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藏石头里的故事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只有16岁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太宗皇帝在女儿出行的时候送给她一面宝镜,告诉她,此去土蕃路途遥远,用时颇长,若走到汉藏分界的地方,想念家乡,就把这面宝镜拿出来,里面能够看到熟悉的大唐宫殿和父皇母后。
文成公主历尽艰辛,辗转到了赤岭,眼看前后地况已经有截然差距,想来已到土蕃与中土的边界,思乡之情更为迫切,便取出宝镜照看,镜中显现的只是自己消瘦的面容和残阳斜照下的赤岭山石。这时,她才省悟,父母用意正是希望她从此忘掉大唐,而专心以土蕃为家。悲伤之余,文成公主把宝镜扔了出去,摔成了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而公主思乡的眼泪更是流淌不止,泪水顺着面颊流入大地,把赤岭的石头染得更红了。
明镜落地的两座山峰因此得名日月山,而被文成公主浸染后形成的石头就是玉石中的极品——赤玉。据说,松赞干布后来用它雕琢了一块‚日月同辉‛玉牌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文成公主,从此之后,赤玉就成了藏地中的一种珍宝,寄寓着藏民的无尽情意。
这是我在走青藏路时,在唐蕃古道上的一位藏民朋友家里听说的。动人的故事让我对这条通往西域的古道更加崇敬,也让我对藏民的石头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让我惶恐的是,这位扎西竟然执意将他在巡山时捡到的一块赤玉送我留念,希望这块石头能给我带来好运。于是,这枚晶莹剔透的石头就成为我西藏之行中的第一份礼物。
这或许是一种心理暗示,得到一块具有美丽传说和寓含特殊情谊的石头,让我有了超越它本身的情感,也从此对西藏的石头变得尤为专注。
西藏是一个笃信万物有灵的地方,长期与群山、湖泊、草甸、蓝天为伴,与骏马、雄鹰、獒犬、牛羊为友,自然界的一切在藏民眼中都是神的子民,浑身充满了神性。
在西藏,人们敬畏神山:冈仁波齐、南迦巴瓦、珠穆朗玛,都是宇宙中最神圣的彼岸;人们崇敬圣湖:玛旁雍、羊卓雍、纳木错,都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家园;人们钟爱石头:天珠、珊瑚、玛瑙、砗磲、绿松石,都是神的灵气聚结的慧根;人们珍惜植被:煨桑时从草籽、松枝、柏木、青稞、糌粑中升起的霭霭烟雾,寄托了对上天的无限景仰。于是,在西藏,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都有她的故事,每一个生灵都有她的传说。
玛尼石:用灵魂雕刻出最纯美的图案
在文成公主走过的唐蕃古道上,有一个地方叫做嘉那玛尼城,距离西宁大约850公里,这是一片石头的世界,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可以为你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传说,300多年前,一世嘉那**在这里捡到一块天然自显的玛尼石,使他顿悟洞悉了此生的使命:应于此地利乐众生,昌盛佛法。从此,他便在驻留此地,以雕刻玛尼石,平静度过一生。**的执著感染了当地的百姓,雕刻玛尼石便成为一种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在结古镇边缘沉雄浑美的高山大坡之侧,一座凝结着无数信徒心血结晶的玛尼石巨城诞生了。据统计,到1955年,嘉那玛尼城的玛尼石数量竟达25亿块之多。
藏传佛教的信徒喜欢诵经祷告,更喜欢将经文或者佛像雕刻于石头上,以表现出对于佛刻骨铭心的崇敬。据说这种特别的表达方式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千百年来,万山之巅的藏民,一直相信天地有灵,人神感应,在他们看来,山是神的化身,具有超人的灵性,而山神的肌体——石头就是神灵的一部分。所以,爱神,就应当爱神的一切,于是,将对神的忠贞与对自然的敬畏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后来的玛尼堆。
沿着昆仑山脉一路前行,跨过唐古拉山口就进入了西藏腹地。每当经过山口、关隘、江畔、村落、牧场抑或天葬场,总会与一座座用石块垒积成的玛尼堆不期而遇,藏族称之为曼扎(意为曼陀罗)或石供。虔诚的人们在这些石堆上面插上经幢,挂满经幡,或者摆臵牦牛头骨,焚香祷告。在晨露夕阳里,在随风舞动的经幡和烟雾中,藏民为家人和神灵许下心愿,这一切,构成一幅和谐安宁的藏民安居图。
一直以来,在藏民心中,马尼堆就是一个航向或者路标,被放臵在转经或者行走的山口或者路口上,为行人标记着行走的路线,指引着归乡的方向。试想,在廖无人迹的高原,四周都是高山草甸,悬崖河谷,时而还会遇到猛禽野兽,见到玛尼堆,不仅可以提示路线,更可以抚慰内心的恐惧。飘扬的经幡和沉静的石堆似乎就是神对子民的眷顾。因此,藏民每每走到玛尼堆跟前,总会随手捡起小石子往上堆积,以为诵经一次,然后口中含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围绕马尼堆转上一圈,视为念过一千遍经文。就这样,马尼堆寄托着藏民对于人生航向的探寻,也表现出聚沙成丘的坚定信念。于是,马尼堆在藏民眼中就决不仅仅只是石头、土块,而是人与天对话的桥梁,是自然、神灵与人类交汇的支点,是架构在藏民心中的精神图腾。
虔诚的藏民决不会仅仅止步于只将石头所累积形成的玛尼石,更多神圣的玛尼堆是一块块被精心雕刻的石头,他们有的一字一石,有的六字一石,有的雕刻佛像,有的绘制动物,还有的刻满整部佛经。通常,藏民们从山上采回大量的叶岩或者硬度适中的石块臵于家中,在冬季农闲之时专心致志地雕刻玛尼石,在他们看来,每雕刻一笔就代表洗净身上的一处污浊,而雕刻完一块玛尼石,就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就这样,每一笔绘制、每一凿雕刻、每一次敲击都是真正用心来完成,难怪在我看到的每一块玛尼石都如此得美轮美奂,都那样的精细别致呢!没有任何的功利用心,雕刻玛尼石的匠人们可能从没想过要用手中的劳动换取丰厚的物质回报,他们只相信内心道德的感受;他们或许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为雕刻家、绘画师,抑或艺术家,这些遥不可及的称谓对于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只是聚精会神地把手中的功德完成好,仅此而已。可是在我看来,这些仅被称呼为‚朵多‛(石刻匠人)的人们却用自己的心雕刻出全人类最美丽,也是最难得的宝贝,不是吗?
由于雕琢玛尼石是匠人们自发的行动,没有专门统一的技艺,也没有整齐划一的图案,再加上,没有两块石头是完全一样的,于是,按照石头自身的大小、形状、纹理、材质、凹凸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雕琢,佐之以雕刻时的心境、念想、期待和设计,最终形成一幅和谐完整的图案,就更显出其艰难与别致,也就更难能可贵了。于是这样看来,每块石头不正是在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吗?难怪走过玛尼堆的人们无不为其中的每一块石头而赞不绝口,对其中的一个图案都拍手称奇呢!
摩崖石刻:心与心对视中的信仰图景
到了拉萨,除了布达拉、大昭寺、罗布林卡之外,在我看来,有两处景点是决不能错过的,其一是药王山南面的摩崖石刻群,另一处是哲蚌寺中的山顶石刻。如果说前面的那些名胜是宏大与整体所体现出的建筑美的话,那么后面的两处石刻就是精致与细节处表现出的情感美了。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见过这些石刻,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一佛一净土。据说,藏民一直认为将心念寄存于石头上就能真正保存万年,圣人的神迹因此也常常会在石头上显现,为后世万代所膜拜,比如格萨尔的足印、拴马石印,以及布达拉宫进门处**喇嘛的手掌印,等等。倘若,将佛的印象与山的形象相结合,这样无论近观还是远望就都能感受到佛的法力了,也就真的做到人山佛的自然和谐统一了。
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于公元十世纪前后,这得益于当时藏传佛教在社会上获得了至高的地位,并为各个族群阶层所共同接受。
我去探访药王山石刻是一个下午。刚刚从布达拉宫出来,还满怀着对布宫浩如烟海的珍宝的意犹未尽,又面对面地接触了数以万计的佛像石刻,可谓真的大受感化了。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沿着西藏自治区政府西墙外的小路一路找寻,擦肩而行的东墙写满了信徒们的祝愿。继续向前,各式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线刻六字真言越来越多,遍布整面山墙。
脚步向上,慢慢登高,几座殿堂的背影之后,就是查拉鲁普石窟庙了。坐落于山腰处的石窟庙,有个奇特的洞窟式造型,廊道岩壁上浮雕着69尊石刻造像,包括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还有大梵天王以及如来诸佛菩萨等。石窟的中柱与石窟间开凿的转经道通直接通向信仰的发光地——《甘珠尔》佛塔。
据说,这座《甘珠尔》佛塔是来自青海玉树的信徒道登达娃,他用身体丈量着朝圣天路,用额头敲击大地计数着对佛陀的敬仰,用其虔诚朝圣佛祖。来到拉萨之后,道登达娃就此安家,将所有积蓄化作面对墙壁的日夜锤打、亿万敲击,终于使得恢弘的大藏经《甘珠尔》佛塔在此伫立。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精神和信念让道登达娃选择了如此刻骨铭心的方式,在千里朝圣,亿次叩拜之后千锤百炼着对佛陀的深刻崇敬。这种行为很难用一般的想法来理解,终生与墙壁、斧凿、粉尘、噪声为伴,竟然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好如达摩祖师面壁时从一面山墙中得到的顿悟与省察,从而浑身大自在;我也不知道一块佛像究竟对这些僧侣们意味着什么,哪怕今生受尽磨难,也只为用一份信念为来世还愿,这种广种福田的看法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可是,对于我,除了惊叹,只是震撼!在这些佛像面前,特别是与那些温和慈善的佛像四目相视时,内心竟然尤其的沉静,莲花与佛光中的佛陀面含微笑,好像真的能够帮你解脱一切苦厄,这是一份觉醒,也是一份困惑?倘若果真有来世的话,我们又会命向何处?
心与灵之间的对话,洞彻自心深处的声音,找寻尘世中的自我与清静世界的自我之间的不同,或许就是冥想的真谛。
从查拉鲁普石窟庙出来,一路上你会见到许多刻石人,专心致志,只是雕刻,在他们的心中,佛的世界正在继续,那些记录在石头上的佛国念想才只是开始。
珠峰:我与三块石头的故事
记得辜鸿铭先生曾说:中国人有一种情节,总觉得要把什么事情放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就会最合适,可谓标志性的纪念。照先生的这个说法,我要寻找一份石头情节,恐怕正是在旅行的过程中,在珠峰的脚下才最合适。‚旅‛与‚行‛是一份来自内心的体验,珠峰是万山众峰的信仰。
搭车前往定日——珠峰大本营的所在地。一路上,喜马拉雅广漠坚韧的山脊投射出这片土地所特有的骨感。被昆仑、念青唐古拉、巴颜克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等诸多山系环绕,养育了长江、黄河、澜沧、雅鲁藏布等著名水系的青藏高原就是一片山与石的海洋,恶劣的气候环境和终年冰雪的侵蚀,使这里的石头有一种特别的质感。所谓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特制的环境下,当地人民也形成了如同山峰深壑般坚毅厚重性格和品质,对于山的崇敬,如同对于天的敬畏,也塑造了这里人们独有的世界观和精神理念。
(一)有一种福报一直寄放于大地深处
车子驶进珠峰大门口,沿着十八弯的山路翻山越岭,等到走到山顶高点的时候,一片茫茫的雪山如列队般排成一排出现在眼前,蔚为壮观。我们赶紧叫停了车子,下车拍照。
车子还未停稳,一群等候在此的藏族小朋友就将我们围得水泄不通,透过车窗,他们伸出黑黑的甚至有的已经长满冻疮的双手捧着一块块贝壳或者其他动物的化石叫卖。这种突如其来的场面让我为之一惊,小学课本里说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喜马拉雅山捡到海洋生物的化石,从而证明那里曾是一片汪洋,所指的地方莫非就是这里?一块小小的石头竟将世界上最高的山和最广阔的海联系起来。
自然钟神秀,造物主的创生能力总是让人不可思议。看着这一块块还残留着新鲜泥土的化石,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和几乎行乞般叫卖的声音,车上的人都心碎了,纷纷掏钱购买,五到十元的价格,早已远远超出了石头本身,这是一份对于这片致美山峰的纪念和对这些贫困儿童的关怀。
我走下车去,和朋友们一起挑选这些大大小小的化石。他们有的单独成个,有的是两块合起来成为一体,那些千百亿年前的生命痕迹在现代人的手中熠熠生辉。我问一个孩子,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他说,是上学路上捡来的。我对此深为感慨,一方面为这群孩子,要知道即使一块品相好的化石也不过十几块钱,深山之中还未必总能找到买家;另一方面,西藏的丰富资源让我倍感惊奇,亿万年前的宝贝在这里竟然如此完好,又如此之多。
‚可是,经常能捡到吗?会有这么多吗?‛我禁不住又多问一句。
这时候小孩子不说话了,旁边一个更小的孩子回答到‚我们不是捡的,而是从市场中买过来的。‛
我的心忽然像被撕裂了一般,深深地作痛。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再普通不过的商品贸易形式竟让我如此难以接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从这群孩子的嘴中说出后竟会给我如此大的反应?!是谎言?还是偏见?!
是这些长满冻疮的小手欺骗了我的同情?还是这些稚弱的眼睛掩盖了这里的善良?抑或只是我,仅是出于怜悯而对这里的进步所产生的偏见?!
这或许好像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只是为了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羊皮坎肩、粗布棉裤中的沉默寡言,抑或是带着鄙夷同情的心理准备欣赏长袍马褂,拖着辫子,乘坐人力车的陈旧封建。于是,当他们来到上海、北京、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之后,大呼上当,以为不正常。我是不是也陷入了这种狭隘的观念中呢? 或许真的如此!长久以来,西藏,特别是藏西北边远地区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活贫苦、落后守旧,包裹严实的藏袍皮袄似乎总是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一旦现代的世俗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相连,竟会感觉如此的唐突。
不能这样,绝不能这样!倘若埋藏于大地深处的石头能够给深爱这片土地的子民以富裕的生活的话,那必将是一份美好的幸福,而这也正是藏民世代的祈祷所换回的今生的福报。
(二)有一份夙愿只能在这里得到圆满
到达珠峰大本营,已经是下午,由于时差的原因,西藏的天仍然亮得很。高原之巅,天蓝得晃眼,同行的几位摄影师一下车,都迫不及待地要去拍摄‚日照金山‛。我也欣然一道前行。
之前,通过电视、图片看到过不知道多少次这座神山所展现出的动人心魄的景象,可是真的走到他的面前,才发现她依然美得让人窒息。
夕阳下的珠峰,浑身披上了金黄的外衣,湛蓝的天空更衬托出她伟岸的身姿。几朵云彩在她身边徘徊,犹抱琵琶般遮住了神山的尊容,也使得她更加的神秘莫测。原来,人与神的距离竟然可以如此之近的。
人们说,要见神山是需要一些缘分和耐心的,倘若随便示人,又怎能体现出神山的身份和地位呢?佛教里,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幅对联:天降神水,不洒无根之土;佛法无边,不渡无缘之人。拜谒神山就仿佛探寻真宝一样,可遇而不可求。
珠峰大本营的一边是我国的边防兵站,一边是观望珠峰的观景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这片高山之巅随风轻扬,像是为神山敬礼。站在此处,再往前看,土地的颜色风格就立刻变得迥异,大片的无人区里,到处都是硕大林立的乱石和凝重厚实的群山。
观景台上游人不少,有人聚在一起合影,有人举着相机拍摄,有人对着神山祈祷,好不热闹。拍过几张照片,我一个人在观景台上四顾行走,然后找到一块台阶,背倚着玛尼堆,顺着经幡的方向独自看着深山。蓦然地,竟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上面的纹理分明是一些文字!
‚老爸,我终于带您走进了西藏,愿您在珠峰下长眠,也愿所有‘5·12’汶川地震中走了的灵魂安息!‛ 这竟然是一个儿子写给父亲的悼词!
从四川到西藏,并不遥远,但是却走过了这位亡者的一生;从盆地到峰巅,如此悬殊,却也走来了这位父亲的梦想。我能想象的出,生者对于西藏的神往,这或许也是更多没有来过西藏的人的共同想法,可是,天灾大难让他永远无法亲眼看到眼前的这一壮美与神奇,但是,毕竟他的儿子带他来了,终生长眠于此,与神山为伴。就如同周围的石头一样普通、平淡。
(三)有一段缘份总会在这里与你相见 毕竟由于天色不早,我们在观景台前呆了个把小时,天就慢慢暗下来了,气温也骤然下降,于是赶紧返回驻地。
第二天起个大早,天气异常的好,从藏民帐篷中出来,发现夜里竟然下了一场大雪,满地厚厚的积雪,把整座神山映衬得更加瑰丽壮观了。
‚昨天没拍成日照金山,今天咱们再去!‛有人一提议,大家都纷纷响应。还有人建议,我们不坐交通大巴,改为步行上山。对此我更为赞同。
出发。三五个人结伴而行,5000米的海拔,在乱石堆中行进。不一会,气温偏低,高原缺氧所产生的反应就都出现了。不过这反倒也更增加了我们的兴趣,坚硬的石块,厚厚的积雪,还有雪山流下的潺潺溪水,使我们此行好像成了转山——对神山珠穆朗玛最高的礼赞。
美丽总是出现在不经意之间,因为不走寻常路,意外的收获也颇为丰厚。首先是与高原岩羊的超近距离接触,当我们慢慢爬上山坡,坐在石头上喘息的时候,一群高原岩羊悠然自得地从我们身边走过,最近距离竟然不到五米。在它们眼中,我们一定是和它们一样对别人无害的动物,这种信任让我们竟然舍不得掏出相机来拍照,生怕这些现代化的‚利器‛吓坏了这群可爱的岩羊。直到他们渐渐走远,我们才起身前行。
其次就是见到许多憨态可掬的旱獭,大大的门牙,傻傻的表情,苯苯地举止,站在石头垒起的洞口边憨憨的张望,生怕被老鹰,狐狸等天敌给捉走。它们好像不怎么怕人,这种爱理不理的态度很像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中那个总是办蠢事的小灵怪。
可是,最为奇遇的是,在一片石头丛中,我们竟然检到了一根已经成为化石的鹿角。
我不知道这根鹿角在这片土地上躺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关于他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只知道捡到他时,已然被风化成蜂巢状的石头了。
手中举着这块特别曾经拥有生命的石头,我又想起昨天遇到的那群手捧化石的孩子,在他们走过的路上,我像他们一样,也捡到了他们捡到的东西,虽然没有那么久远,但是却也找到了他们所找到的快乐。只是有一点不一样,前者是为了生存,而后者只是为了快乐。
后记:西藏的石头会唱歌
其实,在写这篇文字之前,石头在我的印象中只是那种司空见惯的硅化物,无非大小、形状、颜色、材质有所不同罢了,这种冰冷坚硬笨重的东西与故事无关,与所谓的精神和文化更是绝缘。可是,等我真的在西藏走过,亲手去触摸她的冰冷,用脚去踩踏她的坚硬,用心去体验她的笨重的时候,竟然发现每一块石头的背后果真还存有如此玄妙的故事和渊源。
还记得电影《入殓师》里,‚父亲‛的那段感人至深的台词吗?‚在很久以前,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就会找跟自己心情一样的石头,然后赠予对方。收到的一方会在石头里得到感触,然后去了解对方的心。例如光滑的石头,就能想象他平静的心。凹凸不平的石头就代表担心对方。‛在电影的结尾,被误解的父亲临死前手里紧紧握着的,正是儿子小时候送给他的一块石头。
回到拉萨,脚下的路变得平坦,冰冷坚硬笨重的石头也渐渐淡出视线,忽然有一天,在游人如织的八廓街上,我竟然看到了一块赤玉,如我身上一直挂着的那枚一样美丽晶莹。
其实,正像《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书中所说的,‚一块石头,也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又可以是最离不开的。信仰可以赋予石头生命——只要有人的地方,石头就被雕成大大小小的佛像。藏传佛教更是把石头视作有灵性的东西。‛ 的确如此,在西藏,只要生命不息,生活延续,就不可能与石头绝缘。人们通过各种工具,将石头用于不同的用途,抑或雕琢,抑或累积,抑或抚玩,石头中所呈现出的无限图景,其实,只是人们自己。
第二篇:西藏:金城公主的故事
汉藏两族结姻缘西藏吐蕃王朝时期,赞普赤德祖赞的妃子赤尊生了一位王子,长的威武英俊,如天神降临人间,因为其母是羌族姑娘,所以给他取名“姜擦拉温”,意思羌族的外甥,天神的子孙。
王子渐渐长大,到了该取亲的年龄了,赞普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选王妃之事。言道:“先祖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娶大唐之女文成公主为妻,使两国和睦相处,使吐蕃繁荣稳定。今王子长大成人,应有一美丽贤慧的姑娘作其妃子。我闻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美而娴,故欲娶之”。于是派使臣携重礼前往长安请婚。唐中宗看过奏函和聘礼,决定将金城公主许配给吐蕃王子,金城公主知道后,不知是喜是忧,吐蕃遥遥千里,远离家乡,更不知王子人品如何。幸好公主有一面宝镜,可照未来和远方的事物,她从镜中看到吐蕃雅砻河谷美丽富绕,王子神俊。于是满心欢喜答应嫁给姜擦拉温。公主悲伤摔宝镜金城公主带着皇帝的嘱咐,带着大量的物品前往西藏,但行至半路,不幸的事发生了。吐蕃王臣、百姓听到金城公主要嫁到吐蕃的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尤其是善擦拉温他骑上骏马,带着随从,高高兴兴地前去迎接金城公主。谁料想,王子在途中打马奔驰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命丧黄泉。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突然心绪烦燥,就拿出宝镜观看,谁知镜中原来年青英俊的王子不见了,代替他的是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头。公主迷惑不解,内心悲痛,不觉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就是青海境内的日月山。
俗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金城公主心想即已嫁到吐蕃,虽然王子死了,怎可再回故里,更何况父皇再三叮咛,一定要为汉藏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做些事情,于是到了吐蕃并嫁给了赞普赤德祖赞。公主痛失小王子后来,金城公主生了一个儿子,赞普听到喜迅,急忙从外地赶回。不料,他回来时,金城公主的儿子被纳囊家族的妃子喜登抢去了。当喜登来抢婴儿时,金城公主又气又急,哭着喊到“这是我的孩子”。同时还拿有奶的乳房证明,谁想到,纳囊妃子早已存心抢孩子,事先在乳房上涂了药,也挤出奶汁来,因此闹得大家搞不清孩子到底是谁生的。最后,还是被纳囊妃子恃强抢去了。为了判断孩子到底是谁生的,赞普想出了个办法,把孩子放在宫殿的另外一头,让两个妃子去抱,谁先抱到,孩子就是谁的。金城公主拼命先跑到那儿,把孩子抱到怀中,喜登后到,见孩子被金城公主抱去,又急又恨,心想:孩子死就死了,也不能让你抱去。便不管死活地向公主怀中去抢。扯来扯去,金城公主害怕把孩子抢伤了,便大声说:“孩子本是我生的,你这泼妇,别把孩子抢伤了,让你抱去吧。”就这样,孩子被喜登抱走了,大家看在眼里,心里也就清楚了,但纳囊家族权大势众,谁也不敢明说,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小王子明辩亲舅舅过了一年,王子已经周岁了,要举行庆祝会,赞普心想要趁这个机会,判明王子的亲生母亲。于是,就把汉族亲友和纳囊氏亲友都邀来参加,等大家坐定,赞普拿起一只金杯,杯中盛满美酒,然后交给王子,并说道:“把这杯美酒献给你的真正的舅家亲,由此来判谁是你的亲生母亲。”纳囊家族的人手中拿着各种令孩子喜欢的东西逗引小王子,但小王子连看都不看一眼,说道:“赤松德赞我是汉家的好外甥,纳囊家族怎能当我的亲舅舅!”说完,举起酒杯,坚定的走向汉家舅亲一边。金城公主见此情景,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连声叫到“我的好儿子”,小王子终于回到金城公主的怀抱。1 2
第三篇:我要去西藏纪实故事
大二,我做了一个伟大且英明的决定—暑假去西藏。
我是一个酷爱旅行的人,旅行简直就是我的命。没有爱上旅行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待在一个二流城市的二流大学,学一个冷得看不到出路的专业,谈过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整天过着雷同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旅行,把我从这种苦役般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节假日背上简单的行李,去一座陌生的城市。旅行归来,内心的欢喜无法言喻。大二之前,我走过南方的很多城市,但这些只是铺垫,我向往了10多年的地方,还是西藏。
去一次西藏,谈何容易。要把向往的景点游遍,至少半个月,花销巨大,报一个最便宜的西藏半月游的团,都要8000多元,加上来回车费及路上花销,至少得12000元。如果我选择不跟团,找一帮驴友,做背包客。我又怀疑自己吃苦的能力,再者身体素质不好,怕半路缺氧,还是跟团有保障。
决定跟团后,钱成了最大的苦恼。我肯定不能跟家里要钱,也不能让金钱束缚我年轻的梦想吧?于是,我开始为12000元的旅费奋斗,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尝试一下,总会有希望。
要挣钱,肯定要去兼职。正当我苦恼之时,校外的一家培训公司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家培训公司恰好在招聘校园代理,希望能打开校内市场。我花了五天的时间做校园问卷调查,写招生策划,最终我的真诚与努力让我在20余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功拿到了我们学校的代理权。
接下来,我开始组建自己的招生团队。我曾在校园的创业协会待过,很快就组建了一支创业团队。我白天上课,晚上给他们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还请了一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长教他们怎样上门推销。
业务培训完后,我们开始进行招生工作。由于这家新培训公司刚刚进驻我们这座城市,知名度不高,市场很难打开。但我们并不气馁,铺天盖地地撒广告单,在烈日下摆咨询台,晚上下寝进行上门推销。
那段时间是我最累的时候,业务员下寝推销的时间一般是晚上七点到十点。我通常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等他们推销归来,问他们的业绩,针对他们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再根据变化调整招生策略。每次忙完这些事走回寝室的时候,都11点多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摸黑翻过围墙,再轻手轻脚地摸回寝室,室友们都睡得好甜,我却要坚持写工作总结。有一次确实太累了,写完工作总结后,直接趴到桌上睡到了天明。这个艰苦的阶段,我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因为还要抽出时间学习,不想因为挣钱而耽误学习。
好在一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业绩渐渐提了上来,到招生结束,我拿到了7000元的业务提成,并且和这家公司续约一年。
淘到第一桶金后,我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大步。之后我利用周末时间做过游乐场的导游,偶尔也码字到深夜挣点小稿费。四月来临时,我才挣够8000元,离我的目标还有4000元,七月份学校就要放假了,六月份到七月份要准备考试,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挣钱。四月到六月期间,我必须挣够4000元,才能保证我的旅行正常启程。
正当我犯愁之际,校外一家专租山地自行车的车吧老板大学毕业,又不想转让车吧,正想找几个大学生帮他继续打理,每月发固定工资和提成。而我曾经多次去他的车吧租山地车做环城游,和他很熟。我的人脉与驴友可以促进车吧生意,最终我和一名体育学院的男生成了这家车吧的“经理”。我们利用老板提供的资金把车吧装修一新,还订购了一批适合女生骑的公主车和情侣双人车。
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这个区集中分布着六所大学,只有我们这一家大型车吧。我们开始利用广告战术,提高车吧的知名度。加上这家车吧生意本来就不错,这样一来,就更红火了。五一那几天,自行车供不应求,全部租出!我和搭档,劳累并快乐着。
照这个趋势下去,暑假去西藏的开销肯定够,还略有节余。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我和体院的帅哥培养出了强烈的革命情谊,他也是驴友,我们约定放假一起去西藏,那将是一个何等浪漫的旅途啊。现在的我,只需等待假期的来临。
很多人会觉得,我这么轻易地实现自己的想法是因为侥幸。但我想说,想法很重要,执行力与坚持到底的决心更重要,幸运往往在你两者兼备的时候眷顾你。
第四篇:名人奇石故事
名人奇石故事
在众多的收藏门类中,唯有石头的收藏历史最久。自宋代以来,已有研究奇石的专著几十种。历代文人墨客,特别是古今名人对奇石更是情有独钟,千百年来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
“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它留给人间无尽的爱,难怪古今名人多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爱石、藏石成癖,把感情寄托在石头上,怡情明志,留下脍炙人口的趣闻。
奇石,可以说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而又最廉价的收藏品,只要你肯到山野或江河湖海边去拾捡寻找就可以了。然而珍奇之石得来谈何容易!只有具较高观赏收藏价值的奇石才称石玩。像化石标本的三叶虫化石、木化石,沙漠中的风棱石,还有太湖石、英石、三峡石、红河石、黄河石、灵壁石、昆山石、菊花石、水纹石、雨花石......等,有的形象怪异,有的色彩斑斓,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质地优良,有的亮丽妩媚,有的魅力无穷,有的寓意深远,有的生机盎然„„若把这些具有大自然灵秀之气的奇石再配上精致优美的底座,摆放在书架上、几案之上,或把玩、品味,观赏在手掌之间,则更显高雅不俗,令人赏心悦目,让人倾倒陶醉,不亦乐乎。
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最有名的石迷,他对收集石子很有兴趣,并以石为伴,他在《双石》诗中写道:“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钟情于石,他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所到之处广泛收集奇石,得意失意,奇石总成知己,还写了许多咏石诗文。一次,他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一块为绿色,一块为玉白,石上山峦迤逦,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爱,就借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命名为“仇池石”。他将这双石置于案头,每日都要玩赏一番。苏东坡的这块仇池石,后来被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看中,借走不还,苏东坡不让步,便提出王诜以大画家韩干所画二马交换,为了这件事,当朝几位名人都卷了进去。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玩石如醉如痴,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米颠拜石”一直传为美谈。他曾在涟水为官,因当地毗邻美石产地---灵壁县,因而米芾藏石很多,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入玩则终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谓之“握游”。
明代大书法家米万钟也是个石迷,他的诗画名噪一时,在六合县当县令时,“自悬高赏”搜购雨花石。他家中贮石众多,公务之余,常于“衙斋孤赏,自品题,终日不倦”。他藏有18枚绝巧的奇石,分别以诗句命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门对寒流雪满山”等,还请画家吴文仲作成《灵岩石图》,请胥子勉写成序文《灵山石子图说》,这是有摄影以前,中国最早的关于玩石的图片记载之一。他每请人观赏这些石子,都要“拭几焚香,授简命赋”,才叫书童捧上奇石,继而把客引至石斋,端出上乘美石,最后才从袖中亮出极品,可谓郑重其事。
享誉世界画坛的现代画家张大千也酷爱收藏奇石,他客居美国洛杉矶时,曾在海滩上发现一块宛若一幅台湾地图的巨石,张大千视为珍宝,题名“梅丘”。1978年,大千移居台湾,友人将这块巨石运到台湾大千“摩耶精舍”,置放在“听寒亭”和“翼然亭”之间。而在他的故乡四川青城山,也有“听寒”和“翼然”两亭,其间也有块“梅丘”石,看来,张大千爱石,是用以寄托一腔故园山水之情。张大千逝世后,人们将他安葬于“梅丘”巨石之下,这正如他生前所吟:“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历史上敬石、供石、赏石、写石、画石、藏石现象,大多出现宫廷皇室、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之中,知识阶层“爱石”、“赏石”之风进一步升华了这种艺术创造活动的品位,丰富了石文化的艺术欣赏内涵。
陶潜--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之祖,只因一块“醒石”而闻名。相传陶宅边菊丛中有丘石如砥,纵横丈余,诗人每醉辄坐卧其上,赏菊之余,便诗兴大发。因此石有提神之效,遂取名“醒石”。
杜甫--据史料,中国奇石史上,这位“诗圣”是民间实际收藏奇石的第一人。《素园石谱》载,杜甫曾得一方奇石,体量不大,而奇峰突兀、意境幽远;乃命名“小祝融”(祝融:南岳衡山五峰中最为高峻者)。
牛僧儒.李德裕--同为唐代朝官,虽因政见不同而有“牛李党争”之称,却都精于鉴赏奇石,且收藏颇丰。白居易《太湖石记》中描述牛僧儒之爱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圣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李德裕任唐武宗宰相时曾大兴土木修建“平泉庄”,“广集天下珍木层石园池之玩常在所得佳石上镌刻“有道”二字,并曾留遗嘱:“凡将藏石与他人者非吾子孙”。
苏轼--赏石、玩石的胸襟与其性情一样阔达磊落,举凡山水景石、抽象石、纹理石、彩石等等,都是随兴所至,无甚拘束,以为“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并首创以水圩供养、观赏纹理石,苏东坡的著名收藏雪浪石就是纹理石的典型代表:黑石白脉,犹如孙知微所绘的水涧奔涌图,深得东坡居士喜爱,索性将书房也改题为“雪浪斋”。苏东坡多次提出以盘供石而不可将山水景石随意放置,此外还有“石文而丑”的论点。
米芾--宋著名书画家,性格狂放,爱石近痴,常将奇石藏在袖中与人共赏,人称石颠。最有名的便是“米颠拜石”的典故了:米芾受命就任无为军知州,初到署衙见那怪石,“状奇丑”,以为其石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即命仆从取过官袍、官笏,设席整冠更袍、执笏下拜道:“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米元章的赏石与作画相辅相成,针对江南奇石(太湖石为主)提出了“皱、瘦、漏、透”相石四法(又一说,为“秀、瘦、皱、透”),再加入苏东坡的“丑石观”,合为品石五德,成为长期以来评赏太湖石、墨石的重要原则。
赵佶--宋微宗,能书善画,尤其喜爱翰墨、花、石;他大兴土木,在皇城东北处隅筑万寿艮岳,《艮岳记》云:”石以土地之殊,风气之异,悉生长成,养于雕栏曲槛”。除了征用民间的庭苑花石来筑艮岳,还广征天下奇珍异石,选得六十五块,亲自一一予以封爵题写铭文并刻于石背,定名为“宣和六十五石”。
米万钟--据考,为米芾后裔,明代最有名的藏石家。因爱石,故自号“友石”。吴长元《垣宸识余》中载:“米氏万钟嗜石成癖,宦游四方,惟石而已”。藏灵壁、英石、仇池石等名石,无不奇巧殊绝、各具形胜。
曹雪芹.--人生坎坷,寄情思于奇石,《红楼梦》原名即《石头记》,书中不时有细腻的“玲珑山石”描写。曹公亦擅画石。他的好友敦敏作诗《题芹圃囤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刚更见此支离;醉余扫如椽笔,写出胸中时”
蒲松龄--编有一部《石谱》,其中记载了南北九十多种奇石的产地、形状、色泽、用途等,其资料蝇多为前人已经著述过,但此谱将石头作了分类,表明了作者的见解,仍有一定价值。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藏石、画石,且论石。他完善了宋人的赏石观,进而阐明:石丑,当“丑崦雄、丑崦秀”方臻佳品,“丑字则石之拮态万状皆从此出”。由此看来,米元章的四字奇石观,是很好的概括,苏东坡的“丑石观”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赏石理论,而郑板桥对苏东坡观点的肯定和诠释,则使之更加明确和深刻。
张大千--国画大师,四川家乡有石名曰梅丘,另有著名的泸州空石。张先生早年客居美国时,在洛杉矶海滩发现巨石,形似台湾省地图,爱不释目,题名为“梅丘”。1975年定居台湾,将寓所命名为“摩崖精舍”,精舍内陈列着许多珍奇异石,友人将梅丘运往台湾相赠。晚年,几经周折又得了一件泸州空石,令大师喜之不尽。大师身后即葬于梅丘之下,以示永远怀念故土。
沈钧儒--沈先生爱国,亦爱石,书斋题名“与石居”且名符其实!其间除了书柜,就是石柜石架了。赋《与石居》: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摄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
郭沫若--一生收藏多种珍奇异石,他的一尊孔雀石造型奇特,色彩鲜艳,令观者赞誉不绝。
老舍--先生爱花是出了名的,而他对于石亦情有所钟。现在老舍故居“丹柿小院”的书房里,陈设着一只大水洗,其中供着一只“寿龟”,龟身是一枚椭圆形黑色纹理石,头、尾和四肢则以雨花石相配而成。
宋代书法家米芾是个石迷,他把奇石呼之为“兄弟”,见之要三拜九叩。每当收集到上佳的奇石,他都要一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以至“入玩则终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谓之“握游”。文豪欧阳修于庆历6年贬守滁州时,在菱溪得一嶙峋奇石,如获致宝,特作诗《菱溪大石》一首,他不但将石置于佳处,洗以清泉,并明坐石旁,与朋友抚赏吟和,以石之高风峻骨寄托自己的磊落胸怀。明代书法家米万钟也是个石迷。他家中藏石无数,公务之余,常于“衙斋孤赏,自品题,终日不倦”。他藏有15枚绝巧奇石,分别题为“庐山瀑布”、“藻荇交横”、“万斛珠玑”、“苍松白石”等美称佳号。就连清乾隆皇帝也喜欢搜罗奇石。如今横卧在北京颐和园寿堂庭院内的“青芝岫”,就是他当年收集的,其形似灵芝,夏秋时节,全身苔藓斑驳,翠绿欲滴。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丑石自喻,他爱画石,所画之石无一块不是丑石,他在画题中说:“板桥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以石喻自己的风骨和美好。他在丑石中发现了特有的深含之美。
现代名人爱石者也有不少。著名爱国人士沈均儒爱石如命。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与石居”。在这里,书架、书桌、窗台上都摆满了各种奇特的石头。沈老之所以爱石,这正如他诗中写的那样:“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942年在广西良丰得一小砾石,爱不释手,特制一小木盒存放起来,直到逝世时仍留在身边。他看到这一不同寻常的砾石弯曲、形变显示了岩石的弹塑性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所以认为“比宝石要宝贵得多”。可知,李四光爱石是与本行相结合的。
当代著名画家叶浅予集石成癖,有时竟到如痴的地步。一次他在香港办画展,在香港画家张玲麟家看到一块芝麻石,他握在手中,把玩许久,不忍放回。张玲麟见他爱石如痴,便将那块在明妃故乡香溪急流中冒险寻得的爱物送给了他。在叶老的画室里,广西红水河的带叶纹卵石、长江三峡丰彩石与芝麻石,古巴海岸的珊瑚石、南极的石子应有尽有,简直成了奇石博物馆。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是个“石痴”,他说“这天下姓贾的人都与石头有缘,贾宝玉不是青埂峰上一顽石吗?”玩石头就玩石头偏要找出个理由来,这正是贾平凹特有的执拗和幽默所在。爱石成癖的贾平凹有篇文章叫《丑石》,平凡而朴素,淡雅而深沉,那是他最早写石头的文章。谁知几年来,他写石头的劲头越来越大,竟陆续写了百十篇。贾平凹笑笑说,“我快成地质学家了。”
第五篇:石狐的故事
曾经有只野狐狸误打误撞闯进了荒无人烟的废园,发现院子里有只石狐,雕地栩栩如生的。小石狐过惯了孤独的日子,就把石狐当成了它在世间唯一的同类,终日和石狐为伴,度过了许多年。石狐不会动也不会叫,遍体冰凉,冬天小野狐蜷在它身旁,就想,要是石狐能够活过来该有多好,于是,它去求佛。
佛问野狐,世间什么最珍贵。野狐说,得不到和已失去。佛认为野狐不乏灵性,感其心诚,给了它一个机会——要想让石狐成真,除非它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石狐。
小野狐太想让石狐活过来,有血有肉地和它作伴。所以它忍痛掏出自己的心,按佛祖的指示放进了石狐的胸膛。石狐真的活了,有了生命和意志,小石狐很高兴,一切都值了。它们共同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时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活过来的石狐渐渐不甘寂寞,它厌倦了被困在废园里的生活,外面的天高地广在诱惑着它,它甚至还想变成人形,去尝尝人世间的风光。
这只石狐天资聪颖,它居然真的修成了正果,不但有了人的样子,日后还可能位列仙班。就这样,它离开了废园。
石狐虽然也很舍不得曾经的伙伴,但小野狐就是小野狐,它永远都摆脱不了原形,怎么能带它走?况且现在石狐已经是人了,它不想回想以前风吹雨打的苦,小狐狸只会让它想起自己从前的样子。
石狐走后,小野狐整日在废园游荡,不肯离去,因为它怕石狐有一天会回来。而且这也是它在佛祖面前和石狐换心的承诺之一,它必须替修炼成人的石狐经受千年雷罚之苦。因为它没有心,不会老不会死,永世摆脱不了狐狸的皮囊,等待它的是无穷无尽的寿命和寂寞。
千年悄然逝去,小石狐在废园里孤寂落寞了千年。