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书包课堂中的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探究
电子书包课堂中的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探究
摘要:随着电子书包陆续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试点学校的应用,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应用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对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电子书包的教学行为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环境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展开研究,通过观察教师教学行为,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教师教学行为提供有效指导,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2-0077-0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为每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1]电子书包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以其教学资源丰富性、内容展示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师生互动实时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测评反馈的即时性等特点深受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爱。笔者将立足于以电子书包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 教师教学行为及其有效性
教师教学行为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获得成长,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2]教学活动中一切影响学生学习的活动和表现都视为教学行为。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责任感、效能感,心理健康状况等,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以体现。[3]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理解教师的要求、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品质,因此教学活动各环节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表现为教师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的知识,达到预设目标和预定效果。[4]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表现为教师熟练操作电子书包终端,将电子书包作为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有效地应用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使教学活动流畅、高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问题的分析
电子书包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应用系统,它为教学提供了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且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5]相对于“粉笔+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师机+投影仪”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环境是由通讯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电子书包教学系统以及教学终端构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登录账号,操作教师端和学生端,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书包应用的形式化、操作能力不足等方面。
1.应用的形式化
由于教师担心使用电子书包会打破原有的教学结构,打乱原有的教学流程,所以教师应用电子书包趋向形式化。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使用电子书包呈现图片、音频、课件等多媒体素材;还有部分教师无法根据电子书包的功能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他们只是生硬地将其加入教学活动。
2.操作能力不足
操作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教学课件的制作、使用,以及互动教学系统的启用。大多数教师对电子书包功能及操作方法比较陌生,因而独立完成互动教学课件成为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例如,不知如何查找并应用电子书包资源库中的丰富教学资源,如何在课件中添加适当的互动元素,如何在使用互动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体现互动性及高效性等。
通过启用电子书包课堂的互动教学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操作电子书包终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依据测评系统的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互动教学系统框架缺乏整体认识以及操作不熟练,部分教师不能展现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也不能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更不能适时完成试题的发送和测评结果的统计分析,最终不能准确地把握班级及每位学生的学情,也无法监控整个教学过程。
3.功能使用的局限性
电子书包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科学的教学软件外,还具有很多个性化、人性化的功能,如互动视频的录制、微课、互动题板、错题好题的收录等。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很少涉及微课、互动视频的录制,而且错题本、好题本的功能也经常被忽略。
4.互动反馈不足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如互动环节时间比重过大,导致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互动试题类型过于单一,判断是非的客观题型过多,不利于教师分析掌握学情;在提问过程中,没有体现随机性等。在教学活动的反馈环节,教师教学行为也存在不足:一是教师不能通过统计分析的数据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在测评过程中不能针对不同表现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三是不能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展开区别教学。
5.设备及网络设施不完善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依靠网络和设备终端搭建的,网络的稳定性和设备的运行速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端和学生端进行互动教学时,网络的稳定性将决定能否实现即时性互动,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节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在练习训练环节,设备终端的运行速度过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在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问题归因分析
1.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观念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教师意识到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会积极地开展基于电子书包课堂环境的教学活动,并努力完善教学行为。
2.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电子书包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科技产品,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将影响其操作电子书包的水平、电子书包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深度以及在教学中对电子书包功能的挖掘和应用能力。
3.教师的实践经验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认知、监控教学活动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电子书包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进入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尚短,教师对基于电子书包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还比较陌生,对电子书包的教学系统和功能特点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在电子书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略显不足。
4.教师的创新能力
电子书包在为传统教学提供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多样的互动方式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理念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带来了挑战。基于电子书包构建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师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教学经验将电子书包的功能嵌入教学过程中,实现对传统的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完成有效的教学,将考验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5.学校文化
学校作为教育场所,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对教师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学校对电子书包终端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频率、网络环境的搭建,学校对开展基于电子书包课堂的教学活动的力度,组织关于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培训以及课后的反思交流活动的积极性,都将间接地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 提高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
1.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具有教育情境性的、常以案例的形式获得的程序性知识。[6]教师应积极地开展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处理,认真完成互动课件的制作。课中熟练操作终端,通过使用电子书包教学系统实现有效教学,不断地积累电子书包课堂的教学经验。
2.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主动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过程一般从教学活动的反思开始,学校应提倡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从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学校可以积极地开展学生评教、教师间评课,以及课后的教学心得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进行反思,从而帮助他们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在基于电子书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3.积极开展电子书包产品的培训工作
电子书包作为教育领域的新事物,在课堂教学中被接受与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商家、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商家应配合学校为教师开展一系列针对电子书包的功能、操作等的培训。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电子书包构建的数字化教学情境,并对电子书包的系统功能具有整体的感知,他们才能够在教学中熟练地操作电子书包,保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 结束语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带来冲击,而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待提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因而,教师应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其有效性。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得以体现,所以仅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够全面,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2]徐新.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3]罗雅萍.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8):81.[4]孟萌.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5]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73-76.[6]连榕.教师培训核心: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增强[J].教育评价,2000(3):25.作者简介:高玲玲(1990―),女,在读硕士,山东蓬莱人,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刘力(1962―),通讯作者,女,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辽宁海城人,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电子书包支持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JG13CB120)研究成果;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2014年度一般项目辽宁省“中小学电子书包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第二篇:基于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面向学生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的推进,电子书包正逐步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本文分析了电子书包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现状,针对电子书包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改善电子书包的教学应用效果。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9-0013-03
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深入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面向学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的设计与开发已成为现实。电子书包正逐步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在中小学、幼儿教育领域掀起一阵教学应用的热潮。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电子书包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对个性化学习空间的探索兴趣。但在目前电子书包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电子书包与教学还处在皮肉分离的状态,没有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之与现有的教学方式相融合。本文在分析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电子书包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出电子书包在自主探究、协作模式、交流互动、多元评价方面的教学应用策略,以期能够改善电子书包的教学应用效果。
一、电子书包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电子书包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许多教育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先后积极试点运作。2010年11月,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与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英特尔(中国)公司和微创公司签订共建“基础教育电子书包”项目协议,首期覆盖8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2011年陕西省中小学电子书包试点工作正式实施,并且取得了卓越成效。在2012年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全国多个省市开展电子书包的试点,如:深圳已有十多所学校参与其中,该项目将在2014年覆盖深圳福田区所有中小学。
随着电子书包项目的推进,相关的研究也随之展开,特别是在2011年开始涌现出大量电子书包的研究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电子书包研究的文献为检索源,以“电子书包”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11年1月1日到2014年2月28日),经人工筛选,从171篇文章中共确认有效研究样本119篇,其中,期刊论文109篇,研究生学位论文10篇。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对电子书包的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理论研究、功能建模研究、学习环境研究、问题和改进策略研究、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研究。其中,理论以及功能建模方面的研究文献所占比例较大,关于电子书包在具体教学应用中的研究较少,而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研究少之又少。总体来讲,我国对电子书包的研究仍然比较浅显,缺少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电子书包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学校中电子书包仅作为硬件配备,远未与教学融和,与教学还是皮肉分离的状态。只有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将电子书包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策略相结合,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优势,才能有效提高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电子书包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计忽视学生探究性学习
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设备植入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了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但是,在教师课程设计方面过多地把电子书包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课程的设计侧重学习者对资源的查找、收集、整理以及共享方面,缺乏对所要查找问题的探究以及对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优势,建立一个有效的脚手架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者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学生在使用电子书包的过程中,习惯于使用各种通讯软件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的交往能力很可能会降低,特别是体现在口头表达和形体语言上。电子书包在我国的使用对象为中小学生,该阶段的学习者正处于认知思维能力发展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电子书包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刺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易出现过多专注于设备,轻视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和沟通的现象。
3.学习者对设备的过分依赖
由于电子书包对文字处理的便捷性,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许多复制与粘贴操作,因此,许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会被忽略,大量的数字运算会被计算器代替,以至于出现离开电子书包就不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电子书包扩大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但是,对于心智成熟度较低的学生难免会出现对设备过度依赖的情况,对学习者的学习和视力存在负面影响。
三、面向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策略
1.混合环境下的问题探究策略
目前,电子书包在我国仍处于使用阶段,其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姿态,单独依靠电子书包创设丰富、真实的交际情境在现阶段并不现实,它的发展必然需经历与现有课堂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混合阶段。例如:在讲解重要知识点、创设情境及讲解需要记忆巩固的内容时,利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的广播演示功能,就比学生用电子书包进行摸索更为有效。问题探究式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混合学习环境下学生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电子书包应用的课堂中,教师应把电子书包与现有教学媒体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且搭建有效脚手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2.基于IRS系统的学习共同体协作活动
电子书包的实时反馈系统即IRS(Information Reporting System)是电子书包现阶段功能较为完善、应用相对成熟的部分,IRS系统将课堂教学、课堂测试、教学评价等有机结合,对测试进行实时的自动评判并生成评估报表。本文在IRS系统实时反馈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其应用,提出基于IRS系统的学习共同体协作活动模式(如图1)。
(1)课前,教师利用IRS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建立学习共同体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2)课中,电子书包能够打破学生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课堂在线分组讨论,教师可随时利用IRS系统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调整课程进度。并且学生可以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或者口头汇报,其它学习共同体成员可进行提问或补充,以此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3)课后,教师利用IRS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评,并收集相关系统数据,为下一次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
3.利用多元工具进行多维深度互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且学生人数多而没有充分的时间与教师进行深度互动,在电子书包的课堂中利用多元工具可以实现学习者之间、学生与设备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个维度的交互。例如:教师可利用电子书包中APK游戏软件,在学生与游戏的交互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者之间通过协作与竞争,达到更好的互动和沟通。电子书包中的教育游戏软件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另外,基于电子书包多元工具的深度“对话”环境,大大凸显了新形式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及教师的主导地位,电子书包支持学习者、教师、设备之间的深度互动,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参与性,可随时向教师进行提问,与教师进行深度互动。教师可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监控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4.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其根本宗旨是为学生提供持续成长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于专注对学习者的总结性评价,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而电子书包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试题库、学习工具库以及服务平台对学生进行跟踪性的过程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移动终端里建立电子档案袋,收录重要的学习资料。如:单元总结、疑难问题以及解答、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果等,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足迹,其结果可以保存到学生的电子档案袋中,以此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提供依据。只有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电子书包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5.保留部分纸质教材并且控制使用电子书包时间
当今的学习者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原居民”,学生从小就在家长的熏陶下接触电子产品,对电子书包的使用不会陌生,为解决学生过多依赖电子书包的问题,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保留并且有效利用部分纸质教材,尤其是在小学生读写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书写在纸上练习更为适宜。另外,教师和家长应适当控制学生在课中和课后使用电子书包的时间,避免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停留在设备上,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四、结论
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智能学习伙伴,为学习者创设了新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电子书包的出现不是替代教学,而是促进教与学形式的改变。本文针对电子书包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五点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策略,旨在优化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过程,改善电子书包在教学应用中的教学效果。新的技术和资源出现时,我们不能趋之若鹜,而需要站在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角度上考虑它是否真的能促进教学,更应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与新技术相结合,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胡卫星.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20-123.[2] 祝智庭.电子书包系统及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04):24-27.[3] 向晋榜.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6):60-65.[4] 黄明燕.混合学习环境下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3,(01):28-31.[5] 吴晓超.电子书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3):7-9.[6] 白若微,周榕,张文兰.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50-54.[7] 刘繁华.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01):73-76+85.*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研究课题
(JG13DB337)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郑方林]
第三篇:化学课堂中“讨论题设计”有效性探究
化学课堂中“讨论题设计”有效性探究
摘要: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牢固掌握知识,如何设计有效的讨论题,在高中化学课堂探讨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化学课堂 讨论题设计 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思想浪潮的到来,以及当前行为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感觉到教育也是一种科学。它不仅以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还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为了达到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对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发现采用“讨论”的形式,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在我们化学课堂中,教师也会经常设计一些讨论题,通过这种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已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然而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应有不同类型的讨论题,这个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来说,为了使讨论题达到有效性,笔者认为讨论题的功能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在学习中,激情是很重要的,因为激情让我们对学习有兴趣,推动我们去学习,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爱。一般在即将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先为学生设计一些讨论题,通过对问题思考、探讨、交流,进而引出或揭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这样可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因为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学习首先需要感知,但它不是让我们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问题,因为只有问题的出现,才能诱发人的求知欲,去主动学习。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这样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对物质的分类进行学习时,可以设计如下讨论:“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空气,水,汽油,硫酸铵,铁,铜,碘酒,乙醇,盐水,纯净水,氧气,请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的依据给予说明。”这种讨论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即将要学习的任务,而且通过讨论,让学生产生了好奇,产生了兴趣,产生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因为这些举例都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源于他们的生活,他们有兴趣继续学习。
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所学内容设计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将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同学交流并讨论。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增强自己信息,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检查、反思和评价。比如检查自己所想的答案是否准确,是否完整、全面,哪里不对,还有哪些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自己需要如何改进,今后需要注意什么等等。让所有的学生在共同分享这个集体思维成果的时候,每个人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刻。
例如,在学习除杂的方法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的讨论,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请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分离和提纯下列一些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将各自的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已知氢氧化镁在水中难溶,而硫酸钡不仅在水中难溶,而且在酸中也难溶,对于碳酸钡,其难溶于水,但易溶于盐酸。现有一包粗食盐,其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请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案,从粗食盐中提出纯的氯化钠。”此题完全是对所学除杂知识掌握的深化,因为在对其中的物质进行除杂时,不仅要考虑采用什么试剂,而且还要考虑除杂的顺序,所加试剂的用量,以及对于所加试剂如何处理等。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可能考虑不是很全,但通过类似问题的设计,把除杂知识都囊括在里面,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将会印象深刻,掌握更加牢固。
三、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化
在学完新知识之后,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化,这既加强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又加深了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完“原子结构”内容之后,可以设计出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利用到之前学习的元素性质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加上现在所学的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比较。如这样一道题,“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些稀有气体由于它们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已经达到了稳定结构,在这种条件下很难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比如在钙原子和硫原子形成的过程中,它们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图略),观察两幅图,将钙原子和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比较。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结论?”很显然,此问题的设计综合了前面学习的元素性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刚学的原子结构等内容,学生根据这些知识归纳得到“反应后微粒的最外层核外电子数一般是8个,这样微粒才能具有稳定的结构”。通过对这种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之前知识的学习,巩固了对当前知识的掌握,而且对整个原子电子及其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这种问题的设计才是有效的。
四、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标下,要想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化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不能简单地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注意方法,明确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方式去教,要达到什么效果,对此要运用一定的当代教育理论,对教学中的各类资源及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划,以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在化学的课堂上,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也没有收获。而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个人封闭低效学习转换为集体开放高效学习,把苦学变为乐学。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利用自身的经验,积极探索设计讨论题的有效性,真正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秦洁,谢祥林.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09(6).[2]刘玉英.化学科学教育要多角度[J].科技创业家,2013(21).(责编 金 东)
第四篇:电子书包教学案例
电子书包《9加几》教学案例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逐步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背景下仅仅依靠黑板、粉笔、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我国在《基础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秉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活动效率这一原则,从2013年开始,根据县教育局的实验计划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开设了“高效课堂”班级,将电子书包系统引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为了使电子书包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校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学校制订了完善的实施方案,多次集中全校教师进行集训,并邀请优学派总部及地方课题支持老师进校指导,让骨干教师勇挑重担,严把课堂教学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电子书包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成长越来越有意义。
教学案例:
环节一:复习导入
功能组件:互动教学软件口算训练
通过这项课堂常规训练,孩子们的口算积极性和口算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环节二:闯关练习第一关:
通过查看进度功能,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哪些是学慢生。结束练习后,通过查看数据统计功能,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答题数据统计结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讲解。第二关:
结束练习后,通过查看数据统计功能,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正确率是百分之百,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为什么能答得这么快,这么准呢?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10加几的计算秘密了-------10加几就得十几。
通过两个闯关练习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凑十法”的运用做了充分的铺垫。环节三:新授
功能组件:互动题板,随机抽取,抢答
互动题板出示主题图:猴妈妈买了一些苹果,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的问题,并列出算式9+4或4+9。课堂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有限,为了活络课堂气氛我利用“随机抽取”“抢答竞赛”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我给学生把这个 “互动题板”发送下去,学生借助“互动题板”自主探索9+4的计算过程。利用“互动题板”实现学生的动手操作,师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们操作的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环节四:巩固练习
功能组件:截屏发送,随机对比,客观试题
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发送了形式多样、趣味浓厚的习题,不仅巩固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体验学生的主体意识。电子书包平台可实现大小屏幕的切换,在教学需要时教师可通过截屏发送使得学生平板电脑上直接显示相关页面,大大减少了学生因为座位看不清屏幕的因素,使学生能够更清晰感悟教学内容。电子书包平台的“调查”功能则可以用于课堂的达标检测环节,教师将自己编辑好的题目通过系统分发给学生,作为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调查,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一目了然。电子书包的评价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进行即时评价,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获得肯定,不断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其在“玩”中学数学。
以上列举的只是应用电子书包开展课堂教学的冰山一角,电子书包在校园中的应用还可扩展到多方面。总而言之,电子书包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多可能,尤其是在倡导探究式教学的今天,更将成为教学的一个有力工具。电子书包教学研究,让已经三十五岁的我又重拾教学热情,也不断突破自己的教学瓶颈。品味着电子书包给我们带来的春意盎然,相信在不断深入研究中,我们一定会收获金秋硕果。
第五篇:课堂小结的有效性探究
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性探究
梅山小班
周海珍
【摘要】
课堂小结是中学数学教学每堂课必备的环节,有效的课堂小结加强了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有效的课堂小结是从总体上对知识的把握,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因而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有效的课堂小结更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有效的课堂小结能使人对课堂感受到一种整体美、和谐美,如听过一支优美的曲子,让人回味悠长,从而增加审美情趣……
【关键字】
课堂小结 有效性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由此可见,每件事结尾工作的重要性,讲课亦是如此,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有效的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平常教学中,虽然数学教师对课堂小结的有效性也很重视,但由于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引入有效性的设计、新环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练习有效性的设计等等该重视的内容太多,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那么课堂小结的有效性就谈不上了。
还有一种现象,特别是在公开课和讲课比赛的课例中,由于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比赛课的课堂小结成了千篇一律的内容,都成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感受?”。本来这样的小结也无可厚非,只要教师引导的好,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感悟、归纳、总结,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但由于教师留给学生课堂小结的时间太短太少,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简要知识点的过场戏。我觉得比较好的,特别是有效性的课堂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的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环节,是发现后继问题,是前后知识纵横联系的必要阶段,它能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数学建构,内化为学生自身已学的知识系统中去,因此,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课堂小结,让课堂小结更加变得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小结的必要性探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经过精心准备后向学生系统传授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学课堂也亦如此。数学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环节,是教师或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回顾。好的课堂小结,不仅对该节课起了加深巩固的作用,还可以收到画龙点睛、唤起思维、激发求知欲、发挥想象、启迪灵感等教学效果。在上一次函数图象的第二课时,快下课时,我小结道:“例3解决一次函数y=-3x+3920中,除了利用函数的图象和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求它的最低费用外,同学们能否用整数的性质来解决?作为课后思考题。” 当时有很多同学感到很奇怪,一直到下课起立时嘴里还在念念不忘,这明明是一道函数题,怎么还可用整数的知识来解决呢?结果到下午自习课,我进教室答疑时,有好几位同学递上各自的解法,大部分同学都思考了,而且大部分同学思考对了:因为要使两个加数的和最小,而一个加数已经确定,只有另一个加数取最小值时,这样和才最小。因此,要使一次函数y的值最小,只要x的值在自变量的范围中,取最小值即可。
二、有效课堂小结的作用性探究
课堂小结的作用,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知识的归纳。新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利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并使有关的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和相对完整。因为学生对于相对完整的知识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
第二、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时,可以利用与下节课有联系的内容做为切入点,设置悬念,把学生引入“别有洞天”的洞门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自觉兴趣。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回味无穷。回味无穷是指课堂教学小结的语言发人深省,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跨越课堂教学和课后休闲的时空界限,课后学生还会自觉“回味咀嚼”,获得更多教益。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结的探究
1、对教学重点知识、方法进行必要回顾。
新的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如,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 程等等。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猜想等活动后,对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一般情况下都能在各自的大脑中经过加工建构形成初步印象,所以在小结过程中,学生一般都能把课堂中的新知识的框架叙述出来,比如在学习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在小结时,都能概括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即:
1、将方程转化为一般式;
2、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3、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
4、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5、在方程右边是非负数的情况下进行开方;
6、写出方程的解。代数中这样的知识小结在学生经过适量的练习后是都能解决的,计算步骤的小结也是代数中经常遇到的。
2、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无深刻的理解、认识和掌握,就要看他对整节课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程度。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价值不只是记住几个数学结论,解决几个习题而已,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在里面。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认识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升华。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对于定理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它所内含的数学转化的思想。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前,学生大脑中的180度的角有平角,证明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就是将三角形三个内角通过剪、拼转化为平角的过程。那么在小结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概括这种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有了这种转化思想,就有了思维的方向,也就有了行动的方向。这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再如,在配方法一节的课堂小结时,应引导学生概括配方法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一般式的方程转化为一个数或式子的完全平方的过程。等等。在小结中不断让学生体会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等,能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较高的思维水平,能让学生用数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
3、注意内容之间纵横的综合联系。
在听过的一节整式的加减的新授课,新内容很少,就是两个简单例题,授课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本,解决习题,解决练习后,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归纳概括知识,从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的转化思想,联想到恒等变形,从全局出发,通过联系、类比,将与整式加减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纵横联系,求同存异。通过建立数学观点、验证数学观点、升华数学观点的思路,一节普通内容的课,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高度。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又如在讲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习题课时,通过设计题目,让学生把角色定位到班级班长、学校校长、企业老板中,通过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所考察的数据的角度不同,效果就不同的道理。在小结时,学生自主发言,谈自己的体会,谈对三个概念的不同认识,谈不同角色对数学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用途的宣传,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理判断的过程,发展了学生正确统计观念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意经典习题、生活问题的有效总结
在数学习题课、讲评课及某些新授课中,对于经典的数学习题的小结也非常重要。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经典的生活背景题目等。在小结归纳时,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时,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学生体验问题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差异时,感受不同方法的得出主要来源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角度的不同;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些问题的小结,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享受情感与态度上带来的成功的快乐。总之,只要教师把数学课堂小结重视起来,利用课堂小结,让学生梳理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就能达到升华学生思维,达到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的。
总之,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学数学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要上公开课或者是观摩课时才象征性地作课堂小结来应付一下,要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重视课堂小结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小结精彩起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符合教学规律的,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小结,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3、《新课程教学设计》数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