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八、九年级知识卡片
初中语文知识卡片 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爱在人间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为了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我们常常使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表示语义程度加深或传达喜爱的感情色彩。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有AA式,如:高——高高,红——红红,慢——慢慢,ABB式,如:红——红彤彤,滑——滑溜溜,亮——亮晶晶等。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有AABB式,如:老实——老老实实,清楚——清清楚楚,漂亮——漂漂亮亮;ABAB式,如:冰凉——冰凉冰凉,滚烫——滚烫滚烫等。
少数双音节贬义词重叠还有“A里AB式,如:慌张——慌里慌张,糊涂——糊里糊涂,小气——小里小气等。
形容词还有一些生动的组合形式,如:黑——黑不溜秋,傻——傻不愣登等。
冰心非常善于运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语言活泼而情意深长。你注意到了吗?请用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动词的重叠形式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动态的一种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A式(后一个音节念轻声),如: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A——A式,如听——听一听,问——问一问,唱——唱一唱;A了A式,如算——算了算,摸——摸了摸,跳——跳了跳。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BAB式(后两个音节念轻声),如:学习——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讨论。
此外,两个意义有关联的单音节动词也可以使用重叠形式AABB,表示这两个动作重复进行,如:拆洗——拆拆洗戏,缝补——缝缝补补。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第二单元:面对逆境 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愈立马良久,谓岛日:“用‘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注:【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孟子语录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得到正义,帮助的人就会多;失掉正义,帮助的人就少。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第三单元:宋词集粹(下)典故
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一句用的是班超的典故。《后汉书》记载,班超为人有远大志向,在家孝顺勤谨,辛苦操劳。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扔下手中的笔,感叹道:“大丈夫应该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一辈子在笔砚之间忙碌呢?”“投笔从戎”的典故即出于此。陆游借用班固希图封侯的理想来表达自己年轻时报效国家的壮志。在诗词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或借用古籍中的词句,叫作”用典“,这些被引用的历史故事或 古籍中的词句,就叫作“典故”。
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
第四单元:地球,我们的家园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文艺性的说明文,它以文学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小品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篇幅短小精炼,语言通俗生动,把科学的道理融于艺术表现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科学小品常撷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揭示其生存、发展的规律,以小见大,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科学小品能紧跟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及时普及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第五单元:心灵诗语 哲理诗
哲理诗是诗人表达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感悟与理解的一类诗歌。它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如王之涣《登 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莫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是含有哲理的有名诗句。第六单元:为学有道 孔子和孟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曾游说诸侯,企图推行仁政的政治 主张。当时的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孟子的学说没有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共20篇,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 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风格,对后世 的影响颇为深远。
第七单元:戏剧天地 台词
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 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陈毅市长》的故事情节就是在台词中展开的,陈毅和齐仰之的性格 特点也是通过台词表现出来的。
还有一些台词,演员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能领悟得到它的含义,这就是“潜台词”。潜台词含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 真正的话语 目的。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陈毅市长》中齐仰之身上的“酸性”说法与陈毅口中的“碱性”说法就有着丰富的潜在意义。“酸性”、“碱性”除了化学学科术语的含义外,还表达了某些知识分子自命清高的弱点和共产党人能团结一切力量的气概。后一层意思就潜含在“酸”、“碱”的言谈中。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首先,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或称外 部冲突。《虎门销烟》中林则徐与义律的冲突就属于此种类型。其次,表现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或称内部冲突。第三,表现人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戏剧冲突要求尖锐、激烈;高度集中;曲折多变。戏剧正是通过戏剧冲突,让矛盾的双方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激烈的斗争,使观众一直处于期待之中。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统称戏剧。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1907年,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 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第八单元:外国短篇小说选粹 小评论
读完一篇作品,你会为其深刻的主题、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鲜活的形象所感动,有时你也会向同学或朋友推荐这些作品,这就自然要谈到对作品的评论。对初中学生来说,能从感想出发,自选一个角度、一个细部发表看法,就已经符合要求,姑且称之为“小评论”。
要完成对一篇作品的小评论,首先应认真阅读作品,力求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是评论的前提。其次,评论一篇作品要学会选取角度,评论的点不妨 小一些,但要集中、鲜明,不必面面俱到。评论的角度可根据个人的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进行议论。如《变色龙》一文,人物、动作、对话、情节 发展都可以选作评论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细化,如“评奥楚蔑洛夫的脱衣与穿衣”、“评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变化”等。第三,小评论要紧密结合作品,以作 品为例阐述观点,不要泛泛而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激化矛盾,最后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却又符合生活实际,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既在意料之外,又 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效果,因为打破了固有的思维轨迹和条条框框,给读者一种拓展、想象、认同的愉悦感觉。欧·亨利是擅长于创作这类故事结局的能手,如《二十年后》等。其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得此殊荣,得益于他的构思奇巧而又顺乎自然的结尾艺术。
八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祖国在我心中 小说的细节
小说一般以塑造人物为基本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及事情的细微环节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具体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或细微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深刻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就是“细节描写”。
小说的细节,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有人把小说的主题比喻成小说的“灵魂”;把结构比喻成小说的“骨骼”;把细节比喻成小说的“血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小说,成功的细节描写造就了小说“丰满的躯体”。《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就是一个细节:“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郑重其事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坚贞爱国的生动形象。第四单元:散曲小唱 散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四块玉·别情》。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第八单元:动物的启示 比喻说理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既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在论说中常用的说理方法。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达委婉而又较强的说服力。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胜过一大片平淡的议论。繁杂玄奥的道理,已经比喻便能易解好懂。运用比喻说理,首先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其次,比喻要力求新颖。如我们常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来告诫人们要善于听取批评意见,柳宗元用“黔之驴”来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能的庞然大物等等。
九年级上学期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闰土的原型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绍兴农民章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地叫他“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水由他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
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放寒假归来,还曾带闰水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贫困。1934年大旱,他在饥饿和愁苦中死去。人称
人称,指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人称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人称,叙述者以“我”自称,“我”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其特点是叙述者“我”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还可以脱离事件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第一人称叙述,受“我”的经历、感受局限,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第二人称,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具有使接受者明显参与叙述行为的特点。也有学者认为,称谓“你”是以“我”的视角出发的,只是“我”没有出面。所谓的“第二人称”,只不过是第一人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人称,叙述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其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自由,可以包含更多内容,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或表现众多人物,多采用第三人称写法。第四单元
步入书林 序和跋
序言,也称序、叙、前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一般是介绍、评述这一作品,说明它的内容、写作原有、经过、旨趣和特点等,有时也交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帮助读者理解著作。也有一些序言不是评述作品,而是借序发挥,或有感而发,或针对读者所关心的某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作者本人写的序称自序;别人写的称他序;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代替序言的,叫代序。跋是写在书后、文后的说明文字或议论文字,也成题跋、后序、后记等。跋文和序文体例略同,因此往往合称“序跋”或“序跋文”。
序跋是阅读的向导,读书先看序跋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先读序跋,可以使你获取相关信息,对书的内容和价值产生初步的印象,并往往因此做出判断,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而度过作品以后再看,可以判断这篇序跋的价值,它与你的阅读体会有什么不同。工具书
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读者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专供查阅的图书。工具书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的特点。它信息量大且可信度高,广采博收,表达精确,引文可靠,出处详明,并能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是查找资料、解难释疑不可或缺的工具。工具书按编辑体例与功用分为字典、词典、年鉴、手册、百科全书、表谱、图录、名录等。期中,字典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等;词典是解释词语的概念、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辞源》等。遇到问题查阅工具书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是可以随时咨询的“高级顾问”,是解疑释难的超级助手,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以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的含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期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第六单元
世间百杰 讽刺
是么叫讽刺?一般而言,讽刺就是用讥讽的口吻、嘲笑的笔法,或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描写事物,勾勒形象,已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对于讽刺,文学大师鲁迅曾发表过不少精辟之见。他认为,真正的讽刺,就是“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什么是“讽刺”?》但又绝不是“说笑话”和“讨便宜”,不是油滑、轻薄、猥亵的“幽默”,不是“造谣”和“诬蔑”。
第七单元
忧乐天下
年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22年10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该年为元狩元年。过了六年,又获得一只三脚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该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方法称作“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每次新皇帝登基,总要改变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时,可以多次改元。年号使用汉字数码,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后面可括住公历。如: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对联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悬挂“桃符”的习俗。相传古代到了春节前一日,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或张贴于大门两旁,以压邪驱鬼。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桃符上书写的文字由二神逐步变为祛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为两句对偶句。
五代后蜀主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除春联外,还有婚联、寿联、挽联等。张贴的对联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构成。一般要求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一致、词性相同、词义相关、平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相对,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对联以凝练著称,被誉为“浓缩的诗”。
第八单元 明清小说选读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把大部头作品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叫一回,每一部分叫一回,每一回用两句对仗的句子做题目,叫“标目”。最初的章回小说是由说书人当众说讲的,当时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是一回的内容。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话说”和“看官”字样,每回结束时常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说法。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课文《煮酒论英雄》选自《三国演义》第21回,其回目为“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悬念
悬念是文学作品总引人入胜的艺术手段,也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将读者所关注的问题先按下不说,让读者在心里留下一个挥之不去悬而未决的念头,形成一种“引颈相望”的期待。在小说创作中,作家们常用悬念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如《武松打虎》一开头就交代了景阳冈有“大虫”伤人,而武松又喝了十八碗“出门倒”的酒,这便使人急于想知道这故事会有怎样的发展:武松会遇到老虎么?遇到了他怎么办?他会醉得不省人事而被老虎吃掉吗?由此读下去,造成许多“使人下你给不到,猜不着”的情势,形成曲折多变的情节。
九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 诗海拾贝 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具体形象,也就是指写进诗歌中的那些烙上了人的感情烙印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是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意象也可以说是“象”(具体景物)与“意”(思想情感)的具有诗意的组合,“象”
是意象的外表,“意”是意象的内核。在意象中,“意”必须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大海”是诗歌的一个意象,诗人借助“大海”的广阔、深沉、富于变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叹、赞美和向往。
象征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借相应的联想和暗示,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处,也要去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语言方面的修饰,而象征则属于写作构思方面的技巧。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时经常运用,大多借物寓意,既使是个具备丰满的形象,又能贴切地道出作者特有的心绪。如里尔克《豹》中所描绘的被关在动物园铁栅栏内的豹,就象征了现代人处在压抑环境中的形象。而莱蒙托夫《帆》中那漂浮大海祈求风暴的孤帆,则是诗人渴望经受暴风雨洗礼、倔强孤傲、奋勇进取的精神的象征。第三单元 感悟生活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又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顽强、坚韧的生命的赞美。作者寄情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
第六单元
现当代小说选读 三部曲
三部曲原来是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戏剧,现在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作品。外国作家创作的三部曲比较多,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里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等。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三部曲,如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以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课文《瑞珏之死》即选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还写过《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个性鲜明而又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既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有人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读者可以通过典型人物认识社会,并能受到思想感情方面的教育。如课文《在烈日与暴雨下》中的车夫祥子,就是解放前无数受压迫、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典型,我们可以通过祥子这个典型人物了解到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惨状。
第二篇: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3)
八年级第一学期
1、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p4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为了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我们常常使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表示语义程度加深或传达喜爱的感情色彩。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有AA式,如:高——高高,红——红红,慢——慢慢,ABB式,如:红——红彤彤,滑——滑溜溜,亮——亮晶晶等。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有AABB式,如:老实——老老实实,清楚——清清楚楚,漂亮——漂漂亮亮;ABAB式,如:冰凉——冰凉冰凉,滚烫——滚滚烫滚烫等。
少数双音节贬义词重叠还有“A里AB式:,如:慌张——慌里慌张,糊涂——糊里糊涂,小气——小里小气等。
形容词还有一些生动的组合形式,如:黑——黑不溜秋,傻——傻不楞登等。
冰心非常善于运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语言活泼而情意深长。你注意到了吗?请用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动词的重叠形式 p10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一部分动词可以重来,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动态的一种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A式(后一个音节念轻声),如: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A一A式,如听——听一听,问——问一问,唱——唱一唱;A了A式,如算——算了算,摸——摸了摸,跳——跳了跳。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BAB式(后两个音节念轻声),如:学习——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讨论。
此外,两个意义有关联的单音节动词也可以使用重叠形式AABB,表示这两个动作重复进行,如:拆洗——拆拆洗洗,缝补——缝缝补补。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推敲 p34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 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注:【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4、孟子语录 p37(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得到正义,帮助的人就会多;失掉正义,帮助的人就少。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5、典故 p44 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一句用的是班超的典故。《后汉书》记载,班超为人有远大志向,在家孝顺勤谨,辛苦操劳。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长 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扔下手中的笔,感叹道::“大丈夫应该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一辈子在笔砚之间忙碌呢?”“投笔从戎”的典故即出于 此。陆游借用班固希图封侯的理想来表达自己年轻时报效国家的壮志。在诗词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或借用古籍中的词句,叫作“用典”,这些被引用的历史故事或 古籍中的词句,就叫作“典故”。
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
6、科学小品 p69 科学小品是文艺性的说明文,它以文学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小品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篇幅短小精炼,语言通俗生动,把科学的道理融于艺术表现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科学小品常撷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揭示其生存、发展的规律,以小见大,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科学小品能紧跟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及时普及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
7、哲理诗 p92 哲理诗是诗人表达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感悟与理解的一类诗歌。它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如王之涣《登 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莫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是含有哲理的有名诗句。
8、孔子和孟子 p10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曾游说诸侯,企图推行仁政的政治 主张。当时的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孟子的学说没有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9、颜氏家训 p104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共20篇,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 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风格,对后世 的影响颇为深远。
10、台词 p122
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 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陈毅市长》的故事情节就是在台词中展开的,陈毅和齐仰之的性格 特点也是通过台词表现出来的。
还有一些台词,演员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能领悟得到它的含义,这就是“潜台词”。潜台词含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 真正的话语目的。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陈毅市长》中齐仰之身上的“酸性”说法与陈毅口中的“碱性”说法就有着丰富的潜在意义。“酸性”、“碱性”除了化 学学科术语的含义外,还表达了某些知识分子自命清高的弱点和共产党人能团结一切力量的气概。后一层意思就潜含在“酸”、“碱”的言谈中。
11、戏剧冲突 p130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首先,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或称外 部冲突。《虎门销烟》中林则徐与义律的冲突就属于此种类型。其次,表现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或称内部冲突。第三,表现人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戏剧冲突要求尖锐、激烈;高度集中;曲折多变。戏剧正是通过戏剧冲突,让矛盾的双方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激烈的斗争,使观众一直处于期待之中。
12、话剧 p137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统称戏剧。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1907年,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 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
13、小评论 p154 读完一篇作品,你会为其深刻的主题、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鲜活的形象所感动,有时你也会向同学或朋友推荐这些作品,这就自然要谈到对作品的评论。对初中学生来说,能从感想出发,自选一个角度、一个细部发表看法,就已经符合要求,姑且称之为“小评论”。
要完成对一篇作品的小评论,首先应认真阅读作品,力求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是评论的前提。其次,评论一篇作品要学会选取角度,评论的点不妨 小一些,但要集中、鲜明,不必面面俱到。评论的角度可根据个人的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进行议论。如《变色龙》一文,人物、动作、对话、情节 发展都可以选作评论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细化,如“评奥楚蔑洛夫的脱衣与穿衣”、“评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变化”等。第三,小评论要紧密结合作品,以作 品为例阐述观点,不要泛泛而谈。
14、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p160 在小说中,作者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激化矛盾,最后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却又符合生活实际,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既在意料之外,又 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效果,因为打破了固有的思维轨迹和条条框框,给读者一种拓展、想象、认同的愉悦感觉。欧·亨利是擅长于创作这类故事结局的能手,如《二十年后》等。其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得此殊荣,得益于他的构思奇巧而又顺乎自然的结尾 艺术。
八年级第二学期
1、小说的细节
小说一般以塑造人物为基本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细微环节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或细微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深刻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就是“细节描写”。
小说的细节,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有人把小说的主题比喻成小说的“灵魂”;把结构比喻成小说的“骨 骼”;把细节比喻成小说的“血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小说,成功的细节描写造就了小说“丰满的躯体”。《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 写就是一个细节:“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郑重其事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 坚贞爱国的生动形象。
2、散曲 p61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剧,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 清唱吟咏之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四块玉·别情》。小令以一支为 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3、比喻说理 p133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既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在论说中常用的说理方法。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 述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繁难玄奥的道理,一经比喻便能易解好懂。运用比喻说理,首先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 点;其次,比喻要力求新颖。如我们常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来告诫人们要善于听取批评意见,柳宗元用“黔之驴”来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能的 庞然大物等等。
第三篇: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1)
六年级第一学期
1、朗读中的语调 p5
朗读文章时,句子前后的音高会出现某些升降变化,这就是朗读中的语调。汉语语调一般有以下几种:
降抑调,句子的语势先高后低,常用来表示肯定或祈使的语气。如: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高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常用来表示疑问、反诘等语气。如:这不是一样的吗?平直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常用来表示陈述、说明等语气。如: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汉语的语调不仅具有表义功能,它形成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还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感。
2、比较 p12
当两个人站在一起、两件物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注意到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种把两种事物对照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就叫比较。
比较是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会比较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比较,可以使表达对象的特征更加突出,能增强感染力。如凡卡写信时回忆起在乡下的日子,心情多么愉快;再看看城里的生活,多么痛苦,两相比较,突出悲苦的学徒生活给凡卡带来深深的心灵创伤。
3、朗读中的重音 p15
朗读句子的时候,人们总会把某些词语读得用力一点,或者声音拉长一点,或者速度放慢一点,这就是朗读中的重音。
重音在语言中起强调作用。即通过重读某个词语,强调这个词语在句中的地位,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同样一句话,重音落在不同的地方,强调的内容不同,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例如:
1.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强调“阳光下”这一环境)
2.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强调目的地“菜花、桑树和鱼塘”)
3.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强调行动的执行者)
4.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强调行为)
4、描写 p26
描写是就对象的状貌、情态等作具体形象地描绘、刻画成功的描写,能使客观事物有形有神,有声有色,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切的感受。
在记叙类文章中,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如:“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通过孩子的动作、斑蝥发出的声音、喷出的烟雾描写出斑蝥给孩子带来无限的趣味。
5、顺叙 p30
叙述也称“记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概括的表述。叙述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它要求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交代清楚,线索分明,详略得当。顺叙要求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条理清晰,眉目清晰。比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 记叙作者儿时生活的,《花脸》也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6、古今异义词 p36
古今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去”(“太丘舍去”)的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前往”、“到某地去”。又如:“妻子”,现代汉语专指男子的配偶,与“丈夫”相对。而古汉语中则为妻子儿女的统称。在阅读文言文时对这类词要加以注意。
7、反问句 p39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从反面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比如:“孰为汝多知乎!”;一种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 肯定的意思,比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比一般陈述句的语气强烈,并带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因而,恰当地使用反问句,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抒 情效果。
8、对偶 p50
对偶是一种精巧优美的修辞方式,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词性与声调高低相对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对偶句结构整齐、韵 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在本单元的古诗中就有很多对偶名句,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9、以动衬静 p56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都是动景,鸟鸣则写出了声音,诗人用以动衬 静、以声写静的手法,更突出了山的幽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这种写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山川之 美》写山林的幽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10、科幻小说 p76
科幻小说又称科学幻想小说。它是在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成就或科学假说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创作而成的。幻想与科学原理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科幻小说的故事 大多超越现实,情节离奇,人物的力量也异乎寻常。科幻小说为我们展示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崭新的生活图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科幻小说还警示人们 注意科技进步给人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1、说明 p84
说明是一种对事物的特点作解释和述说的表达方式。事物的特点,有些是外显的,如形状、结构、色彩、气味、重量等等,有些是内隐的,如性质、关系、成因、功 能等。把这些特点用简明的文字解释,使读者获得事物的相关知识,就是说明。说明一般要求准确、简洁、平实,但有时也可采用比喻、拟人、描摹等手法,如《松 鼠》。
12、上网查资料 p88
云雀被法国人尊为“国鸟”。其他国家是否也有“国鸟”?人们把这些鸟称为“国鸟”的原因是什么?要解答这些问题,得学会查找资料。
如果在百度或Google上键入“国鸟”一词,会发现有很多项与“国鸟”相关的查询结果,其中大部分是文章、资料。你可以先浏览一下题目和下面的提示,如 一篇《国鸟漫谈》,下面的提示是“„„荷兰的国鸟是琵鹭,素有‘鸟中渔夫’的美称,善捕鱼,在荷兰,不少渔民把它作为捕鱼的工具而加以喂养。奥地利的国鸟 是家燕,由于家燕善捕害虫,因而被誉为庄家的‘保护神’。澳大利亚的国鸟是琴鸟。这种鸟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一带„„”另有《毛里求斯的国鸟——已经 灭绝的渡渡鸟》、《美国国鸟白头鹰》等许多文章。如果你觉得这些资料有用,可以打开后再仔细阅读全文。此外,在“相关搜索”中,会
出现“国花”、“中国国鸟”、“网鸟”、“天堂鸟”“蜂鸟”、“迁徙的鸟”等关键词,可以作更广泛的搜索。
13、俗语 p92
俗语是指在百姓生活中广泛流传的、简明而通俗地反映一定道理的固定的语句,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歇后语等一般也被视作俗 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谚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歇后语)。这篇课文(《藏羚羊跪拜》)中引用了 藏北地区流行的一句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
14、想象 p102
想象就是人们通过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创造出和它相关联的但从未有过的新形象。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天上的街市》通过新颖奇特而又合乎生活逻辑的想象,将夜空中那些各自独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丰富、美丽、和谐的想象世界。
15、朗读中的停顿 p109
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在朗读中我们往往作或长或短的间歇,这就是停顿。
朗读中恰当地停顿,能够清晰地显示文章的意义层次,如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要比顿号长些。
在一个句子中,中间没有标点,但为了把语义显示得更清楚些,有时也需要在两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词组之间停顿。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天上的街市》)。
有时,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在所强调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前面,也要给予一定的间歇,这叫强调停顿。如“定然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如果在“没有的”后面停顿一下,就能够突出天上街市陈列物品的“珍奇”。
16、谢觉哉谈写字 p117
字,写得清楚,人家容易看;写得美,人家喜欢看。常常有些来信或文稿,字不只潦草,而且怪形怪状,看起来是灾难。是我已老得成了“文盲”,还是他们写的是“天书”?我们是人,绝不能写“天书”。
17、文言语气助词 p127
文言语气助词指的是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的词。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中的“乎”表示疑问语气,“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中的“矣”表示肯定语气,“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哉”表示反问语气。
18、寓言 p136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篇幅大多短小,往往是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 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 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 慧,让思想活跃。”
19、成语 p146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结构,它的字数、结构和意义都相对稳定。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画蛇添足”;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郑人买履”。
六年级第二学期
1、常式句与变式句 p4
汉语有一定的语序。这种按正常语序组合的句子就是常式句。如:“伟大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达到强调、突出某一句子成分的效果,颠倒原有语序,这类句子就是变式句。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强调行动,放在 “人们”的前面,表达人们反抗心情的急迫。“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绿绿的”本来是用来修饰“小草”的,但却把它放在中心 词的后面,强调“小草”的生机和色泽。如果我们把语序还原为常式句,如刚才的例句,我们可以表述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 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但这样就不如变式句表述生动,有力。
2、倒叙 p24
在记叙文中,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叫顺叙,它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叙述方式。有时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或为了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把先发生的事放到后面说,后发生的事放在前面说,这就形成倒叙。
3、标题p34
标题又叫“题目”,它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格调。好的标题能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因此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为了明确 具体,有的文章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表达效果。如《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就是运用正副标题虚实结合的方法拟题,正标题把林老师 喻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留在我“记忆的银河”中;副标题从时间上加以限制,具体指“我”中学时代的一件事。有的文章为了行文眉目清楚,还会使用小标题。如《为少年轻唱》在文章中就有“一树清辉”和“无名地带”两个小标题。
4、环境描写 p50
《“诺曼底”号遇难记》多次写到大雾。“诺曼底”号与“玛丽”号发生碰撞,大雾是原因之一,这里写大雾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船长在“阴惨惨的薄雾” 中沉入大海,写大雾不仅渲染了现场的悲壮气氛,也表现了船长忠于职守的英雄品质。小说里的环境描写常常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作用。
5、词语的感情色彩 p54
我们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从而流露出喜爱、赞赏、拥戴等感情,准确表达这种感情的词语,就是“褒义词”,如善良、美丽、就义 等。但是,有时我们则会对某类人或事流露出厌恶、鄙视、斥责的感情,这时所用的词语就是“贬义词”,如劣迹、丑陋、狞笑等。
有些词语,本身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如“季节”“干燥”“行走”等,我们称它们为“中性词”。
6、唐诗是怎样流传的 p66
显示寄赠
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
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广为流传,提高自己的身价,如白居易年少时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其拜谒顾况的诗作。
即席赋咏
王勃年少时作的《滕王阁序》,就是途径洪州(今南昌),在阎都督宴会上的即席创作。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柱或悬挂的“诗板”,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发表”诗作。如崔颢的诗《黄鹤楼》。题画诗
题画诗是诗随画传的。
自编诗集
也有极少数的诗人自编诗集后,送与亲朋好友,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开来。
7、举例说明 p89
运用事例来说明,可使说明具体,容易理解,而且有说服力。一般说来,举例应该浅显、典型,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具有概括性,不要铺叙刻画。
8、四书五经 p118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书籍的合称。“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 言论的汇编,《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五经”是五部书籍的统称,《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诗歌总集;《书》即《尚书》,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文献的汇编;《礼》即《礼记》,是秦汉以前礼仪的论述;《易》即《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著的推演事物规 律、占卜未来的理论;《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书五经”包含了古代先哲们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的主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9、行动描写 p141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称之为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可以揭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火焰山宝扇灭火焰》的第一段就有大段的行动描写,把“孙悟空”和“牛王”的打斗场面写得栩栩如生,使双方的性格和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篇: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
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4.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5.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
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
8.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9.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10.不用: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11.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1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二、重点句子翻译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花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为国捐躯(生存无几),将军和壮士(木兰)戎马十年
胜利归来。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
E、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F、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双兔一起并排在地上跑,怎么能分辨出是雄是雌呢?
三、问题探究
1.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智谨慎、淳厚质朴、热爱祖国、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2.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卖油翁》
一、重点字词
1、公: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自矜:自夸
2、尝:曾经
释担:
放下担子。释,放下。
3、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4、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5、无他:没有别的奥秘。
6、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7、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8、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轻,看轻、轻视。
9、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10、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杓”通“勺”,勺子
沥之,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
11、遣之
:让他走。遣,打发。
二、问题探究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同时说明了艺无止境,告诫人们几时有了长处也不能过分骄傲。
2、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倒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吗?
答:不能。以常识来看,从钱孔中注油入葫芦,不沾钱孔,确实是手熟之技;但与高超的箭法是不能对等的。练成此箭法不仅仅靠“手熟”二字,还要有过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良好的天赋等因素。
3、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阅读时的质疑当然有意思。如读完故事我们会问到: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呢?——把自己的长处看成一种战胜困难的优势而不是宣扬的资本,学习卖油翁的谦虚和自信;对别人的长处,要取长补短,力戒陈尧咨的恃才傲物。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一)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参考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阅读赏析】
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
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阅读赏析】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三)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赏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参考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
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阅读赏析】
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一)1.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二)1.(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游子思乡之苦。
2.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1.“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四)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部编版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
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
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
》,体裁是游记。
字音字形:
坻(chí)
坻(dǐ)
屿(yǔ)
嵁(kān)
佁(yí)然
翕(xī)忽
如鸣珮(pèi)环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
披拂(fú)
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重点字词: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见:出现
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6.隶而从者
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8.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
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
去:离开
一词多译: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
(闻声见形)
→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溪源流(溪身→岸势)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文默写汇总
古诗文默写
(说明:画线句为中考易考名句)
一诗词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
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图片。(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四面歌图片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
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图片《定**》)
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
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陈与图片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9.图片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1.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2.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23.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24.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
2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
26.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
27.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3.何图片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5.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3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
怀古》)
4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
怀古》)
4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2.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文天祥《南安军》)
4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44.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45.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6.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47.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8.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张养浩《山坡羊·图片骊山怀古》)
49.图片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0.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1.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二文言文名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图片,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
欲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7.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9.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图片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2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26.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三按要求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图片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7.《定**》(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图片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8.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
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9.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10.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首词中的“古今幽恨几时平”一句点明主旨。
11.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触景生情。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象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12.《十五从军征》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3.《十五从军征》中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在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看江水东流,图片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一起吟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的那段悲惨历史,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
18.在生死大义面前,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慷慨陈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的这些豪壮之语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1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0.《山坡羊·潼关怀古》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1.文天祥的《南安军》这首诗抒写作者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2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2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4.《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5.《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图片6.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7.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图片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目的。
30.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第五篇: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名人读书方法
“尝试想书”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幕静思。他设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该怎么写,仔细想过以后才打开书。如果作者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思路做比较,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些。
“摘记卡片”法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从小就养成读书时作摘记并制成卡片的良好习惯。几十年里,凡是看到自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注上类别,并写清楚资料来源,注明作者、书名、页码等。
知识卡片:名人读书方法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指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一男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批注的内容大体可以归为三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典故、诗句、文化背景,找参考书弄清楚,然后将解释写在书的空白处,为阅读扫清障碍。
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下来,这样便于把握文章脉络,一目了然。
3.批语。读书时,可能会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随手将它们写在书的空白处。(注意:不能在从图书馆或从他人处借的书上作批注。)
知识卡片:对比
对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方式,也是艺术构思、文学表现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互相对立(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举出来并加以比较,构成反差,形成映称。对比的关键是同中求异,“同”是对比的前提和基础,“异”是对比的关键和重点。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竟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与苍蝇》)又如《滹沱河和我》中,“干涸的滹沱河”与“咆哮的滹沱河”之间是一种对比;而《藕与莼菜》一文,作者拿故乡的藕与上海的藕作对比,着力表现故乡菜蔬的清淡甘美,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知识卡片:近体诗的分类
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句式、字数、平仄、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称为格律诗。
从形式上分,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从句式上分,近体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颌联、颈联、尾联。颌联和颈联必须是两组对偶。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五律八句四十字,如杜甫《登岳阳楼》、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七律八句五十六字,如杜甫《又呈吴郎》、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等。
绝句,字数比律诗少一半。五言绝句四句二十字,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七言绝句四句二十八字,如张旭《山中留客》。
还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亦名排律。知识卡片:通讯
通讯是一种能生动而细致地报道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经验的新闻文体。与消息相比,通讯比较具体,新闻容量大,表现手段多,除了叙述,还借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等手法。但通讯的时效性不及消息。
通讯的种类,按内容分,有人物通讯、时间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会议通讯等。按形式分,有访问记(人物专访)、故事、巡礼、见闻、纪实、采访札记等。
知识卡片:押韵
押韵是是个重要的语言特点之一。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因其位置一般是在句尾,所有韵又叫“韵脚”。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做辙(zhe),押韵叫合辙。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富有音乐感。
凡诗歌,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汉语拼音,一般有声母、韵母,声母在前,韵母在后。例如“公”字,它与“东”“同”“隆”等字的韵母都是ong,属于同韵字,将它们分别写在诗句的末尾,就形成押韵。
对于押韵,古代诗歌要求比较严格,现代诗歌则相对宽松。“少年诗情”这个单元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写给云》、《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是押韵的;《青春万岁》押韵则比较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