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无锡外国语学校

时间:2019-05-12 23:0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无锡外国语学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无锡外国语学校》。

第一篇: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无锡外国语学校

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无锡外国语学校

李 莉

至从2002一轮课改开始,教材里就提出了“活动与探究”这个栏目。针对“活动与探究” 就需要实施探究式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探究式教学?活动与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怎样有效地进行活动探究呢?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探究吗?针对这些问题我今天谈论的话题是《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有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地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那么教学中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一、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目前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在各地开展地轰轰烈烈,声势浩大,探究式课堂教学也作为改革的一大亮点代替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一段时间来在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竞赛中似乎不开展“探究”的环节就不能算是好课的现象。但回头认真分析这些“探究”的环节,会发现有些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时还存在一些误区。1.停留在形式上的探究

目前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形式上的探究。具体表现为:(1)套用格式化的探究。如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认为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评价”这样的环节教学就是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错误的将探究式教学变成固有的环节去套用,对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把握不准,缺乏探究的真正的内涵。(2)明知故探的探究,即不需要探究的过程其实学生已经知道了答案。将探究变成了验

证结论的过程。如:探究干冰的成分是什么?天然气中主要的物质是什么?这样的探究就没有实际意义。(3)教师精心设计刻意安排的探究。如:“引导”学生们“探究”米饭和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种追求形式化的课程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有“为探究而探究”的倾向。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这些课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谈不上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何况,对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米饭和米,有探究的必要吗?此类探究课主要是由教师导演的探究表演课。以上列举的这些探究形式,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宗旨,损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至当问到什么是探究时,学生会回答“就是假装不知道!”的笑话。

2.缺少深度和思考价值的探究

由于探究教学的不固定的因素多、随意性强,较难控制和把握,使一些教师不敢引发深度思考,生怕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法收场,进而不敢涉足于深层次的探究。例如:在一次《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组学生在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在交流汇报时,该组负责小组长说:“老师,我们实验结果是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老师感到意外地说“不相等吗?你们可能弄错了。”敷衍、搪塞过去了事,而不是诊断、纠错,引导学生了解是什么原因引起实验测定前后质量不等,课后该组学生心中仍存质疑。此时教师应留出时间和学生共同探讨找出不等原因。3.学生思维受教师诱导限制的探究

有时教师为了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教师首先将整个探究过程设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进行限制性的探究。例如,探究膨化食品包装袋里填充的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可能是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氢气等多种气体。此时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多种猜想,不是逐一排查而是轻描淡写的说不可能是稀有气体、氢气,只可能是氮气、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学生设计实验确定是氮气还是二氧化碳。至于为什么不可能是稀有气体、氢气也不作以解释。诸如此类情况的探究完成后,学生心中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只是重视了学生的正确猜想,对不可能的情况弃之不顾,也不做出应有的合理解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以上各种情况的案例,我认为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方案 1.利用好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而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及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首先要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由于探究性学习不是以获得知识作为终极目标,更不以“传授”为主要手段,而是注重以已有的知识去“发现”、“猎取”和“洞察”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方式”,通过探究,让学生逐渐养成学、思、悟、用四者相结合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课堂上利用专题的探究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很好的专题探究。需要2节课的时间。上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你知道地能产生CO2的反应有哪些呢?

学生会说:“木炭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甲烷燃烧、酒精燃烧、蜡烛燃烧、呼吸作用、碳酸钠和稀盐酸等”。

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个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

学生都会说出:用碳酸钠和稀盐酸最好!且分析原因是因为不要加热耗能、所得气体也纯净。并能指出不用其他反应的原因。

然后教师再反问:用碳酸钠和稀盐酸是最好的吗?接下来指导学生做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2)石灰石和稀盐酸3)石灰石和稀硫酸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反应的快慢及能否彻底反应,确定出石灰石和稀盐酸才是最佳的试剂组合。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反应就停了;而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没有冒几个气泡就不反应了。只有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始终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过程中不是像书本上一样,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和推理探究得出结论。

确定好反应的药品后,再引导学生依据药品的状态及反应的条件确定出反应的发生装置。

接着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桌上的实验仪器组装发生装置: 学生开心地讨论、动手组装出多种装置。

教师将各种不同的发生装置汇总。让他们指出各套装置的优缺点、及相应的用途。(不对之处教师只需作相应点拨)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才能、动手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达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真正目的。

案例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书本上用的是红磷燃烧法。在一轮复习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已累计到一定的程度,有能力解决较难地问题。故教师可以提出“难道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学生们开始了系统地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

案例3:浓盐酸挥发性的探究。在讲述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时,怎样通过实验证明瓶口冒出来的“白雾”就是盐酸的小液滴?学生根据物理学知识和盐酸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多种连老师都不一定想到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案例4:有关CO2 与 NaOH 溶液反应的探究。教材上虽然没有一个明显的演示实验验证CO2 与 NaOH 溶液反应,但由于有了二氧化碳溶于水制汽水这样的生活事实作为基础,且每个学生都喝过碳酸饮料。使得同学们积极的发散思维得以展开,设计的方案着实让教师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很多方案体现了理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思想。所以作为教师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课堂上应充分地留出时间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

……

通过课堂专题探究,并进行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又留有思维的空间,并能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尽其能、显其志。学生的一些创意不可谓不新。实际上,所有专题探究的解决的方法,所有设计的每一个方案,无不蕴藏同学们的聪明和睿智。

(要有效地实施探究

再如.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这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或啃过一些的苹果放在那儿,过一会儿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有了探究的浓厚欲望。

从同学们的生活中切入,选择同学们在生活中熟视无睹、但蕴涵着丰富化学知识的苹果生“锈”作为探究的情景,体现了“化学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体味“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想做到这一点,就能真正感受“万变不离其宗”的涵义。

(2)还可以从教材的实验素材中发现探究内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方法和实验融合在一起,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探究、操作、发现、体验和感悟的机会,所以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内容。例如:在探究教材上“酸雨的危害”时,利用采集的酸雨分别与大理石、铁片和菠菜叶这些熟悉的物质反应;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认识到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很大,然后告诉他们:2007一年内无锡的雨水总量中76.4%都是酸雨。学生感到很震惊、心灵受到震撼,体验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再如学习2单元空气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空气是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生6: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

从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中,学生知道了空气确实真实存在着,不再认为空的玻璃杯没有任何物质。

然后再引导: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生1: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有二氧化碳。石灰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质,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植物进行光和作用也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生3: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生4: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或饮料,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开启包装的饼干过几天会变软等等。

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经验中,学生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要有效地实施探究 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坚持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探究问题、采用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提出了探究问题后,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假设和猜想。如在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部分学生会盲目地猜想到与金属和酸的多少有关,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指出金属和酸的多少是决定产生氢气质量的多少,与反应的速率无关。使学生明确猜想的方向,甚至可以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金属和酸的多少不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当学生继续猜想出影响金属和酸反应的速率因素分别可能是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酸的浓度以及金属的接触面积后,让学生设计完善的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出相应的结论。由此可见,有探究深度的问题、符合实际的猜想,周密的实验方案,正确的实验操作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5.及时反馈课堂的探究效果,使探究的有效性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要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促进师生的互动。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便于教师全面掌握课堂动态,利于教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的形式主要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模式。要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表现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尚受到课堂容量和空间的限制。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能力的差异也使得课堂探究的空间和机会不再均等,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个体自我评价与自我激励也难以充分关注,更难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怎样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动态,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又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激励,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呢?那么及时的反思与交流就能够尽可能地让大多数学生参与,缩短个性差异。例如:探究《鸡蛋壳可能含有什么物质》,等学生做完实验后。

师:有哪些同学没有看到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请分别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用的是浓盐酸,可能是挥发出的氯化氢将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中和了。生2:我所取用的石灰水可能已变质,因为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很多的白色物质。

生3:我放的鸡蛋壳太少,可能产生的气体太少,影响实验现象。

生4:我用的盐酸浓度可能太低,没看到有气泡冒出。生5:我在盖玻璃片时没放好,大量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

接着教师给与肯定说:各位同学分析得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总结保证该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

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刚才提出的几种可能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多、更灵活。可见,反思和交流是整个探究活动中不可少有的环节,是知识、能力升华的阶段,也是丰富和完善思想的必要过程,这一环节的缺失,会造成整个探究活动有效性急剧损失。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为此环节留下足够多的时间。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做化学”(即探究)中学习化学,与传统的“听化学”、“读化学”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材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讨论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只能在各个单元中结合课题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同时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教师的优良素质和智慧,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不求问题过大,只求内容真实;不求问题过多,只求问题解决精准;不求浮于表面,只求实事求是。

(以上是我对探究式教学个人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教师多加指正)

第二篇:化学课堂中“讨论题设计”有效性探究

化学课堂中“讨论题设计”有效性探究

摘要: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牢固掌握知识,如何设计有效的讨论题,在高中化学课堂探讨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化学课堂 讨论题设计 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思想浪潮的到来,以及当前行为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感觉到教育也是一种科学。它不仅以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还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为了达到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对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发现采用“讨论”的形式,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在我们化学课堂中,教师也会经常设计一些讨论题,通过这种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已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然而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应有不同类型的讨论题,这个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来说,为了使讨论题达到有效性,笔者认为讨论题的功能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在学习中,激情是很重要的,因为激情让我们对学习有兴趣,推动我们去学习,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爱。一般在即将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先为学生设计一些讨论题,通过对问题思考、探讨、交流,进而引出或揭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这样可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因为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学习首先需要感知,但它不是让我们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问题,因为只有问题的出现,才能诱发人的求知欲,去主动学习。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这样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对物质的分类进行学习时,可以设计如下讨论:“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空气,水,汽油,硫酸铵,铁,铜,碘酒,乙醇,盐水,纯净水,氧气,请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的依据给予说明。”这种讨论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即将要学习的任务,而且通过讨论,让学生产生了好奇,产生了兴趣,产生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因为这些举例都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源于他们的生活,他们有兴趣继续学习。

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所学内容设计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将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同学交流并讨论。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增强自己信息,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检查、反思和评价。比如检查自己所想的答案是否准确,是否完整、全面,哪里不对,还有哪些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自己需要如何改进,今后需要注意什么等等。让所有的学生在共同分享这个集体思维成果的时候,每个人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刻。

例如,在学习除杂的方法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的讨论,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请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分离和提纯下列一些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将各自的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已知氢氧化镁在水中难溶,而硫酸钡不仅在水中难溶,而且在酸中也难溶,对于碳酸钡,其难溶于水,但易溶于盐酸。现有一包粗食盐,其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请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案,从粗食盐中提出纯的氯化钠。”此题完全是对所学除杂知识掌握的深化,因为在对其中的物质进行除杂时,不仅要考虑采用什么试剂,而且还要考虑除杂的顺序,所加试剂的用量,以及对于所加试剂如何处理等。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可能考虑不是很全,但通过类似问题的设计,把除杂知识都囊括在里面,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将会印象深刻,掌握更加牢固。

三、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化

在学完新知识之后,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化,这既加强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又加深了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完“原子结构”内容之后,可以设计出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利用到之前学习的元素性质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加上现在所学的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比较。如这样一道题,“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些稀有气体由于它们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已经达到了稳定结构,在这种条件下很难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比如在钙原子和硫原子形成的过程中,它们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图略),观察两幅图,将钙原子和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比较。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结论?”很显然,此问题的设计综合了前面学习的元素性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刚学的原子结构等内容,学生根据这些知识归纳得到“反应后微粒的最外层核外电子数一般是8个,这样微粒才能具有稳定的结构”。通过对这种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之前知识的学习,巩固了对当前知识的掌握,而且对整个原子电子及其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这种问题的设计才是有效的。

四、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标下,要想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化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不能简单地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注意方法,明确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方式去教,要达到什么效果,对此要运用一定的当代教育理论,对教学中的各类资源及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划,以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在化学的课堂上,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也没有收获。而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个人封闭低效学习转换为集体开放高效学习,把苦学变为乐学。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利用自身的经验,积极探索设计讨论题的有效性,真正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秦洁,谢祥林.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09(6).[2]刘玉英.化学科学教育要多角度[J].科技创业家,2013(21).(责编 金 东)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浅谈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 ?”接着讲“好,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学习以后,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又如,在讲《乙醇的氧化、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的教学可用“酒为何越陈越香?”和“烧肉烧鱼时为何要加少量的酒或醋?”来引入课题。

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二、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课程内容问题化,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给予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造成认知冲突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悬念引入课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如讲《盐类的水解》一节可以这样引入这样的问题:“酸的溶液由于c(H+)>c(OH-)而显酸性,碱的水溶液由于c(H+)

2.揭示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

例如《钠》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熟话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因为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们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从而主动地探究问题。

3.揭示规律性与个性的矛盾。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归纳,把已学的知识规律化,并用于认识或解决新事物。例如,学生接触到的氢气、氧气、氮气等常见气体都是双原子分子,就会想当然以为稀有气体也是双原子分子。这类悖论的形成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三、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正确理解分层的含义并在教学中体现

所谓分层,并非简单的依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A、B、C 层,而是通过调查、综合分析,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及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A 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良好习惯的养成),B层(学科成绩中等,学习兴趣不稳定,智力水平一般),C 层(学习成绩好、意志力强、学习兴趣浓)。层次的划分不向学生公布,只是作为教师在提问、练习、作业中给予不同评价的依据。

2.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设标,教师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哪些学生应掌握的和应了解的,针对学生情况,为学生确定不同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分三层,第一层的学生只要求能掌握本节的要点,如定理、性质、简单的解题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点及应用的思维方法,并能完成一些复杂的应用;第三层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相融合,可以灵活应用,并有一些创新思维。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反馈。按照不同标准分层测试,结果按很好、较好、再努力三等,使每名学生都能有所得。半年以后,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证明设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显着提高。

四、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落实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培养后进生学习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化学教学。例如: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二氧化硫的性质等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避免了实验的重复,减少了有毒实验对学生身体的侵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微观世界宏观化,同时方便了人们获取更新的信息。

以上是我在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在进行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也更能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它激发了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求知识,对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篇:浅谈探究式教学运用于化学课堂中郑重红

浅谈探究式教学运用于化学课堂中

三明市第六中学 郑重红

摘要: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仅仅学习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使教师成为一个教书“匠”。教师必须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思维,有所创新,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创设悬念引入课题、课件的使用、分层次教学、更好使用教材 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背、记、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 轻过程、重结果,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浅谈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 ?”接着讲“好,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学习以后,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如,在教学可用“酒为何越陈越香?”和“烧肉烧鱼时为何要加少量的酒或醋?”来引入课题。

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二、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课程内容的问题化,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给予解决,但用所学过的技能和知识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造成认知冲突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2.1.创设悬念引入课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的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如讲《盐》一节可以这样引入这样的问题:“酸的溶液由于含H+而显酸性,碱的水溶液由于含OH-而显碱性,正盐的组成中只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既无H+又无OH-,但它们的水溶液并不都显中性,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些 问题揭示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思维马上变得活跃起来,教学难点很容易予以突破。

2.2.揭示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

例如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熟话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因为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们气氛十分活跃, 议论纷纷 ,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从而主动地探究问题。

2.3.揭示规律性与个性的矛盾。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归纳,把已学的知识规律化,并用于认识或解决新事物。如学生接触到的氢气、氧气、氮气等常见气体都是双原子分子,就会想当然以为稀有气体也是双原子分子。这类悖论的形成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三、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正确理解分层的含义并在教学中体现

了解学情,合理分层。通过摸底考试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在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等。将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学生:此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好,对化学极有兴趣,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考和自学能力强,视野开阔,能将学到的基本原理“迁移”到各种作业题中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优等生” 是学科的带头人、骨干力量。B组学生:这类学生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较差,学习上不大用用心,这部分中等生是本学科的主要力量。C组学生:这类学生自制力差,意志薄弱,依赖性强,在班里虽然占少数但兼顾转化好这部分学生却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分层教学的成败。根据学生思想和学习上的变化,随时对各组学生进行组类相应的调整。让学生知道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调整,把他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3.2.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设标,教师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哪些学生应掌握的和应了解的,针对学生情况,为学生确定不同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在课堂上必须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各层次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导向和评价功能。例:初三化学“化学式和化合价”这一知识点。低层目标:记住化学式的内容,大致了解其表示的意义;常见元素中氧和氢的化合价;能说出简单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中层目标:不仅要记住化学式化合价的内容,知道其表示的意义,还要学会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懂得给出元素及其相应的化合价写出其化学式;高层目标是:熟记其内容,理解其实质,能进行较复杂、综合应用。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反馈。按照不同标准分层测试,结果按很好、较好、再努力三等,使每名学生都能有所得。半年以后,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证明设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显着提高。

3.3.合理设计课堂练习

同一练习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如:教学《氧气的制法》后,做课本第70页第3、4、5、三道习题时,要求优生三道题都完成,要求中等生完成4、5两题,要求后进生只完成第4题。这样,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可先进行如下设计:

A组学生:火柴头上粘的是红磷还是白磷,如果是红磷,它的着火点很高,为何一划就着火?(提示:在划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组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迷信中的“鬼火”走得越快“追”得越紧的现象 C组学生:回答燃烧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灭火有哪些方法?

四、取舍或调整帮助教师更好使用教材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删减、替换、扩展、调整教学顺序、调整教学方法。教师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的单元进行整体取舍;对教材某一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删减;对教材的使用目的和教学要求作宏观的调整或者对教材进行整体补充。

再细一些,教师可以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对局部内容进行补充、删减、替换、扩展、调整等。4.1.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即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呈现的拓展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

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补充的内容最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B补充的内容不能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c不能单纯为了考试的目的而补充内容,尤其是不能补充大量的复习题和模拟考试题;d补充的内容不宜过多,否则可能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e一般情况下,补充的内容不宜作为阶段性或期中考试的考察内容。

4.2.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人性化的选择。我们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时,不能盲目删减。一般来说,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对教材内容的删减不应该影响教材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B.教师不能根据主观臆断或个人偏爱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C.删减内容的比例不宜太大,否则应该重新选择教材。D如有可能,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删减哪些内容。E不能一味为了考试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F对教材进行删减的同时,要考虑如何进行补充。

4.3.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一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减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口头讨论、进行写作训练等等。

4.4.替换教学和活动

过多地删减或补充内容可能影响教材的整体结构。在没有必要进行完全删减或补充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局部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还可以,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那么就可以自己设计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

4.5、调整教学顺序

虽然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顺序是不可调整的。首先,难和易没有绝对的标准。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顺序的安排并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其次,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现有水平、接受能力等,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可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在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在进行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也更能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它激发了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求知识,对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3edu教育网《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把多媒体课件与化学教育有机结合》

第五篇: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

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

学校:安远县三百山初中 作者:鄢云

摘 要: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内容之一,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策略

设计 问题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2011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分别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对应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因此,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关系到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本文将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想法与各位同仁讨论。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一要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二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电教媒体、课本插图、学生身边的生活、幽默的语言艺术,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2.选材合适,便于探究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是要让他们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教师要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教师作为材料的提供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就应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使他们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应该是和谐的,你要做好学生的老师,先要做好他们的朋友,只有朋友关系,才能让师生更好交流,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一是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相互间可以讨论,没有距离感、畏惧感。

4、从生活走向探究

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熟悉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也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学习“压强的概念以及决定压强的因素”时,我没有做压力小桌实验,而是让学生交流涅橡皮泥的经验。通过交流与归纳,从而得出压强的概念以及决定压强的因素的结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许多现象熟视无睹。如果能挖掘并利用这些现象,也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为什么宽书包带比窄书包带背着舒服”、“体温计为什么要甩过再用”等等。

二、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设计中,应首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考虑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内容的学习上应达到什么目标,在能力培养上应突出哪些方面,应注意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渗透等。另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及实验条件等预设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并且清楚探究活动中的难点、重点与兴奋点等。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技”的情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预设哪些地方可能出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些等。

初中物理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探究情景,并且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要规划好探究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我认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探究环节的选择要合适

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只探究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多经历几个环节,甚至完整的环节。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逐步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科学探究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

开放性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因此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活动个人就能解决,复杂点的可以采用小组探究,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全班性探究。

3.科学探究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教学方式。科学探究是多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它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适合进行探究,根据不同教学对像和教学内容,应该把科学探究教学方式和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三、科学探究中注意的问题 1.重形式,轻能力

其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在一次观摩课上,研究的是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老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提问:“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跟电压有关”,老师脸色铁青未予理睬,稍后另一机灵的学生翻了一下课本举手回答:“可能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老师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接下来老师给学生设计统一的方案,统一的实验,让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整齐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吃透探究式教学的精髓,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花样,而是为学生构建一种自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重结果,轻过程

其表现形式:对探究过程轻描淡写,把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探究结果上。杜威说过:“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究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这些论断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和任务,出现理念上的偏差。探究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和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强调学生的亲身感悟,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3.开放性取代指导性

其表现形式:老师一旦设计方案定下来,便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于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一概不问,任由学生自由飞翔,探究过程“放羊式”,或变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探究大多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瞧,短短的40分钟很快耗尽,末了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一误区的形成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导性之监督的问题,开放性和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探究课堂上,教师应以“扶”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师生共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课堂。

总之,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下载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无锡外国语学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无锡外国语学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

    如何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 闵希海 内容摘要:作为数学教师应彻底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方面多动脑筋。本文着重从五个环节,就如何在把握......

    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巴东一中 王才良 课堂教学要立足 “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倡学习......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作者: 印来平单位: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433014 【摘要】 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探究式教学学生课堂活动范文

    探究式教学学生课堂活动 任务内容章节学生负责人组织学习该章节内容: 一、由一名学生将本章节的基础知识点罗列在黑板上,并且标记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中考重点)。 二、由另一名......

    浅谈品社课堂专题探究式教学

    浅谈品社课堂专题探究式教学 品社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本呈现的是几幅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专题探究式教学便......

    高中物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高中物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科学探究精......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

    生物学科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欢迎来参考!摘要:新课标......

    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性提问的探究

    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性提问的探究 一、问题提出 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原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对一个问题回答不出时,就会又提出几个问题,试图用这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