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批注式阅读策略的实施x
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批注式阅读策略的实
施
【摘 要】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合理而有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顺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起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阅读作为人的个体存在的行为,注重学生内在精神与品质的构建,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真正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关 键 词】 阅读;批注;小学语文;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是儿童思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极其有益。
批注式阅读符合汉语言文字重感悟的特点,它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它重在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来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任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展开合理有效的批注?我认为要考虑学生的年段特点、教材的特点、课型的特点、批注的时段等方面的因素。就文本而言可以从领悟文本内容、文体特点,体验人物情感,体会表达方式等方面寻找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批注的点。以下,本人就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时段,谈谈合理有效地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初读全文时,就自己的发现与疑难展开批注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全文时进行阅读批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这个阶段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点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精彩语句,标点,字词句段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呈现出来的批注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边读边思考,有很多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机会。但是课堂时间很紧张,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地让学生一一汇报,就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在交流预习阅读的感受时,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出在读书时重要的发现,遇到的阅读障碍,写下的疑点和困惑。课堂上选择性地组织学生探讨、研究和解决。
二、深入学习文本时,围绕重难点展开批注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重难点的不同,课堂学习中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时要求和方法也有相应的变化,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落实。
课堂上,我们往往需要抓住文章中重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或难点问题展开批注学习。找到文章中一些最令人感动或最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这篇课文的“亮点”或关键句。紧扣这些句子做赏析式批注,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对语言表达的学习等。如《傻二哥》的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上一个课时初步感知了人物“傻灵傻灵”的形象后,针对“我们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特点?”这一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4-6自然段,教师出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1)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特点,用横线画出来。(2)用“△”标出句中的关键词,品读体会,批注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还明确了本节课批注学习的目标:通过品读关键词去批注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批注、交流中深入地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特点。
在细读品味文本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批注,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读书,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并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等。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的点拨,并不失时机地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意解读和闪光点,促进全班学生阅读的整体深入推进,提升阅读的水平与质量。
三、总结或拓展学习时,就文本主题思想或留白处展开批注
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后,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内容、词句的理解提升到文本主题、灵活运用的层次,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在《童年的小花狗》一文的教学中,当学习到课文的结尾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联想式批注:“这不正是自己曾经朝思暮想的小花狗吗?而今它就在自家的桌上。这个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又看到了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这样批注点的选择,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想象能力得以极好的训练。
学习完课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或感悟。学生的批注,受历史背景、欣赏者、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观。但审美标准本身并不是统一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合理而有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顺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起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阅读作为人的个体存在的行为,注重学生内在精神与品质的构建,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真正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参考文献】
[1] 徐春山.批注式阅读指导[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 陆胜勇.批注式阅读的有效运用[J].广西教育,2016(1).[3] 彭雪娣.批注式阅读,让“要我学”变“我要学”[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6(5).出处:课堂内外·教师版作者:魏胜利
第二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策略
“批注式阅读”是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直接体现,与古之所谓“评点”一脉相承。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在阅读教学之前,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包括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等,来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它融感性的体验、感悟和理性的思考、评析于一体,是可受益终生的一种阅读方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过程则是让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中,不断反复亲历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它重在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来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任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常用的方法:
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划。“符号阅读”只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第一步,却是自主学习最重要的基础步骤。要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建立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阅读符号”。
(1)圈字注音-----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查出读音,标在字上。
(2)框词注解-----用方框框出文中的词语,不理解的借助工具书查出意思,记在旁边; 需重点领会的词语,在下面标注着重号“。。”(3)“~~~”划在文章精彩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4)“ ”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5)“//”用来划分段落;“/”用来划分层次。
(6)“?”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7)需重点领会的词语,在下面标注着重号“。。”
2、文字批注:边读边想,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文字批注”是学习最重要的第二步,是学习是否有质量、有收获的关键,也是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自我培养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当在思考上。”批注式阅读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从根本上避免了教师对课文的肢解,也回避了课堂不断提问和浮躁作答的现象。要使批注语言有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必须大力培养自己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要积极地进行主动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质量。
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课文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情感;单元导学、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等。
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
批得怎样:深刻性——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文中自有答案的不写批注。努力读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理解;创造性——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有效措施,从同学们的不同角度进行整合、梳理后进行批注,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在课本的天头、地脚、旁边,学习采用下列文字批注方法:
一、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要培养边读边想的习惯,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鲁迅《祝福》对句式的锤炼是语言的典范。如祥林嫂沦为乞丐后运用的是定语后置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为什么不写成“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呢?”对此批注,既有对句式本身的探讨,更有对人物遭遇和社会环境的深层探秘,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质疑式批注
学贵有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听课,才会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质疑式批注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怀疑与探究精神。
三、联想式批注
读书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还应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这样阅读才会有大的收获,这就是联想式批注的方法。例如读了《海伦·凯勒》一文后,写道:“一个残疾人都能考上大学,我一个健康的人却不能搞好学习,真是惭愧啊!”这是对比联想。对文章结论、观点、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求因”,以感悟重点内容和体味艺术奥妙。为什么许多作品的虚构与夸张,我们反而感到合情合理呢?描写人物为什么要重在“画眼睛”?为什么要用反衬、烘托、先破后立的手法?等等。有的还可以延伸课外,探索人生意义。这种由此及彼的阅读中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收获。
四、评价式批注
这里的评价包括两种,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一种是对语言文字的评价,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例如,有的学生在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批注道:“一个‘绿’字,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江南”。评价式批注可以极大地调动自己的阅读积极性,让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权评价书本,同时也培养了自己解决阅读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补充式批注
补充式阅读其实是学习的课外延伸和拓展。补充式批注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文章留白处进行想象补写;一种是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课外知识。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里可以对朱自清先生回家后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想象性的补写,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又如《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就需要对“通感”的修辞方法进行语文知识的补充,以增加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
再如学习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可以补充“春秋战国”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是自己的学习具有一种横向的学科联系。
自己的批注式阅读(学习)应特别注意:
⑴与同学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⑵阅读(学习)的疑问,要及时向教师提出,争取在有限的课堂内解决自己的学习疑问;
⑶要定期归纳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思自己自主学习中不足的,及时改进,跟上教学进度。
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策略
(一)批注是个人对作品的再创造,会写批注的人是进了读书殿堂的人,能写批注的人是带着头脑读书的人,养成写批注习惯的人拥有一笔精神的宝藏。
一、什么是批注
批注就是对把文章的批评和注解,批注处一般是文章引发个人情感共鸣处,能凸显文章的精神内核,养成作批注的习惯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质量。批注也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的质量体现着一个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二、批注的位置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三、批注的角度
1、文本通吃:新字新词注音释义、做内容提要、就事论事写批语、名言警句有提醒,对文本内容进行分门别类,便于日后查阅。
2、人物评点:可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行人物的对比、列出人物的成长录、剖析人物性格等的成因、联络人物相关背景知识、预测人物发展前景等。
3、剖析写法:结构安排、行文线索、前后照应等方面的可借鉴之处,皆可做为思考对象。
4、批判文本:带着批判的精神,有选择的吸纳文本的精华,对与个人观点相左处,要学生合理的质疑。
5、质疑问难:对文章提出个人的问题,生发点既可以是文本的晦涩之处,也可以是联想到的其他问题。
四、怎样做批注。
1、圈圈点点
在初读时用一套固定符号,注音、释字、划出重点词句、标出自然段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等。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
2、赏析文本
可以从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等方面赏析。
(1)欣赏。示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批注:“水鸟站在小溪的腰上,这个‘腰’字用得真好,小溪就显得格外柔美了!我写文章必须认真推敲、炼字。”(2)感悟。示例:《窃读记》:“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批注:吃饭能让我们的身体成长,读书能让我们的思想成熟,心灵净化,人格高尚,读书和吃饭同样重要。(3)批评。(4)联想。鼓励学生进行同比迁移的联想即可。(5)补充。即仿写、续写。(6)写读后感。
五、批注的注意事项
1、熟能生巧。
2、明确目的。要防止为了批注而批注,乱划一气,胡批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3、有充分的自主读书时间
4、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最好有专门的批注展示课,尊重学生多元解读,允许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
5、树立榜样,交流方法写批注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要写到点子上。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对自己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引用名言,引用读书时读到的例子。
批注式的阅读,会为思想的飞扬创造更大的空间。
1、
第三篇: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
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
高集小学杨培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章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阅读理解文章都是非慢慢咬嚼不可的”。细细揣摩叶老的话,其中既包含了学生自主能动进行语文阅读的理念,又阐明了语文阅读的方法——比较、归纳、揣摩、体会、慢慢咬嚼。也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读感悟,需在学生细细的推敲中,用心去抵达文字生动深刻的彼岸,而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批注式阅读,正是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指导学生积极地在语文书上圈点勾画,静思默想,像品茶一样品出文字的甘甜芳香,然后动笔在语文书上批写注解,并在老师的组织下实现同伴之间互动交流分享……学生的阅读批注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老师的教悄然“退居二线”。学生用自己对文本文字的解释品评,发现文本词句的温度热度,深度广度;用相互的交流讨论实现思维的碰撞,引起课堂生命体的和谐共振,实现生本教学和新课程标准都提倡的有效的自主式阅读;同时也回归叶老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比较、归纳、揣摩、体会、慢慢咬嚼”的境界。
一、批注及批注式阅读的概念
批注:“批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两种:(1)加批语和注解;(2)指批评和注解的文字。在本论题中,取其第一种解释。批注,就是指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及对文章的评语,也就是指用文字对文章中的字句进行解释和品评。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实践活动。批注式阅读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
批注式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发现,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在文本空白处写出阅读心得、评语等,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
批注式阅读,同时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充分地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进而超越文本。
批注式阅读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符合生本教育的儿童观和教学观。
批注式阅读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谓之评点。“评点最初始于诗文,唐宋以后,出现小说评点,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把评点变成了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明末金圣叹进一步发扬光大。”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成了经典评注,长盛不衰。在现当代,不少人也依旧喜欢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毛泽东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代表,他特别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批注。
二、批注式阅读的实施
1、批注式阅读方法。(1)符号式批注:
“ ”(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圆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2)文字式批注
文字批注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品味:抓词句,对其语境意思、感情色彩、如何朗读等进行思考、感受、体会并写下来。
质疑:对文中内容进行质疑、思考。
联想:由此及彼,由文本迁移到文外,或由此处处文本迁移到彼处文本。
评价:对文本和作者等进行品评,或褒或贬。补充:从文本延伸出去,结合相关资料的搜集,为文本进行适当的补充。
2、批注式阅读教学流程。(1)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这个阶段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我们的前置性作业,打破以前预读为主的常规,要求学生通过读、标、划、查、圈、疑等方式预习课文,同时做好相关背景、作者情况、作品出处等文本相关资源的搜集摘录工作,课文细节相关的更翔实的资料,同类作品的搜集阅读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量阅读资料,也可抛弃资料,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2)课堂阅读,再次批注
课堂上,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课文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脱离了问题,学生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有限教学时间的荒废,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须以一定的问题、话题为中心,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阅读的效率。在阅读批注时,教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读书,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并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等。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如何批注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的点拔,并不失时机地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意解读,促进全班学生阅读的整体深入推进,提升阅读的水平与质量。这时的“批注式学习”围绕着话题着重是这样一些学习方式:⑴静思默想;(2)圈点勾画;(3)品味文字,批写注解;(4)想象批写;(5)赏析批写;(6)质疑问难;(7)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的推敲并批注。(8)评价评论。
“批注”强调的是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课堂上光会“说”远远不够,还要能“写”,“写”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完善,更深刻、科学;“写”能克服只是口说的那种随意性; “写”往往更好地梳理了学生想表达的东西。
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
1、2自然段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但他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呢?学生 带着疑问走进了第三自然段的文字。“飞来横祸”是这段的一个关键点,如何突破?首先由学生来介绍“李陵事件”,(前置性作业已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正当司马迁专心修史时,汉帝来问他对李陵一案的看法。司马迁正直谏言,替李陵辩护,没想得罪了汉帝而遭受残忍耻辱的酷刑。他多次想到了“血溅墙头”,但最终在“死”与“活”之间选择了“活”。是何种念头使他最终选择了“活”呢?请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把他当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写出来。在这个话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专注批注,用心探究人物内心的心路历程。动笔墨后,再组织班级交流,学生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就豁然了。
现在选择几处学生的批注:
1、面对残生,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了死的不同意义,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想到了生命的价值不是个人荣辱,而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他想:我不能就这样死;
2、他在至深的苦难之中,万念俱灰,但是那一刻,他又想起了曾经牢记心中的父亲的嘱托,他想,我不能就这样死;
3、他也许想到了左丘明眼瞎而著《国语》,屈原被流放而写《离骚》,孙膑被挖膝骨而写《兵法》……这些英雄故事,在那一刻,唤醒了司马迁生存下去的力量;
4、那一刻,他肯定会想到两个词:其一是“信念”,其二是“意志”,所以被痛苦逼上绝路的他并没有倒下,而是回到了与苦难作战的战场上;
5、也许他想到了高山上的雪莲,悬崖上的青松,风霜摧残,信念与理想依存……即使困厄中也要矢志不渝,即使在尘埃中也要开花……
批注使学生读懂了“发愤”一词,也深刻感悟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丰富内涵,感悟了人物崇高的精神价值——面对困境与困厄,我们不应该悲观绝望,而是信念犹存,“即使在尘埃中也要开花”……(3)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那就是交流信息、合作探究文本。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言,各抒己见,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组长记录下组员精彩的发言,并通过小组商量的形式,最终形成组内的最佳答案,以便进行交流汇报。教 师有重点地参与“薄弱小组”活动,并相机点拔,调整学生思路,使讨论朝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延伸。同时,教者善于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挖掘文中有较高思维、情趣等有价值的问题,为导评做准备。②大班交流
即学生根据研究专题,发表自己批注阅读的收获。教者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成果,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同。教者有选择地对学生发言,自然、灵活地作补充,还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作出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使课堂上不断有新的生成,进一步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
(4)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批注式阅读倡导自主、开放的阅读思想,将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总结评价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结评价为主,重视自我评价。既保证了评价的真实性,又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总结性评价不是完成任务结束式的评价,而是以此为基础,再次批注。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内容、词句的理解提升到文本主题、灵活运用的层次,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的层次。
郭思乐教授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语言的、思维的和创造的能力。的确,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无穷潜力。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具备自主品读文本的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个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在主体的阅读活动中,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培养起受益于学生的一生阅读方法和习惯。
2012年11月
第四篇: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浅谈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浅谈
摘 要: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中做批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批注;阅读;方法;指导;评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快速提升语文素养,就批注式阅读做如下思考。
一、注重方法引领
首先要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可先从课文入手,逐步让学生掌握批注的要领。认识并学会使用常用的批注符号,明确各个符号要义并规范使用,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符号标记。其次在阅读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无拘无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时,提笔就写。想在哪批注,就在哪批注。最后要让学生自主创新,发挥学生阅读个体的创造性,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要敢于对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提出质疑。
二、做好批注指导
阅读批注一般分为一次批注和二次批注,第一次是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学生的预习批注。第二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基本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后进行的批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疑点、难点进行深入探究并做课文批注。两次批注循序渐进,去伪存真。教师要做好文章批注的示范、讲解、指导以及学生批注的检查、交流、互评,及时对批注情况做总结和反馈,带动学生深入领会文章语言、描写、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教师要精选作品让学生批注并开阔视野,对新颖独到的见解要肯定,对文本的批注过于偏激的要给予纠正,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
以此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批注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所以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为基础,倡导个性化评价。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而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小组评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经常开展阅读批注比赛,师生共同给小组打分,累计评奖,课余时引导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读书心得,提炼精品批注,丰富读书阅历,激发成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把阅读与批注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聂晓艳.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浅谈[J].黑河教育,2014(03).
第五篇: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永吉县金家九年制学校
张瑞
杜文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深知肩上的担子之坚,搜寻课堂记忆,回味学生成长,总结阅读之法,我们认为,阅读真正给我们留下的是:激发阅读兴趣,文本深入落实,预习引发思考,信息整合独到。
关键词:兴趣、落实、预习、整合
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中心归根到底是“阅读”二字。其“阅读”的深层影响不仅体现在识字、写字、口语交际、写作等方面,而且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学好阅读,将对学生一生受用。而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将“阅读”落到实处,尤其是高年级“阅读”,确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性和实践性,那么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下面结合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将思考分享给大家。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布卢姆言:“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农村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少,接触面窄,阅读习惯差。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我想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1、课前十分钟演讲
内容规定为“四大名著”(学生版)。学生演讲,要求将名著上的语言组织为自己的语言,刚开始学生会觉得有些语句晦涩难懂,但历经“磨难”过后,孩子们的组织表达能力就会提高得越来越快。其他听故事的学生做出评价,提问,也可以由演讲者随时提问在座的所有学生,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演讲尴尬。故事大家都喜欢听,于是课后不用老师去督促,学生主动拿起他们喜欢的书,成了一个个“小书童”。
2、设计一个让学生发挥的舞台
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舞者,教师设计出什么样的展示舞台,学生就能展示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对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上要为孩子们设计出乐于阅读、充分展示自我的时空,通过“个性图书交流、阅读小竞赛、网络采摘”等不同形式,摆脱课堂的束缚,在所读书目中自由走进走出,宽泛视野,聪慧头脑,在充分展现自己的同时,表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既有直抒胸臆,也能表情达意,更会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3、重视课下积累
一是积累字、词、句、段、篇;二是积累一些古诗词、俗语、歇后语等;三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积累的方法:读书笔记、参加实践活动、学会写日记等,坚持不懈,终有成效。
4、合理有效地设计导入语(以故事为主)
就高年级年龄特点,他们不再喜欢游戏类、直接性导入,一段故事想必是最好的选择。比如讲抒情类的文章,可以将他们带入某个古城或是某段经典故事;文言文的篇目,往往和古代历史有关,其实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笑话类的,调节课堂气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情境中,从而深入到教学中。
比如教《晏子使楚》一文,第一课时的导语我用了四个关于晏子的小故事,学生们听的津津乐道,虽时间有点长,但后面的文章学起来真的不费吹灰之力,甚至有同学主动想表演表演当时的情景。
5、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愉快带有幽默性的语言,学生的兴趣会较浓,也会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上《武松打虎》时,学生在读“打虎”部分时的评价,“读的很到位,老虎都吓怕了,周围的狐狸都想和你做朋友了。”但有些同学的声音比较低沉,没有激情,便适当地加以鼓励:“快,到时候了,此时的老虎就在你的面前,你还不动吗,你就是武松哟!”尤其是后进生,不要直截了当地批评,态度诚恳地评价会使人的心情舒畅,慢慢地调整学习状态。“就差一点儿了,进步很大!”等语言会有效地激发阅读兴趣。
二、文本的研究落到实处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在
学生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视角应该放宽一些。
1、从学生视角研究
学生碰触的科目较多,所以可能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产生的想法各异。多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可能课堂会收到极好的效果。农村的孩子基础较差,但生活经验却很丰富,对照自己班级的特点,询问他们对文本的看法。比如:这篇文章是
否有难度?不懂得地方在何处?结合着你们的生活经验想想文章中的哪些观点与现实相悖,又有哪些现象与现实相似?在知道学生的所求后,加以耐心指导,最主要的是阅读方法。在了解学生信息后,就要进行有效地分析,为课堂做准备。有了完善的预设,才能产生精彩的生成。
2、从一个作者的角度去阅读
把自己就当成是文中的“我”,和文本对话,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作者写文章的心情,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人物角色。这里,我认为,“表演”这种形式再合适不过了。
讲《腊八粥》时,真的拿来了一碗腊八粥,指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咀嚼腊八粥的心情,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尤其是想吃而吃不到嘴的心理,和母亲的撒娇真让人感动,这样的阅读不限于形式上的识字,时刻充满着交流,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窃读记》是一篇记叙文,现在学生无法感受到当时读书的困难,于是就利用后面的读书角,一个孩子就演一演作者,一个孩子演书店老板,其他为观众,表演结束,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也就出来了。只有经历了演出,才知道读书的不易,也懂得了人与人的关爱。
3、从语文教师的角度
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就需要咬文嚼字,不仅要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对于文章的相关背景、作者、语言、精彩段落还要深加工,达到让学生懂点,会评价,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运用到写作中的目的。每篇文章都有它属于自己的线索,“引导学生抓住主线,而不是每段都细读”是高年级语文阅读的特色,尤其是重点段落的分析。
以《夜莺的歌声》为例,这篇文章37个自然段,如果细讲,恐怕一周都讲不完,但看到这个题目,抓线索是关键,文章出现了五次夜莺的歌声,都出现在不同的环境,因此题目和环境都可作为本文的线索。所以在制定目标时,我便把目标设定为抓住小夜莺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与环境的关系,体会小夜莺这一英雄形象。这样的战争题材的课文还有一点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整堂课下来抓住主要线索,学生合作交流得很顺畅,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
三、重视预习,自主思考
有效的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不可忽视的环节,高年级文章普遍很长或是文章短小却很难懂。所以,养成一种预习的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也能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当然,预习也要有法,比较科学的方法如下:
1、略读。在略读一遍文章后,着重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旨,但要有目的、聚精会神地读。说明文要弄清楚说明语言、方法、顺序;记叙文最起码要了解六要素;文言文要知道大概的意思,懂得一定的道理;诗歌从朗读中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要找准。举一反三,努力抓住窍门,自然不成问题。当然,一遍不成需多读。往往我们在做课外阅读时会用这种方法。
2、精读。不会的字音查字典,不懂的句子需勾画;对于重点段落,不仅要知大意,还要弄清它的结构、作用和地位;对于全篇,写作特点不能忽视,为写作打好基础,有用的句子随时抄写下来,可以背诵或改编。
3、自我检测。每课皆有课后题,答案能做的做,不会的等待老师讲解,但关键是想办法记住。
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
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十分重要,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散文的美妙朗读、诗的诵读、文言文的示范朗读、图片的欣赏,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进入了学习氛围中,不禁跟着范读、图片享受着语文课的魅力,也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始终认为,信息化是使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标志。以《海燕》这课为例。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很快地投入课堂,提高了阅读的教学效果,而且很轻松、很快乐。
1、图片导入激趣。首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一目了然,不用老师一个一个地说了,很快学生知道这节课该去干什么。有一定的目标,马上出示几张“海燕”的图片,并且配上雷电交加的声音,学生一听,就知道这节课很有可能是一节比较沉重的、有意义的、思想深邃的课堂,这样,很快地进入一种严肃的氛围。看见学生很认真的样子,我的心里也觉得很高兴,多媒体图片的导入,着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辅助生字巩固。本课的生字和重点词语,通过多媒体的放映给学
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很愿意在这个过程中表现自己,觉得很新鲜,当一个一个词语跳出来的时候,已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生字一下子变活了,课堂气氛很快升华了,当然完成质量也是颇高的。
3、范读、仿读更精彩。我觉得在这个课堂上最体现效果的便是读课文的这个过程,范读的展示,实在是太好了,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他的方式去读,拼命地想超过范读的效果,所以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面对孩子们朗读功底薄,字音读得不准确,感情不充分等现实,我采用当读到重点时,根据多媒体的示范读,再出示段落,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读出来,节奏、语气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4、多媒体体会“海燕”形象,挖掘象征意义。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很深邃,学生理解很难。通过图片导入和朗读已经有所了解,但浮在表面,最主要还是要不断地从课文中找到相应描写“海燕”形象的句子,因为每个大段都有描写海燕的句子,老师单凭嘴说很难明确,此时就需要多媒体的辅助,比如暴风雨将要来临之时、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临之时,打在课件上,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同时此时需要出示三个阶段的海燕的图片,更加清晰、流畅地表现当时的场面。必要时播放视频,海燕在海面上的神态、动作、外貌、声音等等一目了然。然后再用多媒体出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的问题,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最后象征手法的运用,需要明确象征的定义,这一过程如果老师说,费时又费力,但通过多媒体,举几个象征的例子,比如蜡烛象征着光明磊落等等,从而突出“海燕”的象征意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集中了注意力,主动去学,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力。
5、练习、作业,更有新意
在最后,播放练习题,巩固今日所学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比如选择题,每出一道题,如果学生选择正确,便有鼓励性的声音“太棒了”的声音,若错误,就有“再努力”的声音。这样,知识性和趣味性合为一体,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还需要不断努力去创新,让学生在愉快、乐读的环境下去进行思考,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他们终将成为语文综合素养颇高的新一代。
张 瑞:吉林省永吉县金家九年制学校 邮编132217 *** 杜文学:吉林省永吉县金家九年制学校 邮编132217 *** 邮箱:dwx4030@163.com 说明:允许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