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
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
大邑县南街小学 杨庆珍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1、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意味深长的哲理,《永生的眼睛》中的父亲那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渠领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2、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力
朱永新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可以说,一个充满诗情的教师,才能推动诗意的课堂顺利教学。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任何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尽量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用语言、眼神、动作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充满激情地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语言渲染,唤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热切如火,温婉似水,鲜活生动,诗意浓厚。如《翠鸟》一课,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我先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此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学时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对翠鸟形态美的欣赏。让学生抓“色彩的巧妙配合”和“身段的小巧玲珑”反复吟诵,比较,感受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朗读也充满诗韵。
其次,眼睛传神,无声控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播无声语言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善于用和蔼可亲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违反纪律,教师用严肃、警告的目光进行批评。这种无声的批评既呵护了该生在同学面前的“自尊”,也不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无言中,该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低下了头。
第三,微笑示意,潜移默化。教育是一门艺术,微笑更是一种艺术。老师的微笑,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催化剂。当他们面对困难,不敢举手时,老师微笑地走过去,以示关心与鼓励;当他们稍稍有错时,老师含笑地轻轻摇摇头,以示纠偏补漏;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时,老师微笑地竖起大拇指,表示祝贺,使他们品尝
成功的喜悦。这丝丝微笑,传递着老师浓浓的情谊、深深的关怀。学生会从你灿烂的笑颜里得到心灵的满足。这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替代的美。
3、促进学生之情,培养诗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我先播放一段海上红日喷薄而出的壮观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接着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天气晴朗时、多云时这两种情况的日出画面,并借助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使其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说“读了课文,我体会到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真是伟大的奇观,作者的语言也是优美、简练如诗,读后一种对光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诗意的课堂——诗心飞扬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通过对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等一系列语文活动,发展才干,提高素质,张扬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心都飞扬起来。
1、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在教学《观潮》时,开头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祖国众多的壮丽山川中,钱塘江大潮奇特卓绝,那“万马奔腾的阵势,山崩地烈的声威”,令无数中外游客留连忘返。早在北宋苏东坡就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讴歌她,咏赞她(随机以诗歌的形式出示)。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观潮,去尽情享受这堪称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吧!这种以诗歌形式的导入,学生感觉比较新奇、有趣,从而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其间,我又用上“风平浪静翘首远眺,奔腾咆哮惊心动魄”;“痴情似梦钱塘江的潮”,“奇异壮观钱塘江的潮”等作为导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一种诗的享受。
2、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
教北师版第八册《三月桃花水》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情感已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了一体,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3、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三月桃花水》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了,情绪非常活跃,他们滔滔不绝,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抢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学生说三月桃花水“这块明镜还倒映出风筝飞舞,点缀蓝天”,有学生说“镜子里还有大雁南飞,矫健的身影掠过白云„„”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收获也自然颇丰。这样的感悟,既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何乐而不为呢。
4、诗意地联想,让学生有创造
学习《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的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再如,我用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像,自由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的令人大吃一惊: “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
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
如果说“教育是一首诗”,那么语文教学就更是一首优美的诗。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总之,若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日益会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意的课堂之时。那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课堂呢?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炼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教师关注生命个体,在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再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注生命个体,就应在课堂上树立民主的氛围。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教师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民主的课堂是相互尊重的课堂,包括师生间、学生间和对教材的尊重;民主的课堂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对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依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要彰显学生的主体个性。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语文教学也应拿起这面大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发情感。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呼唤。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知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呼唤,而每一次呼唤,都会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对比,王崧舟先生有独到感受:“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因此,诗意语文的挥洒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二、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提升教师水平,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 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人的气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怎样才能提升教师水平,课堂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呢?
首先、语文教师对待事业要有诗人一样的激情。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而语文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只有对教育人的事业充满了诗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关爱。
其次、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诗的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生动隽永,才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再者、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建立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言谈风趣、妙语连珠。教师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师要作好“价值”的引领。诗意语文,其灵魂,就是“价值”,它寄寓着崇高、纯真、善良和美好。缺少这种诗意的引领,语文只能是空壳!语文的价值取向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引领之责。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人格,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的挥洒。
三、创设课堂艺术,营造诗意氛围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有良好的氛围,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宫殿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争。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景。学生表演感受课文内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语文教学也要讲究教学的韵律和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
新课堂呼唤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应流淌着诗的旋律,涌动着诗的激情,弥漫着诗的芳香„„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焕发诗意光彩
让语文课堂焕发诗意光彩 ——“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教研活动案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们的心田。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初步形成了学校教研文化,我们看到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对话氛围最令人感动,在共存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
一、过程描述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来自对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和优秀教师的启发。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所以我们认为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2、教学困惑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教师进行了多轮的培训,也采取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涛声依旧,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现在,教师牢骚满腹,把矛头指向改革。而我们认为,改革没有错误,问题出现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怎么教,怎么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名师启发
感谢网络,让我们走近了王菘舟老师,一堂诗情洋溢的《长相思》,感觉荡气回肠,余音袅袅„„他仿佛是一位随心所欲、任意挥洒的魔术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名课的魅力,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令我们陶醉其中,钦佩之至,无以言表。然而,沉醉之后是反思,反思我们的理念,反思我们的课堂„„于是,“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成为我们的追求!
(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语文教学的源头去寻找语文诗意的栖息地,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印发《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教学学习资料汇编》供教师学习。
两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研讨会。针对“怎样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氛围?”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得出了几个关键所在:
1、诗情—— 珍视每一节课课前的情境计划。
2、诗意—— 时刻注意语言表达的雅致与风雅。
3、诗心——点亮门生伶俐的双眼,叫醒门生善感的心灵。
4、诗韵—— 增强古典诗词的诵读和今世新诗的欣赏。
5、诗语—— 化仿写、补写等语言本事训练。
(三)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条营造诗意语文的策略,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于是选定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荷花》一课,由卢老师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卢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1、教者反思 卢老师先阐述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以人为本,设计教学时以“情”为导线,直奔重点,通过赏荷—品荷—醉荷—赞荷,一步步点燃、传递、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并充分利用教材留有余地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并将课文充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荷花的课件,使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学生的自主读书,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同伴评议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就卢老师的这堂研讨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卢老师成功营造了诗意氛围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如:
(1)刘老师从“课前情境创设”的角度评价了“诗情的营造策略”:“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老师放飞一群“蜻蜓”,送过一阵“微风”,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把教室这个学习的场地布置成一个贴近生活的荷花池,头戴美丽可爱的荷花、莲蓬头饰,使学生对荷花产生无限向往之情。随之播放乐曲《采莲》,观看生活中摇曳多姿的荷花课件,学生因景入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感性的生活世界里,学生的情感丰满起来,想象飞起来了,思维飞起来了,言语也活起来了。
(2)龚老师从“语言表达的雅致与风雅”角度评价了“诗意的营造策略”:她认为卢老师作为引领者,仿佛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知己和知音,时而惊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时而陶醉于学生的精辟读法,时而点化着学生的稚嫩见解,时而又提升着学生的审美情怀。正因为教师给予了学生最真诚的人文关怀,所以,才能在一片片心灵的原野上松土、开掘、点化、撒播阳光„„
(3)邹老师从“点亮门生伶俐的双眼,叫醒门生善感的心灵”角度评价了“诗心的营造策略”: 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是钻出泥土的小草的脑袋,是雨后的幼林,是春日拔节的嫩笋„„“孤独”一说的孩子,不期待着钻出土层,不等待着雨丝轻扬和阳光普照吗?他们的生命更需要满足。“孤独”的背后,也许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许是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许是一种悒郁的烦恼,也许是„„卢老师有了这份敏感,才能献给学生真诚的人文关怀,所以,才能在一片片心灵的原野上松土、开掘、点化、撒播阳光„„
(4)张老师从“化仿写、补写等语言本事训练”角度评价了“诗语的营造策略”: 当学生醉为荷花的时候,让他说说“此时我最想……”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使学生的受到美的洗礼,全身心溢满了美的因子,从而达到了全面发展。
„„
3、教研员点评: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自不待言。从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陶醉。教师力求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做到以读悟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努力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紧扣“冒”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换词品味法”,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大语文观”的全新教学观念,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的突破和创新,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实现知识与能力、智育与美育的巧妙融合。学生徜徉在荷花般美丽的境界里,净心,长智,冶情,无限精彩!
二、活动反思
1、抓住细节,聚焦重点
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如在多媒体运用上,有的教师认为荷花是学生常见的,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而部分教师则认为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再现具体形象,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让荷花池通过这种灵活、开放化的方式走到学生身边,激起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沉醉其中,越学越爱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底哪一种观点对呢?我们可能无法从一次教研活动中得到结论,但教师对细节的深度思考给了我们所有参加研讨的老师一次有益的启发:那就是一切辅助工具都应为教学服务。
2、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的主题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研讨不光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更吸引了别的学校的教师情不自禁地参与。发挥引领作用的不单是专家,还有在讨论中发表真知灼见的老师。会场内人人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3、以写促思,提升认识
校本教研研究的效度表达除了改善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还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也不应流于形式,不是表面走过场,而应是能够抓住与问题本质有关的重要细节和因素,“言他人所不能言”,深入地探究平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因此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教师在口头上的即兴反思,还要求教师能写案例,在写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反思能力。
4、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研讨会场上,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校本教研的确为教育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让学生在纷杂的物质世界中获得诗意的精神栖居,成为一个有根的民族人、有情的现代人、有义的高尚人。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和愿景。本次 “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的主题教研活动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将促使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继续研究继续创新,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
王建刚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
[关键词]:诗意文本
诗意老师
诗意盎然
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一样,处处有美,处处存在着诗意。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业。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培育诗化了的心境,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
纯美的文本——诗情画意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就像银装素裹的北国之春。是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厚重于一体。她既要做“下里巴人”,又要成为“阳春白雪”;是“入世”中物质的语文,也是“出世”中精神的语文。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文本是一套富有诗意的教材,一幅精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指间,是一股浓的诗意。走进文本,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上劈波斩浪,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中荡漾;登临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回望《芦沟桥烽火》,泪湿陆游的遗嘱《示儿》,品尝的是《碧螺春》。诗意的文本,能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华彩。《拉萨的天空》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中的三幅图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无不透露出拉萨独特的民族风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激荡人心。美文配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岂止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幅让人难以割舍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习得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诗的意境被无情地解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被残酷的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我们的老师简单地当成了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工具,而作品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心灵关注了太多他们年龄所不能承载的重负。我们的学生,也因为少了诗情的荡漾,少了诗魂的滋养,成了诗意失落的一代。
前辈们提出“涵泳”,叶圣陶先生把读书称为“美读”,李吉林老师创造情景教学。可见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有诗意的。他们要把孩子带入情境的世界,美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语文教育就是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程,是诗意的课程。
语文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性的显著特点,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时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文本的诗境、诗情,诗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尤其与经典性的文本对话,学生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所以,教师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诗意的老师———才华横溢
诗意的教师对人生,他们是渴求冲破功利主义的束缚,走出追仄的生存空间,诗意地栖居在教学的大地上,挥洒意趣,书写人生。诗意语文在于诗意解读。诗意的教师拥有一颗缪斯心性,能够以一颗敏锐、善感的心解读生活、文本、儿童中的种种诗意。“诗意语文在于唤醒诗心”。在诗意的课堂中,老师用一颗诗心,带着几十颗童心交流,以一份情感动另一份情,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诗心荡涤另一颗诗心。文本语言有的或清新、或华美,给人修饰之美;有的或朴实、或简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或平缓、或生动,亲切温馨„„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或纵情渲染、激情回荡,或自然流畅、舒展畅达,或娓娓而谈、舒卷自如„„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的语言具有了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与同学、与文本实现真正的意义的自主对话,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
“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诗意语文的美,在于教者自然,不无病呻吟,不把个人的情绪无限夸大。这使我想到老一辈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朴素无华,贾志敏的行云流水,支玉恒的挥洒自如,靳家颜的腹有诗书。他们课堂中对学生风过无痕,大雪无痕的语言训练,是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扎实的训练。而学生却浑然不知是在接受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诗意。语文教师得怀有诗情,得富有教学魅力。诗意需要智慧,需要真情,上课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情感冷漠僵硬的教师与语文课的诗意是无缘的。教师的诗情,教学的魅力哪里来?它源于理想信念的守望,文化底蕴的厚积和语言功底的修炼,在《逆风的蝶》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叙述的“去年的这一天,蔷薇花与蝴蝶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约定,今天就是它们相会的日子。蔷薇忘不了,蝴蝶更忘不了,迎着呼呼的狂风,蝴蝶出发了。我们看到过阳光下、微风中的蝴蝶,舞姿是那样飘逸、轻盈。那么狂风中的蝴蝶还能给我们这种感受吗?”然而,每个人的上课表达方式不一样,青年特级教师王菘舟内蕴深沉,盛新凤老师热情奔放,孙双全的睿智洒脱,都烙上了个人的风格,诗意语文要以教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诗意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诗意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
斑斓的“土地”———流淌诗意
教师耕耘的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儿童。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脚下是
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每一个儿童都是天使,每一个儿童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有梦就有诗。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耕耘未来,怎能不激动满怀并引以为豪!培根说:“物资以其感性的诗意光辉向着整个人微笑。”语文,这一“物资”当然也应该应它的诗意光辉向儿童微笑。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忘了想儿童微笑,甚至还会像卢声林堡所说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肝的撞到一个孩子”。而说的好!我们不理解诗意语文是为了孩子的微笑,为了孩子心灵的丰富和自由。雪莱说“诗也是孩子”,这正是语文的追求。面对着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帮助孩子练就一颗慧心,打造一双慧眼,必须“身先士卒”,作出示范,给孩子感性的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培养孩子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孩子生活亮点的能手。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但很多事情是瞬间即逝,需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如果没有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没有敏感的心灵,是感受不到宇宙原来就是一个鲜活跳动着的生命啊。教师要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而享受语文,享受生命。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慧心。我们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却不知道用孩子的心看生活。这不但影响着教学,而且更会影响着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人评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这正形象而有力的说明了于老师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他拥有一颗读懂童心的慧心,从而赢得了所有孩子的真心。因此,我们应该蹲下身来,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孩子的喜怒哀乐,主动接触、用心体察、宽容理解那些为孩子所神往和珍视的文化信息,关注孩子的最新动向,捕捉孩子的兴奋点,探寻教师文化与孩子文化的共鸣区,允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发现和表达。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离谱、荒唐或出人意料,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倾听、关注、鼓励。教师的高尚品格,博学多才,与学生思维的多姿多彩,交相呼应,充满灵动之气。
“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然而,一些语文竟然是这样教学,只要字词句章,而没有字词句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和心灵;只要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没有训练中人精神和能力,不是人去训练,而是去训练人;只注重结果,注重效率,而没有过程,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儿童以有经验及其需求;只有教室。以及教室中那本薄薄的被称作“神圣”的教材,而没有田野,没有生活,没有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于是孩子把麦子认作草,不知夏天鸣叫的是蝉,只知中心句„„这样的语文,理性胜利了而感性却失败了。
我们所追寻的诗意语文,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把儿童当是真实生活的守护者,当作语文这一“田野”上的牧羊人,儿童天生是诗人,儿童的思维富有先天缪斯性,在《白鹭》第三自然段中,老师出事这样一个题目:谁愿意为第五自然段取名字?有的学生说:“我想取‘碧水中的倩影’,清水虽比不上大海美丽但是它有洁白的白鹭站在其间,白鹭美丽的身影倒影在水田,这倒影使整幅画异常美丽。”有的学生说:“我取名为‘澈’,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清澈见底,看上去晶莹透亮,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取名为‘出淤泥而不染’因为白鹭仿佛是一枝洁白无瑕的荷花,亭亭玉立。”说的多好啊!只有发自内心才有这么美的语言,然而这一切,并不是老师刻意的要求,而是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是学生内在的诗意的升华。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诗意的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心目中的人。
诗意语文是追求幸福的语文,诗意是一种部位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因此也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这一切,将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导引向宽阔而悠长的生活世界。诗意语文,就是要以幸福的手段达成幸福的结果,赢得学生幸福的人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尊严,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这样的课堂,是心灵流动的乐章。这样的课堂,是人性弥漫的天堂;这样的课堂,是文心流泻的诗章。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插上“诗意”的翅膀
让语文课堂插上“诗意”的翅膀
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周晓蔚
内容提要: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诗意身心规律个性
诗意课堂,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为什么会诞生诗意课堂?原因不乏有三:
其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不能脱离思想、情意,为着表情达意而存在的工具。不要说一篇课文、一段话,往往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一句话,它是这样的神奇,这样的富有诗意!至于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录入教材的课文,自然更是意蕴丰厚、意境优美了。所以,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三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语文没有了诗意,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其二,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在孩子的眼里,山、水,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活的,会跑也会,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万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的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们在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伤心地流泪;春天桃花开了,学生会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一个哈欠醒来了,桃花就开了„„
其三,教师的劳动是诗意的。高尔基有句名言:“人按其天性来说,就是艺术家。”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是“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可以使学生受到美好意境的熏陶,产生自然愉悦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同时,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也享受着诗意,和学生一样,心理上和生活中得到满足,要求和愿望得到实现,自身的价
值得到显示,产生幸福的感悟,呈现积极的状态。
既然如此,语文教学就应该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新发展飘溢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换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感受语文的音律美、形象美、个性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心领神会,共同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是享受自由、享受愉悦、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显然,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
但是,如果观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发现语文诗意的课堂正遭受着破坏、折磨、痛苦:
一是语文的生命被分解。众所周知,收进小学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载、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讲,一篇课文发出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迷人的芬芳。然而,就是这样的生命,被某些擅长“解剖”的人分解了。他们无视血肉,不见情义,感受不到活力,感觉不到芬芳,但见筋骨——知识和技能。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学生读的、背的、抄的、默的、考的是知识,擅长的是读、背、抄、默、考。可怜的语文,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块,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哪里还有什么美可以言说、可以品味、可以享受!
二是学生的天性被泯灭。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
1、无聊的“启发”。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的确,有效的启发能“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而无聊的启发则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人云里雾里。
2、变味的“多练”。精讲多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有人将多练视作做习题,于是,名正言顺地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则置身于题海中苦苦地挣扎——判断、选择、填空„„
3、痴情的“多媒体”。恰当地使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可能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变戏法似的交替过频,削弱或替代了学生对文体的角读,岂不是本末倒置?
4、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很多的课堂、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讨论的主题浅显、讨论的成果只是几个成绩稍好同学的代言、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只是教师课堂的为了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摆设的一个花瓶„„此等“启
发”“多练”“多媒体”“合作学习”,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三是教师的劳动被束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深有体会地说:“教育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它既要遵循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不幸得很,教师本该富有诗意的创造性劳动,不得不变成了“带着镣铐的舞蹈。“一篇课文的内容较多,你以简驭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人会指出,那些还设讲,教学任务没完成;你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小小的错误看作是美丽的小诗,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自由、和谐、活跃了,学生敢想、好问、多动、要表现了,有人会指责对待学生要求不严,组织教学能力欠缺;你把阅读看成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坚信“一个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就会有人提醒你,“考试的答案可不一定是多元的呀”;你不去挖掘微言大义,不去找出文中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打比方的句子,不去出那些“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练习题,能够保证捉到“老鼠”吗?须知,“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在如此等等的束缚下,你还有热情、还有闲情、还有心情去创造性地劳动吗?还是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吧!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一如明媚的春光多姿多彩,置身于种种樊篱中的语文教学、淡化、破坏、丢失了诗意。为了人的发展,诗新发展的课堂正在诞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地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一、顺应学生天性:洋溢温馨,充满情趣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首小诗:“散步的时侯,我走直路,女儿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女儿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初读这首诗,感觉它就像作者跟朋友聊天时,随意说出的几句闲话。但细细地品味一番,你就会发现,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竟蕴涵着颇为深刻的内涵:成人所关注的,往往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孩子所追求的,则往往是过程,而对结果,并不刻意向往。在孩子的眼里,走路的过就是体验快乐、享受诗意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人的本质是活动,诚如列昂捷夫所说:“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
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其教学经验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以学生活为主„„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让语文课堂成为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我用我的热情洋溢换来学生激情似火;我用我的眉开眼笑换来学生眉飞色舞:我用我的欢声笑语换来学生莺歌燕舞;我用我的柔情似水换来学生情深似海„„力求在语文课堂上给我和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那种心与心交流的撞击,带给我和学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带给我和学生一段曼妙丰盈的诗意历程。
无数的课堂教学实践也充分证实,开展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是引领学生走向诗意的重要途径。教学《碧螺春》时,我让学生带好茶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泡杯碧螺春,仔仔细细观察碧螺春在水中的姿态、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学生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并用,活动高度自主,既学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入情入境,品味到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之情,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二、构建诗意环境:珍视个性,充满童真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大力提倡创造绿色的课堂环境。绿色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温暖,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义务;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不同的思想、想悖的观点,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胡言乱语”不会受到歧视,“异想天开”不会遭遇嘲笑,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一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珍视个性就是要给思想松绑,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能展现独特个性的课堂。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具有意义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斑斓的天空,释放自己的本真,在自由的空间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发现,大胆地表达自己带着秩气童真却充满想像灵气的心声。有一次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理解“孤帆”,大家都说是孤零零的一条船,而一位女同学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我从孤帆这个词体会到了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这时候的江面肯定会有许多船,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这是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身上,即使其他的帆船进入他的视线也好像没看到一样,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啊。学生那精彩、个性、诗意地发言,令我也不禁为之喝彩。
充满童真就要让学生带着童心童趣去感悟文本感悟生活。这种感悟不是老师提取出来敦给学生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这种发现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智慧去实现,只有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才能弥深。课堂上,我不断诱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境界,与文本畅谈,开展充满灵动的对话,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涵咏、体验、诵读。记得教学《黄山奇松》—课时,我让学生充分晶文、想像、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读,多元感恬地读,融会贯通地读,个性飞扬地读,出神人化地读。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我要把我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国有这样的奇松感动自豪,我要自豪地读一读黄山奇松!”有的同学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禁不住为它喝彩,我想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起来喝彩!”这时的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自己的心境,物我两忘,与文本共鸣。到此时,情至理顺,心到佛知,哪有心声不能聍听?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哪有诗意不能彰显?
三、拓展课堂空间:放飞梦想,流淌诗意
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更应该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努力将课堂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学生投身自然,接触社会,融进生活,放飞梦想,流淌诗意!做梦的孩子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一旦我们用理性代替想像,就会禁锢语文课的醇浓韵致,就会扫荡语文课的绝美风景。缺梦的学习是乏味的,缺诗的学习的单调的,我们得让他们在特殊的精神生命旅程中充满梦想,怀揣诗意,让儿童诗意地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我问道:“这些地方你亲自游览过或者从书上、电视中看过吗?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介绍?”有的学生说:“我游览过西湖,看到西湖三面环山,重峦叠嶂,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湖中有孤山、白堤、苏堤、三潭印月,如同人间仙境。月光下的西湖,湖光灯光交相辉,令人陶醉。”有的学生说:“我玩过庐山,庐山的云雾真是变化无常,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还的学生
说:“我登过黄山。那里最有名的是奇松、怪石、云海。尤其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听着学生们精彩的发言,我想到了罗丹说过的一话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的诗意之源,我们应引领他们走进生活,捕捉语文学习资源。语文生活中有鲜花绽放,有旭日东升,有蝶儿起舞,有黄莺欢唱,有绿柳飘逸„„我们得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生命,去感受粉红嫩绿,去写写春天的诗唱唱冬天的歌„„
梦想是诗意的感悟,是文本阅读智慧的体现,阅读要给学生留足梦想的空间,“欲求千里马,需爱百里驹”,诗意地教学要求我们放弃只有一种常规来衡量一切的标准,更多地宽容那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言行,真正的诗意就孕育其中。教学《雪儿》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眼中的雪儿是怎样的?一个同学说是蔚蓝色的,我一愣,为什么是蔚蓝色的?“鸽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它向往蔚蓝色,当它飞向天空时,它和蔚蓝色的天空已融为一体了,所以它是蔚蓝色的。”多么诗意的想像,这样的情景不就是一首美丽的小诗吗?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点诗意的空间,多点梦想的期待,学生那与众不同的创造思维火花将被我们点燃,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想像翅膀将被我们展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4.肖罗兰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四种途径》、《辽宁教育》 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