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1月29日初三数学教学案
初三下学期第三章圆典型习题
一. 圆的有关性质: 1.如图,AB是⊙O的直径,弦
于点E,若 , ,求BE的长.2.如图,与 的半径为,互补,则弦
是的内接三角形,连接、。若的长为()。
3.如图,是。则的直径,弦交于点,的长为()。A: B:
C: D:,4.已知⊙O的半径是5cm,弦AB∥CD,AB=6cm,CD=8cm,则AB与CD的距离是()
A、1 cm B、7 cm C、1 cm或7 cm D、无法判断 5.如图-3-7,∠AOB=100°,点C在⊙O上,且点C不与A.B重合,则∠ACB的度数为()
或50°或130°A.50° B.80° C.130° D.50°
是的内接四边形,若,则6.如图,四边形的度数是()。
A:
B: C: D:
7.将一副三角板与(其中,)如图摆放,中斜边恰好重合.以为直径的圆经过点,且与。(1)求证:平分,所对直角边与
交于点,分别连接
。(2)求的值。
8.已知,以为直径的分别交于,于,连接,且。(1)求证:。(2)若,求的长。
9.(1)如图,将半径为的圆形纸片折叠后,圆弧恰好经过圆心O,则折痕AB的长为 cm.(2)如图,的半径垂直于弦,连接并延长交于点,连接。若,的面积为()。,垂足为点,则(3)如图,将⊙O沿弦AB折叠,点C在∠ACB=70°,则∠ADB= 110 °.
上,点D在上,若
(4)如图,在中,于点,与交于点,连交为。
于点,以,且为直径的,则与长
交(5)如图,在 中,点是内心,则的大小为()。
二、圆的切线 10、如图所示,在中,是角平分线,点在上,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经过点,交于点。
(1)求证:(2)若
是,的切线。,求的长。接
11.如图,、,是的直径。
是的弦,点是外一点,连
(1)求证:是(2)连接,若半径为
12.在等边垂足为点。
中,以
为直径的与,求的长。的切线。,且,的交于点,(1)求证:(2)计算 为的切线。(4分)。(4分)作13.在中,是边上的一点,以为直径交于点,连结并延长,与的延长线交于点,且。
(1)求证:与相切。(4分)(2)若,求的面积。(4分)
14.如图所示,将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的网格中,点、、均落在格点上,用一个圆面去覆盖,能够完全覆盖这个三角形的最小圆面的半径是_____。
15.已知正是_____.
边长为6,那么能全覆盖这个ABC的最小圆半径16.如图,是的直径,是上一点,在且。
(1)求证:是的切线。(2)若的半径为,求的长。的延长线上,.17.如图,在为AB上的一点,中,的平分线交BC于点D,E,,以D为圆心,DB长为半径作.(1)求证:AC是的切线;(2)求线段AC的长.18.如图,为的直径,为上的两点,过点作直线,交的延长线于点,连接。
(1)求证:是的切线。(2)若,求劣弧的长。,
第二篇:初三数学教学案1.32节
初三数学教学案1.32节
课题:矩形性质及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能将矩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综合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矩形的本质属性
教学难点:矩形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矩形,(八上P117)由此可见矩形是特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它且有上节课我们证明过的平行四边形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性质。2.证明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提示下面的两个 证明非常容易呀
如图: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画在下面
3.证明
矩形对角线相等
如图: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画在下面
新授内容
观察能力训练
如图 矩形ABCD,对角线相交于E,图中全等三角形有哪些?准备说说看。
将目光锁定在Rt△ABC中,你能看到并想到它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吗?现在我们借助于矩形来证明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EDBC练习
如图 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AC=2CD,求证 △OCD为正三角形。
(注意表达格式完整性与逻辑性。)
AOD
课堂作业
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BC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4cm,AD
O
CB
A
D如图 BD,CE 是△ABC的两条高,M是BC的中点,求证 ME=MD E
M B
小结 :学习的知识 就要为今后学习服务 学了就要用
表达要准确 完整 最好向精练 简洁去要求
在自己的表达过程中不断修改 调整。使自己的思维 思想 能清晰表达于大家面前。
C 提高训练
如图 在矩形ABCD中,BE平分∠ABC,交CD于点E,点F在边BC上,① 如果FE⊥AE,求证FE=AE。
②如果FE=AE 你能证明FE⊥AE吗?
DECFABDECFAB
第三篇:苏科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案
初三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教学案3 内容: 1.4——1.5
主备人:李方龙
使用日期:2007.1.10
一、〖知识点〗
1.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等腰梯形的判定: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4.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梯形的面积等于中位线乘高。5.中点四边形
二、〖基础练习〗
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5,AB=6,BC=8,且AB∥DE,则△DEC的周长是().
(A)3(B)12(C)15(D)19
(1)(2)(3)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两对角线交于点O,则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
(A)4对(B)3对(C)2对(D)1对
3.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cm,BC=4cm,高DF=2cm,则DC=_______cm. 4.在梯形ABCD中,AD∥BC,已知∠B=25°,∠C=75°,则∠A=______,∠D=_____. 5.如果梯形的中位线长为9cm,下底的长为12cm,•那么这个梯形的上底的长等于_________cm.
6.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则这个图案中的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
7.如图,梯形ABCD中, AD∥CB, ∠A=90°, ∠C=60°, E是BC上的一点, ∠ADB=∠BDE=1∠EDC, 已知
2DE=3,则梯形的中位线长是________________.8.等腰梯形ABCD的一个角是55°,则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
9.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吗?如果是,请你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已知:
求证:
证明:
10.如图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 〖例题〗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6cm,•BC=•8cm,•∠B=•60•°,•则AB=_______cm. 2.以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为对角线的四边形是()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菱形 D.矩形 3.梯形上底长为L,中位线长为m,则连结两条对角线中点的线段长为() A.m-2L B.m-L C.2m-L D.m-L 24.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C=60°,BD平分∠ABC.如果这个梯形的周长为30,则AB的长为(). (A)4(B)5(C)6(D)7 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C,BD相交于点O.•有下列四个结论:•①AC=BD;②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③∠ADB=∠DAC;④△AOD≌△ABO.其中正确的是 . 6.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B⊥BC,AD=1,BC=3,CD=4,EF为梯形中位线,DH为菱形的高.下列结论:(1)∠BCD=60°;(2)四边形EHCF为菱形;(3)S△BEH=(4)•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于F.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 B.2 C.3 D.4 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C⊥AD.AE平分∠BAD交CD于点E,且DE=EC.求证:AB=AD+BC 8.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5,AD=4,BC=10.点E在下底边BC上,点F在腰AB上.(1)若EF平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设BE长为x,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F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S△CEH;2〖课后练习〗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56cm,则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 2.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它的中位线长等于腰长,则腰长为________. 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4.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5.直角梯形的一腰与下底都等于a,这个腰与下底的夹角为60°,•则中位线长为________. 6.等腰梯形的周长为66,腰长为8,对角线长为24,则连结两腰中点与一底中点的线段 DA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 7.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a,•垂直于底 FE的腰AB的长为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_. 8.如图,设M,N分别是直角梯形ABCD两腰AD,CB的中点,DE上AB于点E,将△ADE沿DE翻折,M与N恰好重合,则 CBAE:BE等于()A.2:1 B.1:2 C.3:2 D.2:3 9.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xs时,梯形PQCD刚好是等腰梯形,过点D作DE⊥BC,垂足为E,过点Q作QF⊥AD,垂足为F.求x的值. 10.等腰梯形ABCD中,AD∥BC,E、F、G、H分别是AD、BE、•BC、CE的中点.试探究: (1)四边形EFGH的形状; (2)若BC=2AD,且梯形ABCD的面积为9,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 1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1)求证:DC=BC; AB(2)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试判断△E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E(3)在(2)的条件下,当BE:CE=1:2,∠BEC=135°时,求sin∠BFE的值.F DC12.(开放题)(12分)已知:如图27-3-45①所示,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为F、G.连结FG,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易证FG=1(AB+BC+AC).若(1)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如图②);(2)2•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如图③),则在图②、图③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ADFB① AADEGCBEDFCEG②FGCB③ 1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5,AD=4,BC=10.点E在下底边BC上,点F在腰AB上.(1)若EF平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设BE长为x,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F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初三语文送行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主旨。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深入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法,引领学生通过文中两种“送行”场面的比较探究,领悟作者的思想,体会的意趣,善于在阅读活动中发现和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的用意,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 内容简析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创意说明 本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难点在于主题的理解上。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勒罗的语言和神态上加以仔细的体会分析,并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送行南面加以比较,从而去把握的主题。最好能从我国古代送别诗的体会中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作者的情感领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疑: “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回忆、背诵 2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最兴吟诗作别,折柳相赠,以寄依依惜别之情。今人送别,也会叮咛祝福,相依缓行,不肯留步。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也许你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值得玩味或思考的意义。可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却用漫画眼光将送行活动中的“尴尬”和“精彩”这两种决然不同的境界写得精妙传神,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聆听、感悟 二、初读感知备疑、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 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齐读、交流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1)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①不谙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怆:凄凉,悲伤。 ③邂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4)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热切地说 三、从结构设疑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从语言上设疑 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引导学生自由质疑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1)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2)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送行》作业 【课前预习】 .在括号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不谙世故() ②凄怆() ③邂()逅() ④尴()尬() 2.我的疑问: 3.阅读 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见他在说什么,我断定他正在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的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至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就像他的侧影一样,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我在哪里见过呢? (1)文段中加线的细节描写的句子都说明了勒罗的“送行”成功,请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读完全文请填空新课标第一网 从勒罗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从他不忘还别人的钱可以看出他的(),他告诉朋友自己喜欢看他写的戏剧评论,表现出他的()。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课后巩固】 拓展阅读:阅读梁实秋的《送行》,后面的问题 送行(节选)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tún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xié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péng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rú动。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厅,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厅,小宝剑两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据拼音写出汉字。 tún积 xié在手上 péng松 rú动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骊歌: 耀武扬威: 纷至沓来: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和作者。 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 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 4、提到课文所写的勒罗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与比尔博姆相比也对送行有着同样的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5、语言比较幽默犀利,请举例说明,并简单评析。 6、对于送行,作者的态度是“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是否赞同?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略 2、略 3、略 4、“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5、“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以送行者的早与被送者的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语言的幽默性。“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更突出了这种幽默性。“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读罢让人啼笑皆非,可见作者的幽默诙谐。 6、略 初三语文孟子教学案 “以自学为主的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题《孟子》两章授时间3时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学习目标2:学习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学习目标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学习过程。 第1时(预习指导) 形式: 1、学生读准读顺。 2、结合注释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3、在书本上圈出注释中没有的,但你认为需要掌握意思的字。 4、做后题三在书上。 第2时(预习展示) 一、名言导入。 二、预习检测——认识孟子、读熟文本。 1、重点词语解释环而攻之而不胜()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 2、重点句子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三、质疑点拨 1、读懂文体: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⑵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2、读透文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它的散文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3、读出感悟。“人性向善,犹如水往下流,是一种自然之理。” ——《孟子章句上》 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并将性善论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章句下》 四、当堂训练对比阅读《王者贵天》刘向 五、后作业——读进作者。 1、孟母教子的故事。 2、孟子宣传仁义之道的故事。 3、表现孟子蔑视权贵、刚直不阿的品德故事。 第3时(预习展示)一导入新:故事: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引出题 (二)重温孟子:1.关于孟子的常识。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板书题、作者、体裁)二检查预习读文的情况:朗读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三,自主学习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这篇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文。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3字词检测:通假字及解释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法家拂士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这一题是帮助学生积累古今语义有差别的字和词,为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四质疑点拨-----讨论交流:学习文内容,思考:、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五拓展延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六、拓展延伸:随堂练习分层作业:1背诵文;2翻译文;3查找资料联系本内容,比较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说两的异同。 我的成功之处: 扎扎实实,稳稳当当,对学生中考的知识点落实到位。第四篇:初三语文送行教学案(精选)
第五篇:初三语文孟子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