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艳《再谈小学高段习作“周记模式”教学》
成果类型:有效教学课堂 模式:无
学科:小学语文
成果题目
再谈小学高段习作“周记模式”教学
作者:陈艳
单位:昌吉市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
再谈小学高段习作“周记模式”教学
昌吉市第一小学
陈艳
习作“周记模式”教学,是我十几年来一直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方法不仅在同伴中间广为借鉴,就是我在阿什里支教的两年里,“周记模式”教学对哈萨克族孩子提高汉语写作能力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习作“周记模式”教学倡导一个“真”字,即“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教师对写作的内容、形式不作其他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取写作素材,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所感皆可入文。这样给学生营造了极大的自由、自主、轻松、和谐宽松的空间,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周记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在阿什里学校支教时,我担任六年级汉语课。一周过去,我发现这个班的孩子汉语口头表达能力还不错,基本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可一说到写作文,都把头摇得泼浪鼓似的。为了打消他们对写作的顾虑,我就和这些哈萨克孩子们聊天,让他们说说前几天的古尔邦节是怎么过的。这一下,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七嘴八舌地争着告诉我过节的情景,言语里无不流露着快乐和喜悦。见此情景,我趁势说道:“你们说了这么多,陈老师记都记不过来了,最好每个人把自己过节的经过写在本子上,明天带来给老师看,让老师也感受一下你们过节的快乐好吗?”孩子们欣然允诺。第二天,我果然收到了四十多篇孩子们的“作文”。虽然这些所谓的习作很不像样,问题多多,但不难看出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孩子们纯纯的真情。就这样,我带着这些可爱的哈萨克孩子们,以周记为桥梁,轻松地步入了习作的大门。
本学期我接任一个写作能力比较弱五年级班级。语文教学中,我仍然采用“周记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发现,虽然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可是学生的选材却非常单一,而且总在重复,可谓有“真情、真事、感想”,却没有新意,这样的文章也就算不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信息整理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眼光去看待问题,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一学期下来,绝大数多数学生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小学高段习作“周记模式”教学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1、淡化了习作痕迹,以情趣激发兴趣。
周记形式的开放,体裁的多样化,使孩子们尝到了自由写作的乐趣,他们开始把周记当作生活中一种放松的手段,当成另一种快乐,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满足。他们也由此焕发出了更多的智慧和创造。老师在学生写作初期要做好动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克服畏惧情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鼓励学生写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在周记中充分展示学生生活的天地。老师还 要转变过分强调文章思想性的观念,在“趣”字上作文章,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先有完整描述生活本身的能力。只有这种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谈及其他(诸如立意、技巧、取舍等)。张宪良写自己和家人赌气吃白米饭的独特感受,读来趣意盎然,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江丽古丽写自己回到自己家乡努尔加二组的所见所闻,语言质朴,教师对这种情况要多鼓励,不能随意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积累了个性化素材。
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是多样的,可是他们并不一定会意识到,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这些有价值的材料。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一学期近二十篇周记,为孩子积累了大量的个性素材。《课标》强调:“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叶圣陶也曾说过:“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正的活水来。”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周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它能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学生爱在周记里告诉我他们遇到的新鲜事,不论悲伤、欢喜、疑惑,让我好感动。周记里我随时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有利于对他们的反应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只要真心真意地对学生付出,就会有收获,就会实现良好的心灵沟通。这对于我这个班主任来说,也多了一条了解学生内心、与学生交流的渠道。学生在写周记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还找到了写作的乐趣,提高了写作的水品。
3、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激活学生习作激情。
课堂是发展学生语言的阵地,学生的习作很大程度是从这里开始的。习作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与教师有直接关系。每一次周记的批阅与评价,都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学生许金洲在周记中写到:“当陈老师评价张文卓的文章就如他的名字时,我恨不得马上把我的名字改成‘许文卓’”。丁获贵在周记中写了班里一些不良现象,还替老师想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我在评语中写到:“知我者,获贵也!”。学生很看重老师对自己周记的评价,我们要把握这一良机,用评语去激励学生,激发他们更大的表现自我的兴趣。当学生得到了老师诸如此类的鼓励性评价的时候,他们的创作激情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习作教学中,教师巧妙安排的指导,能让学生写作的激情得到激活。
4、抒写了真实的感受,表达了真实的自我。
周记对小学生来说,是写作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相对于形式、技巧来说,形成好的观察、思考和写作习惯,学会真实地、坦诚地表情达意,会显得更为重要。周记中最可贵的就是那种显而易见的真实,以及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相对于用大量的篇幅,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人人都见过的事物,会更有生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周记可以作为日常练笔,培养学生语感;持之以恒地写作,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毅力;还可以作为一条经常性的纽带,沟通师生情感;把周记累积下来,也是学生的一份别样的档案,一笔一划,一颦一笑,都是成长的痕迹。
周记形式的开放,体裁的多样化,使孩子们尝到了自由写作的乐趣,他们开始把周记当作生活中一种放松的手段,当成另一种快乐,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满足。他们也由此焕发出了更多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孩子在周记中连续多日
对一件事进行跟踪记述,并在每次周记的结尾加上且听下回分解,搞出连续剧的效果来。有的在语言上追求智慧和幽默,使文字更接近口语化。周记形式上的改革,使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由此多了一种快乐。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其次是天空,而最为广阔的却是人的心灵。”周记是学生心灵的一面镜子,在孩子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周记内容的无限丰富和变化永远令人期待。教师也要以一颗无限包容的心和不断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孩子们的周记,让周记与孩子们的思想一同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一抹色彩。我从学生的周记里感受着一颗颗纯真的童心,世界上还有比这得到更多信任和幸福的事吗?
第二篇: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模式
自主习作,快乐赏评
一、缘起和阐释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习作存有畏惧心理,对其缺乏兴趣。教师批改作文时感到负担很重,而且实效性并不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既减轻教师作文批改的负担又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双赢呢?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尝试把“自主习作,赏评结合”的方法应用于习作教学。
二、操作模式
(一)放手积累
学生写作之前要有一个积累素材的过程。素材从何而来?怎样使学生乐于积累习作素材呢?
1、自主阅读
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阅读的根基有多厚,写作的高度就有多高。①自主②③④
第三篇:小学语文中高段五步教学模式简介[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中高段“五步”教学模式简介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教学模式以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依据,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前置,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及时反馈,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教学模式: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根据学案,主动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自学——全班展示,教师点拨——达标测评,当堂总结 各步骤说明:
一、引入课题 明确目标(3-4分钟)
1、引入课题。第一课时重在激趣,引起阅读期待;第二课时重在温故知新,在提出旧知的同时巧妙与新知连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当然,引入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关键是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2、明确目标。明确目标是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非教师教学目标的复制,教学目标应高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此目标在教师引入课题后用多媒体、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的确定要简单明了,重点突出,阐述时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并掌握到何种程度。
二、根据学案 主动自学(13-15分钟)
本环节是指教师针对学习目标,整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制定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突出“导学性”,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如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时,可试着这样提示:“在文中画出某某、某某词,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把你的理解批注在旁边吧!”自学提纲的设计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方法,多让
学生质疑。自学提纲的叙述口吻要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为主。好的自学提纲是一堂课能否达到高效的关键点之一。
此过程教师逐组巡视,少说话,少讲解,了解学生的学情,初步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易错点,关注学困生,必要时可适当“开小灶”。学生少讨论,尽量发挥个体自学潜能,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三、小组合作 交流自学(5-7分)
自学完成后,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情况:完成得如何?(特别是学困生,由对子帮扶)存在什么疑问?小组讨论是否得到解答?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可由组长用纸条记录形成问题条交教师,或在全班展示时提出)
小组合作要做到:各自明确责任,明确对子(对子间交流基础性的知识、问题),小组长的责任(组织组内难题的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记录、确定谁在下一环节展示);先交流基础问题,再交流难一点的问题。各小组要做到热烈而有序。
此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自己的自学,启发学生“兵教兵”帮助学困生。教师进一步洞察学情,了解学生通过自学学会了什么,什么一知半解,什么还未掌握,什么还未弄懂,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条,梳理出点拨、提升的重点问题、关键点。
四、全班展示 教师点拨(7-10分钟)
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安排的先后顺序分别展示自学提纲中的相关练习题。展示的学生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组(如朗读),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教师或其他小组可适当点评(可从对错、语言、情态等方面点评)。尽量让每一组都有机会展示或点评(非展示、点评人员要有明确的要求: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精彩处给予掌声等等)。
教师要依据自己对学情的了解,抓住带有普遍性、关键性的问题(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列为点拨的问题)巧妙点拨,引领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动脑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点拨要有启发性,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点拨时还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阅读方法、学习方法。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关
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能否根据学生暴露的典型问题精讲,讲在必讲处,能否引导学生找出规律。”这也是课堂高效与否的一个关键点。
五、达标测评 当堂总结(7-10分钟)
学生展示,教师针对关键问题点拨后,教师可适度拓展文本,如相关事、物的介绍,推荐相关内容的课外阅读,可适度联系生活实际,此后,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测试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学习达标情况。测试题的设计要围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设计,体现层次性。当然,课堂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性,可以是背诵,也可以是听写、默写,关键是要针对学习目标来检测。
测评结束后,学生或教师以口头方式,简短地评价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感受、收获。
综上所述,“五步”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一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的学放在教师的教前;二是充分让学生经历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过程;三是教师精讲,学生多学,教师的讲解、点拨在关键处、重点处、易错处,教师讲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四是及时反馈。
此模式供教师参考,并不断修正、完善。
第四篇: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王光业
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1团中学 王光业
在新课改之前,我国的小学生语文字词教学出现了过于强调字词教学,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学生动辄被罚抄数遍,机械重复训练等“功利主义”倾向,使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课文被肢解为简单的字词知识的拼盘,零打碎敲,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益不升反降。从2009年9月开始,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与研究”。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与研究中,我们对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实验,并探索出了一套“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检查预习,诊断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局部感知;精读课文,重点感知;拓展资源,运用字词”的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现简介如下,请专家、同行不吝赐教。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事物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是和情感想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就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小学语文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认为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然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借助谜语、音乐、图画、投影、录象等教具,集形、色、声、乐为一体,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起我“知之”、“好之”、“乐之”的情绪。例如:在设计《卢沟桥》“创设情景,导入课题”这一环节时,如果课前准备好有关“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的影视资料,上课后直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电影吗?”学生肯定想看,然后播放《卢沟桥事变》影视片断,就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卢沟桥》课题。或者直问学生“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吗?——过河千里-----?(远)”学生可能不知道,然后再告诉学生后缀“远”字,并问学生“要想直接过河怎么办?”学生一定能想到造船或者建桥,然后再问学生“乔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然后再告诉学生“乔是高大的树木”然后再问学生“桥是什么字?”“你们见过那些材料造的桥?”“你们想见一见卢沟桥吗?”也可使学生在“愤”“诽”中进入《卢沟桥》学习中。
二、检查预习,诊断字词
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那么“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 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预习的项目,订正是订正或补充预习的成绩,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提出问题由他,订补意见由他,结束讨论由他。”叶老的这种“预习”的教育教学思想正好与我们今天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学习”的思想不谋而合。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特别重视“预习”、“自主学习”。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灌输的思想,积极培养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提前布置学生应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任务,认真检查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情况,诊断评价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结果。例如:在教学《卢沟桥》这一课时,就可以检查学生对“郊外、设计、两侧、石栏、组成、皇帝、堤坝、燕京、造型美观、完好无损、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等字词掌握情况,并相机对学生认读、理解、积累、运用、书写字词以及对学习字词兴趣、习惯、方法、反思、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阅读教学重分析,强调语言形式,因此出现了阅读教学中偏重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主义”倾向。其具体体现就是一般都采用“逐自然段平推”的方法,“过细分析”现象严重泛滥,即对文章进行分析时脱离全文,执着于字词的表层意义,句子的静止结构,修辞的格式属类,篇章的逻辑归纳等一系列对文章进行肢解的教学方式。这是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入的最大误区。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特别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因为在我国哲学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强调对事物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也认为,整体重于部分,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反应,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为任何个别都离不开整体,个别是整体的一部分,失去了整体,个别便没有存在的价值。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一篇文字的各个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人们认识事物,如同庖丁解牛,如同认识大象,开始,所看见的无非是从整体上获得的大致印象,如同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是这个人的全貌,而不是这个人的手脚。如同认识鸡蛋,首先是认识它的外壳、形状,其次才是认识鸡蛋的蛋白、蛋黄。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也同样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基本体裁、内容、思路、结构和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然后再微观分析、揣摩,而不是从字词开始,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结束。例如:在对《卢沟桥》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的同时,向学生提出“整体感知”的要求:
1、《卢沟桥》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卢沟桥》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首先了解《卢沟桥》是一篇说明文,是从历史悠久、两个特点、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说明的,从而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大局意识”的能力。
四、再读课文,局部感知
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不仅重视整体感知的重要性,而且也重视局部感知的重要性。因为经过初步的整体把握后,还要通过对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即通过抓住课文结构特点,借助逻辑思维分析局部与全文整体的联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中心。况且每一个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里面又含有一个个小部分,也需要分析理解一个个小部分与这个大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严谨且有明显特点的课文,像大多数的说明文、议论文就必须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对《卢沟桥》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在让学生再读有关《卢沟桥》的两个特点的段落时,同时向学生提出:
1、本文写了卢沟桥几个方面的特点?
2、第一个特点是什么?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3、第一个特点是怎样说明的?第二个特点是怎样说明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文写了卢沟桥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设计科学,第二个特点是造型美观,第一个特点是从连拱桥、桥墩、完好无损来说明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姿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来说明的。
五、精读课文,重点感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整体感知、局部感知是必要的,但仅仅抓住整体感知、局部感知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记叙文的精彩、说明文的严谨、议论文的有力等等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是整体感知、局部感知所不能满足、解决的,必须通过精读课文,重点感知来解决。只有抓住文中某些重点词、句、段,才能很快掌握文章所描述、说明的事物的形象、特点,才能很快掌握文章所说明、论证的方法,才能在今后的习作中描写的更精彩、说明的更严谨,论证的更有力。所以,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还十分注重精读课文,重点感知。例如:在对《卢沟桥》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让学生精读“卢沟桥全长26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短的16米,长的21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连拱桥。桥宽约7.5米。桥面两侧有石拱栏、石柱,石柱上共有501个石狮。”后,老师才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才能回答“我发现了大量数字。”然后老师才能告诉学生这是说明文常用的列数字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共同讨论、理解列数字的好处。如果再另外出示“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石窟南北长1600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清楚说明一个事物需要经常使用长、宽、高、多等许多具体数字。只有让学生精读甚至反复精读“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才能通过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学生理解连拱桥石狮的造型美观,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才能为以后学生的仿写、创作提供范例。
六、拓展资源,运用字词 《语文课程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重视开发、利用和拓展教学资源,主张不仅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将教科书与社会、历史、生活融为一体,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容量更大,资源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文本内涵更深刻,学生视野更开阔。例如:在进行《卢沟桥》教学设计时,师生就可以共同收集交流各种木桥、竹桥、藤桥、石桥、铁桥、盐桥、冰桥等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也为今后写作有关桥的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语文课本中课文只是些例子。学习语文一方面是提高阅读能力,一方面是练习写作。”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的行为。写作能力是综合性地、创造性地
应用语文知识、技能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认为,小学生语文字词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认读、理解、积累、书写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理解上,而必须上升到字词运用即写作上。例如:在进行《卢沟桥》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当堂完成下列写作:
1、天上的白云千变万化,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2、体育课上,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真是热闹极了。
3、《逸夫楼》
综上所述,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贯彻落实了“以学生为本”、“创设教学情境”,“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多元评价”等教学理念,集中整合了目标教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将创设情境、字词教学、阅读教学、拓展资源、写作教学及其评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具有一定小学生语文字词能力教学评价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完整性、直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它能够能够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几种教学思想,便于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和使用。能够提供小学语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般程序,能够预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预期的基本效果,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方法和结果,可以为刚参加工作的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参考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他们教有所据,从而很快熟悉教学,使教学质量得到必要的保障,也可以使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再囿于过去习惯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多样化、优质化提供了方便。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长处和优越性,也有它的短处和局限性,”哪怕已构建的教学模式再先进、再周全也不是“万应灵丹”,不能“包治百病”。因此,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不可能适应一切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而应该区别情况,灵活对待,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刻意出新,自成体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柴艳《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方法的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方法的研究》小课题
--------阶段总结 五年级 柴艳
通过一年来对《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小课题的学习研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中的学习、理解文本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在小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总结如下:
1、立足课堂,进行小课题研究
我们坚持“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课题研究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从薄弱环节着手,从常规课堂教学着手。每学期在年级组上集体备课研讨,发现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进步。在教研组上师徒结对课,以点带面进行研讨。在学校组织的月活动时上达标课、示范课进行小课题研讨。
2、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内容指导学生练笔
我们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时刻牢记写作方法的渗透。每讲一篇课文,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关键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一步步走进作者的部局谋篇中来。从结构到手法、到修辞,一点点,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从朦胧到清晰地感悟到写作原来就是这样写。每讲一篇文章,就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写。特别是讲读课文,这一点一定要做到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有效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写作。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3、关注学生水平,精心设计训练形式(1)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片段进行练笔
积累材料是孩子们习作的第一步,在做好积累的同时就是仿写。因为只有通过习作,孩子们积累材料才能得到消化、吸收,同时在仿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习作水平能得到提高。一年来我带领孩子们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A、学习修辞手法例如:《中华少年》此文是一首诗歌,共七小节,诗歌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整首诗语言饱含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赞颂之情。我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本文对仗、排比的写作特色后,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求大家也用诗的形式赞美家乡,每个学生都从不同方面来写,结果虽没有豪言壮语出现,但至少让学生经历了创作诗的过程,有了写诗的体会,或快乐、或艰难,也是一种收获。B、学习描写方法例如:《山雨》一文中出现了几段精彩的描写下雨的场面,学习之后,布置学生仿写一段下雨的场景,能力强的自己写,能力差的根据老师提示写,如讲完《匆匆》一课之后,让孩子们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学完了《北京的春节》之后,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然后再写下来。
C、扩写训练:课文中,有些段落叙述得比较简单,对于这样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加工,作适当的补充,使之成为内容充实,描写具体的段落。
D、续写训练:如学完《凡卡》之后进行了续写练习,续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指导学生模仿整篇课文进行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课文,值得一仿。模仿课文写作结构例如:本学期,我们仿写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主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倒叙的写作方法。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这一课,主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当然,像这样结构有特色的课文还有很多,作为教师都可布置学生练笔,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模仿课文主要描写手法例如:《负荆请罪》一文,它通过人物语言成功刻画了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与知错就改的廉颇。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语言同时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请仿照《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品质,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它的特色是把人物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互相结合。课后,有意识地布置这样的练笔:请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如我今天真高兴,我今天很伤心,通过练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环境描写为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服务。学完《桃花心木》之后,让孩子们学会运用借物育人的写法进行课内小练笔。总之,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学生写作文很好的范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以致用
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背诵古诗文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日记展览,习作比赛、好书推荐会、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使之成为一种乐趣,形成一种习惯。
5、走出课堂,拓展积累
知识向大海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只靠积累课内的词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在学生读课外书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发学习所得、所思等,并且开展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是这样做的:
(1)课前交流读书心得。每天的语文课前留5分钟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向同学们交流自己前一天的读书心得。可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一段或几段读给大家听,可以对书中的某个方面作简单的评价,我们发现交流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了,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2)利用午读课和学生一起读书,让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好词佳句。
(3)举行了“快来读好书”班级读书会,让孩子们有机会在班上相互“推销”读过的书。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教给学生在平时读书时,遇到优美的词句,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段落,把它们收集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动笔边思考的好习惯。将读写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步学生的写作提高。现在我们主要以教材为依托,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目前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在这个阶段,我们取得的成效有:
(一)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二)挖掘教材,指导学生练笔的方法
1、模仿课文片段进行练笔的方法。
借助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值得我们学习。
2、模仿整篇课文进行练笔的方法。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课文,值得一仿。如:学习作者运用首尾呼应、倒叙的写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三)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学生掌握了组材的方法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小学高年级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学生的作文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积累素材的方法
课外的读写结合。如果只凭课内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充分用好三个语文早读。这三个语文早读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早读课安排自由读课外书,读完后写一篇读写结合的日记。第二个早读是开火车朗读同步阅读,读完后可摘录好词佳句,也可以写感受或体会(这些在积累本上);第三个早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读后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在一名学生读的时候,其他学生边听边在积累本上记录印象深刻的词、句,能记多少算多少。要求每个星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上的一个好段,并给自己的好伙伴或给家长背诵或默写。这样做就是为习作奠定扎实的语汇。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模式,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除低年级以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创造性模仿外,中高年级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
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