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

时间:2019-05-13 05:0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

第一篇: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

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古代叙事文学的源

流和发展

一、诗性叙事的定义

所谓诗性叙事是指叙事话语对于常规叙事话语的逻辑背离。表现为不完整叙事及内涵的开放性。一般而言,诗性叙事还包括叙事中表现出来的诗性语言、诗歌表现手法的采用,诗歌意象的营造及诗性情感的抒发等。总之,诗性叙事就是对自然、对人物、对事物带有审美倾向的言说。

二、诗性叙事的源流。

《诗经》中叙事诗的诗性特色一是忽略故事,二是极易转向抒情。《卫风・氓》以一个弃妇的口吻叙述主人公定婚、结婚、婚变的一系列过程,已经构成一种理想的叙事诗的题材,但是诗人结构全篇的支点仍然是弃妇意识的流动。诗的开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既可看作是对事件原委的客观交代,同时也是主人公反思不幸婚姻时追根溯源的意识所至。诗的第一、二章尚能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初恋、定婚,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第三章忽然变成了整章的抒情,抒写一个过来人对婚恋的慨叹。从第四章开始,时间的秩序感多次被打乱,,上下句之间出现了大幅度的叙事跳跃。例如从婚后的含辛茹苦(“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跳到被弃后归家途中的凄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从丈夫婚后的逐渐粗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跳到被休归家后兄弟的冷嘲热讽(“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从初恋时的海誓山盟(“及尔偕老”)跳到被弃后的满腔愤怒(“老使我怨”)。其实如果我们稍作联想就不难解释叙述者(或曰抒情主人公)如此语无伦次的原因。

叙事与抒情在《氓》中(甚至可以说在《诗经》所有的叙事诗中)实际上是互为表里的。当叙述者(抒情主人公)回想甜密初恋的时候,心态比较平和,所以尚能按时间顺序叙事,一旦美好的回忆被无情的现实打断,悔恨、悲愤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一句两句不足以表达,所以要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整整一章加以宣泄,并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之类偏激的言辞将悲愤之情推向极致。在这种情绪的控制下,再要求她平心静气地叙述婚后种种是不可能的。《氓》中所宣泄的悲愤之情对我们的震撼,远远超过了一个纯朴、热情、勤劳、刚毅的弃妇形象对我们的感染。同时许多论者都曾注意到,《大雅》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都比较模糊。这些诗篇与其说是在讲述英雄的业绩,不如说是在宣泄叙述者(或曰叙述群体)的崇敬之情。这种现象再次印证了中国早期叙事诗的的诗性特征。

魏晋时期,由于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在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文人们实现了对自我人生及山水自然的诗意的发现,诗性的内涵在魏晋重文的背景下表现为诗性的表达,在笔记类著作《世说新语》中表现为叙事的诗性。从语言、叙事和结构三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叙事的诗性。言语之外,《世说新语》在叙事策略上也表现出明显的诗性特征。《世说新语》在叙事上呈现出时空模糊、不完整叙事、淡化情节的诗性特征。《世说新语》常常“采辑旧文”,成于众手,在对“旧文”的重述、阐释和 阐释上尤其能突出《世说新语》的诗性特色,这些叙述中除人物及必要的地点意外,时间、背景等信息被完全隐去,完全不同于史传中以时间开头的叙事方式。

诗性的语言。《世说新语》语言的诗性首先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世说新语》在叙述人物语言及形象刻画上都大量使用了比喻。如: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赏誉》)《世说新语》 以比喻的方式,诱发人们的想象,通过对比更生动、深刻的展现本体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人们对于喻体自然美的发现。《世说新语》本文也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叙事效果上的简约、生动。这些精妙的比喻不仅是魏晋言语机锋的真实反映,也成为《世说新语》诗性叙事的组成部分。

结构的诗性。《世说新语》诗性的叙事,还与其以意象为结构单元的组织形式有关。《世说新语》“依类相从,条贯故事”分为三十六门,一人之言行事迹往往分散在很多门类之中。我们认为这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种意象单元,以深蕴在言行事迹之中的精神内涵为分类依据。这种分类方式古已有之,《论语》《说苑》《魏晋世语》等都可能直接影响了《世说新语》的体制和类目设定。值得注意的是,《世 说新语》娱乐、谈助、风流的思想意识,使得本书在条目的设定上有别于以往及以后的相似著作,这点从清人吴肃公的对《世说新语》“脍炙之助多,劝诫之义少”(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的批评中可见一斑。这种编纂方式“采众美以成芳,集群葩而成秀”,将千余故事,依意象串联在一起,合而可成整体,分而各具情韵。《世说新语》的意象叙事还表现在叙事过程中注意意象的营造,也就是说,以意象完成叙事功能。钱钟书先生曾云:“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王子猷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耶!”(《任诞》)这里,被称为“君”的竹子已经人格化、情感化,成为一种主客交融的审美意象。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辉煌时期, 也是传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诗赋取士”使得当时文人几乎人人能诗。文人在创作传奇时, 潜意识中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传奇的创作中去, 这就使传奇中或隐或显地体现出诗的特质, 特别是在“虚白”、意境的营造、抒情等手法的使用上, 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突出。唐传奇中的诗歌特质和创作手法表现在叙事的跳跃性。小说叙事本来应该具有较大的连贯性,而是个具有较大的跳跃性,但是唐传奇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重在表现创作者的理想情趣,为此创作者塑造人物的时候,通常是截取人物几个重要的生活片段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这样就是唐传奇与诗歌虚白的创作手法具有很大的相同性。“虚白”手法是诗歌创作所遵循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其源出自于庄子的“虚室生白”。由于中国传统的审美光、语言符号传意的有限性、诗歌住含蓄等原因,诗人要以有限的文字点燃读者无穷的想象,虚白的手法便成为古典诗歌创作的一项重要法则。唐传奇对此手法多有吸收,在记载人物时候重在表现突出实践,如《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都集中学习额侠士的一次重要行动,其他则是一笔带过。特别是裴铏的《昆仑奴》,更是充分运用了诗歌虚白的手法,小说的题目是《昆仑奴》,若是按照史传的手法该市对昆仑奴加以简洁,可是传奇的开头而是顾左右而言他,是崔生和红绡的故事,由他们的故事带出摩勒的出场,小说的主人公是摩勒,可读者读完全篇对摩勒所知依然甚少,摩勒从哪里来,怎样到的翠蚨,他如何知道“一品郭子仪有十元各级,如何知道一品院中有猛犬,最后摩勒怎样生活等都没有交代。小说由此而充满了张力,也为后人的再创作留有大片空间。同样,红绡身上也有很多的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唐传奇这种述写人物不求面面俱到的创作手法,与诗歌追求朦胧含蓄的美学观是相同的。唐传奇除了在人物塑造上有较多的吸收诗歌虚白的创作手法外,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对诗歌之跳跃性有较多的借鉴。唐传奇之情节结构有别于史传人物编年式的叙事模式,一般具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精巧优美而富有艺术魅力,对于表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想象较之于六朝小说都有很大的提高。比较诗歌的内在结构和唐传奇的内在结构,会发现唐传奇构思极为精巧别致,跳动着诗歌的韵律,起伏着诗的节拍,极富有诗歌的感染力。

唐传奇多以环境只烘托、气氛只渲染唤起读者某种感情和直觉,从而使读者进入到传奇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其迷人魅力。而这一切是通过诗意的营造达到的。唐传奇冲过诗的意境的营造,增强了其感染力。许尧佐的《柳氏传》叙述昌黎韩翊与柳氏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韩翊寻找与之失散的柳氏赋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答诗“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这里的“柳”不光是柳氏的谐音,折柳赠别是诗歌意象所传达的意义,而且还用杨柳的柔弱又不堪折的生命态度暗示柳氏的命运。《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比兴,描绘女子的美貌。孟棨的《崔护》篇中,崔护吟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桃花”意象指的也是与崔护相遇的都成南庄美丽的少女。“燕子”和“青鸟”也是诗人笔下常写之物,两者都象征送信使者,相传青鸟是替西王母送信的神鸟。《传书 燕》中,绍兰拜托双燕为夫传信“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表达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飞烟传》中赵象回复飞烟曰“昨日瑶台青鸟复来,殷勤寄履乖和,耗冰雪之妍姿,郁蕙兰之佳气。”这里的青鸟指的是为赵象送信的人,与诗歌中青鸟的意象意义相同。

诗意的营造使传奇作品有了诗化和抒情化的特征,创作者用象征、按时等手法,使传奇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得以通过具体物像表现出来,引发读者的想象。

明清时期。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 唐代小说“文备众体”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文体上的成熟, 诗歌参与唐代小说叙事并直接导致了其向“诗性小说”的转型。展示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我们知道,小说叙事以典型形象塑造为中心,它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明清四大名著中的诗词也从这几个角度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水浒传》里写人物比枪、比刀、比棒、比箭等等,均以诗出之。如第 34 回写秦明与花荣厮杀:“狼牙棒当头劈下,离顶门只隔分毫;点钢枪用力刺来,望心坎微争半指。”等诗句赞美二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英雄本色。《西游记》继承了《水浒传》以诗描写人 物动作的写法,且更富动感。且不说孙悟空与诸神及妖魔的拼杀描写皆采用了诗歌的形式,仅仅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赶走,即将离去的细节也以诗出之,且动感十足:“含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试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诗中的“含”、“叩”、“辞”、“嘱”、“试”、“蹬”、“上”、“下”、“跨”、“飞”、“返”等词不仅生动地体现出孙悟空的广大神通,还表现了他含冤被逐的痛苦无奈之心。在肖像描写方面,《三国演义》依然很少用诗,不过描写貂蝉的三首诗十分别致。《水浒传》中的人物出场几乎都有诗相伴,这些诗也都较好地通过人物的相貌、姿态、声音、表情以及服饰等外形特征表现了人物性格。如第 38 回写李逵:“黑 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仅 27 个字,就通过肤色、身材、五官的描绘,突现出一个卤莽、耿直又“顽皮”的黑大汉形象。但是人物肖像描写最成功的还是《红楼梦》,如第 27 回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以一种灵动飞空的诗笔手法极其精练传神地浮现出一个美 丽多情、善感多愁、超凡脱俗而又命运坎坷的绛珠仙子形象。

推动故事发展化为情节因素

小说最基本的要素是故事情节。小说对诗歌的运用需要从属于文本故事情节的叙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艺术作用。这就要看这些诗词能否成为小说故事情节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明清四大名著善于利用诗词的含蓄特征,将其楔入隐含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叙述中,使之成为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三国演义》最能体现诗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功能的要数第 44 回诸葛亮吟诵的《铜雀台赋》。这首赋让周瑜“听罢,勃然大怒”,发誓联刘抗曹,迅速催生了赤壁大战,才有了后来的天下三分。《水浒传》有些诗词起到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如第 39 回宋江题的“反 诗”,第 61 回吴用为赚卢俊义入伙,扮作算命先生到卢府吟出的“卦歌”。《西游记》也有类似的诗词。如第 8 回观音奉佛旨上长安寻找取经人,途经五行山作的一首诗,促使后来孙悟空出山保唐僧西天取经等情节的发展。与前三部小说偶有诗词化为文本故事情节的有机因素相比,《红楼梦》极少有诗词不与文本情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且不说文本中暗示情节发展的众多诗词,如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等等,仅仅是书中的公子小姐吟诗联对、起诗社、赛诗词等等许多故事情节都含诗带词,而且这些诗词还和小说故事情节妙合无间,成为文本情节不可或缺的有机因素,以至于这些故事情节完全诗化——情节即诗。例如第 23 回写贾宝玉在桃树下看元曲《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是惜花之人,于是兜了花瓣抖入池中,任其漂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恰如曲词中“落红成阵”,诗意盎然。不料,林黛玉恰好又带绢袋来装花,埋入冢中,以维护花的纯净。这样,“落红成阵”般的美景,惜花如命般的纯情,本身就如诗如画,这又和元曲《会真记》中的虚景相映衬,同时,它还蕴涵着后文《葬花辞》中的诗意:“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而这些诗句还隐含着林黛玉的人生命运。这一切都使得黛玉葬花这一故事情节已完全诗化了。这种诗入情节,情节诗化,诗与情节融为一体的特点是 《红楼梦》独有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所不具备的。

描写典型环境烘托场景气氛

四大名著中有许多细腻生动的写景诗。

水浒传》中的写景诗比之《三国演义》来讲,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如第 104 回通过“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严寒雪天景象,突出了林冲所处环境的

严峻,烘托出他在命运紧要关头的心情,激化了他的内心矛盾,为以后“林冲上梁山”的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水浒传》、《西游记》中有些诗词对描写环境,表现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多是单纯静止地写景状物,有的还大段铺排夸张,中断了正在发展中的故事情节。而《红楼梦》中的写景韵文总是情景交融,与周围的气氛、人物心态、情节演进十分契合,不可或缺。如第 17 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没有像以往小说那样孤立静止地写景咏物,而是借宝玉试才题对额的机会,以韵语的形式,灵活出色的描绘出大观园全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很好的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而且作者还巧妙地将宝玉的诗才和贾政及相随的文人清客们作了鲜明对照,将写景与人物刻画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空谷传声一击两鸣”的效果。正如洪秋蕃所赞:“„„贾宝玉试才题对额,遂将贾府诸人,大观园全境逐一点出„„创著述家第一妙诀。”(洪秋蕃《红楼梦抉隐》)

深化主题思想抒发作者情感

《西游记》中的也有很多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词。如第 87 回中的“田畴久旱逢甘雨,河道经商处处通。深感圣僧来郡界,多蒙大圣上天宫。”赞美唐僧、孙悟空的救民之功。

如果说《西游记》中的诗词反映的主题思想离封建政治、道德教化较远的话,那么《红楼梦》中的诗词所体现的主题内蕴则完全是对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第 3 回评价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困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词由作者直接对人物性情进行评议,这两首词以否定、嘲讽的口吻赞美贾宝玉纯真善良的本性及反叛精神,委婉地批评了封建旧思想对他天性的束缚、遏制,同时也为后文的人物命运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到位的铺垫。

《红楼梦》还有前三部小说所没有的绝佳暴露诗。如第4 回那首成为后面情节催化剂的著名的《护官符》,以通俗凝练的民谣形式,形象 地概括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小说作者虽未出面评议,但其批判意味反更分明。其笔锋所指不仅仅限于书中世界,还暗指了当世朝廷。诸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等等都有这种隐晦的“伤时骂世之旨”。

发挥诗性优长突现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诗是一种与小说并列的文学样式。相比于小说写人叙事上的优势,诗歌在抒情写意、节奏韵律、语言精练、手法独特、韵味无穷方面有着自己的优长,尤其是在独特的诗性文化滋润下,在丰厚的诗歌土壤中成长的中国古典诗歌。“不论小说、戏剧是否确是从诗歌发展而来,中国戏剧、小说都有浓厚的抒情性,同中国的诗的性质相近”而当中国古典诗歌进入小说,它的诗性优长必然会化为小说文本巨大无穷的审美价值。对于明清四大名著来说,这种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首先意境美

意境美是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美。

《水浒传》中的诗句增加了描写功能,也使小说更富意境美。如第 10 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草料场雪景“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画面直感很强,渲染了一种肃杀气氛,与林冲当时的危险处境相映衬,蕴含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比,《西游记》中的诗歌更多更好。其诗写景固然有意境美,那些描写人物的诗也能产生主客统一、意与境谐的感觉。如第 27 回描 写白骨精变美女走向唐僧的动作:“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这些诗句描写细腻生动,情韵十足,可以说把人物的动作诗化了。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红楼梦》。不必说那全书中诗意盎然的景物描写,也不必说前面已论述的诗化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单是那笼罩全文的太虚幻境、木石前缘、“还泪”之说,就以其梦幻神秘的色彩激起人们无尽的想象,在想象的飞升中如见仙境、似窥幽情,情境互动,美不胜收。

第二语言美

诗词曲赋皆属韵语,不仅可以通过押韵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以促进意境美的生成,而且还可以用生动形象而又凝炼的语词,化无生命物为有生命物,以有限显示无限,给人以无穷美感。如《三国演义》第 78 回曹植被皇兄曹丕逼迫所作的七步诗中的“相煎何太急”一句,其中的“煎”这一个字,就赋予“豆”与“豆萁”以生命,活化了物,促使人想象“豆萁”煮“豆”的生动场景,还借物喻人,暗示同胞兄长迫害兄弟一事,催人体会诗人心中痛苦“煎”熬之情„„ 真可谓以一总多

第三诗笔美

明清四大名著中就充分体现了诗笔手法所呈现的美。诗笔美包含的内容很多,本文仅就《红楼梦》中的诗词所采用的象征手法为例进行简略分析。象征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法。《红楼梦》中的诗词常用象征手法将具体物象和人物情思融为一体,产生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林黛玉那首《葬花辞》。词中的“花”就是林黛玉本人的象征。林黛玉不仅有花一样“明媚鲜妍”的容貌,花一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贵品质,更有同花一样“春残花渐落”的不幸命运及“花落人亡”的共同悲局。加之,此诗的名称叫《葬花辞》,葬花者和吟辞人有都是林黛玉自己,花和人已融为一体,人即花,花即人。这样,作者就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借花泣诉心志,将美毁灭给人看,字字血,声声泪,有力地控诉了封建旧势力、旧思想,令人读来唏嘘不已,回味无穷,这正是小说诗笔美的魅力。

第二篇:写人叙事作文手法

谈写人记事作文写法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是小学和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学生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练习写作文,到高中毕业,写的最多的恐怕要数记叙文了。一般来说,学生写写人记事的文章,不会有多大困难,如果说有什么困难的话,那就应该是文章写的慢,写的不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各式各样,纷繁复杂,不是无话可写,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剪裁布局和快速完成,往往一写就拉得很长,洋洋洒洒上千言,拖拖拉拉两三个小时还写不完。写人记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就不做多的谈论,而只着重就如何能快速完成写作任务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先谈谈如何快速写人的问题,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比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环境烘托等等,在快速写人的写作过程中,当然也会运用到这些方法,但是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一切都要立足于快。我总结的写人文章的步骤和原则是:

1、品德定向

因为写人的文章,主要是要写出人的性格特征和品德。记正面人物,就要写出他的高尚品德,用以教育人和鼓舞人。记反面人物,就要写出他的卑劣品德,使之成为反面教员。因此,看到写人的作文题目,要立即进行品德定向,确定表现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譬如写《我的爸爸》这个作文题,你是要表现爸爸办事大公无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高贵品质,还是表现他精明强干、持家有方、治家有道的才能,仰或表现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或是写爸爸对你的耐心教育和关心爱护。在作文中写爸爸的哪一个方面的品德,一接触题目就要确定描写方向,不能有丝毫犹豫。又如写《我的朋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确定表现我的朋友的什么品德,是写他的助人为乐、善良心地,还是写他的勤奋学习,遵纪遵师的高尚品德。给所写的人物进行品德定向,这是快速写人的第一步。

2、因德选材

把要描写的人物的品德定好描写方向后,第二步就按照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描写。所选的事例要足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德,而且只能选表现人物定向品德的材料,不能表现定向品德的材料,即使再生动感人也不能选入。一个方面的品德选一个典型材料就已经足够,不要重复堆垒,如果全文只写一个典型材料,通过一个典型事例来写人,那么这个材料就要写详细一点,如果通过几个材料来突出人物的高尚品德和性格特征,那么各个材料不要写的太详细,每个材料都写的很细,势必会加长文章的篇幅,不但时间不够,而且会给人一种冗长的感觉。写人的文章和记事的文章不同,虽然都要写事,但是在写人的文章中的事例的完整性,没必要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各个环节交代清楚,只要切取其中最能表现人物品德的片段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把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等来龙去脉写的完整无缺,不但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品德,而且达不到快速写人的要求,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学生作文中常犯的毛病,必须予以克服。

3、视材布局

选好足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的材料以后,第三步就是根据所选材料的情况进行布局安排,如果选了几个不同的材料,试图表现人物几个方面的高尚品德,那就采用分类条陈的办法谋篇布局,这样能快速把材料安排好,如果试图用一个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某一方面可贵精神,那么可采用顺时空法来安排材料,这样写起来得心应手,速度就快。

前面谈的是快速写人的文章的基本写法,下面再谈谈快速记事的文章的基本写法。一般说来,写人和记事的文章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事在人为,人因事显。写人要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的思想品德,而记事则一定要有人的活动,但是严格说来,写人和记事的文章还是有区别的,不但二者选材重点不同,写作的目的也不相同,写人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德,记事则是为了表现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写人的文章着眼于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而记事的文章则着眼于事件的完整性,因此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所记事件必须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及结果写清楚。记事的文章中也会写到人物的活动,但人物的活动要服从于事件的发展,不要过分考虑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下面具体介绍快速记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迅速确定主题

碰到记事的作文题,第一步就是立即确定主题,学生的作文与文学家的创作不同,文学家创作的过程,一般要先有生活,有了题材,有了故事,再提炼主题,从生动丰富的素材中提炼出主题以后再进行写作,所以作家的创作一般是先有题材后有主题。学生的情况则不同,学生几乎全是命题作文,在考场上,考卷上事先已经命好了题目,学生只应命而写,不能有丝毫的改变,改变了原题的题旨,就算是走题,一但走了题,作文就会泡汤,甚至有可能得零分。这种严格的奉命作文,是没有素材做基础的。一切题材都靠临场发挥,临时来选。怎么个做法呢?当然只有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因此,要想材料选的快,选的准,选的好,就必须先确定主题。确定了主题,就像射箭有了靶子,登山有了目标。有些学生写记事的文章,开始迟迟不能动笔,一下想写这件事,一下又想写那件事,根本的原因就是头脑中没有确定好主题,因而没有选材的标准。象一个行路人走到十字路口,心中没有了前进的目标,那就只能在十字路口徘徊,白白的耽误时光。所以说,快速记事的第一步,就是按题目的要求迅速确定好文章的主题。

2、根据主题选材

学生的应命作文一般是先有主题后有题材,用这个公式表示就是:题目—主题—题材—写作,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先有题材后有主题,但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确定好主题以后,第二步便是迅速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记叙材料。譬如写《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初中学生,在社会上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经历的事情不少了,可能有许许多多的事令自己终身难忘。现在该写哪一件事呢?只要根据自己要表现的主题来选择,很快就可以拿定主意。譬如你要歌颂好人好事(如08年的四川大地震),你就可以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事迹;你要表现学生的进取心,你就可以写刻苦学习,迎难而上的事迹;当然,根据你所要表达的不同主题,你还可以写老师对自己的一次批评,写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一次责罚等。到底写哪件事,只能由要表达的主题来决定。选材要由主题来决定,对所选定的材料进行剪裁仍然要由主题来决定。对一件事情中的情节,哪里要留,哪里要去,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都要按照主题的要求来决定,总的原则是,能表现主题的就详细写,不能表现主题的就略写,或舍弃不写,主题在心中选择、剪裁就会快速。

3、应顺时空布局

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记事的文章,要做到快速行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记叙。因为这样来布局,写起来有现成的线索可以遵循,思路顺畅,条理清晰,速度也就快了。

最后要强调一点,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有细节描写,所谓细节就是足以表现主题的细微末节,很多学生写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之所以不生动,就是因为缺少细节描写,情节是骨架,细节则是血肉,迅速找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作文中千万不能因为它是细微末节而轻视了它,在快速作文中,细节的描写尤其显得重要。一滴水可以反映整个太阳,作文中有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就可以省去很多复杂的叙述和枯燥的介绍,因而成文也就快,所以按照应顺时空的方法来布局,写起来得心应手,成文速度就快了。

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无价的亲情呵,愿我们在你的鼓舞下,驶向美好灿烂的明天。关于亲情的影片..我看这部影片时,心情很沉重,流泪了.我想,不论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卑微,只要我们能够记住亲情的鼓舞与期待,只要我们我们去刻苦努力,只要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战胜自己,那么我们就是生活的强者!

第三篇:写人叙事作文手法

谈写人记事作文写法

2011-11-7 7:52:37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是小学和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学生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练习写作文,到高中毕业,写的最多的恐怕要数记叙文了。一般来说,学生写写人记事的文章,不会有多大困难,如果说有什么困难的话,那就应该是文章写的慢,写的不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各式各样,纷繁复杂,不是无话可写,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剪裁布局和快速完成,往往一写就拉得很长,洋洋洒洒上千言,拖拖拉拉两三个小时还写不完。写人记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就不做多的谈论,而只着重就如何能快速完成写作任务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先谈谈如何快速写人的问题,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比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环境烘托等等,在快速写人的写作过程中,当然也会运用到这些方法,但是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一切都要立足于快。我总结的写人文章的步骤和原则是:

1、品德定向

因为写人的文章,主要是要写出人的性格特征和品德。记正面人物,就要写出他的高尚品德,用以教育人和鼓舞人。记反面人物,就要写出他的卑劣品德,使之成为反面教员。因此,看到写人的作文题目,要立即进行品德定向,确定表现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譬如写《我的爸爸》这个作文题,你是要表现爸爸办事大公无

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高贵品质,还是表现他精明强干、持家有方、治家有道的才能,仰或表现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或是写爸爸对你的耐心教育和关心爱护。在作文中写爸爸的哪一个方面的品德,一接触题目就要确定描写方向,不能有丝毫犹豫。又如写《我的朋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确定表现我的朋友的什么品德,是写他的助人为乐、善良心地,还是写他的勤奋学习,遵纪遵师的高尚品德。给所写的人物进行品德定向,这是快速写人的第一步。

2、因德选材

把要描写的人物的品德定好描写方向后,第二步就按照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描写。所选的事例要足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德,而且只能选表现人物定向品德的材料,不能表现定向品德的材料,即使再生动感人也不能选入。一个方面的品德选一个典型材料就已经足够,不要重复堆垒,如果全文只写一个典型材料,通过一个典型事例来写人,那么这个材料就要写详细一点,如果通过几个材料来突出人物的高尚品德和性格特征,那么各个材料不要写的太详细,每个材料都写的很细,势必会加长文章的篇幅,不但时间不够,而且会给人一种冗长的感觉。写人的文章和记事的文章不同,虽然都要写事,但是在写人的文章中的事例的完整性,没必要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各个环节交代清楚,只要切取其中最能表现人物品德的片段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把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等来龙去脉写的完整无缺,不但不能突

出人物的性格和品德,而且达不到快速写人的要求,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学生作文中常犯的毛病,必须予以克服。

3、视材布局

选好足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的材料以后,第三步就是根据所选材料的情况进行布局安排,如果选了几个不同的材料,试图表现人物几个方面的高尚品德,那就采用分类条陈的办法谋篇布局,这样能快速把材料安排好,如果试图用一个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某一方面可贵精神,那么可采用顺时空法来安排材料,这样写起来得心应手,速度就快。

前面谈的是快速写人的文章的基本写法,下面再谈谈快速记事的文章的基本写法。一般说来,写人和记事的文章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事在人为,人因事显。写人要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的思想品德,而记事则一定要有人的活动,但是严格说来,写人和记事的文章还是有区别的,不但二者选材重点不同,写作的目的也不相同,写人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德,记事则是为了表现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写人的文章着眼于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而记事的文章则着眼于事件的完整性,因此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所记事件必须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及结果写清楚。记事的文章中也会写到人物的活动,但人物的活动要服从于事件的发展,不要过分考虑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下面具体介绍快速记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迅速确定主题

碰到记事的作文题,第一步就是立即确定主题,学生的作文与文学家的创作不同,文学家创作的过程,一般要先有生活,有了题材,有了故事,再提炼主题,从生动丰富的素材中提炼出主题以后再进行写作,所以作家的创作一般是先有题材后有主题。学生的情况则不同,学生几乎全是命题作文,在考场上,考卷上事先已经命好了题目,学生只应命而写,不能有丝毫的改变,改变了原题的题旨,就算是走题,一但走了题,作文就会泡汤,甚至有可能得零分。这种严格的奉命作文,是没有素材做基础的。一切题材都靠临场发挥,临时来选。怎么个做法呢?当然只有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因此,要想材料选的快,选的准,选的好,就必须先确定主题。确定了主题,就像射箭有了靶子,登山有了目标。有些学生写记事的文章,开始迟迟不能动笔,一下想写这件事,一下又想写那件事,根本的原因就是头脑中没有确定好主题,因而没有选材的标准。象一个行路人走到十字路口,心中没有了前进的目标,那就只能在十字路口徘徊,白白的耽误时光。所以说,快速记事的第一步,就是按题目的要求迅速确定好文章的主题。

2、根据主题选材

学生的应命作文一般是先有主题后有题材,用这个公式表示就是:题目—主题—题材—写作,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先有题材后有主题,但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确定好主题以后,第二步便是迅速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记叙材料。

譬如写《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初中学生,在社会上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经历的事情不少了,可能有许许多多的事令自己终身难忘。现在该写哪一件事呢?只要根据自己要表现的主题来选择,很快就可以拿定主意。譬如你要歌颂好人好事(如08年的四川大地震),你就可以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事迹;你要表现学生的进取心,你就可以写刻苦学习,迎难而上的事迹;当然,根据你所要表达的不同主题,你还可以写老师对自己的一次批评,写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一次责罚等。到底写哪件事,只能由要表达的主题来决定。选材要由主题来决定,对所选定的材料进行剪裁仍然要由主题来决定。对一件事情中的情节,哪里要留,哪里要去,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都要按照主题的要求来决定,总的原则是,能表现主题的就详细写,不能表现主题的就略写,或舍弃不写,主题在心中选择、剪裁就会快速。

3、应顺时空布局

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记事的文章,要做到快速行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记叙。因为这样来布局,写起来有现成的线索可以遵循,思路顺畅,条理清晰,速度也就快了。

最后要强调一点,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有细节描写,所谓细节就是足以表现主题的细微末节,很多学生写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之所以不生动,就是因为缺少细节描写,情节是骨架,细节则是血肉,迅速找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作文中千万不能因为它是细微末节而轻视了它,在快速作文中,细节的描写尤其显得重要。一滴水可以反映整个太阳,作文中有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就可以省去很多复杂的叙述和枯燥的介绍,因而成文也就快,所以按照应顺时空的方法来布局,写起来得心应手,成文速度就快了。

第四篇:第八讲 文学叙事

第八讲 文学叙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构成

2.了解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

3.了解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

4.了解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一节 叙事界定

本节论述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概念 —— 叙事。分为四个问题来谈: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叙事的构成。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往往是丰富多样、魅力无穷的。人们对叙事性作品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叙事性作品进行研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古典小说理论则大致从明代开始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论逐渐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明清之际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和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兴起了叙事学。这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作新的研究的产物。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都致力于探讨叙事性作品的叙事奥秘,但在具体作法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其二,它不再把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选择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声音、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关系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叙事学对于叙事性作品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往往忽略传统叙事理论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忽视了具体叙事性作品的特殊性,因而存在一定偏颇。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叙事理论和当代叙事学各自的成败得失,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便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

问:传统叙事理论着重关注什么问题?

答: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相对于现代叙事学关注“故事是如何讲出来的”即话语而言,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已被讲出的故事”即内容,从而形成以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问:叙事理论在中国产生于何时?谁是突出代表?

答:叙事理论在中国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产生的。它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而产生,其中明清之际金圣叹是突出代表,他在其小说和剧本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性格理论为特色的叙事理论。

——————————————————————————————————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故事,按汉语中 “ 故事 ” 的本义来解释就是 “ 过去的事 ”。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就叫《故事新编》。英语中的 “ 故事 ”(story)一词有 “ 历史 ” 或 “ 史话 ” 之义,当然也是 “ 过去的事 ” 了。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这就引出叙事的基本特征: 1.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注重主观情感表现、表意性作品强调观念表达不同,叙事性作品必须通过外在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具体刻画去把握社会现实。2.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这是说,叙事性作品所讲的故事,无需寻求客观社会现实事实的验证,而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虚构性或假定性逻辑。

—————————————————————————————

问: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问:什么是叙事?

答: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叙事看起来是单纯的讲故事行为,但实际上与特定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由于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而特定的文学叙事行为也必然会渗透进着特定的意识形态。所以,叙事具有意识形态本质。意识形态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着它的形式。

四、叙事的构成

叙事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不妨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来理解。

1.叙述内容。这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狂人日记》的叙述内容,可以概括为“狂人”的故事:一个曾患“迫害狂”病症的人曾经有过的“狂人”梦魇。在这梦魇中,发生了“狂人”与赵贵翁、古久先生、大哥、佃户、陈老五等关于“吃人”的故事。这是读者读完小说后在头脑里还原出来的故事。

2.叙述话语。这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叙述话语就是使故事得以成为故事的基本的语言系统。读者要了解“狂人”故事,是必须通过阅读鲁迅所建构的叙述话语的:先是标题“狂人日记”,接着是本文第一段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作者题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于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跟着就是以白话文形式书写的小说正文了(从“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直到“救救孩子……”)。上一层面的叙述内容,是只能通过这一层面而被阅读和理解的。没有这层叙述话语就不可能有叙述内容――“狂人”的故事。

3.叙述动作。这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传统叙事理论很少关心这一层面,而叙事学对此格外重视。小说总是由特定的叙述者来讲述的,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往往支配着叙述话语。《狂人日记》设置了两重叙述者:首先是超越故事的旁观性叙述者――开头作者题记中出现的“余”,他是“狂人”昔日中学好友,得到“狂人”的日记二册并将它公之于众。其次是故事内叙述者――“我”(即“狂人”),他在日记中“语颇错杂无伦次”地记录下自己的“荒唐之言”,这些“荒唐之言”正构成小说的正文。

——————————————————————————————————

问:什么是叙述内容?

答:叙述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

问:什么是叙述话语? 答:叙述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

• 叙述内容

本节论述叙述内容问题。主要谈三个问题:故事、结构和行动。

一、故事

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四个层面: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这可以结合鲁迅《药》去理解。

1.事件。这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事情结合体。事件有主有次、有大有小。《药》讲述的是“人血馒头”事件,即华家如何为医治华小栓的痨病而寻求人血馒头的经过。

2.情节。这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是那种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导致矛盾冲突从而影响人物命运的一系列事件。我们从《药》里了解到如下事件:华老栓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痨病,后半夜起来走到大街上,亲眼目击行刑场面,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获得“人血馒头”,作为治病的药;华老栓回到家,满含希望地让小栓吃下“人血馒头”;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等在店里谈论小栓的病和人血馒头,中间带出夏瑜的故事;同样失去儿子的华大妈与夏大妈在坟场相遇,表明人血馒头终于没能治愈小栓的病。这些事件被依照前后因果关系逻辑组织起来,就构成了故事的情节。

3.人物。这是叙事作品中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药》里先后出现的人物有: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大妈等。

4.场景。这是由人物行为与其环境组合成的具体场面和情景。叙事性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景。《药》里的主要场景有:华家茶馆(卧室)、丁字街、刑场、华家茶馆、坟场。正是人物行为与其环境构成的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使故事的进展线索显示出来。没有场景的作品必然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

问:什么是事件?

答:事件是故事的层面之一,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事情结合体。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问:什么是情节?

答:情节是故事的四个层面之一,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二、结构

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表层结构。这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其最小叙述单位叫做叙述句。每个故事的表层结构的特征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关系显示出来。

2.深层结构。这是叙事作品中位于叙述顺序背后的共时性内在关系形态。其存在的依据是这种一种理论假设: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研究深层结构,需要打乱表层叙述顺序,从中寻找内在要素,然后将这些内在要素按照某种相似性原理排列组合起来,由此探究支配具体叙述话语的普遍而永恒的理性秩序。

不妨举例说明。就《狂人日记》来说,其表层结构是一个“狂人”在病中以日记形式记下的与“吃人”梦魇相关的“胡言乱语”,而其深层结构则可以说是由上述表层结构而寓言式地揭示的当时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状况,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古代愚昧或蒙昧弊端的愤激批判或痛切反思。在《药》里,华家以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过程,构成表层结构;在这一表层结构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寄寓着小说的深层结构――夏瑜如何为革命而英勇献身,以及这种献身如何不被愚昧群众所理解;而更进一步看,夏瑜正隐喻现实中革命烈士秋瑾。当然,对小说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及其关系,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理解。

——————————————————————————————————

问:什么是结构?

答: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问:什么是表层结构?

答:表层结构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

——————————————————————————————————

三、行动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叙事性作品中人物行动总是有自身逻辑的,叙述必然要力求揭示这种行动逻辑。

行动逻辑是支配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任何故事共有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使读者得以读懂故事。而如果离开这种逻辑的制约,读者就无法读懂故事了。二是每类或每个故事自身特有的逻辑,这是由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和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呈现为三段式序列:一是可能性,这是指一个行动合乎逻辑地具备了发生的必要条件;二是变为现实,这是说行动已合乎逻辑地进行,或者相反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阻止,从而没有变为现实;三是取得结果,这是说行动以成功而告终,或是相反以失败作结。

在鲁迅的《药》里,中心行动是寻找人血馒头治病。小说呈现出如下行动逻辑:一是可能性,这表现为人血馒头可能治病;二是变为现实,华老栓到刑场获得人血馒头,回到家后给小栓吃;三是取得结果:治病未获成功。

——————————————————————————————————

问:什么是行动?

答: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问:什么是行动逻辑?它包含哪些层面?

答:行动逻辑是支配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任何故事共有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使读者得以读懂故事。而如果离开这种逻辑的制约,读者就无法读懂故事了。二是每类或每个故事自身特有的逻辑,这是由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和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

—————————————————————————————————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本节论述叙述话语,主要讲两个问题: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和视角。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读者常常不得不顺时地从头到尾阅读一部叙事性作品。这自然要求叙事性作品的本文也按一定的线性时间组织起来。这样,时间成了叙事性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叙述时间是故事的时间与本文的时间之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叙事性作品中的时间往往具有二元性特征: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形成复杂多样的关系。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次序,本文时间则是叙述本文中排列的前后次序或读者阅读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次序。这两种时间在叙事性作品中常常并不一致,形成矛盾。而正是这种差异和矛盾造成了叙事性作品特有的节奏性。

叙事性作品的节奏主要体现为三种形态:时序、时长和频率。

1.时序。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而形成的关系。故事肯定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那种按照故事发生顺序而进行的叙述就叫做顺叙,即顺着时间序列去叙述。但本文中的叙述顺序却不一定忠实于这种故事时间。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往往出现种种不协调方式,这就是逆时序。逆时序通常有两类:一是插叙,是说在顺叙时插入若干此前事件的片断;二是倒叙,是说把顺叙序列的结尾提前到前面叙说。《狂人日记》就是先讲“某君昆仲,今隐其名……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这一结果,再回头以日记形式叙述他“当日病状”本身。这在时序上就属于“倒叙”。

2.时长。时长是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总是确定的;本文时长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而这总是无法测定的。如何弄清这两种时长的关系呢?我们只能假设有一种理想的匀速叙事,在其中本文时长与故事时长始终保持均衡状态,而如果以这种匀速叙事为参照点,就可以比较出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状况来。

这里可见出时长的五种关系形态(童书只讲了四种)。下面结合鲁迅的《药》来认识。第一是省略。这是对故事的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的叙述,其特点是故事时长无穷地大于本文时长。在《药》的第三、四部分之间本该讲述小栓在吃了人血馒头后依然未能治好病症从而死去的经过,这一经过肯定交织着华老栓和华大妈的痛苦,但叙述者却完全省略了。第二是概括。这是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其特点为故事时长明显地大于本文时长。《药》在第二部分结尾叙述“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幅补丁的夹被”时,应该而且可以讲述她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但却只是这么简单一句就交代过去了,显然属高度概括的叙述。第三是场景。这是主要由行动和对话描写构成的有关故事发生的实际场面的叙述,其特点为故事时间与本文讲述的事件时长大体上相等。《药》里的丁字街头及刑场的场面描写,还有结尾坟场的场面描写,都可见出场面叙述的特点。第四是减缓,这是故事时长小于本文时长的叙述,其特点是故事发生所持续的时间明显地小于本文叙述所花去的时间。例如《药》第二部分写小栓吃人血馒头的情景:“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串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馒头。――不多功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桌。”小栓吃馒头的过程本身(故事时长)应当远远短于描写的过程(本文时长),这里减缓下来加以详细叙述,显然是要突出人血馒头形象本身在整个小说世界中的特殊作用。第五是停顿或休止,这是故事延续的时间为零的叙述,着重于事件发生的特定状态、环境或背景的刻画,特点为故事时长远远小于本文时长。这种情况有时在某些长篇作品里出现,用来渲染某一瞬间的特殊状况。而有些电影剧本借助“同时蒙太奇”镜头的优势,往往可以分别叙述同一瞬间里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使得这一瞬间过程竟然延伸出如此超长的篇幅、衍生出如此深长的意味来。在这五种形态中,第一和第五种分别处在叙事速度快慢的两个极端,而第二、三、四种则处在居中位置。由此可见出叙事节奏的丰富与多样性。

3.频率。频率是本文叙述与故事内容之间形成的重复关系。这种重复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事件的重复,二是叙述的重复。事件的重复指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而叙述的重复则是指一件事件被反复叙述。在《药》的第三部分,康大叔对众人两次重复提及“这小东西……”,属于叙述的重复(革命者夏瑜的一件行为被重复叙述);第四部分写夏大妈两次重复提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属事件的重复(夏大妈两次重复说同样的话)。

——————————————————————————————————

问:什么是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

答案: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次序,本文时间则是叙述本文中排列的前后次序或读者阅读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次序。问:什么是时序?它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而形成的关系。那种按照故事发生顺序进行的叙述叫做顺叙,即顺着时间序列去叙述。但本文中的叙述顺序却常常并不忠实于这种故事时间。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往往出现种种不协调方式,这就是逆时序。逆时序通常有这样两类:一是插叙,即在顺叙时插入若干此前事件的片断;二是倒叙,即把顺叙序列的结尾提前到前面叙说。

——————————————————————————————————

二、视角

叙述视角即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或聚焦),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1.第三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药》就属于此类叙述,叙述者是超越于故事进程之外的旁观者。

2.第一人称叙述,这是叙述者既是叙述者本身而同时又是故事角色的叙述。这种叙述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兼角色的人物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狂人日记》正文属此类叙述(开头作者题记属第三人称叙述)。《祝福》也属此类。

3.人称变换叙述,这是上述两种以上叙述视角交替出现的叙述。《狂人日记》先后运用了第三、第一人称叙述。

—————————————————————————————————

问:什么是视角?它有哪些类型?

答: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问:试简述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

答:第三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叙述者表现得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去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这在传统叙事性作品中较为普遍。而这种叙述视角的局限在于,叙述者享受到过分的自由,使读者的自由受到限制,被剥夺了解释和探索作者奥秘的权力。

——————————————————————————————————

• 叙述动作

本节论述叙述动作问题。主要谈三个问题: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和叙述者与接受者。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动作,说得简单点,就是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讲故事,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人群的讲述,这就决定了叙述动作必然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讲”的人,这是叙述者;二是“听”的人,这是叙述接受者。

叙述者等同于作者吗?两者其实并不等同。作者是特定作品的创作者,而叙述者不过是作者在叙事时虚构出来的代替自己讲述故事的角色,即便其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出现,或者显得与读者心目中的作者形象相近,也仍然只是一种虚拟性存在,不能与现实作者划等号。在《虚构》(1986)里,正像标题所指示的那样,当代作家马原一开头就直接申明:“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我就叫马原,真名”。这里用了一连串由“我”开头的句式,可以说是“我…”式反复句。它体现了两种功能:其一是辩解似地告诉读者,“我”不是在追求现实主义经典作家巴尔扎克所崇尚的那种“真实性”和“典型性”,而是相反在全力“杜撰”或“编排”即虚构。宣称小说不是真实而就是虚构,这就把读者同故事、同故事后面的作者清楚地间隔、疏离开来,使小说成为一个虚构的意义空间。其二是以“我”的反复出现烘托出一种抒情上的倾诉氛围,造成浓烈的主观情绪化效果,更突出了小说的虚构性而不是真实性。

这样,如果把叙述者同作者混为一谈,就会把作品中表现的作者理想与他的实际状况不适当地等同起来,而看不到其间的差异或距离。不过,叙述者与作者之间也存在一种必然联系:叙述者的设置及其在叙述过程中的位置和功能,都会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旨趣和理想及更根本的宇宙观等。

——————————————————————————————————

问:什么是叙述动作?它包含哪些要素?

答:叙述动作是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讲故事,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人群的讲述,这就决定了叙述动作必然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讲”的人,这是叙述者;二是“听”的人,这是叙述接受者。

问:什么是叙述者?

答:叙述者是作者在叙事时虚构出来的代替自己讲述故事的角色。

————————————————————————————————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存在可以有多种方式,不仅可以表现为叙述内容(即故事)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可以体现在叙述的动作上,即体现在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去叙述上,这就有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在叙事中有何种功能呢?其一,它传达叙述内容的意义,或者说使这种传达有更准确和生动的效果;其二,在有的情形下,它干脆在作品中直接“现身说法”,例如,在叙述过程中突然中断叙述,插入自己的议论或评点,这是要使读者从叙述者的声音的存在进而感受到叙述者本身的存在,从而突出显示叙述者的存在。

除叙述者的声音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声音,这就是作品人物的声音。人物声音与叙述者的声音形成复杂的关系。这里需要区别人物声音的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独白型叙述,这是人物声音与叙述者声音在本质上同一的声音形态。在这里,人物的声音都是由叙述者统一安排和控制的。另一种是复调型叙述,这是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不同、甚至发生冲突的声音形态。

————————————————————————————————

问:叙述者的声音指什么?

答:叙述者的声音指叙述者的具体叙述口气或方式。

问:叙述者的声音在叙事中有什么功能?

答:叙述者的声音在叙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功能:其一,它传达叙述内容的意义,有时还能使这种传达变得更准确和更生动;其二,在有的情形下,它干脆在作品中直接现身,如,在叙述过程中突然中断叙述,插入叙述者自己的议论或评点,这是要使读者从叙述者的声音的存在进而感受到叙述者本身的存在,从而突出显示叙述者的存在。

—————————————————————————————————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前面说过,讲故事除了要求有“讲”的人即叙述者外,还应有“听”的人,这就是叙述接受者,简称接受者。接受者虽然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但在叙事过程中却又是叙述动作的当然组成要素。这是为什么?因为,叙述者在叙述的时候,就往往要在心目中预先拟想或虚拟一个适合于听取自己讲述的叙述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拟想的潜在叙述接受者,可以称为拟想接受者或隐含接受者。拟想接受者的存在是有一定作用的,它可以规定或影响叙述者对整个故事、叙述话语及叙述动作的具体构想,从而制约着作品的效果,因为特定的故事似乎只有对于合乎叙述者理想的接受者来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

问:什么是拟想接受者?

答:由叙述者拟想出来的潜在的叙述接受者,叫拟想接受者。

问:接受者本来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它怎么又会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之一呢?

答:接受者本来确实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它之所以又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是由叙述动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叙述动作既包含“讲故事”的人即叙述者,又包含“听故事”的人即叙述接受者,体现为叙述者向叙述接受者讲述故事。而这个叙述接受者却不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现实接受者,而只是叙述者拟想出来的适合于听取自己所讲故事的潜在接受者 —— 即拟想接受者。叙述者在叙述时,总是要有意或无意地想象出一个适于倾听自己讲述的人即拟想接受者,尽力满足他的可能的需要,并为着满足这种需要而随时调整自己的叙述构思。所以,这种拟想的叙述接受者自然就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了。

—————————————————————————————————

摘 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类型,其基本特征是讲故事,即叙事。文学叙事就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由三个层面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叙述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叙述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叙述动作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这三个层面在叙事性作品中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叙事性作品的基本结构。

第五篇:春天在叙事中抒情[范文模版]

春天在叙事中抒情

小的时候常常和伙伴们谈论哪个季节最可爱,有的说喜欢冬天的银装素裹,可以打雪仗垒雪人,还能过大年穿新衣吃饺子;有的很贪恋夏季的热情四射,再不用为穿什么烦恼,可以光着脚丫爬树,甚至可以跳入池塘洗澡、摸鱼儿;大多数伙伴们都会认同最可爱的要数秋天了,这个季节清爽伴着金色的收获,这时候桃、杏、梨、李还有苹果都熟透了,即使咬上一口红薯、萝卜也清凉可口嘎嘣脆呀,放眼望去天是那么深远那么湛蓝,无论是白天还是星夜只要用心去望着天际尽头,望着望着仿佛自己就轻飘飘飞升到天庭的神话世界里了;然而,几乎绝少有喜欢春天的话题,北方的春天总是和春寒料峭、风沙弥漫联系着,那时候我们一直疑惑,为什么古往今来会有那么多赞美春天的诗歌与艺术作品呢?

北方的春天干涩又寒冷,我小时候生活的沙区枣乡更是还多了一项风沙,多少年以后妻子提起初到婆婆家的印象,还会说床上、桌上、地上到处都蒙着一层沙土呢。记忆中的春天就是每天都迎着扑面的寒风去上学,每天都听着风儿掠过旷野的荆条吹响尖利刺耳的哨声,那风沙眯得人几乎无法睁开眼睛,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一天下来任谁都是一脸黄沙,眼角上、牙齿里、鼻孔里到处都是,要是扣扣牙齿牙碜得起鸡皮疙瘩。刀子般锐利的风儿似乎比冬季还疯狂些,只要一天不洗脸,它就在孩子们的脸上刻出带血的皴痕,因为冻伤而渗血的小手一会就要从袖筒里抽出插入胳肢窝的棉袄取暖——那恐怕是最后的一点热度了„„总是盼望着春天快点过去才好呀,在焦灼与期待中春天总是匆匆而过。多少年后回想一下春天的感觉,还真是应了那句诗:一场春梦了无痕„„

转眼间昔日的懵懂少年已经步入不惑,四十余春秋飞度确如秋水惊鸿、白驹过隙,曾经的那许多烦恼回首间早已如岩上无心云相逐了。进城工作后,远别了沙区似乎也隔膜了最初的关于春天的烦恼,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和常年的室内生活,几乎让我淡忘了关于季节的话题。今年的春天应友人相邀到林虑山间小住,到不是为了欣赏春景,我只是倦怠了磨道般单调生活的乏味,就想试着改变一种生命状态,虽然只能请上几天短假。

去的那天已经是阳历四月阴历三月中了,隐晦的天空弥漫着柔和的深灰色,车窗外洒落星星点点的春雨,很快山里传来信息说山上正在下雪,他们描述的像是飞舞鹅毛,又如飘落的梨花瓣一簇簇一片片,司机告诉我们要是这雪一直这样下下去今天或许进不了山了。然而两个小时后已经可以重新上路了,我本来躁动的心中却因为这场桃花雪平添了几分润润的清凉和欣悦,“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果然与城中不同啊!但是沿途只是看到湿漉漉的地皮,已经看不到一丝丝雪的踪迹。到了驻地,房间里特别像是个大冰柜,又冷又潮,比室外还要冷一些,好在我不是冲着看春景来的,因而并没有感到有多少失望。刚住下的三两天在冷冷清清中捱过的,觉得整个人都蜷缩着,似乎在延续冬天的记忆,我有点怀疑自己真的能坚持下去吗?北方山中的初春总是让我从心底涌起一个成语——山寒水瘦。

也就仅仅过了三天,一下子又变得艳阳高照了。同行的老苏突然指着山谷说:看啊,真的就像幅水彩!我顺着他的手势看去,果然就见昨天还灰蒙蒙一片的柳树在艳阳的斜射下妙曼之极。那柳树们光鲜通透,绽出了鹅黄色的嫩芽,每根枝条都努力向上。“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那山谷中、山坡上三三两两的象笼着轻纱如轻烟梦幻般的雾树无疑是此时的主角,我连续按下快门,却总 忍不住换个角度再拍。

转晴后的天气带给我钻出被窝的勇气,大早起迈出门来迎接我的总是清亮的鸟鸣,鸟的歌唱近在咫尺,在树叶间,在嫩芽儿里,在头顶的某个方向,仿佛顺着枝桠流转。绕到房后,猛然间就看见有两只长着长长美丽尾羽的鸟儿,身体修长、步态轻盈、头戴羽冠,一会儿它们亲密地耳鬓厮磨、浅笑低语,一会儿又闲庭信步、顾盼多姿。看到我的出现,它们并不惊慌,时而不经意的看我一眼,然后又把脑袋扎入草丛间觅食,似乎很是享受自己的快乐时光,我反复调试着尼康小钢炮,200毫米的焦距似乎太短了,卡在数码机身上虽说已有了350的焦距,但是不用三脚架又感觉有点飘,早晨的光照度远没有眼睛看到的亮,高感光度下入门的单反数码损失掉的层次又太多,只有继续一点点靠近,那鸟儿连续快节奏望了我两眼,突然就像孩子们折的纸飞机,舒缓地划过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到山谷里去了„„

柔柔的小草在风中颔首,露珠打湿了裤脚,深褐色藤条生硬地划破了肌肤但却很有弹性,油油的青草味儿正悄悄地四处弥漫,露珠儿在叶尖上荡着秋千却不肯轻易滑落„„我不愿行的太急,既是贪恋周围的景致又怕惊扰了正在对山歌的鸟儿,徐徐地移动着脚步,却在身后印下一条清新的踏痕,像是国画写意的笔触又如春天不经意抹过的一笔淡淡的油彩。石缝里、小溪旁一色是逼人眼的片片中黄,那是细细枝条上绽放着的小花,是迎春呢?还是连翘呢?我不得而知。不过要是迎春的话名字起的贴切,要是连翘的话油然多了几分清雅与联想。

虽说半山腰就盘旋着很好的柏油公路,我却在峡谷里仡仡而行,脚下是一块块石头,许多都有一间房子大小,它们慵懒地依偎在一起,正好供我跳跃、攀爬。到了夏季或者秋季,整个峡谷会有很充沛的溪水,这些石头全都浸在水中,那时恐怕游者会很好奇水底下会不会有很奇特的宝石吧?这会儿整个河道都对我敞开了胸扉,然而却了无所获。背阳的山壁上往往挂着上个冬季留下的冰雪,形成长长的冰柱,山脚下总会有汩汩的清泉,虽然水量不大,可是那涓涓不绝的势头很让人钦佩于它的执着与坚韧。我索性就躺在那平阔的大石上,素面朝天、放浪形骸,换个视角度去审视头顶的这片蓝天,就像小时候那样,应该说已经许多年没有这种心绪了。慢慢地,耳边没有了喧嚣,风儿抚过脸颊,渐渐融入在春天的怀抱里了,一任阳光抚摸着额头、脸颊,一任时光悄然流逝或者噶然停在这一点上——每日里为生计熙熙攘攘的人们,有几人还能有心又有闲感悟大自然的博大与多情啊!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南方或许早春二月已经是春满枝头了,我们北方却在三月(农历)之末才会让人领略到她的姿彩。我没想到连日的阴霾就这样被春日阳光一扫无踪,更没想到冬季里原本灰暗的植物,经春风一度竟如此娇艳、生机勃勃,也只是三五天的功夫,山间的杏花、梨花、桃花竞相开放,黑黑的树干上相继招摇着嫩嫩的枝条„„春天是观世音大士手中的嫩柳枝吗?溪水自玉净瓶里流出吗?我哪里还有怨春、谤春的理由呢!她有着一双复苏生命的妙手,不仅抚平了失败的伤痛,还给一个个暗淡了的生命涂上耀眼鲜亮的色彩,她更会用希望来重新定义失望,把永不屈服的种子漫天撒播——走进了春天,我相信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零开始!

2009-4-28下午于办公室

下载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未知死亡》的电影叙事手法

    浅谈《未知死亡》的电影叙事手法 韩文文 摘要:《未知死亡》是一部集动作、剧情、神秘、爱情、惊悚诸多定位于一身的印度商业大片。该部影片最大的特点是电影叙事风格的杂糅,把......

    在尝试中成长叙事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叙事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叙事作文1 讲台下人山人海,人如天上的繁星一样多。讲台上的老师点燃一根火棒,不禁让我的心直打鼓。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万里无云,鸟儿在......

    菲利普•罗斯《鬼退场》中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修改

    菲利普•罗斯《鬼退场》中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摘要:菲利普·罗斯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他的作品以美国的重大事件为主题,关注各种政治环境下国民的生活状态,带有强烈的时政色彩,这也......

    在路上叙事作文

    在路上叙事作文1 重新踏上这条记忆中的小路,沥青的味道飘入鼻内,搅得心里的回忆开始发酵。“小龙,快,快来,帮我把锄头拿过来!”正在田间四处穿梭的我,突然听见外公的叫喊声,我放下......

    在路上叙事作文

    在路上叙事作文 在路上叙事作文1 旅行,是在疲惫生活中给予自己的奖励,是暂时逃离生活琐事的束缚,是将拘束已久的灵魂解脱。旅行的意义并不只是一个目的地,而是路途中的一座青山,......

    论电影叙事的诗性结构——以《花样年华》为例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第6期 论电影叙事的诗性结构——以《花样年华》为例 董广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曲阜 273165 [摘要]对于诗性结构,不同的学者都有各自的......

    教育叙事在幼儿教学运用中之我见

    教育叙事在幼儿教学运用中之我见 阮文珍 作为一个最近刚刚开始接触、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的老师来说,在一开始,我就被这种新颖的方式所深深吸引了。我觉得,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这......

    中考叙事作文500字在尝试中成长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中考叙事作文500字:在尝试中成长我本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大大咧咧好似一个男孩。我也不是个善于关心别人的人,总感觉向别人展现我的关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