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观后感)
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他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者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排除现代商业元素的融入,单纯来讲我认为音乐其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让人肃静的艺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如果生活中还需要加入一种基调,便是戏剧性。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这便是我对歌剧的理解。简单地说,歌剧即是用演唱的方式来表演某个戏剧故事,其间往往带有连续不断的音乐。因为变幻的歌剧有其音乐和戏剧综合形式的本质属性,所以含有歌曲、戏剧、文学、舞蹈甚至舞台美术等许多门艺术贯穿其中。正是这种特色的综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歌剧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载体并不断得到新的进步和发展。纵向观察,歌剧的地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和特色。由于笔者对歌剧艺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课堂,故无力长篇奇谈,仅选用中外歌剧经典之二——法国歌剧《卡门》和中国歌剧《江姐》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两部歌剧的每幕经典桥段进行分析,浅谈作者对中外歌剧的各自特点的理解,共同和不同之处和个人启示,并对未来歌剧发展过程的初步见解,望与君共勉。
《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真完美的舞台艺术和演员服饰,还是从表演者的歌剧表演,都深深地触动我对音乐的理解:最原始的心声当由半说半唱形式表达出来更显淋漓尽致,更显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四幕《卡门》讲述一名生性无拘束的吉普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中,先后爱上士兵豪塞和斗牛士吕卡,最终当她为斗牛士胜利而欢呼时,却死在了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虽然整体给人产生华丽、紧凑和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同样也为整部剧情的跌宕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未知悲惨的结局。每当卡门遭遇紧张局势或由暗转名时总会响起,交相呼应,明暗对比,给整体话剧蒙上一层神秘的跌宕气势,不仅让每一个人心情随其起伏跌宕。
第一幕主要是士兵豪塞和卡门的出场和见面。最著名的就是卡门表达内心悸动的那首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散漫的步伐加上婉转而有力的声音,将卡门的热情、奔放、神秘魅力的天性暴露无遗。与之后其在引诱豪塞而唱的另一曲咏叹调衔接恰到好处,后者节奏更浓烈,像是一种西班牙舞蹈曲,热情和野气将卡门的直率和泼辣性格自然流露出来。
第二幕之前的间奏曲基调依旧停留在洒脱和富有活力的氛围之中,第二幕将之渲染浓烈,吉普赛女郎的酒店欢歌纵情的场面,喧闹的人声刻意夹杂在紧凑的音乐中,将所有人的期待落在欢悦的氛围中,为下一幕做出了坚厚的铺垫。二三幕间奏曲属于一个过渡,将热烈分为转为温柔抒情,行情脉脉的温情,或许是这段轻柔优美的旋律,将故事由扬转抑,带到了转折的地方,同时也预示着卡门悲惨的人生以及坚强的内心之间的斗争,卡门悲剧人生略显端倪。
第三幕,最经典的便是中心曲《斗牛士之歌》,凯旋式的歌声节奏感突出,声音浑厚有力,把吕卡的勇敢和百战百胜的英雄魅力表现得恰到好处。之后还有一曲重唱的音乐给人不祥之兆,正是这种狂欢的场面,最终走向悲伤的第四幕。
第四幕,其中脍炙人口的西班牙舞曲的喧闹中转到两位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局。
提到法国歌剧《卡门》,作者比才功不可没。真实是其最大的特点,正是这种对人类善恶的真实体现,才对之后的歌剧发展创造了灵感。同时,比才运用的民间元素众多,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同时热情奔放更易表达感情。全剧以女工、农民和群众作为主人公,在当时的歌剧作品中实属罕见,作者的刻意创新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种歌剧的题材,但是今天,《卡门》可以与莫扎尔作品相提并论,我认为这种创新不但对法国产生影响,甚至促进了19世纪歌剧真实化的转变吧。所以至今,其才会更加长盛不衰。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中国歌剧《江姐》的鉴赏。《江姐》改编自小说《红岩》,讲述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地下党员江姐在完成党的指令途中惨遭叛徒出卖,最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牺牲的悲壮故事。整体风格相对于西洋歌剧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艺术共鸣,不论是艺术风格,民间特色的体现还是人物的种种举动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和接受。下面仍旧从剧中的经典桥段表达我对这部歌剧的种种理解和鉴赏。
《江姐》共分为六幕,由于唱腔方面以咏叹调为主,故在这里我仅以咏叹调桥段介绍为主,并对《江姐》中的伴唱伴奏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做出一些个人鉴赏。
其中《红梅赞》十分著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脍炙人口,“江姐”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展示出了如红梅傲骨的情怀,在歌剧的开始就充分表现了自己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付出的满腔热血,更是为之后的壮烈牺牲做铺垫。
同时,《五洲人民齐欢笑》也是歌剧中富有代表性质的一首咏叹调,其占篇幅之长,我认为可以算的上是塑造江姐形象的一个十分主要的大咏叹调吧,快慢自如表现出她机敏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被捕入狱,严刑拷打,到剧情的高潮部分,那高亢的“云水激,卷怒潮,风雷震,报春到”及之后的拷问环节咏叹,将其坚定的意志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谓声中有字,字中有声啊!
除此之外,剧中的伴奏伴唱很有特色,洋乐队变民族乐队,加入了中国的锣鼓等乐器,在细节微妙之处渲染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例如第一场结束时老奸巨猾的沈阳斋决定要处理甫志高时吹牛打火机前轻轻的一下打击乐,便把这个刽子手的黑心肝透视出来。伴唱更是随处可见,简短的对唱、合唱以及重唱结合剧情和人物特色使用,使歌剧创新出来。尤其是那段江姐、华为和甫志高各有心思时三人的对唱一句接一句,节骨眼突然加入一句幕后的伴唱作为转折,更显思想深刻。
其实中国歌剧至此最具特色的,我认为还应该是地方戏曲和民歌的介入。例如江川号子,还有民歌《山尖尖》以及杨二嫂唱的几段小曲都带有口音,加入四川民歌甚至是地方的戏曲精华,使歌剧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更加浓厚大大加重了生活性和时代特征。
中西歌剧对比之我见
中国歌剧和西方歌剧真的有很多不同之处,我认为这主要是由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还有汉语本身的某些发音决定的。最终导致在题材上,思想上,表达上面都出现差异,但是我认为,这种差异不会阻碍中国歌剧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在唱法上面,中国如果死搬西方教条的话,就会遇到许多麻烦。为什么我们唱不出西洋歌剧“原汁原味”呢?在宣叙调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中国许多话用宣叙调是唱不出来的,唱出来会非常难听,所以干脆改为对白,其实是我们取长补短的一种好的措施。
其次在表达方面,西方歌剧的感情表达都是十分的直白炽热,《卡门》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主人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反而中国歌剧不这样,抒情和诗意非常多,例如《江姐》中的《红梅赞》,对象没有直接表明,既有江姐对老彭某种意义上的赞扬,同时也有对自己的信仰的坚贞不渝,同时我认为还有可能带有对全体共产党人的赞同和鼓励吧,表达感情十分的含蓄和委婉。而且中国歌剧更喜欢表达喜怒哀乐而西洋歌剧更侧重心理变化描写,《江姐》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比起《卡门》就十分的少了。
最后是在格局本身的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中国歌剧内容多元化,而西洋就比较单一。《江姐》中穿插的四川民歌、方言和一些地方戏曲,在《卡门》中类似其西班牙舞曲主旋律一致的形态是找不到的、所以我认为,中国歌剧含有的特色剧种十分多,更突出了我们多民族的性质和特色,而西洋歌剧就很单一了,一步歌剧中,基调和文化背景是不会变化的,其实我看来这未必就不好,这恰恰就是西洋歌剧中的那股“原汁原味”吧。
其实我认为,歌剧的发展没有一条最准确的道路,求同存异的世界里,每一种好的题材风格都会拥有一定的发展和受体,即使西洋歌剧单一,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向体式的自我完善方面发展。中国歌剧虽然达不到西洋歌剧的那种用歌声唱出戏剧的效果,但是但结合我国自身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民歌和方言,加以融合改造,不就可以开辟一个更由中国特色的歌剧模式吗?
就像我们大家都认可的那条真理说的一样: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歌剧无论是在西洋还是中国,只要是敢于创新和发展,都是可以看见希望的!
第二篇:歌剧鉴赏
中外歌剧鉴赏—我的观后感
这学期的选修课我选修了《中外歌剧鉴赏》,在为期30课时的时间里,我了解了歌剧的起源、发展、特征及歌剧声乐的分类,认识了莫扎特、威尔第、罗西尼、贝利尼、唐尼采蒂等等歌剧名家,更是观看了《茶花女》、《卡门》、《歌王卡索鲁》、《猫》、《原野》及讲述土尔扈特部不远万里回归中国壮举的《苍原》,深深地喜欢上了歌剧这门艺术。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辛亥革命以后,尤其在1930年代,也有把中国宋、元以来的戏曲,称为歌剧或旧歌剧的 歌剧唱腔由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域、敏捷度、力量和音色来分类。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基本上男声的音域皆低于所有女声,但某些假声男高音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声男高音唱多见于古代谱写的由阉伶所唱的角色。
在以音域分类后,往往还会加上一些关于唱腔的形容词,如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庄严女高音、花腔女高音、轻俏女高音。这类术语,虽然不能全面形容一把声音,但往往能把不同的声音归类,放入不同的角色当中去。某些歌手的声音会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或者在而立之年甚至人到中年,声音才达致成熟的辉煌状态。
歌剧可分为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而中外歌剧也有不大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有:
1.都有故事、有人物、有音乐、有歌曲。
2.角色上会都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等用以区分角色。
3.都会有独唱、二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以丰富演唱方式。不同点有:
1.中国新歌剧都受民歌影响,有大量的分节歌,没有西洋歌剧那样的咏叹调、宣叙调。有许多对话。
2.中国歌剧用汉语演唱;西洋歌剧用意大利语演唱。
3.中国的歌剧对白直接说话;西洋歌剧用宣叙调唱出来。
4.中国歌剧的音乐比较民族化,旋律比较简单,看完以后可能能够记住几句;西洋歌剧看后可能不知所云。
5.总的说来,西洋歌剧气势比较大,音乐创作比较考究,比中国歌剧略胜一筹
在古典歌剧、现代音乐剧、中国歌剧中,我更喜欢古典歌剧。
一是,古典歌剧的舞台有场景,有美工,更主要的是它有一个故事情节贯彻于整个歌剧艺术作品中,故事情节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不经意中融进歌剧的故事情节里,与歌剧中的主人公同喜共悲,使人更容易感受到歌剧的伟大。
二是演唱者的临场的表现力。在整部歌剧的演出中,演唱者的表现力被视为主要的地位,因而相对现代音乐剧和中国歌剧来说声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强大,而舞台背景等一系列因素倒让人忽略了。
三是为了保持演唱者和乐队的某些平衡点,歌剧的作者往往在音乐表现力上下苦功夫。这主要表现在对歌剧的序曲和间奏曲的创作上下工夫。也因此古典歌剧的音乐相对现代音乐剧和中国歌剧来说也更加优美,更有感染力,使观众的情感随着歌剧音乐声响起伏悲喜。
关于歌剧,我更愿意看到情节更加曲折跌宕,舞台背景更加雄伟壮丽的歌剧。对此,隔剧可以增加歌剧的幕数,减少每幕的时间,从而可以在未增加歌剧演出时间总长度的情况下使得歌剧的情节更加曲折、更加跌宕起伏。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布置舞台背景,使得舞台布景更加富丽堂皇,还可以利用吊钢丝、舞台灯、舞台屏幕等,是歌剧更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第三篇:歌剧魅影观后感(声乐鉴赏作业)
歌剧魅影观后感
在歌剧院的地下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魅影”。因缘他假扮幼年丧父从小就被吉里夫人带到歌剧院接受舞蹈训练的小克莉丝汀的音乐天使。魅影同情于她的孤独,隔着墙对她说话,安慰她幼小的心灵,并教她歌唱的技巧。
终于在九年之后,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在魅影的帮助下凭借美妙的歌喉一夜成名。魅影开始爱上了这个他一手造就的女人,以为克莉丝汀就是他的。然而克莉丝汀却与她儿时的玩伴劳尔坠入爱河。魅影发现后,自觉遭到背叛。从此他们三人之间开始展开了一个个与其说可怕我觉得不如说感人的斗争。故事的最后,魅影终于被克莉斯汀感化,从仇恨中醒悟过来,成全了她和劳尔的爱情。
首先,我觉得被爱是一种幸福,然而当在没有得到回应时如果因爱成恨,那么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了。因爱成恨,或许是因为真的爱得太深了,但我觉得更可能的是不懂得爱的真谛吧。爱一个人既要爱她的人,更要呵护她的心。如果因为你的爱让她的心不快乐,那么你的爱就是错误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真心的爱一个人,就应该爱她所爱。如果她不爱你,那么请放开她,让她去寻找真正属于她的幸福。所以我想说直到魅影最终放手,转身,成全的那一刻,他才真正爱上了克莉丝汀,才真正领悟了爱的真谛。
其次,请永远记住,爱情,不是你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在爱情的国度里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对不起谁。爱情,也可以说是一种选择吧。你爱她,你为她付出,其实只是你的一种选择。你选择了她身上吸引你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让你感到快乐,感到喜悦,感到自己全身充满着激情与动力。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无论结局是收获抑或是失落。因此,克莉丝汀应该感恩魅影爱她,但不需要为他的爱而买单,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魅影不是她的选择。
最后,我只想说:爱情一定要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才会是幸福的!
第四篇:歌剧鉴赏猫
歌剧鉴赏猫
我们平时不怎么看歌剧的,只有上选修课才有机会看,老师给我们观看的歌剧应该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就是因为没看过,所以不知道好不好看,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概,因为不怎么懂音乐,但是也很认真的看了,我对《猫》这部歌剧的感想颇多。因为是第一次观看这部音乐剧,所以印象也较为深刻。虽然我不能用艺术的专业的眼光来欣赏它,但是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仍然有许多触动人心的地方让我感动。
在两个小时的观赏中,我并不是很在意歌词,大多是在观察人物的化妆、身体语言和动作。演员经常匍伏在地,很符合猫的特征,特别是扮演母猫的女演员,天然一股风流,媚不可挡。公猫的阳刚与自得,则在典型的麦可杰逊式抚下腹摇臀部的动作中体现出来。各人只要踢脚便是笔直,只要伏下便是柔软,只要张手便是伸展,只要张望便是专注,见满台人影,却丝毫不乱。演员唱歌时趣稚可爱,有些又显狰狞。最难得的是表情,丰富多彩,很难想象他们怎么会表演的如此的好,似乎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猫了,表情各异,但都有猫的慵懒,眼睛不大睁得开,一睁开又精光四射,吓人一跳。动作也轻捷,配合小心谨慎的一副猫容,真如脚踩肉垫,无声无息。
最最精彩的便是人物众多,而服装竟没雷同的,虽然是猫的服饰,与现代人的角色也差不多,有威严老人,有落魄老妇,有凶恶男人,有活力男人,有娇媚女人,有贤惠女人,有黑衣,白衣,花衣,有资产者,有魔术师等等。很难得的是剧中一只老母猫的声线沙哑,脖子上的皱褶非常明显,看的出是由老人演的,她唱起来也是大段大段歌词的,与一位穿大毛袍子的老公猫遥遥相望,脉脉含情,互相对歌,这些老人很值得佩服。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猫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多变的动物,令人难以捉摸,而如果一部戏剧的角色全部由猫来组成,这会是什么样子呢?音乐剧《猫》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猫》中的猫儿多得让你数不清,我想即便你看了很多遍的人,也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因为这里面的猫实在太多,而且各有特点,要全部记住确实要伤不少脑筋。
虽然看了几节课但是也不是很懂,回来后又自己看了一遍,在网上又看了一下其他人对这部歌剧的评论,我稍微也有懵懂的感觉,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上上选修课,可以多学到好多知识,各方面的都有,让自己更充实,很喜欢这科。
第五篇:歌剧鉴赏作业
班级:10模具3班姓名:简信俊
《图兰朵》观后感
面目冷若冰霜的公主图兰朵因百年前祖母曾被外国侵略者蹂躏,遂决心为祖上报仇,于是便设计以“猜谜”的方式残杀所有向她求爱的男人。紫禁城午门前的广场上,她向求婚者们宣布,谁能猜中由她出的三个谜语,她就嫁给谁,但如若猜不中就将被处死。很久以来公主的这三个谜语没有一人能猜出,但却有许多人成为了这场残酷游戏的刀下鬼。年轻的鞑靼王子卡拉夫深为图兰朵的美丽容颜所动心,于是冒死求婚并用他的勇敢和智慧以及火热的爱情征服了图兰朵……
《图兰朵》作家孔远和吴江此次采用的是更古老的席勒版本。歌剧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柳儿一角色被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卡拉夫王子的父亲——铁木尔,铁木尔是图兰朵的乳娘陆玲公主多年前的恋人,而图兰朵是陆玲公主和燕蓟王的女儿。对于歌剧版中图兰朵的个性定位,此次编导也有所改动,图兰朵这个十几岁的女儿家柔情取代了原先的残酷,爱情戏有所加强,可谓“紫禁城里的杜丽娘”,其出发点是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对爱情、对理想、对人生观的认识
《图兰朵》,由阿达米和西莫尼根据意大利剧作家戈济的同名戏剧撰写。美丽的中国公主图兰朵特宣布:有三个谜语,能猜中的就可以招为女婿,猜不中就要杀头。结果纠集各国的王子,波斯王子因为没猜中,遭杀头的命运。逃亡中的鞑靼王子卡拉夫对图兰朵的美貌一见钟情,执意要去猜破三个迷题。他的侍女柳儿默默爱着王子,不忍心她前去,却也伤心地挽留不住他。乔装打扮的卡拉夫——无名王子果然将三个迷题解破,图兰朵特因不知无名王子的身份而反悔了,背离了下嫁的誓言。无名王子对图兰朵说,如果你能说出我的名字,你就自由了,你可以放弃你的誓言,并且我愿意为你死去。公主抓来王子的侍女柳儿,逼迫她说出王子的名字,然而柳儿誓死不说。公主问柳儿,是什么让你如此忠贞?柳儿回答说:是爱情。是我心中深藏的爱情,我不曾向王子表明,深藏的爱情让我痛苦,又抚慰我的心灵。回答后柳儿夺剑自杀,死在了王子的脚下。忧伤的王子激烈地抱住图兰朵,问她为何如此冷酷,一个吻后,图兰朵突然苏醒,冷酷的心被突如其来的爱情融化,最终,还是卡拉夫自己说明了身份,使图兰朵特肃然起敬,甘愿委身于他。于是众人开始歌唱,祝福公主和王子永远幸福。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不仅用语言来叙述它令人折服的独到见解,而且还能用音乐将思绪带向天空自由畅想,若说有什么是结合语言和音乐为一体的旷世巨献的话,想必就是歌剧了,但我们中学生大多数谈歌剧总是避不开口,因为我们对于它的了解知之甚少。
往昔常常觉得自己对于音乐是略知一二的,直到那天音乐课上,与同伴们欣赏了这部绝美的歌剧《图兰朵》之后,才感觉自己的那些皮毛是多么微不足道。歌剧当中的清新旋律、悠长歌词、精彩剧情、视觉冲击,深深地震撼了我。《图兰朵》讲述一个智慧的王子在难题前冲破重重险阻终于得到了美丽骄傲的公主的故事。主旨很简单,就如童话故事一般,但它饱含古中国天籁之音的深刻韵味却令我久久难以忘怀,譬如说《茉莉花》吧,平常人听得多的是它的江南苏杭小调味,而它在《图兰朵》中的诠释是交响与大气的融合,是感情起伏的跳跃线。故
事当中三个看似疑难的问题,在王子的口中全部释然,所有的观众和听众的我们不禁为之一呼“喔!原来是这样阿!”这样令人兴奋的三种旋律穿插在三个由神秘转为知晓的情书,我想这若是放在家庭影院,我坐在家里的沙发而不是教室里的话,我一定会乘着它飞起来,音符就是我的翅膀。
这部歌剧是第一部歌颂中国风情的歌剧,表达的是中国人美好的愿望:智慧最终为自己创造幸福。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也许都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我们还是继续为明天而奋斗着、拼搏着。因为这就是生活,因为我们记得那句话:虽然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歌剧里的卡拉富是多么多么勇敢!面对着两极的交叉口,一边通向幸福,一边通向生命之界限,在转瞬决定的对错里,他的机智、聪明、勇敢带着他向幸福走去,骄傲美丽的公主在一个个谜前败阵,虽然不像旧时对幸福的定义——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