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同步主题阅读课程整合探析
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同步主题阅读课程整合探
析
【摘要】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品社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有助于品社教学,主题相同的品社内容又是语文主题阅读的补充与延展。语文和品社课对学生的思想熏陶又可以在班会课上得到及时、全面的落实和反馈。因此,将这三门主题接近、价值取向统一的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使课程资源优势互补,达到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时间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思考;课程;逐步整合;阅读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阅读与《品社》《品生》课程整合是个必然趋势。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品社》中同主题的内容,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完美结合,达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的目的,是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一线长期实践并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谈我在课程资源整合中的认识和思考。
一、立足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深挖《品社》教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和《品社》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教材难点,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角色互换、快乐体验等,有效整合《语文》与《品社》两大学科内容,达到情动欲行目的,提升语文教学价值。
例如在五年级的第二学期,《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主题“多彩童年”,《品社》教材中的“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教学时,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语文)与《尝尝苦滋味》(品社)进行整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记叙了作者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的教诲使他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将“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尝尝苦滋味》的内容整合在这一课后面,使学生明白: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要以阳光的心态对待挫败和失败,甚至是逆境。这样从主题阅读感悟中,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结合小学生认知的特点,逐步渗透《品社》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在语文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不容置疑的,高效完成《品社》教学也是义不容辞的。
(一)主题渗透,规范行为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一贯坚持紧扣教材,进行课程整合,以共性的单元主题为主线,将同主题且内容一致或接近的《品社》内容融入语文主题单元,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和延展。在执教五年级上册语文“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主题中的《钓鱼的启示》时,就有效整合《品社》五年级上册“让诚信伴随我”主题的《诚信是金》《社会呼唤诚信》展开教学,并拓展链接《尊严》《万年牢》等海量?同主题阅读,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规范自己行为,使学生懂得诚信对一个人、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做讲诚信的人。
(二)情感渗透,言传身教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以爱育爱,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例如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语文)与“关心你,爱护他”(品社)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情感态度上都提倡颂扬人间真情。将《品社》中的《我的邻里乡情》作为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的链接内容,将《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作为《给予是快乐的》(语上)的拓展内容,剩余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放在与语文课同行的班会课上进行。这样整合安排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让学生进入文明社会的入场券,即:关爱、理解、责任感。
三、围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无缝对接语文与品社教学
(一)贴近学生生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时,才会有饱满情绪,有强烈求知欲望,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课前,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1)询问爸妈你家每天总开销是多钱?(2)你家每周开支最多的一项是?共花?M多少元?(3)将自己家每天每项开支,分类绘制条形统计表。显然,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课内,我有机整合《品社》四年级上册“花钱的学问”中的《钱应该怎样花》《做个聪明的消费者》同主题内容,这样一来,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津津乐道,不亦乐乎。
(二)联系生活中的小事
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说一说平凡事物中的“美”,我们班的学生课堂上高谈论阔,在实际生活中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归做,言行不一致。原因何在?其实教育者只追求结果,对学生期望过高,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他们自然不会犯这些低级错误。而事实却相反,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注意环保,可还是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仍有学生乱丢纸屑、果皮……
总之,阅读与生活从表面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联系的,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小学阶段,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多渠道、多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更要将主题接近、价值取向统一的《语文》《品社》学科进行巧妙、有效整合,使课程资源优势互补,达到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时间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陇原名师”专项课题“编写《静待花开?小学语文同步主题读写》系列读本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7]MSZX025。
作者简介:段天喜,女,1967年生,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编辑:龙贤东)
第二篇: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4000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摘要:语文作为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识字教学,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的关键环节。高效率的开展识字教学,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意义。本文中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措施,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识字、写字教学。我们可以确认,识字教学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而是随着学习不断延伸的动态过程。同时,汉字作为一种结构性文字,有着丰富来源与内涵,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活动,既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及教学现状
(一)核心素养
大数据时代下语文核心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其本身并不是具体的语文能力,因此并不能简单的进行描述。具体到我国内部来说,研究者对核心素养并没有统一的认定。学者朱立明在文章中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但也有学者认为,语文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所在。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定义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又从侧面证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需要学者与相关从业者持续研究。本文中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创新措施。
(二)教学现状 1.学生原因
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很多年,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犹在,部分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善于总结语文学习技巧与规律,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的情况。
(1)大部分小学生语文学习依赖于教师灌输,自身很少主动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严重不动脑情况,这就需要上语文教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教师原因
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素质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很多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时都没有严格按照具体的规定和标准来实行。经分析,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几点:
(1)是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认识不够,仅从表面生对其进行了解,没有深刻领悟改革素质教学的含义和精髓,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教学水平低下,许多新课改的教学内容都流于形式,与新课改的最初目的不符;
(2)迫于考试的压力,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坚持己见,沿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视为无物。教师因为这两种心态的存在,导致我国新课程教育在素质化道路上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一)结合情趣元素,提高识字教学趣味性
汉语言文字与外国许多拼音文字不同,它是集音、形、义三者为一体,既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多管齐下,同时,它还蕴含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和情调,或者说情趣。这对“唯情趣一族”的小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而且学习起来对于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培养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鱼”和“羊”,以前人写“鱼”时下面是“灬”而“鱼”上的“刀”其实是羊的角,再加上“灬”羊的四只脚,看起来像一只奔跑的:羊;而将“羊”倒着放,看起来就像一条游动的“鱼”,中间“丨”是鱼的脊椎和尾巴,这都是利用“形”确定字的意思,即象形字,传说当时仓颉造字时瞌睡了,所以再给人讲时讲将两者的意思弄反了。再如,“矮”与“射”,“矮”字是由“矢(古时指“肩头”)”和“委(古时指“放出去”)”两部分组成,古人讲两者组合在一起,其实是想要表达“射”的意思;而“射”却是由“身”和“寸”两部分组成,“寸身”的意思就是身体矮小,有“矮”之意。他们都是根据字组合在一起的“义”而确定的字的意思,但是后人将“矮”与“射”两字的意思弄反了,最后就约定俗成,一直沿用到现在。再比如,“驰”“地”“他”“池”几个形近字,关于这几个字还专门编创了一段顺口溜“有马可行天下,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可养鱼虾”,比如,在学习这几个字时,可以利用“转转盘”的方式,再配合顺口溜让学生猜字,因为无论转到哪个偏旁,它都能组成一个新的字、新的读音、新的意思,真的是趣味多多,化腐朽为神奇,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音、形、义趣味多多。而且从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识字能力也有初步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元素,提高识字教学生活性
语文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提供服务,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一旦与生活切割开来,难免失去生命力,逐渐演变成毫无生命力的理论学习,成为海市蜃楼般的虚影。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同样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这里以同音字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如“坐、座、做、作”,实际教学中我先进行“坐下”动作的演示,接着指了指作为,让学生充分体会两者字义的差别,加深理解与印象:“坐”上加“广”组成“座”,还可以引导学生组词,进一步熟悉字形与字义,如“一座庙”“一座山”等词语。等学生掌握音、形、义后来时引导学生进行组词活动,如(坐)在第四个“座”位“做”着语文“作”业的女孩就是张丽娜。通过这些强化练习,无形中加强学生对“zuo”的理解与认识。再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识字教学与教材内容练习起来,如学习《坐井观天》时总有学生混淆“喝”与“渴”的写法,这点也困扰教师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教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用什么喝水?” 学生:“用嘴喝!” 教师:“那嘴又叫什么呢?” 学生:“口!”
教师:“那为什么口渴呢?” 学生:“因为只有三滴水!”
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学生很快就掌握渴和喝的区别,即便遇到再相似的字,也会在短时间内记住。
(三)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其他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学生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去探索和求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喜爱对中国的语言文字,但在识字学习中,许多文章的趣味性不足,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
例如:故事导入法。小学语文中小学语文单元的“十二生肖”,教师直接给学生讲十二生肖的名称和顺序比较枯燥,学生也容易记混。所以,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学生们的生肖,再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十二生肖中为什么小小的老鼠能够排第一吗?”这一问充分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十二生肖争排名的故事讲出来,在讲的过程中顺便将生肖的排名也一一列出来,顺便人学生找出自己的生肖排名,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记忆;之后,再引出十二生肖的儿歌,加深学生记忆。这样学生对字、形、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2.塑造语言环境
(1)引入音乐。小学语文中存在很多优美的诗句,这些视觉对仗工整,存在优美意境。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给这些诗句配上相应的画面,通过画面诠释意思,再引入优美的音乐,学生配合着音乐诵读诗歌,同时欣赏画面,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深深理解意境与诗句,切实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实现积累。
(2)音韵增加。小学语文中诗句简单且富有韵味。教师在讲解这些诗句的时候,可以引入适当的游戏模式,如拍手歌、对歌等形式,提高语言的节奏感。如,小学语文中有一些歌谣,可以将这些歌谣变成拍手歌。通过多次练习,通过歌谣的形式将知识记忆下来。借助这种学法迁移的方法,简化记忆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3.丰富教学内容
(1)知识衔接。在小学语文识字时,大部分时候仅呈现部分词句或知识,对教师来说有着更大的延伸空间,教师可以将课外原文直接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阅读内容。当说到具体词语时,可以联系到相关信息,如看到“礼贤下士”,就会联想到“三顾茅庐”;看到“割席断交”,就会想到管宁、华歆等。通过这种有关系的联想,让积累活动变得生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连接,提高教学质量。
(2)延伸知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相对独立,与单元内容、上下册内容之间存在极少的联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积累出现孤立点,并没有有效串联起来,很容易出现遗忘情况。因此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新旧知识点衔接起来,实现知识巩固目的。如当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时,如果要积累汉字,前面已经出现过类似字词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将两者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3)利用多媒体技术。自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他凭借自己独具一格的技术优势将“音”、“形”“像”“动”等各方技术优势集于一身,全面表现,为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无以比拟的技术支撑,普遍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称赞和认可,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和推崇,已经成了日常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工具,成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例如,在语文识字教学活动中,在学习“旦”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一副“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当太阳跳出水平面后,画面渐渐静止,定格。然后太阳抽象成一个“日”字,海平面也抽象成“一”字。这样,上面的“日”字和下面的“一”字就组成了一个新的字“旦”。
结论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有效推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本文中详细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贵生.字理识字教学应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J].河西学院学报.2017(04)[2]杜蕴.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9)[3]王淑芹.关于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4]严怡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5]王丽华.浅谈小学高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22)[6]季长青.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效率的路径[J].文学教育(下).2017(09)[7]周治柱.遵循识字规律,尊重学生自主感悟[J].科技经济导刊.2017(23)[8]李雪梅.生动游戏高效识字——浅析小学生识字教学中的游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8)[9]马瑞鸿.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字感”培养[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04)[10]董迎会.谈如何运用字形分析法搞好识字教学[J].才智.2017(22)
第三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生硬死板,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阅读教学的方式。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参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策略,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增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讲究科学策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要利于小学生接受。
一、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究竟是什么?很多教师也只是一知半解,只有理解了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来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下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简要叙述。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语文学科的具体化,学生学习完语文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因此具体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几个方面。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能够精准妥帖地运用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表达和日常交流。小学生时期语言表达体系还未健全,正是语言建构的良好时期,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个要求。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是人通过大脑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概括和反应的一种行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通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成长为更健全优秀的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对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很多优秀的文化和思想,需要后代人进行学习,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审美鉴赏与创造,人对美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多人只知美,而不知道如何美,语文课就可以教会学生们进行美学鉴赏,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丰盈学生内心的感受,也能够表达出什么是美,如何美等问题,令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更加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命,成为一种情感丰富的人。
二、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过历史的沉淀,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读物,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古诗、乐曲、对联、灯谜、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思想,通过让学生们阅读这些优秀的读物,来培养优秀的品格,增添对我们国家文化的认同感,热爱上我们国家的文化,从而进行更好的传承。
小学生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带拼音的读物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例如,古诗词也属于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小学语文部编版会有一些古诗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带有课本所要求学习的古诗词,让学生们进行阅读,或者教师制作一些精美的PPT,包括课本中一些要求背诵的诗句,每句诗词都标上读音,照顾一些学习能力比较低的同学,配上一些美
丽的动画,营造一种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体会到当时写诗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感受。比如,在阅读到《忆江南》这一首词时,教师首先放出一张江南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句中的意境,然后教会学生诗句中所有的字词读音及意义,让学生再分小组谈论诗中诠释的含义,分小组进行讲述,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增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发掘多种阅读题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字具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很多语言听起来很苍白,但是写下来就感觉好像是拥有了生命。小学生阶段是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孩子看到的世界和大人看
到的可能不一样,他们具有无限的可能,不能抹杀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在学生们在安静的读书环境下,神游到书中所描绘的世界,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千篇一律的阅读题材,要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以及学生的性格特质的不同,教师分门别类地给学生准备不同的阅读教材。比如,有的学生比较爱幻想,超现实的事情,可以给这类学生准备带有拼音的《鲁宾逊漂流记》,让学生根据小说中的鲁滨逊的经历,想象到一些荒岛求生的的生活,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到鲁滨逊的坚强,养成自力更生和自信乐观的良好品格。有的学生喜欢一些对国外的一些童话故事充满兴趣,可以推荐这类学生阅读《月光男孩》,讲述一个黑人男孩的慢慢地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的艰难成长过程,还可以请学生阅读过后,去观看相关的电影,比较一下电影和书中描写的是否相同,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结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学习的过程,小学就是这种好习惯的形成时期,所以,可以通过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让学生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去努力地摸索和实践,不断地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互联网的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地去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四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是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中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重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的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菊花,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把“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些比喻句、拟人句给记住。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2.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的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有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有效的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和巧妙的想象,将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积累语言。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春风是一把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那么,在你眼里,春风又是什么呢?”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人说:“二月春风像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小草和树木,将更多的颜色都给了花朵,红的、黄的、紫的……”这位同学的话刚停,立刻有学生补充说:“就像学过的《秋天的雨》一文似的,春风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正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精妙语言,且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等在头脑中联系起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增强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背诵内化的确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
目前,虽然我们的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但我们总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降了。其实,就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减少了。当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则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多元化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读成几个字,高度概括文章。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思想人文因素,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将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心灵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核心素养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总之,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断提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第五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改革实践研究
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和整合的概念,是指个体为了健全发展,必须因应生活情境的需求而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或技术能力、态度。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等行动)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 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有效的教学方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及其与物质结合的技术性的方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相比更是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它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只有这两种方式统一才会引起教学方式的真正变革。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本研究中的教学方式改革是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协同性的特点摈弃知识灌输的教学,潜入儿童内在的思路与见解,重视探究客观的现象世界,着力于如何刺激儿童的求知欲,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过程得以最优化。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主义学习为组织同他者的互动合作,发现并基于能力与学力的差异,组织全员参与学习,指导集体思维。教师不再追求如何有效实施预设好的教案,而是寻求如何让儿童打开未知世界,把学习同儿童自身生活方式的变革联系起来。让学生进入对话性学习的维度:第一维度,与客观世界的对话,这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第二维度,与教师、伙伴的对话,这是人际性、社会性的实践。第三维度,与自身的对话。学习者不仅与题材、教师和课堂上的伙伴进行对话,而且也与自身对话,在形成自我身份的同时,实现学习。这是内在的、存在性的实践。教师以儿童的困惑、差异、认知冲突为契机引出他者的应答,构筑对话性关系的实践构想。改造儿童的学习方式,从竞争性的个人主义学习转型为合作性的集体主义学习。让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获得共同理解、集体体验的过程,使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
基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实践研究就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小学语文学科为单位,在深刻了解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多元理解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素养的内容,在对语文学科本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确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突出学为中心、体现学科特征,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来。基于一系列科学、真实、较大规模的信息采集检测和数据分析验证的基础上,形成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教法、学法改革的框架,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