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B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时间:2019-05-13 05:4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B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B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B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两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努力创设一个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这就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这种情境的创设,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情境复现,以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因为情境创设就是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的场境,通过眼前的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使情境丰富和逼真.同时,模拟情境,只需要相似而已,在教学中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待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送别情景.教师出示一幅景象:浩荡的江水,孤帆渐行渐远,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再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在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难道此情此境你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教师的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我们的学生渐渐进入意境.这时,老师在让学生深情地吟诵诗句,表达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此时的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寝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真正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这就是情到深处声自露,学生在朗读诗句时,一下子就抓住了诗韵.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第二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比较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比较阅读

【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乙】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拨】

甲诗和乙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但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语言风格上讲,两首诗用语都较为平实,在诗中流露出诗人的感情:甲诗在惜别的依恋中并无一般送别诗的忧伤情绪,相反,倒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乙诗在惜别时,体现了诗人对老友此去寂寞孤单的无限关怀,透露出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凄凉与感伤。

【精练】

1.甲诗与乙诗中都提到了“故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是中的“故人”写的。

2.甲诗与乙诗表现送别的季节都是春季,甲诗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乙诗能体现这一时令特征的诗句是“”。

3.甲诗一开头就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地点,“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广陵在;乙诗一开头也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环境,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甲诗与乙诗都描摹了送别的景色,但两诗有不同:甲诗是先后,乙诗则先后,情中言事。

5.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触摸到诗人内心的之情。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从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中,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6.甲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乙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别后生活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

7.甲诗与乙诗都有言外之意。甲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

是;乙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参考答案】 1.甲诗 2.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 3.黄鹤楼 东面 客舍 西面 4.言事 写景 写景 写情 5.激动和向往 忧郁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 7.黄鹤楼惜别,勾连起与友人在这里聚会流连、吟诗作赋的回忆,对未来的向往比对过去的回忆更美好;“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离人的留恋之情,使离情别意更浓厚。

第三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王维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查字典。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第四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 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喜欢,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汉人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难料。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凄凉。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知诗人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两首诗,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比较诗题,谈发现。

(1)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诗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并抓住时机加以拓展。

拓展一: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42岁的时候,正是开元十六年,他准备到长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来到湖北的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早就认识,这次在黄鹤楼相见,自然兴奋不已,一同在黄鹤楼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时光。孟浩然要从此地顺江而下,去美丽的扬州城。李白前来送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以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而王维与元二既是好友。又同朝为官,感情非比寻常。王维得知元二即将出使安西,特地一早赶来相送,并书写了《送元二使安西》。

拓展二:“之”与“使”

①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之:去,到;使:出使。)

②它们能互换吗,为什么?

拓展三:各地名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

①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②课件演示三个地点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

送别诗的诗名往往将送别的地点,或者送别的对象,或者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因此结构相似。摆放在一起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异同。教师的随机拓展,为后面的诗意理解与诗情感悟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读诗文,解诗句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

(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①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②把“渭城”与“阳光”也标到之前的地图课件上。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

(4)对比吟诵,鼓励加上动作。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其他诗句的意思。齐诵两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几处相似点:“故人”都是指老朋友,但在不同的诗中,具体所指又不一样;“西辞”与“西出”都含有“西”,但意思却截然相反。将这两句诗放在一起,再配合地图,学生理解就轻松自如了。

三、入诗境,悟诗情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你是从哪一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留恋的?

②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江边)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黄鹤楼上。)

③教师引读:

师:孟浩然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在他眼里只看至到——(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不忍离别,渴望再看一眼孟浩然,于是他又爬上黄鹤山,可是见到的依然是——(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是不甘心,又登上黄鹤楼,但见到的还是——(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②学生交流,并把自己的感受融人朗读中。

③王维和元二是一对老朋友,同学们想象一下,老朋友在一起能干什么呢?

(饮酒、赋诗、郊游……)

④教师引读。

师:是呀!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可是此时一别,真是生死两茫茫,将再也不能一起饮酒了,赶紧举杯吧!——(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美无故人。)

师:也不能一起赋诗了,再来一杯!——(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更不可能携手郊游了。千言万语,无限惆怅,融入一杯酒——(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引导学生用自身送别的经历,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通过想象和多媒体课件对繁华的扬州与萧条的安西进行对比,学生感悟到了李白与王维不同的复杂心情。在一遍 遍的引读中,再现诗人的情感。

四、吟古诗,学古人

(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王维《山中送别》、高适《别董大》。

(2)学生自由选择吟词。

(3)教师总结:这些古诗,经历千年而不衰,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诗本身,更主要的是人们透过这短短20几个字,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的友谊,感受到他们为朋友担忧、替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这些诗是用他们的心吟出来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理解诗意,更要学习诗人那种与朋友交心、以诚相待的情怀!

“文道结合”、“文以栽道”是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作为千年文化遗产的古诗,更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掘并抓住这一点,教书不忘育人。

第五篇: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实录有感

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实录有感

读完这节课的实录,很欣赏方智范教授的中高段古诗文教学方法。有很多值得我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开课让孩子背诵一些学过的送别诗,很容易让孩子进入角色。

2、开课解题的方法深入透彻。从“鹤”“之”的理解连词成句:谁在哪里送谁去哪里?让孩子一下明白了,并在脑海中初步留下了黄鹤楼下两位老朋友道别的一幅画面。

3、可能老师教学的对象朗读能力强或者孩子的预习到位,第一遍就能读出“韵味”了。在接下来的“感情诵读”中,老师如鱼得水,指导得更加到位,孩子读得更有“韵味”。

4、老师注重了古诗文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归纳。“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为今后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5、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扮演角色分明,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反思:这两首古诗在四年级教学,如今我教学的是二年级,现在我该为将来学习古诗文做些什么呢?反复思考之后我认同低年级“读好诗文”的教学建议:

1、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教师要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

3、注意语调。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4、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下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B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B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回河镇中心小学 刘燕 设计理念 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大全

    最新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

    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会写会认本课生字5个。 2、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意和诗句的意思,也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和掌握了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 怎一个情字了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平阳县宋桥镇小 林利群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前面几位老师都谈到了,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那如何突破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彬县实验小学 杨春侠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尹松刚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