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作业减负增效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作业减负增效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准确定位我们的学生观、质量观、成才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局限在人人都趋之若鹜的分数上,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向上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真正落实减负精神,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也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还给学生,学生才会乐学、愿学,思想上才不会有任何负担,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证,最终实现减负增效。现将我校减负提质增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面向”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主动 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精细管理、有效备课、高效上课 ”为宗旨,认真学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减负”的文件精神,结合了学校实际,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行了科学减负,做到了“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切实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高位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具体措施
(一)依法办学,严格学校课程管理,全面实施“减负增效”工作。
1、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课程设置的有关规定,保证中小学生按规定全面修习国家课程,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不随意占用或挪作他用。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时规定,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2、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充分体现知识的综合、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学过程的开放,以及学生对课程门类和研究内容的选择,务求实效。
3、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提高学习实效。合理安排中小学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二)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潜心钻研教学业务,深刻领会大纲精神与意图,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具体要求有“五精心”:(1)精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特点。(2)精心设计教案,特别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3)精心上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4)精心批改作业和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5)精心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
(三)严格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上级文件的“减负”精神,我们在教学中严格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学生每天全部学科的课外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根据我校情况,小学部作业不超过30分钟,课外作业主要有语文和数学,初中部课外作业主要是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五科,每天的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单科作业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
1、作业“质”的保证。布置作业时,在“质”上狠下功夫。做到作业布置的重点和难点到位,到点,可做可不做的基础题,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最好不重复布置,有效地避免无效作业。
2、作业“量” 要适当。就“量”而言,认真多做题,确有提高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会事倍功半。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每天的作业量要严格控制,应该在上级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语文的作文,应该是教完一个单元才布置一篇作文。平时的小练笔,应该做到随堂完成,不留到课外去。还应该教育学生及时完成作业不拖拉,要一丝不苟,不要边做边玩,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3、提倡作业少了多看书。要让学生认识到:书读得多了,知识就自然而然丰富了。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仅仅是一部分,还要通过课外阅读来开阔视野,扩大见闻,从而养成读书的兴趣。减负增效,就是要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合理配置学生的课业量,积极提倡一种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决定每节课的质量和成败的关键者,要想达到“减负不减质,减负更优质” 的效果,抓好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是关键之一。
(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1、学校注重对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培训。近两年来,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研教改方面的业务培训;派出毕业年级的任课教师参加省市级研讨会;安排三期中小学教师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提高我县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2、深入课堂第一线,研究实施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去年从十月初开始,教务处先后深入教学第一线,听取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师们共同探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如何采取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科学的教学手段来实施减负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使广大教师迅速进入角色,确保“减负不减质、减负更优质”。
3、针对减负工作,采取不同形式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就采取分组备课、互听互评,作业探究及采用网络资源改进课堂效果、增加教研组活动次数和内容等手段,使学校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教学方法得到改进,教师业务能力得到及时提高,确保了教学工作的质量稳中有升,2013年,学校培训骨干教师100余人次,请专家作报告五次,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4、敢挑重担,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 科学修订月工作考评制度,为“减负增效提效”引路。教务处将考评的重点由“重结果”向“更重过程”转变,由“比厚度”向“更比深度”转变,由“比勤奋”向“更比科学”转变,由“重资料”向“重案头”转变。以案头检查为抓手。将月工作考评与教师案头评比紧密结合,加强教师案头管理;在教师案头的日常准备中,加强校本教研和教科研研究,并用以指导日常教学工作,为教学效益提升服务。
从备课环节入手提效。集体备课要加强初备的教材个性化钻研,加强集体备课过程中的说课、评课管理,努力避免集体备课“假”“空”“虚”的问题;对集体备课,加强后期管理,对个性化修改环节,要求在培优、辅导及内容优化、程序优化上下功夫,对教后记要求教师学会“记成功之处”、“记失败的教训”、“记教学中的应变”、“记学生的见解”、“记教案的修正”、“记下学生的课后提问”、“写再教设计”、“课后写日记,随想”等方面着眼,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集体备课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尤其要考虑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对课堂提问、训练和作业处理及思想教育等教育教学过程要有全面的考虑。加强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教研组、备课组对各课型的研究比较立体、深入,实效性有显著提升。
(五)严格控制在校时间,留给学生自我发展空间。
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在校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意志、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舞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些活动为学生培养能力、展示才华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竞争、合作、参与意识,为校园生活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营造了热爱怡小、团结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是减负增效的秘诀。
众所周知,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学习效益。如果说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二就是为了“质的增效”,对学生而言,一丝不苟完成好一定量的作业是成功。其实,老师营造好一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质,才会提升班级的整体素质,也是减负增效的一条秘诀。
(七)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途径,通过科研达到“减负增效”。在继续推广应用“十一五”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教师努力实施好学校“十二五”教育科学的研究课题,通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途径,达到“减负增效”目的。具体做到:(1)认真学习各类理论书刊和各种先进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2)严格科研操作规程,做到科学、严谨、规范。(3)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4)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活动,每位教师以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围绕子课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问题的计划、实施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八)继续抓好教学管理队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教学新模式。
实现教师提能,减负增效,教学有效的目标。一是发挥好教导处的引领作用,发挥好教研组长、学科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发挥好基层行政组织——备课组的作用,发挥团队精神,深化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努力打造“品牌意识”。积极发扬民主,同伴互助,实现和谐发展,使学习的氛围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里时,就一定能实现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校园。三是激发教学管理队伍的创新管理意识,进一步从管理上促进教学秩序,从教研组建设上探寻提高成绩的新路子。重视精细化教学管理,本学期我们加强听“随堂课”、“常态课”的力度,实行行政领导每周不定时的听随堂课制度,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要求各教研组长反思本组的教学现状,强化平时的工作落实,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开展教研活动。激发团队的教学激情,发挥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用每一位教师的不断进步,去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快速提升。四是通过活动引领教师转变观念,通过听评课,促使教师静心思考,坐在课堂内听课的同时,必然去思考、去感悟,要优于在办公室里思考教学行为的再优化。所以积极参加听评课是保证你思悟的必备时间。
(九)家校结合,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向社会、向家长宣传教育改革的形式、任务,使家长明确“减负”的目的、意义,并且支持学校“减负”的一些做法。在家不给学生施加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家长的观念,形成家长、学校“减负”的合力。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和肯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总之,“减负增效”势在必“减”,势在必“增”,势在有效。虽然各学校都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减负不减质,但是由于陈旧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不懈努力和团结合作,相信,只要我们下了力气和功夫,就一定会有好效果。
第二篇:浅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研究
浅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研究
【摘要】: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德育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迎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而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的象征,它已成为一种推动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且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活力和威力的媒体,并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德育途径的拓展是网络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也是德育与时俱进,走向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必须借助网络超级工具的影响力,发挥网络的功能,在对传统德育途径进行扬弃的同时,将德育途径拓展到网络上,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要更新教学思路,改变过去只为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德育的意识。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方法,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德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心,由此出发,从愉悦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素质。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的需要,更是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长久的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目标。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有机地将德育融合在中小信息技术教学中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
职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提炼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
2.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目录中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演示中保存和另存文件时,注意这个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分门别类存放文件的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二、充分结合教材。有机运用媒体,紧密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通过介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如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
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时候,也要提到金山WPS。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中,要求学生处理学校风景照片的任务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要求学生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幼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人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软硬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比比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提供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讲授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将大朗的美丽景色、大朗的风土人情、大朗人的勤劳善良、热情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多种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在无形中了。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其它环节也很多.如随机结合学校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主题,开展德育绘画竞赛、打字竞赛、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上网查找活动资料等,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后任务。延伸课堂时空。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1)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管理
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传统德育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
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计划地把网络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2)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途径
对待网络,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空闲网络教室,多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不适宜的上网环境中争取过来。学生在校内自由上网,可以及时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老师也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网行为,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德育绩效。
四、注重合作,加强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孤独时没有正确的交流渠道,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等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共事、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先给小组一个任务,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别人合作共事、共同发展、尊重别人劳动的观念。
总之,在中学信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信息道德教育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德育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
第三篇:浅谈减负增效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布置
浅谈减负增效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布置
唐徕回民小学
丁梅
减负增效,不等于说就是不布置作业。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是现行教育倡导“减负”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期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基本功。要做好低年级语文“减负”工作,完全凭借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还应该科学、适度地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才能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才能让学生能认真、快速且有效地完成呢?本学年,在低年级文家庭作业布置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尽量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训练类型的作业。设计作业应体现多样性,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训练,是不提倡的。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 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簿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二、布置动手操作性较强的游戏性作业,以乐激趣。
新课标中,倡导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业类型的多样化,作业量的适度,会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
(一)、布置制作学具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求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光低年级年段就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要会写。而汉字是用偏旁部首组成的,要记住字形,就要知道字的结构和各个部分;所以在学习了生字后,让学生回家,利用废纸,剪制偏旁部首和基本笔画卡片。在剪制中,学生首先要写上偏旁部首和笔画,然后再沿线剪下。写的过程就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在剪制时,动脑动手,加深记忆;然后,让学生把卡片拼在一起,组成所学生字。学生在拼摆中既掌握了汉字,区别了结构、字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对汉字认识的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真可谓一举三得,玩中求固呀!
(二)、布置读书的作业,让学生在“读”中寻味。
新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里明确指出:要求低段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家庭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几乎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备好了一些课外书。还要求学生回家读一些适合自己的儿童报刊和读物。低年级学生虽然认字少,但他(她)们对图书的兴趣远远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所以,只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使其稍记忆一些优美句子,对低段学生来说,那比什么都有味道。况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既能增长见识,又能陶冶情操,还能为将来写话、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也可以针对孩子检查情况,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帮扶孩子进步。
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或觉得很有趣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这也是一项特别有意思的作业。它不仅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更为为孩子提供一个语言展示的平台。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的提高,家长也能结合孩子在讲故事的表现,更好地了解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也能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反应,还可适时进行教育和指导。
(三)、布置画画作业,让学生在“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里还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众所周知,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越是形象的东西,越容易接受。在学完《春天来了》、《我的画》这样的课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描绘一些心目中的美丽画面,然后张贴在班内展览。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然后可以进行一次评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三.从课堂走向课外,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语文本身就来自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当中,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让学生明白很多事理,懂得更多的道理。做家务这项任务一般情况下只是学生家长根据家庭需要来安排,但因现在孩子娇生惯养,不少家长误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能做好家务活;这样一来,导致很多孩子对很多现象与事理很陌生,缺少认识,以致无法进行语文知识的应用与道德能力的判别。严重影响了低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所以,让学生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帮助。况且,在学习《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教育低年级学生适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不断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同时,也为孩子今后写作积累更多的真实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将及时调整计划,做到依据学生来布置作业。
对于低年级学生,一定要根据其年龄特点,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尽量布置一些体现有“乐”有“趣”的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的快乐,学生才会更心甘情愿地去认真完成,从而有效提高作业质量,保证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工作报告
玉山县逸夫小学 胡剑锋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带领下,我于2011年4月向省馆申报了课题《信息技。并于2011年8月份获得了省级课题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立项批准。我们马上全面步入开题研究,整个过程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开展。在两年多的探索实验中,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所设定的研究目标和导向,不断掌握领会研究方法,总结研究经验,分析交流研究体会,在研究过程中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为下一步开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本课题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为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全体班子人员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指导课题组全体成员按要求开展研究工作。该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如下:
负责人:胡剑锋
组 员:陈维荣 沈小燕 蔡凌燕 谢良军 刘育萍
分 工:负责人胡剑锋教师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谢良军教师协助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联络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工作;陈维荣校长负责经费、实验组织等工作;蔡凌燕副校长协调各成员参与各学科研究工作;沈小燕教师分析小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刘育萍教师负责资料收集、图片采集等信息技术方面研究工作。
二、研究过程 1.制定计划
2011年8月份,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被江西省电教馆立项研究。成功立项后,课题组立即着手进行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工作,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和查阅资料,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反复讨论,并邀请县电教站领导和专家亲临会议指导,征求意见,修改论证,最后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理顺研究思路和方法,按照制定的研究路线,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科教学角度着手,制订了自己的研究任务和研究计划,主动承担起对年青教师的实验指导工作,带动年青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全面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2、强化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理论水平教师自身的信息化运用水平与创新能力是深化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先决条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三点措施,强化教师培训。
第一是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省市及全国教科研工作会议及各种形式的微机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到省市外教改名校参观学习,培养研究骨干3人。
第二是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大练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广泛开展校内自培,除了有简单的常规媒体操作,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还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现在我校80%的中青年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学校网站也收集了大量教师的自制课件供老师们上课选择使用。同时,学校还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运用情况量化分数,纳入教师学期末考核成绩。
第三是狠抓了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坚持每周四晚放后2小时的教育理论学习制度,系统学习《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方法论》等材料。
目前,任课教师均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积累了部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图片及网络课件,他们总结的科研论文有10多篇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或获奖。
3、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做好测查分析。
当我们的课题选定后,我们根据这个课题的归属,以及课题进展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资料,也咨询了省市有关专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现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法:各个子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文章,结题时写出研究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作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实验课中学生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终进行一次延时测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参照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加权达标统计法”进行。以上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三、研究内容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创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上已有了一定的见解。
(一)建构课题结构,优化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是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策略和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建构了一个以学生认识主体为前提,以教师主导为服务,以网络环境为中介的统一模式。
(二)充分运用并优化电教媒体,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制、优选、优组、优用为中心变量,结合其他相关教学因素,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同效应,发挥整体功能,以达到影响因变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1)教师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包括:① 收集有助于阅读教学的信息资料,制作辅助阅读教学课件和专题网站,增大语文阅读课的信息容量;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信息;③合理设计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策略,如对学生实行监控、个别指导、师生合作讨论等,实现阅读教学的互动。
(2)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网络中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都是学习内容,而教学媒体是知识信息传输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工具。因此,让学生通过网上学习,自主获取信息,并通过网上互访、合作讨论等方式协作学习。
四、已取得的成效及分析。
(一)优化课堂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而信息技术可使语文阅读教学环境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做到情景交融,资源共享;这不但有益于扩展学生的感知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小学生的阅历及生活实践浮浅、贫乏,许多文章的内容和时代背景又是学生非常陌生的,这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学生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因此,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视觉、听觉、相关信息的链接等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第八册《蟋蟀的住宅》,这群久居城镇的孩子们通过点击教师准备的课件中大量的图片、声音资料,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很快融入到了课文内容之中,纷纷起来交流自己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对蟋蟀住宅的特点也可以准确地概括出来。通过这种网络环境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仅感到“应该读”,而且“乐于读”。网络环境使阅读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仅帮助学生明确语文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而且会促使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质疑问题,主动探究,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教师利用课件进行统一教学。它是通过学生的点击,完成对信息的自主选择。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用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多形式地搜寻有用的信息,提高了他们利用资源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进取型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为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网络教学能够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有在教师的指点下消极、被动的地位,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满足了现代教育中个性阅读,一纲多本的需求。
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四季》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学生自由朗读,在反复吟读中,读出四季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韵味,读出各自的欢喜。此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入,抛砖引玉。接着,在美读课文之后采用质疑、游戏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寻找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阅读”。教师提供了大量让描写四季的古诗,如《春天来了》、《四季的歌》、《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借助网络的有声画面,听到画中的音,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诗中画,画中情。提供描写四季的儿歌、文章,让学生网上自由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的机会和空间,由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我喜欢《雪地里的小画家》,我喜欢冬天……”。“我喜欢读儿歌”,这就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独立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完全愉悦的心情下,自由享受着文学的熏陶。
(三)加强相互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在网络环境下阅读,孩子们通过网络获取的是不同的信息,而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以交换补充自己的内容,这就在无形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做到资源共享。而且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网上的交流讨论,网络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与众不同。合作交流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与语言交流,还有文字交流;合作交流的形式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学生通过网上论坛,结合课堂所学的课文内容和网络个性阅读,当堂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创作个性十足的作品。真正做到所学就有所悟,学有所成。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匹敌的。网络教学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交流、民主的课堂气氛,建构了自主合作的教学结构,运用声、形、字、义皆有,你来我“网”特有的沟通方式,挖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结合课外阅读拓展学习,借助信息技术有感而发,如在《珍珠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便在相关的文章链接中读到了不同的文章,这些文章主题类似,选材各异,学生们在选看了不同的文章后,便再线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自己的心得,达成共识,争辩异议。使学生在争议和合作中对文章的主题理解的更透彻,更深入。
(四)实现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单一的,教学信息仅局限于书本和教师的口头传授。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有三个基本要素:学生、网络和教师。作为学生,可利用高科技通讯手段,从丰富教学资源的网络中,获取大量的有关信息,再经过自己的筛选,结合人机交互、资源共享等手段,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自我提升素质。作为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怎样交流、合作,即指导学生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管理和指导。网络 阅读教学模式是“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它追求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高度参与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强调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趣”字上动脑筋,使学生“爱学”;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字上下功夫,特别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使学生“会学”;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活”字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活”。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五、几点思考及今后研究的打算
课题研究的深入不但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也使我们发现在具体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课题组成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实际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不少教师还不能在短时间里制作出高质量的网页、课件,其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欠缺、对计算机应用的不熟悉,造成对网络教学模式不适应。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今后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很有意义。此外,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到:
1、如何更好地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成为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永恒的命题;
2、要着力研究如何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平台上,从而真正作到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了无痕迹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在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
3、探索如何建立以培养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我们的学生从主要依靠记忆知识信息的低层次、低效率、低热情的被动式学习转变到主动获取、应用知识信息的创新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和“信息促进阅读水平提高的能力”,以使他们适应
课题组 2013年4月
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第一阶段总结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第一阶段总结
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本着尊重教育科研的科学性、发挥教育科研指导性的原则,通过现状调查、教学实验、个案分析、总结撰写等进行课题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摸清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现状,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虽然本课题研究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紧,但我能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总结。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感受颇丰,目前已基本达成课题研究第一阶段预设的目标和内容。现回顾总结如下:
我主要开展以下系列工作:
1.2013年9月份开题后完成了课题阶段研究方案的制定,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了理论资料的准备。
2.小组成员根据实验方案认真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和公开教学观摩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3.对四(1,2)、五(1)、六(1,2)五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了解自主学习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了调查报告。
4.确定研究时间,保质保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结合我校的集体备课和双周周一的教研日进行,每月举行了二次课题组成员会议,集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反思前一段时间研究中的得失,商讨下一阶段的研究。
5.第一阶段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以上研究性公开教学课,并撰写了教学反思、说课设计,并撰写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心得。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课题组绝大部分成员都上了一节以上研究性汇报课。我讲的是《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在第一阶段研究接近尾声时,鼓励和要求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认真撰写第一阶段研究总结。可以说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的研究活动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不断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