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之七小学生健康消费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19-05-13 05:3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话题之七小学生健康消费能力的培养[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话题之七小学生健康消费能力的培养[范文]》。

第一篇:话题之七小学生健康消费能力的培养[范文]

话题之七:小学生健康消费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中存在着互相攀比,讲吃讲穿,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在消费方式上,甚至出现了超前消费、畸形消费、借贷消费的势头。调查资料显示,小学生的消费存在许多不良现象: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大人学;促销消费跟着赌博走;手机消费负作用明显;网吧消费越陷越深越受伤;重复消费不再是老土;成人化消费要的就是“酷”;颠倒消费舍本逐末为赠品。

种种不良消费极大地危害着小学生。

1、“金钱至上”,腐蚀幼小心灵。小学生一味地追求金钱,造成一切以“钱”为标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也成了金钱交易。帮扫一次地,借给一支笔,要付小费;甚至有的同学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都与父母算工钱。对钱的关心,超过了亲情、友情。

2、追求享乐,养成好逸恶劳。那些腰缠万贯、挥霍无度终日过着灯红酒绿生活的大款日渐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使很多子女染上花钱大手大脚、吃喝攀比、追求享受的恶习,导致他们丧失理想、报负和拼搏精神。3、贪婪成欲,走向违法犯罪。有些小学生每天穿衣吃饭都得依着他,稍有不从,就不起床,不穿衣,不吃饭,不上学。穿名牌,用名牌;今天麦当劳,明天肯德鸡。由于父母一味地迁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任性有余欲望俱增。当欲望难以满足时,就会走歪门邪道,甚至产生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以上现象引出我们讨论的第十六个话题: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消费选择能力。

下面就从形成小学生不良消费选择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策谈起:

一、小学生不良消费选择现象剖析(—)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1、“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传统的社会准则的振荡是前所未有的,其冲击已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历来以“重义轻利”、“视金钱如粪土”作为自身行为准则的文化人,如今纷纷“下海”经商。在一些人的心理,求财已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谋取金钱、讲究实惠已成为生活奋斗的目标,传统的“大公无私”追求精神财富等价值观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以财产的多少衡量人们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已在一些地区和一些人中泛滥。市场经济也冲击影响着一方圣地——学校,有的学校把校舍改成了工厂,有的在学校内开设小卖部、小吃店、咖啡屋,教师弃教经商或教、商双管齐下,甚至在课堂上推销商品等等。这一切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不能不说是异常严峻的考验。

2、“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但市场经济本身所拥有的讲求效率、追求实惠的特殊性在一些人的心理产生了共鸣,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渐渐地被金钱观所取代,“读书无用论”思潮逐渐抬头。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眼里,按部就班死读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一首“儿歌”唱出了部分学生的心声: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吃喝玩乐都免费。一个学生从上高中到大学的费用也不是一个家庭轻轻松松就能担负得起,尤其是农村家庭,父母亲一年要为孩子攒下近壹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困难的。况且现如今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读书有何用?”。于是,一些青少年在“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二)商家不法竞争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家为了抢占市场,把眼光瞄准了学生。虽然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他们是当今家庭的“宠儿”,是家里的“小皇帝”,开的可都是金口,只要能激起他们的购买欲就不怕你家长不掏钱。一些不法商家更是像苍蝇一样紧盯住学生不放。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一直以来屡屡陷入学校周边不法商家的“埋伏”,成为他们的“摇钱树”。不法商家不光掏空了孩子的腰包,损害了他们的消费权益,还欺骗了孩子的心灵。

(三)学生心理不成熟

1、模仿心理。学生模仿能力强,分辨能力较差,对新事物无论好坏都想尝试一番。看到别人穿名牌、出入高档场所,自己也跟着去做。例如,在今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前夕有一位四年级的家长打电话给他们班主任问:学校是否一定要学生在运动会上穿“锐步”运动鞋?因为他孩子死活吵着要买,说是开运动会一定要穿的。班主任也感到奇怪,经了解后得知,学生对运动会非常重视,都准备全部武装上阵。同伴中有“耐克”,有“李宁”,所以自己也想要一双名牌。

2、虚荣心理。学生一样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当他们发现出手大方、衣着华丽等高消费行为能引起同学的关注时,他们便借助高消费来获得所谓的“面子”和“尊重”。就拿上例来说吧,学生为什么想买名牌鞋呢?现在社会上不是时兴名牌吗?名牌穿着就觉得像样,就觉得精神,不穿名牌总觉得有些“老土”,别人有名牌,自己

没有,那多没面子。

3、弥补心理。有些学生相貌平平、成绩不好,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因此,有人就用高消费来吸引别人的目光,掩盖自己的不足。有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平平,表现一般,但人缘极好,很多学生愿意跟他交往,平时也很听他的话,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学生家庭很是富裕,平时经常以一些小恩小惠赢得同学的欢迎。他买的文具特别多,谁没有可以向他借,关系好点的就不用还了。和同学到小店里也特别大方,总之跟着他就不会“吃亏”。还有些小学生在家所受关注较少,于是便用高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发泄怨恨和不满。有一位学生,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自从他读书以来,家里人很少到学校来看望他。其他住校生,每周三都会有家长带菜来,他呢,一罐干菜要吃一星期,实在也够可怜的。有时候老师也要给他买点菜。但他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每周一到校时会把一周的零用钱都花光。买的净是些玩具、小食品。到星期三,连买菜的钱都不剩了,就要向同学或老师借了,而且屡教不改。

4、依赖心理。有些小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慢慢地就有了一种惰性,形成依赖心理。这一心理使小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高消费行为。上例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好吃、好玩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了。就拿小孩子吃棒冰来说,在夏天,有些小孩是每天一枝棒冰,一天不吃都不行。这还算是有规律的,有节制的。有一个学生周一到校,因为天气炎热,一天吃了9枝棒冰,花光了一周的零用钱。

(四)家长的纵容

家庭富裕的客观因素。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铺张浪费现象的严重,有些家长进门谈钱,出门谈钱,为了办事顺利毫不吝啬地请客送礼,炫耀金钱万能,这在孩子心中无形打上了“金钱至上”的烙印。

家长对子女放纵娇惯的主观因素。谁都知道,独生子女倍受关爱,家长对子女放纵娇惯,要月亮不给太阳,助长了他们的消费势头。就是家境并不宽裕的家长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不让孩子受委屈。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有的只顾自己舒服享受,集轻松与自由为一身,只要子女不去打扰他们,子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公务繁忙的家长,难得回家一趟,觉得愧对孩子,便以金钱补偿,却顾不上给孩子以正确的消费指导。尤其是隔代老人,疼爱孩子比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出于自愿,有的出于无奈(怕儿子儿媳不高兴)。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少走路,放学后在学校附近餐馆记帐就餐,孩子有求必应,往往顺竿而上,久而久之,孩子便任性有余。

(五)教育制度不完善

在实施上,我国的消费教育还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学校对学生消费的指导不够,认识不足,没能摆上教育的重要位置,形成教育滞后的局面。日本从60年代初,就在经济企划厅设置了“国民生活中心”,各地都设置了“消费者生活中心”,专管消费教育。7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有关消费者教育的指导大纲。日本还规定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开设的消费教育课。美国现在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消费教育,并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

二、小学生健康的消费选择教育的策略

1、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根据对部分校园周边消费环境的专项调查,发现消费环境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下面问题:多数摊贩为无照经营,在早、中、晚学生进出学校时出摊销售,具有流动性。多数摊贩是露天占道经营,脏、乱、差,特别是一些卖快餐、饮料、食品的,如盒饭、肉串儿等,卫生根本无保障。经销的食品、饮料问题较多,其中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直接危害学生们的身体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维权。

为此,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学校协同有关部门清理校园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小商贩,尤其落实好了在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设立营业性网吧的规定。

(2)加强学校内部保卫力量,强化安全设施的建设,严禁饮食摊点和游商摊贩进入校园。

(3)教育学生不要从无照商贩处购买商品。

2、开展学校主阵地教育

在进行消费教育过程中,应始终抓住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两个环节,采取控制和疏导并重、强化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他们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能力。

学校主要是通过各科课堂教学和课余时间进行渗透教育。与孩子们在一起,是非常有趣的。他们会把什么事儿都掏出来,说给你听,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当孩子的学习用品不缺,但因为羡慕别人的橡皮形状好,别人的直尺颜色美,或者别人的文具盒高级时,就想买,这是孩子中常常发生的购物情形。在班级工作中,常常会发现,今天某同学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第二天、第三天,教室里就会出现相同的钢笔,甚至比他的更好看、更高档。这是纯粹的羡慕、攀比心理在作怪。盲目购买,这不仅浪费钱,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想着法子去买东西,要和人家一样,甚至比别人更高档。买学习用品是孩子们最多的消费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购物指导,无须刻意做什么准备,随意性强,实际效果好。教师可抓住机会,与他谈心,适时引导。教育收效将事半功倍。

适度的消费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时要考虑需要的程度以及本身经济承受能力。对学生的消费能力训练,我们主要是通过规范、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来进行的。当今的广告铺天盖地,现在的商店星罗棋布,孩子面对的诱惑真的很大。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让孩子直面诱惑,正确地指导他们学会比较,学会选择。校门口的商店,附近的超市,电视的广告,所呈现的商品有质优价廉的,也有以次充好的。如果多留一个心眼,你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蹊跷。让孩子们自己或帮助他们收集一些信息:价格有高低,质量有优劣,零售价和批发价不一样,还可以打时间差。让他们自己对比、评价,孩子们一定能睁大眼睛,明白购物需“多长一个心眼”。

3、进行家校配合

家庭是小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小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态度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家长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把最好的东西尽可能地都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盲目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要想小学生形成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首先必须从家教做起。学校采取“请、堵、训、谈”等形式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请”,即请家长到学校开会,共同分析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拟定教育内容,明白双方的教育任务;“堵”,即堵钱的来源,通过家长培训,使家长明白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也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许多家长一味地娇惯孩子,对他们的消费不加限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完全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会形成孩子依赖心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应该拒绝孩子提出的过高消费要求,决不能任由孩子虚荣心的膨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孩子。“训”,即由家长督促引导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家庭教育训练任务。“谈”教师与存有不良消费习惯的学生进行个别交谈,教育收效立竿见影。

话题之八: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所谓交往,就是共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人际交往具有多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交往,也即马克思说的“物质交往”;二是知识交往,实现思想观念的沟通;三是心灵对话,人格碰撞的无声交往。应强调的是,我们所讲的人际交往是几个层面的相互渗透,更侧重于指全面的心灵对话与人性融会贯通的过程,强调的是尊重个性,理解差异、求得沟通,并协调行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础的绝佳时机。人际交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课堂教学、活动、实践等),在与他人的心灵对话、人格碰撞中体验美好人性,塑造美好人格,进行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与交往实践指导,提高小学生交往选择能力。

我们的第十七个话题是:培养小学生的交往选择能力。

下面就从剖析小学生交往的特点入手,分析小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总结有效培养小学生交往选择能力的途径。

一、小学生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1、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

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2、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虽然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在其发展上仍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第一,教导,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3、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所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所不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影响小学生与教师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期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广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和行为表现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信息来对学生形成期望的;当教师对小学生有高期望时,就会对学生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更经常表现友好的行为,如点头、注视学生,谈话更多,提问更多,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更长,更经常地赞扬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对待方式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如认为高期望学生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好好努力,而低期望学生的失败是因为缺乏能力。

???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向小学生表现自己良好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应该满腔热情,更多地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二、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大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障碍。交往不文明,待人不礼貌。骂人,欺负同学;不自觉遵守纪律,影响集体;不尊重父母,任性,好发脾气;写字潦草,学习马虎。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友好的态度、不求上进的表现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损害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

2、性格障碍。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与同学接触频率低,相互情感交流少,同学关系疏远。

3、心理障碍。遇上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谁也不告诉,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有害羞心理,遇事退缩,缺乏自信,不善交往。

4、行为障碍。有些学生因先天条件差或后天某些原因形成了举止上、语言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了交往的正常进行。

5、认知障碍。学生在交往中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缺乏认识,如:在集体活动中用命令的口吻和同学讲话,作为班干部对其他学生指手划脚或大发脾气等。

形成小学生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是:

1、好胜心受到挫折,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

2、独生子女家庭宠爱有佳,导致自私、嫉妒心理。

3、独生子女在家中的蛮横、骄气,导致霸道,唯我独尊。

4、少数家庭关系不良,产生胆怯、冷漠、乖僻等心理。

5、自尊心连续受到伤害会引起自卑心理。

6、家长、教师忽略孩子表现的欲望,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

四、学生的交往指导

1、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交往教育

针对小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有关交往的内容,课下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交往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的教育和行为实践的指导,使他们对人际交往具有正确认识和积极评价,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培养他们积极自主的社会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2、组织实践活动,创设交往情境

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学生是在活动中不断扩展相互关系,培养交往能力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双向交往。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扩大交往范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学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学会调节冲突和解决矛盾,从而逐渐发展交往能力。

3、加强言行训练,培养交往能力

人与人接触、联系、交往都离不开语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交往中的言行训练。为此,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锻炼每个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再有,文明的言行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树立自己在同学之间的良好形象。因此,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主题的主题中队会,并要求每位学生举一个讲文明的例子,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处。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通过类似活动,学生认识到了怎样待人接物:说话时要和气谦逊,交谈时要热情、诚恳,并且学会怎样尊重、谅解、关心他人。

4、针对学生心理,矫正交往障碍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心理因素是进行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选择改变角色来矫正。例如,某班有个学生很自卑,自认为任何地方都不如别人。教师就让他担任小组长,使他觉得班级需要他,自己也有能力为班级工作,以此增强他的主人翁责任感。又如,有个学生,人人都不愿与之交往,而且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他的缺点,甚至连他自己也是如此认为。为了帮助他,矫正他的自卑心理,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先讨论,然后每个学生写出他的优点,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读了他的优点。例如,讲卫生、劳动时不怕脏和累,不占小便宜等,然后请他谈谈自己的感想。他当时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改正自身缺点,争做一名受大家喜欢的学生。因为他讲卫生,所以教师请他每天检查同学们的个人卫生。他公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提出让他担任卫生委员,他听了非常高兴,表示一定用行动争取同学们的信任。

5、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

某班原来的师生关系很严肃,学生对老师既尊敬又畏惧,不敢与老师交谈、聊天,因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感情交流。看到这一现状,教师立刻在班内设置了“知心信箱”,还让学生在日记中向老师畅所欲言。教师平时还注意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在班内提出表扬,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多交谈。当学生犯错时,教师采取了个别谈话的方式,而不是在全班点名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班中现象明显好转。学生敢向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空闲时,学生也会与老师谈谈天,真正把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致使班内的气氛异常融洽,师生间的感情日益加深。

在大提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能忽略了学生人际交往选择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人生活于社会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交往选择能力,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

话题之九:让小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很少谈及生活方式。即便有时提到生活方式,也常常是在表述其反面意思,如某人沾染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极左思潮的破除,生活方式才得以摆脱受歧视、被冷落的反面角色,堂堂正正地步入了社会科学的殿堂,成为社会科学各领域争相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从此,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便成为我国城乡亿万家庭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我们的第十八个话题是:让小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合理安排膳食;坚持适当运动;改变不良行为;保持平和心态;自觉保护环境;学习健康知识。

培养小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自立、自主的精神

现在的小学生自立、自主的精神较差,依赖性较强。原因在于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从小生活在一种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人宠爱、呵护。有人形象地将这种情形描述为“六一现象”,也就是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人围着孩子一个人转。他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应该接受的生活技能锻炼。

附:研究个案

爱劳动成就完美人生

[个案身份材料]

兰江小学六(4)班部分劳动观念淡薄,不爱劳动的小同学。

[个案缘起]

几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现如今的小孩,尤其是城市里的,劳动观念脑中不留丝毫,劳动能力无可说道。三年前,我刚接手就在心里想:一定要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三年后能各个爱劳动。

[家庭背景]

这批学生,有的出生在几代单传家庭,有的家庭很富裕,有的父母宠爱有加,平时基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王子、公主生活。学习成绩一般,吃不了多少苦。

[案例过程]

首先,对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进行调查:表明在家里从来不干任何家务劳动的孩子大有人在,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同学在家里帮助父母干家务劳动。有的孩子在饭后,将碗一推,就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收拾剩下的饭菜、洗涮碗筷,那是父母的事;有的从来没有叠过一次被子;有的甚至每天起床后衣服都要父母给穿上。

其次,对调查结果进行剖析:之所以会出现种种令我们触目惊心的情形,过错并非全在孩子身上,很大一部分责任应该由家长、长辈来承担。他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呵护,使得孩子没有机会从事家务劳动,自立、自主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寻找对策:

1、赢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这部分学生逐个进行家访,告诉学校的意图及其今后要做的事;

2、值日值勤工作严抓到位,发现偷懒一次,劳动三次。

3、利用班队活动讲讲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的事迹。

4、注意言传身教。时刻注意老师自己的言行。

第四,付诸于行动。行动一波三折,并非一帆风顺。反反复复,教育再教育。

第五,学会总结。每年的教师节前夕,对这部分学生一学年的劳动任务进行总结。

第六,毕业总结表彰。对学生三年来的劳动情况进行总结,授予优秀人员“班级劳动奖章”、劳动积极分子„„

[案例反思]小学生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还处于一种缺乏理性的阶段,带有很大的任意性和盲目性。这就需要父母、教师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总的说来,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既要从小做起,也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书包,每天晚上睡觉前将第二天上学要用的课本、文具收拾好;小学二年级开始学着收拾自己的卧室,叠被子、打扫房间等;小学三年级则要开始学习洗自己的衣服。总之,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就要放手让他们去做,鼓励他们去做。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出差错就大包大揽,这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足可见,劳动对于我们人的重要性。一个做事勤快的人,他无论到哪,都是受人欢迎的。劳动能塑造完美人生。所以说,教会学生正确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重要。

二、学会合理打扮自己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大人有大人的穿衣打扮要求,小学生也有小学生穿衣打扮的要求。如果不懂得这点的话,无论你打扮得多么神气,人家也不一定觉得你美。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衣着上一般都是由父母来安排,他们还意识不到自我形象这个问题。但是进入小学高年级后,他们就会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让他们学会正确打扮自己。

首先,穿衣要朴素大方,活泼整洁。学生一般都以穿校服为主,穿校服时要保持整洁干净。不用多说,皱巴巴、脏兮兮的衣服是令人生厌的。在节假日中,或者在一些除星期一须穿校服外,其他时间可穿也可不穿校服的学校里,许多学生都喜欢穿上自己精心挑选的衣服,一样要强调大方、整洁。女同学不可追求打扮得象成年女性一样艳丽,甚至花枝招展;男同学呢,要注意卫生,天天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不必追求穿高级质料的服装。

其次,注意衣服颜色的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身材和肤色的衣服颜色。对于小学生来说,衣服颜色不应该过于花哨,朴素的颜色如浅蓝、浅白、浅绿等较为适合小学生。再次,注意选择衣服的款式。应该选择样式简单、大方、明快的服装,不要过于追求特殊的风格,刻意标新立异。

再次,要注意自己发型的选择。一般来说,女同学的发式应以理短发、梳辫子为宜,不要留披肩发,更不可涂脂抹粉与画眉毛。男同学最好理学生头,不能留长头发。要保持小学生应有的活泼气息。

最后,要注意小学生的形象。鞋子、袜子要常换,鞋子要常擦,决不可让袜子发出酸臭味儿。女同学要注意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球鞋、布鞋或平跟鞋。在学校里,学生是不允许戴金银首饰的。有些家长爱把自己的宝贝打扮得像个小王爷小公主一样,给他们戴金黄色链、穿耳洞等,这是非常不好的。学生打扮得珠光宝气,这并不是美,而是俗不可耐,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自己支配的零花钱也慢慢多起来,这也就使得许多孩子养成讲排场、好攀比、摆阔气的坏习惯,同时也增加了家庭负担。当然,零花钱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出问题,但如果让一个没有正确消费观的小学生拥有过多的零花钱则肯定会出问题。因此,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非常重要。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虽然拥有巨额财富,但对孩子们的零花钱却有着严格的规定。他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制订不同的零花钱标准:7~8岁,每周30美分;9~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同时还规定每个孩子必须把自己的花销记录在帐本上,写明花钱的原因和用处。孩子每次在领取零用钱时,都要将账本交给他过目。如果账目清楚而且花费得当,则增加零用钱数额作为奖励,反之则要从零用钱定额中酌情扣掉一部分。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不是他小气,舍不得给孩子们钱花,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珍惜财富的思想以及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洛克菲勒做法的启示:让孩子一道参与家庭开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的孩子看见别人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就哭着闹着让父母给他们买。这固然是由于小孩子不善于克制自己,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根本不了解每个月父母能够赚多少钱,家庭的花销又是多少。因此,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试着让他们来当家理财。做家长的将自己的每月收入告诉孩子,让孩子对家庭各项花销一一记录,到月底进行结算。通过管理家庭开支,孩子就会明白,如果不合理安排家庭的收支,就没法好好生活;在提出购物要求的时候,也就会为父母、为家庭着想,而不是只顾自己个人愿望的满足。

四、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用脑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不但要努力学习,而且还要讲究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科学用脑,就是其中的方法。

首先,小学生每次做功课或者看书,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这其中有着科学的依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健康儿童连续用脑30分钟,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在120毫克以上,这时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连续用脑90分钟,血糖浓度下降到80毫克,大脑功能基本正常;连续用脑120分钟,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此时大脑反应迟钝,思维开始紊乱。持续时间如果超过210分钟,血糖浓度下降至50毫克以下,这时会头昏眼花,头痛,工作效率极低。

其次,学习时要充分调动全身感觉器官参与。比如记生字,可以一边念一边写,这样嘴里读着、手里写着、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就比光看不念或者光念不写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学习内容可以交替进行。有的人整个晚上都学习语文,到最后只觉得眼里看着的字都从脑子里往外跳。这样效果肯定不好。正确的做法是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每隔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轮换,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要保持充分的睡眠。大脑只有得到充分的睡眠才能正常工作,因此不能为了赶任务而让大脑超负荷运转。有的小学生在临考前挑灯夜战,这是不可取的。

另外,锻炼身体也很重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的反应更加灵活敏捷。

五、培养学习与卫生习惯意识 “挖鼻子不是好习惯”、“洗头洗澡好处多”、“端正姿势有益健康”、“正确的读写姿势”、“刷牙的好处与正确的刷牙方法”„„从小学一年级起,这些浅显的知识就通过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渐涉及电脑使用时的自我保健、饮酒与健康等更宽泛的生活环节。

六、培养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当今的孩子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相对薄弱,遇到偶发事件往往不知所措,头脑一片空白。意外伤害已成为0—14岁儿童第一大健康“杀手”。意外伤害是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它包括家庭中毒窒息、溺水、交通事故、烧伤、烫伤等六大类。意外伤害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因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防卫意识,如不小心、考虑不周等生活方式所致。由此可见,对家长及孩子进行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教育已迫在眉睫。如在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中进行“儿童居家安全、户外安全、交通安全、用药安全、常见意外伤害的紧急措施”等为主题的儿童安全知识教育和社会宣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此类意外伤害事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同时学校应该从小对他们进行安全意识渗透教育。如,一年级要学会拨打110、120、119,二年级要知道怎么处理和预防烧伤处和电击伤处,三年级要知道怎么预防与处理煤气中毒等等。

七、培养学生完整的心理社会能力 —— 生活技能 “快乐地学习”、“学会宽容”、“老师错怪了我怎么办”、“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友谊与爱情”这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的事,但是正直遇到这些事时,该怎么处理?怎么面对?这就是培养学生承受社会舆论能力问题,即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社会能力解释为: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六种“生活技能”就等于完整的心理社会能力,学生应该掌握的六种“生活技能”分别是: 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造就快乐自信的人格。

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要使学生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

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学会缓解精神压力,要教育学生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

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应培养学生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应该教育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

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要培养学生严格的自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不讽刺讥笑他人,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更不能使用武力甚至暴力,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目前已经是人们获取知识、建构能力的基本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效材料、归纳阅读方法、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文中将具体阐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顺利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课前设计阅读任务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习参与数学探究,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要想让小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可解。为此,教师可在课前设计数学阅读任务,围绕课堂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整理数学材料,自主阅读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数学概念。如此,可让学生积累有效预习经验,也能直接改善学生在课

堂上的学习行为。

在问题解决中组织阅读

有人认为,要想促使小学生会学数学,那么就必须组织丰富多元的问题解决活动,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解题活动通常会伴随着丰富的数学阅读活动,小学生需要自主阅读题目条件、分析设问方向,并由此猜想问题答

案,然后围绕问题整理数学资料,展开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从而顺利解题。因此,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数学阅读指导活动,让学生主动摄入有效的数学知识素材,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比如在“快乐的家园”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自主参与问题解决活动,我设计了多个练习题。第一道练习题写出“3”这个数字,然后让学生观察几组图画,按照“3”去划掉多余的图形。第二道练习题则是学生根据数字去补充图形的数量,本身便是考查学生对数字的认读能力,可以直接锻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上,我组织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条件,让学生根据审题结论去填充、删减图形,由此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读数。另外,我还会在数学课上编写一些应用题,用此类题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以绘本资源组织拓展阅读

在课外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从而顺利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中,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够在课外自主阅读数学绘本,教师要利用数学绘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自主参与数学阅读活动,我每天都会让学生阅读一个数学绘本,如《首先有一个苹果》《爸爸,我要月亮》《让谁先吃好呢?》《裘裘和皮皮》《会吐银子的石头》等。这些数学绘本中

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道理,只要小学生能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有效更新知识结构,内化更多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为了及时检测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益,我还会不定期组织数学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通过绘本阅读所积累的数学知识、最喜欢的数学阅读绘本故事,以便让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相关问题,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数学阅读教学指导活动可以直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意义学习。为此,教师便要在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丰富数学阅读活动,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整理数学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梨园小学:江宇

如今,全面推行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基本被取缔,学生们,能够较轻松地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及家长已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部分孩子对待学习开始松懈,连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拒绝,该完成的作业不做,该听的课不听,真担心进入中学后该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与他律(指接受他人约束)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

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础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在校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并且无论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是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来完成的。因此,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进行。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从而发展其自律能力。

2.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处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质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为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

3.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监督者、集体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且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的榜样。加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和依赖性及其强烈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示范作用。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师具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优秀品质,无疑有助于学生相应品质的培养。正如一名外国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来培养,品德也只能通过品德来培养,“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通过教师的榜样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的自律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4.通过锻炼儿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儿童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其中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与自律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两种心理品质有诸多相同的成分。如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且都与克服一定的困难相联系。具体讲,儿童意志的锻炼和培养是形成他们自律能力的基础。通过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制力),而自制力是自律能力内部构成要素的核心,这样儿童自律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因此,通过小学生意志的锻炼来培养其自律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①教育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②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③从平时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培养其意志;④要有意识地使小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5.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出乎内心意愿的一种行为。从学生自律能力形成过程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②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并把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③在内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④学生根据已确立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即在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在上述四个阶段中都贯穿着学生内部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惟有如此,小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阶段性目标:低年级段:要让学生得好,读得有感情,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中年级段: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

高年级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地读熟、读透以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织调查,分析阅读现状:

A、通过网络了解目前各地的阅读情况;

B、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阅读状况以及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

A、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

B、学习国内外关于母语教学和阅读方面的文章、著作;

C、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教育科研知识。

(3)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员就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使研究方案逐步得到完善。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2)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作好记录和小结,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

(4)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总结

(1)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2)实验教师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

(3)汇编论文集、案例集、读书报告集、活动记录等;

(4)撰写结题报告。

(二)主要措施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光实践不研讨就不是教科研。一年多来,本课题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构建了教研工作,构建了教研工作六步曲:提出问题,整合问题,制定计划,专题研究,以稿考评,反思质疑。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年多来,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讨论交流、专题发言、撰写论文、反思、教育故事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一次,我在教《赵州桥》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可规定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不能超过两次,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王树红老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

到位。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经集体讨论研究,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满山遍野/都有/ 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出个性,读出激情,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是我们课堂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兰进老师教学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

因为朗读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本课题实施的各步骤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分不同年级、采用不同形式,例如:赏读与创设情境、想象与激发情感、演读与感悟体验、评读与促进发展、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共鸣,领会文章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学生的语言,为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展示实施过程的图片)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前行,在研讨中收获、总结、提升。结合课题研究的深入老师们撰写了总结性的论文。我自己撰写的论文:《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徐晓宇老师的论文《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兰进老师的论文《如何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刘晓鹏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王树红老师的论文《高年级训练感情朗读的途径》、张国海老师的论文《浅谈教学中朗读方法的指导》。另外还有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关于朗读教学的课例、教学反思、活动记录等。

四、研究成果的影响

经过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了课题研究中期阶段预期的目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重视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通过阶段性的、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我校学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杜绝唱读的方面有了较好的改观。同时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朗读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我校的课题组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下一步研究的计划与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修养,多学习关于朗读方面的知识。

2、抓好课内外的结合,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好研究记录。

3、认真开展好实验研究活动,多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读书交流、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在学中玩、玩中学、乐中得、得中乐。

4、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5、加强学习,师生共同促进。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生如何培养数学提问能力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大力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渠道和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尝试,乐于探索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大问题,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使学生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数学提问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乐于提问。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生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内涵,创造设计出新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乐于提问,就要从培养学生们质疑兴趣开始,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提问,学习。

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勇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处在一种求知状态上,掌握不好提问的方式和技巧,往往“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所以课堂上就会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

那么这三怕是指什么呢?

1、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或不恰当,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程序和效果,会遭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

2、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成立,没有根据而闹出笑话,被老师和同学们当成笑柄。

3、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问了却没有解答的必要,教师会澄清,学生就会瞧不起自己。

因此,如果想让学生大胆,自信的在课堂上提问,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消除“三怕”的心理障碍,给学生自信和勇气,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质疑和不解的问题。例如:总有一些学生会由于情绪紧张表述不清楚自己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就可以让这个学生先坐下,等下课后再继续补问;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场合的人数多,不敢提问,这样教师可以让这个学生对旁边的学生进行提问或者走到这个学生身旁接受他的提问;再有就是对于一些口述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让他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照着文字念出来提问。

下载话题之七小学生健康消费能力的培养[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话题之七小学生健康消费能力的培养[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献县大陈庄小学孙德君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中,听力既是英语的基本技能之一,又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听......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在对如......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小课题研究规划 主题: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在当今教育,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初探(范文模版)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初探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等都需要计算活动的参与,......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有的父母更甚,孩子住校了,家长担心他们的生活不能自......

    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怎样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怎样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步兵第一一五师炮兵团 郭红庄 首长、同志们,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怎样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在讲课之前,先请大家看这样一组调查数字:第一,我对全连战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