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基本功
作文基本功-修改
作文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进行作文修改的目的,是让文章从立意、选材、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准确用词等各个方面都趋于完美,让自己满意,也让读者满意。
大家知道,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难保证一次成功,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工人师傅制造一种金属铸件,先要根据需要制作一个模具,再用模具浇铸出一个基本样品,最后对样品进行细致加工、修正,去掉所有的毛病,形成标准件。作文修改,是形成作文“标准件”的一道重要工序。
作文修改,应伴随作文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不是非得整篇作文写完后才可以修改,而是在作文立意、拟题之初,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调整。
1.作文修改的环节
作文修改,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成文前的修改
这主要是指对作文构思和提纲的修改。一旦路子错了,作文就会离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成文前的修改上多下工夫,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在行文中出现大的问题
成文前的修改,要从整体着眼、大处入手。做好三件事:一是矫正中心思想,把错误的改正确,把模糊的改鲜明,把肤浅的改深刻,把杂乱的改成有条理,把有失分寸的改得精当,把偏颇的改得全面。二是疏导思路,把跑题的加以矫正,使之入轨;把分岔过多的加以修剪,突出主干。三是调整布局,把层次混乱的划分清楚,把段落不合理的安排妥当,把详略不当的进行调整。
成文后的修改
这主要是指对作文初稿的修改。修改时,可参照原先的作文提纲,从中心、思路、材料、布局等方面,对初稿进行细致的审阅,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手术或小的修补。如果说成文前的修改是“定调”,那么,成文后的修改就是“检验”和“把关”。
进行语言推敲
即把含混的改清晰,把拗口的改顺畅,把多余的删除掉;错别字、用得不当的标点符号等也要逐个订正。
2.作文修改的方法
第一,修改是围绕中心进行的,要保证文章主题与内容的统一;第二,要力求语言通顺精练;第三,要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提高对自己文章的“评判”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意识,学习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修改。
审视中心法
依据拟定的中心思想,考查已写成的作文是否切题;如不切题,就要进行必要的修改。这就是审视中心修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首先,看是否切题。
其次,看中心是否突出,查查毛病出在哪里。
第三,对症修改。
运用这种修改方法,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边看边读。看原稿,可以将明显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找出来,有时也会发现遣词造句或内容方面的问题;带感情、有顿挫的诵读,能体会出文章的表现力是否充分。
第二,边读边记。就是把“听”出来的毛病都记在原稿上。大家平时用作文本写作文时,不要把字写得密密麻麻,要使原稿留有适当空间,以便给修改留有余地。
第三,边思边改。就是一边思考,一边改掉发现的毛病,直到满意为止。
集体修改法
如果条件允许,在完成作文初稿之后,几个人或很多人聚在一起,互相传阅,切磋商讨,综合意见,研究修改,精心润色,一定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好处。
教师指导法
老师是同学们作文的指导专家。每次作文本发下来,大家都会看见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语。同学们千万不能把这不当回事儿,而是要认真阅读自己的习作,细心琢磨和领会评语的意思,根据老师的意见着手修改。要是不管不问也不做,就很难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文章中心思想不是一回事。
值得我尊重的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尊重的人,让我尊重的人是一位乞讨者,因为他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我家菜场的旁边,常常有一位乞讨者。他不管春夏秋冬都穿着一个短袖。头发很长乱糟糟的,肮脏的T恤有好几个破洞,脏兮兮的脸好像几个月没有洗了,从他身边过有一股异闻。他的四肢没有了,整个身体都压在一个有四个滑轮的木板上,他的前面有一个小盆子,里面装着路人丢给他的硬币或零毛毛纸币。他想滑动时就用下巴挨着地,推动着木板一步一步的滑行。
他用自己的歌声来换取那些零钱。星期天的早晨我陪妈妈去买菜,只见那个乞讨者滑着木板,嘴里唱着:“大河向东流呀,天天上的星星像北斗呀„„”只见他闭着眼睛很投入的唱着眉头皱着,额头上隐约看得出有几条淡淡的皱纹,看上去很痛苦,他那又脏又乱的头发,不是引来几只苍蝇,路人都离他远远的。当他滑到我身边时,忧伤的目光看着我,我怯生生的拽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您看他多可怜,歌唱得那麽好”。妈妈领会我的意思赶快把零钱给我,我接过零钱马上就把零钱放到了乞讨者的小盆子里。乞讨者连忙微笑着给我说:“谢谢你小妹妹,谢谢!”我也微笑着说:“不用谢”,乞讨者回了我一个微笑,继续滑着他的小木板车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那天的事在我的记忆里是很深刻的,因为那天我知道了: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就要先去关心、尊重别人。
师恩难忘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的红烛,他们让学生获得知识,明理成长,引领学生步入社会„„他们是多么的高尚啊!我是个幸运儿,我在学习生活中遇见了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她待人和蔼可亲,脸上时常带着笑容,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她,我也不例外。她像妈妈一样耐心地帮助我,关心我,勉励我,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有一次,全市要举办读写大赛,每个班级挑选十位同学参赛。老师从班上选定了十位同学,我也包括在内。我有点不想去,因为我觉得会花掉很多时间,要额外付出很多精力;并且,我担心如果得不到名次,会很丢人的。老师知道了我的想法,便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人的一生都充满了竞争,而在竞争中又隐藏了各种各样的机会。这次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许它能激发你的潜能,你可要珍惜这个机会呀。再说,人也不能太看重名誉,很多事情都是重在参与,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一种经验、一种收获啊,人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能由于担心失败就主动放弃,这才是最大的失败哪!”听了这番话,我一下子明白了道理,愉快地投入了比赛的准备。
还有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太好,因此,我显得闷闷不乐的。老师见了,对我特别关心,不仅细心地帮我分析了失误的原因,讲解了错题,还鼓励我说:“一次失误并不代表什么,千万不要灰心丧气,我相信你一定行,你要振作精神,总结经验教训,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关键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听了她的话,我特别受鼓舞,信心大增,重新投入了紧张的学习,期末语文考试,我还得了全年段第一名。
去年秋天,有一天我发烧了,老师马上嘱咐我妈妈带我去医院就诊,后来确诊为扁桃体发炎,需要住院治疗,老师非常关心我,每天打电话问候,询问病情,安慰我安心养病,病愈出院后,她还为我补习功课,以至于我能在期末取得好的成绩。
最令我受教育的是,她还教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告诉我:“一个人必须讲诚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一个人无论如何得有目标,否则他的生活一定会是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的。但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要好高骛远,妄想一步跨上好几个台阶。”“生活当中,如果有人帮助你,那是你的幸运,不要以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天助自助者。”啊,这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
我爱我的老师!
榜样
令我敬佩的人很多:我敬佩清洁工阿姨的默默无闻,崇拜警察叔叔舍己为人的精神,尊敬人民教师的伟大......但我最敬佩的人是他,并在生活中视他为榜样。
他,长着一对浓浓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脸上时刻挂着甜甜的微笑,可不幸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双腿的灵性,那时,他才几岁......他虽然双腿残疾,但是意志坚强得惊人。在学习生活中他总是微笑着面对一切困难。记得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几道很难得的应用题,同学们冥思苦想,可怎么也不会做,愁眉苦脸的,这时,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他,只见他还是若无其事的在稿纸上分析,不一会儿,他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没发现,老师请他回答,虽然他不能站着回答,但他却能一口气把那道题的解法说出来,老师听了,不住的点头称赞,同学们的眼眶湿润了,包括我......他还非常乐于助人。有一次,一位同学的尺子不见了,他向我借,我果断地拒绝了,这时,他拿出一把尺子,热情地说:“你先用着吧!”看到这情景,我的脸变得通红了,恨不得立即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就是和我交往多年的同学,他就是那个身残志坚的同学,我愿用最美妙的歌声歌唱他,援用最优美的文章赞美他,愿用最真诚的心声祝福他!我敬佩他——那个身残志坚的同学!
再见了,母校
哗啦啦,哗啦啦„„时间如流水,六年的学习生活就这样流走了。而今我们即将毕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隐隐的悲伤和留恋。回首往事,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那样亲切,那样熟悉。
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你的爱,忘不了您温柔的双手,更忘不了您亲切的话语。都说:“老师的爱恰似一缕春风,抚平我内心的伤感;老师的爱,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心间。”记得刚上学的第一天,妈妈把我送到学校要走时,我哭着喊着不让她走。是王老师拉着我的小手,亲切地对我说:“你是小学生,所有的小学生都喜欢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老师呢?男子汉,要学的坚强些。走,跟老师上课去,学习可有意思啦。”不知不觉,我跟王老师走了教室。第一天妈妈说我表现可好了,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我对王老师有着特殊的感情。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忘不了我们的友谊,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时光,更忘不了我们曾经在知识的海洋努力奋斗,六年了,转眼要分手了,心中怎能平静?都说,友谊是什么?友谊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的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友谊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友谊就像一杯清甜的泉水,细细品味,丝丝甘甜融入心田。愿我们能够永远珍藏这份至真至纯的友谊。
更忘不了,美丽的校园!您像一位温和的母亲,用知识哺育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受到严格的教育,在这里,您不仅教育我们养成了奋发努力,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而且我们还获得了智慧和无穷的知识,还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啊!母校对您的回忆是温馨的,对您的留恋是永远的,对您的敬爱是永恒的。再让我大声地说一声:“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我学会了炒菜
国庆放假期间,我闲着没事可做,决定学会炒个菜,犒劳犒劳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
虽然是第一次学炒菜,但是当爸爸妈妈看到我抡胳膊、挽袖子,热情高涨、信心百倍的样子,就鼓励我说:“好,很好!那我们可就等着吃你的拿手好菜了。”“你们就瞧好吧!”我得意洋洋地说。
首先,我从冰箱里拿出三个番茄和四、五枚鸡蛋,放入清水中洗干净备用。再取一只空碗,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鸡蛋靠着碗边一磕,坏了,用力太大鸡蛋立刻粉身碎骨,我的双手沾满了蛋液。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立刻没了精神。妈妈鼓励我说:“胜不骄,败不馁。要领是用力不轻不重,再试一次吧!”我重新抖擞精神,拿好鸡蛋轻轻靠着碗边一磕,蛋皮中间裂开了一条缝,再用两个拇指一抠,蛋液乖乖地溜进了碗里。鸡蛋打好了,接着该切番茄了,我左手轻轻按住番茄,右手紧握菜刀,小心翼翼地对番茄开刀,可是番茄太“狡猾”,滑来滑去,就是不听话,急的我满头大汗。还是爸爸帮我先把番茄对切开,我才把番茄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接下来就该炒菜了,妈妈帮我把煤气灶打开,还说要等到锅干了才可以倒油。可我太心急,锅还没干就把油倒了进去,结果,油锅里噼里啪啦地炸开了,吓得我丢盔弃甲,转身就跑。妈妈说:“没关系,一会儿就好了。”她用锅盖盖住油锅,一会儿锅里就没声了。趁热油的空当,我给蛋液加盐和葱花,并搅匀。然后顺着锅沿倒入油锅里。鸡蛋被热油吹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泡泡。我用铲子快速地翻动鸡蛋,接着倒入番茄块,再加点花椒大料水。一会儿,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番茄炒鸡蛋就出锅了!
看着我亲手做得菜,虽然一波三折,但是当爸爸妈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时,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学会了炒菜。
第二篇:基本功作文
伟大的时代创造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文学。在民众的文化素养极大提高的今天或明天,当人们对文字的运用、创作或欣赏产生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当人们普遍热切地期盼在国富民强的中华盛世迅速地矗涌起一座新的文化文学高峰的时候,为什么在民族文化的洪流中,不允许源远流长的文言文作为其中的一支小溪涓涓流淌;在文学的百花园中,不允许文言文作为其中一朵古色古香的奇葩随同其他花儿一同开放呢?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五千年以降、近代以前有着数以亿计人口的中华民族所使用的唯一书面语言。在它的躯身上浸濡着中华民族几乎所有最优秀的历史人文文化。这一切,都有待我们后来者去开发、继承、扬弃和拓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可以断定,我们如果不将自己文化的根深深扎入以文言文为经纬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将会失去雄厚实在的内涵而流于一种空洞的说教形式;即使从事白话文写作,也绝不可能出现横越历史屏障照耀千古的世界文化文学巨星!所以,我们不仅不应让文言文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且,还必须让它的光辉照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永照后世人间。
当然,我们在现今的文化文学领域为文言文讨回一席之地,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来写文言文,也不是要求所有的学校都来教学生写作文言文,但我们不妨在一些学校“适当”地划出一些课时让有兴趣的学生学写文言文,更不能残忍地扼杀学生主动学写文言文的自然趣向。孔子有言:“学而时习之”[8]。习是学与用的桥梁,不练习写文言文,怎能学深学透学好文言文?学以致用,是古今看重的法则。不练习写文言文,怎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文?光阅读而不练习和使用文言文,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又怎么能够全面完整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这一份丰厚的遗产并进而高速度地去发展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如果我们的祖先使用和传承了数千年的书面语言文言文自我一代而灭绝,我们将是民族和历史的罪人!
小事件,大智慧
——记我的一次课堂经历
三十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有令我满意的教学效果较好的成功课堂,也有使我感到意外的课堂。当遇到“意外”的课堂时,我们做老师的不能不假思索的匆忙应对,应机智灵活的及时把所发生的“意外”纳入到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就会把“意外”化为“惊喜”,会起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一次,我正在指导学生学习研讨《海燕》一文的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四题时,班上出现了我所没有意想到的事情:一名同学在全班同学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题中所提出的“海燕面对暴风雨的来临,不怕挫折,热情欢迎,勇敢面对,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如何面对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却不顾全班同学正在学习和思考的情况下,无可顾忌的向自己前排的一名同学索要卫生纸用来擦鼻涕。这两名学生的动作影响了全班的整个课堂秩序。面对这突发的“意外”,该如何收场呢?是劈头盖脑地把这两名学生批评一顿,还是把他们两个叫出教室呢?我冷静的思考着。心想,如果这样处理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造成学生与老师的对立。于是,我顺势向全班同学问到:“同学们,咱们要学习“海
[7]燕”不怕挫折,敢于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也应具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吗?”我接着说“这位向前排的同学索要卫生纸的同学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向“海燕”学习的决心”我的话使得全班其他同学莫名其妙,怎么,在课堂上乱借东西影响课堂秩序,还是什么向“海燕”学习呢?我接着说“这位同学感冒了,本应该在家休息,可他知道这点小困难,小挫折算不了什么,这和“海燕”所遇到的暴风雨的困难差远了,于是他坚持到校上课,决不耽误自己所学的课程,刚才他向前排的同学要卫生纸擦鼻涕不证明他带病坚持上课吗?这不是他向“海燕”学习的实际行动吗,从这一点上看,不完全证明他具有不怕挫折的精神和决心吗,我们应该感谢他呀!”我的话语句句打动了这位两位同学的心扉,也感动了全班同学。全班顿时安静了下来,这两位同学听课也认真了起来。这小小的意外,不但没有影响课堂,还使这节课显得更生动,更有趣,效果更好了。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意外是常有的事,再有预见的老师,也不可能料到课堂上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突发情况预先设计好应对的方法,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状况,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该掌握处理课堂突发事情的操作技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为此我应该做到:随机应变,化解窘迫;富有爱心,巧妙迁移;借机施教,深化认识;幽默感人,话外有音等,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新思考网上看到名为《课堂生成考验教师智慧》的文章后让我感触颇深,发人深省。
文中说到随着传媒品种的迅速增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课堂也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生成性资源,这就为教师的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增加了难度,处理得当这些资源就会为课堂添彩,处理失当就会成为败笔。而这一现象确实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课堂生成的教学几乎在每节课上都会体现出来,可以说如果教师点燃问题的导火索,那么学生就会爆炸出多个问题点,一节课宛然可以变成十万个为什么的讨论场。出现这种现象到底好么?我认为一方面孩子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好奇心,勤于发问,善于思索是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节课40分钟,控制课堂节奏,保证课堂效率又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取舍,就要考验教师的智慧了。
在文章中笔者举了一个课堂实例,看了之后让我深受启发。宋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他讲授公开课《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进行到最后环节突然有学生举手提问,这一问可把宋老师给问懵了,“老师,邱少云打仗一定要带武器弹药,是吗?”“是呀。”“但为什么在大火焚身之时这些弹药没有爆炸呢?”如果你是宋老师会怎样回答呢?显然孩子的这个问题与需要掌握的教学知识并无牵连,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可这个孩子发现了,说明他真的用心去读懂文章,这不正是我们想去鼓励运用的学习方法么?所以首先宋老师并没有打击或不予理睬,他表现出了镇定与机智,“对呀!怎么就没有爆炸呢?同学们,咱们一起讨论一下吧。”运用巧妙地方法先为自己解围,给自己时间加以思考形成对策,宋老师是聪明的,让学生们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让所有学生开动脑筋,宋老师是智慧的。他成功的将课堂气氛推向了又一个高潮,让这节课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在这节课上那个最终为大家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可以预设,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反应是不能完全预设的,我们往往会低估学生们的能力,其实也许你给他们一粒种子,他们会还你一片森林。放手让孩子们去做可能是更明智的做法,要敢于让他们去尝试,去实践,去绽放。
教育智慧不是一朝一夕,他总是垂青那些有心的人。我要做一个有心,用心的人,积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历练自己,那样教育智慧才能闪耀我的课堂,课堂生成才会更加精彩,小课堂才会有大智慧
两个星期前的一节语文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课文《数星星的孩子》。学到课文的结束句:“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为了让学生知道:一次偶然的数星星,或者仅仅对夜空中的星星的好奇是成不了天文学家的,张衡的成功源于他后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问孩子们:“仅仅是因为喜欢数星星,张衡就成了天文学家吗?”他们回答:“不是的,是因为他长大后能够刻苦钻研,才成了天文学家。”“是呀,刻苦钻研,这才是他成功的秘诀。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李白刻苦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诗人;王献之练完十八缸水,才成了一个大书法家。所以人们经常这样说‘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在结束的时候,我用了这句格言来作总结。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孩子问起来:“老师,罗马是什么?”我刚想斥责他没有见识,连罗马都不知道,这时,班上一个叫刘XX的男孩大声叫了起来:“罗马罗马,就是骡子和马!”这下,其他的同学都大声笑了起来,课堂的教学秩序也乱了。
这绝对是件出乎预料的事情。我不由得皱起了眉:这是一个课堂上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常常会脱口而出地乱喊,并把这当作乐事。今天,也许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又这样做了。我刚想朝他发火,转念一想:对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怎么会知道罗马帝国?出现这样的状况,责任应该在我。可是这样的事毕竟是发生了,我应该马上把孩子们从哗笑中引导回来。应该怎么做呢?大声地呵斥这个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这样能够马上恢复课堂平静,但是孩子们这节课,心里一定在想着那个好笑的“骡子和马”,也没有心思再听课了,再说这样对刘XX也是一个打击,这应该是最差的方式;告诉他们,这个格言你们还不了解,等你们大一点,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就能知道这个格言的意思,那我刚才的总结等于白说;费力地向学生解释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这样的课堂岂不成了“大杂烩”?语文的主体地位何以彰显?脑子闪过这样几个念头后,我用双手做了一个往下按的姿势(安静),然后对孩子们说:“刚才老师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是一则外国格言,罗马不是骡子也不是马,它是外国一座城市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和我们经常说的‘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是一样的。”然后,我让孩子们读读这则格言,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张衡会怎样“工夫深”(刻苦钻研)。学生们就举起了例子:夏天的午后,乌云密布,快要下雨了,张衡还一个人待在野外观察;冬天的夜晚,张衡一个人站在院子里,任凭狂风像刀割一样吹在脸上,还是在观察星座;张衡发现了天玑星边上有一颗很小,光线很弱的星,这是以前他没有发现的,就查阅各种资料;当地发生地震了,张衡不顾生命危险,在地震现场认真做着记录„„学生交流的气氛十分热烈。看学生这样投入,我随即出示相关资料(张衡取得成就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张衡在文学、天文、数学、机械学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时候,他们的脑子里、嘴里只有张衡:勤奋、刻苦、不断钻研的张衡,取得非凡成就的张衡,几分钟前的“骡子和马”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了。
[行为反思]:
反思课堂上出现的这个小意外,责任应该在我。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将知识传递正确,还要注意传递的知识的实际价值和传递的方式。“罗马”(罗马帝国)这个词语对一些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遥远;这则格言就更少有学生听说过了。再说:用“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来作为这个故事的启迪也有些牵强。其实看看现在的公开课,像我一样“话不投机”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为了展示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和文学功底,我们的话越来越诗情画意,越来越富有哲理,甚至越来越高深莫测,但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吸收,对学生有价值的到底有几句?为了表现自己,反而把通俗易懂的知识变得深奥和生僻,这是我的失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我却忽视了这点,还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头脑里,管他接受不接受。依旧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我的第二个失误。
既然造成了节外生枝,我选择了知识点的迁移法,把生疏的知识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起来:“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这是他们上幼儿园时就熟悉的话。用这个句子来代替,技巧虽然不高明,但是比起批评学生和掩饰错误,或者教师花精力去解释这个句子来说,这应该是最合理和有效的。而且,从后面学生的课堂行为看,他们能很快投入到学习中,气氛热烈,思考积极。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使成年张衡的形象也丰满了起来,这是我在预设时所没有想到的,这也可以算是不曾预约的精彩吧!
两个星期过去了,我还时时想起这堂课。我也常这样想:如果把师生的课堂学习当作一次快乐的泛舟,那这些小的“意外”就是我们泛舟途中偶尔的“漩涡。有了这些“漩涡”,我们的旅途更显得真实和快乐。作为掌舵人,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经历“漩涡”后,打个弯,继续快乐航行,而不是强行改变航向或者慌乱中造成“翻船”。也许若干年过后,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他们最难忘的还是这些拥有“意外”的课堂。那时,也许他们还会在心底里泛起对这个掌舵人的一丝敬意。
第三篇:小学作文基本功
小学作文基本功
一、审题
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称范围、处所范围等。不能超出给定的范围。与材料的思想内容“形影不离”,与作文形式“丝丝入扣”。
1.命题作文
确定内容范围
确定时间范围
确定数量范围
确定人称范围
确定处所范围
确定“题眼”
确定比喻意义
2.材料作文
1)“形影形不离” 法
2)“丝丝入扣” 法
二、立 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明确文章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文章立意,应该有提炼生活的基础,要努力把生活中某些根本性的东西反映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努力做到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1.正确
立意正确是作文的根本要求。我们常听说某某的文章很有思想性,这主要是取决于作者创作立意的深刻性。
2.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突出一个主题。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意思;否则,就会让别人听得糊涂,摸不着头脑。
3.新颖
立意要新,强调的是文章主题要有特色;有特色,就不同于大众化的东西。
4.深刻
立意深刻是写作追求的目标。我们所说的立意要深刻,就是要努力使文章反映思想深层次的东西,揭示深层次的问题。
三、拟 题
1.主题型
就是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拟题。它不仅要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且要帮助读者抓住文章的纲,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事件型
如果文章以叙事为主,那么,可以把记叙的主要事件拟定为题目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成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时间型
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范围来拟题,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大家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缺一不可。以文章题目点明事情发生或结局的时间,自然、简单、明了。
4.地点型
同时间型拟题的道理一样,在许多时候,我们还可以按事件发生的地点来拟题,直接地明确事情发生的处所和范围。
5.物件型
叙事状物的文章,往往以物件的名称拟题比较合适,简洁而明朗。说明文大多需要这类拟题,这样显得目的明确,直截了当。
6.人物型
以记人为主的作文,可以用人物的名称或特定称谓来拟题。这样的拟题,虽然不直接涉及中心内容,但人们一看到这样的题目,马上就能感受到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主要对象。
7.问题型
有时,根据写作的内容,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拟题,不仅有针对性,而且引人注目。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拟题方法。
8.修辞型
拟题时,恰当地运用比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方式,常常会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因为这样能间接地暗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能使文题醒目形象。
五、结构
结构,就是文章的框架。前面我们谈过怎样选材、但怎样把精心选好的材料利用好、合理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就看你文章的结构——框架怎么搭了。这同样好比盖房子一样,必须把砖石、木料等都合理地派上用场,按照科学、有序的方式组合,才能盖好房子。反过来讲,如果需要你向人家介绍一下房子的结构情况,你也得按着一定的次序一一介绍。
1.以时间推移为序
以时间推移为序安排材料,就是按时间的推移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2.以空间变换为序
按事物在空间的位臵来安排材料,如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由外到内等等。
3.以事件发展为序
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进行叙述,以此组织安排材料。
4.以材料性质为序
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用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或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安排,比如介绍天体、高山、大海等等。但是,我们可以按材料的性质,把它们分成多个类别,依次描绘说明,这就是以材料的性质为序安排材料。
六、开头
开头,是文章的起点。
古人把好的文章开头称为“凤头”,意思是很漂亮、引人注意。
文章开头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题”,即能自然地引起下文;二是“定调”,即确定文章的思想基调。
1.直接入题
这种形式入题快,意图明,不兜圈子,不说废话,一上来就单刀直入,言归正传。
2.说明缘由
开头说明缘由,就是在文章开头简要交代事情的起因或写作的来龙去脉,与正文浑然一体。
3.设问启发
设问启发式开头,就是把写作内容通过设问的形式,在开头揭示出来。我们知道,设问就是自问自答,“问”在开头,“答”在正文,让读者听到“问”后到正文中去寻找答案,就能收到吸引读者注意的表达效果。
4.描绘渲染
这种形式的开头,就是在开头阶段对文章主体对象进行必要的描绘渲染,把主要人物、景物等烘托出来,以此加深读者的印象。
八、过渡
作文中,有时为了说明一个主题,往往需要几个并列的材料。
过渡是文章材料之间,或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过渡最根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即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有了过渡,文章才显得浑然一体。过渡一般比较简单,有时需要一段话,有时需要一句话,有时甚至仅仅需要几个字就能完成。
1.在内容的转折处过渡
文章内容发生较大转折,需要适时地把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衔接。这时,就需要过渡发挥桥梁的作用。
2.在时间的转换处过渡
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我们常常要把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连贯起来,就像电影剪辑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过渡,让过渡词、过渡句发挥作用。
3.在地点的转换处过渡
与在时间的转换处过渡一样,事件发生地点变化时,也要过渡。这种情况下的过渡,要力求简练、自然、到位,用恰当的过渡语句,引导读者转移事件发生的地点。
4.在插叙的地方过渡
作文时,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常常要在顺序途中插叙一些内容。在这样的地方,必须有过渡来衔接,以达到结构完整,使插叙的内容符合事理的要求。
5.在倒叙的地方过渡
同插叙时需要过渡一样,在倒叙时也需要过渡,否则会给人造成有悖事理的印象。在开始倒叙的地方自然过渡,把前后内容衔接起来,能保持文章内容的连贯和完整。
6.在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处过渡
有些作文,叙述内容时有总有分。无论由总到分还是由分到总,都应该有过渡。这样的过渡,有助于文章思路顺利展开或自然收拢。
九、结 尾
结尾,就是文章的结束部分。作文结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表达效果。
1.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就是在篇末揭示中心,深化主题。
2.留有余味
古人讲,文章结尾应“如豹尾,似撞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的结尾既要像豹尾那样结实有力,又要像撞钟一样,锤敲过后仍有回响,令人寻味。结尾留有余味,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3.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即结尾与开头相互照应,使文章具有整体感。
4.阐明哲理
就是在结尾处,总结概括出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使主题升华。
十一、修改
作文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进行作文修改的目的,是让文章从立意、选材、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准确用词等各个方面都趋于完美,让自己满意,也让读者满意。
大家知道,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难保证一次成功,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工人师傅制造一种金属铸件,先要根据需要制作一个模具,再用模具浇铸出一个基本样品,最后对样品进行细致加工、修正,去掉所有的毛病,形成标准件。作文修改,是形成作文“标准件”的一道重要工序。
作文修改,应伴随作文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不是非得整篇作文写完后才可以修改,而是在作文立意、拟题之初,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调整。
1.作文修改的环节
作文修改,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成文前的修改
这主要是指对作文构思和提纲的修改。一旦路子错了,作文就会离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成文前的修改上多下工夫,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在行文中出现大的问题
成文前的修改,要从整体着眼、大处入手。做好三件事:一是矫正中心思想,把错误的改正确,把模糊的改鲜明,把肤浅的改深刻,把杂乱的改成有条理,把有失分寸的改得精当,把偏颇的改得全面。二是疏导思路,把跑题的加以矫正,使之入轨;把分岔过多的加以修剪,突出主干。三是调整布局,把层次混乱的划分清楚,把段落不合理的安排妥当,把详略不当的进行调整。
成文后的修改
这主要是指对作文初稿的修改。修改时,可参照原先的作文提纲,从中心、思路、材料、布局等方面,对初稿进行细致的审阅,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手术或小的修补。如果说成文前的修改是“定调”,那么,成文后的修改就是“检验”和“把关”。
进行语言推敲
即把含混的改清晰,把拗口的改顺畅,把多余的删除掉;错别字、用得不当的标点符号等也要逐个订正。
2.作文修改的方法
第一,修改是围绕中心进行的,要保证文章主题与内容的统一;第二,要力求语言通顺精练;第三,要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提高对自己文章的“评判”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意识,学习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修改。审视中心法
依据拟定的中心思想,考查已写成的作文是否切题;如不切题,就要进行必要的修改。这就是审视中心修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首先,看是否切题。
其次,看中心是否突出,查查毛病出在哪里。
第三,对症修改。
运用这种修改方法,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边看边读。看原稿,可以将明显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找出来,有时也会发现遣词造句或内容方面的问题;带感情、有顿挫的诵读,能体会出文章的表现力是否充分。
第二,边读边记。就是把“听”出来的毛病都记在原稿上。大家平时用作文本写作文时,不要把字写得密密麻麻,要使原稿留有适当空间,以便给修改留有余地。
第三,边思边改。就是一边思考,一边改掉发现的毛病,直到满意为止。集体修改法
如果条件允许,在完成作文初稿之后,几个人或很多人聚在一起,互相传阅,切磋商讨,综合意见,研究修改,精心润色,一定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好处。教师指导法
老师是同学们作文的指导专家。每次作文本发下来,大家都会看见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语。同学们千万不能把这不当回事儿,而是要认真阅读自己的习作,细心琢磨和领会评语的意思,根据老师的意见着手修改。要是不管不问也不做,就很难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文章中心思想不是一回事。
十二、作文常见病
1.审题
文题当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名字,和病例:
忽视“题眼”
这是小学生作文经常犯的毛病。
2.立意
中心错误
如果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辨不清是非,就会犯立意错误的毛病。有时把生活中的材料完全照搬,不加分析地进行利用,也容易造成中心错误。
中心过多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多了就等于没有中心。
3.选材
材料重复
缺乏典型
材料不真实
艺术虚构必须有生活原型,合乎常理。
4.叙事
没有重点
对众多材料合理“剪裁”。
详略不当
5.结构
缺少过渡
由一句话突然转到另一句话,或由一段突然跳到另一段,衔接不自然。这是缺少过渡所致。
层次不清
次序不明
6.其他
用词不准确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第四篇:作文基本功训练
作文基本功——百字新事以及想法
1,百字新事
确切的说,这是一个代词,它代替的不是“记事文”的定义,而是一种习惯。百字新事=呼吸,一个人只要在生活,事件就冗绕在他周围,除非他不去寻找才会否认事件与空气有相通之处。一个人只要在生活,就在呼吸,就不断有素材如鱼一样撞到生活的网上来,我认为在金笔作文教学的始终,我们不应仅孜孜于让学生了解百字新事的定义,即几百字来说一件新鲜事,更应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最终形成这样的一种观点,我们的学员,但凡了解呼吸的重要,就应明白百字新事的必要。
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反复敲打,暂从三个方面阐述心得。
1,每节课的提问如同在学海中帮学生把舵,如能贯彻四期,形成一种习惯无庸置疑。
2,个人认为第二节课即应上活动课,只要有情感,就有作文,就有百字新事,高密度的事件搜集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形成处处作文的意识,和随手攫取作文素材的能力。
3,抓住与孩子交流的一切机会,用四个字锤打孩子的心灵,即“百字新事”,有人迟到、有人胡闹、有人搞笑、有人进步,受表扬,老师都应明确指出,这就是百字新事,首先让百字新事成为我们的口头禅,而后成为孩子的口头禅。
若贯彻始终的暗示与敲打百字新事的概念为作文之河的长度,同时我们应注重河的宽度,以免让孩子的思路成为涓涓细流,这就要求教学尹始,老师的百字新事就应具备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不外乎情理,情不外乎喜、怒、忧、惧、爱、憎、欲,理即道理,启迪等。要求老师大浪淘沙,选择优秀文章,真正给学生一种高山流水之感,绝非要给学生高山仰止之感,目的是给其一种思想上的高度,让学生初步具备作文审美的能力,能审美方能爱美,追求美。
2,想法的重要性
作文要有意义和有意思,中心之于作文,相当于灵魂之于人,人无灵魂行尸走肉,文无中心虚谷空音。所谓中心思想,思想才是中心。作文等于做饭的比喻堪称精辟,首先要有可写之事,而后要有写事之人,后者即为“想法”或“思想”,二者缺一不可。只要你能赋予事物思想,世间无不可写之事,亦无不可写之物。若能籍物借事言情明志,一人可写,一木可写,一草可写,一尘埃亦可写。若仅笔走龙蛇,而不能骞思羁绪,开国大典也无噱头。
所以作文要有意义和有意思,不能理解成“百字新事”有意义和有意思,事本身断无意思,我们只需让孩子学会“想法”。此下两例,钓鱼一事被人写到笔头烂,若通篇记录钓鱼过程,再详细也比不上录象机,绝无再造文字的必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写出想法。如有趣、无聊、令人哭笑不得等。若有想法,作文者如古贤借“事”之杠杆发力,真有翘起地球的可能,“想法”就是支点。如放屁,了然无趣,若能写出自己的尴尬得意,岂非妙趣横生之文?故古有写窝头赋者、石头者、枯叶者、虫豸者。籍近切之情,发幽古之思,事无巨细,沧海与一粟同样可写。
有了米与人,接下来才是厨艺。有了事件,而后才有想法,有了想法,而后才有技巧,三者是递接的关系,若前两条还未条清理析就茫然传授技巧,好比无米无人却做黄粱美梦,天方夜谭,岂非屠龙之术?空巷前徒发军令,高山击鼓,声闻千丈也是不通不通,何苦按图索骥?米,人与厨艺;素材,想法与技巧,正如作文的三层小楼,后者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如果学生还未学会表达想法,则拿各种技巧来拔苗助长,实属凌波微步,脚下不稳,时刻有落水的可能。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皮为想法,技法皆为皮毛。
一例
钓鱼
想法为有趣
自然要写出有趣的画面,此为重点。与爸爸比赛很有趣,应用各种写具体的方式写出这一画面中,我和爸爸焦急、使诈、沮丧与得意,以此写出有趣。
或钓上一只鞋子很有趣,则需运用写具体的方法,写活这一场面。
最后,但凡见识了这两个画面的读者,想不觉得有趣都难。
若未在有想法的基础之上,茫茫然开始写具体,把上鱼饵、坐车、瞌睡的过程写的再详细,恐怕也难博一笑,更不须言达成与读者的共鸣了。此即所谓流水帐也。
故行文流水,笔走龙蛇,想法为文章之龙首,龙无首断不可行,文无首如无头苍蝇乱飞。
在写具体的教学中,我更意识到,想法不但把握整篇文章的命脉,在片段、对话、景物描写之中,也起主导地位,若真有一发被牵而动全身,这发的名字怕就是想法。而想法真如一发之细微哉?
才疏学浅,略簿微言。惟恐笑掉大方大牙。
第五篇: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呢
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呢?
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即:多观察,多读书,多练笔,多思考,多修改。
多观察:就是说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周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观察。
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时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可以经久不忘,也可以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除了阅读文学书以外,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读书,还要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该努力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多练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有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
多思考:老舍先生说:“读一篇文章,读完要仔细想想。会写文章的人,他用一个字就能顶几个字,他会找一个顶合适的字来用。读文章的时候只念一念,不仔细想一想,是体会不到它的好处的。”读文章要想,写文章也要想,拿起笔就写,结果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只好“挤牙膏”,想一句,写一句,东拉西扯,这样的文章怎能写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多联想才能把文章写生动。
多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需要改,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同学们初学写作文,更应该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
以上说的“五多”,不是什么写作的“秘诀”和“窍门”,却是练好作文基本功必须知道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