问题解决模式、发现学习模式等;从计算机的特点出发,有模拟教学模式、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等。而所谓的“整合”,就是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特长、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来全面地考虑、选择合适的模式组合。其核心在于: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等教具一样自然、流畅。不仅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巧妙、自然纳入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之中。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习得方法,体验过程,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科学理解,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为形成培养他们能够主动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和态度打下基
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加强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教师就要树立“生活即课堂”的大教育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习得能力。如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几何软件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进行验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信息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起对语文的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道德情操。在社会科学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等。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能更加自觉地学习。让互联网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对生活的热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加强与社会现实与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过去书本是学生的世界”的状况,让世界成为学生的书本。网络世界是当今人们了解社会与科技的重要途径,与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证。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下功夫,形成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资源和资料体系。应注意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当前服务于教学的资源的转向服务于学习的资源发展。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增加课
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让学生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学习知识,联系实际,开阔思路,适应社会。
今天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小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海量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着的矛盾和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自主探究和选择的权利。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确立一种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学科教学不能是仅仅教学生被动地掌握知识;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为他们在信息社会中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学习、生活和个性品质发展的指导。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要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但这不仅仅就是计算机或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更不是指导培训教师开发软件或制作网页,这些方面的学习应该有,但不是主要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都从头制作课件,关键是要让教师了解现代教育信息化均势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如何应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来组织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发展。不能为使用而使用,或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信息技术,因为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因此,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确立新型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将是一个先导性策略。教师要改变长期以来业已习惯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改变把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看成是电教手段而非未来教育的主要方式的落后观念。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育观,以充分的准备——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对网络教育优势与弊端的认识、掌握网上学习资源和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等,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挑战。
互联网也给师生间的交往增添了新的途径,教师在工作中应充分加以重视。利用网络的特点,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师生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以利于自己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产生实效。如有位班主任反映:班上有位电脑爱好者问了他的电子邮箱,并给他提了个建议,希望同学们和老师能通过E-mail进行交流沟通。班主任笑着问他“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找我说”学生神秘地说:“那不一样,有些话只有在网上敢说,当面不好意思。”班主任恍然大悟。即使最民主的老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而E-mail匿名隐藏的特点,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降低教师职业权威给学生带来的敬畏感。在网上,许多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有时,这种与学生间接沟通的方式,教育效果会更加好。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会因网络的出现而更得心应手,班主任可将每学期对学生的德育评语以E-mail的方式发给家长,并及时掌握家长的信息反馈,互相沟通学生的思想动向。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培养建设人才的事业。在即将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培养并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迎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挑战的一个共同的战略性选择。在我国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以计算机为龙头的高科技产品以比人们预想的快得多的速度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每一个群体,左右着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带来契机。信息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广大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适应这一挑战,抓住机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其传输速度和范围大大优于传统传播媒介和影响力大的特点,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努力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创新》
李康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网信息资源开发部
《网络道德教育热点中的冷思考》
杨健,中国教育报 2001.6.11 《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王柏玲,《文汇报》2001.3.21 《计算机技术与德育环境》
杨洪革,《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11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案
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着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溜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几哦爱护司,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选题的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学策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2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一套系统的形成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
2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
3初步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元开放学习模式
(三)主要观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拓展新空间。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作,”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创新之处
(1)、利用我校班班通优势,创设符合我校校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的课题教学模式。(2)、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3)、建设理想的教学环境。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1、调查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根据调查结果举办计算机知识讲座,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提高理论修养。
3、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学习为手段,将学习环境转到多媒体教室。
4、以案例研究为主,积累资料,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三)技术路线
1、班班通建设到位-----学校提供研究的软硬件,对广大教师进行计算机实用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研讨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举办优秀课件、论文、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3、建立校园课题研究网,及时总结好的做法与经验,在校期间,区域间交流推动,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模式。
4、建立档案,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
(四)实施步骤
1、课题申报:2016年5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16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进行课题探索、中期研究,预计2017年进行中期研究情况评估汇报。
4、课题总结:2017年3月—6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论文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影响着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形势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教育由技术向艺术的跨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教育技术能力、选择和组合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教学控制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互式教学,需要坚持网络化、交互化、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原则,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合理应用E-mail、聊天室、WiKi和教育博客等网络常见交际功能,可以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7月8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和“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
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由此看出,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信息技术,更离不开一支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经过近十几年的教育改革,教师对信息技术由陌生到熟悉,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随着教育教学形势日新月异地发展,也需不断地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是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在教学领域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超越技术因素进入教学艺术境界。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教师从过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智力水平,向教学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在熟悉操作硬件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比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软件的种类与适用范围就很广泛。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软件开发与使用,才能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当然,无论哪一学科,都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软件操作,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还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
学手段结合起来,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教师要提高选择和组合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育教学的过程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灵活多变,交叉使用。教师要有意识培养自己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等因素选择运用媒体,进行教学手段设计,使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第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学控制能力。传统教学模式里有太多对学生的约束、管制和灌输,而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学控制多表现为引导、影响、促进,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教学控制不再直接对学习产生作用,不是直接要求学生去实现特定目标,而是暗中给他们铺设条件、提示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里,教学控制以一种间接和委婉的方式起作用,既与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保持恰当的距离,又起到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二、网络交互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带入网络时代。网络教学具有接受面积大、视听效果好、动感性强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交互教学是指在网络课程中学生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以及教师等在网络课程情景中所进行的一系列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网络化环境通过各种交互操作和信息反馈来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适时调整,以达到提高学习质
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则通过网络交互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那么,设计网络交互教学应遵循那些原则呢?
(一)网络化原则。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信息发布、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网上题库、网上考试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
(二)交互性原则。充分体现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即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解决和突破,通过人机互交、教师与学生的互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交,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学习”的转化;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反馈,引导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的转化,实现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三)自主性原则。在网络交互学习中,留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教师要给与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知识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化他们的主题意
识,教师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随时调控教学过程、检测学习效果。
(四)层次性原则。在网络交互式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是计算机网络环境具有的独特优势。层次性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合作性原则。运用网络交互式教学,既可为学生的个性创设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通过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六)创造性原则。在网络交互式教学中,更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在网络环境下创设声音、图像、文字、动画、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三、应用网络常见交际功能,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网络常见交际功能,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首先是E-mail,它可以说是最常用的通讯方式。使用E-mail,可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打破常规在校时间的限制,实现更灵活的师生互动;其次是利用聊天室进行实时交流。现在网上聊天工具有很多,一些网站大都建立了自己的聊天室。聊天
室所有发言都会被所有在线人员看到,不利于师生之间单独交流,但可以像课堂一样,就一个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而一对一的私密聊天形式,可以使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单独对话。另外,接通音频、视频设备,师生之间就会有一种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感觉。第三是利用WiKi技术。它是一种多数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任意书写和维护,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网页中的内容,或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和探讨。利用WiKi,有利于问题的逐渐清晰,从而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清晰地概念。最后,利用Blog进行教育教学活动。Blog,即博客,它能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通过超链接,教师可以将网络上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链接到blog中;同时也可以利用拷贝、剪切,把有用的资源通过筛选整理放到自己的blog中。不但可以补充扩展教学内容,使大家对教学内容有更全面、更多维度的理解;不同教师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站点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还可以节省查找资料所耗费的时间;当然还可以借鉴专家学者的专业和经典的教学思路、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blog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既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又避免了学生在网上漫无边际浏览的问题。
总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和自由,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
化发展;而教师更要重视学习,不断进取,以开放的心态、敢于实践的勇气,努力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 [2010]第八期
2、《课程与教学论》 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 河北人民出版社
3、《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刘君源 时俊卿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特殊使命,也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交互式白板教学改变看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究、互动、合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得知识与能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电子白板教学
互动合作
灵活多变
美在其中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社会对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对知识的欲望空前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渗透,使我国教育领域发生着如新月异的变化,使教育信息化迅速明显加快,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科学且有效地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学中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模式;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而且给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提升。然而就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传统落后的观念、僵化保守的体制、教师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制约着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化包含几个要素,它的目标是优
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指导理论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技术是现代的信息技术;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信息化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一般将其理解为教师的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但笔者在参阅了诸多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界定后,认为应将其具体理解为: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接受专业训练,使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由低到高不断升华,逐渐符合专业人员标准,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手段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转变思想观念
信息技术不是计算机技术,它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交互式白板、卫星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技术教学也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会技术本身,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是电子白板(硬件)与白板操作系统(软件)结合的一个集成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系统提供了多种教学工具,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特别是电子白板便捷的绘画功能以及即时显示图像的功能,运用在美术学科上,可以实现学生边思考边绘画的学习方式,使绘画过程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容易达到理想效果。还可实现师生直接的教学互动,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美术课堂教学成为美的享受。教师不仅要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应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并且不是将技术生硬地放进课堂,而是利用这一工具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
2、强化基本技能
中小学教师除了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外,还要有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希望教师能通过培训掌握与自身教学内容相关的,联系密切的信息技术,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开展。
3、确保培训长期开展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技术在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中,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时代的教
师,应该积极掌握与教育相关的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科研服务,并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常常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观摩考察式的,因而也是被动式的。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界限,人网、天网、地网与其它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学校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网上培训、指导、诊断、评价。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4、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一是以教师持续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二是在校本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本校或本地区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是拓展教师交流研讨的视野。信息技术为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社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各地区教师建立研究共同体,做到资源共享。综上所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学习实践、反思、累积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教师可以依托教育信息化,通过互联网络、教育博客、论坛等,进行有效地学习、培训、教学、反思、交流与共享,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参考文献
【1】夏洛蒂、数字化世界【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包国庆、基于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 【4】谢忠新、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研究【J】2007年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坛汇编,2007 【5】南国农、杨双学、新世纪信息化教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第五篇:发展信息技术 促进电教发展
发展信息技术 促进电教发展
------郭滩镇第二初中学电教验收汇报材料
郭滩镇第二初级中学
郭滩镇第二初级中学建于1997年,现有19个教学班,1276名学生,拥有一流的现代教学设施,有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专用教室,教师人手一机,国际联网。教师整体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业务精湛,有省市区教学能手15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3人,国家省市区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22人,省市区优秀教师17人。
几年来,我校认真落实《河南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标准》,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多种媒体教育资源和技术平台建设、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新课改网络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教育技术建设,提高了教师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科研的水平,推动了信息技术整合学科的深入发展和我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电教管理,构建科学的电教管理机制
为加强电化教学管理,我校成立了以业务校长为组长的“电教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电教计划、电教设备投入、电教课研讨等工作;学校网站、校园网、课件制作室、多媒体教室、各微机室及各教室电化教学设备派专人负责,制定了相应的各种管理制度,完善了岗位责任制。每学年开始,电教处负责制订“电教工作计划”,并分发至各教研组,同时统筹管理学校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以保障电化教学有序进行。每,电教领导小组成员对分管工作进行汇报交流,学校对各部门电教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进行严格检查、评定,对各种记录及薄册进行检查、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化教学档案。
在电教设备的运用方面,我们提出:每位教师每学期的电教课时数不能少于全学期课时总量的80%。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电教课堂评价体系,使教师在积极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做到了恰当运用、科学运用。
二、硬件装备标准化,满足信息化教学环境需求
为保证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及时进入课堂,我校对照《河南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环境配置标准》,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加电教投入。三年来学校投资已达50万元,用于购置和更新电教设备器材,高标准、高力度、高起点地进行电教设施设备的建设,创建了较为完备的电化教育设施体系,配置了高标准的实验室1个,微机室3个,多媒体教室1个、一个专门的电教器材室。在硬件配置的过程中,严把质量关,由电教处统一组织进行调试及各种电器的维修与保养。目前,我校已有计算机68台,实物投影仪6台,摄像机1台,影碟机4台,数码相机1台,全校18个教学班、13个办公室全部加入互联网,为教师广泛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条件。我们应用校园网络环境,努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可随时调阅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插播教学软件,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等方面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了教师们的自身素质,也使教师体验到了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合作授课的乐趣。
三、多渠道开发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我校努力发挥自建网站、因特网的强大作用,形成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让教师突破空间界限,将方方面面的教学资源集为一体:购置引进教学资源软件,形成规模大、范围广、内容齐全的教学资源;开通宽带网,由学科教师从各教育网站自行下载网络信息资源。把优秀教师的课件、教学设计等进行整理、归类上网,供全校教师借鉴与参考;自编自制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级教学优质课资源库、教学课件库等;由学校统一存储到服务器中,形成门类齐全、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庞大资源库。每位教师在网上可以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选看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享受着信息技术给大家带来的合作学习、共享资源、联合授课的便利。
通过积极发掘内部资源,与其他兄弟学校进行交流等手段,发展自己的资源库系统。我校将该项工作看作一项长期的开放式的工程,通过不断的反馈、交流、更新,使其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发挥网络灵魂的作用。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培训,保障电化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师进行电教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懂得电教教学法,熟悉电教设备的性能与使用方法,能够编写电教教材的文字稿件,学会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抓好电教理论学习的宣传,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使教学永葆活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二,抓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定期编写有关电教方面的资料印发给教师,鼓励教师订阅电教专业刊物,提高电教理论水平。第三,抓好有组织的培训,我校除每周四下午用2小时的时间对教师进行电化教育技能集中培训外,先后派出10余人次到上海等地参加电教培训或观摩电教活动,了解电教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以点带面,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并利用寒暑假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微机培训。经过教师的努力,100%的教师掌握了文字办公、网络访问等技术,学科任课教师100%掌握了幻灯片等工具软件,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CAI课件,专业教师已成为编程、网管、研发、培训、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技术骨干。第四,抓好电教竞赛活动,以电教竞赛活动推动教学手段的提高,在教师中形成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良好风气。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奎文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五、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电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为了促进学校电教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我校一直把学校电教课题研究作为先导工作来抓,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在此过程中,我们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分层推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策略抓实验,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
我校在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开发设计的网络课程的可用性。
2、设计的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能满足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3、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自主学习。
4、开发的课程要有较高的智能性。
5、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通过课题研究,我校教师的讲课、课件制作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崭新局面。
20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