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巧用文本 活化课堂——提高劳技课堂实效
巧用文本 活化课堂
——提高劳技课堂实效
摘要
在小学日趋紧张的教学安排中,怎样使劳技也深受孩子们喜欢呢?把劳技课程内容分为:制作类课程和观察实验类课程。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去探究、去假想、去调查、去思考、去提问、去合作、去动手、去操作,来学会学习。
关键词 小学劳技 制作类课程 观察实验类课程 探究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课程安排日趋紧张,语文、数学、英语三足鼎立,科学也不可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很不受老师们的重视,教师按部就班地空讲,照样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口,满堂讲,而学生如听天书。如此教学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我仔细地翻阅了教材、教参、资料,我发现这门课程可以分为制作类课程内容和观察实验类课程内容。比如说,制作类课程:有趣的绒线绳、小围巾、小手链、缝香袋、茶杯套、小手袋、独轮手推车模型制作……观察实验类课程:种白菜、水仙花的栽培、常春藤扦插育苗法、种丝瓜、含羞草的盆栽、玉兰花……
要让孩子们喜欢上劳技课,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只要我们认真挑选课程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及时评价劳动成果,最重要的让孩子们带着研究的目光去学习、讨论、操作。
二、解决方法
制作类课程——激趣为先,鼓励为主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动手能力也较强,因此制作类课程内容在劳技课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比较多的涉及到手工艺品、模型等方面的制作。在上此类型时,学生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材料、技术等问题,都给孩子们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空间,孩子乐意、敢于探索。
学生在设计、制作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困难,老师要控制好以下环节:
1、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设想有时可能幼稚可笑,但这时他们在探索科学道路上跨出的重要一步,2、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范粗心、片面、半途而废等毛病,教师应该不断引导、不断鼓励他们。案例一
星期五下午,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调查市场上常见蟹的种类,要求能将蟹的模样画下来。
2、收集与蟹壳用途有关的资料。尽管孩子们不明白老师的意图,但对这项任务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组织下,学生们自由组合成小组,向菜场、超市、餐馆奔去。
几天后,在劳技课上,我先汇总、记录了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结果。孩子们的任务完成得很不错,我对此表示满意:“大家想知道我为什么要布置这样的任务吗?其实螃蟹不仅可以是我们餐桌的美味佳肴,蟹壳也有很大的用处,可以制作成许多精美的小东西,你们瞧,我手中的是什么?”
“哇,是用蟹壳做的猫头啊。真有趣!”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趣都被我手中的玩意儿吸引住了。
我告诉孩子们:“你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心爱的蟹壳作品,那我们讨论一下可以制作成哪些小玩意儿?”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有的学生边说边做手势,有的学生讲得脸都发红了,还有的甚至手舞足蹈起来……
班长金雨雯首先提出用:“我们可以用大闸蟹的蟹壳制作人脸,因为大闸蟹的外壳表面很像一张人脸。”一边说着,一边还举起她收集资料时画得画。
“是吗?真的很像!”一些同学也赞同地点了点头。“用颜料和画笔在蟹壳上描绘出来就行了。”金雨雯又补充了一点。“我觉得这个建议好是好,”没等金雨雯坐下,坐在她后面的林子欣马上站起来,“不过大闸蟹太贵了,为了制作要花费很多钱。”好家伙!看样子前期工作做得很充分,连价格都调查清楚了,我在心里为她赞叹。
“那怎么办呢?”我笑着问孩子们,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蟹壳图片,其他的蟹壳能不能代替大闸蟹制成人脸呢?”
马上,有几位学生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花蟹!花蟹的花纹很像人脸!”“花蟹要比大闸蟹便宜很多!”孩子们很兴奋地说着自己的发现。
我们班的“大画家”郭婧托着下巴,眉头紧锁地说:“我觉得直接将人脸描绘上去太简单了,好像不是很好看,光秃秃的!”“这个容易啊!”一旁的劳技课代表说:“在描绘之后,在纸上画一些人的头发、胡子、耳朵、眼睛剪下来贴上去不就行了吗?”“有道理,花蟹壳红颜色比较多,做出来的人脸像喝醉酒了一样!”“大画家”郭婧露出了笑脸。
“除了大闸蟹和花蟹,哪有其他的吗?”我问 美术课代表苏晨浩说:“我很喜欢兔子,我觉得梭子蟹的壳很像兔子的脸,如果把蟹脚的一部分粘在壳上,就像是兔子的两个长耳朵了。”他的提议收到了大家的好评,梭子蟹蟹壳的两端突出,就像卡通兔子的胡子,还有其他小朋友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
我引导大家:“蟹壳不仅可以制作成人脸、兔子脸,还可以做什么呢?”在我的引导下,其他同学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点认为可以制成各种小船,有的说可以制成吊床,有的说能制作成钟表、风铃等。
孩子们的讨论已经进入了高潮,他们的创造力逐渐被发挥出来。青蟹、的外壳比较坚硬,模样也普通,同学们也想出了不少妙招。喜爱花草的叶烨说:“青蟹的外壳坚硬,可以利用它们制作迷你盆景,比如,芦荟、水仙花等小植物,我想这样的盆景一定新奇、有趣!”我刚想要表扬,一片掌声已在教室不约而同地想起……
我和孩子们把蟹壳制作的打算汇总如下: 大闸蟹:脸谱(人或动物)梭子蟹:脸谱、小动物、船 花 蟹:脸谱、小动物、装饰物 田 蟹:小型挂饰
青 蟹:迷你盆景、瓜果盆 我还给了孩子们一些建议:
① 煮熟的蟹壳可以制作,利用菊花或菊花茶驱除腥味。② 制作比较脆弱的蟹壳时,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损毁。③ 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
④ 为了达到良好效果,多利用一些辅助材料:棉花、纸、布料…… ⑤ 起个好名字
孩子们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讨论,都撞击出了绚丽的花火;每一次有新的发现,每一次完成作品,他们欢呼,他们雀跃,我相信他们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成立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法相比,这一课程既要调查,去超市、菜场,又要查资料,问亲人朋友,并详细的画图做记录,回来又把获得的信息以及感受组织交流,还要动手操作。看着他们那么投入和认真,我觉得,即使最后没有制作成功,这个过程就已经显示一种主动探究的可贵了!
观察实验类——重在参与,加强指导
在劳动技术课程内容中安排了好几次动手种植花草春天凤仙花,夏天太阳花,冬天水仙花,既掌握了一些盆栽、水养的技术,又能体验劳动的美、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那么孩子们怎么样在这类课程内容中体会快乐呢?
学生在这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自主了解花草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认识,学生的探究精神更加高涨,在活动中获得清感体验,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逐渐形成积极的性格。
在进行实验类课程时,由于会遇到种种原因,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① 实验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
② 实验观察日记、观察表的记录不完善。③ 缺少实验的必备器材。
④ 对于耗时长的实验缺乏耐心。
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适时的指导拨。案例二
1、课前准备:教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水仙花的相关资料,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到花鸟市场购买水仙花球茎和水盆。
教师准备几盆教学用的水仙花,制作相关课件,并准备美工刀等工具。
2、新课引入:教师展示水仙花栽培的课件,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水仙花栽培养护方法。
3、教学过程:学生探讨教科书中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教师对水仙花球茎的修剪和切割进行操作指导、讲解。并进行操作前的安全教育。在尝试操作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
在操作结束之后,教室布置水仙花球茎浸泡、水培等护养活动的要求。
4、活动建议:教学形式可以设计成单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分校内活动和家庭活动相结合,观察日记为跟踪研究。等水仙花时,主旨一次花展,探讨经验。下面,是学生的观察日记
水仙花生长观察日记 郭婧 2008年11月23日
今天,为了观察水仙花是如何成长的,妈妈给我买了一盆水仙花。听起来一定是很美的花呀!我迫不及待得去观察了。可我一瞧,水仙花就跟大蒜一样呀,有大有小,“大蒜”上已长出了一根小草一样的东西,“大蒜”下面有许多又长又白的“白胡须”。老是告诉我们,“大蒜”就是水仙花的茎,而“白胡须”是水仙花的根。我感到很奇怪,便开始天天观察水仙花的变化。2008年12月1日
今天,我又来到了水仙花前,惊讶的发现水仙花上又长出了许多小芽,小芽被大芽夹在中间,不仔细看还看不见呢!我天天为水仙花换水,真希望它能够早日开花,一想到会开出漂亮的花,我对它照顾更细心了!
2008年12月10日
今天我又来观察水仙花,那小芽越来越高大了,越来越茂密了,我都有点看不着白色的根了。我一看,这根却没有很大变化,我忽然觉得,这又长又白的根整齐的排列在水仙花的茎下面,就像螃蟹的脚一样,我忍不住拿起一株水仙花,想看看下面到底是什么样。一看,原来水仙花的下面长着许多根,围成了一个个圆圈,外面的根最白,越里面越黄,我觉得太有趣了,下决心要继续观察下去。2008年12月23日
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的水仙花又长高了!最大的球茎中间最大的那个芽已经长出了六片长长的叶子,而且,从叶子中间长出了一个“小扁豆”——它是青绿色,有一层薄薄的膜包着,里面好像还藏着几颗小扁豆粒儿呢,我终于看到了令人开心的一幕——水仙花长出了花骨朵儿!这不就说明了水仙花要开花了吗!我相信,离开花一定不远了,我一定要继续努力观察下去。可当我仔细观察花骨朵儿时,发现花骨朵儿只是叶子的前面胀了起来,不会不是花骨朵儿吧?真希望担心是多余的。2008年12月30日
担心果真是多余的,我的水仙花终于开花了!那花是白色的,散发着扑鼻的香味,我已经被香味陶醉了!可有几片叶子的尖端却已经有点发黄了。原来,水仙花一开,养分都给花了,其他部分的养分当然没了,我感到有些伤心。2008年1月10日
水仙花已经枯萎了,花已不再那么美。但这次养水仙花,让我对水仙花的一生有了很大的了解,真是十分有用处。我感到,养一株水仙花是多么快乐的事!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手种植、栽培,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在劳技课中,我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去学习,反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以探索的眼光,快乐地上劳技,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变化,也给我们教育者以启示,未来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团队合作、善于探讨、勤于动手操作的人。同时,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劳技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为此,我们要不断充电,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拓展知识,完善个性,和孩子们携手努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劳动与技术教学参考 》 浙江省教研室
小学教学研究 2008 7《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
小学教学研究2008 12 《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专题学习与实践》
《示范课程精选与小课题研究》 山西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巧用视频材料 活化品德课堂
巧用视频材料
活化品德课堂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视频材料恰当运用的实践探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大量运用,视频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手段制造和获取大量的此类资源。《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品德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大量的视频资源经过我们的有效取舍和组合,运用到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呢?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挥视频资源的教育作用,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因此,如何寻找合适视频材料纳入教学中,如何利用恰当时机运用视频材料,是我们探究和努力的方向。笔者就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视频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选择合适视频,让课堂教学“有柴可烧”。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虽然目前各种各样的视频资源越来越影响和占据我们的生活,但是在无线网络、微信等无时无刻都在围绕着我们的今天,各种鱼龙混杂的视频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我们如何在这大海般的视频资源中找到我们所需的适合我们课堂教学的视频,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问是非,一股脑儿地上,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只有通过适当地选择、修改、取舍、编辑,才能获得一些好的视频,我们才“有柴可烧”,笔者从以下几点对视频有针对性的选择进行尝试。
1、选择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材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所以在视频材料的寻找和制作过程中,我们力求找到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视频的作用。在期初我们根据每个单元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找寻或制作相应的视频材料,在教学时根据自己实际教学情况择机运用。
2、选择与教材插图有机结合的视频。
品德教材中的插图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进行过重构的,简言之,图片暗含着对学生的示范和指导。教材中的图片体现“俯下身来谈心”的精神,所以在选择视频时我们要选择与教材插图有机结合,承接教学插图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功能,而且视频相比图片更具活性和灵动,深度和广度,更具育人功效。
3.选择身边人或事的视频。
这部分视频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针对身边发生的真实存在的而又是教育教学可用的,我们可以用手机把这些内容拍下,相信当这样的画面出现时比任何的说教更有震撼力。对于中高段年级我们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家长的手机、ipad拍摄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有意义的事,然后上传给老师,老师可根据这些视频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使用视频时说明这是谁拍的,让学生在收获教育的同时也收获一份成功的自豪感。
二、择机运用视频,让教学过程“频频生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拓展性课程资源要合理运用”,我们的视频资源就是拓展性课程资源,视频资源,在课上它们不仅可以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老师的合理运用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行为的唤醒和体验。我们在备课时细细地思考,精心设计,力争使视频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使这些视频资源更好地为教材的主题服务,切实做到频频生辉。
1、视频导入,创设良好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具体场合下学生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与学生群体氛围的总和。刚开始上课,不少学生的情绪、思维还停留在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或休息状态中。为了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当中,在这里我们教师就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导入整堂课的教学。这时合理巧妙地运用视频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视频拓展,提高社会认识。
纵观目前小学生生活的圈子还很大程度上禁锢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之间。可以想象小学生对我们社会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特别在小学阶段,我们应适当地渗透一些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视频所能呈现的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视频是搭载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能够帮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近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劳动需要知识》这一课时,我们发现我们新街的孩子虽然生活在苗木之乡的新街,但是对于父辈们所经营的传统苗木的种植、生产方面的知识仍旧是知之甚少。为了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新街苗木种植、经营生产和新街老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我特意到镇广播站的应师傅处找寻相关的视频资料,利用双休日到新街花木城进行视频的采集,编辑了一段关于《新街苗木知多少》的视频,让学生知道我们新街苗木的产业的基本概况以及目前田地里的主要苗木品种及相关的种植养护技能。在视频中,我以第一人称作讲解,中间插播了对几个苗农的采访。视频播放完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平常自己所忽视的知识,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苗木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新街的苗木通过广泛的苗木经纪人已走向全国,苗木的种植、栽培有许多的学问,里面蕴含着绿城新街的文化品味。进而深入体会到自己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劳动和聪明才智。
在这里,视频材料已经不仅仅是一幅幅家乡的图像,它们更像苗木之乡的百科全书,吸引着她们的子孙细细品读,苗乡的下一代被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认知世界,为他们将来传承父辈们的事业打下了铺垫。
3、视频对话,激活思维共鸣。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现的是一种对话模式,教学内容都能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所说的“视频对话”,不是就事说事,而是让学生和视频中的同龄人进行对比,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视频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一课《我家的故事》,我就选择性播放了湖南卫视《变形记》中《他乡有爱》的部分视频,讲述了郑州少年张寓涵和湘西大山里的孩子孔小龙的互换之旅。当视频中孔小龙,这个山里生、山里长,有着山涧的灵气和大山般塌实沉稳性格的山里孩子,这个由于长年的营养不良,身高只有1米5的瘦小而单薄的孩子,承担起了照顾80岁的爷爷和生病妹妹的家庭重担,在湘西木屋中与家人一同生活的场景。在教学时,以此视频为突破口,通过视频的真实描述孔小龙的故事,来唤起学生的共鸣,讲述自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的故事,进而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表达。在交流中,学生说的虽然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从小小一段视频去联系并感悟生活,以小见大,以小见真,体会家的温馨和互相照顾。
在这里,这样的视频就像是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看视频,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学生在反思中将生活经验不断地和教材的思想观念相融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4、视频模仿,加深内心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内在道德品质的生成。我们制作一些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视频,让学生以视频中的为例,进行角色扮演,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角色转换产生一种真切的感受,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对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诚实是金》一课时,我播放了我们学校401中队美德少年洪佳炜同学于2012年7月28日在萧山大润发超市捡到钱包,里面有8800多元现金和多张卡主动交给超市管理人员的事例以及萧山电视台的记者和教育局的郭亚萍老师来校对此事进行了新闻报道,韩校长给洪佳炜同学颁发了“校园美德之星”荣誉证书及绶带的视频整合。当一幕幕再次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崇敬,相信榜样引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内心的道德正能量必定会增加。以此为契机我选择学生生活的场景视频——学生容易发生诚实缺失的情况,我就让学生从中选择进行表演。学生非常积极,找搭档,设计对话,还有学生来邀请我一起加入他们的表演。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活跃。
在这堂课后不久,听班主任说班级里有很多孩子总是把在校园里捡到的一些东西拿来给他。我想:正是因为那堂课的角色示范和扮演的真切感受,在他们心中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知,种下了诚实的种子,只要我们细心培育,它定能开花结果。
三、主动运用视频,让品德课堂“永放异彩”。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课程资源,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有义务积极主动地运用视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短短的视频,带给孩子的思想是深远的,留给孩子的思考是无穷的。我们需要主动地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时,让耐人寻味的好视频说话,这样就可以格外震撼学生,塑造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1、主动延伸拓展,让视频内涵变“小”为“大”。
例如《民风、民俗大观园》这一课中,要求学生举办一个小小民俗展览。教材列举了四幅图画,如端午节赛龙舟、挂香囊、吃粽子等,来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对各地居民习俗的了解。但是仅仅四幅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在课前就搜集了一系列和民俗有关的视频资料,包括各地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民俗收藏等等。当我把这些视频分门别类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分明看到了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惊喜、自豪。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然后再来办一个小小的民俗展览。通过这些视频不但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了我国的一些民风民俗,更让学生知道了该从哪方面着手去寻找资料,为活动的开展作了一个精彩的铺设。
2、主动情境再现,让视频内容变“远”为“近”。
课文中有很多对学生进行评判的例子,从而起到导行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平时课堂内外的观察和摄录,在品德课中让学生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境,让品德教育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如在《劳动成果要珍惜》这一课中,我从学校食堂视屏监控中以及用手机拍录的几个中午就餐时的典型,让学生看看,说说:因贪玩延误了吃饭时间的;因个人喜好对于不喜欢吃的饭菜置之不理,致使美味的饭菜白白地倒掉;在吃饭时剩下大量的饭菜,盆子里饭菜堆积如山,仅仅尝一下味道就走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做是对的吗?饭只吃一半的同学,请你想一想,一粒粮食一粒饭,你能解释自己的行为吗?不吃饭的同学,你们不仅仅是浪费了粮食,也在摧残着自己的身体,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关爱的人,还能会想到节约粮食吗?让学生针对这些看到的视频情景,说说自己的看法,从而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些劳动的成果。
3、主动亲身体验,让视频展示变“虚”为“实”。
有些视频展示的可能是某一地方、某一场景等等,带有一些局限性,老师如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那么就能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端。比如《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中提出的问题是“你知道我们周围有哪些公用设施吗?你该怎样对待它们呢?”我把在花城社区拍摄的做成了视频:为什么不能随意践踏社区里的草坪?为什么不能在社区放爆竹?从而领悟公用设施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教育小朋友好好爱护公用设施的道理。看完视频后,我再带领学生有序地参观我所拍摄的我们学校前面的花城社区,因为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居住在农村,对社区的相关内容不是很清楚。通过这样的实践参观活动,扩大视频资料的外延,让视频变虚为实。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与教材、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资源,就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和活力,促进我们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更有力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必要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6月—12月。
3、《小学德育》2013年1月—3月
4、《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6期 —2013年第2期
第三篇:如何构建劳技有效课堂
如何构建劳技有效课堂教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实践性,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将课堂教学变得有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的落实我校推行的素质教育和校本课程的发展,自己在本学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落实。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校本学习,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在工作之余多向书本、网络、实践、身边的师傅、专家和同行学习。学习之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并且经常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
二、发挥“师徒结对”的作用
这是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通过师徒结对,有了师傅的“传、帮、带”徒弟就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可以要少走很多弯路,能尽快地胜任教学工作并不断地提升教学业务。自己是一名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老师,教学中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师傅每周坚持听自己上一次课,课后进行及时点评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自己也能积极反思、总结经验并加以改正;课余时间自己经常听师傅和其他有经验老师的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构思教学思路,交流各自好的教学方法,探讨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不断修整、完善学科教案和课件,形成研中学、学中研的教研氛围。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景,如谈话、参观、展示示范作品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在课堂中还要时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以及让学生掌握制作要领等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
五、注重情感教育
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效,正如校长经常在会上提到的要有“三心”,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和专心”,要多与学生交流,亦师亦友,真诚地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你的亲和力,尊重、鼓励学生,注重情感教育,力争将“三心”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小细节中去,让学生喜欢自己以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这是开展一切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他们还能为自己的教学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正所谓“教学相长”。
六、落实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教学准备
1、把握课标: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理解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
2、开设适宜的、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设计、组织并实施的课程,能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以及任课老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如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技术知识基础、设计和制作能力等情况,开设了以下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模型制作》《串珠》、《丝网花》、《剪纸》、《粉笔雕刻》、《贺卡制作》等课程。
3、制作教具:学科课程确定以后,新学期开课前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具的制作,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从中找出制作的重点、难点以及注意事项等,便于编写教案。
4、精心备课: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备课是关键。学校开设的劳技校本课程均没有现成的教案参考,需要教师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精心备好课、写好教案、做好课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好教学环节等,同时还要预设好示范操作的过程、技术的重难点以及时间等因素。
(1)、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强调学生实践过程的体验,突出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情感。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3)、教学方法: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使用。
5、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另外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一个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如准备好教学的示范作品;检查多媒体设备;提前与上课的班主任沟通好本堂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按上课的班级和学生人数分好工具和材料等。
(二)、上课
上课是有效课堂实施的关键。
1、安全规范:课前制定操作“安全规范”,关注技术安全;根据不同课程制定安全规范,课前要反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2、教学活动: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活动形式有信息搜集、参观学习、实践操作、作品评价和作品展等等。
3、教学实施:
(1)、多为学生提供示范的作品和图片,为学生技术操作提供探究的范本,降低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借鉴找到创作的灵感。避免过分的模仿操作和纯粹的技能训练,提倡制作时要有创新意识,即“改变就是创新”。
(2)、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每节课老师的讲课不超过15分钟,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准确使用技术语言,凸显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技术要点和操作步骤。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主动探究,践行学校开展的“自能学习”,启发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展自主创新。
(4)、在劳技课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课件、视频和实物展示台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能直观、具体的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如在进行《粉笔雕刻》中,在讲解完雕刻技法后,通过实物展示台逐一示范切、削、刮、穿、刻和饰的技法,帮助学生突破技术难点、抓住技术要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5)、在学生操作期间,教师应加强巡视,耐心、细致地辅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同时及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制作兴趣,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另外在课堂上要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学生,注意分层辅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如对动手能力弱地同学要求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多引导其进行创新、加深设计的难度等。
(三)、教学评价
1、目标多元化:评价的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关注学生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技术意识的形成,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审美意识与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培养等。如《丝网花》课上学生能创新制作不同种类的花卉;《粉笔雕刻》时能灵活运用其它制作工具,如用圆规进行雕刻;《剪纸》课能注意节约材料、保持桌面和地面的整洁;《模型制作》课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章等等。
2、方式多元化:可采用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以及作品展示、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相结合。
3、内容多元化: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多赏识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4、注重成果评价:教师要在最后一节课的留一点时间,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主要技术动作简要地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要及时做出评价,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对于优秀作品要给以充分的肯定,予以留校或拍照存档,为以后的作品展做准备,大家认为能将作品留校对学生作品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特别是当举办作品展时,学生可以自豪地向其他同学介绍“这是我的作品!”。
(四)、注重总结和反思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和经验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作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更应该注重总结和反思。每次劳技课教学结束后,自己都能及时、认真地总结教学中的各种情况,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课后能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有效交流和探讨,加强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劳技课的教学质量。记得自己第一次上《串珠制作》时,自己认为已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得很详细了,但是学生还是不理解,后来师傅给我示范讲了一遍,针对重难点让学生理解透,学生制作起来就很轻松了,于是课后自己不断总结,学习师傅的经验,后来自己上第二个班时就好多了。开始上《丝网花》制作时,创新部分的材料由学生随意拿,以至于学生浪费很大,后来课前对材料的使用进行明确规定,限量并分组来选材料,如果浪费了就会没材料做,结果课程结束时大家既节约了材料,又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作品。
总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何构建劳技有效课堂,需要教师精心地预设、有效地驾驭课堂生成,更要勇于探索,善于积累,勤于总结,这必能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我们一起为这一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巧用绘本 活化课堂(何花)
时间:2016.10.10 地点:南二办公室 主持:丁丹
会议内容:理论培训 主讲:何花
主题:巧用绘本 活化课堂
近年来,绘本出版的数量与日俱增,绘本逐渐出现在教学现场,涉及的领域逐渐由语文蔓延到数学教学,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绘本融入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特别是低段,这已成为了一种趋势。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今的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是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绘本提供了儿童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让数学问题发生在生活中,这样数学就不会遥远、生硬。那么如何利用数学绘本来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提供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内容在合适的时间、环节设计数学活动,探究让数学绘本为数学课堂服务的运用策略。
一、绘本惠于学生——数学“栩栩如生”
绘本中生活化的故事情节与生动的图文呈现,使学生不仅能产生兴趣、持续高度的专注力,并乐于探索与联系数学绘本中隐含的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它有魔力,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和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它讲的是数学。它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学习。
1.感受历史 激发兴趣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概念的学习总是比较枯燥,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点缀其中,则足以活跃概念课堂的整体氛围,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
【案例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 师: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 生:会!(大声地回答)
师:是啊,数数谁不会呢?可是,在古代,数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本数学绘本——《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
师:过去的人是指什么时候的人呢? 生:古时候的人。那你想知道什么? 生1:过去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
生2:他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跟我们的一样吗?
师:是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呢?答案就在书里,让我们一起去书里寻找答案吧!自己阅读绘本,从每页的图画中你了解了什么?看一看,过去的人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
教师通过书名启发学生思考绘本内容,这就是一种阅读思考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先自主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不知不觉中习得更多的数数方法。
2.品味故事 积累知识
抓住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生动的故事来向孩子呈现数学知识,当数学知识是以有关学生生活的事物为线索和背景呈现出来时,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会慢慢喜欢上数学。那么在运用绘本时,教师必须先让孩子读懂绘本故事,在一年级初孩子识字比较少,可以由教师来读,等识字量增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绘本故事,在阅读完后,教师根据绘本故事适时的提问,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
下面是《时间的故事》部分图片:
3.还原经验 收获成就
数学绘本中蕴涵的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心去挖掘,对数学绘本进行分析、研讨,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挖掘其数学教育资源创设数学活动。如绘本《水果屋》,这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熊用各种水果造房子的故事。绘本中隐含了观察、比较、归类等数学内容,其间不仅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相同水果归类造房子”,还延伸到“帮熊妈妈装果篮送朋友”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借故事载体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同一物品归类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经验再次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
二、绘本益于课堂——数学“妙趣横生”
用数学绘本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说用数学绘本取代教材,而是用相对“柔软”的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孩子传递数学的概念、思维、数学与生活的连接,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数学。
1.赏图画中感悟数学之美
学生的观察能力往往比成人更为细致和细腻,他们会观察到《爷爷一定有办法》中,书页下方小老鼠一家的生活;他们会观察到《花格子大象艾玛》中,书页角落里小鸟身上格子的变化。也许,编者正是关注到学生在阅读绘本时的这种特质,才会仔细到要让整本故事书都展现出“规律性”;也许,编者正是通过将一些典型性的“模式”场景变得连续起来,使得“规律美”的体现地那么刻意,却又隐藏颇深。《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中,编者不厌其烦地、细致地将所有的“无关”场景都展现得有规律:王国里的房子和树,按规律排序;王国里的冰淇淋,按颜色的规律排序;魔女的头饰,按颜色规律排序。编者在书名中就展现出对“规律”的钟爱,所以才将“乱七八糟”一词突显出来,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有规律是美,无规律是乱”的这种深邃的思想。
2.读故事中亲历奇妙之旅
数学绘本为孩子提供了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也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发生,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当孩子打开心去接触、感受、探索数学时,数学就不再遥远,不再生硬。比如《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讲述的是一个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被坏魔法师控制,后来利用各种图形变化逃出魔法师城堡的故事。这本书带有很强烈的魔幻色彩孩子们很是喜欢,在学习图形内容时,用上这本书孩子们兴趣盎然。
【案例2】教师讲述故事至“猫竖起爪子扑向阿姨。” 师:你猜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学生根据图画,自由回答。师:看看大狗是用什么变成的? 生:方方正正的砖。
师: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方方正正的?
小结:我们身边的黑板、窗子、书、文具盒……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师:谁愿意试一试用正方形、和长方形拼成大狗?请个别学生在白板上操作。
继续讲述故事至“魔法师的城堡竟然飘在空中,怎么才能下去呢?这时阿姨摸到了口袋里的圆圆的饼干,她想变出一只会飞的大鸟”,可是,圆圆的饼干怎样才能变成小鸟呢?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小鸟的拼图。
师:魔法师知道哈哈阿姨逃走了,变成了凶恶的大灰狼追了过来,阿姨又念了咒语“圆圈、三角形、方块们,变成比大灰狼更厉害的动物吧!”这次,阿姨会变出什么厉害的动物呢,我们也来试一试吧!
学生两人一组,在白板进行创意拼图。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
从大狗身上的砖的形状联想生活中的图形,通过想象将圆圆的饼干拼成小鸟,并将圆圈、三角形、方块们拼凑成厉害的动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绘本情境中请“生活经验”帮忙,在一次又一次的拼图想象中,达到对图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玩内容中收获解题之钥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他们对于玩充满了兴趣。我们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让学生变成绘本的中的主角,来玩绘本的内容,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去和同桌进行讨论辨析,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解决数学问题,也让学生在玩绘本的过程中追求不同的解决方式,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绘本内容中一步一步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
【案例3】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注意绘本中提到的“手指甲大小的玉米粒”,让学生思考:豆豆还会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量呢?让学生体会:原来用我们的手、胳膊、脚,量量长、宽、高,我们的身体就是灵巧的尺子!接着让学生和同桌一起用一拃测量课桌的长,这时他们会发现同一张课桌两人量的结果却不一样,但用自己的一拃去量课桌的长和讲台桌的宽却能比较出长短,学生在玩绘本的过程中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式。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下课,我用脚步量了教室的长,共15步,下午回家,我又用脚步量我家房子的长,共28步,我家房子比教室长,我发现原来在我生活的地方,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秘密呀!
在寻找绘本中蕴含的数学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观察绘本内容、讨论绘本情境,再运用图文的线索解题,在玩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理解。
三、绘本助于思维——数学“精彩创生”
运用数学绘本辅助教学后,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会阅读数学绘本。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单一,无非就是学生做习题,教师批改讲解,缺乏思维含量,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这种新颖的事物来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作业,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1.绘本续写,拓展思维
数学绘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留给人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的这些资源,让孩子根据所学的内容,对于绘本进行合理的续写。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数学绘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之时,便是续写之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绘本与对应的知识点结合,引导学生去联系,去发现,进而着手续写。那么,孩子在续写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又有了新一次的认识,有利于知识的回顾与巩固,重新构建与创新。【案例4】例如,配合“认识时间”的单元,将《灰姑娘》的故事加以改编,“12点的钟声一响,美丽的公主一切都得恢复原状”;配合“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单元,将《愚公移山》的故事进行续写,“愚公的儿子、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孙子们齐心协力把两座挡路的高山移走”;配合“分数”的单元,续写《贪小便宜》的故事:“因为不懂分数,他硬要强选十二分之一的土地,以为选到最大块的土地,没想到选的竟然是最小的一块地”;配合“1000以内的数”的单元,续写《幸福村的小强》的故事,“花朵1O枝成一捆,l0捆装一箱,懒惰的小强偷工减料,却被买家发现,坏了名声”……
2.绘本创作,灵动思维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是以自己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性,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绘本的形式画一画。首先在教学中选择优秀的绘本让学生欣赏,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创作兴趣;再让学生尝试用黑白线条、彩色铅笔来表现绘本。不求画面有多么的精美,也不强求故事多么的吸引人,可以让学生把学习中“悟”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用生动有趣的绘本形式创作出来,这对于具有一定数学感悟和认知的中高年段学生来说,是作为一次知识的复习,也作为一次知识的运用。学生视角下《图形赛跑》体现了他们对转化思想的感悟。
3.绘本日记,描绘思维
绘本日记是以图画为辅助,日记为主体,描绘和纪录学生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可以一周内布置一篇绘本日记,让学生把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用绘本当日记一点一点记下来,让学生发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首次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先示范一篇数学日记的写法,指导学生明白关键是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然后以图文日记的形式把过程描述出来。每周对学生的绘本日记进行全班评比,朗读,展示,让学生在快乐中尽情地亲近数学,展示数学,畅玩数学,描绘数学。
数学绘本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最初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都蕴藏在美妙的故事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将抽象的数理知识蕴涵在其中,让孩子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它就像一盏盏让人幸福、让人的心灵变得柔软、让人的思维变得灵动,让数学与生活有效联结的灯。绘本在数学活动中运用,不仅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为教师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也为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五篇:巧用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效益
巧用电子白板
提高课堂效益
电子白板整合了现代各种多媒体教学优势,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引领了教育时代潮流。它把详实丰富、美轮美奂的视听效果展现给学生,从而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电子白板的多功能作用,能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优化,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巧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三心”
1、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好奇心”
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子白板适时激趣、导入新课等,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比如: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将庐山瀑布风光展现在学生们眼前,学生们就像身临其境一样进入到情境教学中去,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开始了新的学习,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好奇心被唤醒,探究的欲望显得更加强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到了知识。
2、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 求知心”
传统的教学“粉笔+黑板”给出的信息是平面的图像和单调的声音,板书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规范,而利用电子白板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互动课件+灵活讲稿”的方式,把一些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教学内容更加 丰富,涉及面更广,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形象生动的进入教学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体会故事的发生、发展和延伸。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用电子白板进行情境创设,讲述故事。汪伦何许人也、如何与李白结交、临别时李白为何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电子白板的演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诗的意境,也能体会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段真挚情感的由来。
3、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创造心”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的过程。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生成与再创造,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利用电子白板独特的效果,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深对文章的深度、高度、广度的延伸。如教学《风筝》一课时,风筝飞上了天,会遇见谁呢?课文虽然没有交代,我们可以根据课文设想,并用电子白板进行演示、再创造。如演示遇见了飞鸟、遇见了云彩、遇见了飞机„„。飞鸟会怎样跟它打招呼?云彩会高兴地说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想象是丰富的,答案是精彩的,再加上电子白板“动情的演出”,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拓展更有深度。
二、巧用电子白板,秘制语文教学“三美”
1、秘制语文教学“意境美”
电子白板在学习语文时能直观展现语文教学的意境美。理解和感知语文的意境美,应是教学语文时首当其冲的。教师引导学生准确理 解、想象语文的意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德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电子白板在语文意境的教学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庐山的云雾》时,云雾由“绒帽”到“玉带”,到“大海”,到“天幕”等的变化,反映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祖国大河的秀丽之美、壮观之美和山之形、山之声、山之色,通过电子白板的演示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把握了课文的意境美。
2、秘制语文教学“音韵美”
合理利用电子白板的音效,能有效地感受语文音韵美。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播放的音效,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节奏、音韵,在抑扬顿挫的感受中直接感知其思想、风格等。学生获得知识,“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教学《怒吼吧,黄河》,那种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迂回婉转的声音,通过电子白板特殊的视频与音响效果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感悟这种“音韵美时”,情感也会随之波动,思维也随之起伏。
3、秘制语文教学“整体美”
恰当利用电子白板展现的视频,能综合感知文本内容的整体美。千百年来人们对语文非常喜爱、倍感欣赏,与它有着丰富内涵的整体美是分不开的。它集意境、思想、声韵于一身,自然与人合为一体。一个较好的视频往往把文本的意境、生动的诵读、丰富的思想感情熔于一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语文教学产生一个综 合、完美的效果。如教学《观潮》一课是,通过电子白板课件演绎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就会让学生从声音的角度、从由远及近的变化感受钱塘江的气势浩大、壮伟奇观。
相对于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言,电子白板运用于教学,对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加强电子白板教育理论探究,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一工具用好、用活,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教育教学、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